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赏析

青春的呐喊

——巴金《家》赏析

● 作者巴金

●《家》故事梗概

●《家》的创作背景

●《家》中人物分析

●《家》中矛盾分析

●《家》的艺术特色

●《家》的思想及文学地位

● 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作者巴金:

●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

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他的《灭亡》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灭亡》时,他第一次以巴金为笔名,他的笔名很多,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百年巴金

多产作家巴金

● 《灭亡》(中篇小说) ,1929,开明书局

●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 ,1930,上海自由书店

●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 ,1931,开明书店

● 《 复仇》(短篇小说集) ,1931,新中国书局

● 《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 ,1931年,新中国书局

● 《海的梦》(中篇小说) ,1932,新中国书局

●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 ,1932,开明书店

● 《海行》(散文集) ,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 《光明》(短篇小说集) ,1932,新中国书局

● 《雨》(“爱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 ,1933, 良友图书公司

● 《砂丁》(中篇小说) ,1933,开明书局

● 《电椅》(短篇小说集) ,1933,新中国书局

● 《抹布》(短篇小说集) ,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 ,1933,开明书局

●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 ,1933,现代

● 《新生》(中篇小说) ,1933,开明书店

● 《旅途随笔》(散文集) ,1934,生活书局

● 《将军》(短篇小说集) ,1934,生活书局

● 《巴金自传》(传记) ,1934,第一出版社

● 《电》(“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 ,1935, 良友图书公司

● 《点滴》(散文集) ,1935,开明书店

●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 ,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 ,1936——1942,开明书店

● 《生之忏悔》(散文集) ,1936,商务印书馆

●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 ,1936,商务印书馆

●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 良友图书公司

● 《忆》(回忆录) ,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 ,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长生塔》(童话集) ,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雷》(短篇小说集) ,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短简》(散文集) ,1937, 良友图书公司

● 《控诉》(散文集) ,1937,重庆烽火社

●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 ,1938,开明书店

● 《梦与醉》(散文集) ,1938,开明书店

● 《感想》(散文集) ,1939,重庆烽火社

● 《黑土》(散文集) ,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 ,194O ,开明书店

● 《利娜》(中篇小说) ,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 《火》(共三部,长篇小说) ,1940—1945,开明书店

●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 ,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 《无题》(散文集) ,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龙·虎·狗》(散文集) ,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 ,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 《废园外》(散文集) ,1942,重庆烽火社

●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 ,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憩园》(中篇小说) ,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 ,1946, 良友图书公司

● 《旅途杂记》(散文集) ,1946,上海万叶书店

● 《寒夜》(长篇小说) ,1947,晨光

● 《怀念》(散文集) ,1947,开明书店

●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 ,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 ,1951,平明出版社

●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 ,1951,平明出版社

●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 ,1951,开明书店

●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 ,1951,平明出版社

●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 ,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 ,1953,平明出版社

●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 ,1954,中青

●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 《谈契河夫》(理论) ,1955,平明出版社

●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 ,1957,作家出版社

●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 ,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 ,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 ,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

● 《巴金文集》(1—14卷) ,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

●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 ,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 ,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 《友谊集》(散文集) ,1959,作家出版社

● 《猪与鸡》(短篇小说) ,1959,作家出版社

● 《赞歌集》(散文集) ,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 ,1961,作家出版社

●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 ,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 《贤良桥畔》(散文集) ,1964,作家出版社

● 《大寨行》(散文) ,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 ,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 ,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 《烟火集》(散文集) ,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 《随想录》(散文集) ,1979,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 ,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选集》(上下卷) ,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

●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 ,1981,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 ,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

●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 ,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 ,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 ,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

● 《序跋集》(散文集) ,1982,花城出版社

●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 ,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 《忆念集》(散文集) ,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 ,1982,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论创作》(理论) ,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 《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 ,1984,香港三联书店

●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 ,1984,四川少儿

● 《愿化泥土》(散文集) ,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 《控诉集》(散文集) ,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 ,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 《十年一梦》(散文集) ,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 ,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

● 《巴金全集》(1—26卷) ,1986—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

●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 ,1986,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 ,1986,香港三联书店

●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

●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 ,1987,少儿出版社

● 《雪泥集》(书信集) ,1987,三联书店

●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 《随想录》(散文集), 1987 ,三联书店

● 《巴金散文精编》,1991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巴金书信集》, 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域外小说》,1992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忆》(回忆录) ,1994 ,中国华侨出版社

● 《短简》,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再思录》(散文集),1995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 《巴金自传》,1995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十年一梦》,1995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

● 译文集:

●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 《面包略取》(理论) ,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 《面 包与自

由》,1940,平明出版社

●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 ,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 书局

●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 ,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 ●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 ,俄国克鲁泡特 金著,1928—1929,

上海自由书店

●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 ,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 ,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 ,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 《前夜》(剧本) ,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 《丹东之死》(剧本) ,苏联A ·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

●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 ,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 ,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

● 《过客之花》(剧本) ,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

●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 《狱中记》(传记) ,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 ,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门槛》(短篇小说集) ,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夜未央》(剧本) ,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告青年》(理论) ,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 ,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

版社

● 《叛逆者之歌》(诗集) ,俄国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 《父与子》(长篇小说) ,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 ,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处女地》(长篇小说) ,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 《散文诗》(散文诗集) ,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 ,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 ,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 ,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 ,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萧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 《巴金译文全集》,1997,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品的三个阶段

● 阶段一: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

部曲”《家》、《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喷发来倾吐对不合理社会的痛恨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

● 阶段二:对现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开始关注小人物的生存悲剧,发表了《慈园》、《寒

夜》等感情更蕴藉、思想更深刻的作品,为后来的研究界更为推崇。

● 阶段三:“文革”后,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1989年获全

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家》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家》的创作背景

●长期的封建家庭生活

● “五四”新思想的影响

●长兄李尧枚自杀

长期的封建大家庭生活

1904年11月25日,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的李公馆新增了一名男丁,这个男孩被取名为李尧棠,字芾甘。“尧”是李家这一辈的排行,“棠”和“芾甘”反取自诗经中的《召南·甘棠》篇: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意思是说,这棵小小的棠梨树,不要去砍伐它,这是周朝有德政的召伯曾经休息过 的地方。后来,“芾甘”就成为这个男孩的笔名之一,当然,它远不如“巴金”的笔名更有名。

李家是当地的殷富,数代都是书香人家。巴金的远祖李介庵原籍浙江嘉兴,以儒生的身份入川在官府充当幕僚。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当过县官,添置了一些家产。祖父李镛做过多年县官,他精明强干,官囊颇丰。

卸任之后广置田产,并修建了五进三重的李公馆,还收藏了许多古玩字画。1909年,父亲李道河去川北广元县就任知县,5岁多的巴金与母亲陈淑芬一起前往。

在广元,巴金五个兄弟姐妹一起上课,在一位刘先生的教导下,认方块字,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村塾常用的启蒙读物。巴金与大他一岁的三哥尧林最为亲密。有一个时期,在夜晚的油灯下,兄弟俩依偎在母亲身旁,听她熟读诗词,颇有文化修养的母亲教他们吟读《白香词谱》。他们学词的课本由母亲用工整、娟秀的小楷抄录、装订,这似乎是巴金最早接触到的文艺作品。

他不仅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古典诗词,还学到宽容厚道的博爱精神。

辛亥革命开始后,李道河辞官回家,1914年,陈淑芬因病去世,四个多月后,巴金的二姐也死了,过了两年,巴金的两个堂兄弟患白喉症死了。随后,巴金和三哥也患了白喉症,他们的病尚未痊愈,巴金的父亲李道河病亡了。在其后的分家过程中,家族内部的倾轧丑态毕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态和诗礼传家背后的龌龊。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遗产的争夺由此引发,巴金在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他深刻地认识到大家族必将崩溃的结局。后来,这些都成为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家》的丰富素材。 背景

“五四”新思想的影响

1918年秋天,巴金进入青年会英文补习学校学习,不久又因病辍学。1919年的

五四运动给这个15岁的少年心田投入了一把火,他的心开始熊熊燃烧起来。

《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成了巴金兄弟们最喜爱的读物,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五四”使他认识到个性,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1920年夏天,巴金与三哥尧林一起考入了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在那里读了两年半的书。在此期间,他读到了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波兰剧作家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等书。他深受两位作者以及美国人高德曼的影响,正是从这两者和“五四”中所获得的营养,使得数十年后的巴金在历经多次劫难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冲破重重阻碍的限制“说真话”,写出了被人称道和警醒的《随想录》。也正是有了这种“说真话”的信念,《家》中才出现了那一幕幕血淋淋的封建悲剧。„

《家》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时,篇名为《激流》,在写作过程中,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因投机生意失败而自杀了。在巴金的记忆中,大哥是旧制度下的牺牲者。在听到噩耗的那天晚上,他辗转难眠,决定调整《家》的结构,把大哥作为主要人物原形来写,他要把一个垂死制度牺牲者放到人们面前。由于写的都是熟悉的人物、事件和生活,《家》的创作十分顺利,许多部分和情节一气呵成。

《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名为《激流》,后来以单行本发行时才改名为《家》。1938和1940年,巴金又继续顺着情节发展线索,陆续写成了《春》和《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合称为《激流三部曲》。这三部小说一开始并没有总体的构思,写作时间先后的间隔很长,每部作品各有其独立的结构,可以分开来读;但写作过程中又兼顾到各部有相互关照,是整体统一的长篇系列的小说。在这三部作品中,《家》是关注度最高的。

《家》矛盾分析

●封建代表与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

●封建统治者的内部矛盾

●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

封建代表与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

以高老太爷为主的封建家族代表,把掌控别人的命运看成是自己不可侵犯的权力。 对于觉新三兄弟,最明显的便是对他们爱情的干涉。觉新和梅芬相爱,封建代表们却因为自己牌桌上的恩怨而棒打鸳鸯;觉明和琴,他们不同意,最终逼迫觉民离家出走;觉慧与鸣凤相爱,高老太爷却意图把鸣凤送给自己的好友冯乐山为妾,最终导致鸣凤自杀。面对这样的情况,受过新思想影响的青年们都感觉到痛苦,并开始试图反抗。作者通过一幕幕血淋淋的悲剧向社会宣告封建制度的不合理。

封建统治者的内部矛盾

封建统治者的内部矛盾,主要是封建大家长与封建代表们及封建代表们之间的矛盾。

作为封建大家长的高老太爷,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出现四世同堂的美好情形,希望自己的权威,自己的统治能使高家世代兴旺。然而儿孙们却越来越不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就连一向对自己唯唯诺诺的儿子们也在外建立小公馆,并带来一身的债务,这势必引起一系列的矛盾。

高公馆是个封建大家族,几代人,几屋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大家尔虞我诈,觉慧认为这已不是一个家了。

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

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觉新与觉慧之间的矛盾。他们都是受过新思想影响的新青年,都认识到封建制度的不合理。然而,由于觉新本性的懦弱,以及所处的环境,让他一直采取着”作揖主义”,帮助封建代表们维持着家族的封建秩序。这样的做法不仅让他失

去了自己的爱情,也失去了自己的妻子。觉慧是三兄弟中最激进的一个,他不能忍受觉新的做法,特别是鸣凤的死让他坚定了离开的信念。在他们之间,产生了关于是否反抗封建的矛盾。

《家》人物分析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家》里的封建统治者 ⒈有着道貌岸然的外表,竭力维护封建观念、秩序的人物,如高老太爷、克明等。⒉行为荒唐、生活糜烂的人物,如克安、克定等。

封建大家长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权威,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家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封建《家》的承受者------

⒈不甘于“命运”,敢于反抗,如鸣凤。

⒉逆来顺受,默默的承担起封建社会给与的痛苦,如瑞钰、钱梅芬等。

鸣凤

● 鸣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美的劳动妇女之一。她自从被一个面貌凶恶的中年

妇女领进高公馆,就开始了她那备受欺凌的折磨的苦难生活。

● 这个外表柔顺的少女,内心却有着反抗的精神,她敢于对封建制度的代表人物冯

乐山表示最大的憎恶,并敢于第一个公然违抗礼法森严的高府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的旨

意,以投湖自尽来维护自己的爱情及对万恶制度的悲愤抗议。

瑞钰和钱梅芬

她们是有着相似命运的女子,被封建制度支配着,被迫接受自己的“爱情”与“生活”。虽然说瑞钰比较幸运,遇到一个不错的丈夫,但在这样腐朽的家庭中,便注定了她不幸的结局。梅悒郁,瑞珏贤慧,但她们都逆来顺受,并在这种残酷的打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她们逆来顺受的结果便是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反叛者

在《家》里,有一群怀有新思想,并且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的年轻人。他们渴望新生活,渴望脱离“家”,渴望争取到自己的幸福。虽然在这群人中,有人懦弱,有人犹豫,有人勇敢,但他们仍然都是封建家族里的反叛者,像觉新三兄弟、琴等。

觉慧

●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

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

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

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

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

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觉新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在反叛者中,觉新和觉慧形成强烈的对比,或许可以说,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反衬对方。他们都是新青年,但是觉慧激进,反对一切封建活动,并付诸实践,特别是在鸣凤被高老太爷逼死后,他便想逃离“家”。然而觉新不同,作为高家的“家长”,他虽然有着不同于这个家族的想法,但是为了“责任”,他选择忍受,于是,他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妻子。可喜的是,这一系列的失去,终于让他决定帮助觉慧逃离。他们俩命运的对比就是作者想要昭示的新青年的命运,只有为之奋斗了,才会得到想要的幸福。

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反叛者们的反叛行为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他们对封建制度及当时社会的看法并不十分合理。如觉慧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

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离开,走向另一段革命之旅

《家》的艺术成就

● 人物塑造

● 作品结构

● 语言魅力

人物塑造:

作品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

如作品写鸣凤投湖时的心理,就非常细腻,是全书极感人的篇章。它将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最终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又如,作品写觉慧在鸣凤死后的内心也极细致,作者还利用梦幻来剖示人物内心的隐秘,笔墨中透露出人物内心极度的悲哀与懊悔。除此之外,作品在塑造梅、觉新等人物时,也非常注重采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正是由于作品细致地写出了梅的内心,才使梅多愁善感的性格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觉新是一位有着“两重人格的人”,作品多处细致地剖析他的内心,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因受新思想的启发,对现实不满,又受旧思想的羁绊而最终不能或无力抗争的苦闷、矛盾,使人物复杂的性格得以凸现。

作品结构

一般说来,一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多、事件多,就需要作家有精心结构的能力。这部小说全书描写的人物多达70人左右;作品所写的事件也相当多,如闹学潮、梅与觉新的感情悲剧、鸣凤之死、觉民逃婚、瑞珏惨死等诸多事件。尽管作品表现的人多、事件多,但由于采用了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构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便巧妙地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的结构特点。

语言魅力

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家》的思想表现

●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

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

●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

代的摧残和迫害。

●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

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家》的文学影响

新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 开明书店1933年5月出版《家》单行本,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出版了33版,销售数十

万册。该书1949年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仅北京一地就印行了15次。它还先后三次被改编拍摄为电影,并多次改编成话剧、戏剧、电视剧、舞剧等,风行了半个多世纪。 ● 《家》对中国封建专制家庭罪恶的强烈控诉与反抗,曾经引起无数青年的共鸣,激励他

们走出封建牢笼,参加革命和社会进步运动。

●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

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青春的呐喊

——巴金《家》赏析

● 作者巴金

●《家》故事梗概

●《家》的创作背景

●《家》中人物分析

●《家》中矛盾分析

●《家》的艺术特色

●《家》的思想及文学地位

● 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 ●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作者巴金:

●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

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他的《灭亡》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灭亡》时,他第一次以巴金为笔名,他的笔名很多,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百年巴金

多产作家巴金

● 《灭亡》(中篇小说) ,1929,开明书局

●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 ,1930,上海自由书店

●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 ,1931,开明书店

● 《 复仇》(短篇小说集) ,1931,新中国书局

● 《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 ,1931年,新中国书局

● 《海的梦》(中篇小说) ,1932,新中国书局

●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 ,1932,开明书店

● 《海行》(散文集) ,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 《光明》(短篇小说集) ,1932,新中国书局

● 《雨》(“爱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 ,1933, 良友图书公司

● 《砂丁》(中篇小说) ,1933,开明书局

● 《电椅》(短篇小说集) ,1933,新中国书局

● 《抹布》(短篇小说集) ,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 ,1933,开明书局

●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 ,1933,现代

● 《新生》(中篇小说) ,1933,开明书店

● 《旅途随笔》(散文集) ,1934,生活书局

● 《将军》(短篇小说集) ,1934,生活书局

● 《巴金自传》(传记) ,1934,第一出版社

● 《电》(“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 ,1935, 良友图书公司

● 《点滴》(散文集) ,1935,开明书店

●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 ,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 ,1936——1942,开明书店

● 《生之忏悔》(散文集) ,1936,商务印书馆

●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 ,1936,商务印书馆

●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 良友图书公司

● 《忆》(回忆录) ,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 ,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长生塔》(童话集) ,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雷》(短篇小说集) ,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短简》(散文集) ,1937, 良友图书公司

● 《控诉》(散文集) ,1937,重庆烽火社

●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 ,1938,开明书店

● 《梦与醉》(散文集) ,1938,开明书店

● 《感想》(散文集) ,1939,重庆烽火社

● 《黑土》(散文集) ,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 ,194O ,开明书店

● 《利娜》(中篇小说) ,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 《火》(共三部,长篇小说) ,1940—1945,开明书店

●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 ,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 《无题》(散文集) ,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龙·虎·狗》(散文集) ,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 ,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 《废园外》(散文集) ,1942,重庆烽火社

●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 ,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憩园》(中篇小说) ,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 ,1946, 良友图书公司

● 《旅途杂记》(散文集) ,1946,上海万叶书店

● 《寒夜》(长篇小说) ,1947,晨光

● 《怀念》(散文集) ,1947,开明书店

●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 ,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 ,1951,平明出版社

●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 ,1951,平明出版社

●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 ,1951,开明书店

●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 ,1951,平明出版社

●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 ,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 ,1953,平明出版社

●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 ,1954,中青

●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 《谈契河夫》(理论) ,1955,平明出版社

●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 ,1957,作家出版社

●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 ,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 ,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 ,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

● 《巴金文集》(1—14卷) ,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

●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 ,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 ,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 《友谊集》(散文集) ,1959,作家出版社

● 《猪与鸡》(短篇小说) ,1959,作家出版社

● 《赞歌集》(散文集) ,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 ,1961,作家出版社

●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 ,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 《贤良桥畔》(散文集) ,1964,作家出版社

● 《大寨行》(散文) ,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 ,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 ,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 《烟火集》(散文集) ,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 《随想录》(散文集) ,1979,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 ,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选集》(上下卷) ,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

●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 ,1981,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 ,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

●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 ,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 ,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 ,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

● 《序跋集》(散文集) ,1982,花城出版社

●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 ,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 《忆念集》(散文集) ,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 ,1982,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论创作》(理论) ,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 《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 ,1984,香港三联书店

●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 ,1984,四川少儿

● 《愿化泥土》(散文集) ,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 《控诉集》(散文集) ,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 ,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 《十年一梦》(散文集) ,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 ,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

● 《巴金全集》(1—26卷) ,1986—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

●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 ,1986,香港三联书店

●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 ,1986,香港三联书店

●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

●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 ,1987,少儿出版社

● 《雪泥集》(书信集) ,1987,三联书店

●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 《随想录》(散文集), 1987 ,三联书店

● 《巴金散文精编》,1991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巴金书信集》, 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域外小说》,1992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忆》(回忆录) ,1994 ,中国华侨出版社

● 《短简》,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再思录》(散文集),1995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 《巴金自传》,1995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十年一梦》,1995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

● 译文集:

●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 《面包略取》(理论) ,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 《面 包与自

由》,1940,平明出版社

●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 ,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 书局

●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 ,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 ●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 ,俄国克鲁泡特 金著,1928—1929,

上海自由书店

●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 ,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 ,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 ,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 《前夜》(剧本) ,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 《丹东之死》(剧本) ,苏联A ·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

●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 ,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 ,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

● 《过客之花》(剧本) ,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

●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 《狱中记》(传记) ,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 ,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门槛》(短篇小说集) ,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 《夜未央》(剧本) ,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 《告青年》(理论) ,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 ,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

版社

● 《叛逆者之歌》(诗集) ,俄国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 《父与子》(长篇小说) ,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 ,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 《处女地》(长篇小说) ,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 《散文诗》(散文诗集) ,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 ,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 ,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 ,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 ,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萧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 《巴金译文全集》,1997,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品的三个阶段

● 阶段一: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

部曲”《家》、《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喷发来倾吐对不合理社会的痛恨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

● 阶段二:对现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开始关注小人物的生存悲剧,发表了《慈园》、《寒

夜》等感情更蕴藉、思想更深刻的作品,为后来的研究界更为推崇。

● 阶段三:“文革”后,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1989年获全

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家》故事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家》的创作背景

●长期的封建家庭生活

● “五四”新思想的影响

●长兄李尧枚自杀

长期的封建大家庭生活

1904年11月25日,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的李公馆新增了一名男丁,这个男孩被取名为李尧棠,字芾甘。“尧”是李家这一辈的排行,“棠”和“芾甘”反取自诗经中的《召南·甘棠》篇: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意思是说,这棵小小的棠梨树,不要去砍伐它,这是周朝有德政的召伯曾经休息过 的地方。后来,“芾甘”就成为这个男孩的笔名之一,当然,它远不如“巴金”的笔名更有名。

李家是当地的殷富,数代都是书香人家。巴金的远祖李介庵原籍浙江嘉兴,以儒生的身份入川在官府充当幕僚。巴金的曾祖父李璠当过县官,添置了一些家产。祖父李镛做过多年县官,他精明强干,官囊颇丰。

卸任之后广置田产,并修建了五进三重的李公馆,还收藏了许多古玩字画。1909年,父亲李道河去川北广元县就任知县,5岁多的巴金与母亲陈淑芬一起前往。

在广元,巴金五个兄弟姐妹一起上课,在一位刘先生的教导下,认方块字,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村塾常用的启蒙读物。巴金与大他一岁的三哥尧林最为亲密。有一个时期,在夜晚的油灯下,兄弟俩依偎在母亲身旁,听她熟读诗词,颇有文化修养的母亲教他们吟读《白香词谱》。他们学词的课本由母亲用工整、娟秀的小楷抄录、装订,这似乎是巴金最早接触到的文艺作品。

他不仅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古典诗词,还学到宽容厚道的博爱精神。

辛亥革命开始后,李道河辞官回家,1914年,陈淑芬因病去世,四个多月后,巴金的二姐也死了,过了两年,巴金的两个堂兄弟患白喉症死了。随后,巴金和三哥也患了白喉症,他们的病尚未痊愈,巴金的父亲李道河病亡了。在其后的分家过程中,家族内部的倾轧丑态毕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态和诗礼传家背后的龌龊。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遗产的争夺由此引发,巴金在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他深刻地认识到大家族必将崩溃的结局。后来,这些都成为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家》的丰富素材。 背景

“五四”新思想的影响

1918年秋天,巴金进入青年会英文补习学校学习,不久又因病辍学。1919年的

五四运动给这个15岁的少年心田投入了一把火,他的心开始熊熊燃烧起来。

《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成了巴金兄弟们最喜爱的读物,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五四”使他认识到个性,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1920年夏天,巴金与三哥尧林一起考入了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在那里读了两年半的书。在此期间,他读到了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波兰剧作家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等书。他深受两位作者以及美国人高德曼的影响,正是从这两者和“五四”中所获得的营养,使得数十年后的巴金在历经多次劫难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冲破重重阻碍的限制“说真话”,写出了被人称道和警醒的《随想录》。也正是有了这种“说真话”的信念,《家》中才出现了那一幕幕血淋淋的封建悲剧。„

《家》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时,篇名为《激流》,在写作过程中,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因投机生意失败而自杀了。在巴金的记忆中,大哥是旧制度下的牺牲者。在听到噩耗的那天晚上,他辗转难眠,决定调整《家》的结构,把大哥作为主要人物原形来写,他要把一个垂死制度牺牲者放到人们面前。由于写的都是熟悉的人物、事件和生活,《家》的创作十分顺利,许多部分和情节一气呵成。

《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名为《激流》,后来以单行本发行时才改名为《家》。1938和1940年,巴金又继续顺着情节发展线索,陆续写成了《春》和《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合称为《激流三部曲》。这三部小说一开始并没有总体的构思,写作时间先后的间隔很长,每部作品各有其独立的结构,可以分开来读;但写作过程中又兼顾到各部有相互关照,是整体统一的长篇系列的小说。在这三部作品中,《家》是关注度最高的。

《家》矛盾分析

●封建代表与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

●封建统治者的内部矛盾

●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

封建代表与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

以高老太爷为主的封建家族代表,把掌控别人的命运看成是自己不可侵犯的权力。 对于觉新三兄弟,最明显的便是对他们爱情的干涉。觉新和梅芬相爱,封建代表们却因为自己牌桌上的恩怨而棒打鸳鸯;觉明和琴,他们不同意,最终逼迫觉民离家出走;觉慧与鸣凤相爱,高老太爷却意图把鸣凤送给自己的好友冯乐山为妾,最终导致鸣凤自杀。面对这样的情况,受过新思想影响的青年们都感觉到痛苦,并开始试图反抗。作者通过一幕幕血淋淋的悲剧向社会宣告封建制度的不合理。

封建统治者的内部矛盾

封建统治者的内部矛盾,主要是封建大家长与封建代表们及封建代表们之间的矛盾。

作为封建大家长的高老太爷,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出现四世同堂的美好情形,希望自己的权威,自己的统治能使高家世代兴旺。然而儿孙们却越来越不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就连一向对自己唯唯诺诺的儿子们也在外建立小公馆,并带来一身的债务,这势必引起一系列的矛盾。

高公馆是个封建大家族,几代人,几屋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大家尔虞我诈,觉慧认为这已不是一个家了。

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

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觉新与觉慧之间的矛盾。他们都是受过新思想影响的新青年,都认识到封建制度的不合理。然而,由于觉新本性的懦弱,以及所处的环境,让他一直采取着”作揖主义”,帮助封建代表们维持着家族的封建秩序。这样的做法不仅让他失

去了自己的爱情,也失去了自己的妻子。觉慧是三兄弟中最激进的一个,他不能忍受觉新的做法,特别是鸣凤的死让他坚定了离开的信念。在他们之间,产生了关于是否反抗封建的矛盾。

《家》人物分析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家》里的封建统治者 ⒈有着道貌岸然的外表,竭力维护封建观念、秩序的人物,如高老太爷、克明等。⒉行为荒唐、生活糜烂的人物,如克安、克定等。

封建大家长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权威,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家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封建《家》的承受者------

⒈不甘于“命运”,敢于反抗,如鸣凤。

⒉逆来顺受,默默的承担起封建社会给与的痛苦,如瑞钰、钱梅芬等。

鸣凤

● 鸣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美的劳动妇女之一。她自从被一个面貌凶恶的中年

妇女领进高公馆,就开始了她那备受欺凌的折磨的苦难生活。

● 这个外表柔顺的少女,内心却有着反抗的精神,她敢于对封建制度的代表人物冯

乐山表示最大的憎恶,并敢于第一个公然违抗礼法森严的高府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的旨

意,以投湖自尽来维护自己的爱情及对万恶制度的悲愤抗议。

瑞钰和钱梅芬

她们是有着相似命运的女子,被封建制度支配着,被迫接受自己的“爱情”与“生活”。虽然说瑞钰比较幸运,遇到一个不错的丈夫,但在这样腐朽的家庭中,便注定了她不幸的结局。梅悒郁,瑞珏贤慧,但她们都逆来顺受,并在这种残酷的打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她们逆来顺受的结果便是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反叛者

在《家》里,有一群怀有新思想,并且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的年轻人。他们渴望新生活,渴望脱离“家”,渴望争取到自己的幸福。虽然在这群人中,有人懦弱,有人犹豫,有人勇敢,但他们仍然都是封建家族里的反叛者,像觉新三兄弟、琴等。

觉慧

●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

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

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

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

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

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觉新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在反叛者中,觉新和觉慧形成强烈的对比,或许可以说,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反衬对方。他们都是新青年,但是觉慧激进,反对一切封建活动,并付诸实践,特别是在鸣凤被高老太爷逼死后,他便想逃离“家”。然而觉新不同,作为高家的“家长”,他虽然有着不同于这个家族的想法,但是为了“责任”,他选择忍受,于是,他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妻子。可喜的是,这一系列的失去,终于让他决定帮助觉慧逃离。他们俩命运的对比就是作者想要昭示的新青年的命运,只有为之奋斗了,才会得到想要的幸福。

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反叛者们的反叛行为具有一定的不科学性。他们对封建制度及当时社会的看法并不十分合理。如觉慧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

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离开,走向另一段革命之旅

《家》的艺术成就

● 人物塑造

● 作品结构

● 语言魅力

人物塑造:

作品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

如作品写鸣凤投湖时的心理,就非常细腻,是全书极感人的篇章。它将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最终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又如,作品写觉慧在鸣凤死后的内心也极细致,作者还利用梦幻来剖示人物内心的隐秘,笔墨中透露出人物内心极度的悲哀与懊悔。除此之外,作品在塑造梅、觉新等人物时,也非常注重采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正是由于作品细致地写出了梅的内心,才使梅多愁善感的性格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觉新是一位有着“两重人格的人”,作品多处细致地剖析他的内心,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因受新思想的启发,对现实不满,又受旧思想的羁绊而最终不能或无力抗争的苦闷、矛盾,使人物复杂的性格得以凸现。

作品结构

一般说来,一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多、事件多,就需要作家有精心结构的能力。这部小说全书描写的人物多达70人左右;作品所写的事件也相当多,如闹学潮、梅与觉新的感情悲剧、鸣凤之死、觉民逃婚、瑞珏惨死等诸多事件。尽管作品表现的人多、事件多,但由于采用了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构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便巧妙地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紊地分别展开,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的结构特点。

语言魅力

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家》的思想表现

●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

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

●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

代的摧残和迫害。

● 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

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觉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马、真诚相爱的一对恋人,只是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摩擦,就儿戏般地拆散了这对情侣,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开了人间。瑞珏是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丧命的,她和梅一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被封建礼教摧残的除了梅和瑞珏外,还有在高家做丫头的鸣凤、婉儿等。鸣凤只有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位年仅17岁的少女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了。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家》的文学影响

新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 开明书店1933年5月出版《家》单行本,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出版了33版,销售数十

万册。该书1949年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仅北京一地就印行了15次。它还先后三次被改编拍摄为电影,并多次改编成话剧、戏剧、电视剧、舞剧等,风行了半个多世纪。 ● 《家》对中国封建专制家庭罪恶的强烈控诉与反抗,曾经引起无数青年的共鸣,激励他

们走出封建牢笼,参加革命和社会进步运动。

●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

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相关文章

    海上日出(巴金)赏析

    海上日出(巴金)赏析 1927年2月,巴金从上海踏上法国邮船"昂热号",赴巴黎留学,他将沿途的见闻写成<海行杂记>一书,于1932年出版.<海上日出>便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分别描写了天气晴好.白云飘 ...

    中国现当代文学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对外汉语专业(独立本科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考试大 纲 (课程代码 01207 )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二○一○年四月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考试大纲 一.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 ...

    大学语文教材目录

    大学语文教材目录 目录一(按历史年代排列)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诗经•黍离 <老子>四章 左传•晏子论"和"与"同" 战国策•苏秦佩六国相印 战国策•齐宣王见颜斶 庄子• ...

    8巴金短文两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

    巴金短文两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教学思想的确立决定了教学行为的结果.说课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今天我要说的是2003年感动中国的文坛巨擘.世纪老人--巴金的<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我的设计: ...

    巴金个人自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巴金自传 ①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②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 ...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4

    8.短文两篇 北仑区紫石中学    胡俊杰 一.教学目标 1.              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              对比阅读.分析<月>. 3.          ...

    论巴金的[家]中女性的悲剧意义

    论巴金的<家>中女性的悲剧意义 [摘要] 在巴金的作品中, 他以悲戚的笔触把真.善.美处以无情的否定与毁灭的同时,也把伟大的悲剧之精神呈现出来,<家>便是这种典型之作.作者正是通过梅.瑞珏.鸣凤等青年女性的悲剧, 来 ...

    阅读赏析概念

    语文考试答题方法速记歌谣-1("阅读.赏析"概念) 上传:刘文辉 审核发布:管理员 更新时间:2010-7-3 15:09:23 点击次数:25 1."标题"要看好,答题用得着.别看几个字,文章全笼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