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与宗法制度

课 题:汉字与宗法制度

授课教师:湛江师院基础教育学院 王向前

授课时间:2013年 月 日

学 科:汉字与文化

年 级:二年级

课 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王、冠、盟与古代礼制;

2、理解侯、礼、宗、祖、巫、卜与古代祭祀;

3、理解臣、妾、民、宰与奴隶制度;

4、理解葬、吊、墓、坟、俑与丧葬习俗;

5、掌握上述重点汉字的字形构成和本义;了解其引申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重点

5

(二)难点

5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教学;讲授法、例证法。

四、教学过程

一、王

1、甲骨文作 ,金文作 ,字形像锋刃向下的斧形。斧是远古时代狩猎和采集生活的最重要的劳动工具,也是在部落之间的冲突或战争中的一种重要的武器;部落首领所使用的斧钺逐渐成为力量和权威的象征;于是表示兵器的“王”便用来指称最高统治者。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尚书·牧誓》(大斧象征王权)

《说文·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

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古之造文者,三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也,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1)从春秋到西汉的主流政治思想——王权至上。

(2)古代哲学把“三”看成是化生万事万物的根基,而那一竖,是把三画贯通起来的通天立地的君王。

2、词义演化

(1)wáng

①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称“王”。

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又,战国时诸侯国的统治者称王。

今王欲民无衣紫者,王请自解紫衣而朝。——《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又,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

立信为齐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朝见天子。

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诗经·商颂·殷武》(享:进贡。)

③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

少君乃言与其王父游射处。——《论衡·道虚》(王父:祖父。)

(2)wàng

①称王,统治天下。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孟子·万章上》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史记·高祖本纪》

②封„„为王。

宜悉王诸功臣。——《后汉书·刘玄传》

【(1)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称“王”。

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2)春秋时期周天子称“王”。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也都称“王”。

《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当齐宣王被问到天下没有治理好,谁应该负责时,无言以对,于是看看两旁的人转而谈别的事情。形容故意岔开话题,回避应该回答的问题。

(4)秦汉以后,帝王改称为皇帝,“王”便成为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

王公——指王爵和侯爵,泛指有显贵爵位的人。

王孙——本指封了王的子孙,后来成为贵族子弟的通称。

(5)“王”由本义引申为一族一类中居于首位的。(首领、头目)(特别大的——蜂王)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六)(后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关键的人或事。)

(6)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做得最好也可叫“王”。

养鸡大王

(7)最强的。

王牌——在桥牌等游戏中最强的牌叫王牌。比喻强有力的人物、手段。

(8)三大姓之一。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王祥卧冰(晋朝)——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二、侯

1、甲骨文作 ,金文作 ;甲骨文、金文上面半包围的像张开的布(箭靶),下面是箭(矢),组合在一起,表示箭靶。

《说文》:春飨所射矦也。从人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

古代有三种射礼:

(1)大射。这是春祭前选择参祭人员的礼仪。《周礼·天官·司裘》郑玄注:大射者,为祭祀射。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而中多者得与于祭。

(2)宾射。是天子与故旧朋友欢聚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射这礼,亲故旧朋友。”贾公彦疏:宾射之礼者,谓行燕饮之礼,乃与之射,

所以申欢乐之情。

(3)燕射。是慰劳群臣的射礼。《周礼·冬官·梓人》郑玄注:燕谓劳使臣,若与群臣间暇饮酒而射。

三种射礼所用的箭靶皆称“侯”。侯是一块挂在绳上的正方形的布,大射之侯中心有皮做的鹄,宾射的侯中心为五彩的“正”,燕射的侯则依不同等级饰有鹿豹熊等。

2、词义演化

(1)本义是古代箭靶,用皮革或布制成。

终日射侯,不出正兮。——《诗经·齐风·猗嗟》(正:靶心。)

大侯既抗,弓矢斯张。——《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抗:举。张:开弓。)

(2)相传上古天子以大射封侯,故引申为爵位名,五等爵的第二等。一说为假借。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礼记·王制》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左传·僖公四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三、礼(禮)

1、甲骨文作 ,金文作 ,字形为豆中盛放着两块玉。豆是祭祀时放置祭品的器具,王即“玉”字,说明古代有以玉祭祀的习俗。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礼:祭祀。)

《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甲骨文、金文的“礼”是个会意字,小篆的“礼”左边加了个“示”,是个形声兼会意的字。(“示”的本义是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是天神、地祇、先公、先王的通称,像用木牌或石柱充当的神主形象。)

2、词义演化

(1)本义指祭祀鬼神的活动。

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史记·孝武本纪》

(2)表示恭敬,以礼相待。

甘茂,贤人也。„„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战国策·秦策二》 王以上卿礼管仲。——《史记·周本纪》

(3)礼节、礼仪等道德规范。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质:根本。)

引,礼制,法度。

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大分也。——《荀子·王霸》(朝廷外面如此,朝廷内部如此,天下就没有人不协调一致,就没有什么不治理得好好的,这是历代圣王共同的政治原则,也是礼制法度的要领。)

(4)礼物。

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陆纳传》(柈:同“盘”。)

(5)书名,指《周礼》、《仪礼》、《礼记》。

【(1)本义指祭祀鬼神的活动。

(2)引申指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祭祀活动从参加人员、祭品、时间、地点、方位到一系列过程,都是依严格而固定的程序进行的,它实质上显示和规范着现实社会的等级、亲疏等社会关系。)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经:治理。)

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 ——《汉书·公孙弘传》

(3)礼仪(共同遵守的仪式)。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礼,还包括对各种天灾人祸的哀悼;军礼是军事活动的礼仪;宾礼是朝见天子和诸侯之间会见的礼仪;与喜庆宴饮有关的仪节统称为嘉礼。)

(4)由祭祀敬神而引申出一般的表示敬意的礼节、礼貌的意义。敬个礼

(5)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物品。送礼

(6)膜拜。烧香礼佛,礼拜。】

四、宗

1、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外像房子,里面的“示”是祖先的神主(牌位)。有祖先神主的建筑,当然是祖庙了。

《说文·宀部》: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

2、词义演化

(1)本义是祖庙。

既燕于宗,福禄攸降。

——《诗经·大雅·凫鹥》(燕:通“宴”,饮酒。攸:所。鹥:yī古书上指鸥。)

(2)引申为祖先。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虽遇执事,其弗敢为。

——《左传·成公三年》(嗣:继承。宗职:祖宗的职位。)

(3)帝王世系,始祖称祖,继祖者称宗。

(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祭法》

唐朝开国之君庙号为高祖,继之者为太宗。宋朝亦是。

(4)又由祖庙引申指同族,宗族。凡同祖之家族都叫宗,同祖必同宗。 (虞)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5)又由祖庙引申为根本,本源。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吕氏春秋·谨听》

(6)又引申为动词,尊奉,尊崇。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汉书·艺文志》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五)(宗臣:为后世所尊崇的大臣。)

(7)指朝见,归往。

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周礼·春官·大宗伯》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禹贡》

五、祖

1、“祖”字本写作“且”。甲骨文“祖”字皆写作“且”,金文多数也写作“且”,可见“祖”是在“且”上加“示”旁生成的后出字。

“且”字甲骨文作 ,本为切肉的案板,用木段做成,中二横指刀痕。甲骨文有时写作 ,像案上有肉形,“夕”指肉块。

“祖”的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宗庙。《说文·示部》:祖,始庙也。“且”表示“祖”,一般认为是假借,也可能是古时简陋,所谓宗庙就是有且摆肉而已,故“且”引申指“祖”。

2、词义演化

(1)祖庙,宗庙。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匠人》

(2)祖先。

数典而忘其祖。

——《左传·昭公十五年》(春秋时期晋国的籍谈出使周朝,没有答好周王的问题,周王讽刺他。意思是籍谈说起国家的礼制掌故来,把自己祖先掌管国家史册的职守都忘掉了。)

(3)某种事业或派别的创始人称“鼻祖”、“祖师”。(汉代扬雄《方言》:鼻,始也。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

第一祖摩诃迦叶。——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

(4)初,开始。

浮游乎万物之祖。——《庄子·山木》

(5)效法,尊崇。

秦必祖张仪之故谋。——《战国策·韩策二》

五帝三王皆祖黄帝。——《论衡·奇怪》

(6)出行前祭路神。

公将往,梦襄公祖。——《左传·昭公七年》

荣行,祖于江陵北门。——《汉书·临江闵王荣传》

六、巫觋

1、“巫”字小篆作 ;字形像一人甩动两袖舞蹈之形。《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

(1)巫是女性;

(2)巫是与神沟通者;

(3)巫与神沟通的方式是舞蹈。

2、“觋”是男巫。《说文巫部》: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从巫,从见。

按:氏族社会,集团内所有人地位平等,故人人皆可通过舞蹈与神灵沟通。私有制产生后,统治者剥夺了一般劳动者通神的权利,这就产生了专门与神沟通的巫,最早的巫就是部落酋长,文献中记载的商汤亲自焚身祷雨就是一证。

3、词义演化

(1)本义是女巫、男巫。

出户而巫觋有事。——《荀子·正论》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国语·周语上》

(2)古代以祈祷为人治病的人。巫医。

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不愈。——《史记·孝武本纪》

七、卜兆占

商代为鬼神时代,因为那个时代笃信鬼神,其具体表现就是占卜。那时战争、风雨、收成、生育、疾病、做梦等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占卜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时先在甲骨的背面钻出一些小坑,然后灼烧小坑,使甲骨正面因热而出现裂缝,占卜者即依据这些裂缝的多少、曲折、走向等来判断吉凶。灼烧甲骨小坑用的是荆木条,古称“楚焞”。

1、(1)“卜”字甲骨文即有,与今字形同。《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横也。(从:同“纵”。)段玉裁注:灼剥者,谓灸而裂之。„„直者象龟,横者象楚焞(jùn)之灼龟。

(2)灸灼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叫“兆”,“兆”字甲骨文作 ,正像裂纹形状。

(3)“占”本义也是卜问吉凶,字形由“卜”和“口”组成,加“口”表示讯问吉凶。《说文·卜部》:占,视兆问也。从卜从口。

2、词义演化

(1)卜

①本义是以火灼龟甲取兆,以预测吉凶祸福。

尔卜而筮,体无咎言。——《诗经·卫风·氓》(筮:用蓍草占卜。) ②泛指占卜。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史记·陈涉世家》

③引申为预料,估计。

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 ——《世说新语·假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李商隐《马嵬》

(2)兆

①本义是灸灼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

龟兆告吉。——《左传·昭公五年》

②征兆,预兆。

中兴之兆,图谶垂典。——刘琨《劝进表》

③事物的苗头。

杜绝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3)占

①本指用龟甲等预测吉凶,占卜。

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 ——《史记·赵世家》

②引申为观察。

占迹以睹足,观文以知情。——王充《论衡·佚文》

③也指推测。

天下以此占上意好恶。——叶适《校书郎王公夷仲墓志铭》

④引申为名词,征兆。

山崩川竭,国土将亡之占也。——郦道元《水经注·沔水》

八、盟

1、字形从明从皿,皿亦声。

皿即盘,是盟时的重要用具。

盟是缔约诸方共同向神宣誓,明即表示神,盟约中的神称“明神”。《周礼》郑玄注:明神,神之明察者。

2、盟的仪式

(1)先由司盟在盟坛北面设神的牌位,牌位为四尺方木,称“方明”。方木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表示天地四方神。另设六玉,东方圭,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上圭下璧,此为奉献给神的礼物。

(2)开始盟誓时,先祭祀方明,而后掘地为坎,在坎旁杀牲;由主导盟誓者割取牲之左耳,立在朱盘中;再取牲血,盛在玉敦中;而后用牲血或朱笔书写盟辞,称为“载书”,或称“盟书”。

(3)请盟誓诸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上,称为“歃血”; 然后宣读盟书,把牲放入坎中,上加一份盟书而掩埋。

(4)盟书另抄副本,归藏掌管保存盟书的盟府。

(山西侯马晋国盟誓遗址)

3、词义演化

(1)本义是古代诸侯宣誓缔约。

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僖公四年》

(2)召集和主导盟誓的人为盟主,后以盟主指领袖。(执牛耳,指做盟主,后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兵众各数万,推(袁)绍为盟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九、臣妾民宰

1、(1)臣,甲骨文作 ,金文作 ,像一只竖立的眼睛形,表示俯首屈从之意。

《说文·臣部》: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盖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索牵之,名其事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

(2)妾,甲骨文作 ,金文作 ,下面是“女”,上面当为凿子之类

的刑具(刺面所用),字形像头部受过刑的女人(作为标识,防止逃跑)。

《说文》: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从 从女。

(3)民,金文作 ,像一种尖利的东西刺在左眼上。指用过眼刑的奴

隶。

《说文》:民,众萌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古人“民”“盲”每通训,如《贾子·大政下篇》“民之为言萌也,萌之为言盲也。”今观民之古文,则民盲殆是一事。„„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标志)。“臣”、“民”二字均用目形为之,臣目竖而民目横,臣目明而民目盲,此乃对于俘虏的差别待遇。盖男囚有柔顺而敏给者,有愚憨而暴戾者,其柔顺而敏给者则怀柔之,降服之,用之以供服御而为臣;其愚憨而暴戾者,初则杀戮之,或以为人牲,继进则利用其生产价值,盲其一目以服苦役,因而命之曰民。

(4)宰,甲骨文作 ,金文作 ;《说文·宀部》:宰,罪人在屋下

执事者。从宀从辛,辛,罪也。

“宀”是古窑洞的象形字,表示房子;“辛”是对罪犯用刑的刑刀,这里

表示罪犯。古罪犯即奴隶,所以“宰”字表示的是在屋里劳作的奴隶,也即家奴。

2、词义演化

(1)臣

①本义是奴隶;特指男奴隶。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男为人臣,女为人妾。——《左传·僖公十七年》

②引申为君主时代的官吏。官吏与君主的关系正如同奴隶与主子的关系一样。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论语·八佾》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③也指君主所统属的民众。

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孟子·万章下》

④又引申为臣对君的自称。又对尊长称自己。又用为同一般人对话时的自称,以示卑谦(实际已经变成表示第一人称的谦词了,等于说“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

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史记·高祖本纪》

吕公曰:“臣少好相人,无如季(刘邦字)相。——《史记·高祖本纪》

(2)妾

①本义指女奴隶。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吕氏春秋·察微》

②引申为男子于正妻之外又娶的女人。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齐策一》

③又引申为古代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民

①本义是奴隶。古籍中未见用例。

②引申为庶民,百姓,被统治者。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③泛指人,人民。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吕氏春秋·察今》

(4)宰

①本义是古代充当奴隶主家奴的人。

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奴隶)„„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

——《韩非子·说难》

②引申为家臣,为卿大夫管理家中事务的人。也指卿大夫采邑的管理者。 仲由为季氏宰。——《左传·定公十二年》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论语·雍也》

③引申为古代官吏的通称。指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国语·齐语》

④由官吏引申为动词,主管,治理。又指主宰者,处于支配地位的人或事。 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晋书·苻坚载记》

项羽为天下宰。——《史记·项羽本纪》

⑤由主管引申为杀(牲畜、家禽等)。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十、冠

1、小篆作 ,从“冖”(mì,义为覆盖。或曰帽子。),从“元”(人头),从“寸”(与从“又”同)。手拿帽戴在头上之意。

《说文》:冠,絭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从元,元亦声。冠

有法制,故从寸。(絭,juàn,束缚。按此为声训,谓冠以束发,故名。)

2、冠(guàn)

(1)本义当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

(2)泛指戴帽子,戴。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

文公上》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九章·涉江》(切云:冠

名。)

(3)引申为覆盖。

结云阁,冠南山。——张衡《东京赋》

(4)又引申为超出,位居第一。

位冠群臣,名施后世。——《史记·萧相国世家》

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丘迟《与陈伯之书》

3、冠(guān)

(1)帽子的总称。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

策一》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也指形状像帽子的东西。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十一、葬吊墓坟

1、丧葬习俗是古代社会的重要习俗之一,它随着地域的不同有着不同的

形式,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我国古代在宗族文化的格局下,丧葬实行“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因此,丧葬礼节甚为繁缛。但是这种礼节是在封建政治伦理的需求下逐渐形成的,并非上古即已存在。《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大意是古代的丧葬是用柴草把尸体包起来,扔到荒野之中,既不堆积土堆,也不以种树来作标志,又不存在丧期问题。

(1)葬,小篆作 。《说文》:葬,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

荐之。

(死:尸体。茻:mǎng,众草,草丛。荐:草席,指用草席覆盖。)按字形像人死后草(柴草)覆盖起来埋葬。

(2)词义演化

本义是掩埋死者遗体,埋葬。

(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尸体扔到荒野草丛之中,让飞禽野兽任意撕咬,这种现象不久就得到

了改善。改善的主要原因是灵魂观念的产生(魂魄:人的精神。古人认为精神能离形体而存在者为魂,依形体而存在者为魄。)。灵魂观念产生后,人们认为人死只是躯体的死,人的灵魂永远不死,如果对尸体不加保护,而任凭禽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特别是其亲属。同时,既然人死而灵魂仍活着,那么亲属也不忍心让其尸体遭禽兽咬损。于是又发展出一种习俗,就是死者的亲属带着弓箭到尸体旁驱赶禽兽。这就是“吊”字的本义。

(1)吊,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字形表示人持弓矢

驱赶鸟兽之意。《说文·人部》:吊,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殴禽也。(问终即探望死者。)

《吴越春秋》: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古者人民质朴,

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禽兽之害。

(2)词义演化

①本义是哀悼死者。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至乐》

②引申指慰问有丧事或遇灾祸的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淮南子·人间》 ③又引申为悲伤。

顾瞻周道,中心吊兮。——《诗经·桧风·匪风》(周道:大道。)

④又引申为凭吊,伤怀往事。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

3、孝子用弓箭守护尸体,不让禽兽侵害,这并不是全善的办法,因为尸

体仍然要受风吹、日晒、雨淋等侵害,因而以后又作改进,形成了用土埋葬的习俗。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坑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

墓,从土,莫声,莫亦表义。“莫”是暮的本字,义为日落,在此表示人

的末日。本义指没有土堆的坟墓。

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

4、西周时期,长江下游的东南地区,因为地下潮湿积水,墓葬形式与中

原地区不同,不在地面挖坑,而是在地上用河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的范围,上放棺椁,然后用土沙把棺椁埋起来,形成大土堆,称作“坟”。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在保留挖坑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方地面上堆土的习俗,形成了既有墓穴又有土堆的墓葬。

坟,繁体作“墳”,从土,賁(贲)声,賁亦表义。汉字中以“贲”为声

符的字,多有丰满、鼓起的意思。坟字反映了它表示的地面堆土的墓葬形式。

棺归即葬,平地无坟。——《后汉书·赵资传》

5、服丧,即戴孝守丧,就是在坟旁搭成简易住处,住守其中。《仪礼·既夕礼》:居倚庐,寝苫(shān,草垫。)枕块,不说(脱)绖(丧服中的麻带,

系在腰间或头上。)带,哭昼夜无时,非丧事无言。据《礼记》记载,依据与死者亲疏关系等,服丧期有三月、五月、九月、一年、三年等,至亲一般是三年。古代做官的要停职服丧,丧期完满可官复原职。《后汉书·桓典传》:典独弃官收敛归葬,服丧三年。负土成坟,而立祠堂,尽礼而去。

十二、俑

1、俑,小篆的“俑”,左边的符号是人,右边的符号表示读音。《说文·人部》:俑,痛也。从人,甬声。痛是声训,即俑得名于痛,痛即哀痛。《广韵·肿部》: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古代木俑设有机关,可行走跳跃,可惜不宜保存,出土物难见。

2、词义演化

本义是古代用于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

惠王上》

(人殉——俑殉)

(儒家主张厚葬久丧;墨家驳之:既不能富家、众人民、治刑政,也不能禁止攻伐或向上帝鬼神祈福。)

(社会习俗往往开始时是出于需要,而发展到后来便成了礼节。需要是礼节形成的基础,礼节是需要的形式延续。)

五、思考题、讨论题与课后作业

1、结合汉字,就古代礼制、祭祀、丧葬习俗等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2、分析下列汉字:示、且、牲、辛、仆、童、偶、元。

六、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上课完毕后的一些思考或提示、启示等,可按自己需要留一定空白供课后记录]

课 题:汉字与宗法制度

授课教师:湛江师院基础教育学院 王向前

授课时间:2013年 月 日

学 科:汉字与文化

年 级:二年级

课 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王、冠、盟与古代礼制;

2、理解侯、礼、宗、祖、巫、卜与古代祭祀;

3、理解臣、妾、民、宰与奴隶制度;

4、理解葬、吊、墓、坟、俑与丧葬习俗;

5、掌握上述重点汉字的字形构成和本义;了解其引申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重点

5

(二)难点

5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教学;讲授法、例证法。

四、教学过程

一、王

1、甲骨文作 ,金文作 ,字形像锋刃向下的斧形。斧是远古时代狩猎和采集生活的最重要的劳动工具,也是在部落之间的冲突或战争中的一种重要的武器;部落首领所使用的斧钺逐渐成为力量和权威的象征;于是表示兵器的“王”便用来指称最高统治者。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尚书·牧誓》(大斧象征王权)

《说文·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

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古之造文者,三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也,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1)从春秋到西汉的主流政治思想——王权至上。

(2)古代哲学把“三”看成是化生万事万物的根基,而那一竖,是把三画贯通起来的通天立地的君王。

2、词义演化

(1)wáng

①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称“王”。

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又,战国时诸侯国的统治者称王。

今王欲民无衣紫者,王请自解紫衣而朝。——《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又,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

立信为齐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朝见天子。

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诗经·商颂·殷武》(享:进贡。)

③古代对祖父母辈的尊称。

少君乃言与其王父游射处。——《论衡·道虚》(王父:祖父。)

(2)wàng

①称王,统治天下。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孟子·万章上》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史记·高祖本纪》

②封„„为王。

宜悉王诸功臣。——《后汉书·刘玄传》

【(1)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称“王”。

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2)春秋时期周天子称“王”。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3)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也都称“王”。

《孟子·梁惠王下》:王顾左右而言他——当齐宣王被问到天下没有治理好,谁应该负责时,无言以对,于是看看两旁的人转而谈别的事情。形容故意岔开话题,回避应该回答的问题。

(4)秦汉以后,帝王改称为皇帝,“王”便成为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

王公——指王爵和侯爵,泛指有显贵爵位的人。

王孙——本指封了王的子孙,后来成为贵族子弟的通称。

(5)“王”由本义引申为一族一类中居于首位的。(首领、头目)(特别大的——蜂王)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六)(后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关键的人或事。)

(6)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做得最好也可叫“王”。

养鸡大王

(7)最强的。

王牌——在桥牌等游戏中最强的牌叫王牌。比喻强有力的人物、手段。

(8)三大姓之一。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王祥卧冰(晋朝)——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二、侯

1、甲骨文作 ,金文作 ;甲骨文、金文上面半包围的像张开的布(箭靶),下面是箭(矢),组合在一起,表示箭靶。

《说文》:春飨所射矦也。从人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

古代有三种射礼:

(1)大射。这是春祭前选择参祭人员的礼仪。《周礼·天官·司裘》郑玄注:大射者,为祭祀射。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而中多者得与于祭。

(2)宾射。是天子与故旧朋友欢聚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射这礼,亲故旧朋友。”贾公彦疏:宾射之礼者,谓行燕饮之礼,乃与之射,

所以申欢乐之情。

(3)燕射。是慰劳群臣的射礼。《周礼·冬官·梓人》郑玄注:燕谓劳使臣,若与群臣间暇饮酒而射。

三种射礼所用的箭靶皆称“侯”。侯是一块挂在绳上的正方形的布,大射之侯中心有皮做的鹄,宾射的侯中心为五彩的“正”,燕射的侯则依不同等级饰有鹿豹熊等。

2、词义演化

(1)本义是古代箭靶,用皮革或布制成。

终日射侯,不出正兮。——《诗经·齐风·猗嗟》(正:靶心。)

大侯既抗,弓矢斯张。——《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抗:举。张:开弓。)

(2)相传上古天子以大射封侯,故引申为爵位名,五等爵的第二等。一说为假借。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礼记·王制》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左传·僖公四年》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三、礼(禮)

1、甲骨文作 ,金文作 ,字形为豆中盛放着两块玉。豆是祭祀时放置祭品的器具,王即“玉”字,说明古代有以玉祭祀的习俗。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礼:祭祀。)

《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甲骨文、金文的“礼”是个会意字,小篆的“礼”左边加了个“示”,是个形声兼会意的字。(“示”的本义是祭祀对象,在甲骨文中,是天神、地祇、先公、先王的通称,像用木牌或石柱充当的神主形象。)

2、词义演化

(1)本义指祭祀鬼神的活动。

又置寿宫、北宫,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史记·孝武本纪》

(2)表示恭敬,以礼相待。

甘茂,贤人也。„„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战国策·秦策二》 王以上卿礼管仲。——《史记·周本纪》

(3)礼节、礼仪等道德规范。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质:根本。)

引,礼制,法度。

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也,而礼法之大分也。——《荀子·王霸》(朝廷外面如此,朝廷内部如此,天下就没有人不协调一致,就没有什么不治理得好好的,这是历代圣王共同的政治原则,也是礼制法度的要领。)

(4)礼物。

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陆纳传》(柈:同“盘”。)

(5)书名,指《周礼》、《仪礼》、《礼记》。

【(1)本义指祭祀鬼神的活动。

(2)引申指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祭祀活动从参加人员、祭品、时间、地点、方位到一系列过程,都是依严格而固定的程序进行的,它实质上显示和规范着现实社会的等级、亲疏等社会关系。)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经:治理。)

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 ——《汉书·公孙弘传》

(3)礼仪(共同遵守的仪式)。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礼,还包括对各种天灾人祸的哀悼;军礼是军事活动的礼仪;宾礼是朝见天子和诸侯之间会见的礼仪;与喜庆宴饮有关的仪节统称为嘉礼。)

(4)由祭祀敬神而引申出一般的表示敬意的礼节、礼貌的意义。敬个礼

(5)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物品。送礼

(6)膜拜。烧香礼佛,礼拜。】

四、宗

1、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外像房子,里面的“示”是祖先的神主(牌位)。有祖先神主的建筑,当然是祖庙了。

《说文·宀部》: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

2、词义演化

(1)本义是祖庙。

既燕于宗,福禄攸降。

——《诗经·大雅·凫鹥》(燕:通“宴”,饮酒。攸:所。鹥:yī古书上指鸥。)

(2)引申为祖先。

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虽遇执事,其弗敢为。

——《左传·成公三年》(嗣:继承。宗职:祖宗的职位。)

(3)帝王世系,始祖称祖,继祖者称宗。

(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礼记·祭法》

唐朝开国之君庙号为高祖,继之者为太宗。宋朝亦是。

(4)又由祖庙引申指同族,宗族。凡同祖之家族都叫宗,同祖必同宗。 (虞)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5)又由祖庙引申为根本,本源。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吕氏春秋·谨听》

(6)又引申为动词,尊奉,尊崇。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汉书·艺文志》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五)(宗臣:为后世所尊崇的大臣。)

(7)指朝见,归往。

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周礼·春官·大宗伯》

江汉朝宗于海。——《尚书·禹贡》

五、祖

1、“祖”字本写作“且”。甲骨文“祖”字皆写作“且”,金文多数也写作“且”,可见“祖”是在“且”上加“示”旁生成的后出字。

“且”字甲骨文作 ,本为切肉的案板,用木段做成,中二横指刀痕。甲骨文有时写作 ,像案上有肉形,“夕”指肉块。

“祖”的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宗庙。《说文·示部》:祖,始庙也。“且”表示“祖”,一般认为是假借,也可能是古时简陋,所谓宗庙就是有且摆肉而已,故“且”引申指“祖”。

2、词义演化

(1)祖庙,宗庙。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匠人》

(2)祖先。

数典而忘其祖。

——《左传·昭公十五年》(春秋时期晋国的籍谈出使周朝,没有答好周王的问题,周王讽刺他。意思是籍谈说起国家的礼制掌故来,把自己祖先掌管国家史册的职守都忘掉了。)

(3)某种事业或派别的创始人称“鼻祖”、“祖师”。(汉代扬雄《方言》:鼻,始也。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

第一祖摩诃迦叶。——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

(4)初,开始。

浮游乎万物之祖。——《庄子·山木》

(5)效法,尊崇。

秦必祖张仪之故谋。——《战国策·韩策二》

五帝三王皆祖黄帝。——《论衡·奇怪》

(6)出行前祭路神。

公将往,梦襄公祖。——《左传·昭公七年》

荣行,祖于江陵北门。——《汉书·临江闵王荣传》

六、巫觋

1、“巫”字小篆作 ;字形像一人甩动两袖舞蹈之形。《说文·巫部》: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

(1)巫是女性;

(2)巫是与神沟通者;

(3)巫与神沟通的方式是舞蹈。

2、“觋”是男巫。《说文巫部》:觋,能斋肃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从巫,从见。

按:氏族社会,集团内所有人地位平等,故人人皆可通过舞蹈与神灵沟通。私有制产生后,统治者剥夺了一般劳动者通神的权利,这就产生了专门与神沟通的巫,最早的巫就是部落酋长,文献中记载的商汤亲自焚身祷雨就是一证。

3、词义演化

(1)本义是女巫、男巫。

出户而巫觋有事。——《荀子·正论》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国语·周语上》

(2)古代以祈祷为人治病的人。巫医。

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不愈。——《史记·孝武本纪》

七、卜兆占

商代为鬼神时代,因为那个时代笃信鬼神,其具体表现就是占卜。那时战争、风雨、收成、生育、疾病、做梦等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占卜的材料是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占卜时先在甲骨的背面钻出一些小坑,然后灼烧小坑,使甲骨正面因热而出现裂缝,占卜者即依据这些裂缝的多少、曲折、走向等来判断吉凶。灼烧甲骨小坑用的是荆木条,古称“楚焞”。

1、(1)“卜”字甲骨文即有,与今字形同。《说文卜部》: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横也。(从:同“纵”。)段玉裁注:灼剥者,谓灸而裂之。„„直者象龟,横者象楚焞(jùn)之灼龟。

(2)灸灼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叫“兆”,“兆”字甲骨文作 ,正像裂纹形状。

(3)“占”本义也是卜问吉凶,字形由“卜”和“口”组成,加“口”表示讯问吉凶。《说文·卜部》:占,视兆问也。从卜从口。

2、词义演化

(1)卜

①本义是以火灼龟甲取兆,以预测吉凶祸福。

尔卜而筮,体无咎言。——《诗经·卫风·氓》(筮:用蓍草占卜。) ②泛指占卜。

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史记·陈涉世家》

③引申为预料,估计。

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 ——《世说新语·假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李商隐《马嵬》

(2)兆

①本义是灸灼后甲骨表面出现的裂纹。

龟兆告吉。——《左传·昭公五年》

②征兆,预兆。

中兴之兆,图谶垂典。——刘琨《劝进表》

③事物的苗头。

杜绝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3)占

①本指用龟甲等预测吉凶,占卜。

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 ——《史记·赵世家》

②引申为观察。

占迹以睹足,观文以知情。——王充《论衡·佚文》

③也指推测。

天下以此占上意好恶。——叶适《校书郎王公夷仲墓志铭》

④引申为名词,征兆。

山崩川竭,国土将亡之占也。——郦道元《水经注·沔水》

八、盟

1、字形从明从皿,皿亦声。

皿即盘,是盟时的重要用具。

盟是缔约诸方共同向神宣誓,明即表示神,盟约中的神称“明神”。《周礼》郑玄注:明神,神之明察者。

2、盟的仪式

(1)先由司盟在盟坛北面设神的牌位,牌位为四尺方木,称“方明”。方木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表示天地四方神。另设六玉,东方圭,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上圭下璧,此为奉献给神的礼物。

(2)开始盟誓时,先祭祀方明,而后掘地为坎,在坎旁杀牲;由主导盟誓者割取牲之左耳,立在朱盘中;再取牲血,盛在玉敦中;而后用牲血或朱笔书写盟辞,称为“载书”,或称“盟书”。

(3)请盟誓诸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上,称为“歃血”; 然后宣读盟书,把牲放入坎中,上加一份盟书而掩埋。

(4)盟书另抄副本,归藏掌管保存盟书的盟府。

(山西侯马晋国盟誓遗址)

3、词义演化

(1)本义是古代诸侯宣誓缔约。

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僖公四年》

(2)召集和主导盟誓的人为盟主,后以盟主指领袖。(执牛耳,指做盟主,后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兵众各数万,推(袁)绍为盟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九、臣妾民宰

1、(1)臣,甲骨文作 ,金文作 ,像一只竖立的眼睛形,表示俯首屈从之意。

《说文·臣部》: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盖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索牵之,名其事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

(2)妾,甲骨文作 ,金文作 ,下面是“女”,上面当为凿子之类

的刑具(刺面所用),字形像头部受过刑的女人(作为标识,防止逃跑)。

《说文》: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从 从女。

(3)民,金文作 ,像一种尖利的东西刺在左眼上。指用过眼刑的奴

隶。

《说文》:民,众萌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古人“民”“盲”每通训,如《贾子·大政下篇》“民之为言萌也,萌之为言盲也。”今观民之古文,则民盲殆是一事。„„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标志)。“臣”、“民”二字均用目形为之,臣目竖而民目横,臣目明而民目盲,此乃对于俘虏的差别待遇。盖男囚有柔顺而敏给者,有愚憨而暴戾者,其柔顺而敏给者则怀柔之,降服之,用之以供服御而为臣;其愚憨而暴戾者,初则杀戮之,或以为人牲,继进则利用其生产价值,盲其一目以服苦役,因而命之曰民。

(4)宰,甲骨文作 ,金文作 ;《说文·宀部》:宰,罪人在屋下

执事者。从宀从辛,辛,罪也。

“宀”是古窑洞的象形字,表示房子;“辛”是对罪犯用刑的刑刀,这里

表示罪犯。古罪犯即奴隶,所以“宰”字表示的是在屋里劳作的奴隶,也即家奴。

2、词义演化

(1)臣

①本义是奴隶;特指男奴隶。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男为人臣,女为人妾。——《左传·僖公十七年》

②引申为君主时代的官吏。官吏与君主的关系正如同奴隶与主子的关系一样。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论语·八佾》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③也指君主所统属的民众。

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孟子·万章下》

④又引申为臣对君的自称。又对尊长称自己。又用为同一般人对话时的自称,以示卑谦(实际已经变成表示第一人称的谦词了,等于说“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

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史记·高祖本纪》

吕公曰:“臣少好相人,无如季(刘邦字)相。——《史记·高祖本纪》

(2)妾

①本义指女奴隶。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吕氏春秋·察微》

②引申为男子于正妻之外又娶的女人。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齐策一》

③又引申为古代女子表示谦卑的自称。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民

①本义是奴隶。古籍中未见用例。

②引申为庶民,百姓,被统治者。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③泛指人,人民。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吕氏春秋·察今》

(4)宰

①本义是古代充当奴隶主家奴的人。

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奴隶)„„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

——《韩非子·说难》

②引申为家臣,为卿大夫管理家中事务的人。也指卿大夫采邑的管理者。 仲由为季氏宰。——《左传·定公十二年》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论语·雍也》

③引申为古代官吏的通称。指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国语·齐语》

④由官吏引申为动词,主管,治理。又指主宰者,处于支配地位的人或事。 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晋书·苻坚载记》

项羽为天下宰。——《史记·项羽本纪》

⑤由主管引申为杀(牲畜、家禽等)。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十、冠

1、小篆作 ,从“冖”(mì,义为覆盖。或曰帽子。),从“元”(人头),从“寸”(与从“又”同)。手拿帽戴在头上之意。

《说文》:冠,絭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从元,元亦声。冠

有法制,故从寸。(絭,juàn,束缚。按此为声训,谓冠以束发,故名。)

2、冠(guàn)

(1)本义当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

(2)泛指戴帽子,戴。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

文公上》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九章·涉江》(切云:冠

名。)

(3)引申为覆盖。

结云阁,冠南山。——张衡《东京赋》

(4)又引申为超出,位居第一。

位冠群臣,名施后世。——《史记·萧相国世家》

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丘迟《与陈伯之书》

3、冠(guān)

(1)帽子的总称。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

策一》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也指形状像帽子的东西。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十一、葬吊墓坟

1、丧葬习俗是古代社会的重要习俗之一,它随着地域的不同有着不同的

形式,又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我国古代在宗族文化的格局下,丧葬实行“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因此,丧葬礼节甚为繁缛。但是这种礼节是在封建政治伦理的需求下逐渐形成的,并非上古即已存在。《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大意是古代的丧葬是用柴草把尸体包起来,扔到荒野之中,既不堆积土堆,也不以种树来作标志,又不存在丧期问题。

(1)葬,小篆作 。《说文》:葬,藏也。从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

荐之。

(死:尸体。茻:mǎng,众草,草丛。荐:草席,指用草席覆盖。)按字形像人死后草(柴草)覆盖起来埋葬。

(2)词义演化

本义是掩埋死者遗体,埋葬。

(怀王)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尸体扔到荒野草丛之中,让飞禽野兽任意撕咬,这种现象不久就得到

了改善。改善的主要原因是灵魂观念的产生(魂魄:人的精神。古人认为精神能离形体而存在者为魂,依形体而存在者为魄。)。灵魂观念产生后,人们认为人死只是躯体的死,人的灵魂永远不死,如果对尸体不加保护,而任凭禽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特别是其亲属。同时,既然人死而灵魂仍活着,那么亲属也不忍心让其尸体遭禽兽咬损。于是又发展出一种习俗,就是死者的亲属带着弓箭到尸体旁驱赶禽兽。这就是“吊”字的本义。

(1)吊,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字形表示人持弓矢

驱赶鸟兽之意。《说文·人部》:吊,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殴禽也。(问终即探望死者。)

《吴越春秋》: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古者人民质朴,

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禽兽之害。

(2)词义演化

①本义是哀悼死者。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至乐》

②引申指慰问有丧事或遇灾祸的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淮南子·人间》 ③又引申为悲伤。

顾瞻周道,中心吊兮。——《诗经·桧风·匪风》(周道:大道。)

④又引申为凭吊,伤怀往事。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

3、孝子用弓箭守护尸体,不让禽兽侵害,这并不是全善的办法,因为尸

体仍然要受风吹、日晒、雨淋等侵害,因而以后又作改进,形成了用土埋葬的习俗。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坑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

墓,从土,莫声,莫亦表义。“莫”是暮的本字,义为日落,在此表示人

的末日。本义指没有土堆的坟墓。

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礼记·檀弓上》

4、西周时期,长江下游的东南地区,因为地下潮湿积水,墓葬形式与中

原地区不同,不在地面挖坑,而是在地上用河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的范围,上放棺椁,然后用土沙把棺椁埋起来,形成大土堆,称作“坟”。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在保留挖坑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南方地面上堆土的习俗,形成了既有墓穴又有土堆的墓葬。

坟,繁体作“墳”,从土,賁(贲)声,賁亦表义。汉字中以“贲”为声

符的字,多有丰满、鼓起的意思。坟字反映了它表示的地面堆土的墓葬形式。

棺归即葬,平地无坟。——《后汉书·赵资传》

5、服丧,即戴孝守丧,就是在坟旁搭成简易住处,住守其中。《仪礼·既夕礼》:居倚庐,寝苫(shān,草垫。)枕块,不说(脱)绖(丧服中的麻带,

系在腰间或头上。)带,哭昼夜无时,非丧事无言。据《礼记》记载,依据与死者亲疏关系等,服丧期有三月、五月、九月、一年、三年等,至亲一般是三年。古代做官的要停职服丧,丧期完满可官复原职。《后汉书·桓典传》:典独弃官收敛归葬,服丧三年。负土成坟,而立祠堂,尽礼而去。

十二、俑

1、俑,小篆的“俑”,左边的符号是人,右边的符号表示读音。《说文·人部》:俑,痛也。从人,甬声。痛是声训,即俑得名于痛,痛即哀痛。《广韵·肿部》: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古代木俑设有机关,可行走跳跃,可惜不宜保存,出土物难见。

2、词义演化

本义是古代用于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梁

惠王上》

(人殉——俑殉)

(儒家主张厚葬久丧;墨家驳之:既不能富家、众人民、治刑政,也不能禁止攻伐或向上帝鬼神祈福。)

(社会习俗往往开始时是出于需要,而发展到后来便成了礼节。需要是礼节形成的基础,礼节是需要的形式延续。)

五、思考题、讨论题与课后作业

1、结合汉字,就古代礼制、祭祀、丧葬习俗等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2、分析下列汉字:示、且、牲、辛、仆、童、偶、元。

六、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上课完毕后的一些思考或提示、启示等,可按自己需要留一定空白供课后记录]


    相关文章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 ...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授课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授课教案 理论课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 1 次课) 授课类型 : "文化" "中国文化"界说:中国文化的 . 授课时间 地理基础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三部分) : ...

    慎终追远:汉字中的祖先文明

    慎终追远:汉字中的祖先文明 文 / 卜师霞 个体的生命,于历史长河而言,有如宇宙微尘,转瞬即逝.这些绵延短暂的瞬间,在亘古不变的时间流逝中,却构成了异彩纷呈.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繁衍序列,此时此刻的我们,既传承于彼时的过去,也必将 ...

    国家政策对从西周时代的社会变革看制度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从西周时代的社会变革看制度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 张 跃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 摘 要:历史经验表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进步.观念的更新,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制度创新,是一个国家 ...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试题(1-5)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作业(一) 班级学号 姓 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儒家六经,即 . . . . . ,四书即 . . . . 2.神话传说凝结着民族精神,据<史记>记载 . . . . ,是我国传说中的五帝.他们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理论版) 胡锦珠 / 整理 (按:本博客为语文基础知识的提纲,请同学们针对提纲条目逐一学习,或者查阅有关的基础知识手册书籍.) [第一编]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考试大纲>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文化的源泉是(A ) A .三代文化 B .先秦文化 C .秦汉文化 D .唐宋文化 2. .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 A ) A .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 B .以本人为基准,向上. ...

    高中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

    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 必修一 <诗经>两篇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它 ...

    汉字的人文价值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体现

    语言文字是人类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本身又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汉字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字,承载着历代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汉字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也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