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民歌中的走西口文化

  摘 要:民歌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与人生的悲喜和社会沧桑的联系最为密切,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也非常广泛。它或歌咏劳动生活,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度。既诉说着人民的婚姻爱情思想,也倾诉着人民生活的辛苦悲酸。在河曲,它是劳动人民歌唱自己生活的主要方式。在河曲民歌中,有一部分歌是跟"走西口"有关的,它们伴随着走西口的历程产生,唱的也是走西口的生活。同时,它们也却反映了一种经典的"走西口"文化。本文即是将这些蕴藏在河曲"走西口"民歌中的那些反映"走西口"生活文化的东西加以整理和概述。   关键词:河曲民歌;走西口;文化   一、河曲地域、走西口   河曲,地处晋西北的黄河角上,西望陕西,北接内蒙,素有"民歌之乡"和"民歌海洋"之称。在这里,民歌早已是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当地人称之为"山曲"。这里的人爱唱民歌,早在唐末时就很流行,在明末时走向繁荣。明代旧志就有"户有弦歌新制谱,儿童父老尽歌呕"的记载。在这里,民歌既是劳动人民寄托情思抒发感情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主要手段,也是这里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生产劳动离不开歌,谈情说爱离不开歌,心里有了烦心事更乐于用歌声来表达"。   "走西口"俗称"走口外"。是解放前这一带的农民由于连年的饥荒,生活困难,而西出内蒙靠出卖廉价劳动力挣钱以糊口度日的一种谋生方式。"'西口'通常是指'杀虎口'。是边塞上的一个关口。   走西口的人多数还是衣食无着度饥荒的贫苦农民。河曲人自然也不例外。有谁愿意舍妻子,撇父母,放着"守家园"的日子不过,到口外去"刮野鬼"?更何况西口还是一条茫茫的不归路。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不远千里冒着生命危险去走西口呢!河曲有两首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遇了冷子敲。"   二、民歌中的走西口文化   民歌手是用歌词塑造走西口历史的,讲述的是走西口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类歌词涉及的题材很广,内容很多,讲述各个细节也不一样。如果将这些民歌简单整理,就能够读出一部完整的走西口历史。   (一)离情别意   说起离别,就不得不提走西口人的婆姨们。她们是走西口人的家属。这个在旧社会被压在最底层的人,也是走西口成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能够得到女人们的理解与支持,对于走西口而远行的男人们来说,多多少少也是一种宽慰。   1、"苦"字诀   男人们的离去即意味着她们必须挑起整个家庭的大梁。既要干家里的,又要干地里的;既要赡养老的,又要抚育小的;既要肩负起正常的生活,又要承担起突然的变故。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身上,其中的苦是有口难言。真是:"炉子不快谁给咱扇,瓮里没水谁给咱担。四九天下雪七寸厚,深山沟担水挡住路。十冬腊月数九天,深山沟担水谁可怜。担回水来又担炭,肩肩头压得稀巴烂。"   2、"泪"字诀   男人们走口外,女人们自然是恋恋不舍。但是"遭年限"的现实,又逼得她们必须面对现实:"官粮租税重,没钱打害债,眼看的光景过不成"他们不能选择,也无法选择;不忍选择,却又迫于选择。"说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的泪蛋蛋往下流。背起铺盖哭上走,泪蛋蛋滴得我抬不起头。泪蛋蛋抛得刮动船,手巾巾揩泪纂不干。"两情相依,不忍分离,泪水说明了一切;光景所迫,不能留守,泪水又说明了一切。分别在即,还有什么比泪水更能说明一切的东西吗?于是"泪"水,成了她们诉不尽的苦楚和道不尽的依恋。   3、"扯"字诀   "扭住你的胳膊拉住你的手,扔下妹妹不想走。扯烂你的袖口我给你缝,这一遭口外你走不成……哥哥走来妹妹拉,一拉一扯好难活……一出罗门掉一掉头,扔不下妹子不想走。走一步,挪一挪。"   4、"�"字诀   离别是痛苦的,特别在交通落后的时代。再加上别离时长,一去音讯全无。夫妻分别后不知几时才能相见。因此丈夫出门,妻子登高远�,也是分别时动人的一幕。真是:"你走西口我上房,手扳住烟囱泪汪汪。哥哥走了妹子�,越�越远心越跳。哥哥走出二里半,小妹子还在房顶上站。风尘尘不动树叶叶落,真魂魂跟上你走了。……哥哥走来妹子�,泪蛋蛋抛在大门道。�的哥哥上了船,泪蛋蛋抛得乱动船。�的哥哥上了船,手巾巾揩泪纂不干。"女人们含情脉脉恋恋不舍,"站在大门口""站在房顶上""手扳住烟囱""踮起脚尖"感情如此的深,场景如此的真。可惜,无论你是"心瓣瓣疼"还是"真魂魂跟",哥哥的身影始终要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但妹妹的那份执着还有比"�"字更恰到好处的吗:"�不见那水来�不见那天,�不见哥哥�山线……"   5、"念"字诀   离别即意味着思念。从《哥哥走的我魂要掉》的那一刻起,妹妹们就《你打光棍我守家》开始等待。从无尽的思念《两个枕头短一个人》,到现实的窘境《小妹妹在家受凄惶》《老婆娃娃没大大》,以及对远方亲人归来的期盼《挣不下钱你就回来吧》,无不表现出女人们特有的那种细腻与温柔:手拿镰刀腰紧上绳,割草砍柴谁来疼?手提上篮篮剜苦菜,穷日子逼得真无奈。炉子不快谁给咱扇,瓮里没水谁给咱担。四九天下雪七寸厚,深山沟担水挡住路。担回水来又担炭,肩肩头压得稀巴烂。"割草""砍柴""担水""挑炭"这些无一不与男人有关的家务成了女人们思念丈夫的导火索。家中的琐碎,给了女人们思念丈夫的理由。而这些"琐碎"的串联,恰恰构成了女人们永无止境的思念与牵挂。   (二)行旅习俗   1、行装、住宿   走西口的人行装极其简单,一般是"扁担捆铺盖"。也有的连简单的铺盖都没有,只有一件穿了多年的"烂皮袄"。这样能在劳动时当衣服穿,睡觉时当被子盖,过着"烂大皮袄顶铺盖"的生活。对于这种现象,当时也有歌谣唱道:铺前襟,盖后襟,两只脚�在袖圪筒。走西口的人没钱住店,在路途中,多数人一般都在"打路盘"。一般是选择一块较平草少的地方,铺点沙蒿一躺,头枕上鞋子就算宿营了。即:住沙滩、睡冷地,脱鞋当枕。铺沙蒿,盖星星,难耐天明。到达目的地后,多数人住的是一种叫"马口"的"居室"。是选择一个较好的土丘,开一个豁口,深约四尺,高低以人可猫着腰进出。   2、饮食、疾病   在一首《揽长工受得牛马罪》里这样描写了走西口人的饮食条件:"三顿窝窝两顿糠,顶不上财主家的狗干粮"。晌午糠窝窝吃半肚,单等黑夜喝稀粥。一般走西口的人带的食物多为两种,小米和糠炒面。在旅途或外出作业时,有条件了就做点小米粥。没条件了,就把生米装进一个小口袋里,用水浸湿,在火上烤干,然后再浸湿,再烤,如此反复多次,把米蒸成半生不熟的夹生饭。有时干脆"吃点糠炒面,喝点爬爬水"。由于长期的饮食无规律:东三天,西三天无处安身,饱一顿,饥一顿饮食不均和长期吃夹生饭,经常会闹肚子:"吃点糠炒面,喝点爬爬水,进圪肚里瞎日鬼"。再加上过度的体力支出,走西口的人有个"腰酸腿疼""头疼脑热"也很正常。可是,在医疗条件极度贫乏的环境下,很多人还只能靠土办法"发汗"治疗,即"管它日鬼不日鬼,担担担出一身水"。但是如果染上霍乱、伤寒等恶性传染病那就凶多吉少了。这就是民歌中说的"遇'传人'遭瘟病九死一生"。   3、作业磨难   有关走西口人作业的歌谣,可以说是走西口歌谣中描写最细腻的一部分。它的产生直接与歌中提到这些作业有关,是这些作业的直接产物。《打玩艺刮野鬼》走西口的人刚到口外,一时找不到活干,会唱曲的便 "背起行头溜河套" 开始"打玩艺儿"。俗话说,走西口的河曲人,谁不会唱两首酸曲!不就是"张口饭吃在两嘴皮,拉起二胡哨起枚"的行当!"打玩艺儿"在当时初次走西口的人中间,具有普遍性。他们三两个人相跟上,带上当时具有传统意义的乐器--笛子、二胡,靠走街窜巷卖唱为生。他们:低三下四进高门,听不顺耳挨棒棍。穷人唱的穷人戏,到处受那富人气。走官场来窜赌场,累死累活挣碗汤。有的干脆"圈地卖艺",在街上找一块空地,露天卖艺。所谓的"刮野鬼"就是说旧时走江湖唱曲卖艺的行当,后来逐渐演变为北方的一种民歌曲调,其词曲千变万化,凄惨而哀婉,催人泪下。"打玩艺刮野鬼"的结果并不好,大部分人最后也只能是:跑一年口外卖一年艺,勉强挣得身绵羊皮。《杭盖掏根子》唱曲卖艺不如鬼,前山后山去打短。手中没钱回不了家,再进杭盖掏根子吧。 "杭盖掏根子"即上杭盖,挖甘草。西口外,甘草盛产,一大部分走口外的人都是从事此业。"一般来讲,场子的作业半径是40华里以内。这就意味着,掏草工每天要走很远的路程,普普通通也得往返三四十里路,最远的要走七八十里,出去还要挖六七十斤甘草。如遇大草,也可挖一百多斤,还要把它们捆成捆背到柜房"。掏根子受苦受累不说,死亡的危险还处处存在着:杭盖掏根子要日工,天天给自己打墓坑。吃喝不好睡冷地,墓坑要塌了就便埋。活阎王盯着每一个洞,天天土洞要死人。三个月营生苦又累,顶上命也不够拿路费。挖甘草的人如果遇到一根粗大的甘草,人们总是想往深一点挖。因沙土土质松软,挖得深了很容易造成塌方,在深坑中劳动的人如果躲闪不及就被活埋了。这便是歌中唱得"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   4、归心似箭   碾完糜谷收完了秋,跑口外的哥哥往回走。前山后山跑了个遍,挣下盘缠就往回转。溜过明沙闯过那水,三百里返回�妹妹。口外再好也不想在,因为妹妹才折回来。野鹊鹊喳的脸发烧,跑口外的哥哥回来了。《跑外的哥哥回转程》走西口的人们终于熬出点结果。挣下了一点点盘缠,买头毛驴,驮点粮食,带着美好的梦想,《骑上毛驴回山西》心情自然是不一样。一路高歌,神采飞扬,高兴异常:"皮鞭子一绕离后套,不怕大青山石头抛。挣下银钱买了头驴,骑上了毛驴回山西。上了那渡船过黄河,卖了毛驴娶老婆。……十月的大雁往南飞,远路的人儿往家回。水流长江归大海,人走千里折回来。青山绿水一座城,撂不下村村撂不下人。不大的小青马多喂上二升料,三天的路程两天到"。   三、结语   从上边所举的民歌里,我们可以看出反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实际上就是农民阶级揭露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声音。从"背起铺盖哭上走"到"走西口的人儿折回来"无一表现的不是走西口人儿的艰难困苦和情感经历。千年的黄河流不清,跑口外跑了几代人。辈辈坟里不埋男,穷骨头撒在河套川。面对这样的结局,这些受苦的人们终于打破了沉默,他们开始诅咒命运,向老天爷发出了控诉:是《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 《为什么人要走西口》。他们甚至也希望能《改朝换日活两天》。"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它们是最生动的、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走西口的苦难终于成就了走西口民歌,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河曲民歌,它演绎的是最真实的东西。走西口的人,"他们没有一跃千里的骏马,没有叱咤万夫的猎枪;手里没有邀月共饮的美酒,怀里没有呢呢喃喃的女人",他们拥有的只是一副嘶哑的歌喉和永远唱不尽的苦难。   参考文献:   [1]贾德义.大河 西口 古渡[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2]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全编[M].第7卷84辑,1982.   [3]马步升.走西口[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   [4]周少卿.河曲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杨卫红(1959-),女,山西沁县人,太原理工大学校办,校办工程师,大专学历,研究方向:走西口文化。

  摘 要:民歌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与人生的悲喜和社会沧桑的联系最为密切,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也非常广泛。它或歌咏劳动生活,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度。既诉说着人民的婚姻爱情思想,也倾诉着人民生活的辛苦悲酸。在河曲,它是劳动人民歌唱自己生活的主要方式。在河曲民歌中,有一部分歌是跟"走西口"有关的,它们伴随着走西口的历程产生,唱的也是走西口的生活。同时,它们也却反映了一种经典的"走西口"文化。本文即是将这些蕴藏在河曲"走西口"民歌中的那些反映"走西口"生活文化的东西加以整理和概述。   关键词:河曲民歌;走西口;文化   一、河曲地域、走西口   河曲,地处晋西北的黄河角上,西望陕西,北接内蒙,素有"民歌之乡"和"民歌海洋"之称。在这里,民歌早已是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当地人称之为"山曲"。这里的人爱唱民歌,早在唐末时就很流行,在明末时走向繁荣。明代旧志就有"户有弦歌新制谱,儿童父老尽歌呕"的记载。在这里,民歌既是劳动人民寄托情思抒发感情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主要手段,也是这里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生产劳动离不开歌,谈情说爱离不开歌,心里有了烦心事更乐于用歌声来表达"。   "走西口"俗称"走口外"。是解放前这一带的农民由于连年的饥荒,生活困难,而西出内蒙靠出卖廉价劳动力挣钱以糊口度日的一种谋生方式。"'西口'通常是指'杀虎口'。是边塞上的一个关口。   走西口的人多数还是衣食无着度饥荒的贫苦农民。河曲人自然也不例外。有谁愿意舍妻子,撇父母,放着"守家园"的日子不过,到口外去"刮野鬼"?更何况西口还是一条茫茫的不归路。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不远千里冒着生命危险去走西口呢!河曲有两首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遇了冷子敲。"   二、民歌中的走西口文化   民歌手是用歌词塑造走西口历史的,讲述的是走西口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类歌词涉及的题材很广,内容很多,讲述各个细节也不一样。如果将这些民歌简单整理,就能够读出一部完整的走西口历史。   (一)离情别意   说起离别,就不得不提走西口人的婆姨们。她们是走西口人的家属。这个在旧社会被压在最底层的人,也是走西口成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能够得到女人们的理解与支持,对于走西口而远行的男人们来说,多多少少也是一种宽慰。   1、"苦"字诀   男人们的离去即意味着她们必须挑起整个家庭的大梁。既要干家里的,又要干地里的;既要赡养老的,又要抚育小的;既要肩负起正常的生活,又要承担起突然的变故。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身上,其中的苦是有口难言。真是:"炉子不快谁给咱扇,瓮里没水谁给咱担。四九天下雪七寸厚,深山沟担水挡住路。十冬腊月数九天,深山沟担水谁可怜。担回水来又担炭,肩肩头压得稀巴烂。"   2、"泪"字诀   男人们走口外,女人们自然是恋恋不舍。但是"遭年限"的现实,又逼得她们必须面对现实:"官粮租税重,没钱打害债,眼看的光景过不成"他们不能选择,也无法选择;不忍选择,却又迫于选择。"说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的泪蛋蛋往下流。背起铺盖哭上走,泪蛋蛋滴得我抬不起头。泪蛋蛋抛得刮动船,手巾巾揩泪纂不干。"两情相依,不忍分离,泪水说明了一切;光景所迫,不能留守,泪水又说明了一切。分别在即,还有什么比泪水更能说明一切的东西吗?于是"泪"水,成了她们诉不尽的苦楚和道不尽的依恋。   3、"扯"字诀   "扭住你的胳膊拉住你的手,扔下妹妹不想走。扯烂你的袖口我给你缝,这一遭口外你走不成……哥哥走来妹妹拉,一拉一扯好难活……一出罗门掉一掉头,扔不下妹子不想走。走一步,挪一挪。"   4、"�"字诀   离别是痛苦的,特别在交通落后的时代。再加上别离时长,一去音讯全无。夫妻分别后不知几时才能相见。因此丈夫出门,妻子登高远�,也是分别时动人的一幕。真是:"你走西口我上房,手扳住烟囱泪汪汪。哥哥走了妹子�,越�越远心越跳。哥哥走出二里半,小妹子还在房顶上站。风尘尘不动树叶叶落,真魂魂跟上你走了。……哥哥走来妹子�,泪蛋蛋抛在大门道。�的哥哥上了船,泪蛋蛋抛得乱动船。�的哥哥上了船,手巾巾揩泪纂不干。"女人们含情脉脉恋恋不舍,"站在大门口""站在房顶上""手扳住烟囱""踮起脚尖"感情如此的深,场景如此的真。可惜,无论你是"心瓣瓣疼"还是"真魂魂跟",哥哥的身影始终要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但妹妹的那份执着还有比"�"字更恰到好处的吗:"�不见那水来�不见那天,�不见哥哥�山线……"   5、"念"字诀   离别即意味着思念。从《哥哥走的我魂要掉》的那一刻起,妹妹们就《你打光棍我守家》开始等待。从无尽的思念《两个枕头短一个人》,到现实的窘境《小妹妹在家受凄惶》《老婆娃娃没大大》,以及对远方亲人归来的期盼《挣不下钱你就回来吧》,无不表现出女人们特有的那种细腻与温柔:手拿镰刀腰紧上绳,割草砍柴谁来疼?手提上篮篮剜苦菜,穷日子逼得真无奈。炉子不快谁给咱扇,瓮里没水谁给咱担。四九天下雪七寸厚,深山沟担水挡住路。担回水来又担炭,肩肩头压得稀巴烂。"割草""砍柴""担水""挑炭"这些无一不与男人有关的家务成了女人们思念丈夫的导火索。家中的琐碎,给了女人们思念丈夫的理由。而这些"琐碎"的串联,恰恰构成了女人们永无止境的思念与牵挂。   (二)行旅习俗   1、行装、住宿   走西口的人行装极其简单,一般是"扁担捆铺盖"。也有的连简单的铺盖都没有,只有一件穿了多年的"烂皮袄"。这样能在劳动时当衣服穿,睡觉时当被子盖,过着"烂大皮袄顶铺盖"的生活。对于这种现象,当时也有歌谣唱道:铺前襟,盖后襟,两只脚�在袖圪筒。走西口的人没钱住店,在路途中,多数人一般都在"打路盘"。一般是选择一块较平草少的地方,铺点沙蒿一躺,头枕上鞋子就算宿营了。即:住沙滩、睡冷地,脱鞋当枕。铺沙蒿,盖星星,难耐天明。到达目的地后,多数人住的是一种叫"马口"的"居室"。是选择一个较好的土丘,开一个豁口,深约四尺,高低以人可猫着腰进出。   2、饮食、疾病   在一首《揽长工受得牛马罪》里这样描写了走西口人的饮食条件:"三顿窝窝两顿糠,顶不上财主家的狗干粮"。晌午糠窝窝吃半肚,单等黑夜喝稀粥。一般走西口的人带的食物多为两种,小米和糠炒面。在旅途或外出作业时,有条件了就做点小米粥。没条件了,就把生米装进一个小口袋里,用水浸湿,在火上烤干,然后再浸湿,再烤,如此反复多次,把米蒸成半生不熟的夹生饭。有时干脆"吃点糠炒面,喝点爬爬水"。由于长期的饮食无规律:东三天,西三天无处安身,饱一顿,饥一顿饮食不均和长期吃夹生饭,经常会闹肚子:"吃点糠炒面,喝点爬爬水,进圪肚里瞎日鬼"。再加上过度的体力支出,走西口的人有个"腰酸腿疼""头疼脑热"也很正常。可是,在医疗条件极度贫乏的环境下,很多人还只能靠土办法"发汗"治疗,即"管它日鬼不日鬼,担担担出一身水"。但是如果染上霍乱、伤寒等恶性传染病那就凶多吉少了。这就是民歌中说的"遇'传人'遭瘟病九死一生"。   3、作业磨难   有关走西口人作业的歌谣,可以说是走西口歌谣中描写最细腻的一部分。它的产生直接与歌中提到这些作业有关,是这些作业的直接产物。《打玩艺刮野鬼》走西口的人刚到口外,一时找不到活干,会唱曲的便 "背起行头溜河套" 开始"打玩艺儿"。俗话说,走西口的河曲人,谁不会唱两首酸曲!不就是"张口饭吃在两嘴皮,拉起二胡哨起枚"的行当!"打玩艺儿"在当时初次走西口的人中间,具有普遍性。他们三两个人相跟上,带上当时具有传统意义的乐器--笛子、二胡,靠走街窜巷卖唱为生。他们:低三下四进高门,听不顺耳挨棒棍。穷人唱的穷人戏,到处受那富人气。走官场来窜赌场,累死累活挣碗汤。有的干脆"圈地卖艺",在街上找一块空地,露天卖艺。所谓的"刮野鬼"就是说旧时走江湖唱曲卖艺的行当,后来逐渐演变为北方的一种民歌曲调,其词曲千变万化,凄惨而哀婉,催人泪下。"打玩艺刮野鬼"的结果并不好,大部分人最后也只能是:跑一年口外卖一年艺,勉强挣得身绵羊皮。《杭盖掏根子》唱曲卖艺不如鬼,前山后山去打短。手中没钱回不了家,再进杭盖掏根子吧。 "杭盖掏根子"即上杭盖,挖甘草。西口外,甘草盛产,一大部分走口外的人都是从事此业。"一般来讲,场子的作业半径是40华里以内。这就意味着,掏草工每天要走很远的路程,普普通通也得往返三四十里路,最远的要走七八十里,出去还要挖六七十斤甘草。如遇大草,也可挖一百多斤,还要把它们捆成捆背到柜房"。掏根子受苦受累不说,死亡的危险还处处存在着:杭盖掏根子要日工,天天给自己打墓坑。吃喝不好睡冷地,墓坑要塌了就便埋。活阎王盯着每一个洞,天天土洞要死人。三个月营生苦又累,顶上命也不够拿路费。挖甘草的人如果遇到一根粗大的甘草,人们总是想往深一点挖。因沙土土质松软,挖得深了很容易造成塌方,在深坑中劳动的人如果躲闪不及就被活埋了。这便是歌中唱得"杭盖掏根子自打墓坑"。   4、归心似箭   碾完糜谷收完了秋,跑口外的哥哥往回走。前山后山跑了个遍,挣下盘缠就往回转。溜过明沙闯过那水,三百里返回�妹妹。口外再好也不想在,因为妹妹才折回来。野鹊鹊喳的脸发烧,跑口外的哥哥回来了。《跑外的哥哥回转程》走西口的人们终于熬出点结果。挣下了一点点盘缠,买头毛驴,驮点粮食,带着美好的梦想,《骑上毛驴回山西》心情自然是不一样。一路高歌,神采飞扬,高兴异常:"皮鞭子一绕离后套,不怕大青山石头抛。挣下银钱买了头驴,骑上了毛驴回山西。上了那渡船过黄河,卖了毛驴娶老婆。……十月的大雁往南飞,远路的人儿往家回。水流长江归大海,人走千里折回来。青山绿水一座城,撂不下村村撂不下人。不大的小青马多喂上二升料,三天的路程两天到"。   三、结语   从上边所举的民歌里,我们可以看出反映走西口生活的民歌,实际上就是农民阶级揭露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声音。从"背起铺盖哭上走"到"走西口的人儿折回来"无一表现的不是走西口人儿的艰难困苦和情感经历。千年的黄河流不清,跑口外跑了几代人。辈辈坟里不埋男,穷骨头撒在河套川。面对这样的结局,这些受苦的人们终于打破了沉默,他们开始诅咒命运,向老天爷发出了控诉:是《什么人留下个走西口》 《为什么人要走西口》。他们甚至也希望能《改朝换日活两天》。"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它们是最生动的、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走西口的苦难终于成就了走西口民歌,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河曲民歌,它演绎的是最真实的东西。走西口的人,"他们没有一跃千里的骏马,没有叱咤万夫的猎枪;手里没有邀月共饮的美酒,怀里没有呢呢喃喃的女人",他们拥有的只是一副嘶哑的歌喉和永远唱不尽的苦难。   参考文献:   [1]贾德义.大河 西口 古渡[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2]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全编[M].第7卷84辑,1982.   [3]马步升.走西口[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   [4]周少卿.河曲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杨卫红(1959-),女,山西沁县人,太原理工大学校办,校办工程师,大专学历,研究方向:走西口文化。


    相关文章

    晋北地理生态文化对晋北民歌形成的影响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   彭栓红 更多精彩内容请到:http://blog.sina.com.cn/dtxxgz 高保利 阿宝 摘要:任何民俗模式的构建都与一定的地理生态相适应,民歌的形成及其特征也往往打上了地理的印记.晋北民歌从内 ...

    民歌名曲大全

    民歌名曲大全 江南小调<紫竹调>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湖南民歌<采槟榔> 台湾恒春民谣<思想起> 湖南民歌<浏阳河> 陕北民歌<赶牲灵>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g ...

    民歌[走西口]赏析

    民歌<走西口>欣赏 <走西口>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古老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这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地道民歌成为了晋商文化的符号之一.很多人是因为<走西口>民歌而对山西有了最初认识,进而延伸到对晋商 ...

    山西民歌大全

    传统民歌:会哥哥.夸女婿.卖高低.开花调想情哥.有了心思慢慢来 雁北民歌:观 灯.苦相思.三十三颗莜麦 襄汾民歌:买 菜.梦 梦 河曲民歌:拜大年.挂红灯.五哥放羊.菜园小曲.三天路程两天到 晋中民歌:看秧歌.绣花灯.采棉花.送樱桃 交城民 ...

    实验初中德育活动记录

    辛冲一中德育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9月27日-9月29日 活动地点:西口古渡教育实践基地 活动人员:校领导.班主任和初三年级学生 活动题目:了解河曲 爱我河曲 活动内容: 一.9月27日下午我们动员学生清理广场卫生,全体师生劳动热情高昂,积极 ...

    历史上的走西口

    北京人才市场 北京找工作 历史上的走西口 众所周知,明清以来,中国有三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有人说,闯十趟关东不如走一回西口!可见走西口之艰难,非远离那个时代的人所能想象.走西口是一曲挽歌,更是一曲壮歌!你可以说它很 ...

    中国各地代表民歌荟萃

    中国民歌(各地汇萃) 上海民歌 <哭嫁> 这首歌的旋律是一个简单的直线式的下趋进行,与自然嚎哭的语调很相接近,也是民间风俗歌的一种. 旧时习俗,新娘出嫁之前,邀集要好的女友来家陪伴新娘歌唱数日,而每日从黄昏唱至半夜,最后一天则唱 ...

    中华美德颂演讲稿

    作为河曲人崇尚文化的大型标志性建筑--文笔塔,是河曲县著名的旅游文化景观.2001年河曲城关镇改称文笔镇,即缘于此塔. 该塔高高地矗立在黄河大街东段的平梁上,非常醒目惹眼,主体部分由青砖白灰垒砌,是一座圆形实心塔,高20多米,底部直径约6米 ...

    黄河两岸的歌(第二课时)

    神州古韵(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欣赏<赶牲灵>,分析陕北山歌音乐风格形成的原因. 2.欣赏熟唱山西民歌<走西口>,感悟音乐创作与民歌的渊源. 3.聆听<包楞调>.<谁不说俺家乡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