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八年级(上)

志和中学历史教研组 王燕明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鸦片的危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学、探究。学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对于清朝通过电视我们都非常的熟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且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让我们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学习的目的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二、新课学习:

(一) 虎门销烟

1、背景: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的兴起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想想—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引导学生从英国、中国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切入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状况,解释“出超”概念。英国的鸦片走私,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材料)。

议议:问:你知道鸦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危害?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①林则徐禁烟:介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读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问:什么看法?原因是什么?到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虎门销烟:讲讲—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进而指导学生正确评价 “虎门销烟”。

问: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我们该如何评价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导入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他们会善罢甘休吗?为什么?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原因(直接、根本)。强调:交往中,英国人发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2、经过:指导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战争经过,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结果。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指导列表格识记内容和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

强调:①香港岛并非香港地区。②1银元=0.72两白银,(2100万银元=1512万两白银)

2、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议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据上述表格分析,归纳得出。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问: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问: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小结巩固:强调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教学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了解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圆明园+领土),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能力和方法: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肆无忌惮的根源),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难点】重点: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难点: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学、探究。学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二、新课教学

(一)火烧圆明园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阅读并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学生找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

2、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阅读史实,一方面认清: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另一方面认清遭受列强欺辱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无能。通过以下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统治者又如何对待?⑤通过这个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然后采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阐述看法,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

4、《北京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首先,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回忆中俄之间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及其简单内容。

指出:战争期间,清政府既要面对侵略,又要镇压太平天国,使沙俄在北方有可乘之机。

然后,读书找出:“沙俄通过什么办法蚕食中国的土地”?采取先武力强占,然后威胁恫吓。

最后,对照《示意图》和《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

2、谈一谈:针对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谈一谈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殖民者的侵略性,也进一步体会国家软弱的危害性。 过渡: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都城:指导读图。面对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政府勾结洋人组成 “洋枪队”。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阅读了解:“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总结:地点—战果—影响。

三、巩固小结: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问:①侵略者又发动的一场战争叫什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②沙俄也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哪些地区的多少领土?(东北、西北;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太平军面对侵略采取了哪些抗争?(太平军痛击洋枪队)

谈一谈: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与探究:写历史小论文《勿忘国耻》

【教学后记】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如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重点难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重点。

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是本课的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方法。

2.这一课牵涉到斗争策略,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3.指导学生学会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懂得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懂得: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

【教学过程】

1.出示中国填充地图,让学生找出新疆的方位,并提问“新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再利用“动脑筋”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是进行学科渗透,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了解新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从此直接导入新课。

3.讲述“阿古柏侵占新疆”一目,可结合地理知识,提问“苏联瓦解产生几个国家?”再提问“浩罕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让学生了解浩罕国的由来,又明确地理位置。

4.结合《新疆地图》或电脑课件,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或让学生自制课件,自己演示,自己讲解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并描述阿古柏如何残酷剥削和压迫新疆各族人民,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6.“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上课时让学生分成“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与“塞防”(指西北防务)孰重孰轻展开争论。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7.可设问:“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再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9.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10.讲完上述内容后,可提问“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即可巩固旧知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

问题探究: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与方法: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学法指导】指导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导言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两句设问,既是对前课作了小结,也给下文作了铺垫,承上启下。

二、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展示援引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然后,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黄海海战: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展示:《黄海海战图》、《致远舰》、《吉野舰》、《致远舰部分官兵像》、《邓世昌》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黄海海战”。②对邓世昌等做出正确的评价。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指出: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日方首先退出战场。但北洋舰队却

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从而丧失了黄海制海权,导致了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据此,讨论。4、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多媒体演示:《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

1、《马关条约》的内容:在此先引导学生简单回忆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2、《马关条约》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活动与探究: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教学后记】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及组成的国家;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群众蕴藏着的伟大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牢记国耻、国难,树立立志成才、振兴祖国的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条约的影响是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阅读图片和文献资料、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了解以下问题: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②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是什么?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的组成:指导记忆:“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问题:“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借口是什么?”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阻击八国联军

利用地图册从两个阶段来掌握。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自学,掌握三方面: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学生找出:联军在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要求学生掌握:条约签订的时间、代表和意义。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同时训练学生列表格的能力。

①《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指出:„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②指导比较:《辛丑条约》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总结: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四)巩固小结:《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

【教学后记】:

第5课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

2、能力与方法:培养综合分析评价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主要代表和内容:创办军工、创办民用、筹划海防、培养人才。

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

【教法建议】

1.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3.解释什么是“洋务”、“洋务运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举办洋务以来,经费不足,民穷财尽。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动机。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

第三、筹划海防。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70年代中期起,开始正规筹建海军。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后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军事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如严复、詹天佑等。

5.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师可提出“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你怎样看待洋务运动”?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小结,对洋务运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首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第一,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近代科技,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6.小结: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7.问题探究: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思路: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思路二: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就变法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学习,认识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观察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教法过程】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描述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2.“公车上书”。利用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从帝国主义、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等多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公车上书的影响。

4.“百日维新”,制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逐项设问,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呢?”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化?”等等。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5.关于变法的失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康有为多次上书,显示当时官民向上陈述政治主张渠道畅通”,“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实施变法全无障碍”,“‘举国欢蹈鼓舞’,‘人人皆谈西学’表明变法在全国深得人心”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6.问题探究:①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赋于人的多元化。思路一:从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思路二: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

②如果袁世凯支持光绪帝,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7、巩固小结: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复习与预习下一课《辛亥革命》

【教学后记】

第7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难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观察图画和形势图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教法过程】

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辛亥革命的酝酿”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二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理解。三是同盟会的性质。四是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插图,想象涵义,加深理解。并指出,三民主义在当时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后组织讨论“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3、“武昌起义”,了解时间和过程。用“武昌起义形势图”,生动叙述:因新军参谋长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引来巡捕,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领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10多个省独立,清朝统治名存实亡。

“中华民国的建立”,观看录像“中华民国的成立”,认识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条件。第一,各省独立,清王朝崩溃;第二,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思想基础;第三,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组织基础。

投影“孙中山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的致敬”,诱发想象。指出: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应按教材上的内容讲清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和所达到的直接结果,并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作客观的评价。

5、问题与探究: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

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革命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结束了„建立了„颁布了„使人民获得了„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社会性质没改变,„失败了。

【教学后记】: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兴起的背景、主要代表及其论著,掌握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认识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两面旗帜,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学法指导】

1.整合教材。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意义” 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 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2.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过程】:

(一)引导回顾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但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

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指导观看《青年杂志》封面,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推行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说教。③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四)教材第三个子目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

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会主义„一方面感受热情赞美和坚强信念,另一方面,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本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客观评价,以真切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教学后记】:

第9课 五四运动和中共的成立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四运动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意义;了解中共成立及意义。

2、认识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共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3、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五四运动前后的异同,五四和中共成立的关系;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重点与难点】

五四运动的意义和中共的诞生是重点。难点是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1.概述本单元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2)本单元的时间范围。(3)本单元的主题知识:五四爱国运动、中共的诞生、国民大革命、人民军队的建立、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

2.导入本课。引导问题:“为什么把每年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中共成立八十多年了,八十多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时她是怎样诞生的?”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3.“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引导阅读课文,观察图片,理解而建立历史概念。

1)阅读导言和第一段小字,设问:这些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何联系?(爆发的直接原因)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2)阅读正文和第二段小字,设问:五四爱国运动中的爱国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其斗争的矛头指向什么势力?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3)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4)理解意义:五四运动性质。说其“彻底”是指斗争的坚决性而言的,说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①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性

的作用;②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③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4.“中共早期组织的建立和中共党的成立”:运用三则历史材料,理解内容:

1)《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设问:①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于哪些地方?②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了哪些地方的党员?(上述国外和国内的党员)

2)参加会议的部分代表人物像:辩识部分代表形象。

3)“一大”会址:设问:中共一大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原因是什么?

4)三则材料间有何内在联系?条件-代表-地点;三则材料均与中共一大有关。

理清(1)中共诞生的条件:中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中共一大的召开;(3)中共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5.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小结本课,形成宏观知识网络,巩固知识。

讨论:1)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共诞生间有何联系?(五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的骨干和领导,为中共早期组织奠定了干部基础,原因之一)

2)如何向同学解释“五四精神”、“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的含义?

3)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教学后记】:

第10课 国民大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讨论: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3.中共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承上启下: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国民大革命。(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做阅读标记,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习和探究: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

2、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二、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作出标记)

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四个方面原因)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根据课本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一再妥协退让、甚至压制工农运动等。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教师指出: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北伐战争的历史昭示我们: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具有很大的好处;两党的合作被破坏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学习收获与感想。

【教学后记】:

第11课 人民军队的建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难点: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回顾,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檫干身上的血迹,重新投入新的战斗。

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标记,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他在这次起义中起了什么作用?

2、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3、思考: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毛泽东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

A.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画圈]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画圈]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画圈]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画圈]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地图《南昌、秋收、广州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A.会师时间:1928年4月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简称“红四军”]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4、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采用“剥笋法”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教学后记】:

第12课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共、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体会毛泽东诗词,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二、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准备长征故事。

2.学生预习新课,建立知识结构。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活动法等。

【教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视剧《长征》视频之《遵义会议》部分、《十送红军》歌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欣赏《十送红军》。问:这是哪首歌曲?反映了什么情景?

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如此远的征程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十分罕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当年革命先辈的事迹,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验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长征的开始

1、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蒋介石进行“围剿”的原因?四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谁?采取了什么战术与作战方法?(提问)第四次反“围剿”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五次反“围剿”情况表》,分析,说明红军的领导人,奉行的方针及结果。)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由于执行了不同的军事路线,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3、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讲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多人从瑞金等地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的艰苦征程。介绍长征初期的困境及决策。红军很快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城。在此,中共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

(二)遵义会议

1、请大家来观看遵义会议的电视剧片段。(播放《长征》之遵义会议片段及参会的重要领导人。)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指导讨论:从困境的原因上思考。)

教师指出: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领导权问题,在组织上结束了„,实际上确立了„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革命开辟了走向胜利的航道。

遵义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因为实践证明毛泽东的主张能够胜利。

(三)长征的胜利:1、结合地图介绍: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渡过金沙江,摆脱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2、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三大主力长征形势图》。记住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静宁。

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答出-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讲话;讨论长征精神。

(四)小结:视频重温,长征开始于何年?结束于何年?朗读《长征》,缅怀先烈,开创未来。

【教学后记】

第13课 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难点 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教材导语引入。要求学生阅读,做出标记,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目的-最终目的-补充讲解日本田中奏折。

2、“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

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各界人民是如何救亡的?

2、全国各界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3、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

二、西安事变

1、介绍日本侵华的简要情况(运用地图)。突出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

2、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全国各界如何反映?)

3、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

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归纳:A.根本原因,B.直接原因。

4、怎样评价西安事变、评价张、杨的行为?(目的在于逼蒋联共抗日,属于爱国和正义的事件。)

5、讨论事变爆发后各方的态度,理解其复杂形势:A.日本:--B.英美:--C.亲日派--亲英美派

5、讨论中共应主张怎样处置蒋介石?说明中共的什么胸襟?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及作用。

小结巩固:按照下面的纲要信号梳理本课知识:

【教学后记】:

第14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卢沟桥事变”;难点 通过南京大屠杀,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讨论回答问题: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2、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东北三省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就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对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实施包围。中国军队为了保卫北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同敌人在那里展开血战,谱写了一段“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英雄史诗。(布置阅读,做标记,交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七七事变(1937年7月)

1、根据地图“看看”:你能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吗?

2、说说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相比,它们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A.日军-B.中国:内战-C.国军:“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D.结论:局部的+全国性的。)

3、根据“读一读”:佟麟阁的话体现怎样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不怕死是军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军人只有将自己的勇敢同人民、民族、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符合人民的愿望、符合和平的需要,军人的不怕死才是崇高的。否则,军人的不怕死就会造成严重的灾难。)

教师小结、过渡:例如,日军推崇的就是所谓“武士道”精神,日本兵打仗很不怕死。但是这种“不怕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带来的却是巨大灾难。

二、淞沪抗战(1937年8月-11月)学生自行阅读这一框题,然后教师简单小结突出淞沪抗战的意义。

三、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938年1月)

1、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说:“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你认为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我们不否认打仗总要死人的,那是在战场上你死我活作战的必然结果。但是日军是在占领南京之后,对那些已经放下武器的军人、警察和无辜平民实行屠杀的,并且违背国际公法进入“安全区”残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所以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它歪曲了历史真相,其目的是美化侵略战争,企图逃避罪责,蒙混视听。)

2、作为中国人应当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

(A.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绝对不能忘记我们的同胞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争取和平!B.炎黄子孙绝对不能忘记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要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卑劣行径,坚决防止法西斯势力的复活。C.我们是头脑清醒的中国学生,我们还要注意将日本人民同军国主义分子、右翼分子、新法西斯分子区分开来,尽量帮助那些暂时受到蒙蔽的日本中学生明白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3、课外活动,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引导,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当堂拟出信件内容提纲,计划好准备使用的资料。)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教学后记】:

第15课 国共合作抗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难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前课线索,讨论回答问题:七七事变发生时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

(A.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B.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

D.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一边板书示意草图,一边介绍战争态势)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向西进攻山西,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了合作的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不久,另一路日军从山东南下,在台儿庄北国民党的军队歼灭了。后来八路军在华北2000多公里战线上,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具体情况,请大家进一步学习教材有关内容。(阅读,标记,交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探讨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了解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二)台儿庄战役

1、先概括四大会战,介绍战争形势(结合地图)。

2、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台儿庄战役的知识点:

3、学生讲故事,再现当年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历史情景,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小结、过渡:这两次战役都是在正面战场上阻击日军的进攻,平型关大捷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由第五战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后来,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主要兵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组织了百团大战。

(三)百团大战

1、1938年底以后,日军怎样进攻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阅读小字 “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2

3、说说百团大战的目标,规模,战绩?

4、学生讨论回答: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什么?(讨论:如何评价百团大战?)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教学后记】:

第16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成就和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见教材P99,可让学生齐读导言。

*(一)简介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

1、抗日根据地的困难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学唱《南泥湾》歌曲。

(二)中共七大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阅读本目内容,抓出主要内容,并讨论发生的这些事情对结束战争有何作用?

2、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A.平型关大捷、敌后游击战、百团大战等是共产党和人民的抗战;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的抗战;还有爱国华侨对抗战的贡献等,说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得来的,它改变了百年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历史。

B.美国在太平洋打击日军、苏联红军进攻东北的日军、加拿大白求恩大夫志愿援华等,说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间的有力配合和援助。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这是取胜的最根本原因。)

3、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指导学生回顾思考:从1840年以来的侵华战争及其结果为思考方向。

进一步思考:不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可以的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然后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小结巩固:

1、根据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A.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C.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政治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后记】:

第17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难点: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共七大的召开,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哪两种前途?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想要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美国则希望通过支持蒋介石的统治来维护它在中国的利益。他们勾结起来,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中央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为了争取光明前途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历史上留下了值得细细品味的片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重庆谈判

1、学生观察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答:A.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B.美国的目的是什么?(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但是,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

3、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

4、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作为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该不该亲自到重庆去谈判?

5、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

教师小结、过渡:后来蒋介石很快就撕毁协定、发动进攻,但也很快地走向失败。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让学生说说美蒋是怎样相互勾结,加紧进行内战准备的?全面内战的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三)转战陕北

1、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主动撤离——保存实力;“蘑菇”战术——拖垮敌人;引进“口袋”——全歼敌军。)

2、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蒋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时也在山东进行“重点进攻”,毛泽东说他这种兵力部署“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只要攻其薄弱,从中间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胁敌人的心脏地区。承担这项战略任务的是刘邓大军,他们进攻的方向是大别山。

(四)挺进大别山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头一年里,战况如何?

2、根据“动脑筋”: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带动了其他各战场转入反攻。)

巩固小结,梳理知识:

【教学后记】:

第18课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回顾前面一节课,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

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阅读,标记,交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解放区的土改:指导学生阅读。

(二)三大战役的胜利

1、学生根据《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平、津、张家口等—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解放)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A.兵力对比-

B.敌军态势-C.我军态势-D.战局延伸:全国战略后方。

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引导-A.和平民主-B.伤亡,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组织学生完成《三大战役》填表

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阅读文献,回答: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3、根据“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五个层面:力量对比-军队士气、人心向背-政权性质、国家职能-战争指挥者-历史发展趋势)。哪些是根本原因?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教学后记】:

第19课 近代民族工业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难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前面学过的,讨论:1、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2、这些探索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们归于失败后,中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胜利于什么事件?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中写满了屈辱、抗争和探索的事例。已学,多属政治的、战争史实。今天,我们要从经济方面回顾这段历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简表》,学生根据表格提示,在书上找到答案标注,“接龙”,理解:

2、简述“阅读文字”关于“荣氏企业”兴衰历程。

提醒学生运用“提炼法”: A.初创发展:“黄金时代”加上艰苦奋斗;B.屡遭挫折:“九一八”事变后,陷入困境;“七七”事变后,毁于一旦;C.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水平。)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是什么?发展艰难曲折,发展极不平衡,水平整体落后,两半特征显著。

(二)状元企业家张謇

1、你从张謇“实业救国”中,想到了什么?([从张謇办企业的目的、情怀、结局等方面思考回答]:

A.目的-B.情怀-C. 结局-。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是历史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很难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制和阻挠。)

2、当时的内外反动势力是什么?(内有封建势力,外有帝国主义。)

教师小结、过渡:我们在前面还学过张骞这个人物。“骞”与“謇”怎么区分?张骞骑着马儿出塞西行,所以“塞”下以“马”换“土”。张謇,状元者,必然擅长言语,所以“塞”下是“言”不是“马”。

张謇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为重,义无返顾地放弃了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他所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是炎黄子孙自己开办的民族工业,这些企业的兴起、短暂发展和迅速破产的过程,就是整个旧中国民族工业历史的缩影。 小结巩固【教学后记】:

第20课 近代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难点: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讨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教师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交通便捷;B.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 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娱乐方式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期间:)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教学后记】:

第21课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难点: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代表作名称[或主要成就]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交流,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教育的变革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1、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

A.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

B.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C.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教师小结、过渡:《奏定学堂章程》拟订后,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1906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二)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人物姓名:詹天佑

B.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

C.年代:1905——1909年

D.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

E.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三)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成功时间: 20世纪20年代B.代表作:《制碱》 C.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教学后记】:

第22课 思想文化

【教学目标】

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讨论回答问题: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 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期间:-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全课-阅读标记,-交流-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魏源和严复——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

A.生活时代:-B.代表作:-C.著书目的:-D.主要观点-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良好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A.生活时代:戊戌变法时期B.代表作:译著《天演论》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创新意识。)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

1、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请你根据下表,找出字母所示的内容。(先找到标明之,后组织“接龙回答”) 教师总结: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教学后记】:

初中历史教案

八年级(上)

志和中学历史教研组 王燕明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记住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鸦片的危害,从而自觉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学、探究。学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对于清朝通过电视我们都非常的熟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且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让我们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学习的目的是: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

二、新课学习:

(一) 虎门销烟

1、背景: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的兴起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想想—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引导学生从英国、中国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切入思考。

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状况,解释“出超”概念。英国的鸦片走私,概况(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材料)。

议议:问:你知道鸦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危害?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3、林则徐虎门销烟:

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①林则徐禁烟:介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读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问:什么看法?原因是什么?到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虎门销烟:讲讲—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进而指导学生正确评价 “虎门销烟”。

问: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我们该如何评价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导入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他们会善罢甘休吗?为什么?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的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原因(直接、根本)。强调:交往中,英国人发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2、经过:指导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战争经过,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结果。

(三)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指导列表格识记内容和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

强调:①香港岛并非香港地区。②1银元=0.72两白银,(2100万银元=1512万两白银)

2、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议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据上述表格分析,归纳得出。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问: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问: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小结巩固:强调重点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教学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了解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圆明园+领土),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能力和方法: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肆无忌惮的根源),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重点、难点】重点: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难点: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学、探究。学法:阅读、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二、新课教学

(一)火烧圆明园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阅读并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得出结论:„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学生找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

2、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

3、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阅读史实,一方面认清: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另一方面认清遭受列强欺辱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腐败无能。通过以下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统治者又如何对待?⑤通过这个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然后采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阐述看法,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

4、《北京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

首先,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回忆中俄之间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及其简单内容。

指出:战争期间,清政府既要面对侵略,又要镇压太平天国,使沙俄在北方有可乘之机。

然后,读书找出:“沙俄通过什么办法蚕食中国的土地”?采取先武力强占,然后威胁恫吓。

最后,对照《示意图》和《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

2、谈一谈:针对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谈一谈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殖民者的侵略性,也进一步体会国家软弱的危害性。 过渡: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及都城:指导读图。面对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政府勾结洋人组成 “洋枪队”。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阅读了解:“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总结:地点—战果—影响。

三、巩固小结: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问:①侵略者又发动的一场战争叫什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②沙俄也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哪些地区的多少领土?(东北、西北;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太平军面对侵略采取了哪些抗争?(太平军痛击洋枪队)

谈一谈: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学习与探究:写历史小论文《勿忘国耻》

【教学后记】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2、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如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重点难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重点。

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是本课的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方法。

2.这一课牵涉到斗争策略,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3.指导学生学会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懂得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懂得: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

【教学过程】

1.出示中国填充地图,让学生找出新疆的方位,并提问“新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再利用“动脑筋”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是进行学科渗透,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了解新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从此直接导入新课。

3.讲述“阿古柏侵占新疆”一目,可结合地理知识,提问“苏联瓦解产生几个国家?”再提问“浩罕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让学生了解浩罕国的由来,又明确地理位置。

4.结合《新疆地图》或电脑课件,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或让学生自制课件,自己演示,自己讲解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并描述阿古柏如何残酷剥削和压迫新疆各族人民,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6.“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上课时让学生分成“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与“塞防”(指西北防务)孰重孰轻展开争论。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7.可设问:“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再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9.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10.讲完上述内容后,可提问“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即可巩固旧知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

问题探究: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与方法: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学法指导】指导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导言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两句设问,既是对前课作了小结,也给下文作了铺垫,承上启下。

二、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展示援引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然后,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黄海海战: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展示:《黄海海战图》、《致远舰》、《吉野舰》、《致远舰部分官兵像》、《邓世昌》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黄海海战”。②对邓世昌等做出正确的评价。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指出: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日方首先退出战场。但北洋舰队却

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从而丧失了黄海制海权,导致了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据此,讨论。4、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多媒体演示:《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

1、《马关条约》的内容:在此先引导学生简单回忆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2、《马关条约》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活动与探究: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教学后记】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及组成的国家;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群众蕴藏着的伟大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学生牢记国耻、国难,树立立志成才、振兴祖国的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条约的影响是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阅读图片和文献资料、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了解以下问题: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②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是什么?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义和团为什么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八国联军的组成:指导记忆:“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

问题:“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借口是什么?”

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阻击八国联军

利用地图册从两个阶段来掌握。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自学,掌握三方面: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指导学生找出:联军在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要求学生掌握:条约签订的时间、代表和意义。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同时训练学生列表格的能力。

①《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指出:„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②指导比较:《辛丑条约》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总结: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四)巩固小结:《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

【教学后记】:

第5课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

2、能力与方法:培养综合分析评价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并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主要代表和内容:创办军工、创办民用、筹划海防、培养人才。

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

【教法建议】

1.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3.解释什么是“洋务”、“洋务运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举办洋务以来,经费不足,民穷财尽。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动机。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等交通运输业。

第三、筹划海防。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70年代中期起,开始正规筹建海军。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后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军事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如严复、詹天佑等。

5.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师可提出“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你怎样看待洋务运动”?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小结,对洋务运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首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第一,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近代科技,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6.小结: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7.问题探究: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思路: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思路二: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就变法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学习,认识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观察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教法过程】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描述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2.“公车上书”。利用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从帝国主义、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等多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公车上书的影响。

4.“百日维新”,制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逐项设问,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呢?”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化?”等等。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5.关于变法的失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康有为多次上书,显示当时官民向上陈述政治主张渠道畅通”,“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实施变法全无障碍”,“‘举国欢蹈鼓舞’,‘人人皆谈西学’表明变法在全国深得人心”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6.问题探究:①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赋于人的多元化。思路一:从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思路二: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

②如果袁世凯支持光绪帝,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7、巩固小结: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复习与预习下一课《辛亥革命》

【教学后记】

第7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了解和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基础知识。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难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法指导】

1、指导观察图画和形势图等,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教法过程】

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辛亥革命的酝酿”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二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理解。三是同盟会的性质。四是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对照讲解,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天下白”的插图,想象涵义,加深理解。并指出,三民主义在当时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后组织讨论“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3、“武昌起义”,了解时间和过程。用“武昌起义形势图”,生动叙述:因新军参谋长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引来巡捕,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领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10多个省独立,清朝统治名存实亡。

“中华民国的建立”,观看录像“中华民国的成立”,认识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条件。第一,各省独立,清王朝崩溃;第二,三民主义革命纲领,思想基础;第三,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组织基础。

投影“孙中山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的致敬”,诱发想象。指出: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应按教材上的内容讲清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和所达到的直接结果,并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作客观的评价。

5、问题与探究: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

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革命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结束了„建立了„颁布了„使人民获得了„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社会性质没改变,„失败了。

【教学后记】: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兴起的背景、主要代表及其论著,掌握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认识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两面旗帜,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学法指导】

1.整合教材。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意义” 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 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2.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过程】:

(一)引导回顾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但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

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指导观看《青年杂志》封面,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推行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说教。③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四)教材第三个子目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的新阶段”。

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会主义„一方面感受热情赞美和坚强信念,另一方面,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本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客观评价,以真切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教学后记】:

第9课 五四运动和中共的成立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四运动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意义;了解中共成立及意义。

2、认识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共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3、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五四运动前后的异同,五四和中共成立的关系;从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重点与难点】

五四运动的意义和中共的诞生是重点。难点是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1.概述本单元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2)本单元的时间范围。(3)本单元的主题知识:五四爱国运动、中共的诞生、国民大革命、人民军队的建立、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

2.导入本课。引导问题:“为什么把每年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中共成立八十多年了,八十多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时她是怎样诞生的?”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3.“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引导阅读课文,观察图片,理解而建立历史概念。

1)阅读导言和第一段小字,设问:这些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何联系?(爆发的直接原因)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2)阅读正文和第二段小字,设问:五四爱国运动中的爱国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其斗争的矛头指向什么势力?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3)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4)理解意义:五四运动性质。说其“彻底”是指斗争的坚决性而言的,说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①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性

的作用;②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③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4.“中共早期组织的建立和中共党的成立”:运用三则历史材料,理解内容:

1)《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设问:①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于哪些地方?②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了哪些地方的党员?(上述国外和国内的党员)

2)参加会议的部分代表人物像:辩识部分代表形象。

3)“一大”会址:设问:中共一大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原因是什么?

4)三则材料间有何内在联系?条件-代表-地点;三则材料均与中共一大有关。

理清(1)中共诞生的条件:中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中共一大的召开;(3)中共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5.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小结本课,形成宏观知识网络,巩固知识。

讨论:1)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共诞生间有何联系?(五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的骨干和领导,为中共早期组织奠定了干部基础,原因之一)

2)如何向同学解释“五四精神”、“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的含义?

3)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教学后记】:

第10课 国民大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讨论: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3.中共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承上启下: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国民大革命。(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做阅读标记,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习和探究: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

2、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二、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作出标记)

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四个方面原因)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根据课本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一再妥协退让、甚至压制工农运动等。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教师指出: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檫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北伐战争的历史昭示我们: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具有很大的好处;两党的合作被破坏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学习收获与感想。

【教学后记】:

第11课 人民军队的建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难点: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回顾,讨论回答问题:

1、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领导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遭到失败?2、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继续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檫干身上的血迹,重新投入新的战斗。

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标记,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图中的演讲者是谁?他在这次起义中起了什么作用?

2、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3、思考: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4、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毛泽东也接受党中央的指派,回到家乡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毛泽东怎样发动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

A.工农革命军三路进攻的出发地:修水、铜鼓、安源。[画圈]B.受挫后会合的地点:文家市。[画圈]C.改编部队的地点:三湾。[画圈]D.最后落脚的地点:井冈山。[画圈]

2、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3、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地图《南昌、秋收、广州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A.会师时间:1928年4月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简称“红四军”]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4、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采用“剥笋法”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教学后记】:

第12课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共、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体会毛泽东诗词,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二、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准备长征故事。

2.学生预习新课,建立知识结构。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活动法等。

【教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视剧《长征》视频之《遵义会议》部分、《十送红军》歌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欣赏《十送红军》。问:这是哪首歌曲?反映了什么情景?

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如此远的征程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十分罕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当年革命先辈的事迹,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验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长征的开始

1、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蒋介石进行“围剿”的原因?四次反“围剿”的领导人是谁?采取了什么战术与作战方法?(提问)第四次反“围剿”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五次反“围剿”情况表》,分析,说明红军的领导人,奉行的方针及结果。)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由于执行了不同的军事路线,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3、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讲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多人从瑞金等地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的艰苦征程。介绍长征初期的困境及决策。红军很快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城。在此,中共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

(二)遵义会议

1、请大家来观看遵义会议的电视剧片段。(播放《长征》之遵义会议片段及参会的重要领导人。)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指导讨论:从困境的原因上思考。)

教师指出: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领导权问题,在组织上结束了„,实际上确立了„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革命开辟了走向胜利的航道。

遵义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因为实践证明毛泽东的主张能够胜利。

(三)长征的胜利:1、结合地图介绍: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渡过金沙江,摆脱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2、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三大主力长征形势图》。记住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静宁。

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答出-毛泽东有关长征的讲话;讨论长征精神。

(四)小结:视频重温,长征开始于何年?结束于何年?朗读《长征》,缅怀先烈,开创未来。

【教学后记】

第13课 抗日救亡运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难点 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教材导语引入。要求学生阅读,做出标记,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目的-最终目的-补充讲解日本田中奏折。

2、“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

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各界人民是如何救亡的?

2、全国各界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3、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

二、西安事变

1、介绍日本侵华的简要情况(运用地图)。突出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

2、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全国各界如何反映?)

3、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

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归纳:A.根本原因,B.直接原因。

4、怎样评价西安事变、评价张、杨的行为?(目的在于逼蒋联共抗日,属于爱国和正义的事件。)

5、讨论事变爆发后各方的态度,理解其复杂形势:A.日本:--B.英美:--C.亲日派--亲英美派

5、讨论中共应主张怎样处置蒋介石?说明中共的什么胸襟?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及作用。

小结巩固:按照下面的纲要信号梳理本课知识:

【教学后记】:

第14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卢沟桥事变”;难点 通过南京大屠杀,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讨论回答问题: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2、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东北三省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就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对北平(即今天的北京)实施包围。中国军队为了保卫北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同敌人在那里展开血战,谱写了一段“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英雄史诗。(布置阅读,做标记,交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七七事变(1937年7月)

1、根据地图“看看”:你能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吗?

2、说说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相比,它们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A.日军-B.中国:内战-C.国军:“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D.结论:局部的+全国性的。)

3、根据“读一读”:佟麟阁的话体现怎样的民族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不怕死是军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军人只有将自己的勇敢同人民、民族、国家的利益联系起来,符合人民的愿望、符合和平的需要,军人的不怕死才是崇高的。否则,军人的不怕死就会造成严重的灾难。)

教师小结、过渡:例如,日军推崇的就是所谓“武士道”精神,日本兵打仗很不怕死。但是这种“不怕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带来的却是巨大灾难。

二、淞沪抗战(1937年8月-11月)学生自行阅读这一框题,然后教师简单小结突出淞沪抗战的意义。

三、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938年1月)

1、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说:“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大屠杀’一类的行动。”你认为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我们不否认打仗总要死人的,那是在战场上你死我活作战的必然结果。但是日军是在占领南京之后,对那些已经放下武器的军人、警察和无辜平民实行屠杀的,并且违背国际公法进入“安全区”残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所以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它歪曲了历史真相,其目的是美化侵略战争,企图逃避罪责,蒙混视听。)

2、作为中国人应当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

(A.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绝对不能忘记我们的同胞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争取和平!B.炎黄子孙绝对不能忘记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要高度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卑劣行径,坚决防止法西斯势力的复活。C.我们是头脑清醒的中国学生,我们还要注意将日本人民同军国主义分子、右翼分子、新法西斯分子区分开来,尽量帮助那些暂时受到蒙蔽的日本中学生明白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3、课外活动,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引导,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当堂拟出信件内容提纲,计划好准备使用的资料。)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教学后记】:

第15课 国共合作抗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难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前课线索,讨论回答问题:七七事变发生时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

(A.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B.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

D.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一边板书示意草图,一边介绍战争态势)

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向西进攻山西,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了合作的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不久,另一路日军从山东南下,在台儿庄北国民党的军队歼灭了。后来八路军在华北2000多公里战线上,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具体情况,请大家进一步学习教材有关内容。(阅读,标记,交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探讨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了解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二)台儿庄战役

1、先概括四大会战,介绍战争形势(结合地图)。

2、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台儿庄战役的知识点:

3、学生讲故事,再现当年中国军队英勇作战的历史情景,感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小结、过渡:这两次战役都是在正面战场上阻击日军的进攻,平型关大捷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由第五战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后来,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主要兵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组织了百团大战。

(三)百团大战

1、1938年底以后,日军怎样进攻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阅读小字 “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2

3、说说百团大战的目标,规模,战绩?

4、学生讨论回答: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说明了什么?(讨论:如何评价百团大战?)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教学后记】:

第16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成就和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见教材P99,可让学生齐读导言。

*(一)简介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

1、抗日根据地的困难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学唱《南泥湾》歌曲。

(二)中共七大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阅读本目内容,抓出主要内容,并讨论发生的这些事情对结束战争有何作用?

2、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

A.平型关大捷、敌后游击战、百团大战等是共产党和人民的抗战;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的抗战;还有爱国华侨对抗战的贡献等,说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得来的,它改变了百年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历史。

B.美国在太平洋打击日军、苏联红军进攻东北的日军、加拿大白求恩大夫志愿援华等,说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间的有力配合和援助。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这是取胜的最根本原因。)

3、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指导学生回顾思考:从1840年以来的侵华战争及其结果为思考方向。

进一步思考:不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可以的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然后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小结巩固:

1、根据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A.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C.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政治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后记】:

第17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难点: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共七大的召开,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哪两种前途?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想要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美国则希望通过支持蒋介石的统治来维护它在中国的利益。他们勾结起来,阴谋发动内战。中共中央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为了争取光明前途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在历史上留下了值得细细品味的片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重庆谈判

1、学生观察插图《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思考回答:A.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B.美国的目的是什么?(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

2、但是,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这是为了什么?

3、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

4、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作为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毛泽东该不该亲自到重庆去谈判?

5、事实是——毛泽东冒险去了,结果怎样?

教师小结、过渡:后来蒋介石很快就撕毁协定、发动进攻,但也很快地走向失败。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让学生说说美蒋是怎样相互勾结,加紧进行内战准备的?全面内战的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三)转战陕北

1、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进攻?(主动撤离——保存实力;“蘑菇”战术——拖垮敌人;引进“口袋”——全歼敌军。)

2、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什么道理?(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教师小结、过渡:当时蒋介石的主要兵力同时也在山东进行“重点进攻”,毛泽东说他这种兵力部署“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只要攻其薄弱,从中间突破,就可以直接威胁敌人的心脏地区。承担这项战略任务的是刘邓大军,他们进攻的方向是大别山。

(四)挺进大别山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头一年里,战况如何?

2、根据“动脑筋”: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带动了其他各战场转入反攻。)

巩固小结,梳理知识:

【教学后记】:

第18课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回顾前面一节课,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

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阅读,标记,交流。)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解放区的土改:指导学生阅读。

(二)三大战役的胜利

1、学生根据《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平、津、张家口等—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解放)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A.兵力对比-

B.敌军态势-C.我军态势-D.战局延伸:全国战略后方。

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引导-A.和平民主-B.伤亡,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组织学生完成《三大战役》填表

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阅读文献,回答: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3、根据“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五个层面:力量对比-军队士气、人心向背-政权性质、国家职能-战争指挥者-历史发展趋势)。哪些是根本原因?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教学后记】:

第19课 近代民族工业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难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前面学过的,讨论:1、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2、这些探索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们归于失败后,中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胜利于什么事件?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中写满了屈辱、抗争和探索的事例。已学,多属政治的、战争史实。今天,我们要从经济方面回顾这段历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简表》,学生根据表格提示,在书上找到答案标注,“接龙”,理解:

2、简述“阅读文字”关于“荣氏企业”兴衰历程。

提醒学生运用“提炼法”: A.初创发展:“黄金时代”加上艰苦奋斗;B.屡遭挫折:“九一八”事变后,陷入困境;“七七”事变后,毁于一旦;C.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水平。)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是什么?发展艰难曲折,发展极不平衡,水平整体落后,两半特征显著。

(二)状元企业家张謇

1、你从张謇“实业救国”中,想到了什么?([从张謇办企业的目的、情怀、结局等方面思考回答]:

A.目的-B.情怀-C. 结局-。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是历史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很难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制和阻挠。)

2、当时的内外反动势力是什么?(内有封建势力,外有帝国主义。)

教师小结、过渡:我们在前面还学过张骞这个人物。“骞”与“謇”怎么区分?张骞骑着马儿出塞西行,所以“塞”下以“马”换“土”。张謇,状元者,必然擅长言语,所以“塞”下是“言”不是“马”。

张謇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为重,义无返顾地放弃了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他所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是炎黄子孙自己开办的民族工业,这些企业的兴起、短暂发展和迅速破产的过程,就是整个旧中国民族工业历史的缩影。 小结巩固【教学后记】:

第20课 近代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难点: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讨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教师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交通便捷;B.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 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体的创办、娱乐方式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期间:)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教学后记】:

第21课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难点: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课文,对重要的人名、代表作名称[或主要成就]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交流,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教育的变革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1、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

A.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

B.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

C.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教师小结、过渡:《奏定学堂章程》拟订后,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1906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二)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人物姓名:詹天佑

B.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

C.年代:1905——1909年

D.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

E.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三)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成功时间: 20世纪20年代B.代表作:《制碱》 C.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小结巩固: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教学后记】:

第22课 思想文化

【教学目标】

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讨论回答问题: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 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期间:-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全课-阅读标记,-交流-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魏源和严复——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

A.生活时代:-B.代表作:-C.著书目的:-D.主要观点-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良好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A.生活时代:戊戌变法时期B.代表作:译著《天演论》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创新意识。)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

1、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请你根据下表,找出字母所示的内容。(先找到标明之,后组织“接龙回答”) 教师总结: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教学后记】:


    相关文章

    [视频课件]初中各学科教案课件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跳绳的应用_初中体育教案

    跳绳的应用_初中体育教案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空间豆瓣网搜狐微博MSNQQ收藏淘江湖百度贴吧谷歌Buzz更多...百度分享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

    浅议初中历史历史备课技能--熊阳光

    浅议初中历史历史备课技能 (一)备课技能的内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备课技能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科的特点, ...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一.预习: 1.字音: 脸(liǎn)颊(ji) 伫(zh)立(l) 褡(dā)裢(lin) 难(nn)堪(kān) 瞟(piǎo) 过(gu)瘾(yǐn) 赊(shē ...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

    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大生初中 年级 备课组 第1页 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大生初中 年级 备课组 第2页 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大生初中 年级 备课组 第3页 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大生初中 年级 备课组 第4页 ...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全集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全集 附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合集.rar (61.56 KB) 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案合集.rar (277.75 KB)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教案全集.rar (293.41 KB)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r ...

    初中禁毒教案之一

    初中禁毒教案之一 毒品泛滥 祸国殃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资料的收集,了解历史上的禁毒运动:通过对历次禁毒运动的比较,明确毒品的危害: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远离毒品,拒绝毒品的人生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毒品在中国蔓延的历 ...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钢铁长城]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钢铁长城>精品教案 [内容分析]: 1.课程内容标准: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2.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五单元国防建设 ...

    初中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课题:单色版画

    美术教案-课题:单色版画 2009-04-30 22:13:52 欢迎来到论文参考中心,在您阅读前,与您分享: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美术教案-课题:单色版画 课题:单色版画 教材 ...

    中学历史实习报告

      我们小组十一人分别负责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其主要工作包括听课、备课、试讲、授课、说课、批改作业和试卷、开展历史活动课等。   1主要工作   听课。从教育实习工作之始,我们十一人分别在初中部与高中部就开始了听课工作。除了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