陶行知的八封信-老教育家的教学心得

原文|插图 / 网络

《学问之要素——答程仲沂先生的信》说:“天才是做学问的根据。有几分天才做几分学问。大概天才有十分八九之努力,教育的势力只占十分之一二。教育万能之说是教育界自欺欺人的话。但是天才有时很不容易看出来。时机未到,天才隐在里面,专靠主观、武断,以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是常有的事。”

在《预备钢头碰铁钉——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里,表现了陶行知对小孩子的喜爱,“世上有十八岁的老翁,八十岁的青年。要想一世到老都有青年的精神,就须时常与青年人往来,所以我很愿意和青年人通信,尤其喜欢和小孩子通信。平时得了小孩子一封信,如得奇宝;看到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

《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革——答石民佣等的信》说明要改革就会受到阻力,阻力来自反对者。陶先生对待不同意见的胸襟让人佩服。他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遇到不能苟同时,当然不必苟同。”丝毫没有发怒之意,心平至此,令人敬仰。对于他人的置疑,陶先生的态度是“群策群力,摸出一条生路来”,呼吁“我们一同来干罢”。在此信中,陶先生确如他自己所说,不是在“责人”,而是在“责己”。

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给正之先生的信》说,“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总起来说:一、好学的教师同学,二、可学的工具,三、必学的督促,是我认为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的要件。三者俱备,多数学生当不致骛外了”。三者之中,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

在《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致王琳》里有言:“纸上谈教育或农业,原来与纸上谈兵一样,何能发生效力?”那些“述而不作”“知而不行”的牢骚专家或在纸上谈教育如我者,对现实教育的改进又有何意义呢?

《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给全体同学的信》:“真正的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你们能以实际生活为指南针,而不以我为指南针,方能有第一流的建树。我只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同志,最多不过是一个年长的同志。”当他听到学生称他为“指南针”后,陶行知不搞个人崇拜,实乃伟大中之伟大者。把他理解为聪明,是最恰当的。因为把个人当作神,实在是丧失常识的愚昧无知的行为。而谦虚是最浅的理解。信末还有几句有趣的话,“我近来无大变化,不过脸上比前白些,前额的阴阳圈渐次退尽,身上多长了几斤肥肉,惭愧得很!”身为校长而对全体学生这样说话,古今没几人吧。

《注重养生而不杀生——致郑先文》里有个真实的故事(如果陶先生没说谎)。一天,小学生捉了几千粒虾蟆子,“养在一个六尺长,三尺宽,一尺深的铁池里。……过不了几天,池中便是一片漆黑,是虾蟆子都变成蝌蚪,人山人海在池里乱冲着。大家看了都以为好玩,我独觉到那些蝌蚪是在尝着中国的滋味,他们是有人满为患,找不着出路。一天,我看到池里是空空如也,问老师们蝌蚪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告诉我是自己死了,死得精光,一个活的也没有。”

本书最后一封信《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致潘一尘》说:“不愿教人的人,不配费我们的心血。不愿教人的人不配受教育。”那个给57岁的祖母教完一册《千字课》的6岁小娃,该是配受教育的。在地角有个有趣的注解,也提一提。“自动学校:为晓庄小学的学生胡同炳等创造,……该校没有专任教师,教学方式为小孩子互教互学。”对此一惊艳之教学方式,我且作一会心的微笑,并鞠一躬。

原文|插图 / 网络

《学问之要素——答程仲沂先生的信》说:“天才是做学问的根据。有几分天才做几分学问。大概天才有十分八九之努力,教育的势力只占十分之一二。教育万能之说是教育界自欺欺人的话。但是天才有时很不容易看出来。时机未到,天才隐在里面,专靠主观、武断,以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是常有的事。”

在《预备钢头碰铁钉——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里,表现了陶行知对小孩子的喜爱,“世上有十八岁的老翁,八十岁的青年。要想一世到老都有青年的精神,就须时常与青年人往来,所以我很愿意和青年人通信,尤其喜欢和小孩子通信。平时得了小孩子一封信,如得奇宝;看到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

《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革——答石民佣等的信》说明要改革就会受到阻力,阻力来自反对者。陶先生对待不同意见的胸襟让人佩服。他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遇到不能苟同时,当然不必苟同。”丝毫没有发怒之意,心平至此,令人敬仰。对于他人的置疑,陶先生的态度是“群策群力,摸出一条生路来”,呼吁“我们一同来干罢”。在此信中,陶先生确如他自己所说,不是在“责人”,而是在“责己”。

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给正之先生的信》说,“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总起来说:一、好学的教师同学,二、可学的工具,三、必学的督促,是我认为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的要件。三者俱备,多数学生当不致骛外了”。三者之中,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

在《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致王琳》里有言:“纸上谈教育或农业,原来与纸上谈兵一样,何能发生效力?”那些“述而不作”“知而不行”的牢骚专家或在纸上谈教育如我者,对现实教育的改进又有何意义呢?

《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给全体同学的信》:“真正的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你们能以实际生活为指南针,而不以我为指南针,方能有第一流的建树。我只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同志,最多不过是一个年长的同志。”当他听到学生称他为“指南针”后,陶行知不搞个人崇拜,实乃伟大中之伟大者。把他理解为聪明,是最恰当的。因为把个人当作神,实在是丧失常识的愚昧无知的行为。而谦虚是最浅的理解。信末还有几句有趣的话,“我近来无大变化,不过脸上比前白些,前额的阴阳圈渐次退尽,身上多长了几斤肥肉,惭愧得很!”身为校长而对全体学生这样说话,古今没几人吧。

《注重养生而不杀生——致郑先文》里有个真实的故事(如果陶先生没说谎)。一天,小学生捉了几千粒虾蟆子,“养在一个六尺长,三尺宽,一尺深的铁池里。……过不了几天,池中便是一片漆黑,是虾蟆子都变成蝌蚪,人山人海在池里乱冲着。大家看了都以为好玩,我独觉到那些蝌蚪是在尝着中国的滋味,他们是有人满为患,找不着出路。一天,我看到池里是空空如也,问老师们蝌蚪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告诉我是自己死了,死得精光,一个活的也没有。”

本书最后一封信《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致潘一尘》说:“不愿教人的人,不配费我们的心血。不愿教人的人不配受教育。”那个给57岁的祖母教完一册《千字课》的6岁小娃,该是配受教育的。在地角有个有趣的注解,也提一提。“自动学校:为晓庄小学的学生胡同炳等创造,……该校没有专任教师,教学方式为小孩子互教互学。”对此一惊艳之教学方式,我且作一会心的微笑,并鞠一躬。


    相关文章

    校本培训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一.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培训.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具体到小学来说,首先是课程内容的日新月异.近几年,学生使用的教材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版本,有的年度6个年级多到了3个版本,这就打破了多年来所有学生使用一 ...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一、学无止境,师爱的源泉。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通常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学海无涯,正如陶行知所说:“活到老,学到老。” 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 ...

    初二班主任工作计划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培养。新学期我很荣幸的继续担任初二(7)班班主任。 初二(7)班在过去的三学期里,团结一致,奋发拼搏,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连续三学期被评为基安中学“文 ...

    班主任教学经验工作报告

    班主任教学经验工作报告范文 记得有场优秀班主任经验报告会曾经说过"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如果 ...

    七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16

    [第一篇]七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今年学校安排我接任七年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面对这些对将来满怀憧憬.满怀希望.渴望知识.追求新奇的初一新生,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教导这批学生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使学生能够在三年的初中学习时间里,学到更多的本 ...

    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心得体会

    以生为主.教学生学 --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借着学校"学习陶行知,争做时代新陶子"活动的契机,抱着虔诚的态度,我认真研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从中感触颇多.这本书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 ...

    为青春领跑(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亲爱的朋友们:   下午好!   为了今天的演讲,为了“为青春领跑”这个题目,我特意穿了条红色的短裙,因为这样显得年轻、充满活力,好为青春领跑。其实,我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还是不完全一样的。我觉得,只要是我是一名老师 ...

    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我有幸地拜读了 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显示功能,又关住了教育的 ...

    陶行知文集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