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有效生成]开题报告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有效生成》开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下不断生成,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这一结论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认同,因此大家竭力在课堂中追求开放性和生成性。然而,纵观当前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课堂,又有多少是有效的?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以下诸多现象:如教师课前备课无预设性,在课堂随意发挥的随意性生成;赶时髦,形式化的盲从性生成;上课时照本宣科的闭塞性生成;一味迎合学生,游离主题的无效性生成;为读书而读书的低效生成;因提问不当导致的低效生成;甚至还有的教师为“生成”而“生成”,放弃了正常的教学内容而产生的乱生成,等等。像这些没有经过学生认真思考、缺乏对智慧挑战的泡沫生成,不仅使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不良的影响与消极的作用。

“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了发展的空间”(叶澜语),针对这种种问题,本学期我们低语组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有效生成”作为研讨课题,希望通过对阅读教学课的大量观察分析,寻求导致课堂生成无效或低效的“致命因子”,探求有效生成的教学策略、方法及评价标准;希望通过“有效生成阅读教学”的研究,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拥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效生成”。

二、课题的界定

1 、“有效性”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关键指标。它包括如下三重意

蕴:一是“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即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大;三是“有效益,”指三维目标有效达成。这里的有效性,不仅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应体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师生个体生命的价值,以生命成长和发展为终极目标。

2、 “有生成的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指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有效地实现了预设目标;另一方面是指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是师生智慧火花的体现,它不但给人以始料未及的体验,而且超越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有生成的阅读教学更强调生成的意义与价值,强调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是否获得了发展。

三、研究内容

子课题

研究人员

研究班级

《在移情体验中体现有效生成的研究》

姗姗来迟

一(3)

《有效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

心平气和

一(5)

《把握课文整体体现有效生成》

有凤来仪

一(1)

一(9)

《在品读词句中体现有效生成》

小金子

三(3)

《让预设与生成在阅读教学中精彩相约》篇二:《阅读教学有效性》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本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实践、观察、分析、总结,探求有效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有效的课堂管理实施办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有效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找到影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有效性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性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有效教学并非只是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四、研究的目标及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1)灵活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生来确定,并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调整预设目标;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

(2)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

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创设和谐教学环境:①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②建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的真实问题情境;③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参与氛围;④创设学生自我调节型的学习环境。

(4)注重生成教学结构: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 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2、主要内容:

低年级段:1、阅读兴趣的培养;

2、、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3、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年级段: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2、概括文短能力的培养;

3、品读文段中的优美语句的培养。

高年级段:1、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2、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五、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六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确定实验班和指导老师。一年级:一(2)班,汤丽琴;二年级:二(3)班黎雪梅;三年级:三(2)班,苏锦霞;四年级:四(1)班,彭凤琴;五年级:五(4)班潘文清,;六年级:六(1)班姚彩银。

六、课题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1、研究思路:

我们研究工作的思路是在实践中体验、反思领悟,将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用理论解释 经验,然后再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改造和完善。

2、主要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样式,以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践法和经验总结法等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用于借鉴图书资料,广泛汲取别人研究的成果以免走弯路。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学生课堂学习有效程度,找出存在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实验观察法,每一位实验教师以班级

为主阵地,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策略举措进行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实验研究。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写出反思,总结得失经验。。

七、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工作分四步进行: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大面积推广阶段和总结阶段。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1、9——2011、10)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进行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因子”的摸底调查。

2.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立项报告与初步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行动研究阶段: (2011、11——2012、4)

1.根据前期的课堂调研与分析,各实验教师根据自身存在的迫切的主要的问题,共同确立一个行动研究突破口进行研究。

2.根据确立的优化策略,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例如:开题报告、理论学习、开题课、研讨课等。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作好阶段性总结,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调整与改进。各实验老师以随笔的方式及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困惑或取得的成绩。

4.撰写课题中期报告。

阶段成果有教学随笔、研究日志、专题论文等。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2、5—2012、7)

1.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和升华。

2.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3.理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接受专家评估。请上级课题主管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组织机构:

组长:张艳云

副组长:温翠霞

成员:陈映雄、汤丽琴、黎雪梅、卓伟群、 彭凤琴、潘文清、姚秋凤、姚彩银、苏锦霞

(二)成员分工:

1、组长张艳云为本实验课题的总策划人,主要负责课题实验的总体规划、整体指导与 监督工作,为实验的开展积极创设条件,确保课题实验的经费等基本保障。

2、副组长温翠霞为本实验课题的主要业务主持人,主要负责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方案、计划的制定,对实验过程进行必要理论指导,及时检查与监督实验的开展进程等工作。

3、组员彭凤琴负责课题实验的具体操作指导、协调等工作,及时总结实验进展情况, 做好信息反馈与实验资料的积累存档工作。对内为实验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对外做好实验开展的联系工作,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设良好的条件。

4、组员姚秋凤、姚彩银、苏锦霞主要负责论文的撰写;黎雪梅 汤丽琴、卓伟群等主要 负责案例或反思。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建立阅读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 主动探究、合作进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构建对语文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找到提高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有效性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性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荔城街中心小学语文科 2011年10月篇三:个性化阅读开题报告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报告

● 陈小平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实验课题,是江苏省教研室批准立项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重点课题(苏教教研〔2005〕56号)。本课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大量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构建科学性、普及性、操作性较强的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的模式、途径、方法等,从而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

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建议非常具有时代特征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多年来,国内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著述甚多,主要围绕教师“教”的行为,而涉及到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却极少,也就是说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行为。我们之所以提出“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很多因素,其中人的现代化是不可缺少的。当今时代已逐渐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的个性化、人性化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的发展呼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的阅读参与意识较之于过去更浓厚了;其次是今天学生的知识比之于过去要丰富得多、现代得多;再次是未来社会对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除了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技巧外,还必须要掌握阅读的策略。

二是学大于教的需要。“教”与“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在现有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是“教大于学”或者“教等于学”的现象,造成学生阅读水平的低劣。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理念和“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只有具备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超过教师所教的内容。

三是传统教学的反思。中国的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或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自学,重统一而不重多样。阅读现象千人一面,一样的阅读方法,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甚至连考试的答案也一样的标准,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从没考虑要去创造条件,或者去营造培植的土壤。这样做会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又与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一致。 四是课程标准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已经明确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不管是原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把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方式、阅读的品质,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界定

1.内涵揭示: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在个性之后加上“化”,则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因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所达到的不仅仅是感受和理解,还是有创造和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阅读习惯的目的,并且使其得到长足发展的个性阅读行为,所关注的是学生生存性的问题。

2.外延揭示: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超越文本,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3.特点揭示:对于阅读实践活动而言,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

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二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活动;三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鉴定文本的过程。可以说个性化阅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四个基本特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5个子课题:①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施策略的研究;②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③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与表达运用关系的研究;④小学生个性化

阅读教师地位与素养的研究;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评价策略的研究。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②调查研究法;③实验研究法;④总结法。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从2005年8月到2006年1月为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构建实验研究的基本框架,为课题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

①组建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班子,健全研究制度,培训实验研究人员。

②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上搞清课题的界定,并寻找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③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④论证实验研究方案,聘请有关专家、顾问进行课题论证,修订完善实验研究方案。 ⑤进一步完善研究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

第二阶段:从2006年2月到2008年6月为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抓实验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逐步推进。

①召开开题论证会,进行全面的宣传、发动。2006年2月25日举行了开题论证会,由开题论证组专家对课题进行认真评议、指导。

②2006年3月份,各子课题组根据开题论证会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子课题实施方案。 ③2006年6月7日-8日,课题组专门邀请著名特级教师袁浩、顾美云及苏教版教材副主编李亮一行3人,到课题实验学校——大丰市第三小学调研、指导课题实验。

④2006年9月-11月,各子课题组就第一阶段实验情况进行小结,并写出书面小结报告,排查实验以来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矫正实验的方向。

⑤2006年12月5日-6日,课题组在滨海县实验小学召开课题实验研讨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各县(市、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及滨海驻城小学的部分教师代表200多人参加了研讨活动。各子课题组交流了前一阶段实验情况,并就下一阶段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⑥课题实验研讨会结束后,东台市实验组又进一步扩大了实验范围,实验学校由原来的安丰、许河两所小学增加到唐洋、三仓、头灶等5所小学。

⑦2007年8月-10月,各子课题组进行课题实验中期总结,就课题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更好地做好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

⑧2007年11月——2008年6月,课题组负责人分别到各实验学校了解实验进展情况,指导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从2008年7月到2008年12月为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写总结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①课题组及各子课题组进行认真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 ②广泛收集实验过程的研究资料,整理、汇编研究成果材料。

③自我评估,申请结题验收,邀请有关专家召开结题鉴定会。

五、初步研究成果

经过3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究,本课题取得了如下初步研究成果:

1.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3年来,我们课题组始终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一核心理念开展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我们对实验学校、实验年级的学生和非实验学校、非实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比对研究。从课堂反映观察,实验班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表达的欲望强,语言运用能力较强;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实验班学生喜爱上语文课,喜欢说话、写话练习的高达93%以上。从测试情况看,实验班学生组词、补充句子、阅读借鉴、看图写话、作文及讲故事、回答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且同一话题的作文也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语言特色,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思维优势。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个性化阅读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自觉学习的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

培养了创新意识,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个性评价、个性发展,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初步探索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3年来,课题组立足课堂教学,采用示范课、研究课、常态课等多种形式,深入研究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依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堂呈现状态、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教学环境以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念,通过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即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建构生成。

——情景导入。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的基点与起始,是营造阅读氛围、吸引孩子进入阅读情境,激发好奇、生疑、探求的冲动阶段。这样的情景引入,才能在课堂起始的第一时空里把孩子的视听、注意力拉过来进入个性化阅读课堂境界。

——感知体验。这是情景导入的自然走向: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感知体验中得以个性化阅读,此时此境的感知体验是真正个体意义上的阅读。 ——对话探索。对话是生本、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个性化阅读中体现个性的最佳区域。孩子从感知体验中得到的收获、乐趣、思想,需要在对话探究中沟通交流;对感知体验中产生的疑难、设想,需要在对话中互相质疑、碰撞、争论、辩白,甚至还有必不可免的争吵,这是孩子发表的丰富多彩的不同意见的撞击,在撞击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奇思异想。因此,对话探究的过程是最丰厚的个性化阅读的过程,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最期盼诞生的美妙境界。

——建构生成。建构生成是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的个性化阅读课堂全程的顺理入情的结果。建构生成什么,这是设计课堂模式时早先预设的个性化阅读目标。建构生成的过程是拓展、是检验,又是新的建构生成。课堂上要创设新的情境,让孩子已生成的知识、技能、智慧实现新的“个性化”。

3.初步探索出学生可持续阅读的指导模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阅读应是一个美妙的捷径。课外阅读使语文学习变得更丰盈。盐城市第一小学子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从学生的阅读环境、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指导模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值得推鉴的做法。

①着染一种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我们在教室四周的墙上进行设计和创意,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恋书、醉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中,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精英”的事迹和感言上墙感召其他同学。

②创造新的阅读机制。一是师生共同阅读;二是小组合作、比赛阅读;三是开好“三会”,即好书推介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成果汇报会。

③改变单一的阅读方法。一是以实践者的角色迁移方法;二是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阅读;三是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读美文。

④精选一批阅读内容。课外读什么书,不仅是许多家长感到很头疼的事,同时也使一些语文

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课题组在这方面加大了研究的力度。我们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实用的小学阶段不同年段的推荐阅读书目(见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还根据这个研究成果,编著出版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手册》。 ⑤构建三种阅读模式。模式之一:探究美文内在价值的深度阅读。

模式之二:推进整本书阅读的主题性研读。模式之三:顺应社会而生的专题性品读。

4.初步探索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指出:“改变

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评价改革仍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没有现成的做法和经验可借鉴。特别是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评价,更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滨海县实验小学子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并形成了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阅读教学评价操作模式,即“四步评价法”: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性评价。 ①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行为评价。通过收集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准确的数据,按照认知规律对小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学生新的阅读过程。为了把学生平时阅读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子课题组设计了一张小学生语文学习行为观察评价表贴在教室里,评价内容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检测等等,凡是在各项阅读活动中优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印在表上)。这样及时地给学生的阅读过程给予监控和评价,并给学生予以肯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的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

②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一种状况评价,是对学生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测试、了解,看学生完成具体目标的程度,主要是对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测评的知能点进行分散测试。如听力、说话、朗读等。

③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为确认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总结性测试。我们把期末测试分为“听力部分”、“朗读部分”、“阅读部分”、“作文部分”四大类。听力测试可以参照英语听力测试的办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年级段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测试题型,对于容易听清的内容采用听记、填空的形式,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判断、选择、问答的形式。朗读测试主要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技巧来进行评价。如朗读的重音、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停顿、朗读的感情。阅读主要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表达能力。

④综合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是在前3种评价的基础上,把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成果采用素质发展报告单的形式展示出来。我们把综合性评价分为: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兴趣发展)、健康评价、评语评价5个方面,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来展示。行为评价从品德行为到学习行为分为若干项,以打“☆”的方法来评价。成绩评价是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按3:3:4等级制填写。特长评价主要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表现在语文上的有:写作、朗读、写字、书法,要求每人必须有一项兴趣特长。评语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桌互评、老师点评、家长馈评等。

这样一个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保证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们的课题是在“问题即课题、实践即探索、过程即收获”的思路指引下,经历了一个“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在这样的一个实践过程中,所有参与课题实验和研究的老师都得到了专业提升。一是加强了学习。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加强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一些实验学校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大丰市第三小学子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出了阅读推荐书目(见研究成果)。二是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参与实验的基层老师不仅知道了课题实验的基本流程,而且学会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特别是总结、提炼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3年来,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有30多篇相关论文在报刊上发表或获奖(见研究成果)。三是一批实验教师快速成长。几年来,先后有50多

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在国家、省、市、县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其中由课题组直接指导、由参与实验老师执教的充分反映个性化阅读教学的3节课在全国大赛中获大奖(2006年4月市一小周海燕老师代表盐城市,参加苏教版小学语文全国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b 组第一名;2006年10月大丰市第三小学陈飞老师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2008年11月市二小汪明华老师代表盐城市,参加苏教

版小学语文全国第二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特等奖)。

六、实验体会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①只有基于草根化的课题研究,才能激起教师教育科研的热情,新课程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才能真正得以体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②追求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拆除束缚学生身心的桎梏,彻底解放学生的心灵,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习创造。

③课题的研究不仅需要专家的科学、规范的引领,需要一线骨干教师的倾心实践,更需要教科研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样,课题研究才能真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此课题已获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六期课题成果一等奖)

(陈小平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指出:“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把‘平等+个性’当作新世纪的追求”、“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要把个性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等等。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的本性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改革是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运动发展过程。一个学历型的社会正在向学习型的社会转化,“学会学习”已成为人类在21世纪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个性化阅读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与能力,更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在评价中,既对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与判断,又对学生产生这一结果的各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对人的一生的学习与发展必将奠定良好的基础。

3、阅读教学发展的需要

当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时,发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仍是一个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归结起来,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始终没有转移到学生主动学习的轨道上。语文阅读评价则依然存在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评价过程残缺等诸多弊端。《语文课程标准》启示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阅读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等等。

(二)、概念界定

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在个性之后加上“化”,则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有效生成》开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下不断生成,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这一结论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认同,因此大家竭力在课堂中追求开放性和生成性。然而,纵观当前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课堂,又有多少是有效的?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以下诸多现象:如教师课前备课无预设性,在课堂随意发挥的随意性生成;赶时髦,形式化的盲从性生成;上课时照本宣科的闭塞性生成;一味迎合学生,游离主题的无效性生成;为读书而读书的低效生成;因提问不当导致的低效生成;甚至还有的教师为“生成”而“生成”,放弃了正常的教学内容而产生的乱生成,等等。像这些没有经过学生认真思考、缺乏对智慧挑战的泡沫生成,不仅使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不良的影响与消极的作用。

“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了发展的空间”(叶澜语),针对这种种问题,本学期我们低语组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有效生成”作为研讨课题,希望通过对阅读教学课的大量观察分析,寻求导致课堂生成无效或低效的“致命因子”,探求有效生成的教学策略、方法及评价标准;希望通过“有效生成阅读教学”的研究,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拥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使得各种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价值观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效生成”。

二、课题的界定

1 、“有效性”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关键指标。它包括如下三重意

蕴:一是“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即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大;三是“有效益,”指三维目标有效达成。这里的有效性,不仅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还应体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师生个体生命的价值,以生命成长和发展为终极目标。

2、 “有生成的阅读教学”一方面是指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有效地实现了预设目标;另一方面是指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是师生智慧火花的体现,它不但给人以始料未及的体验,而且超越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有生成的阅读教学更强调生成的意义与价值,强调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是否获得了发展。

三、研究内容

子课题

研究人员

研究班级

《在移情体验中体现有效生成的研究》

姗姗来迟

一(3)

《有效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

心平气和

一(5)

《把握课文整体体现有效生成》

有凤来仪

一(1)

一(9)

《在品读词句中体现有效生成》

小金子

三(3)

《让预设与生成在阅读教学中精彩相约》篇二:《阅读教学有效性》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本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实践、观察、分析、总结,探求有效阅读教学的理念和有效的课堂管理实施办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全面提高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有效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找到影响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有效性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性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理论依据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有效教学并非只是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了多少知识,而应关注一段时间内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多少,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去发现学生需要什么,需要教师做什么。

四、研究的目标及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1)灵活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生来确定,并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调整预设目标;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

(2)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

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3)创设和谐教学环境:①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②建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的真实问题情境;③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参与氛围;④创设学生自我调节型的学习环境。

(4)注重生成教学结构: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 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2、主要内容:

低年级段:1、阅读兴趣的培养;

2、、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3、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年级段: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2、概括文短能力的培养;

3、品读文段中的优美语句的培养。

高年级段:1、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2、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五、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六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确定实验班和指导老师。一年级:一(2)班,汤丽琴;二年级:二(3)班黎雪梅;三年级:三(2)班,苏锦霞;四年级:四(1)班,彭凤琴;五年级:五(4)班潘文清,;六年级:六(1)班姚彩银。

六、课题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1、研究思路:

我们研究工作的思路是在实践中体验、反思领悟,将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用理论解释 经验,然后再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改造和完善。

2、主要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样式,以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践法和经验总结法等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用于借鉴图书资料,广泛汲取别人研究的成果以免走弯路。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学生课堂学习有效程度,找出存在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实验观察法,每一位实验教师以班级

为主阵地,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策略举措进行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实验研究。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写出反思,总结得失经验。。

七、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工作分四步进行: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大面积推广阶段和总结阶段。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1、9——2011、10)

1.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进行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因子”的摸底调查。

2.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立项报告与初步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行动研究阶段: (2011、11——2012、4)

1.根据前期的课堂调研与分析,各实验教师根据自身存在的迫切的主要的问题,共同确立一个行动研究突破口进行研究。

2.根据确立的优化策略,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例如:开题报告、理论学习、开题课、研讨课等。

3.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作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作好阶段性总结,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调整与改进。各实验老师以随笔的方式及时记录实验中遇到的困惑或取得的成绩。

4.撰写课题中期报告。

阶段成果有教学随笔、研究日志、专题论文等。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2、5—2012、7)

1.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和升华。

2.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3.理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接受专家评估。请上级课题主管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组织机构:

组长:张艳云

副组长:温翠霞

成员:陈映雄、汤丽琴、黎雪梅、卓伟群、 彭凤琴、潘文清、姚秋凤、姚彩银、苏锦霞

(二)成员分工:

1、组长张艳云为本实验课题的总策划人,主要负责课题实验的总体规划、整体指导与 监督工作,为实验的开展积极创设条件,确保课题实验的经费等基本保障。

2、副组长温翠霞为本实验课题的主要业务主持人,主要负责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方案、计划的制定,对实验过程进行必要理论指导,及时检查与监督实验的开展进程等工作。

3、组员彭凤琴负责课题实验的具体操作指导、协调等工作,及时总结实验进展情况, 做好信息反馈与实验资料的积累存档工作。对内为实验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对外做好实验开展的联系工作,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设良好的条件。

4、组员姚秋凤、姚彩银、苏锦霞主要负责论文的撰写;黎雪梅 汤丽琴、卓伟群等主要 负责案例或反思。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建立阅读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 主动探究、合作进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构建对语文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找到提高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有效性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性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荔城街中心小学语文科 2011年10月篇三:个性化阅读开题报告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研究报告

● 陈小平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实验课题,是江苏省教研室批准立项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六期重点课题(苏教教研〔2005〕56号)。本课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大量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构建科学性、普及性、操作性较强的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培养的模式、途径、方法等,从而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

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建议非常具有时代特征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多年来,国内外对阅读教学的研究著述甚多,主要围绕教师“教”的行为,而涉及到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却极少,也就是说忽视了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行为。我们之所以提出“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很多因素,其中人的现代化是不可缺少的。当今时代已逐渐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的个性化、人性化再次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的发展呼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的阅读参与意识较之于过去更浓厚了;其次是今天学生的知识比之于过去要丰富得多、现代得多;再次是未来社会对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学生除了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技巧外,还必须要掌握阅读的策略。

二是学大于教的需要。“教”与“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在现有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是“教大于学”或者“教等于学”的现象,造成学生阅读水平的低劣。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理念和“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要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只有具备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超过教师所教的内容。

三是传统教学的反思。中国的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对象或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自学,重统一而不重多样。阅读现象千人一面,一样的阅读方法,一样的阅读感受,一样的阅读结果,甚至连考试的答案也一样的标准,对个性差异的学生从没考虑要去创造条件,或者去营造培植的土壤。这样做会极大地抹杀学生能动的一面,又与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一致。 四是课程标准的需要。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已经明确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不管是原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把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阅读的方式、阅读的品质,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界定

1.内涵揭示: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在个性之后加上“化”,则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因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思想,所达到的不仅仅是感受和理解,还是有创造和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实践,形成可持续发展阅读习惯的目的,并且使其得到长足发展的个性阅读行为,所关注的是学生生存性的问题。

2.外延揭示: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超越文本,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3.特点揭示:对于阅读实践活动而言,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

生个体从书面材料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二是学生和作者平等的对话活动;三是一种探究性、创造性行为,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鉴定文本的过程。可以说个性化阅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四个基本特点,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5个子课题:①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实施策略的研究;②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③小学生个性化阅读与表达运用关系的研究;④小学生个性化

阅读教师地位与素养的研究;⑤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评价策略的研究。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②调查研究法;③实验研究法;④总结法。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从2005年8月到2006年1月为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构建实验研究的基本框架,为课题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

①组建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班子,健全研究制度,培训实验研究人员。

②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上搞清课题的界定,并寻找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 ③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④论证实验研究方案,聘请有关专家、顾问进行课题论证,修订完善实验研究方案。 ⑤进一步完善研究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

第二阶段:从2006年2月到2008年6月为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抓实验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逐步推进。

①召开开题论证会,进行全面的宣传、发动。2006年2月25日举行了开题论证会,由开题论证组专家对课题进行认真评议、指导。

②2006年3月份,各子课题组根据开题论证会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子课题实施方案。 ③2006年6月7日-8日,课题组专门邀请著名特级教师袁浩、顾美云及苏教版教材副主编李亮一行3人,到课题实验学校——大丰市第三小学调研、指导课题实验。

④2006年9月-11月,各子课题组就第一阶段实验情况进行小结,并写出书面小结报告,排查实验以来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矫正实验的方向。

⑤2006年12月5日-6日,课题组在滨海县实验小学召开课题实验研讨会。课题组全体成员、各县(市、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及滨海驻城小学的部分教师代表200多人参加了研讨活动。各子课题组交流了前一阶段实验情况,并就下一阶段实验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思路。 ⑥课题实验研讨会结束后,东台市实验组又进一步扩大了实验范围,实验学校由原来的安丰、许河两所小学增加到唐洋、三仓、头灶等5所小学。

⑦2007年8月-10月,各子课题组进行课题实验中期总结,就课题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应对措施,进而更好地做好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

⑧2007年11月——2008年6月,课题组负责人分别到各实验学校了解实验进展情况,指导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从2008年7月到2008年12月为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撰写总结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①课题组及各子课题组进行认真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 ②广泛收集实验过程的研究资料,整理、汇编研究成果材料。

③自我评估,申请结题验收,邀请有关专家召开结题鉴定会。

五、初步研究成果

经过3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究,本课题取得了如下初步研究成果:

1.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3年来,我们课题组始终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一核心理念开展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我们对实验学校、实验年级的学生和非实验学校、非实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比对研究。从课堂反映观察,实验班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表达的欲望强,语言运用能力较强;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实验班学生喜爱上语文课,喜欢说话、写话练习的高达93%以上。从测试情况看,实验班学生组词、补充句子、阅读借鉴、看图写话、作文及讲故事、回答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且同一话题的作文也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语言特色,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思维优势。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个性化阅读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自觉学习的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语文学习的能力,

培养了创新意识,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个性评价、个性发展,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初步探索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3年来,课题组立足课堂教学,采用示范课、研究课、常态课等多种形式,深入研究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依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堂呈现状态、教师专业发展状况、教学环境以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念,通过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式:即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建构生成。

——情景导入。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的基点与起始,是营造阅读氛围、吸引孩子进入阅读情境,激发好奇、生疑、探求的冲动阶段。这样的情景引入,才能在课堂起始的第一时空里把孩子的视听、注意力拉过来进入个性化阅读课堂境界。

——感知体验。这是情景导入的自然走向: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体验文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感知体验中得以个性化阅读,此时此境的感知体验是真正个体意义上的阅读。 ——对话探索。对话是生本、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个性化阅读中体现个性的最佳区域。孩子从感知体验中得到的收获、乐趣、思想,需要在对话探究中沟通交流;对感知体验中产生的疑难、设想,需要在对话中互相质疑、碰撞、争论、辩白,甚至还有必不可免的争吵,这是孩子发表的丰富多彩的不同意见的撞击,在撞击中闪现智慧的火花,产生奇思异想。因此,对话探究的过程是最丰厚的个性化阅读的过程,这是个性化阅读课堂最期盼诞生的美妙境界。

——建构生成。建构生成是情景导入、感知体验、对话探究的个性化阅读课堂全程的顺理入情的结果。建构生成什么,这是设计课堂模式时早先预设的个性化阅读目标。建构生成的过程是拓展、是检验,又是新的建构生成。课堂上要创设新的情境,让孩子已生成的知识、技能、智慧实现新的“个性化”。

3.初步探索出学生可持续阅读的指导模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阅读应是一个美妙的捷径。课外阅读使语文学习变得更丰盈。盐城市第一小学子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从学生的阅读环境、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指导模式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值得推鉴的做法。

①着染一种阅读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我们在教室四周的墙上进行设计和创意,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恋书、醉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中,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精英”的事迹和感言上墙感召其他同学。

②创造新的阅读机制。一是师生共同阅读;二是小组合作、比赛阅读;三是开好“三会”,即好书推介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成果汇报会。

③改变单一的阅读方法。一是以实践者的角色迁移方法;二是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阅读;三是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读美文。

④精选一批阅读内容。课外读什么书,不仅是许多家长感到很头疼的事,同时也使一些语文

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课题组在这方面加大了研究的力度。我们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不同年段的年龄特点,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实用的小学阶段不同年段的推荐阅读书目(见研究成果),同时我们还根据这个研究成果,编著出版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手册》。 ⑤构建三种阅读模式。模式之一:探究美文内在价值的深度阅读。

模式之二:推进整本书阅读的主题性研读。模式之三:顺应社会而生的专题性品读。

4.初步探索出个性化阅读教学评价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指出:“改变

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评价改革仍然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没有现成的做法和经验可借鉴。特别是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评价,更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滨海县实验小学子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并形成了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阅读教学评价操作模式,即“四步评价法”: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综合性评价。 ①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动态行为评价。通过收集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准确的数据,按照认知规律对小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学生新的阅读过程。为了把学生平时阅读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子课题组设计了一张小学生语文学习行为观察评价表贴在教室里,评价内容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检测等等,凡是在各项阅读活动中优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印在表上)。这样及时地给学生的阅读过程给予监控和评价,并给学生予以肯定,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竞争的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

②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一种状况评价,是对学生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测试、了解,看学生完成具体目标的程度,主要是对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测评的知能点进行分散测试。如听力、说话、朗读等。

③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为确认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总结性测试。我们把期末测试分为“听力部分”、“朗读部分”、“阅读部分”、“作文部分”四大类。听力测试可以参照英语听力测试的办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年级段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测试题型,对于容易听清的内容采用听记、填空的形式,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判断、选择、问答的形式。朗读测试主要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技巧来进行评价。如朗读的重音、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停顿、朗读的感情。阅读主要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表达能力。

④综合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是在前3种评价的基础上,把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发展的成果采用素质发展报告单的形式展示出来。我们把综合性评价分为: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兴趣发展)、健康评价、评语评价5个方面,主要以表格的形式来展示。行为评价从品德行为到学习行为分为若干项,以打“☆”的方法来评价。成绩评价是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按3:3:4等级制填写。特长评价主要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表现在语文上的有:写作、朗读、写字、书法,要求每人必须有一项兴趣特长。评语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桌互评、老师点评、家长馈评等。

这样一个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保证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们的课题是在“问题即课题、实践即探索、过程即收获”的思路指引下,经历了一个“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在这样的一个实践过程中,所有参与课题实验和研究的老师都得到了专业提升。一是加强了学习。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加强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一些实验学校还建立了学习共同体。大丰市第三小学子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出了阅读推荐书目(见研究成果)。二是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参与实验的基层老师不仅知道了课题实验的基本流程,而且学会了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特别是总结、提炼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3年来,参与课题实验的老师有30多篇相关论文在报刊上发表或获奖(见研究成果)。三是一批实验教师快速成长。几年来,先后有50多

位参与实验的教师在国家、省、市、县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其中由课题组直接指导、由参与实验老师执教的充分反映个性化阅读教学的3节课在全国大赛中获大奖(2006年4月市一小周海燕老师代表盐城市,参加苏教版小学语文全国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b 组第一名;2006年10月大丰市第三小学陈飞老师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荣获一等奖;2008年11月市二小汪明华老师代表盐城市,参加苏教

版小学语文全国第二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荣获特等奖)。

六、实验体会

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①只有基于草根化的课题研究,才能激起教师教育科研的热情,新课程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才能真正得以体现,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②追求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拆除束缚学生身心的桎梏,彻底解放学生的心灵,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习创造。

③课题的研究不仅需要专家的科学、规范的引领,需要一线骨干教师的倾心实践,更需要教科研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样,课题研究才能真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此课题已获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六期课题成果一等奖)

(陈小平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指出:“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境界。”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把‘平等+个性’当作新世纪的追求”、“教育在今天只有赢得了‘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要把个性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等等。让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人的本性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改革是承前启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运动发展过程。一个学历型的社会正在向学习型的社会转化,“学会学习”已成为人类在21世纪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个性化阅读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与能力,更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在评价中,既对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与判断,又对学生产生这一结果的各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对人的一生的学习与发展必将奠定良好的基础。

3、阅读教学发展的需要

当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时,发现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仍是一个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归结起来,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始终没有转移到学生主动学习的轨道上。语文阅读评价则依然存在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评价过程残缺等诸多弊端。《语文课程标准》启示我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阅读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尊重学生的个性等等。

(二)、概念界定

个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在个性之后加上“化”,则构成了动词,表示转变某种性质或状态。


    相关文章

    在线考试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名 称 院 (系) 计算机科学学院专 业 班 级 XXXXXXXX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辅 导 教 师 开题报告日期 2015年1月9日 在线考试系统设计 学 生:XXX ,计算机科学学院 指导老师:X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开题报告

    本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于2010年10月向河南省教育学会申报立项,经河南省教育学会评审,准予立项,并被列为河南省教育学会2010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现开始实施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堂 ...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一. 课题的背景 1.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加强了沟通与了解,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作为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工具,我们迫切地需要学习,而且从语言的最佳学习期---小学阶段 ...

    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1、问题的提出:   1、课题名称:突破教育活动中重难点的有效教育策略的研究   2、课题编号:   3、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   当前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已经逐步转变教育观念,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选择教育内容,制定教育目标,并注重预成 ...

    数 量 经 济 学 020209

    数 量 经 济 学 020209 (一级学科: 应用经济学)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和较高的精 神文明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高层次专门 ...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和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和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 ...

    有效教学doc

    有效教学的哲学考察 或 教学哲学视野中的有效教学 或 有效教学中的哲学问题研究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目的 三.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综述) 四.研究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五.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创新点及意义 六.本研究已经具备 ...

    跟岗学习心得体会

    在跟岗学习期间,我自觉地遵守跟岗所在学校及工作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认真完成跟岗规定的各项任务. 通过跟岗学习,使自己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和拓展了学科专业知识,使自己能将理论.知识.技术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之中,提高自己教学的实 ...

    跟岗学习心得感想

    在跟岗学习期间,我自觉地遵守跟岗所在学校及工作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认真完成跟岗规定的各项任务. 通过跟岗学习,使自己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新和拓展了学科专业知识,使自己能将理论.知识.技术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之中,提高自己教学的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