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与产出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

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早期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配第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创造更多的价值的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首次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视为国民财富的主要内容和生产要素。

庸俗经济学家的观点

庸俗经济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和英国,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分析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物质资本”是由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所形成的、“精神资本”则是智力的成果和积累。

19世纪庸俗经济学家马歇尔,他认为增加教育投资,改革教育史扭转这种局面的有力举措。

他认为投资于教育是一本万利的事。

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改革教育史挽救英国衰败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

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媒介,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劳动价值论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计量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劳动是国民收入的唯一源泉。

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战后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增长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

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

资本区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与质量的物上的资本,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以人的知识与技能表现的资本。二者的区别在于,物资资本的所有权可以继承和转让,而人力资本则不可能。

人力资本的形成

用于教育的支出,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各种在职培训。

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

用于国内劳动力流动的支出。

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

人力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支出形成的教育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一、70年代的发展

(一)筛选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由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组成,不同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市场从而享受不同的待遇。 认为它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解释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各阶级、 集团间收入不平等的现实。

社会化理论

工人工作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自身的非认知个性特征,而不取决于他们的认知水平。

二、80年代的发展

(一)关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美国教育发展不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二)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

(三)关于高等教育与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关系

(四)关于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

(五)关于高等教育与人力规划和投资选择

第二章

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教育经济学的对象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与经济有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密切关系。其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表现在:

一方面,经济及由经济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决定着教育的需求和供给,

从而决定着教育的发展规模、质量、结构和增长速度;

另一方面,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从而促进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研究教育领域中资源投入和产出规律的科学。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是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教育与经济联系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进行必须投入一定量的社会劳动或社会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教育投资,这是教育的物质基础。

(四)教育产出的效率和效益

教育的产出或者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表现在两个不同层次上。

首先是教育的直接产出,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是教育的间接产出或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

(五)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教育体制关系着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关系着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六)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

(七)教师的供求、流动及其调节机制

教育经济学的方法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经济学的具体方法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结合的方法等。

二、教育经济学的价值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经济学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984年10月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在黄山成立

二、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出版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形成了教材或学术论著,并得以公开出版。教育经济学的出版物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教育经济学的教材或基本理论。

第二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学术专著。

第三类为教育经济学一些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

三、我国教育经济学面临的课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教育体制

(二)教育如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教育投资的总量、分配及其来源

(四)教育成本与效率

(五)教育的社会与个人收益率

第三章

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第一节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决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速度

三、经济决定教育制度与体制

四、经济最终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第一,教育是科学技术迅速、大规模、有效传递和传播的基本途径。

第二,教育是使科学转化为技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科学和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是科学技术的生产过程,科学技术的传递和传播、学习和掌握则是它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教育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是

科学技术主要的发明者和创造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的决定条件。

三、教育对管理的作用

管理与决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手段与方法,

最终取决于管理和决策者的素质和水平。

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中介

一、教育的基本经济功能是培养劳动力

第一、教育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提高劳动的复杂度。

第二、教育可以使体力劳动转化为脑力劳动。

第三、教育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转换能力。

二、教育是培养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其中现代学校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第一,规模大。第二,效率高。第三,高质量。

第四节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表现

这种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第二是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第三是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的投入与产出

这是教育与经济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居于二者关系中的基础性层次。

二、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这是教育与经济关系在制度上的表现。

第四章

教育投资的负担

第一节 教育支出的性质与分类

一、教育支出的性质

第一,教育支出是用于劳动力的支出。

第二,在现代生产条件下,教育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教育支出同样可以得到补偿并获得经济收益。

二、教育投资的分类

(一)按投入要素分为人力与物力

(二)投资主体和投资发生

(三)按投资对象区分

一是传统的或正规的学校教育投资,即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级教育投资,

用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二是非正规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投资,

用于更新已就业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负担

一、负担的原则

第一,受益原则第二,能力原则

二、政府的教育投资

政府对教育的投资都是教育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史教育投资的受益者。第二,政府集中的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三、企业(或厂商)的教育投资

企业是重要的教育投资者,这是因为:

第一,企业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

第二,企业税后的收入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企业也有可能负担一部分教育投资。

在中国现阶段,企业的教育投资还包括对企业举办的中小学的教育投资,

以及对大学生的“委托培养”和“有偿分配”所支付的教育投资。

四、受教育者的教育投资

受教育者或家庭负担教育投资应区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免费教育(免费对受教育者而言),就强制来说,

它以法律保证,受教育者家庭与政府承担了对适龄儿童和少年教育的义务,强制以免费和以政府负担 为条件,旨在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五、学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投资

总之,当今世界的教育投资,主要是非义务教育投资,主要体和来源渠道已呈多元化的格局。

第三节 教育投资负担结构

一、外国的负担结构

第一,义务教育投资基本上由政府负担,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这首先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第二,非义务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投资负担呈多元化格局,学费占有一定比重。

美国被称为是西方国家高教经费多元化的典型。

各级政府各类拨款、学费、学校服务收入是高校收入的三大来源。

二、我国的负担结构

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投资的来源与负担如下:

全国教育经费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

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

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

学费、杂费

第五章

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

第一节 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投资需要量的因素

(一)人口数量及构成

就我国来说,人口对教育和教育投资的影响有以下特点:

第一,人口基数大,在较长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决定了受教育者数量大,所需教育投资量多;第二,人口年龄构成轻、文化程度构成低,决定了我国适龄教育人口数量大;

第三,人口在城乡间、地区间分布级不平衡。

(二)科学技术的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的程度结构(各级学校的结构),从而影响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物质技术条件。

(三)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要尽快普及初等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

另一方面要发展高等教育,以适应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二、教育投资供给量的因素

决定教育投资可能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物质资料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世界上投资比例的形成和调节,基本上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基本上是靠统一计划:另一种是市场经济国家,基本上靠市场供求。

第二节 外部比例合理的标志

一、度量的指标

(一)度量教育投资绝对量的指标

年度社会教育投资总额,一般指年度各种来源直接投入教育的资金总额。

(二)年度教育投资相对量的指标

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政府教育支出(公共教育支出)在上述指标中的比重。

(三)度量教育投资的动态指标

通过各种教育投资指标增长率与经济总产出、总收入指标增长率的关系来度量。

一是水平法,又称几何平均法,以间隔期最后一年的水平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年平均增长率。 二是累计法,又称代数平均法,它以间隔期内各年水平的总和与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年均增长率。

(四)度量指标评价

第一,教育投资最终来源于国民收入。

第二,国民生产总产值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

第三,财政收支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投资时教育总投资中的主要部分。

二、判断的标志

(一)从近期看,教育投资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否相适应。

(二)从远期看,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比例尤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否协调。

教育投资能否适应教育事业的需要,教育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是否适应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民经济比例,主要是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否协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教育投资比例合理与否, 可以作为检验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合理与否的客观标志。

第三节 外部比例确定的方法

一、直接法——供求平衡法

第一步,可以先确定未来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教育投资的需求。

第二步,确定未来期内经济发展可能提供的教育投资量。

第三步,在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与可能量之间,确定教育投资量的区间界限。

二、间接法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一般规律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期都在发生作用,

教育投资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即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的比例,

随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增长是一个普遍规律。

第一,比较的口径要相同。

第二,要考虑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第三,在进行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国际比较时,还必须考虑技术进步对教育投资外部比例的影响。

第六章

教育投资外部比例分析

第一节 全球教育投资水平

(三)教育投资增长分析

第一,教育经费的增长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伴随经济不断增长,教育经费也不断增长。

第二,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随经济增长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 第三,公共教育经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在一定时期内大于1,

但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弹性系数逐步减小。

第四,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同一国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成正相关。

二、教育投资的国际平均水平

第二节 我国教育投资分析

一、我国教育投资的增长

教育经费的增长率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长率。

二、我国教育投资水平评价

三、解决对策

第一,努力增加政府的教育支出。

第二,继续实行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非政府的多渠道的教育投资。

第三,适当调整和控制教育发展目标。

第四,改革教育体制,努力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第七章

教育投资的分配与使用

第一节 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

一、度量分配结构的指标

指标一:总量结构指标,即各级教育投资在教育总投资中的份额。计算方法为:

某级教育投资

全部教育投资

某级公共教育支出

公共教育支出

指标二:生均教育投资比值指标,即三级教育按在校生平均计算的生均教育投资比值。其计算方法为, 以小学生或中学生生均教育投资为1,计算中学和大学生均教育投资为小学生的倍数。 指标三:生均教育投资指数,即三级教育生均教育投资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

计算方法为:某级生均教育投资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指标一是政府和国际组织通常使用的指标,

它从宏观教育投资角度表现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结构。

指标二与三,均以生均教育投资为基础,指标二体现的是三级教育生均教育投资绝对量的关系; 指标三体现的是三级教育生均教育投资相对量的关系。

二、影响分配结构的因素

(一)教育结构(二)生均教育投资 上述两个因素直接决定着三级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 从最终意义上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投资结构。

三、教育投资分配结构的国际比较

(一)教育投资分配结构评价的困难

评价最终要回答:某种教育投资结构合理是否,为教育和教育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这首先要确定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指标,其次要对现存的投资结构作出准确的统计和估量,

前者涉及价值判断,后者主要是技术上的问题。

现在的教育投资结构评价一般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通过国际比较找出参照系,二是根据经验作出估计和判断。

四、我国的教育投资分配结构

(一)我国的三级教育结构

(二)我国三级教育投资的总量分配结构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

一、使用的分类

(一)使用的分类

公共教育支出 资本支出

日常经费支出 教师工资 { 教学用品

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

自筹基本建设支出

教育经费支出 教职工工资

个人部分支出

事业费支出 学生资助

公务业务费

公用部分支出 设备购置费

修缮费

其他

(二)研究使用结构的价值

第一,使用结构影响着教育质量

第二,使用结构反映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它有助于改善教育和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二、影响使用结构的因素

(一)教育产业的性质与特点

(二)教育的技术水平

(三)教育投资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四)教育投资的存量和教师工资水平

(五)教育级别的影响

三、外国使用结构的分析

(二)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构成变化。

(三)关于我国教育经费中的事业费与基建费的结构

{{ { { { {

第八章

教育成本

第一节 教育成本及其变动

一、研究教育成本的价值

第一,教育资源的稀缺

第二,度量和提高教育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条件

第三,制定教育与学校发展规划,进行教育和学校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四,确定非义务教育学费标准的重要依据

二、教育成本的分类

(一)教育成本的概念

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消耗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二)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这是按成本发生对教育成本进行的分类,

直接成本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发生的、由社会和受教育者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间接成本是在教育过程之外间接发生的,指社会和受教育者因进行教育可能放弃的收入,是一种机会成本。

(四)综合成本和单项成本(五)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六)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七)学年成本和学制期成本

三、教育成本变动的趋势

(一)教育成本上升的因素

人员成本的上升

物质成本的上升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学校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加,不仅使教育直接成本上升,也使教育间接成本上升。

(二)教育成本下降的因素

第二节 教育成本的核算

一、教育成本核算程序

(一)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二)确定成本核算期

(三)确定成本项目

(四)正确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

二、教育成本项目

(一)教育成本项目分类

人员成本

公用成本

固定资产成本

三、教育成本计算方法

(一)社会直接成本的计算

每名在校生的=学年度各费用支出总和 — 无关费用

社会直接成本 学年度在校生数

每名毕业生的=学制期各年各项费用支出总和 — 无关费用 *学制期

社会直接成本 学制期各年平均在校生数总和

(二)社会间接成本的计算

(三)个人直接成本的计算

个人直接成本=学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生活差距费 — 助学金(奖学金)

(四)个人间接成本的计算

第三节 我国教育成本分析

一、三级普通教育生均成本

二、高等教育成本

(一)生均事业费成本

高教生均事业费成本受两类因素影响。一类是行政隶属关系。第二类因素是学校类别。

(二)生均成本研究

三、中小学的生均成本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本

第九章

教育效率

第一节 教育效率的评价

一、教育效率的概念和意义

教育效率亦称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益等,是从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将教育视为生产或经济活动而出现的范畴,指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效果的比较,简而言之,为教育投入与直接产出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效率 = 教育成果(产出)

教育资源消耗(投入)

研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价值在于:

第一,它将有助于教育的发展。第二,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

二、评价的综合指标

三、评价的单项指标

(一)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二)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三)财力利用率指标

第一,这些指标不存在绝对合理的界限或标准,无论是生均成本、师生比等等都只具有相对性。 第二,在不同学校间比较时,必须条件相同,或具有可比性。

第二节 影响教育效率的因素

一、教育投入的数量与质量

教育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通过对产出质量的作用,影响着教育效率,

产出的质量以投入的数量、质量为条件。

教育投入质量直接影响教育产出质量。

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从宏观上影响着教育资源利用率,它涉及办学体制,政府与学校教育决策权管理权限划分的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资与财政拨款体制等。

三、学校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是影响教育效率宏观的、制度性的因素,学校管理则是影响教育效率的微观的、操作性的因素。

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影响效率的因素之一,可以称为机构效率。

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手段方法也直接影响着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四、学校规模

学校规模效率是将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教育领域中的表现。

第三节 我国教育效率的分析

一、学校规模效率

(一)高等学校的规模效率

第一,高等规模是影响生均成本和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随学校规模扩大,生均成本降低,资源利用率提高,但降低和提高的速率递减; 第二,学校规模效率在系和专业规模中同样存在;第三,适度规模因学校类别不同而不同。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规模效率

(三)普通中小学的规模效率

二、教育投入要素效率

(一)人力资源利用率较低(二)物力资源利用率(三)财力资源利用率

三、教育质量效率

四、学校教育效率机制

对策:

第一,使学校成为具有一定决策权利和独立利益的办学法人实体,形成学校追求效率的内部动力。 第二,政府和社会建立从外部刺激学校注重资源利用率的制度和机制。

第十章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一节 计量方法

一、计量的可能性与价值

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定量地证明教育的经济价值,而且随着技术进步、信息社会的到来, 教育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大。

二、计量的指标和一般方法

(一)计量的指标

教育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计算出教育在经济增长速度中所占份额;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即在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有多少是教育所引起的;教育对新增国民收入或新增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

(二)计量的一般方法

生产函数:它是在生产过程中,反映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实际产出量之间依存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线性生产函数:

三、劳动简化法

(一)劳动工资简化法 它是以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工资或报酬差别确定劳动建华系数的方法。

(二)教育年限简化法

(三)教育费用简化法以教育费用多少为尺度确定劳动简化系数。

第二节 西方学者的计量

一、舒尔茨的教育收益率法

第二步:计算教育资本存量。

第三步,计算教育资本收益率。

第四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二、丹尼森的因素分析法

第一步,以不同教育年限劳动者的收入确定简化系数。

第二步,计算报告期年和基期年的平均劳动简化系数。

第三步,计算全期教育增长系数和年度增长系数。第四步,计算教育在国民收入增长率中的百分比。

第三节 前苏联学者的计量

一、计量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收集报告期和基期年国民收入、就业人数等统计资料;

第二步,以一定的尺度确定劳动简化系数;第三步,计算报告期和基期年的平均劳动简化系数。

二、斯特鲁米林的计量

第一步,以工资为尺度确定劳动简化系数。第二步,计算某级教育劳动者终生平均工资收入

第三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 第四步,计算劳动者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三、科马洛夫的计量

第一步,确定劳动简化系数。第二步,确定平均劳动简化系数。

四、科斯塔场的计量

第四节 我国学者的计量

一、总课时法的计量

第一步,计算各教育阶段学生总课时数。第二步,计算各级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劳动简化系数。 第三步,计算平均劳动简化系数。第四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

二、劳动生产率法的计量

第一步,估算各种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步,计算我国1952—1978年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分布。

第三步,计算1952年各种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复合指数。

第四步,计算1952—1978年教育程度提高而增加的劳动量占劳动者总量的百分比。

第五步,计算每年由于教育程度提高而增加的劳动者数量。

第六步,计算教育每年使国民收入增长量。

第七步,计算教育对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率的贡献。

三、其他方法的计量

第十一章 教育收益与收益率

第一节 教育经济效益

一、教育经济效益的概念

教育经济效益,是从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概念,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益(亦称经济效果)

是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消耗和成果、费用和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

二、教育经济效益特征

(一)教育投资经济效益不具有外在的独立的表现形式

(二)教育投资的经济补偿和收益具有间接性、潜在性

(三)教育投资经济收益的周期长,具有迟效性

(四)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具有长期性

(五)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具有多效性和扩展性

(六)教育投资具有连续性

充分认识教育和教育投资的特征,对于客观和微观经济中的教育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由于教育投资不具有外在的独立的表现形式,

由于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教育投资的重要性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第二,由于教育投资获得经济效益的周期长并具有连续性,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国民经济方面投资时, 要保证教育投资先行和超前增长,保证教育投资的连续性。

第二节 教育收益率的计算方法

一、个人教育收益率

(一)年龄收入曲线(二)贴现后的个人收益(三)贴现后的个人教育成本(四)教育收益率

第三节 教育收益率的分析

一、外国的教育收益率

(一)汉森的研究(二)萨卡罗普洛斯的研究(三)教育收益率的分析

第一,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高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第二,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一般均高于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在发展中国家,前者比后者高得更多。

第三,发展中国家三级教育收益率依次降低,即中学教育收益率低于小学,大学教育收益率低于中学。

二、我国的教育收益率

第十二章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教育资源配置

一、教育资源配置

(一)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二)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

(三)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之间的分配(四)教育资源在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

二、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亦产品)和劳务是指这些产品和劳务的利益为社会共同享有,而不能为任何一个人单独享有。私人物品和劳务则是指这些物品和劳务的利益只为购买它的消费者个人单独享有,而不产生外在的利益。

(二)集体物品与市场物品

一种物品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凡通过集体决策来决定,就是集体物品, 凡通过非集体的市场来决定,那就是市场物品。

(三)准公共产品

它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

一方面在消费商具有排他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外在利益,可以为社会共同享受。

三、教育产品的性质

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

非义务教育,其性质属于准公共产品。第一,在消费商具有排他性;第二,具有外部或社会效益。 非义务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主要应由政府提供,提供的方式有:第一,教育机构由政府举办并通过财政拨款提供费用;第二,教育机构由私人或民间举办,政府资助;第三,同时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的学费。

第二节 关于教育市场化

一、关于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从产业间、部门间实现经济联系的基本方式上提出的。

认为教育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经济联系,应通过市场等价交换的方式实现,

将教育部门的产品——到达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毕业生,作为商品投入劳动力市场销售,

一切劳动力的需求部门和单位,以相应的等价付给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部门和学校获得教育投入,

主张“教育市场化”的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教育市场,尤其高等教育市场,

通过教育市场调节教育供求,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第一,教育是非生产和非经济部门。

第二,教育属于非营利的公共部门,教育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

第三节 教育体制及其改革

一、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一)资源配置方式、运行机制、体制

(二)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教育体制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教育体制不同于经济体制而有其独立性,教育体制改革可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教育的基本经济职能,是为经济发展培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是社会再生产中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内容和手段,是国民经济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

教育体制也有其相对独立性。

二、计划经济下的教育体制

计划经济是一种通过中央统一计划直接分配资源的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

三、市场经济下的教育体制改革

四、办学体制的改革

世界上有两种基本的办学体制:一种是政府单一办学体制,存在于实行计划经济的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等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种是多主体或多元办学体制,存在于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

五、投资体制的改革

六、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有集中决策、分散决策、集中与分散结合决策三种类型。

七、招生和就业体制的改革

高等学校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结合的招生制度。这是一种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双轨制招生制度,学校招生数量与结构仍由政府统一计划确定,学校只是在调节性计划方面有了有限的自主权。

第十三章

教育财政体制

第一节 教育预算管理体制

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一)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即政府财政收支预算,它与国家政权相联,有一级政权就有一级财政及其预算。

(二)中央与地方的分级管理

(一)教育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教育预算体制可以说是关于教育预算的审批、编制、分配执行、管理与监督的制度。

一是政府对教育支出的数量及增长,以立法形式或以制度、政策形式加以规定,以防止政府更迭或 随意性可能给教育支出带来的冲击。二是建立合理的教育预算管理制度,从预算制度上加以保障。

(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涵义

第一,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将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合并,由款级升格为类级, 将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支出中的第二次分配升格为第一次分配。

第二,赋予教育部门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权。

第三,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部门。

第四,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

(三)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目的和必要性

第一,教育经费预算数量相对弹性较大,缺乏透明度。

第二,教育发展和政府对教育拨款脱节。

第三,教育部门无法有效行使教育的宏观管理权与调控权,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四)如何实施教育经费预算单列

第一步,在现行国家预算、教育与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不变的条件下,将国家预算支出科目中的“教育事业费款”和“教育基本建设费款”合并和升格为“教育经费类”,其预算编制仍由财政和计划部门进行。 第二步,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由教育与财政、计划部门会同进行,由教育部门提出预算建议, 经同级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由财政部门划拨给教育部门,

由教育部门行使教育经费的分配权、管理权、监控权,将教育事权与财权统一于教育部门。

第二节 教育经费拨款制度

一、外国的财政拨款制度

第一种是增量拨款,也有称之为协议拨款。第二种是公式拨款。

第三种是合同拨款。第四种是学费拨款。第五种是质量拨款。

二、我国财政拨款制度的改革

(一)“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评价

第一,要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和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以相对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较好的产出; 第二,要有利于高教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使其适应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要使拨款成为政府对高教进行政策导向、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多重目标合理组合的拨款标准

公平目标

效率目标

效益目标 政策目标

第三节 学费及学生资助制度

一、非义务教育的学费制度

(一)学费标准确定的原则

第一,教育成本的一部分

第二,多数居民户可以承受

(二)学费标准的选择

一种是对所有学生规定统一的学费标准,不考虑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

对付不起学费的学生采取学生资助。

另一种是将居民按收入水平分组,按收入水平级别征收不同标准的学费,

达不到规定收入水平下限的学生免交学费。

(三)学费管理

二、学费分析 (一)我国90年代初的学费分析(二)高教学费分析

三、学生资助制度 (一)学生资助 学生勤工助学;助学金;奖学金;学生贷款。

第四节 其他教育财政制度

一、用于教育的税费制度

二、学校校产和服务收入的规范 (一)从管理上与教学科研分开(二)将税收减免改为退税制

三、社会捐赠制度

第十四章 教育发展

第一节 教育需求与供给

一、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教育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二)个人的教育需求

首要的因素是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由此决定的消费支出结构。其次,是教育个人成本和收益率。

(三)厂商对教育的需求

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的比较,

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率理论。

(四)社会的教育需求 社会的教育需求通过政府对教育的需求体现。

二、教育供给

教育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单位教育成本下,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

表现为教育机构培养一定数量、质量、结构劳动者的能力。

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各种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二者的协调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这种均衡表现在:

(一)数量的均衡(二)结构的均衡(三)地区间的均衡

二、非协调发展的表现

三、非协调发展的原因

(一)教育培养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非同步(二)经济技术结构款苏变动与教育相对稳定的不对称

(三)制度性原因(四)不合理的学费制度(五)其他因素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别,是导致人才流动,

出现教育与经济发展区域间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要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宏观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的合理;教育在保持其相对稳定的同时,

增强其对科技、经济发展以及经济体制变革的适应能力;经济、教育决策的正确。

第三节 教育发展战略与计划

一、教育发展战略的内容

(一)教育发展战略的意义

教育发展战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教育发展全局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一个完整的教育发展战略,包括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重大政策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1.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

2.、教育发展的战屡重点与步骤

3、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 最重要的是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投资和教育政策。

二、教育发展战略的依据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为教育发展可能提供的资源(二)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三)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四)教育发展的现状

三、教育计划的方法

(一)人力需求法 人力计划的要点就是对人力需要进行预测。

(二)社会需求法(三)教育收益率法(四)国际比较法

第四节 教育发展的形式

一、教育发展的两种形式

教育发展从数量的扩张(包括入学率的提高和在校生人数的增加)来说有两种形式,

即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教育外延式发展,指单纯依靠增加教育投入要素或资源的数量(投入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 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事业的发展

教育内涵式发展,指主要依靠提高教育投入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途径。

二、教育发展中的区域不平衡

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

第一章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早期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配第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创造更多的价值的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首次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视为国民财富的主要内容和生产要素。

庸俗经济学家的观点

庸俗经济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和英国,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分析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物质资本”是由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所形成的、“精神资本”则是智力的成果和积累。

19世纪庸俗经济学家马歇尔,他认为增加教育投资,改革教育史扭转这种局面的有力举措。

他认为投资于教育是一本万利的事。

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改革教育史挽救英国衰败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教育可以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的能力。

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媒介,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劳动价值论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计量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劳动是国民收入的唯一源泉。

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战后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增长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

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

资本区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与质量的物上的资本,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以人的知识与技能表现的资本。二者的区别在于,物资资本的所有权可以继承和转让,而人力资本则不可能。

人力资本的形成

用于教育的支出,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各种在职培训。

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

用于国内劳动力流动的支出。

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

人力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支出形成的教育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主要部分。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一、70年代的发展

(一)筛选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由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组成,不同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市场从而享受不同的待遇。 认为它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解释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各阶级、 集团间收入不平等的现实。

社会化理论

工人工作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自身的非认知个性特征,而不取决于他们的认知水平。

二、80年代的发展

(一)关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美国教育发展不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二)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

(三)关于高等教育与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关系

(四)关于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

(五)关于高等教育与人力规划和投资选择

第二章

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教育经济学的对象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与经济有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密切关系。其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表现在:

一方面,经济及由经济所决定的社会发展,决定着教育的需求和供给,

从而决定着教育的发展规模、质量、结构和增长速度;

另一方面,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从而促进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教育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

研究教育领域中资源投入和产出规律的科学。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另一方面是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教育与经济联系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进行必须投入一定量的社会劳动或社会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教育投资,这是教育的物质基础。

(四)教育产出的效率和效益

教育的产出或者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表现在两个不同层次上。

首先是教育的直接产出,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是教育的间接产出或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

(五)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教育体制关系着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关系着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六)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

(七)教师的供求、流动及其调节机制

教育经济学的方法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经济学的具体方法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法;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结合的方法等。

二、教育经济学的价值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经济学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984年10月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在黄山成立

二、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出版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形成了教材或学术论著,并得以公开出版。教育经济学的出版物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教育经济学的教材或基本理论。

第二类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学术专著。

第三类为教育经济学一些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

三、我国教育经济学面临的课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教育体制

(二)教育如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教育投资的总量、分配及其来源

(四)教育成本与效率

(五)教育的社会与个人收益率

第三章

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第一节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决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速度

三、经济决定教育制度与体制

四、经济最终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第一,教育是科学技术迅速、大规模、有效传递和传播的基本途径。

第二,教育是使科学转化为技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科学和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是科学技术的生产过程,科学技术的传递和传播、学习和掌握则是它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教育培养了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是

科学技术主要的发明者和创造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的决定条件。

三、教育对管理的作用

管理与决策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手段与方法,

最终取决于管理和决策者的素质和水平。

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中介

一、教育的基本经济功能是培养劳动力

第一、教育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提高劳动的复杂度。

第二、教育可以使体力劳动转化为脑力劳动。

第三、教育可以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转换能力。

二、教育是培养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其中现代学校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第一,规模大。第二,效率高。第三,高质量。

第四节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表现

这种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第二是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第三是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的投入与产出

这是教育与经济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居于二者关系中的基础性层次。

二、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这是教育与经济关系在制度上的表现。

第四章

教育投资的负担

第一节 教育支出的性质与分类

一、教育支出的性质

第一,教育支出是用于劳动力的支出。

第二,在现代生产条件下,教育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教育支出同样可以得到补偿并获得经济收益。

二、教育投资的分类

(一)按投入要素分为人力与物力

(二)投资主体和投资发生

(三)按投资对象区分

一是传统的或正规的学校教育投资,即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级教育投资,

用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二是非正规的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投资,

用于更新已就业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负担

一、负担的原则

第一,受益原则第二,能力原则

二、政府的教育投资

政府对教育的投资都是教育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史教育投资的受益者。第二,政府集中的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三、企业(或厂商)的教育投资

企业是重要的教育投资者,这是因为:

第一,企业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

第二,企业税后的收入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企业也有可能负担一部分教育投资。

在中国现阶段,企业的教育投资还包括对企业举办的中小学的教育投资,

以及对大学生的“委托培养”和“有偿分配”所支付的教育投资。

四、受教育者的教育投资

受教育者或家庭负担教育投资应区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免费教育(免费对受教育者而言),就强制来说,

它以法律保证,受教育者家庭与政府承担了对适龄儿童和少年教育的义务,强制以免费和以政府负担 为条件,旨在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五、学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投资

总之,当今世界的教育投资,主要是非义务教育投资,主要体和来源渠道已呈多元化的格局。

第三节 教育投资负担结构

一、外国的负担结构

第一,义务教育投资基本上由政府负担,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这首先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第二,非义务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投资负担呈多元化格局,学费占有一定比重。

美国被称为是西方国家高教经费多元化的典型。

各级政府各类拨款、学费、学校服务收入是高校收入的三大来源。

二、我国的负担结构

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投资的来源与负担如下:

全国教育经费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

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

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

学费、杂费

第五章

教育投资的外部比例

第一节 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投资需要量的因素

(一)人口数量及构成

就我国来说,人口对教育和教育投资的影响有以下特点:

第一,人口基数大,在较长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决定了受教育者数量大,所需教育投资量多;第二,人口年龄构成轻、文化程度构成低,决定了我国适龄教育人口数量大;

第三,人口在城乡间、地区间分布级不平衡。

(二)科学技术的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的程度结构(各级学校的结构),从而影响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 第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物质技术条件。

(三)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要尽快普及初等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

另一方面要发展高等教育,以适应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二、教育投资供给量的因素

决定教育投资可能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物质资料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世界上投资比例的形成和调节,基本上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基本上是靠统一计划:另一种是市场经济国家,基本上靠市场供求。

第二节 外部比例合理的标志

一、度量的指标

(一)度量教育投资绝对量的指标

年度社会教育投资总额,一般指年度各种来源直接投入教育的资金总额。

(二)年度教育投资相对量的指标

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政府教育支出(公共教育支出)在上述指标中的比重。

(三)度量教育投资的动态指标

通过各种教育投资指标增长率与经济总产出、总收入指标增长率的关系来度量。

一是水平法,又称几何平均法,以间隔期最后一年的水平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年平均增长率。 二是累计法,又称代数平均法,它以间隔期内各年水平的总和与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年均增长率。

(四)度量指标评价

第一,教育投资最终来源于国民收入。

第二,国民生产总产值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

第三,财政收支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财政支出中的教育投资时教育总投资中的主要部分。

二、判断的标志

(一)从近期看,教育投资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否相适应。

(二)从远期看,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比例尤其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否协调。

教育投资能否适应教育事业的需要,教育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是否适应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民经济比例,主要是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是否协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教育投资比例合理与否, 可以作为检验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合理与否的客观标志。

第三节 外部比例确定的方法

一、直接法——供求平衡法

第一步,可以先确定未来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教育投资的需求。

第二步,确定未来期内经济发展可能提供的教育投资量。

第三步,在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与可能量之间,确定教育投资量的区间界限。

二、间接法

教育与经济关系的一般规律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期都在发生作用,

教育投资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即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的比例,

随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增长是一个普遍规律。

第一,比较的口径要相同。

第二,要考虑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对教育投资的影响。

第三,在进行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国际比较时,还必须考虑技术进步对教育投资外部比例的影响。

第六章

教育投资外部比例分析

第一节 全球教育投资水平

(三)教育投资增长分析

第一,教育经费的增长以经济增长为基础,伴随经济不断增长,教育经费也不断增长。

第二,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随经济增长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 第三,公共教育经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在一定时期内大于1,

但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弹性系数逐步减小。

第四,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同一国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成正相关。

二、教育投资的国际平均水平

第二节 我国教育投资分析

一、我国教育投资的增长

教育经费的增长率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长率。

二、我国教育投资水平评价

三、解决对策

第一,努力增加政府的教育支出。

第二,继续实行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增加非政府的多渠道的教育投资。

第三,适当调整和控制教育发展目标。

第四,改革教育体制,努力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第七章

教育投资的分配与使用

第一节 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

一、度量分配结构的指标

指标一:总量结构指标,即各级教育投资在教育总投资中的份额。计算方法为:

某级教育投资

全部教育投资

某级公共教育支出

公共教育支出

指标二:生均教育投资比值指标,即三级教育按在校生平均计算的生均教育投资比值。其计算方法为, 以小学生或中学生生均教育投资为1,计算中学和大学生均教育投资为小学生的倍数。 指标三:生均教育投资指数,即三级教育生均教育投资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

计算方法为:某级生均教育投资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指标一是政府和国际组织通常使用的指标,

它从宏观教育投资角度表现教育投资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结构。

指标二与三,均以生均教育投资为基础,指标二体现的是三级教育生均教育投资绝对量的关系; 指标三体现的是三级教育生均教育投资相对量的关系。

二、影响分配结构的因素

(一)教育结构(二)生均教育投资 上述两个因素直接决定着三级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 从最终意义上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投资结构。

三、教育投资分配结构的国际比较

(一)教育投资分配结构评价的困难

评价最终要回答:某种教育投资结构合理是否,为教育和教育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这首先要确定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指标,其次要对现存的投资结构作出准确的统计和估量,

前者涉及价值判断,后者主要是技术上的问题。

现在的教育投资结构评价一般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通过国际比较找出参照系,二是根据经验作出估计和判断。

四、我国的教育投资分配结构

(一)我国的三级教育结构

(二)我国三级教育投资的总量分配结构

第二节 教育投资的使用结构

一、使用的分类

(一)使用的分类

公共教育支出 资本支出

日常经费支出 教师工资 { 教学用品

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

自筹基本建设支出

教育经费支出 教职工工资

个人部分支出

事业费支出 学生资助

公务业务费

公用部分支出 设备购置费

修缮费

其他

(二)研究使用结构的价值

第一,使用结构影响着教育质量

第二,使用结构反映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它有助于改善教育和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二、影响使用结构的因素

(一)教育产业的性质与特点

(二)教育的技术水平

(三)教育投资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四)教育投资的存量和教师工资水平

(五)教育级别的影响

三、外国使用结构的分析

(二)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构成变化。

(三)关于我国教育经费中的事业费与基建费的结构

{{ { { { {

第八章

教育成本

第一节 教育成本及其变动

一、研究教育成本的价值

第一,教育资源的稀缺

第二,度量和提高教育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条件

第三,制定教育与学校发展规划,进行教育和学校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四,确定非义务教育学费标准的重要依据

二、教育成本的分类

(一)教育成本的概念

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消耗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

(二)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这是按成本发生对教育成本进行的分类,

直接成本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发生的、由社会和受教育者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间接成本是在教育过程之外间接发生的,指社会和受教育者因进行教育可能放弃的收入,是一种机会成本。

(四)综合成本和单项成本(五)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六)社会平均成本和个别成本(七)学年成本和学制期成本

三、教育成本变动的趋势

(一)教育成本上升的因素

人员成本的上升

物质成本的上升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学校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加,不仅使教育直接成本上升,也使教育间接成本上升。

(二)教育成本下降的因素

第二节 教育成本的核算

一、教育成本核算程序

(一)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二)确定成本核算期

(三)确定成本项目

(四)正确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

二、教育成本项目

(一)教育成本项目分类

人员成本

公用成本

固定资产成本

三、教育成本计算方法

(一)社会直接成本的计算

每名在校生的=学年度各费用支出总和 — 无关费用

社会直接成本 学年度在校生数

每名毕业生的=学制期各年各项费用支出总和 — 无关费用 *学制期

社会直接成本 学制期各年平均在校生数总和

(二)社会间接成本的计算

(三)个人直接成本的计算

个人直接成本=学杂费+书籍文具费+文体费+生活差距费 — 助学金(奖学金)

(四)个人间接成本的计算

第三节 我国教育成本分析

一、三级普通教育生均成本

二、高等教育成本

(一)生均事业费成本

高教生均事业费成本受两类因素影响。一类是行政隶属关系。第二类因素是学校类别。

(二)生均成本研究

三、中小学的生均成本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本

第九章

教育效率

第一节 教育效率的评价

一、教育效率的概念和意义

教育效率亦称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益等,是从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将教育视为生产或经济活动而出现的范畴,指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效果的比较,简而言之,为教育投入与直接产出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效率 = 教育成果(产出)

教育资源消耗(投入)

研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价值在于:

第一,它将有助于教育的发展。第二,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

二、评价的综合指标

三、评价的单项指标

(一)人力资源利用率指标(二)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三)财力利用率指标

第一,这些指标不存在绝对合理的界限或标准,无论是生均成本、师生比等等都只具有相对性。 第二,在不同学校间比较时,必须条件相同,或具有可比性。

第二节 影响教育效率的因素

一、教育投入的数量与质量

教育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通过对产出质量的作用,影响着教育效率,

产出的质量以投入的数量、质量为条件。

教育投入质量直接影响教育产出质量。

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从宏观上影响着教育资源利用率,它涉及办学体制,政府与学校教育决策权管理权限划分的宏观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资与财政拨款体制等。

三、学校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是影响教育效率宏观的、制度性的因素,学校管理则是影响教育效率的微观的、操作性的因素。

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影响效率的因素之一,可以称为机构效率。

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手段方法也直接影响着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四、学校规模

学校规模效率是将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教育领域中的表现。

第三节 我国教育效率的分析

一、学校规模效率

(一)高等学校的规模效率

第一,高等规模是影响生均成本和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随学校规模扩大,生均成本降低,资源利用率提高,但降低和提高的速率递减; 第二,学校规模效率在系和专业规模中同样存在;第三,适度规模因学校类别不同而不同。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规模效率

(三)普通中小学的规模效率

二、教育投入要素效率

(一)人力资源利用率较低(二)物力资源利用率(三)财力资源利用率

三、教育质量效率

四、学校教育效率机制

对策:

第一,使学校成为具有一定决策权利和独立利益的办学法人实体,形成学校追求效率的内部动力。 第二,政府和社会建立从外部刺激学校注重资源利用率的制度和机制。

第十章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一节 计量方法

一、计量的可能性与价值

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定量地证明教育的经济价值,而且随着技术进步、信息社会的到来, 教育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大。

二、计量的指标和一般方法

(一)计量的指标

教育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计算出教育在经济增长速度中所占份额;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即在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有多少是教育所引起的;教育对新增国民收入或新增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

(二)计量的一般方法

生产函数:它是在生产过程中,反映要素投入量的组合与实际产出量之间依存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线性生产函数:

三、劳动简化法

(一)劳动工资简化法 它是以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工资或报酬差别确定劳动建华系数的方法。

(二)教育年限简化法

(三)教育费用简化法以教育费用多少为尺度确定劳动简化系数。

第二节 西方学者的计量

一、舒尔茨的教育收益率法

第二步:计算教育资本存量。

第三步,计算教育资本收益率。

第四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二、丹尼森的因素分析法

第一步,以不同教育年限劳动者的收入确定简化系数。

第二步,计算报告期年和基期年的平均劳动简化系数。

第三步,计算全期教育增长系数和年度增长系数。第四步,计算教育在国民收入增长率中的百分比。

第三节 前苏联学者的计量

一、计量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收集报告期和基期年国民收入、就业人数等统计资料;

第二步,以一定的尺度确定劳动简化系数;第三步,计算报告期和基期年的平均劳动简化系数。

二、斯特鲁米林的计量

第一步,以工资为尺度确定劳动简化系数。第二步,计算某级教育劳动者终生平均工资收入

第三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 第四步,计算劳动者劳动复杂程度提高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三、科马洛夫的计量

第一步,确定劳动简化系数。第二步,确定平均劳动简化系数。

四、科斯塔场的计量

第四节 我国学者的计量

一、总课时法的计量

第一步,计算各教育阶段学生总课时数。第二步,计算各级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劳动简化系数。 第三步,计算平均劳动简化系数。第四步,计算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

二、劳动生产率法的计量

第一步,估算各种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步,计算我国1952—1978年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分布。

第三步,计算1952年各种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复合指数。

第四步,计算1952—1978年教育程度提高而增加的劳动量占劳动者总量的百分比。

第五步,计算每年由于教育程度提高而增加的劳动者数量。

第六步,计算教育每年使国民收入增长量。

第七步,计算教育对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率的贡献。

三、其他方法的计量

第十一章 教育收益与收益率

第一节 教育经济效益

一、教育经济效益的概念

教育经济效益,是从经济学中移植过来的概念,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益(亦称经济效果)

是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消耗和成果、费用和效用之间的对比关系。

二、教育经济效益特征

(一)教育投资经济效益不具有外在的独立的表现形式

(二)教育投资的经济补偿和收益具有间接性、潜在性

(三)教育投资经济收益的周期长,具有迟效性

(四)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具有长期性

(五)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具有多效性和扩展性

(六)教育投资具有连续性

充分认识教育和教育投资的特征,对于客观和微观经济中的教育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由于教育投资不具有外在的独立的表现形式,

由于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迟效性,教育投资的重要性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第二,由于教育投资获得经济效益的周期长并具有连续性,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国民经济方面投资时, 要保证教育投资先行和超前增长,保证教育投资的连续性。

第二节 教育收益率的计算方法

一、个人教育收益率

(一)年龄收入曲线(二)贴现后的个人收益(三)贴现后的个人教育成本(四)教育收益率

第三节 教育收益率的分析

一、外国的教育收益率

(一)汉森的研究(二)萨卡罗普洛斯的研究(三)教育收益率的分析

第一,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高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第二,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一般均高于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在发展中国家,前者比后者高得更多。

第三,发展中国家三级教育收益率依次降低,即中学教育收益率低于小学,大学教育收益率低于中学。

二、我国的教育收益率

第十二章 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教育资源配置

一、教育资源配置

(一)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二)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

(三)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之间的分配(四)教育资源在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

二、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亦产品)和劳务是指这些产品和劳务的利益为社会共同享有,而不能为任何一个人单独享有。私人物品和劳务则是指这些物品和劳务的利益只为购买它的消费者个人单独享有,而不产生外在的利益。

(二)集体物品与市场物品

一种物品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凡通过集体决策来决定,就是集体物品, 凡通过非集体的市场来决定,那就是市场物品。

(三)准公共产品

它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

一方面在消费商具有排他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外在利益,可以为社会共同享受。

三、教育产品的性质

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

非义务教育,其性质属于准公共产品。第一,在消费商具有排他性;第二,具有外部或社会效益。 非义务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主要应由政府提供,提供的方式有:第一,教育机构由政府举办并通过财政拨款提供费用;第二,教育机构由私人或民间举办,政府资助;第三,同时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的学费。

第二节 关于教育市场化

一、关于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从产业间、部门间实现经济联系的基本方式上提出的。

认为教育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经济联系,应通过市场等价交换的方式实现,

将教育部门的产品——到达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毕业生,作为商品投入劳动力市场销售,

一切劳动力的需求部门和单位,以相应的等价付给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部门和学校获得教育投入,

主张“教育市场化”的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教育市场,尤其高等教育市场,

通过教育市场调节教育供求,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第一,教育是非生产和非经济部门。

第二,教育属于非营利的公共部门,教育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

第三节 教育体制及其改革

一、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一)资源配置方式、运行机制、体制

(二)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教育体制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教育体制不同于经济体制而有其独立性,教育体制改革可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教育的基本经济职能,是为经济发展培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是社会再生产中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内容和手段,是国民经济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

教育体制也有其相对独立性。

二、计划经济下的教育体制

计划经济是一种通过中央统一计划直接分配资源的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

三、市场经济下的教育体制改革

四、办学体制的改革

世界上有两种基本的办学体制:一种是政府单一办学体制,存在于实行计划经济的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等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种是多主体或多元办学体制,存在于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

五、投资体制的改革

六、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有集中决策、分散决策、集中与分散结合决策三种类型。

七、招生和就业体制的改革

高等学校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结合的招生制度。这是一种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双轨制招生制度,学校招生数量与结构仍由政府统一计划确定,学校只是在调节性计划方面有了有限的自主权。

第十三章

教育财政体制

第一节 教育预算管理体制

一、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一)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国家预算即政府财政收支预算,它与国家政权相联,有一级政权就有一级财政及其预算。

(二)中央与地方的分级管理

(一)教育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教育预算体制可以说是关于教育预算的审批、编制、分配执行、管理与监督的制度。

一是政府对教育支出的数量及增长,以立法形式或以制度、政策形式加以规定,以防止政府更迭或 随意性可能给教育支出带来的冲击。二是建立合理的教育预算管理制度,从预算制度上加以保障。

(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涵义

第一,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将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合并,由款级升格为类级, 将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支出中的第二次分配升格为第一次分配。

第二,赋予教育部门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权。

第三,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部门。

第四,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

(三)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目的和必要性

第一,教育经费预算数量相对弹性较大,缺乏透明度。

第二,教育发展和政府对教育拨款脱节。

第三,教育部门无法有效行使教育的宏观管理权与调控权,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四)如何实施教育经费预算单列

第一步,在现行国家预算、教育与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不变的条件下,将国家预算支出科目中的“教育事业费款”和“教育基本建设费款”合并和升格为“教育经费类”,其预算编制仍由财政和计划部门进行。 第二步,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由教育与财政、计划部门会同进行,由教育部门提出预算建议, 经同级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由财政部门划拨给教育部门,

由教育部门行使教育经费的分配权、管理权、监控权,将教育事权与财权统一于教育部门。

第二节 教育经费拨款制度

一、外国的财政拨款制度

第一种是增量拨款,也有称之为协议拨款。第二种是公式拨款。

第三种是合同拨款。第四种是学费拨款。第五种是质量拨款。

二、我国财政拨款制度的改革

(一)“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评价

第一,要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和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以相对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较好的产出; 第二,要有利于高教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使其适应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要使拨款成为政府对高教进行政策导向、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多重目标合理组合的拨款标准

公平目标

效率目标

效益目标 政策目标

第三节 学费及学生资助制度

一、非义务教育的学费制度

(一)学费标准确定的原则

第一,教育成本的一部分

第二,多数居民户可以承受

(二)学费标准的选择

一种是对所有学生规定统一的学费标准,不考虑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

对付不起学费的学生采取学生资助。

另一种是将居民按收入水平分组,按收入水平级别征收不同标准的学费,

达不到规定收入水平下限的学生免交学费。

(三)学费管理

二、学费分析 (一)我国90年代初的学费分析(二)高教学费分析

三、学生资助制度 (一)学生资助 学生勤工助学;助学金;奖学金;学生贷款。

第四节 其他教育财政制度

一、用于教育的税费制度

二、学校校产和服务收入的规范 (一)从管理上与教学科研分开(二)将税收减免改为退税制

三、社会捐赠制度

第十四章 教育发展

第一节 教育需求与供给

一、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教育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二)个人的教育需求

首要的因素是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由此决定的消费支出结构。其次,是教育个人成本和收益率。

(三)厂商对教育的需求

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的比较,

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率理论。

(四)社会的教育需求 社会的教育需求通过政府对教育的需求体现。

二、教育供给

教育供给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单位教育成本下,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

表现为教育机构培养一定数量、质量、结构劳动者的能力。

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各种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二者的协调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这种均衡表现在:

(一)数量的均衡(二)结构的均衡(三)地区间的均衡

二、非协调发展的表现

三、非协调发展的原因

(一)教育培养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非同步(二)经济技术结构款苏变动与教育相对稳定的不对称

(三)制度性原因(四)不合理的学费制度(五)其他因素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别,是导致人才流动,

出现教育与经济发展区域间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要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宏观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的合理;教育在保持其相对稳定的同时,

增强其对科技、经济发展以及经济体制变革的适应能力;经济、教育决策的正确。

第三节 教育发展战略与计划

一、教育发展战略的内容

(一)教育发展战略的意义

教育发展战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一个国家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教育发展全局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一个完整的教育发展战略,包括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重大政策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1.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

2.、教育发展的战屡重点与步骤

3、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 最重要的是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投资和教育政策。

二、教育发展战略的依据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为教育发展可能提供的资源(二)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三)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趋势(四)教育发展的现状

三、教育计划的方法

(一)人力需求法 人力计划的要点就是对人力需要进行预测。

(二)社会需求法(三)教育收益率法(四)国际比较法

第四节 教育发展的形式

一、教育发展的两种形式

教育发展从数量的扩张(包括入学率的提高和在校生人数的增加)来说有两种形式,

即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

教育外延式发展,指单纯依靠增加教育投入要素或资源的数量(投入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 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事业的发展

教育内涵式发展,指主要依靠提高教育投入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途径。

二、教育发展中的区域不平衡


    相关文章

    信息检索课题大作业课题分析

    课题大作业(打印版) 课题名称: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人口结构预测--以福建省为例 1 课题的分析 1.1你的课题涉及到的主要概念进行分析(推荐使用思维导图). 要求:要有主概念面.相关概念.隐含概念.英文检索词 总 量预测模 主概念面:投入产 ...

    人工成本分析模型

    人工成本分析模型 一.人工成本基本定义 我国统计制度将人工成本定义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所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按现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这些费用要纳入企业财务成本项目,所以称之为人工成本. 二 ...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摘 要] 建立科学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有效开展绩效评 价工作的关键.文章以绩效评价"3e "原则为基础,通过对目标层. 准则层.指标层的设计,构建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 指标 ...

    人工成本分析如何做?

    做人工成本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做人工成本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理论上讲人工成本包括:薪酬.福利.各项保险.人事费用支出.招聘和培训费用支出,这些是显形成本:还有隐性成本部分,这与你做人工成本分析的目的有关系的. 先提供部分供參考: 人力資源成 ...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医学科研效率研究论文

    生堡堕堂登堑篁里盘查!!!!至!旦箜!!鲞笙!塑垦!堕!坚塑曼生墨塑坚!!!壁!垒!g::!!!!∑!!:!!!塑!:! ・7b- 研讨・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医学科研效率研究 钟华 李海存倪萍安新颖 [摘要]本文应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医学科 ...

    包容性发展中产业结构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重庆为基础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与上海市做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上海相比,重庆在包容性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 ...

    改革开放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与资本投入

    摘 要:运用索罗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通过实证检验1978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定量分析改革开放进程中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笔者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属于要素投入型增长模式,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 ...

    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2011年第4期第27卷(总第212期) 改革与战略 REFORMATl0N&STRATEGY NO.4,2011 (Cumulatively,NO.212) 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李娣,崔潮 (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

    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模型构建及贡献率的估算

    摘要: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重新构建了教育投入的劳动增长型动态生产函数,利用1980至2005年的相关数据对这一动态生产函数相关系数进行了测算和信度分析,计算出我国这一时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关键词: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