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说课稿范影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范影

哈巴河小学

2013-7-1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说学情】

这是一节概念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教学目标】

1、动手操作,感受并认识因数和倍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因数、倍数的意义,知道因数、倍数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学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渗透有序思考的方法。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1、建立因数、倍数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

2、学会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理解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的“因数”的不同,过去学习的“倍”的概念和这里的“倍数”的不同。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课开始之前,与学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关系、父子关系等人与人的各种关系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抽象出3道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师: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摆一摆的小游戏。每个小组的信封里有12个小正方形,用上所有的小正方形你能把它们摆成一个长方形吗?

开始。

生:……

师:谁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你的摆法?

生:2×6=12 (点击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击相应的课件】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

师:是这样吗?(点击课件出现2行6列的图形)

师:当然也可能是一行摆(2个),摆了(6行)。【在这里,通过问引导、暗示学生,但答案最好让学生说出,先让学生头脑中自主建构形状相同的另外一种摆放。】

师:(点击课件)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它一旋转就跟第一种怎么样?

生:一样。

师:他们算一种摆法,我们可以省略。

师:还有别的摆法吗?

生:……

师:谁来猜猜他是怎么摆的?

生:……

师:还有其它摆法吗?

生:……

师:大家一起用手比划一下,是怎么摆的?

师:还有吗?

生:……

师:每行摆5个行吗?

生:……

(设计意图:通过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避开概念的抽象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师: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三道乘法算式中的数,都是一些什么数? 生:整数 (板书:整数)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因数和倍数”就是在整数的范围内研究的,一般不包括0。(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它的哪些知识呢?

生:……

(设计意图:从学生本身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目标的参与数学活动。)

(二)、自学,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以2×6=12为例,先请同学们自学大屏幕中的知识,看看从中你知道什么?在自学完后设计了4个小过程:

1、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这里,边说边指着数,让学生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3、(点击课件,文字消失)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

4、再指名让学生根据算式2×6=12,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强化学生对于因数、倍数的理解。接下来:

师:谁能结合这两道题(3×4=12,1×12=12)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

师:谁能出道这样的乘法算式,让大家再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

师:看这道算式中有没有因数倍数关系?你怎样想的?30÷5=6

师:谁来说说?

生: ……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再来一个 15÷5=3

师:在乘法算式、除法算式里两个数之间都有因数、倍数的关系,那在4和20中,(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个呢?谁来说?28和7

(设计意图:从乘法算式到除法算式再到两个整数之间,慢慢渗

透,最终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这个抽象的概念。)

师:再来说说这两个。8和24 8和2

生:……

师:你有什么发现?(此时课件中的两个8变红)

生:……

师:对啊,都有8,可8一会儿是24的因数,一会儿又是2的倍数,一会儿因数,一会儿倍数,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课件中的8变红,突出8,在同中求异,从而更加深入理解因数与倍数是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同样一个数,在和不同数的组合中它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生:……

师:这是你的想法,谁还想说?

生:……

师:也就是8一会儿因数,一会儿倍数,与谁有关?

生:……

得出因数与倍数指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关系。

师:那今天我们学习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 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已有的经验形成认知冲突,区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今天学的“因数”的不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师:再来一个 8和8,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因数、倍数是在什么数范围内研究的?(同时大屏幕呈现刚才所有的式子)

生:……

师:就是在整数范围内研究(一般不包括0)

师:判断2.4和4 3和2有无因数倍数关系?

【强调原来学习的倍和今天研究的倍数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想根据除法算式找出两个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被除数、除数、商都要是(整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不同,体会“倍”的概念比“倍数”的概念要广,在比较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三、探寻找因数的方法

师: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因数吗?2,3,5,9,18

生:……

师:有没有好的方法,把18的因数一个不漏的全部找到?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一号作业纸,需要借助算式的把算式写在下面,开始。

生:……

学生汇报完教师小结:

师:也就是从1开始,一对对的找。找到了1,也就找到了18,1后面是2,找找到了2,也就找到了9,依次往下。

师:为什么不试4?

生:……

接下来呈现写法(两头写)并用课件展示也可用集合圈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师:来操练一下,做2个对口令的游戏

师:再来练几个,完成2号作业纸。

11的因数有:

16的因数有:

1的因数有:

学生汇报

师:(呈现所有数的因数)观察这几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

师:口头出题 17的因数 最小 最大

100的因数 最小 最大

100000的因数 最小 最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四、练习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进行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学生

更好的内化知识)

六、拓展

完美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七、课后检测

【设计理念】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环节,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将完美数的介绍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比较原来学的“因数”、“倍”与今天学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提炼深化,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范影

哈巴河小学

2013-7-1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说教材】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提供了必需且重要铺垫。

【说学情】

这是一节概念课,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但由于本课是由乘法引入,且减少了以前老教材关于“整除”等繁杂概念,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教学目标】

1、动手操作,感受并认识因数和倍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因数、倍数的意义,知道因数、倍数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学会用因数、倍数描述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渗透有序思考的方法。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

1、建立因数、倍数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

2、学会有序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因数、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理解以前学习的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的“因数”的不同,过去学习的“倍”的概念和这里的“倍数”的不同。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课开始之前,与学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关系、父子关系等人与人的各种关系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抽象出3道乘法算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师: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摆一摆的小游戏。每个小组的信封里有12个小正方形,用上所有的小正方形你能把它们摆成一个长方形吗?

开始。

生:……

师:谁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你的摆法?

生:2×6=12 (点击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击相应的课件】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

师:是这样吗?(点击课件出现2行6列的图形)

师:当然也可能是一行摆(2个),摆了(6行)。【在这里,通过问引导、暗示学生,但答案最好让学生说出,先让学生头脑中自主建构形状相同的另外一种摆放。】

师:(点击课件)第二种摆法我们只要把它一旋转就跟第一种怎么样?

生:一样。

师:他们算一种摆法,我们可以省略。

师:还有别的摆法吗?

生:……

师:谁来猜猜他是怎么摆的?

生:……

师:还有其它摆法吗?

生:……

师:大家一起用手比划一下,是怎么摆的?

师:还有吗?

生:……

师:每行摆5个行吗?

生:……

(设计意图:通过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避开概念的抽象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师:那大家再来看看这三道乘法算式中的数,都是一些什么数? 生:整数 (板书:整数)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因数和倍数”就是在整数的范围内研究的,一般不包括0。(板书:因数和倍数)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它的哪些知识呢?

生:……

(设计意图:从学生本身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目标的参与数学活动。)

(二)、自学,理解、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师:以2×6=12为例,先请同学们自学大屏幕中的知识,看看从中你知道什么?在自学完后设计了4个小过程:

1、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这里,边说边指着数,让学生

视觉与听觉相结合)

3、(点击课件,文字消失)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

4、再指名让学生根据算式2×6=12,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强化学生对于因数、倍数的理解。接下来:

师:谁能结合这两道题(3×4=12,1×12=12)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

师:谁能出道这样的乘法算式,让大家再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

师:看这道算式中有没有因数倍数关系?你怎样想的?30÷5=6

师:谁来说说?

生: ……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

师:再来一个 15÷5=3

师:在乘法算式、除法算式里两个数之间都有因数、倍数的关系,那在4和20中,(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这个呢?谁来说?28和7

(设计意图:从乘法算式到除法算式再到两个整数之间,慢慢渗

透,最终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这个抽象的概念。)

师:再来说说这两个。8和24 8和2

生:……

师:你有什么发现?(此时课件中的两个8变红)

生:……

师:对啊,都有8,可8一会儿是24的因数,一会儿又是2的倍数,一会儿因数,一会儿倍数,怎么回事?

(设计意图:课件中的8变红,突出8,在同中求异,从而更加深入理解因数与倍数是两个整数之间的关系,同样一个数,在和不同数的组合中它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生:……

师:这是你的想法,谁还想说?

生:……

师:也就是8一会儿因数,一会儿倍数,与谁有关?

生:……

得出因数与倍数指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关系。

师:那今天我们学习的因数和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 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已有的经验形成认知冲突,区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今天学的“因数”的不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师:再来一个 8和8,谁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因数、倍数是在什么数范围内研究的?(同时大屏幕呈现刚才所有的式子)

生:……

师:就是在整数范围内研究(一般不包括0)

师:判断2.4和4 3和2有无因数倍数关系?

【强调原来学习的倍和今天研究的倍数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想根据除法算式找出两个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被除数、除数、商都要是(整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不同,体会“倍”的概念比“倍数”的概念要广,在比较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三、探寻找因数的方法

师: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因数吗?2,3,5,9,18

生:……

师:有没有好的方法,把18的因数一个不漏的全部找到?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一号作业纸,需要借助算式的把算式写在下面,开始。

生:……

学生汇报完教师小结:

师:也就是从1开始,一对对的找。找到了1,也就找到了18,1后面是2,找找到了2,也就找到了9,依次往下。

师:为什么不试4?

生:……

接下来呈现写法(两头写)并用课件展示也可用集合圈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数的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师:来操练一下,做2个对口令的游戏

师:再来练几个,完成2号作业纸。

11的因数有:

16的因数有:

1的因数有:

学生汇报

师:(呈现所有数的因数)观察这几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

师:口头出题 17的因数 最小 最大

100的因数 最小 最大

100000的因数 最小 最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四、练习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进行知识的梳理,有助于学生

更好的内化知识)

六、拓展

完美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七、课后检测

【设计理念】

第一,从生活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数论的内容,如果从数字本身出发进行研究,对小学生来说就抽象了些。本节课,教师以解决问题“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为引子,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概念,避开了抽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建构。除此之外,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

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环节,教师适时的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让学生充分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整体的认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第三,充分借助生成的素材,实现有效的合作探索,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寻找共性。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

第四,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将完美数的介绍纳入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此内容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因为只有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才变得有了灵魂,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厚重、数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透过枯燥,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比较原来学的“因数”、“倍”与今天学的“因数”和“倍数”有什么不同,在比较中提炼深化,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相关文章

    小学奥数盈亏问题和倍数问题培优练习题20161028

    小学奥数-"盈亏问题"专项辅导 板块一.直接计算型盈亏问题 [例 1] 三年级一班少先队员参加学校搬砖劳动.如果每人搬 4 块砖,还剩 7 块:如果每人搬 5 块,则少 2 块砖.这个班少先队有几个人?要搬的砖共有多少块 ...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3月份月考试题

    小学2016年春期五年级数学第一次月考试题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一. 填空.(1-7每题0.5分,8-15每题1分,共19分) 来表示. 1. 在等式5×8=40中,( )和( )是( )的因数,( )A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实录课堂视频公开课名师授课录像优质课观摩课

    查看: 1422|回复: 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实录课堂视频公开课名师授课录像优质课观摩课[复制链接] admin 管理员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9:40:37 |只看 ...

    (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对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 一年级上册 1. 生活中的数 2. 比较 3. 加减法(一) 4. 整理与复习(一) 5. 大家来锻炼 6. 分类 7. 位置与顺序 8. 认识物体 9. 加减法(二) 10. 整理与复习(二) 11. 认识钟表 ...

    [分数的大小比较]教案

    <分数大小比较>教案 第一课时 <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公倍数,认识通分,会比较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结合具体事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李海燕 一.说教材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初 ...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式和概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式和概念 一.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有千米(公里).米.分米.厘米.毫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 1米=100厘米 1米=1000毫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千米=1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__详细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一.生活中的数 可爱的校园 快乐的家园 玩具 小猫钓鱼 文具 二.比较 动物乐园 高矮 较重 三.加减法(一) 有几枝铅笔 有几辆车 摘果子 小猫吃鱼 猜数游戏 跳绳 可爱的企鹅 分苹果 操场上 乘车 整理与 ...

    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三.说课稿 课题: 五年级数学(因数与倍数) 1. 说教材--目标与内容的确定.选取和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倍数和因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