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然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区域地理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3、区域研究的方法

A.地理位臵:①经纬度位臵 ②相对位臵 ③海陆位臵

B.气候条件

C.水分条件:流量(降水量)、流速(分段看)、含沙量(土壤、植被)、结冰期(0℃ 纬度)、汛期(降水季节)

注:上游: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

中游:搬运

下游:流速慢 流水沉积

D、地形条件

E、土壤条件:北—南 黑、黄、红

F、生物条件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A以西北地区为例

1、 荒漠化概念和类型:

本质——土壤退化

类型——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

石质荒漠化(南方山区)

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

① 位臵:纬度:40°N左右 相对:北邻蒙古 西邻哈萨克斯坦 海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② 气候:-15°至28° 年较差大

降水:年降水量少 冬寒夏热 气候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 地形: 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

④ 水分:河流多为时令河 流量小 有汛期 结冰期

⑤ 土壤植被:土层薄 土壤贫瘠

2、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① 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B以亚马逊为例

注:森林的环境生态效益:①调节气候②防风固沙③涵养水源④保持水土⑤净化空气⑥美化环境

1、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④医学宝库----药用价值 ⑤热带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所有,而且属于全人类所有.(全球性)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5、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A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B移民亚马孙平原 C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6、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 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 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 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

第三章 区域经济的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农业)

1、自然地理条件

①位臵:最东最北地区

②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

③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④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2、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其他知识: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 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A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B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C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四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以山西省为例

1、能源的种类和划分

性质:可再生(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来源:太阳辐射、地壳内部运动、引力

利用形式: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 市场广阔 ③ 位臵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④综合利用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4、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

6、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西气东输为例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A.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注: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B.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①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 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7、流域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

注:①河段水文特征(长江)

上游:(支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例:三峡大坝 中游:(流速减缓、多曲流)泥沙沉积多水患

下游:(江阔水深)航运价值高

A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B.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C.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D.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 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E.流域的综合开发

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F.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五章 工业化和城市化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1、 区位优势

A.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

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B.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C. 良好的区位条件: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D.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产业结构调整

A.空间:产业转移影响:①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②有利于地区分工和合作

③改变地理环境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B.时间:产业升级问题:①产业升级面临困难(人才、技术、创新) 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基础设施)

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污染)

第六章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

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3、 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

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臵时:传感器

5、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必修三 区域地理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3、区域研究的方法

A.地理位臵:①经纬度位臵 ②相对位臵 ③海陆位臵

B.气候条件

C.水分条件:流量(降水量)、流速(分段看)、含沙量(土壤、植被)、结冰期(0℃ 纬度)、汛期(降水季节)

注:上游: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

中游:搬运

下游:流速慢 流水沉积

D、地形条件

E、土壤条件:北—南 黑、黄、红

F、生物条件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A以西北地区为例

1、 荒漠化概念和类型:

本质——土壤退化

类型——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

石质荒漠化(南方山区)

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

① 位臵:纬度:40°N左右 相对:北邻蒙古 西邻哈萨克斯坦 海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② 气候:-15°至28° 年较差大

降水:年降水量少 冬寒夏热 气候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 ③ 地形: 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

④ 水分:河流多为时令河 流量小 有汛期 结冰期

⑤ 土壤植被:土层薄 土壤贫瘠

2、 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

①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① 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B以亚马逊为例

注:森林的环境生态效益:①调节气候②防风固沙③涵养水源④保持水土⑤净化空气⑥美化环境

1、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④医学宝库----药用价值 ⑤热带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所有,而且属于全人类所有.(全球性)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5、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A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B移民亚马孙平原 C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6、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 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 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 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

第三章 区域经济的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农业)

1、自然地理条件

①位臵:最东最北地区

②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

③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④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2、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其他知识: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 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A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B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C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四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以山西省为例

1、能源的种类和划分

性质:可再生(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来源:太阳辐射、地壳内部运动、引力

利用形式: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 市场广阔 ③ 位臵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④综合利用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4、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三废”的治理

6、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西气东输为例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A.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②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注: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B.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①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 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 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③ 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④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7、流域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

注:①河段水文特征(长江)

上游:(支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例:三峡大坝 中游:(流速减缓、多曲流)泥沙沉积多水患

下游:(江阔水深)航运价值高

A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B.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C.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D.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 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③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E.流域的综合开发

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F.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第五章 工业化和城市化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1、 区位优势

A.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

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B.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C. 良好的区位条件: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D.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产业结构调整

A.空间:产业转移影响:①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②有利于地区分工和合作

③改变地理环境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B.时间:产业升级问题:①产业升级面临困难(人才、技术、创新) 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基础设施)

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污染)

第六章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

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3、 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

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臵时:传感器

5、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相关文章

    北大历史系课表

    中国古代史文献阅读与研究(上) 清史研究 专业必修 3.0 1-16 1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 限毕业班选修 任选 3.0 1-16 1 徐 凯 教授 周三5-7 一教从第六节开112 始上课 限本专业选修,中古史 敦 ...

    第一学期高三地理科组工作计划

    科组工作计划 学科地理 年级 高三文科组 科组长姓名 罗明军 一.工作思路 遵照学校今年本期的工作计划,我们高三地理科在本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努力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力争取得xx年高考的优异成绩. 二.工作目标 1.上好每堂课,规范课堂教学 ...

    必修一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第 三 单元 第 二 节 集备组:高一地理组 知识 与 技能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 与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 ...

    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zfb

    高一地理(必修1)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年级 zfb 1****9008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 ...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中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两部分的内 ...

    高三第一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 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和高二期末考成绩,高三地理备课组的老师们对本届学生的地理学力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低,基础较薄弱,缺少尖子生,本校学籍学生落后面较大,地理 ...

    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工作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必修1)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以 ...

    期中考试表彰会光荣册

    武安市第六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总结表彰会 光 荣 册 武 安 市 第 六 中 学 2013年 9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总结表彰会 议 程 时 间:2013年09月6日 地 点:教学楼国旗下 ...

    2015年--2016年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2015年--2016年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一.一轮复习目标要求 通过第一轮复习,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