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及解决对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2015 年)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专 业 公 共 管 理

主考学校

姓 名 xxxx

准考证号 xxxxxx

工作单位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

起止日期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自1978年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村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和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农村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局面。在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依然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下,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发展形势仍然严峻。农村经济发展既获得更了多的发展机遇,又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本文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公共管理社会化的理论视角首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整体的特点进行了概括,然后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问题,从经济、政治、人文、法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完善的对策,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现状..................................................... 3

1.4研究内容..................................................... 5

1.5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我国农村经济当前发展现状..................................... 6

2.1农村当前经济形势发展......................................... 6

2.2我国农村经济当前发展的特点................................... 7

2.2.1农产品供求发生失衡 ..................................... 7

2.2.2农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 ................................... 8

2.2.3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强程 ............. 8

2.2.4劳动力供给格局发生了转变 ............................... 8

2.2.5农业由纳税地位走向了接受国家支持和保护 ................. 8

2.2.6农村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 9

第三章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10

3.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0

3.2农村经济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11

3.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12

3.4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13

3.5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薄弱.................................. 14

3.6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继续扩大................ 15

第四章 完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6

4.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6

4.1.1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 .................. 16

4.1.2健全农村水、电、通讯建设 .............................. 16

4.1.3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17

4.1.4全力推进农村文教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 17

4.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 17

4.2.1科教兴农,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 18

4.2.2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突出产业特色 .......... 18

4.2.3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18

4.2.4加快农村三网建设,完善和改革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 ........ 19

4.3健全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 19

4.3.1改革完善现有农村金融体系 .............................. 20

4.3.2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 20

4.3.3加强基层干部经济建设的带头作用 ........................ 21

4.4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现代农村新型农民........................ 21

4.4.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 21

4.4.2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大农民再就业培训力度 .......... 22

4.5加大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23

4.6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 24

第五章 总结........................................................ 25

参考文献........................................................... 26

致 谢............................................................. 27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对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态,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关系着国家的长久发展与社会稳定。

从现实的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城乡人口比例失调。农业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并逐步加大城乡之间差距。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在扩大。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布统计显示: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

农业地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态势,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交织叠加;耕地质量下降、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地下水超采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严重不足等。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有限土地资源,合理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村经济如何持续性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资金短缺,农村经济发展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是基础。农村的金融制度不够完善,结构不合理以及引导政策不明确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村经济发展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生产力,将是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一项长期的任务。

1.2研究意义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基石,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农村及时地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积极的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的产业发展也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基本发展趋势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挑战。面对这样的背景,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 正确的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是保证整个农村经济正确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研究和制订正确的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是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保证。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时,要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建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农民收入增收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基石

实现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经济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新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活富裕”的有机载体,是培育新农村造血机制的有力的动机保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换农村社会发展形态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工业思维方式来经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的思维方式。依托农村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农民的收入重要的举措。

第三,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的根本途径

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发展,为农民就业提供众多的工作岗位。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富裕起来。还为我国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资金积累;为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找到了出路。乡镇企业的崛起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缩小了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城市化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的具体体现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当前,农村环境

污染趋势加重。环境污染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既要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建设生态农业。又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第五,农村产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办法

农村贫穷,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落后和农村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生活苦,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农民收入低。发展农村产业,可以转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保障;改变城乡产业分割的不利局面,可以实现城乡之间产业的链接和发展,同时农村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专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物质保障。

1.3研究现状

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领域,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一直是众多中外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民国以前我国只有农学,而无农村经济学,更缺乏对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至到20世纪20年代有关调查研究开始迅速发展繁盛。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史的研究可谓异军突起, 大有成为显学之势。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不仅受到历史学者的高度重视, 也引发经济学者、社会学者的浓厚兴趣。特别是80年代中期社会史研究兴起后, 更加注重下层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 这为近代乡村经济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鲜活力。80年代以来, 有关研究可称繁富。据不完全统计, 陆续出版的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著作达80多种, 资料10余种发表论文500多篇, 内容涉及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

纵观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发展,讨论的核心问题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成基本形成了两种主要的不同研究路径。以卜凯(J.L.Buck )等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学家侧重于生产力因素的分析,而以陈翰笙等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农村经济学家则更侧重于生产关系因素的分析。

卜凯主持的两次大规模农村经济调查,并撰写了《中国农家经济》和《中国土地利用》,著作充分体现了卜凯对中国农村经济的看法。从经营的角度,或者

说从农村投资、管理、产出、收入这些范畴来分析,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广义技术上的落后,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特别严重的问题。而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办法就是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乔启明根据卜凯农业调查的资料分析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程度由于人口过多、农场面积狭小、生产效力低和交通不便等原因,事实上已低到极限;要提高农民生活程度,必须先排除这些障碍。他提出了四项改进方法:一是实行移民殖边,发展实业,由工场吸收部分农场人口,节制生育,使人口不至过密;二是通过降低人口密度,扩大农场面积,增加农户产量和收入;三是利用机器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费用;四是发展交通,使农产物销路畅通。这样,工业化的问题就作为解决农村人口过密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之一提了出来。乔启明的结论很具有现代学术水平,即便是在今天,许多研究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文章,提出的途径也大多是多种经营、劳动力转移、非农化、兼业、发展乡镇企业等等,

以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社区研究,则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写就《江村经济》、《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和《昆厂劳工》等。分别揭示出不同地理环境以及耕地面积下农村社区经营方式的差异,并提出了从家庭手工业、作坊工业到工厂工业等不同的工业化路径,以及城市近郊农村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商品农业的道路。以上各社区分别代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类型,至今仍具有典型意义,基本可以涵盖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

陈翰笙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首先对农村经济进行调查,观察认识农村社会各种生产关系,明了它的一般运动法则,从事这种特殊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后来编辑的《〈中国农村〉论文选》和《解放前的中国农村》。

从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中,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学的归结,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一:关于土地关系方面的研究;第二:关于农业经营方式的研究;第三:关于农村借贷的研究. 学界对近代乡村经济发展的研究趋势日益呈现出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并逐步摆脱单纯依据书面文本或经典论述进行研究而不重视实地调研、从历史现场出发的弊端,日益呈现出近代农村经济演变的真实面貌。

综观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实证研究是主流方法。农村经济研究中的规范研究大都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我国农村经济研究除了实证研究这一

主流方法外,也运用了规范研究方法。由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都只会陷入“思维游戏”的陷阱。因此,我国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应该很好地坚持和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并不断对其运用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进行创新。

1.4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及完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等方面,着重把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收入影响的因素,把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的方法和与建议对策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展开:

首先,总结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其次,通过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分析其问题点产生的因素,并从经济、政治、人文等外在环境因素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再次,在充分肯定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取得经济成效基础上,在综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相应地探究推动我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实施路径﹑方法与因地制宜的必要性,持续科学的发展农村经济。

1.5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如何对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必须秉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在这里,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

在国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的宏观背景下,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浅谈对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既能尊重客观事实,又能联系现实需要,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我国农村经济当前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农业现代化比例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事关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2.1农村当前经济形势发展

一、农村发展成绩斐然

1. 在国家和政府惠农政策大力推动下,农村发展保持平稳的良好势头。通过 图一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实现“十一连增”。(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一

2. 国家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的改革,带动农民收入全面增长。通过图二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3∶1以内(城镇人均收入28844元)。

图二

3. 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据报告研究:农产品质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 合格率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 超过6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为61%;农产品质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快,农产品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4. 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发展保持和谐稳定

党的惠农农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直接收入增加。养殖业稳中趋好。据行业统计:渔业产值145亿元,增长9%。肉蛋奶分别增长3.8%、0.1%、0.3%,生猪出栏3274.7万头、增长2.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快速推进,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许多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农村总体发展保持和谐稳定。

2.2我国农村经济当前发展的特点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实现形式多样化、发展不平衡以及村级集体经济总体实力下降等新的特点。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新形势下发展农经济的新要求。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经济发展途径,更是当前广大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

2.2.1农产品供求发生失衡

农业经过大量的资本和科技投入,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城镇一体化、工业化进程速度的加速,为大量农民工到城镇工作提供了就业机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居民购买力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亦快速发展;中国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也使得对食品的需求呈继续扩大趋势。以上因素对原料农产品的需求产生显著影响。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劳动力成本增高,农民从事劳动力密集型养殖业的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也出现严重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和农产品供给,导致保持农产品的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入世”使我国农产品面临到了趋于市场化、国际化的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农民收入也受到了其农产品有无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2.2.2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收入来源由原来的传统家庭农业收入为主,转变为来源形式多样化。过去,家庭农业收入一直是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农民的收入来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养植业并存,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及其他形式的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农民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

2.2.3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于推广的发展,其增长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增长现在是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和资本,而不再是劳动力。在农业的增长方式上,坚持生物技术为主, 机械技术为辅的农业技术路线,农业的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强。农业过去仅靠增加劳动力投入,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潮流的需要。因此,农业发展要想提高竞争力,必须依靠资本和技术投入。

2.2.4劳动力供给格局发生了转变

随着农业劳动力持续大规模转移,劳动力供给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供给方式看,无限供给正向有限供给方式转变。我国既面临巨大的劳动力总量压力,又面临着劳动力供给确实正在逐步告别无限供给的时代。主要体现在: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出现绝对的缩减;农民工增速的下降等。从劳动力就业压力方面来看,正从总量为主向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转变。农村劳动力进入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 。“劳动力不足”,随着科技要求的越来越高,有技能的年轻的劳动力供不应求,不能满足人力市场的需求。

2.2.5农业由纳税地位走向了接受国家支持和保护

国家对农业政策在不断伴随着国家的政策而不断变化。2000年以前,国家利用超经济的手段强制从农业索取资本资源,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农业承担了沉重的国家赋税,农民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农业税,严重制约着农民的收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产业结构转换,农业的这种纳税地位逐步发生了变化。国家通过农村税改和逐步取消农业税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实施各类农业补贴,

来增加了农民收入;设置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2.6农村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农村的消费水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方式重点已由单一的食 品消费转向更多元的消费方式,并且呈现日益上升趋势。农村在传统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在逐年呈下降趋势,交通通讯、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的支出比重在增加。尤其是孩子的教育方面支持加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持续上升且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结构组合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农村居民的生活依旧没有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基本生存型消费模式,农村的消费存在着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结构不合理,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第三章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但也面临一系列的不利发展因素: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 差距却仍在扩大, 农村基础建设发展滞后、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低下、生产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限制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存在。

3.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完善有序的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滞后。

3.1.1农村道路交通发展不均衡,基础网络不健全

顺畅合理的交通网络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网络规划和建设发展滞后。已建设完工道路多数设计不合理,道路建设标准不高,路面宽度尺寸偏窄、承载量低、质量极其低劣,无法承载大刑载重车辆;公路养护不到位,交通网络结构单一;甚至仍有部分乡镇的农村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道路在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道路交通的不完善,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3.1.2水、电、通讯网络规划建设不健全

我国农村电网存在电力设备落后,供电空间布局设计不科学,配电线路半径长,线径小,线路老化,供电可靠性偏低等现象。有些老旧电网存在电压不稳、安全性能不可靠等问题,不能保证农村满负荷的用电需求,经常存在漏电跳闸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建设不健全,自来水普及率偏低,农村供水技术落后。已建设好的供水管道,线路设计不合理,管道老化,失修严重,生活用水质量低。一些已经用上自来水的农村,由于水源不充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时常无法保证正常供水。很多地区农村还没有安上自来水,居民还是在食用地下水。

我国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农村通讯网络不健全,网络线路不发达,造成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不能有效为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提供有效的信息来

源渠道,严重阻碍农村信息发展。

3.1.3农业水利灌溉设施工程明显滞后

由于我国对农村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够,管理不到位。导致原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长久失修、改造更新缓慢、配套功能老化、超负荷运转。农业抗灾能力弱,农田灌溉效率低下。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水田和水浇地仅仅占耕地总量的60%左右,40%的还没有基础的水利灌溉设施,农民只能靠天吃饭。农业基础性技术保障体系设备落后、人员和服务站点分布不均衡等,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1.4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

我国主要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乡镇医院医疗仪器设备陈旧、医生专业知识不高、诊治手段十分落后。难以应对突发的公共疫情,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需要。农村卫生状况让人堪忧,在一些农村人口密集的城郊村庄,整个村里都没有一个专门垃圾中转站,垃圾堆积如山;没有建立水厕,没有规划和建设有序的排污系统。

由于国家对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资金有限,农村教育基础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办学条件差,还有许多农村校舍达不到国家标准,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运行效率差。“上学难”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突出。全国很多农村文化站基础设施简陋,文化设备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农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

3.2农村经济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先进是生产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必要条件,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生产力和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

3.2.1农村生产力的落后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量农村是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生产模式。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虽然许多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分布、选择优良品种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 “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等专业化政策实施还不到位,农村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和经营决策难以国内外大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综合生产效益低下,难以形成一定

的农业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3.2.2农业结构单一,新奇特产品、品牌化产品及特色品种短缺

我国农村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我国传统的农业是以种殖业为主的单一平面式的生产结构,农产品品种供给结构难以较快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适时调整,农业产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均十分低下,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在农业产业内难以形成。这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问题中的首要问题。个别产品虽然形成了一些农产品品牌,但众多的农作物产品上上形成的品牌较少,产品缺乏知名度。粮食、花生、红薯、蔬菜中不同用途的品种选育很薄弱,影响了种植效益和未来市场的开发。

3.2.3农业标准化、产业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科技人员和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通过实际的生产摸索,已成功总结出一批成功的生产种植模式。主要体现在蔬菜类、花生、瓜果类等作物的间套复种和设施瓜菜种植等方面。但是,在成功的种植模式上基本上没有形成种植规范,标准化生产制度尚未建立,没有形成规范化、产业化。制约了产品规模和市场效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发展。

3.2.4信息相对封闭,市场销售渠道有待进一步通畅。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农村农产品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一家一户为主的个体化生产,农产品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的主要销售途径是通过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田间地头等,农民没有精力也没有条件去了解市场和开拓新的产品市场,缺乏大量有效市场信息,使部分产品与市场不对接,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现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的过剩,造成产品供大于求,导致设施保护地生产效益降低,产品供求失衡。

3.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

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3.3.1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资金不足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同样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然而从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户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的资金需求角度来看,中国现阶段依然缺乏一套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结果表现为农村金融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的支持明显不足,也是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之一。

3.3.2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制定并执行了多项“支农”“惠农”的政策,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然而,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状况来看,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激励机制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农业土地保护法律政策不健全,农村耕地面积大量严重流失;农村市场流通体制不健全,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农业投入保障制度不完善,真正落实到农业上的财政支出远远不够,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仍然存在,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低。

3.3.3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农村干部存在观念比较落后、思维方式陈旧;年龄整体偏大,发展老龄化,组织缺乏一定的活力。许多老干部是农村本土化,文化水平偏低,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二是农村干部整体技文化素质偏低、思想涣散、作风漂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群众观念淡薄、缺乏为农民服务的理念。三是基层组织建设不完善、加强、民主管理能力不强,甚至出现村支书、会计等职务一人兼的状况。

3.4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民自身全面素质形成的基础,也是不断提高农民生产

技能素质和经济收入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从业者整体综合素质偏低,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3.4.1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农村教育水平落后

从目前资料统计看,在我国农村,人口多、劳动力多,且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九亿农民中,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的比例,有些地区的贫困户中,文盲、半文盲占到了80%。我国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劳动力约占70%,文化素质低下,制约着农民的脱贫致富。

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我国相对于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事业,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受教育的人数少,教育水平落后,全国文盲半文盲也绝大多数在农村。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农村资源供给不足导致基础教育薄弱,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至今尚未普及小学教育,许多学龄儿童,特别是女童,没有接受完规定的小学教育年限。

3.4.2农民科技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国家过去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作业的农民没有进行技术培训或培训不足,因而他们的作业不够规范,生产技术水平不够高,种植业的产业化管理水平也不够完善,这些因素使设施农业生产的增产潜力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国家每年进行实际参加培训的农民数量占现有农民数量的比例太小。现有农民培训的数量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科学技术相比较,培训的数量和质量上就更显的不足,难以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5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薄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仅为0.44%,远远低于世界水平(1%)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0.76%). 因此,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少,农业科研力量薄弱、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经费、人员不到位,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农业良种繁育体系、病虫害防御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等一些基础性技术保障体系设备落后、人员不足、站点分布不均衡等,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从业者受教育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3.6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持续扩大

农村产业尽管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与城市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依然十分突出。农村发展的二元经济性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根本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城市都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生产方式和现代工业文明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与城市相差很大,农村的 产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 最薄弱的环节。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持续扩大,据有关数据统计: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城镇收入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持续扩大。 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

第四章 完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同时也是一个农民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 而其最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因此, 分析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对实现农村小康目标, 推动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4.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民收入重要途径之一,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1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

农村公路是公益性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生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农村生产是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

第一,农村公路交通建设需要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村道路交通质量,提高农村道路的利用率,加宽路面,加大硬化力度。第二,需要新建设的公路,要合理规划与设计农村道路建设,贯彻“路、站、运一体化” “原则”,形成城镇立体化交通网络。现有公路尽量完善改造,消除其不合理行。第三,公路保养力度需要大力加强,强化农村道路的养护管理。明确责任主体、投资主体、养护机制主体和监督主体,使农村道路养护管理有法可依。

4.1.2健全农村水、电、通讯建设

第一,加强农村自来水网络化建设,因地制宜,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深化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使农民群众获得安全饮用水,维护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尽量完善现有电网设计不合理布局和缺陷,通过重新规划建改造,设使农村电网布局逐步趋向合理。针对农村电网存在的设备缺陷,要进行有计划有重点进行整改。要改革农电管理混乱的体制,降低农村用电价格,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切实减轻农民用电负担。

第三,完善农村通讯网络,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地区三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农村网络的投入力度。加强镇村推广应用,改善农村地区上网条件。完善农村地区的网络接入,提高农村宽带的服务能力。加强对村民的互联网网络培训教育,引导村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积极面,合理应用网络。通过信息网,加强对科技成果、优质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为农业信息化的延伸。

4.1.3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首先,国家政策和财政上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从政策、投入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设定专款专户,做到专款专用,专人管理,着力解决政策优惠和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

其次,就是要针对水利基础建设滞后、设施不足的瓶颈,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各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科学规化,从农村实际出发,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4.1.4全力推进农村文教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和地方政府制订相关优惠政策,坚持城乡资源服务均等化原则,促进城市资源向农村有效流动,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硬件基础设施,提高承载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的改造力度,

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公平。加强农村卫生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强农村的乡村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完善农村的公共锻炼服务实施,进一步增加体育健身设施,积极开展农村体育健身活动。

4.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 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 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就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加方式、促进

农业好有快发展的过程。

4.2.1科教兴农,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我国农业传统的增长方式和单一的经济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国农业科技含量低,传统生产模式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实行机械化生产经营模式,摆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实施科教兴农,积极促进科研、教育、推广的综合发展,开发农民的智力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科研院校的人才优势,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断提高科技的投入比重,建设种子、种苗、种畜及防病防疫体系,全面提高农场品质量和效益,加快制度创新,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

4.2.2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突出产业特色

农村经济的特点在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品质量偏低。农业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经营者要更新观念,跳出传统农业发展习惯局限,因地制宜的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企业。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现有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

实现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变,就是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以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域最强优势,形成粮、果、牧、养殖、加工等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大农业。以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为重点,做好“养殖”文章。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重点。要实现现有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特别要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走精品农业、高新技术农业和创汇农业的道路,建设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从而优化区域布局,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区。

4.2.3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1)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机研究推广的转移支出,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推广,特别是农业产业企业要加大投入。促进自主创新。( 2) 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 3)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基层农技所的设备、技术投入,配备更多更好的农技推广人员,重点做好对农户、农业企业的实地指导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按照农民自愿原则,采取多种形式调整分散承包的责任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按照国际标准生产高质量产品,努力创造自己的品牌,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其与国际接轨。

4.2.4加快农村三网建设,完善和改革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

农村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加快农村的三网建设,完善农村三网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大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所需要正确的农产品信息。实现农产品的鲜活之路。利用互联网优势,统一品牌、统一平台、统一销售。

农产品销售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 并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农产品销售体制的改革与建设应充分发挥多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投资建设机制, 建立由企业管理市场的机制。这样更有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更有利于良好销售秩序的建立和市场交易水平的不断提高。

实现农产品的“农改超”, “农改超”是指以超市方式式来经营生鲜农副食品, 实现农贸市场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经营方式的超市化、产品的标准化和服务的规范化。农产品超市的出是农产品商品化成熟的标志。

4.3健全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

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不仅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逐步改变调整现行农村经济政策制度是关系提高农民

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客观。

4.3.1改革完善现有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要从多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特点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要健全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要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入门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

政府主导,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要积极引入各层次的金融组织模式,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不光要有银行,还要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特点的像P2P 、众筹等功能完善,产权明晰,分工合理,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拓展支农领域,加快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立全方位的,不同层次的金融体系。建立完善的外部配套设施,营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金融气氛。

4.3.2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发展机制 激励机制是经济体制发展有机体,建立和健全农村经济发展机制,必须要充分保障农民的最核心利益,使农民看到发展机制的保障性。

第一,完善国家的惠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动财政支出,扩大范围,提高标准;严格控制涉农收费管理,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第二,加快农村市场化改革,彻底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建立统一的大市场。 第三要根本打破城乡隔离二元制度,要从农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去考虑城市化的新策略,加快城市化步伐。农业比较利益低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农产品成本过高。

第四,把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真正落到实处,要进一步确立农民土地使用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土地承包制的完善和创造,增强土地使用的竞争机制,使农民放心地对土地增加投入; 要尊重和保护农民的财产所有权。

4.3.3加强基层干部经济建设的带头作用

创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一,加强基层干部在经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要求基层干部端正态度,与时俱进,杜绝腐败,真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领导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并组织动员群众力量保证规划实施,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二,着眼于强化对村干部的考核和监督,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应该建立相应的农村基层干部管理制度,将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纳入制度规范中,使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有章可依,有制度可循。进一步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

第三,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培训制度,分层次分期分批地对乡村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培训、业务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法律法规培训。更新知识,提高广大乡村干部的基本素质和政策水平,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依法行政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4.4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现代农村新型农民

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建设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创造农民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培养造就“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4.4.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必须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全面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应有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既要减轻农民负担又要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彻底改变“农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一是加大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使农民对子女的

教育高度重视;二是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乡教育发展均衡化,促进教育公平。着重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难以及户籍限制下的异地高考问题。

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具有奠基作用,农民科学文化、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得益于基础教育发展。发展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条件。首先,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和“两免一补”等国家政策,确保基础教育公平。其次,要加大中西部地区扶贫力度,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条件。再次,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着力解决农村失学辍学现象。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4.2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大农民再就业培训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在新型农民培育中,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是农村各类教育中难以替代的重要的教育层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农业职业教育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由于我国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加之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效应,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回报率低,农民增收主要还靠外出务工劳动。随着国家的农民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农业规模生产变为现实的可能。因此,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能力和实用生产技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贡献率,就成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业职业教育就找到了大力发展的广阔空间。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学校教育是培养农民素质的基础,继续教育是持续提高农民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渠道。目前,我国农村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5%,76.4%的农民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文化科技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建立和完善农村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体制成为破解“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加大对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力度,应着重增强外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能力,以此来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

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因此,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农技免费培训力度,以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从事农业发展,还是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农业科技人员要勤于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需要掌握的技术;二是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外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增强就业能力,为农民再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5加大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转化能力。就要大力强化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学技术创新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国家要从政策层面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投入,政府提供专项经费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农业科研和技术应用推广工作。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农民科技人才是关键。要想提高农村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从事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农民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受体,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就必须培养出与现代化农村建设数量上和知识相匹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和形成一批切实适合农村经济发展、受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科研课题来源于农村实践、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有效机制;二是建立与农村的农技创新成果推广机制,形成与农村实际发展配套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三是大力发展壮大和稳定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队伍。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稳定,不断

增加乡(镇)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对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工作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充分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

4.6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 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 构建就业结构的和谐。扩大就业是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在当代社会中,要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消除政策性因素,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 应推进城市化, 使农民向城市转移,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改革户籍制度,首先要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彻底打破“二元用工制度”,使劳动力市场机制发挥基础的资源配置作用。另外,必须建立起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这样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使劳动力的收入能够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最后,要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正常流动的政策,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保证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保障农民工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 确保社会公平,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不足, 因此有必要加大社会保障支出,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加大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五章 总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 疆域辽阔 , 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均 ,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全局的根本问题。是现代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而农民增收更是重中之重,是关乎于农民切身实际利益问题。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对巩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胜利成果都尤为重要。

我国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切实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干部和相关部门应该围绕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目标,突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认真研究农村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 农业产业结构 , 扩大生产规模经营 , 调整农村就业结构 ,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重要推动力,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确保农民收人稳定增加。农村发展了,农业强大了,我们的国家才能强大,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刘翠萍.浅析农村道路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

(1)

[2] 刘谢南.全面深化改革:关于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思考[J].湖南日报网,2014年,第8期

[3] 张大洋、邵素清.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11期

[4] 赵昌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4期

[5]孙开,田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05

(18):第11-18页

[6] 陈美珠 .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J].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发展研究 ,2006年9期。

[7] 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

[8] 王德勇.浅析农村消费结构变化[J].中国农经信息网,2005年11月21日

[9] 王伟、杜晓林、邓蓉、胡宝贵.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2007-2008)[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45,122-168页

[10] 朱强.农民增收与提升农民素质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8期

[11] 郭平.区域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12]农业部.2015年农业、农村、农民政策[R ].中华粮食网

[13]孙敏荣.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浅析[j].现代农业,2004(i2):第37—38页

[14] 田耕.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学院,2013

[15] 姜皊.浅析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J].百度文库,2013

[16] 章元.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与分配 [J].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45—87.93—141页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2015 年)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专 业 公 共 管 理

主考学校

姓 名 xxxx

准考证号 xxxxxx

工作单位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

起止日期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自1978年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村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和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农村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局面。在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经济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依然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低下,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发展形势仍然严峻。农村经济发展既获得更了多的发展机遇,又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本文就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公共管理社会化的理论视角首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整体的特点进行了概括,然后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问题,从经济、政治、人文、法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完善的对策,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第一章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研究现状..................................................... 3

1.4研究内容..................................................... 5

1.5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我国农村经济当前发展现状..................................... 6

2.1农村当前经济形势发展......................................... 6

2.2我国农村经济当前发展的特点................................... 7

2.2.1农产品供求发生失衡 ..................................... 7

2.2.2农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 ................................... 8

2.2.3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强程 ............. 8

2.2.4劳动力供给格局发生了转变 ............................... 8

2.2.5农业由纳税地位走向了接受国家支持和保护 ................. 8

2.2.6农村消费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 9

第三章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10

3.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0

3.2农村经济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11

3.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12

3.4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13

3.5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薄弱.................................. 14

3.6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继续扩大................ 15

第四章 完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6

4.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6

4.1.1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 .................. 16

4.1.2健全农村水、电、通讯建设 .............................. 16

4.1.3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17

4.1.4全力推进农村文教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 17

4.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 17

4.2.1科教兴农,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 18

4.2.2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突出产业特色 .......... 18

4.2.3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18

4.2.4加快农村三网建设,完善和改革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 ........ 19

4.3健全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 19

4.3.1改革完善现有农村金融体系 .............................. 20

4.3.2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 20

4.3.3加强基层干部经济建设的带头作用 ........................ 21

4.4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现代农村新型农民........................ 21

4.4.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 21

4.4.2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大农民再就业培训力度 .......... 22

4.5加大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23

4.6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 24

第五章 总结........................................................ 25

参考文献........................................................... 26

致 谢............................................................. 27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对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态,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关系着国家的长久发展与社会稳定。

从现实的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城乡人口比例失调。农业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并逐步加大城乡之间差距。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值在扩大。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布统计显示: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

农业地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态势,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交织叠加;耕地质量下降、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地下水超采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严重不足等。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有限土地资源,合理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村经济如何持续性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资金短缺,农村经济发展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是基础。农村的金融制度不够完善,结构不合理以及引导政策不明确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村经济发展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生产力,将是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一项长期的任务。

1.2研究意义

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基石,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农村及时地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积极的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的产业发展也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基本发展趋势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挑战。面对这样的背景,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 正确的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是保证整个农村经济正确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研究和制订正确的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是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保证。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制定时,要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建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农民收入增收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基石

实现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经济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是实现“新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活富裕”的有机载体,是培育新农村造血机制的有力的动机保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换农村社会发展形态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工业思维方式来经营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的思维方式。依托农村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农民的收入重要的举措。

第三,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的根本途径

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发展,为农民就业提供众多的工作岗位。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富裕起来。还为我国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了资金积累;为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找到了出路。乡镇企业的崛起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缩小了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城市化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为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的具体体现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当前,农村环境

污染趋势加重。环境污染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既要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建设生态农业。又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第五,农村产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办法

农村贫穷,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落后和农村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生活苦,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农民收入低。发展农村产业,可以转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可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保障;改变城乡产业分割的不利局面,可以实现城乡之间产业的链接和发展,同时农村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专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物质保障。

1.3研究现状

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领域,对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一直是众多中外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民国以前我国只有农学,而无农村经济学,更缺乏对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至到20世纪20年代有关调查研究开始迅速发展繁盛。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史的研究可谓异军突起, 大有成为显学之势。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不仅受到历史学者的高度重视, 也引发经济学者、社会学者的浓厚兴趣。特别是80年代中期社会史研究兴起后, 更加注重下层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 这为近代乡村经济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鲜活力。80年代以来, 有关研究可称繁富。据不完全统计, 陆续出版的中国近代农村经济史著作达80多种, 资料10余种发表论文500多篇, 内容涉及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

纵观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发展,讨论的核心问题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成基本形成了两种主要的不同研究路径。以卜凯(J.L.Buck )等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学家侧重于生产力因素的分析,而以陈翰笙等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农村经济学家则更侧重于生产关系因素的分析。

卜凯主持的两次大规模农村经济调查,并撰写了《中国农家经济》和《中国土地利用》,著作充分体现了卜凯对中国农村经济的看法。从经营的角度,或者

说从农村投资、管理、产出、收入这些范畴来分析,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广义技术上的落后,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特别严重的问题。而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办法就是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乔启明根据卜凯农业调查的资料分析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程度由于人口过多、农场面积狭小、生产效力低和交通不便等原因,事实上已低到极限;要提高农民生活程度,必须先排除这些障碍。他提出了四项改进方法:一是实行移民殖边,发展实业,由工场吸收部分农场人口,节制生育,使人口不至过密;二是通过降低人口密度,扩大农场面积,增加农户产量和收入;三是利用机器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费用;四是发展交通,使农产物销路畅通。这样,工业化的问题就作为解决农村人口过密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之一提了出来。乔启明的结论很具有现代学术水平,即便是在今天,许多研究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文章,提出的途径也大多是多种经营、劳动力转移、非农化、兼业、发展乡镇企业等等,

以费孝通等为代表的社区研究,则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写就《江村经济》、《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和《昆厂劳工》等。分别揭示出不同地理环境以及耕地面积下农村社区经营方式的差异,并提出了从家庭手工业、作坊工业到工厂工业等不同的工业化路径,以及城市近郊农村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商品农业的道路。以上各社区分别代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类型,至今仍具有典型意义,基本可以涵盖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

陈翰笙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首先对农村经济进行调查,观察认识农村社会各种生产关系,明了它的一般运动法则,从事这种特殊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其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后来编辑的《〈中国农村〉论文选》和《解放前的中国农村》。

从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中,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学的归结,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一:关于土地关系方面的研究;第二:关于农业经营方式的研究;第三:关于农村借贷的研究. 学界对近代乡村经济发展的研究趋势日益呈现出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并逐步摆脱单纯依据书面文本或经典论述进行研究而不重视实地调研、从历史现场出发的弊端,日益呈现出近代农村经济演变的真实面貌。

综观我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不难发现实证研究是主流方法。农村经济研究中的规范研究大都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我国农村经济研究除了实证研究这一

主流方法外,也运用了规范研究方法。由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都只会陷入“思维游戏”的陷阱。因此,我国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应该很好地坚持和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并不断对其运用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进行创新。

1.4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及完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等方面,着重把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收入影响的因素,把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的方法和与建议对策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展开:

首先,总结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其次,通过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分析其问题点产生的因素,并从经济、政治、人文等外在环境因素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再次,在充分肯定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取得经济成效基础上,在综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相应地探究推动我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实施路径﹑方法与因地制宜的必要性,持续科学的发展农村经济。

1.5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如何对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必须秉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在这里,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

在国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的宏观背景下,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浅谈对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既能尊重客观事实,又能联系现实需要,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我国农村经济当前发展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农业现代化比例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事关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2.1农村当前经济形势发展

一、农村发展成绩斐然

1. 在国家和政府惠农政策大力推动下,农村发展保持平稳的良好势头。通过 图一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连续实现“十一连增”。(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一

2. 国家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的改革,带动农民收入全面增长。通过图二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3∶1以内(城镇人均收入28844元)。

图二

3. 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据报告研究:农产品质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 合格率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 超过6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为61%;农产品质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农业信息化步伐加快,农产品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4. 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发展保持和谐稳定

党的惠农农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加大,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直接收入增加。养殖业稳中趋好。据行业统计:渔业产值145亿元,增长9%。肉蛋奶分别增长3.8%、0.1%、0.3%,生猪出栏3274.7万头、增长2.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快速推进,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许多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农村总体发展保持和谐稳定。

2.2我国农村经济当前发展的特点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实现形式多样化、发展不平衡以及村级集体经济总体实力下降等新的特点。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新形势下发展农经济的新要求。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经济发展途径,更是当前广大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

2.2.1农产品供求发生失衡

农业经过大量的资本和科技投入,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城镇一体化、工业化进程速度的加速,为大量农民工到城镇工作提供了就业机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居民购买力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亦快速发展;中国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也使得对食品的需求呈继续扩大趋势。以上因素对原料农产品的需求产生显著影响。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劳动力成本增高,农民从事劳动力密集型养殖业的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也出现严重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和农产品供给,导致保持农产品的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入世”使我国农产品面临到了趋于市场化、国际化的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农民收入也受到了其农产品有无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2.2.2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

随着经济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收入来源由原来的传统家庭农业收入为主,转变为来源形式多样化。过去,家庭农业收入一直是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农民的收入来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养植业并存,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外出打工等工资性收入及其他形式的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农民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

2.2.3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于推广的发展,其增长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增长现在是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和资本,而不再是劳动力。在农业的增长方式上,坚持生物技术为主, 机械技术为辅的农业技术路线,农业的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强。农业过去仅靠增加劳动力投入,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潮流的需要。因此,农业发展要想提高竞争力,必须依靠资本和技术投入。

2.2.4劳动力供给格局发生了转变

随着农业劳动力持续大规模转移,劳动力供给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供给方式看,无限供给正向有限供给方式转变。我国既面临巨大的劳动力总量压力,又面临着劳动力供给确实正在逐步告别无限供给的时代。主要体现在: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出现绝对的缩减;农民工增速的下降等。从劳动力就业压力方面来看,正从总量为主向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转变。农村劳动力进入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 。“劳动力不足”,随着科技要求的越来越高,有技能的年轻的劳动力供不应求,不能满足人力市场的需求。

2.2.5农业由纳税地位走向了接受国家支持和保护

国家对农业政策在不断伴随着国家的政策而不断变化。2000年以前,国家利用超经济的手段强制从农业索取资本资源,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农业承担了沉重的国家赋税,农民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农业税,严重制约着农民的收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产业结构转换,农业的这种纳税地位逐步发生了变化。国家通过农村税改和逐步取消农业税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实施各类农业补贴,

来增加了农民收入;设置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2.6农村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农村的消费水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方式重点已由单一的食 品消费转向更多元的消费方式,并且呈现日益上升趋势。农村在传统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在逐年呈下降趋势,交通通讯、教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的支出比重在增加。尤其是孩子的教育方面支持加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持续上升且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结构组合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农村居民的生活依旧没有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基本生存型消费模式,农村的消费存在着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结构不合理,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第三章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但也面临一系列的不利发展因素: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 差距却仍在扩大, 农村基础建设发展滞后、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整体综合素质低下、生产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限制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存在。

3.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完善有序的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保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滞后。

3.1.1农村道路交通发展不均衡,基础网络不健全

顺畅合理的交通网络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网络规划和建设发展滞后。已建设完工道路多数设计不合理,道路建设标准不高,路面宽度尺寸偏窄、承载量低、质量极其低劣,无法承载大刑载重车辆;公路养护不到位,交通网络结构单一;甚至仍有部分乡镇的农村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道路在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道路交通的不完善,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3.1.2水、电、通讯网络规划建设不健全

我国农村电网存在电力设备落后,供电空间布局设计不科学,配电线路半径长,线径小,线路老化,供电可靠性偏低等现象。有些老旧电网存在电压不稳、安全性能不可靠等问题,不能保证农村满负荷的用电需求,经常存在漏电跳闸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建设不健全,自来水普及率偏低,农村供水技术落后。已建设好的供水管道,线路设计不合理,管道老化,失修严重,生活用水质量低。一些已经用上自来水的农村,由于水源不充足、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时常无法保证正常供水。很多地区农村还没有安上自来水,居民还是在食用地下水。

我国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农村通讯网络不健全,网络线路不发达,造成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不能有效为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提供有效的信息来

源渠道,严重阻碍农村信息发展。

3.1.3农业水利灌溉设施工程明显滞后

由于我国对农村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够,管理不到位。导致原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长久失修、改造更新缓慢、配套功能老化、超负荷运转。农业抗灾能力弱,农田灌溉效率低下。全国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水田和水浇地仅仅占耕地总量的60%左右,40%的还没有基础的水利灌溉设施,农民只能靠天吃饭。农业基础性技术保障体系设备落后、人员和服务站点分布不均衡等,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1.4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

我国主要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乡镇医院医疗仪器设备陈旧、医生专业知识不高、诊治手段十分落后。难以应对突发的公共疫情,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需要。农村卫生状况让人堪忧,在一些农村人口密集的城郊村庄,整个村里都没有一个专门垃圾中转站,垃圾堆积如山;没有建立水厕,没有规划和建设有序的排污系统。

由于国家对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资金有限,农村教育基础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农村办学条件差,还有许多农村校舍达不到国家标准,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学校运行效率差。“上学难”问题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突出。全国很多农村文化站基础设施简陋,文化设备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农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

3.2农村经济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先进是生产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必要条件,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生产力和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

3.2.1农村生产力的落后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量农村是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生产模式。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虽然许多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分布、选择优良品种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 “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等专业化政策实施还不到位,农村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和经营决策难以国内外大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综合生产效益低下,难以形成一定

的农业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

3.2.2农业结构单一,新奇特产品、品牌化产品及特色品种短缺

我国农村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我国传统的农业是以种殖业为主的单一平面式的生产结构,农产品品种供给结构难以较快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适时调整,农业产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均十分低下,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在农业产业内难以形成。这是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问题中的首要问题。个别产品虽然形成了一些农产品品牌,但众多的农作物产品上上形成的品牌较少,产品缺乏知名度。粮食、花生、红薯、蔬菜中不同用途的品种选育很薄弱,影响了种植效益和未来市场的开发。

3.2.3农业标准化、产业规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科技人员和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通过实际的生产摸索,已成功总结出一批成功的生产种植模式。主要体现在蔬菜类、花生、瓜果类等作物的间套复种和设施瓜菜种植等方面。但是,在成功的种植模式上基本上没有形成种植规范,标准化生产制度尚未建立,没有形成规范化、产业化。制约了产品规模和市场效益,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发展。

3.2.4信息相对封闭,市场销售渠道有待进一步通畅。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农村农产品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一家一户为主的个体化生产,农产品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的主要销售途径是通过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田间地头等,农民没有精力也没有条件去了解市场和开拓新的产品市场,缺乏大量有效市场信息,使部分产品与市场不对接,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现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的过剩,造成产品供大于求,导致设施保护地生产效益降低,产品供求失衡。

3.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

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3.3.1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资金不足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同样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然而从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户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的资金需求角度来看,中国现阶段依然缺乏一套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结果表现为农村金融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的支持明显不足,也是形成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之一。

3.3.2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虽然我国政府制定并执行了多项“支农”“惠农”的政策,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然而,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状况来看,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激励机制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农业土地保护法律政策不健全,农村耕地面积大量严重流失;农村市场流通体制不健全,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农业投入保障制度不完善,真正落实到农业上的财政支出远远不够,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实惠;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仍然存在,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低。

3.3.3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农村干部存在观念比较落后、思维方式陈旧;年龄整体偏大,发展老龄化,组织缺乏一定的活力。许多老干部是农村本土化,文化水平偏低,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二是农村干部整体技文化素质偏低、思想涣散、作风漂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群众观念淡薄、缺乏为农民服务的理念。三是基层组织建设不完善、加强、民主管理能力不强,甚至出现村支书、会计等职务一人兼的状况。

3.4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民自身全面素质形成的基础,也是不断提高农民生产

技能素质和经济收入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从业者整体综合素质偏低,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3.4.1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农村教育水平落后

从目前资料统计看,在我国农村,人口多、劳动力多,且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九亿农民中,文盲、半文盲还占相当的比例,有些地区的贫困户中,文盲、半文盲占到了80%。我国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劳动力约占70%,文化素质低下,制约着农民的脱贫致富。

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我国相对于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事业,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受教育的人数少,教育水平落后,全国文盲半文盲也绝大多数在农村。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农村资源供给不足导致基础教育薄弱,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至今尚未普及小学教育,许多学龄儿童,特别是女童,没有接受完规定的小学教育年限。

3.4.2农民科技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国家过去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作业的农民没有进行技术培训或培训不足,因而他们的作业不够规范,生产技术水平不够高,种植业的产业化管理水平也不够完善,这些因素使设施农业生产的增产潜力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国家每年进行实际参加培训的农民数量占现有农民数量的比例太小。现有农民培训的数量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科学技术相比较,培训的数量和质量上就更显的不足,难以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5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薄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仅为0.44%,远远低于世界水平(1%)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0.76%). 因此,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少,农业科研力量薄弱、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经费、人员不到位,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农业良种繁育体系、病虫害防御体系、动物防疫体系等一些基础性技术保障体系设备落后、人员不足、站点分布不均衡等,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从业者受教育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3.6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持续扩大

农村产业尽管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与城市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依然十分突出。农村发展的二元经济性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根本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城市都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生产方式和现代工业文明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与城市相差很大,农村的 产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 最薄弱的环节。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持续扩大,据有关数据统计: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城镇收入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持续扩大。 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

第四章 完善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同时也是一个农民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 而其最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因此, 分析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对实现农村小康目标, 推动新农村建设, 促进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4.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民收入重要途径之一,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1.1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

农村公路是公益性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生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农村生产是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

第一,农村公路交通建设需要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村道路交通质量,提高农村道路的利用率,加宽路面,加大硬化力度。第二,需要新建设的公路,要合理规划与设计农村道路建设,贯彻“路、站、运一体化” “原则”,形成城镇立体化交通网络。现有公路尽量完善改造,消除其不合理行。第三,公路保养力度需要大力加强,强化农村道路的养护管理。明确责任主体、投资主体、养护机制主体和监督主体,使农村道路养护管理有法可依。

4.1.2健全农村水、电、通讯建设

第一,加强农村自来水网络化建设,因地制宜,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深化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水源保护、水质监测和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使农民群众获得安全饮用水,维护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尽量完善现有电网设计不合理布局和缺陷,通过重新规划建改造,设使农村电网布局逐步趋向合理。针对农村电网存在的设备缺陷,要进行有计划有重点进行整改。要改革农电管理混乱的体制,降低农村用电价格,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切实减轻农民用电负担。

第三,完善农村通讯网络,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地区三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农村网络的投入力度。加强镇村推广应用,改善农村地区上网条件。完善农村地区的网络接入,提高农村宽带的服务能力。加强对村民的互联网网络培训教育,引导村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积极面,合理应用网络。通过信息网,加强对科技成果、优质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为农业信息化的延伸。

4.1.3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首先,国家政策和财政上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从政策、投入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设定专款专户,做到专款专用,专人管理,着力解决政策优惠和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

其次,就是要针对水利基础建设滞后、设施不足的瓶颈,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各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科学规化,从农村实际出发,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4.1.4全力推进农村文教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和地方政府制订相关优惠政策,坚持城乡资源服务均等化原则,促进城市资源向农村有效流动,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硬件基础设施,提高承载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的改造力度,

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公平。加强农村卫生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强农村的乡村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完善农村的公共锻炼服务实施,进一步增加体育健身设施,积极开展农村体育健身活动。

4.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 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 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就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加方式、促进

农业好有快发展的过程。

4.2.1科教兴农,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我国农业传统的增长方式和单一的经济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我国农业科技含量低,传统生产模式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实行机械化生产经营模式,摆脱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实施科教兴农,积极促进科研、教育、推广的综合发展,开发农民的智力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科研院校的人才优势,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断提高科技的投入比重,建设种子、种苗、种畜及防病防疫体系,全面提高农场品质量和效益,加快制度创新,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

4.2.2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突出产业特色

农村经济的特点在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产品质量偏低。农业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经营者要更新观念,跳出传统农业发展习惯局限,因地制宜的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企业。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现有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

实现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变,就是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以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域最强优势,形成粮、果、牧、养殖、加工等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大农业。以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拓宽农民增收领域为重点,做好“养殖”文章。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重点。要实现现有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特别要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走精品农业、高新技术农业和创汇农业的道路,建设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从而优化区域布局,构建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区。

4.2.3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1)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机研究推广的转移支出,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推广,特别是农业产业企业要加大投入。促进自主创新。( 2) 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 3) 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基层农技所的设备、技术投入,配备更多更好的农技推广人员,重点做好对农户、农业企业的实地指导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按照农民自愿原则,采取多种形式调整分散承包的责任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按照国际标准生产高质量产品,努力创造自己的品牌,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其与国际接轨。

4.2.4加快农村三网建设,完善和改革农产品市场销售渠道

农村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加快农村的三网建设,完善农村三网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大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所需要正确的农产品信息。实现农产品的鲜活之路。利用互联网优势,统一品牌、统一平台、统一销售。

农产品销售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 并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农产品销售体制的改革与建设应充分发挥多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投资建设机制, 建立由企业管理市场的机制。这样更有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更有利于良好销售秩序的建立和市场交易水平的不断提高。

实现农产品的“农改超”, “农改超”是指以超市方式式来经营生鲜农副食品, 实现农贸市场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经营方式的超市化、产品的标准化和服务的规范化。农产品超市的出是农产品商品化成熟的标志。

4.3健全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

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不仅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逐步改变调整现行农村经济政策制度是关系提高农民

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客观。

4.3.1改革完善现有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要从多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特点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要健全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要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入门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

政府主导,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要积极引入各层次的金融组织模式,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不光要有银行,还要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特点的像P2P 、众筹等功能完善,产权明晰,分工合理,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拓展支农领域,加快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立全方位的,不同层次的金融体系。建立完善的外部配套设施,营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金融气氛。

4.3.2建立健全农村经济发展机制 激励机制是经济体制发展有机体,建立和健全农村经济发展机制,必须要充分保障农民的最核心利益,使农民看到发展机制的保障性。

第一,完善国家的惠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动财政支出,扩大范围,提高标准;严格控制涉农收费管理,禁止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第二,加快农村市场化改革,彻底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建立统一的大市场。 第三要根本打破城乡隔离二元制度,要从农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去考虑城市化的新策略,加快城市化步伐。农业比较利益低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农产品成本过高。

第四,把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真正落到实处,要进一步确立农民土地使用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土地承包制的完善和创造,增强土地使用的竞争机制,使农民放心地对土地增加投入; 要尊重和保护农民的财产所有权。

4.3.3加强基层干部经济建设的带头作用

创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一,加强基层干部在经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要求基层干部端正态度,与时俱进,杜绝腐败,真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领导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并组织动员群众力量保证规划实施,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二,着眼于强化对村干部的考核和监督,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应该建立相应的农村基层干部管理制度,将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纳入制度规范中,使农村基层干部的管理有章可依,有制度可循。进一步完善监督和约束机制。

第三,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培训制度,分层次分期分批地对乡村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培训、业务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法律法规培训。更新知识,提高广大乡村干部的基本素质和政策水平,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依法行政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4.4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现代农村新型农民

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建设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创造农民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培养造就“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4.4.1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必须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全面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应有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既要减轻农民负担又要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彻底改变“农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一是加大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使农民对子女的

教育高度重视;二是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乡教育发展均衡化,促进教育公平。着重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入学难以及户籍限制下的异地高考问题。

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具有奠基作用,农民科学文化、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得益于基础教育发展。发展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条件。首先,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和“两免一补”等国家政策,确保基础教育公平。其次,要加大中西部地区扶贫力度,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条件。再次,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着力解决农村失学辍学现象。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4.2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大农民再就业培训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在新型农民培育中,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是农村各类教育中难以替代的重要的教育层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农业职业教育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由于我国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加之没有形成规模生产效应,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回报率低,农民增收主要还靠外出务工劳动。随着国家的农民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农业规模生产变为现实的可能。因此,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能力和实用生产技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贡献率,就成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业职业教育就找到了大力发展的广阔空间。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学校教育是培养农民素质的基础,继续教育是持续提高农民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渠道。目前,我国农村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5%,76.4%的农民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文化科技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建立和完善农村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体制成为破解“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加大对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力度,应着重增强外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能力,以此来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

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因此,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农技免费培训力度,以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从事农业发展,还是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农业科技人员要勤于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需要掌握的技术;二是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外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增强就业能力,为农民再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5加大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转化能力。就要大力强化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学技术创新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国家要从政策层面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力度的投入,政府提供专项经费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农业科研和技术应用推广工作。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大力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农民科技人才是关键。要想提高农村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从事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农民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受体,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就必须培养出与现代化农村建设数量上和知识相匹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大力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和形成一批切实适合农村经济发展、受农民欢迎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首先要大力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科研课题来源于农村实践、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有效机制;二是建立与农村的农技创新成果推广机制,形成与农村实际发展配套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三是大力发展壮大和稳定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队伍。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稳定,不断

增加乡(镇)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对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工作中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充分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

4.6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 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 构建就业结构的和谐。扩大就业是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在当代社会中,要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消除政策性因素,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 应推进城市化, 使农民向城市转移,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改革户籍制度,首先要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彻底打破“二元用工制度”,使劳动力市场机制发挥基础的资源配置作用。另外,必须建立起市场化的工资决定机制,这样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使劳动力的收入能够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最后,要取消各种限制劳动力正常流动的政策,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保证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合理流动,保障农民工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 确保社会公平,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社会保障投入。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投入不足, 因此有必要加大社会保障支出,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加大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五章 总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 疆域辽阔 , 基础差、底子薄、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均 ,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全局的根本问题。是现代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而农民增收更是重中之重,是关乎于农民切身实际利益问题。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国家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对巩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胜利成果都尤为重要。

我国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切实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干部和相关部门应该围绕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目标,突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认真研究农村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 农业产业结构 , 扩大生产规模经营 , 调整农村就业结构 ,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重要推动力,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确保农民收人稳定增加。农村发展了,农业强大了,我们的国家才能强大,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 刘翠萍.浅析农村道路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

(1)

[2] 刘谢南.全面深化改革:关于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思考[J].湖南日报网,2014年,第8期

[3] 张大洋、邵素清.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11期

[4] 赵昌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4期

[5]孙开,田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05

(18):第11-18页

[6] 陈美珠 .新农村建设要着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J].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发展研究 ,2006年9期。

[7] 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

[8] 王德勇.浅析农村消费结构变化[J].中国农经信息网,2005年11月21日

[9] 王伟、杜晓林、邓蓉、胡宝贵.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2007-2008)[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1-45,122-168页

[10] 朱强.农民增收与提升农民素质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8期

[11] 郭平.区域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12]农业部.2015年农业、农村、农民政策[R ].中华粮食网

[13]孙敏荣.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浅析[j].现代农业,2004(i2):第37—38页

[14] 田耕.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学院,2013

[15] 姜皊.浅析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J].百度文库,2013

[16] 章元.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与分配 [J].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第45—87.93—141页


    相关文章

    新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

    摘 要: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对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实 ...

    第十章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对策

    第十章 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 第二节 增加就业岗位的对策 第三节 拓宽就业出路的对策 第四节 调控就业格局的对策 第五节 强化就业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 一.协调就业供求的对策(考纲1领会*书P ...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期农村经济学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 陈颖 范传辉 孙瑞 文武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江苏徐州221006) 摘要阐述了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从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等 ...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实证调查,获取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和数据,真实的反映当今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和学习状况,了解他们在教育.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社会背景.制度环境做出具体的分析.旨在提出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唤 ...

    申论背诵资料

    申论背诵资料 教育手段 继续实施普法教育,树立全民"法治"意识,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知法.懂法 加强对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搞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扫盲教育 ...

    写调研报告怎样把握重点

      做好调研工作,写好调研报告,无论是对领导还是文秘人员来说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写好调研报告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著名论断 ...

    当前农村突出的治安问题及基本对策

    社会治安,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而且关系社会的政治稳定.社会治安不好,人民群众不能安居乐业,不仅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目前,我们正处在改革 ...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选题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选题 选题题目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砀山县为例 一. 选题意义 (一)现实(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老龄化城乡倒置状况逐步显现,解决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养老问题已是关系社会经济可持续 ...

    公务员申论精华总结

    规则一 了解申论考试的潜规则 实际上,申论考试是公务员考试的一部分,公务员考试的评卷人是政府聘请的, 首先,最基本的生存原则是要适当的为政府喝彩,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好的方面要歌颂;第二,不好的方面在揭露时注意火候,最好一笔带过,不要太 ...

    盘锦市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摘要 分析了盘锦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包括制定规划.加大投资.完善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强化管理.加强宣传等内容,以期为改善农村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对策:辽宁盘锦 中图分类号 S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