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企业如何融合

学校与企业如何融合? 专家支招高职文化建设

二届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日前在杭州举行。在此次论坛上,“如何建设学校与企业融合的高职文化”?与会各高职院校代表见仁见智。总体来看, 大家都期待着实现三个“对接”。

高职文化对接当地区域文化

职业教育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目标定位。实现与区域文化的对接, 是培养适合区域文化, 融入区域社会, 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内在要求。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王纪安认为, 每所高职院校都有具体的地域位置, 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之处, 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从物质、制度和精神等层面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赋予学校文化强烈的区域色彩。学校应认真分析所处区域的文化特征, 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 借以提高学校的文化实力、品位和知名度。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教授认为,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 加强专业建设的宗旨是提高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文化建设要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以及生产性实训等方面充分体现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特点。

无锡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也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 吴文化的尚德向善、灵动智慧、务实求本、开放兼容、积极进取、善于进退等精神元素是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内核。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面向江苏和无锡的支柱产业进行专业设置, 形成了与制造业核心产业、相关产业和附加产业等相适应的专业群。在文化建设上, 学校主要通过校训、校歌、校园景观设置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地域文化特色课程等, 培养学生“尚德务实, 和谐奋进”的区域文化精神, 为学生营造文化缓冲地带, 减缓学生毕业时产生“文化休克”的强度和时间长度。

湖北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黄冈“将军故里”、“名人之都”、“教育之乡”的地域优势, 深挖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老区文化教育。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的文化秉承中国传统大学文化的优良传统, 根植于厚重的三晋文化沃土, 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文化多元化时代, 学校“至诚至信, 至善至美”的校训既体现了深刻的行业特征, 又彰显了浓厚的晋商文化。

高职文化对接行业文化

我国不少高职院校都曾多年服务于某些特定行业企业, 这些高职院校由于其办学的行业指向性, 学校文化已深深根植于这些行业企业, 文化的形成反映着行业企业的生产环境, 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 体现着明显的行业特征。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以“诚信文化”为特色,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维文化育人体系”,体现行业特色的“诚信文化”、“金融文化”和“校友文化”在育人工作的三个维度上交融, 有效推动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三维文化育人体系”,在高度上致力于职业精神文化(诚信文化) 的构建; 在深度上致力于职业能力文化‘金融文化’的构建; 在广度上致力于职业生态文化(校友文化) 的构建, 使学生的人格走向、从业素养和求学环境在一个切实的育人目标下达到了和谐统一。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建设行业一线工作条件艰苦, 技能要求高且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的实际情况, 以鲁班精神为依托, 培养学生具有扎根一线、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和创业创新的精神。鲁班文化已成为该校三个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拥有长达43年的兵工行业办学历史, 几十年的办学实践, 兵工文化已成为该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职文化对接企业文化

企业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服务的需求主体, 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 取决于学校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

就高职文化建设而言, 培养职业能力是文化之本, 锻造职业精神是文化之魂, 营造产学合作生态是文化之链。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尤建国教授对高职校企合作文化载体建设进行了全面分析。而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建湘教授认为, 企业形态的高职院校文化具有岗位针对性、职业定向性和产业指向性三个特征, 高职院校必须遵循这三个特征, 文化建设才能在教学中、在学生毕业工作后立足立根。南京信息职业学院院长张旭翔教授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 高职学院精神应该是企业精神的前奏, 而企业精神是高职学院精神的延伸, 所以, 高职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

近年来,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为此,要不断创新实践模式,积极探索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

1、以高职院校为主体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因素,要使企业文化在高职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许多高职院校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如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以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最高办学目标,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企业文化调查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邀请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实训实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从而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

2、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常常以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正向作用为主,以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反向作用为辅,校企双方,企业是主导力量,高职校园文化的转化是在企业文化主导下的转化。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有三:一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经常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二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高层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还有些企业的技术专家应邀到学校举办讲座、带实验实训。他们同时带去了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与高职文化互渗和融合,从而提升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三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来实施。

3、以精神文化为重点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和核心,和企业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高职院校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传

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必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企业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首要面临的问题,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应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积极的引导,校园文化就能与企业文化很好的衔接,学生毕业后的角色转换不能更为直接,更为迅速。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前奏,企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的精神的延伸。

4、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

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在学生品德教育上不能只是局限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教育,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不能只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书斋式的“硬管理”,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比如,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军政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集体主义精神、服从意识和过硬的作风,使其仪态、仪表、精神风貌、生活习惯、时间观念等方面有所改观;通过组织劳动值周、义务劳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学术讲座、专业论坛、大学生素质拓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系列科技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意识、爱岗敬业品德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同时,高职院校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有的高职院校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聘请企业领导兼任系主任,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正,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有的学院在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中,创造性地将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到校园,形成了校企合作办学的独特文化。学校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企业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否则不准进入车间,甚至车间内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走,不准超越警戒线,且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说话。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5、以物质文化为基础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如有的学校在校园醒目处悬挂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偶像,学生的校服就是企业员工的工作服;还有的学校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

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信心倍增。

6、以课程文化为亮点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高职教育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在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上,表现为坚持“三个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思路,使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的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

7、以实践教学为桥梁

企事业一线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好场所。在课堂知识学习和校内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在校外某企、事业单位经历实际的生产、经营、服务、生活等实践,能提高学生诸多素质,如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服务态度、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风险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身心健康范畴的职业素质在企业一线工作中的反复磨练和熏陶中逐步养成。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一方面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学生)去参与企业生产。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教育。实践教学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由单向援助转变为双向介入,通过双向介入式校企合作,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8、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校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卡拉0K 比赛、篮球比赛等居多,这无疑也是必要的,但各种辩论赛、学术研讨会、人文知识讲座、科普知识讲座、专业技能比武、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相对

较少。许多学生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国内外的时事、东西方文化与人文科学等的了解都相对较少,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普遍不高。学院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形成参与式的教学,让同学们作课堂的主人,讲座教师作启发、引导的辅导员。高职院校在精心组织节假日、庆典日等常规性活动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办好文化节、体育节、科技(技能)节、读书节,组织好高水平的人文讲座、论坛和报告会,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影视网络传媒手段,要建设好校园网,建立网上互动平台,以满足高职学生的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娱乐需求和交流需求。

参考文献:

[1] 雷久相. 试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J].教育与职业,2006(9).

[2] 朱发仁. 高职院校应建立企业化的校园文化[J]. 职教论坛,2004(9).

[3] 池卫东. 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 林丽萍.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DB/OL].

http://www.cmo.com.cn/0607s/qywh/llp.htm

原载于《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3期

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思考

陈 丹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要求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浪潮愈袭愈烈,企业文化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专业人才,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对于我国企业文化的性质与厚度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培养

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都依靠着一套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事情证明,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而高职院校输送的专业人才无疑发挥着重大作用。高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力求支持并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由此看出,高职院校的企业文化教育在不断进步。

1 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趋势

1.1企业文化的认识阶段

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作为企业管理的软力量,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高校的重视。高职院校认识到输出的专业人才不能只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后,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就从简单的实操转化为深层的文化教育工作。当然,高职院校增加企业文化教育与企业长远发展价值观的转换有着很大关系。只有高职院校在教育上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1.2企业文化的演变阶段

起初,高校在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中,教育学生必须从获取最大利润这一标准来勉励自己,在工作中,符合的就值得推崇,是好的;不符合的则是不好的,要加以约束。一次次经验总结研究后,企业文化教育中出现了一个新词“经营利润合理价值观”,这一标准在原先的要求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必须为企业长远发展和员工自身价值实现做贡献。

1.3企业文化的创新阶段

企业从社会中获得利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做法渐渐地不被认同,企业对社会应负责任的价值观日趋成熟。高职院校授课中倾向于在确定的利润水平上把员工、企业、社会的利益统筹考虑,即把社会责任看作企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文化教育就不只是凭空捏造的一个口号,它是一项需要长期教育、培养、改进的学习进程和实施过程。

2 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2.1凝聚组织,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在组织中,当一种价值观念成为整个企业的群体意识时,自然而然被认可为企业文化。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势必是一个没有战斗力的企业,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势力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目前,我国企业已经进入了文化竞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拥有由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有着一个能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团队,能够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协调文明,社会和企业和谐一致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企业实习中尽可能调整自己,以便适应公众的情绪,在任何矛盾前都有自己的正确的处理方式,在树立独树一帜的企业声誉前提下发展企业文化。不管竞争如此严峻,经过企业文化教育的高校人才都能处理好社会与企业的关系,把建立共享的价值观视为企业运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3激励工作,发挥社会文化的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的理论力求员工把生活和工作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工作并不只是谋生方式,还要使工作成为一种兴趣,并激发出工作本身的意义,而在高职院校的企业文化教育之后,这批新员工就会自觉地融入企业,有主人翁意识,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相融合,会为企业工作倾注自己的热情和才能。再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健全企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知名度。

3 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及其思考

3.1弱势文化错误导向,摒弃偏离经营战略的企业文化

尽量化解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引导新员工以发展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努力在消化和吸收新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有所突破,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与融合。高职院校的教学应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企业文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就是需要从各个层面锻炼进步的。 在教育中,高职院校如一味地用那些常常以“团结、严谨、创新、求实、服务社

会、争创先锋”为文化口号的企业为例,那么这些千篇一律的口号,不仅没有特色,也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感悟,也就不可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成为自己的行为价值取向。企业文化教育时就该主题突出,特点鲜明,让求学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快速理解、掌握,进行企业的每一个活动都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

3.2企业文化教育的强度尚欠,必须引起学生的重视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开发、生产环境、服务质量、文化设施、产品信誉等物质现象进行表现的。实现企业的最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的企业文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出能用文化的思维预测、解释,以文化的眼光引导、控制企业内外一切活动的有用人才。

从企业文化教育的细节出发,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才能使学生引起重视,而且要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把软力量作为一种自身的价值观。每一个受到公众和社会认可的百年大企业,都有一个靠强有力的文化作为基础。因此,学生对企业文化教育的重视是进行一切教育和实践的基础,当学生意识到企业文化这门课的受益度,就会主动、自觉地投入的课程学习中去。

3.3企业文化课程实用性有待加强,发展实际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工作中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却有部分弊端,部分高校过分地注重理论的灌输,而缺少了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学生缺少系统的训练,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组织形象塑造的行动中。

3.4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要积极培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学习企业文化的过程是学生对企业价值理念、自身的综合素质的认知理解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就业后的最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岗前培训,使学生了解中外不同企业的文化差异,并把良好的面对特别环境的习惯带到企业中去,直接地缩短了作为新手对企业文化不适应的过渡期。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对社会、教育、学生的负责,有效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所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光明. 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吴柏林. 公司文化管理.[M].第二版.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3]王雪野,原晓冬. 文化、创新与企业文化经营——企业文化操作宝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华锐.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丹,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浅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龙粒波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龙粒波

高职校园文化是开放、互动、发展的系统,是一个传承和创新的过程,高职校园文化有其行业特色、职业属性。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看,我国的高职教育大多脱胎于行业、企业办学的中专或职工大学,现在仍有一些高职院校属行业、企业主管主办。所以,高职校园文化中渗透着大量的企业文化,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用企业文化影响、熏陶师生员工,已成为大多高职院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有必要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的对接。

一、为什么要对接

1、社会的关注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大事。对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就业率牵动社会各界的目光。高就业率的院校似乎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要求上的某种默契的融合。这种融合既是学校办学的方向,又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期盼。如高职院校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2、企业的抱怨

当前,高等教育已走进大众化时代。各地比较大型的人才招聘会上,都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然而,常常听到企业的招聘人员总是感到高职生中适应性人才不多,人才的素质与企业岗位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那么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要悉心听取来自企业的抱怨声。

3、家长的担心

哪一个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上一个好的大学,学生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既然选择了高职,那就是要学有一技之长,能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毕业生质量、就业率等则是家长评价学校办学优劣的标准。家长们一般都会选择有一定声誉、品牌、地理位置优越的高职院校。

二、对接的可能性

1、文化的兼容与发展

文化是一定地域,一定人群在其生活、生产、艺术创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蕴涵精神财富的物质财富的沉淀和积累的总和。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具有两种显著的特征,一是兼容,二是发展。各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就是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的历史。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形成了信息全球

化、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带来文化的大融合。

2、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宏观指导

温家宝总理曾在一次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要把学校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结合起来。温总理的讲话指明了高职发展的方向,也体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划》中。

3、办学定位的要求

纵观国内各类职业院校,均有其特定的行业定位。如:某某工业职院,某某化工职院等,不一而足,几乎涵盖社会的各行各业。办学定位是各高职院校从事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它规定了学校为谁服务,怎样服务,如何服务和怎样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

4、职业院校的历史沿革

现今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都是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工大学等职业学校发展而来。可见,我国的高职教育自始至终都在行业、企业领导下,受企业培训要求和管理文化思想指导。

三、如何对接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共有的价值观念是两种文化对接的基础条件。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并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精神文化是灵魂和核心。两种文化鲜明的职业性是文化对接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

1、精神层面

(1)领导者的主导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成遵循领导者哲学原理,即校园文化的形成受学校主要领导的价值观念主导,或则说一定的校园文化反映了主要领导的办学理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由于受领导者自身经历、学识水平、道德修养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校园文化。好的文化能起到吸引、激励和保留优秀人才的作用;差的文化却起到了排斥、伤害和失去优秀人才的作用。

(2)认同文化的管理职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校园文化也应该是一种管理文化。有研究表明:个人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对生产效率有一倍的功效;工艺与流程的改进

对生产效率有十倍的功效;优秀文化的形成对生产效率有百倍的功效。我国大多数企业家也认识到,小企业靠权力管理人,大企业用文化管理人的治企之道。

建设和创新校园文化就是要用高品位、先进性、职业化的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制度层面

制度是对特定组织或全体成员要求共同遵守的规程。一个好的制度有强制、考评的作用。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制度是否真正都能执行,执行的公正性、平等性怎样。

3、物质层面

学校的教学楼、实训基地、学生生活设施等建设各校都不遗余力,而对文化建设和资金投入却表现为明显不足的现象。如何发挥校报、学报、宣传栏、网络、广播、艺术雕塑、文化墙的作用,尤其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创新,需要综合考虑。

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校园文化系统中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起到培育人才的整体功效。

浅析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

社科部 肖延昌

【摘 要】 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提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的必要性,摸索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衔接的途径,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两种文化的衔接口,校企联合是两种文化的有效衔接点,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 高职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衔接 校企合作 就业

近年来,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等渠道,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经常直面这样的问题:部分毕业生仅就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言,完全能够适应工作岗位,但现实中或者应聘“屡试不第”,或者工作不久即被炒。另外在对高职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时,又发现了许多具体问题:一是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操作不细心 ,随心所欲;二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三是缺乏责任心和自控能力,少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网瘾泛滥,经常迟到、旷工;四是缺乏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适应企业的“性格”----其文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因文化

的不合带来的心理上的和情绪上的诸多问题所致,因而极大影响了就业成功率。

高职校园文化所代表的是一所高职院校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 高职校园文化水准体现了一所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和活力,各个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思想教育层次和学生管理上,认为是学校内部管理的一项内容, 把校园文化建设完全依赖团委和学生工作处。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开展第二课堂,片面的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其次是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扩张, 重视校园物质文化, 建设办学规模越来越大, 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 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 物质文化景观大为改善。但价值追求、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离高职培养目标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 教育的商业化色彩、功利色彩倾向较浓。第三是高职校园文化没有自己的特色, 教师一味强调学生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校园文化建设这类“锦上添花”只能“慢慢来”, 招生就业才是学院发展的后劲。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 显然不符合开放性职业教育的要求, 长久的封闭只能培养出对企业、社会适应

[1]不良的温室花朵, 由此而生的校园文化可以形容为“温室文化”,在这种文

化氛围下的院校不注重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接触的知识、信息显得狭隘、单一、枯燥、刻板, 在走向社会时常常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有的院校虽注重校企合作,但在理解和实践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盲区”,即只是利用校企两种教育资源来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而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如敬业精神、坚强意志、合作态度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学生这方面能力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其专业能力。搜狐公司总经理张朝阳说过公司聘人的主要标准就是敬业精神,他认为:能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敬业精神。这也代表了企业的共同心声,是企业文化中职业道德规范对职工要求的提高。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社会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除了要将知识与技能“零距离”作为培养目标外,还必须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衔接,可见“校企合作”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是依附在高校这一特定载体上的社会文化, 是由价值观、理想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构成的精神文化; 由高校的物理空间、环境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由高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 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

化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 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 影响教育的效果, 以潜移默化的思想感化、情感陶冶、行为养成的方式, 达到教育的目的。高职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高职教育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 其文化内核就是教育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 因此高职校园文化是依托具体的行业文化构建的, 其职业文化特征鲜明。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 国内外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表述,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一般认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经营行为、经营形象、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属于人的思想范畴, 和社会道德一样, 都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 都是一种内在约束, 是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1]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就业教育, 所以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也就有了衔接的必要性。

(一) 是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本,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将难以长久生存。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还表现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特色,如果没有相应的特色校园文化作支撑,这种特色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结合,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的、百花齐放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 是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真正的“零距离”就业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缩小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有不少学校的毕业生仅就技能和知识而言,是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的,但是为什么这些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仍然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而被炒鱿鱼呢?这是因为一方面不适应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在学校学习时所处的情景往往与进入企业后工作的场景存在巨大反差,从而对在校学习的技能和知识容易产生怀疑,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难以发挥已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的作

用。

要克服上述弊端学校不仅要把技能和知识的“零距离”作为培养目标外,更要把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实行高职毕业生就业时与企业文化“零距离”作为重要目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行“校企结合”,使高职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

1. 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高职院校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已是大势所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部分要走向企业的一线岗位 ,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而现代企业需要的员工不仅有熟练的技术 ,还必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因为企业的生命力越来越需要文化的滋养 ,企业员工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职业教育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必须高瞻远瞩、认清形势, 重视企业文化教育在职教特色探讨中的重要作用 ,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 企业文化的陶冶和职业实践, 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不同的素质要求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显然,这种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校企结合”的途径才可能形成。

2.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竞争实力的有力武器

科技创新需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做支撑 ,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习能力的竞争 ,创建学习型企业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实践技能教育为优势的职业教育必须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承担培养合格企业员工重任的职业教育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及学习能力的毕业生 ,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无疑会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

总之 ,重视企业文化教育 ,必将成为职教特色探索的新亮点。

三、高职院校纳入企业文化的途径

企业文化的引入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展企业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熟悉和把握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两种文化形式的相互渗透

学生可直接参与企业文化活动,企业也可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在相互参与中彼此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成一个相互包容的整体。企业文化必须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项常规内容,要把它作为与知识提升性文化活动、消闲娱乐性文化活动一样的文化活动常抓不懈。

1. 走出去。

主要是利用实训、实习的机会把握理解企业文化。学生直接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厂景厂貌参观、人员介绍、文化宣传以及亲身感受等方式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可以对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进行一种总体的把握:其中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影响而长期形

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经营哲学等,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管理形态和组织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证;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动态体现; 物质文化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归宿。按照北京外企人力资源协会理事、原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浦小君的理解,上述企业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一些很虚的东西,而是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与老板、客户之间的关系,每个人如何为这个组织做贡献等多种因素的组合体。学生只有经过到企业实习、实训,才会客观、真切地体会到企业文化中的这些具体内容。如学校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能够增加一个专门的项目----学习和把握企业文化,就会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进行较为具体、深刻的了解与体会。

2. 请进来。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 而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进来, 才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最重要的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 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职业性教育, 它培养的是服务一线、生产、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着高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构建自己的文化特色。具体地讲, 应该围绕着“职业”这一本质特征, 将职业特征、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职业所需的人文素质等因素融入校园文化中, 即将优秀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家精神引入到校园中来, 使之成为高职学院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1)必须按照“职业”的要求搞好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理论水平上, 而是体现在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上, 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由过去的侧重基础设施转变到侧重实验实训教学设备, 由侧重校园环境净化、美化转变到职业化、社会化上来。

(2)必须按照“职业”的要求进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创新。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首先要打破单一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学生制度, 建立崭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模式, 紧紧围绕着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需要来进行制度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其次, 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从以能力为主转向以素质为主的新的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 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

(3)必须按照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打造学校精神。高职院校大都是从原有的中专学校、成人学校升格为高校的, 其培养目标的提高和办学层次的提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跳出原有的中专模式, 及时地进行角色调整和提升。按照“高等学校”的要求打造出体现核心竞争力、品牌和自身形象的学校精神。[4][4]

要以企业家素质结构为参照, 加强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养, 注重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把握机遇的冒险精神、寻求优势的超前精神的养成, 要促进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的态度的形成等等。这些良好的品质和精神, 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髓, 也是衡量校企文化能否真正互动互融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是企业对当今人才所最渴求的地方。

作为高职院校必须构建适应于市场动态机制的文化引入机制,才能做到与企业文化与时俱进。

(二)两种文化内容的具体衔接

尽管有人极力倡导实现两者之间的“零距离”衔接,但以笔者之见,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差异只能缩小,不可能完全实现“大一统”。比较客观的做法则是两者之间最大限度的相互融通与优势互补。[5]

1.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两种文化的衔接口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就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现职教特色,就要求师生以就业为导向,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念。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缺少与人沟通共事的能力;企业要求职工应有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和竞争意识的精神,而不少学生由于阅历见识浅,又是独生子女,更缺少同甘共苦的锻炼机会,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先人后己和长远思考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风校训、胸卡、校服、宣传栏、校园网路牌、标语牌、信封、摘抄本等都应力求美观精致、有品位,突出职业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要通过创设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其就业环境的需要,同时重视职业训练活动,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强调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安全操作规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联系难已割断。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形态,既有传统的更有现代的,既有本土的又有外来的,既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不健康的,还有虽无益亦无害的文化。多元、多变、多彩的社会文化,早已渗入到校园中,想堵也堵不住,但学校的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构筑起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有害的东西渗入,使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静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正是在这种美好的愿望下,传统学校不仅以一面围墙阻隔着

多元化的社会观念和思潮,也通过制度文化的形式,割绝学生同社会的诸多联系。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长久的封闭只能培养出与博大丰富的社会相隔绝的封闭的校园文化和适应不良的温室花朵。这种校园文化与多元多彩的社会文化相比尽管具有相对的高雅性,但也因封闭而必然相随其单薄、刻板的一面。学生接触的文化越是偏狭、单一、刻板、枯燥,就越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外部的社会环境永远不是学校所能控制左右的,社会文化对学校的影响也不是学校所能永远抵御得了的,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学校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内外的互动文化的鉴别、批判、选择、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才有可能使学生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样才更有利于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

2. 校企联合是两种文化的有效衔接点

校企联合、定向培养,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依托 。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是企业所关心的 ,而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又是职业教育所关心的。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管理被社会广泛认可 ,学校对人的教育 ,企业对员工的管理 ,都已从技术层面拓展到了精神领域 , 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文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这就使得校企在文化上的联合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校企联合不能局限于技术适应层面 ,而必须深相结合,对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 ,把企业文化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要站在培养目标的高度 ,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职业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组织实训实习、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企业文化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二 ,建设传播和研究企业文化的专业师资队伍。企业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 ,并不断与时俱进 ,学生——未来的职员不仅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继承者,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发展者。如何使企业文化的精髓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仅要在学习理论中提高 ,更要深入企业 ,向研习专业技术一样研习企业文化 ,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合格传播者。

第三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教师不能只坐而论道 ,学生也不能只坐而听道。企业文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文化 ,离开了孕育它的企业环境 ,就无法认识其真谛。学校必须创造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企业文化原理的同时 ,更多地接触企业的运行实际。技术学习需要实践 ,文化学习也同样需要实践。学校不仅要有人力、财力、物力的充分投入 ,更要有政策制与度的保障。

第四 ,打破企业单枪匹马进行文化建设的格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 ,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战略意义 ,为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没有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 ,就不会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企业不关心劳动力大军整体素质的提高 ,就只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重复做着“矬子里拔大个儿”的工作 ,这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利 ,对于一个区域所有企业的整体发展更不利。所以 ,企业要通过参与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教育资源的提供、教育计划的制定、教育内容的设定等方式 ,参与到高职院校对职员的培养过程中 ,以实现自身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纳入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率,也是对自身文化定位的明确与健全。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探析

摘要:当前,学术界及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有充分的认识。但是,对构筑什么样的高职校园文化及怎样构筑高职校园文化,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定位和实现途径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本文试就此作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素质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个“误区”: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其目的是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企业文化缺少联系与沟通,不注重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虽然,学术界及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有充分的认识,但对构筑什么样的高职校园文化及怎样构筑高职校园文化,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定位和实现途径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因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脱节之处,两者从总体上也并没有实现真正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和渗透。 1 高职校园文化的准确定位 1.1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目标,面向就业市场,面向生产第一线,有的放矢培养专业对口人才。可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因而,高职教育注重“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并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的基本员工,那么现代企业的员工须具备哪些思想素质,如何让这些“灰领(银领) 人才”在毕业后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的融人现代企业文化之中,平稳、快速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变的,等等。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学生素质教育中引人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 1.2高职校园文化的准确定位 高校校园文化就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的成果。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潜在性、暗示性、渗透性的影响,它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文化知识的传递、高尚情操的陶冶、课余生活的活跃、消极情绪的疏导,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是高校精神

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此,高职校园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有其一般规律。内在特点都是道德文化为主线,通过环境氛围、制度、管理、社团活动等形成特有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并在师生员工身上具有的普遍性意义的行为、气质和观念等方面呈现出来。外在特点都具有稳定性和多样性。 但是,高职教育毕竟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它比普通高等教育更贴近市场,更贴近企业,与企业、市场有更加紧密更加全面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不应该建设像普通高校那种“学术型”的校园文化,而是应该建设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更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的校园文化即为企业服务的“技术型” 的企业化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即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系统。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自身企业特色的精神,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其中,具体凝结为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企业文化的融入,必将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因此,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应注重营造一种像企业一样的技术氛围,坚持以技术教育为主导的办学思想。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手段、考试考核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诸方面都要体现技术教育的特点;应以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开发技术学科(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的课程体系等为重点。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要以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为主题,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应当是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是涵盖整个招生、教学、就业的全过程,涉及校园物质环境、管理制度、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建设有高职特色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应着重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努力。 2.1引入ISO -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学校内部管理 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基本形态来看,它们均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其中,物质文化是物质载体,制度文化是运行制导系统,精神文化是它的核心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校园文化充分体现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使办学理念体现在学校现实运行的各个环节中,使校园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通过制度的方式来统帅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是一种生产和需求的关系,如果企业拒决我们的产品,那么学生无法就业,学校教育就陷入失败的境地。从生产意义上讲,学校与企业都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塑造自己的精神,形成具有其个性和特点的文化。 企业成功管理方法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也更新和完善了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对学生的教育逐步趋同。通过ISO -9000质量认证,是当今现代企业通行的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获得社会声誉的一项重要措施。将这种质量认证体系引入到高职院校,有助于树立与企业、社会需求不断适应的发展理念,使师生更加清楚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的运作模式,同时借鉴ISO -9000 质量管理标准的思路来建立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极大的促进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使学校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缩小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之间管理水平的差异,有利于塑造企业化校园文化,培养出现代企业认可的技术人才。 2.2深入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 开展校企合作,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但是人们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普遍还存在一个“盲区”:即只是利用校企两种教育资源,来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而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如敬业精神、合作态度、坚强意志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校企合作必须是全方位的、多层面、多样化的,无论从师资、设备、技术创新,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课程开发以及订单式培养人才等方面,还是校

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的交流等许多方面,都应加强合作,实现产学研由松散型合作到紧密型结合或产学研一体化方向的转变。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培养学生的过程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事实上,对学生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把握机遇的冒险精神、寻求优势的超前精神的养成,以及促进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的态度的形成等等。这些良好的品质和精神,通过现场感受或实战体验的效果远远大于课堂的描述。如建筑专业学生在生产实习现场跟班劳动,和工人一起参加现场施工管理,取得生产真实的经验,遇到工地浇灌地板和大的地基,学生也与工人一样,彻夜不眠,工作在现场,感受了工地的生产氛围,从中增长了感性认识,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了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等。 建立课外科研活动体系,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革新。高职院校应学生课外科研活动领导小组,与合作企业共同设立外科研经费专项基金,并制定课外科研基金相关管理办法,规范课外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评审、答辩。由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做专业与非专业的课题研究,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高职校园文化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对职业岗位专项能力进行分析,而且应对毕业生未来就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分析,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在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材、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都应有意识地渗透企业文化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尽早地、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积极推进毕业设计、岗位训练与就业相结合,让学生在岗位训练的同时也能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一是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专业知识提升为文化的文化活动是与企业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因此要引入和强调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借助这种关系作为切入点是再合适不过了。通过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的比较,强化对文化的理解,调整文化修养上的选择,不仅有益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有益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当然,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的要求。如,医院对护士的要求侧重在有奉献精神、救危扶伤的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待人亲切、办事严谨、操作准确等素质;经营类企业则要求有诚信理念、市场理念、创新理念、竞争理念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农业类企业要求的侧重点在能吃苦耐劳、不怕失败和创业精神强等素质。因此,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文体生活等都要体现出对这些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其次,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强调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要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专业;推行毕业生的”双证制”,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还要根据针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加强教学改革,从以能力为主转向以素质为主的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 三是利用见习、实习、实训的机会把握理解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的见习、实习、实训活动应加一个专门的考核项目以学习和把握企业文化,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在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实训过程中,作为企业的一员,他会真切、客观地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提高对困难挫折的忍耐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具体的了解和体会,之后把这些体会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2.4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与互动 无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多少企业文化内容,如果不能把两者有效地融通,那么,引入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无法

达到。因此,引进之后融通是关键。文化互动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生能在校企间的“零过渡”、“无缝对接”做好准备。 两种文化形式要相互渗透,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文化活动,企业也要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在相互参与中彼此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包容的整体。企业要打文化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用校园文化来活跃企业文化,也使校园文化融人了企业文化。校企间经常性的体育比赛,成为校企间员工感情联系的纽带,培养了学生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学生为企业进行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扩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企业文化必须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项常规内容,要把它作为与休闲娱乐性文化活动、知识提升性文化活动一样的文化活动常抓不懈。邀请企业老总及其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或企业文化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这种讲座可分为面对全体学生的广义企业文化内容的讲座和面对具体专业,甚至某一具体企业狭义企业文化讲座,如“成才之路”系列讲座、“经济发展走势”、“成功企业家与你共谈人生”、“应聘语言技巧”、“如何融人社会”、“赢在起点”等活动。使企业的理念逐渐为学校、为师生所接受,企业文化也逐步融入了高职校园文化。 可以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和创业意识。学生跟踪社会、区域发展,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并开展各种调研活动。一方面,为企业调查收集相关的投资环境或市场行情所需资料,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国情、社会现状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的了解,培养其科学发展观,激发其创业激情。

高职职业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积淀

蔡志恩 温天山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福建漳州 363000)

摘 要:校企合作的深层深度融合,是激活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核心力量,其强大的辐射性和影响性可以让高职院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必然存在一些碰撞和交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如何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而形成与校企共同办学、共同培养相吻合的高职职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缝融合,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可持续性合作,将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职业文化 高职职业文化

在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推动下,使众多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自觉地对接和服务于行业、企业,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新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尤其高职校企合作的不断融合,引起了高职院校翻天覆地的变化,校企之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原有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已经不能适应以企业为主导的高职改革趋势,也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可以灵活下企业进行顶岗试验、实习、实训的要求。因此,在高职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提出校园文化企业化的高

职职业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顺应高职院校的开放办学的形势,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过程中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何谓“高职职业文化”

任何一种区域文化,都是这一区域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或形成的一种取向。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行为,行为一旦积淀成文化,就可以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运行力存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群体活动的行为趋向和行为效果。校企合作过程形成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个流变的过程,能带动其内部成分的互动和变迁。

“高职职业文化”是个全新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表述,在阐述“高职职业文化”之前,应该先谈何谓“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范,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礼仪的自觉认同和自愿遵从。任何职业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职业文化既受制于整个文化环境,同时也影响着其他文化生活。在当前的文化研究中,对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比较重视,职业文化则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培育和规范。实际上,职业文化具有更大的覆盖面,更强的历史传承性和社会效应。如果从职业文化中找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渗透的潜衡点,使之优势互补、利益相衡、理念共驱的途径,这将是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研究的一大突破和飞跃。因此,我们提出了“高职职业文化”的概念。

高职职业文化,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内涵和精神上,提出的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区域文化,其内涵和外延有别于从属于企业组织管理的企业文化,也有别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校园文化,它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内涵积淀成果,整合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静”和“动”的矛盾。其核心内容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素质汇报演出、科技节等校园活动转移到具有企业文化渗透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素质拓展团体训练、模拟职业面试、工学训练业绩竞赛、职业生涯规划、校企订单学生成果汇报演出、高职生创业争霸等具有企业化的社会的校园活动。其实施原则是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它源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又高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把高职高职生从准职业人培养成职业人的沃土,是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订单培养、半工半读、官校合作等培养方式和措施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企业化的内涵文化。

二、提出“高职职业文化”的意义

提出“高职职业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关键是怎样把两种文化的碰撞力,更好地转变成推进校企合作、促进高职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持续动力,并让这种动力最大化。而高职职业文化的提出正符合持续动力的要求。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把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好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等等要求与思路,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职业这样具有很强社会性的关键字眼,将是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的特征和标志,高职院校的发展视野必须向企业延伸,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必须围绕着职业文化的营造而提升。

高职职业文化的提出,一是有助于各专业的高职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种职业活动方式、职业声望、职业语言及职业行为的多重意义。二是有助于增强企业职业岗位培训与学校专业素质塑造之间的互动。三是有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执行。四是有助于丰富和提高高职高职生的社会文化生活。其作用是让高职学生突破传统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校园之外的企业文化生活,通过校园、企业职业文化的耳濡目染,塑造了自然职业养成习惯,从而缩短了学生准职业人、准高技能人才的磨合期。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下,可以说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工厂车间已经成为高职高职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领域,那么在高职校园里营造职业文化,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在充分重视和肯定高职高职生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所引起的专业学习环境的变化,大力推行高职职业文化建设,进而有效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师生与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服务和支持。

三、高职职业文化是实现校园文化企业化的内涵提升

校企合作过程中,文化交融是校企合作纵深推进的动力,而文化吸纳是校企合作的一种相互追求。校企之间必须深层次地交流与渗透,并最终达成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依恋,才能够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都具有培养、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校园文化是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更侧重于结果。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性文化,追求的是理性、品味,具有高雅、含蓄、内敛等特点;而企业文化则是实践性文化,再好的文化理念必须与生产、管理、经营的实践相结合。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就企业文化的本质来看,它宏观上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使企业得以存在与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校园文化建设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激发师生员工为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全体师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校整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围绕“管理与“氛围”,从而形成奋斗、爱岗敬业、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点,就是他们的主体都是生活的人而不是机器,这就要求在二者的建设中要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

正是因为两种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和共同点,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衔接与融和,形成具有学校和企业相互动、相驱动、相联动的高职职业文化。高职院校营造高职职业文化氛围,有其现实性和必然性。从培养目标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从业,步入社会后,他们首先感受到的将是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精神的熏陶。其次,从培养模式看,高职院校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将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高职生学习的场所空间,将扩大到企业的车间、实验室、实训基地等等,可以说高职学生有相当一段时间将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实训基地实践操作。这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走出象牙之塔,主动面向企业,服务企业,融入企业,要求学生要了解企业,适应企业,热爱企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相贯通、相协调。高职校园文化应当借鉴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制度;同时高职校园文化又可通过毕业生为介质,对企业文化起到幅射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四、积极探索激活高职职业文化的途径

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产学结合的不断创新为核心理念,推动校园文化企业化的实践创新。高职职业文化的形成,符合自觉文化从认识到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主动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产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反思。从高职改革趋势的角度要求高职院校要整合多种文化,进而倡导、发展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特质的校园主流文化,而这些正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产学”的高职校园文化理念,有利于强化其“企业与学校‘和而不同’地相互融合”的境界、包容理念以及潜在的创新意识。高职职业文化的氛围的营造,是一种强调实践先于理论的文化开拓,必须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全细节中全方位地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激活全体师生的职业素养。

1、通过吸纳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来激活高职职业文化

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将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合理内涵。在高职院校教学与行政管理上引进企业先进ISO 质量管理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值得探索的有效途径,将IS09000质量理体系引入到高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和科研等日常管理中,不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而且也会将质量管理体系文化逐渐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之中,使单纯通过外力推动的质量评估,成为高职院校的自觉行为。

ISO 教育质量体系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了各项工作的程序,以确保学校每一管理层和工作环节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控制整个管理过程,杜绝中间任何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使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全过程进行控制,能够使学校的内部管理变得有序和畅通,使质量观念得到快速提升;能够提高学校知名度,更好地获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得到良好的形象展示和业绩评价,提升办学质量并带来增值益。

2、通过贴近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标准来激活高职职业文化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要贴近企业用人的素质标准,尽可能地缩短高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使高职学生树立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生涯理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企业化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要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为重要载体,加快校园文化企业化的高职职业文化形成步伐。通过寻求与有需求的企业结合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在企业中设立专业实践基地,把企业的实体建设在学校中,直接在生产科研第一线培养高技

能人才。同时,把校园文化的信息带到企业,企业文化信息带到学校,丰富高职职业文化建设内涵。

企业的员工往往为了一个产品的研制而要长期加班进行公关,废寝忘食,这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荣传统,是备受世人推崇的优秀品质,也是应该弘扬的优秀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也应该继承这样的美德。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实干精神,吃苦耐劳,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解决。注重高职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能力的培养。要力争多给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企业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文化,通过成功的企业人艰苦创业史来教育学生。在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生产中,看到严峻的实际问题,使其认识到坚忍不拔的品质的重要,理解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

重视高职生模拟实训环境的营造。例如上岗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卡、按时就餐,不许大声讲话,不许擅自离岗位等等。只有严格管理才能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有高效率。要给学生创造各种环境,例如工作环境实训室要最大化地模仿现实车间、张贴各种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打卡制度、坚决杜绝非规范性操作。再如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严格执行按时熄灯,按时就寝,不迟到、不早退,增强学生对学校纪律的认同感,使他们自觉养成严谨的学习生活习惯。

高职院校要把团队意识教育作为贴近企业,保证就业的重要措施来实施。在学生的课余活动中,甚至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不断受到模拟企业生产第一线环境的感染、熏陶,养成良好严谨的职业习惯同时深化了对职业岗位的感情。

学校与企业如何融合? 专家支招高职文化建设

二届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日前在杭州举行。在此次论坛上,“如何建设学校与企业融合的高职文化”?与会各高职院校代表见仁见智。总体来看, 大家都期待着实现三个“对接”。

高职文化对接当地区域文化

职业教育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重要目标定位。实现与区域文化的对接, 是培养适合区域文化, 融入区域社会, 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内在要求。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王纪安认为, 每所高职院校都有具体的地域位置, 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之处, 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从物质、制度和精神等层面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赋予学校文化强烈的区域色彩。学校应认真分析所处区域的文化特征, 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 借以提高学校的文化实力、品位和知名度。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教授认为,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 加强专业建设的宗旨是提高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尤其是专业文化建设要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以及生产性实训等方面充分体现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特点。

无锡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也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 吴文化的尚德向善、灵动智慧、务实求本、开放兼容、积极进取、善于进退等精神元素是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内核。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面向江苏和无锡的支柱产业进行专业设置, 形成了与制造业核心产业、相关产业和附加产业等相适应的专业群。在文化建设上, 学校主要通过校训、校歌、校园景观设置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地域文化特色课程等, 培养学生“尚德务实, 和谐奋进”的区域文化精神, 为学生营造文化缓冲地带, 减缓学生毕业时产生“文化休克”的强度和时间长度。

湖北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黄冈“将军故里”、“名人之都”、“教育之乡”的地域优势, 深挖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老区文化教育。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的文化秉承中国传统大学文化的优良传统, 根植于厚重的三晋文化沃土, 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文化多元化时代, 学校“至诚至信, 至善至美”的校训既体现了深刻的行业特征, 又彰显了浓厚的晋商文化。

高职文化对接行业文化

我国不少高职院校都曾多年服务于某些特定行业企业, 这些高职院校由于其办学的行业指向性, 学校文化已深深根植于这些行业企业, 文化的形成反映着行业企业的生产环境, 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 体现着明显的行业特征。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以“诚信文化”为特色,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维文化育人体系”,体现行业特色的“诚信文化”、“金融文化”和“校友文化”在育人工作的三个维度上交融, 有效推动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三维文化育人体系”,在高度上致力于职业精神文化(诚信文化) 的构建; 在深度上致力于职业能力文化‘金融文化’的构建; 在广度上致力于职业生态文化(校友文化) 的构建, 使学生的人格走向、从业素养和求学环境在一个切实的育人目标下达到了和谐统一。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建设行业一线工作条件艰苦, 技能要求高且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的实际情况, 以鲁班精神为依托, 培养学生具有扎根一线、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和创业创新的精神。鲁班文化已成为该校三个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之一。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拥有长达43年的兵工行业办学历史, 几十年的办学实践, 兵工文化已成为该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职文化对接企业文化

企业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服务的需求主体, 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 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参与程度, 取决于学校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

就高职文化建设而言, 培养职业能力是文化之本, 锻造职业精神是文化之魂, 营造产学合作生态是文化之链。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尤建国教授对高职校企合作文化载体建设进行了全面分析。而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建湘教授认为, 企业形态的高职院校文化具有岗位针对性、职业定向性和产业指向性三个特征, 高职院校必须遵循这三个特征, 文化建设才能在教学中、在学生毕业工作后立足立根。南京信息职业学院院长张旭翔教授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 高职学院精神应该是企业精神的前奏, 而企业精神是高职学院精神的延伸, 所以, 高职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

近年来,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为此,要不断创新实践模式,积极探索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

1、以高职院校为主体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企业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因素,要使企业文化在高职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许多高职院校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如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以为企业培养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最高办学目标,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标准,树立企业化的办学理念,实施像企业那样严格、规范、标准的管理,不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要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企业文化调查和企业文化内容展示,邀请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实训实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通过源源不断地向企业输送人才,从而影响和提升企业文化。

2、以企业文化为主导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过程中,常常以企业和企业文化的正向作用为主,以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反向作用为辅,校企双方,企业是主导力量,高职校园文化的转化是在企业文化主导下的转化。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表现有三:一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很多企业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和设备优势,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经常提供人才市场信息、行业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途径,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凸显出职业化、社会化的个性特质。二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派出有学识水平的高层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和管理人员,还有些企业的技术专家应邀到学校举办讲座、带实验实训。他们同时带去了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与高职文化互渗和融合,从而提升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三是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通过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订单式育人模式,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来实施。

3、以精神文化为重点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和核心,和企业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高职院校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传

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院精神的同时,更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借鉴和吸纳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的企业精神文化。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必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企业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首要面临的问题,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应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积极的引导,校园文化就能与企业文化很好的衔接,学生毕业后的角色转换不能更为直接,更为迅速。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前奏,企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的精神的延伸。

4、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抓手

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在学生品德教育上不能只是局限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教育,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不能只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书斋式的“硬管理”,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比如,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军政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集体主义精神、服从意识和过硬的作风,使其仪态、仪表、精神风貌、生活习惯、时间观念等方面有所改观;通过组织劳动值周、义务劳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学术讲座、专业论坛、大学生素质拓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系列科技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意识、爱岗敬业品德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同时,高职院校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有的高职院校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聘请企业领导兼任系主任,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要求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正,为毕业时实现“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有的学院在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中,创造性地将企业文化融会贯通到校园,形成了校企合作办学的独特文化。学校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企业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否则不准进入车间,甚至车间内必须按规定路线行走,不准超越警戒线,且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说话。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5、以物质文化为基础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如有的学校在校园醒目处悬挂的不是科学家而是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教室里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橱窗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偶像,学生的校服就是企业员工的工作服;还有的学校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

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信心倍增。

6、以课程文化为亮点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高职教育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课程活动观,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在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上,表现为坚持“三个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思路,使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的配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适时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

7、以实践教学为桥梁

企事业一线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好场所。在课堂知识学习和校内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在校外某企、事业单位经历实际的生产、经营、服务、生活等实践,能提高学生诸多素质,如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服务态度、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风险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及身心健康范畴的职业素质在企业一线工作中的反复磨练和熏陶中逐步养成。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一方面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训练环境;一方面把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学生)去参与企业生产。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教育。实践教学使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由单向援助转变为双向介入,通过双向介入式校企合作,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8、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校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卡拉0K 比赛、篮球比赛等居多,这无疑也是必要的,但各种辩论赛、学术研讨会、人文知识讲座、科普知识讲座、专业技能比武、科技创新活动、创业计划大赛等相对

较少。许多学生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国内外的时事、东西方文化与人文科学等的了解都相对较少,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普遍不高。学院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形成参与式的教学,让同学们作课堂的主人,讲座教师作启发、引导的辅导员。高职院校在精心组织节假日、庆典日等常规性活动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办好文化节、体育节、科技(技能)节、读书节,组织好高水平的人文讲座、论坛和报告会,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影视网络传媒手段,要建设好校园网,建立网上互动平台,以满足高职学生的信息需求、知识需求、娱乐需求和交流需求。

参考文献:

[1] 雷久相. 试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J].教育与职业,2006(9).

[2] 朱发仁. 高职院校应建立企业化的校园文化[J]. 职教论坛,2004(9).

[3] 池卫东. 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 林丽萍.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DB/OL].

http://www.cmo.com.cn/0607s/qywh/llp.htm

原载于《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3期

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思考

陈 丹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要求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浪潮愈袭愈烈,企业文化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中的地位日渐突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专业人才,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对于我国企业文化的性质与厚度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文化;教育培养

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都依靠着一套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事情证明,先进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而高职院校输送的专业人才无疑发挥着重大作用。高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力求支持并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由此看出,高职院校的企业文化教育在不断进步。

1 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趋势

1.1企业文化的认识阶段

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作为企业管理的软力量,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高校的重视。高职院校认识到输出的专业人才不能只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后,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就从简单的实操转化为深层的文化教育工作。当然,高职院校增加企业文化教育与企业长远发展价值观的转换有着很大关系。只有高职院校在教育上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1.2企业文化的演变阶段

起初,高校在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中,教育学生必须从获取最大利润这一标准来勉励自己,在工作中,符合的就值得推崇,是好的;不符合的则是不好的,要加以约束。一次次经验总结研究后,企业文化教育中出现了一个新词“经营利润合理价值观”,这一标准在原先的要求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必须为企业长远发展和员工自身价值实现做贡献。

1.3企业文化的创新阶段

企业从社会中获得利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做法渐渐地不被认同,企业对社会应负责任的价值观日趋成熟。高职院校授课中倾向于在确定的利润水平上把员工、企业、社会的利益统筹考虑,即把社会责任看作企业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文化教育就不只是凭空捏造的一个口号,它是一项需要长期教育、培养、改进的学习进程和实施过程。

2 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2.1凝聚组织,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在组织中,当一种价值观念成为整个企业的群体意识时,自然而然被认可为企业文化。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势必是一个没有战斗力的企业,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势力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目前,我国企业已经进入了文化竞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拥有由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有着一个能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团队,能够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协调文明,社会和企业和谐一致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企业实习中尽可能调整自己,以便适应公众的情绪,在任何矛盾前都有自己的正确的处理方式,在树立独树一帜的企业声誉前提下发展企业文化。不管竞争如此严峻,经过企业文化教育的高校人才都能处理好社会与企业的关系,把建立共享的价值观视为企业运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3激励工作,发挥社会文化的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的理论力求员工把生活和工作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工作并不只是谋生方式,还要使工作成为一种兴趣,并激发出工作本身的意义,而在高职院校的企业文化教育之后,这批新员工就会自觉地融入企业,有主人翁意识,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相融合,会为企业工作倾注自己的热情和才能。再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健全企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知名度。

3 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及其思考

3.1弱势文化错误导向,摒弃偏离经营战略的企业文化

尽量化解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引导新员工以发展的眼光、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努力在消化和吸收新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有所突破,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与融合。高职院校的教学应顺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企业文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就是需要从各个层面锻炼进步的。 在教育中,高职院校如一味地用那些常常以“团结、严谨、创新、求实、服务社

会、争创先锋”为文化口号的企业为例,那么这些千篇一律的口号,不仅没有特色,也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感悟,也就不可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成为自己的行为价值取向。企业文化教育时就该主题突出,特点鲜明,让求学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快速理解、掌握,进行企业的每一个活动都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

3.2企业文化教育的强度尚欠,必须引起学生的重视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开发、生产环境、服务质量、文化设施、产品信誉等物质现象进行表现的。实现企业的最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的企业文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出能用文化的思维预测、解释,以文化的眼光引导、控制企业内外一切活动的有用人才。

从企业文化教育的细节出发,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才能使学生引起重视,而且要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把软力量作为一种自身的价值观。每一个受到公众和社会认可的百年大企业,都有一个靠强有力的文化作为基础。因此,学生对企业文化教育的重视是进行一切教育和实践的基础,当学生意识到企业文化这门课的受益度,就会主动、自觉地投入的课程学习中去。

3.3企业文化课程实用性有待加强,发展实际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工作中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却有部分弊端,部分高校过分地注重理论的灌输,而缺少了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学生缺少系统的训练,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组织形象塑造的行动中。

3.4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要积极培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学习企业文化的过程是学生对企业价值理念、自身的综合素质的认知理解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就业后的最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岗前培训,使学生了解中外不同企业的文化差异,并把良好的面对特别环境的习惯带到企业中去,直接地缩短了作为新手对企业文化不适应的过渡期。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对社会、教育、学生的负责,有效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所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光明. 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吴柏林. 公司文化管理.[M].第二版.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3]王雪野,原晓冬. 文化、创新与企业文化经营——企业文化操作宝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华锐.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丹,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浅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龙粒波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龙粒波

高职校园文化是开放、互动、发展的系统,是一个传承和创新的过程,高职校园文化有其行业特色、职业属性。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看,我国的高职教育大多脱胎于行业、企业办学的中专或职工大学,现在仍有一些高职院校属行业、企业主管主办。所以,高职校园文化中渗透着大量的企业文化,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用企业文化影响、熏陶师生员工,已成为大多高职院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的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有必要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的对接。

一、为什么要对接

1、社会的关注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大事。对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就业率牵动社会各界的目光。高就业率的院校似乎能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要求上的某种默契的融合。这种融合既是学校办学的方向,又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期盼。如高职院校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2、企业的抱怨

当前,高等教育已走进大众化时代。各地比较大型的人才招聘会上,都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然而,常常听到企业的招聘人员总是感到高职生中适应性人才不多,人才的素质与企业岗位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那么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要悉心听取来自企业的抱怨声。

3、家长的担心

哪一个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上一个好的大学,学生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既然选择了高职,那就是要学有一技之长,能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位。毕业生质量、就业率等则是家长评价学校办学优劣的标准。家长们一般都会选择有一定声誉、品牌、地理位置优越的高职院校。

二、对接的可能性

1、文化的兼容与发展

文化是一定地域,一定人群在其生活、生产、艺术创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蕴涵精神财富的物质财富的沉淀和积累的总和。文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具有两种显著的特征,一是兼容,二是发展。各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就是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的历史。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形成了信息全球

化、经济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带来文化的大融合。

2、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宏观指导

温家宝总理曾在一次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要把学校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就业结合起来。温总理的讲话指明了高职发展的方向,也体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划》中。

3、办学定位的要求

纵观国内各类职业院校,均有其特定的行业定位。如:某某工业职院,某某化工职院等,不一而足,几乎涵盖社会的各行各业。办学定位是各高职院校从事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它规定了学校为谁服务,怎样服务,如何服务和怎样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

4、职业院校的历史沿革

现今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都是从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工大学等职业学校发展而来。可见,我国的高职教育自始至终都在行业、企业领导下,受企业培训要求和管理文化思想指导。

三、如何对接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共有的价值观念是两种文化对接的基础条件。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并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精神文化是灵魂和核心。两种文化鲜明的职业性是文化对接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

1、精神层面

(1)领导者的主导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成遵循领导者哲学原理,即校园文化的形成受学校主要领导的价值观念主导,或则说一定的校园文化反映了主要领导的办学理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由于受领导者自身经历、学识水平、道德修养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校园文化。好的文化能起到吸引、激励和保留优秀人才的作用;差的文化却起到了排斥、伤害和失去优秀人才的作用。

(2)认同文化的管理职能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校园文化也应该是一种管理文化。有研究表明:个人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对生产效率有一倍的功效;工艺与流程的改进

对生产效率有十倍的功效;优秀文化的形成对生产效率有百倍的功效。我国大多数企业家也认识到,小企业靠权力管理人,大企业用文化管理人的治企之道。

建设和创新校园文化就是要用高品位、先进性、职业化的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制度层面

制度是对特定组织或全体成员要求共同遵守的规程。一个好的制度有强制、考评的作用。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制度是否真正都能执行,执行的公正性、平等性怎样。

3、物质层面

学校的教学楼、实训基地、学生生活设施等建设各校都不遗余力,而对文化建设和资金投入却表现为明显不足的现象。如何发挥校报、学报、宣传栏、网络、广播、艺术雕塑、文化墙的作用,尤其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创新,需要综合考虑。

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校园文化系统中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起到培育人才的整体功效。

浅析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

社科部 肖延昌

【摘 要】 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提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的必要性,摸索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衔接的途径,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两种文化的衔接口,校企联合是两种文化的有效衔接点,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 高职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衔接 校企合作 就业

近年来,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等渠道,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经常直面这样的问题:部分毕业生仅就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言,完全能够适应工作岗位,但现实中或者应聘“屡试不第”,或者工作不久即被炒。另外在对高职学生就业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时,又发现了许多具体问题:一是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操作不细心 ,随心所欲;二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能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三是缺乏责任心和自控能力,少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网瘾泛滥,经常迟到、旷工;四是缺乏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适应企业的“性格”----其文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因文化

的不合带来的心理上的和情绪上的诸多问题所致,因而极大影响了就业成功率。

高职校园文化所代表的是一所高职院校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 高职校园文化水准体现了一所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和活力,各个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思想教育层次和学生管理上,认为是学校内部管理的一项内容, 把校园文化建设完全依赖团委和学生工作处。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开展第二课堂,片面的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其次是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扩张, 重视校园物质文化, 建设办学规模越来越大, 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 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 物质文化景观大为改善。但价值追求、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离高职培养目标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 教育的商业化色彩、功利色彩倾向较浓。第三是高职校园文化没有自己的特色, 教师一味强调学生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校园文化建设这类“锦上添花”只能“慢慢来”, 招生就业才是学院发展的后劲。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 显然不符合开放性职业教育的要求, 长久的封闭只能培养出对企业、社会适应

[1]不良的温室花朵, 由此而生的校园文化可以形容为“温室文化”,在这种文

化氛围下的院校不注重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接触的知识、信息显得狭隘、单一、枯燥、刻板, 在走向社会时常常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有的院校虽注重校企合作,但在理解和实践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盲区”,即只是利用校企两种教育资源来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而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如敬业精神、坚强意志、合作态度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学生这方面能力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其专业能力。搜狐公司总经理张朝阳说过公司聘人的主要标准就是敬业精神,他认为:能力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敬业精神。这也代表了企业的共同心声,是企业文化中职业道德规范对职工要求的提高。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社会企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除了要将知识与技能“零距离”作为培养目标外,还必须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效衔接,可见“校企合作”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 是依附在高校这一特定载体上的社会文化, 是由价值观、理想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构成的精神文化; 由高校的物理空间、环境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由高校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 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文

化是以文化形态参与的非强制性教育手段, 通过创造一种教育的环境, 影响教育的效果, 以潜移默化的思想感化、情感陶冶、行为养成的方式, 达到教育的目的。高职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文化, 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高职教育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 其文化内核就是教育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 因此高职校园文化是依托具体的行业文化构建的, 其职业文化特征鲜明。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 国内外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表述,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一般认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经营行为、经营形象、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属于人的思想范畴, 和社会道德一样, 都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 都是一种内在约束, 是企业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1]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也是一种就业教育, 所以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也就有了衔接的必要性。

(一) 是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本,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将难以长久生存。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还表现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特色,如果没有相应的特色校园文化作支撑,这种特色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结合,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的、百花齐放的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 是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真正的“零距离”就业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缩小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有不少学校的毕业生仅就技能和知识而言,是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的,但是为什么这些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仍然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而被炒鱿鱼呢?这是因为一方面不适应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在学校学习时所处的情景往往与进入企业后工作的场景存在巨大反差,从而对在校学习的技能和知识容易产生怀疑,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难以发挥已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的作

用。

要克服上述弊端学校不仅要把技能和知识的“零距离”作为培养目标外,更要把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实行高职毕业生就业时与企业文化“零距离”作为重要目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行“校企结合”,使高职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

1. 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高职院校加强企业文化教育已是大势所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大部分要走向企业的一线岗位 ,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而现代企业需要的员工不仅有熟练的技术 ,还必须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因为企业的生命力越来越需要文化的滋养 ,企业员工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职业教育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必须高瞻远瞩、认清形势, 重视企业文化教育在职教特色探讨中的重要作用 ,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 企业文化的陶冶和职业实践, 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不同的素质要求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显然,这种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校企结合”的途径才可能形成。

2.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竞争实力的有力武器

科技创新需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做支撑 ,竞争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学习能力的竞争 ,创建学习型企业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实践技能教育为优势的职业教育必须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承担培养合格企业员工重任的职业教育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及学习能力的毕业生 ,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无疑会成为企业欢迎的人才。

总之 ,重视企业文化教育 ,必将成为职教特色探索的新亮点。

三、高职院校纳入企业文化的途径

企业文化的引入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展企业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熟悉和把握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两种文化形式的相互渗透

学生可直接参与企业文化活动,企业也可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在相互参与中彼此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成一个相互包容的整体。企业文化必须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项常规内容,要把它作为与知识提升性文化活动、消闲娱乐性文化活动一样的文化活动常抓不懈。

1. 走出去。

主要是利用实训、实习的机会把握理解企业文化。学生直接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厂景厂貌参观、人员介绍、文化宣传以及亲身感受等方式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可以对企业文化的四个层面进行一种总体的把握:其中精神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影响而长期形

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经营哲学等,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法律形态、管理形态和组织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证;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动态体现; 物质文化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归宿。按照北京外企人力资源协会理事、原朗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浦小君的理解,上述企业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一些很虚的东西,而是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与老板、客户之间的关系,每个人如何为这个组织做贡献等多种因素的组合体。学生只有经过到企业实习、实训,才会客观、真切地体会到企业文化中的这些具体内容。如学校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能够增加一个专门的项目----学习和把握企业文化,就会使学生对企业文化进行较为具体、深刻的了解与体会。

2. 请进来。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 而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进来, 才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最重要的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 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职业性教育, 它培养的是服务一线、生产、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着高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构建自己的文化特色。具体地讲, 应该围绕着“职业”这一本质特征, 将职业特征、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职业所需的人文素质等因素融入校园文化中, 即将优秀的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家精神引入到校园中来, 使之成为高职学院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1)必须按照“职业”的要求搞好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体现在理论水平上, 而是体现在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上, 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由过去的侧重基础设施转变到侧重实验实训教学设备, 由侧重校园环境净化、美化转变到职业化、社会化上来。

(2)必须按照“职业”的要求进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创新。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首先要打破单一的、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学生制度, 建立崭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模式, 紧紧围绕着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需要来进行制度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其次, 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从以能力为主转向以素质为主的新的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 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

(3)必须按照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打造学校精神。高职院校大都是从原有的中专学校、成人学校升格为高校的, 其培养目标的提高和办学层次的提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跳出原有的中专模式, 及时地进行角色调整和提升。按照“高等学校”的要求打造出体现核心竞争力、品牌和自身形象的学校精神。[4][4]

要以企业家素质结构为参照, 加强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养, 注重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把握机遇的冒险精神、寻求优势的超前精神的养成, 要促进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的态度的形成等等。这些良好的品质和精神, 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髓, 也是衡量校企文化能否真正互动互融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是企业对当今人才所最渴求的地方。

作为高职院校必须构建适应于市场动态机制的文化引入机制,才能做到与企业文化与时俱进。

(二)两种文化内容的具体衔接

尽管有人极力倡导实现两者之间的“零距离”衔接,但以笔者之见,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差异只能缩小,不可能完全实现“大一统”。比较客观的做法则是两者之间最大限度的相互融通与优势互补。[5]

1.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两种文化的衔接口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就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现职教特色,就要求师生以就业为导向,并以此为核心,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观念。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具有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并遵章守纪,而现在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缺少与人沟通共事的能力;企业要求职工应有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和竞争意识的精神,而不少学生由于阅历见识浅,又是独生子女,更缺少同甘共苦的锻炼机会,往往只看到眼前利益,缺乏先人后己和长远思考的精神。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通过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正确的职业观,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其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风校训、胸卡、校服、宣传栏、校园网路牌、标语牌、信封、摘抄本等都应力求美观精致、有品位,突出职业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氛围。要通过创设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培养学生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其就业环境的需要,同时重视职业训练活动,提升学校的职业氛围,把学校的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强调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安全操作规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联系难已割断。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形态,既有传统的更有现代的,既有本土的又有外来的,既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不健康的,还有虽无益亦无害的文化。多元、多变、多彩的社会文化,早已渗入到校园中,想堵也堵不住,但学校的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构筑起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有害的东西渗入,使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静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正是在这种美好的愿望下,传统学校不仅以一面围墙阻隔着

多元化的社会观念和思潮,也通过制度文化的形式,割绝学生同社会的诸多联系。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长久的封闭只能培养出与博大丰富的社会相隔绝的封闭的校园文化和适应不良的温室花朵。这种校园文化与多元多彩的社会文化相比尽管具有相对的高雅性,但也因封闭而必然相随其单薄、刻板的一面。学生接触的文化越是偏狭、单一、刻板、枯燥,就越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外部的社会环境永远不是学校所能控制左右的,社会文化对学校的影响也不是学校所能永远抵御得了的,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学校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内外的互动文化的鉴别、批判、选择、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才有可能使学生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样才更有利于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变。

2. 校企联合是两种文化的有效衔接点

校企联合、定向培养,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依托 。职业教育能否培养出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是企业所关心的 ,而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又是职业教育所关心的。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管理被社会广泛认可 ,学校对人的教育 ,企业对员工的管理 ,都已从技术层面拓展到了精神领域 , 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文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这就使得校企在文化上的联合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校企联合不能局限于技术适应层面 ,而必须深相结合,对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 ,把企业文化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要站在培养目标的高度 ,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使企业文化成为每一位职业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组织实训实习、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传播企业文化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二 ,建设传播和研究企业文化的专业师资队伍。企业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 ,并不断与时俱进 ,学生——未来的职员不仅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继承者,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发展者。如何使企业文化的精髓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仅要在学习理论中提高 ,更要深入企业 ,向研习专业技术一样研习企业文化 ,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合格传播者。

第三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教师不能只坐而论道 ,学生也不能只坐而听道。企业文化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文化 ,离开了孕育它的企业环境 ,就无法认识其真谛。学校必须创造机会使学生在学习企业文化原理的同时 ,更多地接触企业的运行实际。技术学习需要实践 ,文化学习也同样需要实践。学校不仅要有人力、财力、物力的充分投入 ,更要有政策制与度的保障。

第四 ,打破企业单枪匹马进行文化建设的格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 ,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战略意义 ,为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没有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 ,就不会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企业不关心劳动力大军整体素质的提高 ,就只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重复做着“矬子里拔大个儿”的工作 ,这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利 ,对于一个区域所有企业的整体发展更不利。所以 ,企业要通过参与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教育资源的提供、教育计划的制定、教育内容的设定等方式 ,参与到高职院校对职员的培养过程中 ,以实现自身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纳入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率,也是对自身文化定位的明确与健全。

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探析

摘要:当前,学术界及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有充分的认识。但是,对构筑什么样的高职校园文化及怎样构筑高职校园文化,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定位和实现途径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本文试就此作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素质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个“误区”: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其目的是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企业文化缺少联系与沟通,不注重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虽然,学术界及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经有充分的认识,但对构筑什么样的高职校园文化及怎样构筑高职校园文化,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定位和实现途径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因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脱节之处,两者从总体上也并没有实现真正互动式的双向交流和渗透。 1 高职校园文化的准确定位 1.1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目标,面向就业市场,面向生产第一线,有的放矢培养专业对口人才。可见,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因而,高职教育注重“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并初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素质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的基本员工,那么现代企业的员工须具备哪些思想素质,如何让这些“灰领(银领) 人才”在毕业后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的融人现代企业文化之中,平稳、快速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变的,等等。这些都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学生素质教育中引人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 1.2高职校园文化的准确定位 高校校园文化就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的成果。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潜在性、暗示性、渗透性的影响,它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文化知识的传递、高尚情操的陶冶、课余生活的活跃、消极情绪的疏导,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高校形象,增强高校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是高校精神

风貌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因此,高职校园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有其一般规律。内在特点都是道德文化为主线,通过环境氛围、制度、管理、社团活动等形成特有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并在师生员工身上具有的普遍性意义的行为、气质和观念等方面呈现出来。外在特点都具有稳定性和多样性。 但是,高职教育毕竟是一种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它比普通高等教育更贴近市场,更贴近企业,与企业、市场有更加紧密更加全面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不应该建设像普通高校那种“学术型”的校园文化,而是应该建设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更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的校园文化即为企业服务的“技术型” 的企业化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即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系统。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自身企业特色的精神,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其中,具体凝结为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所需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企业文化的融入,必将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因此,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应注重营造一种像企业一样的技术氛围,坚持以技术教育为主导的办学思想。教育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手段、考试考核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诸方面都要体现技术教育的特点;应以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开发技术学科(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的课程体系等为重点。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要以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为主题,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应当是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是涵盖整个招生、教学、就业的全过程,涉及校园物质环境、管理制度、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建设有高职特色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应着重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努力。 2.1引入ISO -9000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学校内部管理 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基本形态来看,它们均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其中,物质文化是物质载体,制度文化是运行制导系统,精神文化是它的核心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校园文化充分体现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使办学理念体现在学校现实运行的各个环节中,使校园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通过制度的方式来统帅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关系是一种生产和需求的关系,如果企业拒决我们的产品,那么学生无法就业,学校教育就陷入失败的境地。从生产意义上讲,学校与企业都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塑造自己的精神,形成具有其个性和特点的文化。 企业成功管理方法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也更新和完善了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对学生的教育逐步趋同。通过ISO -9000质量认证,是当今现代企业通行的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获得社会声誉的一项重要措施。将这种质量认证体系引入到高职院校,有助于树立与企业、社会需求不断适应的发展理念,使师生更加清楚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的运作模式,同时借鉴ISO -9000 质量管理标准的思路来建立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极大的促进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使学校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缩小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之间管理水平的差异,有利于塑造企业化校园文化,培养出现代企业认可的技术人才。 2.2深入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 开展校企合作,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但是人们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普遍还存在一个“盲区”:即只是利用校企两种教育资源,来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而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如敬业精神、合作态度、坚强意志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校企合作必须是全方位的、多层面、多样化的,无论从师资、设备、技术创新,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课程开发以及订单式培养人才等方面,还是校

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的交流等许多方面,都应加强合作,实现产学研由松散型合作到紧密型结合或产学研一体化方向的转变。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培养学生的过程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事实上,对学生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把握机遇的冒险精神、寻求优势的超前精神的养成,以及促进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的态度的形成等等。这些良好的品质和精神,通过现场感受或实战体验的效果远远大于课堂的描述。如建筑专业学生在生产实习现场跟班劳动,和工人一起参加现场施工管理,取得生产真实的经验,遇到工地浇灌地板和大的地基,学生也与工人一样,彻夜不眠,工作在现场,感受了工地的生产氛围,从中增长了感性认识,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了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等。 建立课外科研活动体系,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革新。高职院校应学生课外科研活动领导小组,与合作企业共同设立外科研经费专项基金,并制定课外科研基金相关管理办法,规范课外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评审、答辩。由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做专业与非专业的课题研究,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高职校园文化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要对职业岗位专项能力进行分析,而且应对毕业生未来就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分析,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在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材、开展课外活动等方面都应有意识地渗透企业文化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尽早地、尽可能多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积极推进毕业设计、岗位训练与就业相结合,让学生在岗位训练的同时也能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一是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专业知识提升为文化的文化活动是与企业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因此要引入和强调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借助这种关系作为切入点是再合适不过了。通过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的比较,强化对文化的理解,调整文化修养上的选择,不仅有益于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有益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当然,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的要求。如,医院对护士的要求侧重在有奉献精神、救危扶伤的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待人亲切、办事严谨、操作准确等素质;经营类企业则要求有诚信理念、市场理念、创新理念、竞争理念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农业类企业要求的侧重点在能吃苦耐劳、不怕失败和创业精神强等素质。因此,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以及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文体生活等都要体现出对这些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其次,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强调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要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专业;推行毕业生的”双证制”,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还要根据针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加强教学改革,从以能力为主转向以素质为主的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 三是利用见习、实习、实训的机会把握理解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的见习、实习、实训活动应加一个专门的考核项目以学习和把握企业文化,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心;在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实训过程中,作为企业的一员,他会真切、客观地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提高对困难挫折的忍耐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具体的了解和体会,之后把这些体会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2.4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与互动 无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多少企业文化内容,如果不能把两者有效地融通,那么,引入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无法

达到。因此,引进之后融通是关键。文化互动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生能在校企间的“零过渡”、“无缝对接”做好准备。 两种文化形式要相互渗透,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文化活动,企业也要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在相互参与中彼此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成为一个相互包容的整体。企业要打文化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用校园文化来活跃企业文化,也使校园文化融人了企业文化。校企间经常性的体育比赛,成为校企间员工感情联系的纽带,培养了学生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学生为企业进行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扩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企业文化必须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一项常规内容,要把它作为与休闲娱乐性文化活动、知识提升性文化活动一样的文化活动常抓不懈。邀请企业老总及其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或企业文化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这种讲座可分为面对全体学生的广义企业文化内容的讲座和面对具体专业,甚至某一具体企业狭义企业文化讲座,如“成才之路”系列讲座、“经济发展走势”、“成功企业家与你共谈人生”、“应聘语言技巧”、“如何融人社会”、“赢在起点”等活动。使企业的理念逐渐为学校、为师生所接受,企业文化也逐步融入了高职校园文化。 可以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发展观和创业意识。学生跟踪社会、区域发展,关注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并开展各种调研活动。一方面,为企业调查收集相关的投资环境或市场行情所需资料,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国情、社会现状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的了解,培养其科学发展观,激发其创业激情。

高职职业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积淀

蔡志恩 温天山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福建漳州 363000)

摘 要:校企合作的深层深度融合,是激活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核心力量,其强大的辐射性和影响性可以让高职院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必然存在一些碰撞和交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如何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而形成与校企共同办学、共同培养相吻合的高职职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缝融合,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可持续性合作,将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职业文化 高职职业文化

在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推动下,使众多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自觉地对接和服务于行业、企业,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新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尤其高职校企合作的不断融合,引起了高职院校翻天覆地的变化,校企之间文化的互融、互动、互惠逐渐成为校企合作的新取向。原有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已经不能适应以企业为主导的高职改革趋势,也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可以灵活下企业进行顶岗试验、实习、实训的要求。因此,在高职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提出校园文化企业化的高

职职业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顺应高职院校的开放办学的形势,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过程中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何谓“高职职业文化”

任何一种区域文化,都是这一区域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或形成的一种取向。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行为,行为一旦积淀成文化,就可以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运行力存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群体活动的行为趋向和行为效果。校企合作过程形成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个流变的过程,能带动其内部成分的互动和变迁。

“高职职业文化”是个全新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表述,在阐述“高职职业文化”之前,应该先谈何谓“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范,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礼仪的自觉认同和自愿遵从。任何职业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职业文化既受制于整个文化环境,同时也影响着其他文化生活。在当前的文化研究中,对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比较重视,职业文化则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培育和规范。实际上,职业文化具有更大的覆盖面,更强的历史传承性和社会效应。如果从职业文化中找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渗透的潜衡点,使之优势互补、利益相衡、理念共驱的途径,这将是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研究的一大突破和飞跃。因此,我们提出了“高职职业文化”的概念。

高职职业文化,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的内涵和精神上,提出的一种适合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区域文化,其内涵和外延有别于从属于企业组织管理的企业文化,也有别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校园文化,它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内涵积淀成果,整合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静”和“动”的矛盾。其核心内容已经从传统的校园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素质汇报演出、科技节等校园活动转移到具有企业文化渗透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素质拓展团体训练、模拟职业面试、工学训练业绩竞赛、职业生涯规划、校企订单学生成果汇报演出、高职生创业争霸等具有企业化的社会的校园活动。其实施原则是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它源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又高于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把高职高职生从准职业人培养成职业人的沃土,是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订单培养、半工半读、官校合作等培养方式和措施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企业化的内涵文化。

二、提出“高职职业文化”的意义

提出“高职职业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关键是怎样把两种文化的碰撞力,更好地转变成推进校企合作、促进高职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持续动力,并让这种动力最大化。而高职职业文化的提出正符合持续动力的要求。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把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好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等等要求与思路,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职业这样具有很强社会性的关键字眼,将是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的特征和标志,高职院校的发展视野必须向企业延伸,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必须围绕着职业文化的营造而提升。

高职职业文化的提出,一是有助于各专业的高职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种职业活动方式、职业声望、职业语言及职业行为的多重意义。二是有助于增强企业职业岗位培训与学校专业素质塑造之间的互动。三是有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执行。四是有助于丰富和提高高职高职生的社会文化生活。其作用是让高职学生突破传统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校园之外的企业文化生活,通过校园、企业职业文化的耳濡目染,塑造了自然职业养成习惯,从而缩短了学生准职业人、准高技能人才的磨合期。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下,可以说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工厂车间已经成为高职高职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领域,那么在高职校园里营造职业文化,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在充分重视和肯定高职高职生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所引起的专业学习环境的变化,大力推行高职职业文化建设,进而有效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师生与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服务和支持。

三、高职职业文化是实现校园文化企业化的内涵提升

校企合作过程中,文化交融是校企合作纵深推进的动力,而文化吸纳是校企合作的一种相互追求。校企之间必须深层次地交流与渗透,并最终达成文化层面的相互交融和相互依恋,才能够使校企合作具有持久性和生命力。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都具有培养、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校园文化是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而企业文化是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更侧重于结果。校园文化是一种研究性文化,追求的是理性、品味,具有高雅、含蓄、内敛等特点;而企业文化则是实践性文化,再好的文化理念必须与生产、管理、经营的实践相结合。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就企业文化的本质来看,它宏观上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使企业得以存在与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校园文化建设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激发师生员工为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全体师生员工的责任感和创造性,培育全体师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校整体效率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是围绕“管理与“氛围”,从而形成奋斗、爱岗敬业、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充分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点,就是他们的主体都是生活的人而不是机器,这就要求在二者的建设中要关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

正是因为两种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和共同点,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衔接与融和,形成具有学校和企业相互动、相驱动、相联动的高职职业文化。高职院校营造高职职业文化氛围,有其现实性和必然性。从培养目标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从业,步入社会后,他们首先感受到的将是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精神的熏陶。其次,从培养模式看,高职院校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将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高职生学习的场所空间,将扩大到企业的车间、实验室、实训基地等等,可以说高职学生有相当一段时间将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实训基地实践操作。这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走出象牙之塔,主动面向企业,服务企业,融入企业,要求学生要了解企业,适应企业,热爱企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相贯通、相协调。高职校园文化应当借鉴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制度;同时高职校园文化又可通过毕业生为介质,对企业文化起到幅射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四、积极探索激活高职职业文化的途径

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产学结合的不断创新为核心理念,推动校园文化企业化的实践创新。高职职业文化的形成,符合自觉文化从认识到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主动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产学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反思。从高职改革趋势的角度要求高职院校要整合多种文化,进而倡导、发展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特质的校园主流文化,而这些正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产学”的高职校园文化理念,有利于强化其“企业与学校‘和而不同’地相互融合”的境界、包容理念以及潜在的创新意识。高职职业文化的氛围的营造,是一种强调实践先于理论的文化开拓,必须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全细节中全方位地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激活全体师生的职业素养。

1、通过吸纳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来激活高职职业文化

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将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合理内涵。在高职院校教学与行政管理上引进企业先进ISO 质量管理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值得探索的有效途径,将IS09000质量理体系引入到高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和科研等日常管理中,不仅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而且也会将质量管理体系文化逐渐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之中,使单纯通过外力推动的质量评估,成为高职院校的自觉行为。

ISO 教育质量体系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了各项工作的程序,以确保学校每一管理层和工作环节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控制整个管理过程,杜绝中间任何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使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学校的产品是教育服务,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全过程进行控制,能够使学校的内部管理变得有序和畅通,使质量观念得到快速提升;能够提高学校知名度,更好地获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得到良好的形象展示和业绩评价,提升办学质量并带来增值益。

2、通过贴近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标准来激活高职职业文化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要贴近企业用人的素质标准,尽可能地缩短高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使高职学生树立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生涯理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企业化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要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为重要载体,加快校园文化企业化的高职职业文化形成步伐。通过寻求与有需求的企业结合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在企业中设立专业实践基地,把企业的实体建设在学校中,直接在生产科研第一线培养高技

能人才。同时,把校园文化的信息带到企业,企业文化信息带到学校,丰富高职职业文化建设内涵。

企业的员工往往为了一个产品的研制而要长期加班进行公关,废寝忘食,这是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光荣传统,是备受世人推崇的优秀品质,也是应该弘扬的优秀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也应该继承这样的美德。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第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实干精神,吃苦耐劳,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解决。注重高职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能力的培养。要力争多给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企业文化影响学生的价值文化,通过成功的企业人艰苦创业史来教育学生。在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生产中,看到严峻的实际问题,使其认识到坚忍不拔的品质的重要,理解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

重视高职生模拟实训环境的营造。例如上岗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卡、按时就餐,不许大声讲话,不许擅自离岗位等等。只有严格管理才能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有高效率。要给学生创造各种环境,例如工作环境实训室要最大化地模仿现实车间、张贴各种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打卡制度、坚决杜绝非规范性操作。再如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严格执行按时熄灯,按时就寝,不迟到、不早退,增强学生对学校纪律的认同感,使他们自觉养成严谨的学习生活习惯。

高职院校要把团队意识教育作为贴近企业,保证就业的重要措施来实施。在学生的课余活动中,甚至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不断受到模拟企业生产第一线环境的感染、熏陶,养成良好严谨的职业习惯同时深化了对职业岗位的感情。


    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 周萍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最困惑的问题之一,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高职院校应认识到校企合作的价值与意义,重新定位校企合作的价值取向,这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客 ...

    挖掘产教融合深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挖掘产教融合深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福建省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一.实施背景 南靖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90年,是漳州市唯一一所县属国家级重点中职校.学校拥有一个国家级示范专业和两个省级重点专业,是福 ...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0年1月14日 访问量:1883 邓志辉 王兆奇 赵明威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在于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 ...

    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建设

    摘要:为改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本文基于共生理论,把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共生单元,按照共生体在共生单元中融合的紧密程度,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基于课程之间的融合关系分为一体化共生.间断共 ...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转型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转型发展 --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纵论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 中国教育报 > 2014 年 4 月 28 日 3 版 在近日举行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上,与 ...

    试论现代学徒制试点要素及学校实践模型的构建

    教改探析JIAoGAl TAN× 试论现代学徒制试点要素及学校实践模型的构建 口成 洁 摘要:现代学徒制学校试点工作是构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的基础.文章通过分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特征.提炼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要素- ...

    探析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培育思路

    [摘 要]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中职学校融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吸收.转化现代科学技能,培养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能支撑学校较长时间的竞争优势.培育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能力是基础,适应现代科技对操作技能的要求是关键,组 ...

    未来大学:从象牙塔到终身学习中心

    导 读 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个性化培养.显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下 ...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人才

    摘 要:温州大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温州近代著名爱国.爱乡人士黄溯初先生于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该校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新时期,温州大学积极融合地方元素,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以素质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