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

生活中的事例引导 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

历史教学的内容是以历史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为依据,历史研究的成果靠历史教学去普及、去发挥资治育人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为求得学生感知历史的真实,以接近客观实际,教学中除了重视“史论”结合外,就是以现实生活联系,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

如在处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三子目“奴隶的悲惨生活”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读一读”──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从字面上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环节二:“议一议”──学生以第三者的角度交流奴隶悲惨生活的具体表现。

环节三:“谈一谈”──穿越时空,学生从主人翁“我”的角度分别以“假如我是一名奴隶”、“假如我是一名奴隶主”为话题,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悲惨生活。

最后环节:“点石成金”──教师小结,得出结论。

在以上环节的设计中,前三个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但了解“奴隶当时的悲惨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穿越时空”舍身处地去感受奴隶们当时的处境,以及当时奴隶和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可能采取的一些行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最后通过“点石成金”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认识到在奴隶社会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实现难点的突破。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状况让我非常满意,参与的态度、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达到了行为、认知、情感参与的有机统一。效果来源于我紧扣现实生活的三次引导。

第一次引导是当学生谈到“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时,为了让学生谈具体,我追问:“怎么个不如,能具体点吗?”在我的追问下,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

学生甲:“戴着枷锁劳动,毫无人身自由„„”

学生乙:“随意转让买卖”、“做供品”、“做殉葬品”等等。

对于学生甲和乙的答案本无可厚非,这些都是奴隶生活凄惨的真实写照,但是我觉得仍然没有摆脱教材的束缚,因为这些都是教材中的原句,其答案在“不如”这个词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于是我再次强调“不如”一词。这时候,靠近前排的徐丹同学高高的举起了右手,她列举了“在西周一件青铜器上,记载着一个奴隶主向另一个奴隶主买五名奴隶,标价是一匹马加一束丝”的史实来说明。这个史料教材中没有,该生是在练习册上知道的。对于徐丹同学的回答,我不仅仅只是满足于答案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从多方面去获取信息,这点正是初一新生所缺少的。课堂上,我给了她掌声。

第二次是在“穿越时空”环节中,谈论“假如我是一名奴隶”时,很多同学都只能泛泛而谈要反抗、要抗议,具体的反抗形式,尤其是奴隶用“破坏工具和虐待牲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抗,始终没有人提出来,这时候,我不想直接告诉,我要引导,怎么引导?于是我再次举了学生身边的一个例子。

师:同学们,在小学很多同学都要等到放学后,才能回家吃饭,对吗?

生:对!

师:放学回家,如果发现爸妈没在家,而留给自己的饭菜不够或者味道不合口味时,你一定很生气,你会怎么做?前提是没有零食可吃、可买。此时,你们心中的气会发在哪儿?

此问一出,课堂开了锅,七嘴八舌,多数同学都讲到会把气发在餐具上,比如甩东西,砸锅等。

师:对,现实生活往往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们发气都找错了对象,同样,奴隶会不会这样呢?

当我说到这里时,我期待的答案出现了──“破坏工具和虐待牲畜”。

第三次是,面对奴隶的反抗,面对奴隶“破坏工具和虐待牲畜”。

奴隶主又会怎样呢?对于这一问,同学们的回答还是以“以暴制暴”的方式较多。甚者,还有同学提出:“奴隶主,有可能会把奴隶全部杀完。”怎样才能将奴隶主的应对方式“不让使用先进的工具”引出?我又举了下例。

师:同学们,如果你多次向爸妈要贵重的学习用具,而当爸妈多次给我们买了贵重的学习用具后,我们不是弄坏、就是丢失等等,当你再次向爸妈索要的时候,我们的爸妈会有什么表现呢?

生甲:爸妈会给我一顿打骂„„

生乙:不理我,不再给我买了。

生丙:不再给我买好的了,就给我买廉价、伪劣的东西。

师:对,我们很多的爸妈都会这样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坏了、丢了不心疼,对吧?

“是的”,看来我的回答,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同理,当奴隶主面对奴隶“破坏工具和虐待牲畜”时,会不会也采用类似这种愚昧的做法呢?想想看,什么做法?

“好的工具,先进的工具不再拿出来用。”答案终于有啦。顺势,我又提出,这样的结果会怎样?那就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这节课我很高兴,同学们也很高兴。尽管我的例子也许还不够贴切。当时,我也给同学们交代,你们不是家中的“奴隶”,爸妈也不是“奴隶主”,但是,人心依然。我想,教学中能够用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的事情,还是值。

开放的课堂,要有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思维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引导;教师的引导,离不开生活中一些浅显的例子。历史不能远离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这就是这节课带给我的收获。

生活中的事例引导 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

历史教学的内容是以历史研究的成果为基础、为依据,历史研究的成果靠历史教学去普及、去发挥资治育人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为求得学生感知历史的真实,以接近客观实际,教学中除了重视“史论”结合外,就是以现实生活联系,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

如在处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三子目“奴隶的悲惨生活”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读一读”──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从字面上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环节二:“议一议”──学生以第三者的角度交流奴隶悲惨生活的具体表现。

环节三:“谈一谈”──穿越时空,学生从主人翁“我”的角度分别以“假如我是一名奴隶”、“假如我是一名奴隶主”为话题,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悲惨生活。

最后环节:“点石成金”──教师小结,得出结论。

在以上环节的设计中,前三个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但了解“奴隶当时的悲惨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穿越时空”舍身处地去感受奴隶们当时的处境,以及当时奴隶和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可能采取的一些行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最后通过“点石成金”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认识到在奴隶社会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实现难点的突破。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状况让我非常满意,参与的态度、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达到了行为、认知、情感参与的有机统一。效果来源于我紧扣现实生活的三次引导。

第一次引导是当学生谈到“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时,为了让学生谈具体,我追问:“怎么个不如,能具体点吗?”在我的追问下,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

学生甲:“戴着枷锁劳动,毫无人身自由„„”

学生乙:“随意转让买卖”、“做供品”、“做殉葬品”等等。

对于学生甲和乙的答案本无可厚非,这些都是奴隶生活凄惨的真实写照,但是我觉得仍然没有摆脱教材的束缚,因为这些都是教材中的原句,其答案在“不如”这个词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于是我再次强调“不如”一词。这时候,靠近前排的徐丹同学高高的举起了右手,她列举了“在西周一件青铜器上,记载着一个奴隶主向另一个奴隶主买五名奴隶,标价是一匹马加一束丝”的史实来说明。这个史料教材中没有,该生是在练习册上知道的。对于徐丹同学的回答,我不仅仅只是满足于答案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从多方面去获取信息,这点正是初一新生所缺少的。课堂上,我给了她掌声。

第二次是在“穿越时空”环节中,谈论“假如我是一名奴隶”时,很多同学都只能泛泛而谈要反抗、要抗议,具体的反抗形式,尤其是奴隶用“破坏工具和虐待牲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抗,始终没有人提出来,这时候,我不想直接告诉,我要引导,怎么引导?于是我再次举了学生身边的一个例子。

师:同学们,在小学很多同学都要等到放学后,才能回家吃饭,对吗?

生:对!

师:放学回家,如果发现爸妈没在家,而留给自己的饭菜不够或者味道不合口味时,你一定很生气,你会怎么做?前提是没有零食可吃、可买。此时,你们心中的气会发在哪儿?

此问一出,课堂开了锅,七嘴八舌,多数同学都讲到会把气发在餐具上,比如甩东西,砸锅等。

师:对,现实生活往往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们发气都找错了对象,同样,奴隶会不会这样呢?

当我说到这里时,我期待的答案出现了──“破坏工具和虐待牲畜”。

第三次是,面对奴隶的反抗,面对奴隶“破坏工具和虐待牲畜”。

奴隶主又会怎样呢?对于这一问,同学们的回答还是以“以暴制暴”的方式较多。甚者,还有同学提出:“奴隶主,有可能会把奴隶全部杀完。”怎样才能将奴隶主的应对方式“不让使用先进的工具”引出?我又举了下例。

师:同学们,如果你多次向爸妈要贵重的学习用具,而当爸妈多次给我们买了贵重的学习用具后,我们不是弄坏、就是丢失等等,当你再次向爸妈索要的时候,我们的爸妈会有什么表现呢?

生甲:爸妈会给我一顿打骂„„

生乙:不理我,不再给我买了。

生丙:不再给我买好的了,就给我买廉价、伪劣的东西。

师:对,我们很多的爸妈都会这样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坏了、丢了不心疼,对吧?

“是的”,看来我的回答,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同理,当奴隶主面对奴隶“破坏工具和虐待牲畜”时,会不会也采用类似这种愚昧的做法呢?想想看,什么做法?

“好的工具,先进的工具不再拿出来用。”答案终于有啦。顺势,我又提出,这样的结果会怎样?那就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这节课我很高兴,同学们也很高兴。尽管我的例子也许还不够贴切。当时,我也给同学们交代,你们不是家中的“奴隶”,爸妈也不是“奴隶主”,但是,人心依然。我想,教学中能够用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导,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的事情,还是值。

开放的课堂,要有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思维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引导;教师的引导,离不开生活中一些浅显的例子。历史不能远离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让历史不再那么遥远。这就是这节课带给我的收获。


    相关文章

    高考优秀作文议论文(共5篇)

    篇一: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 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 生命的罐头 王尔德说:"人们都是生活在阴沟里,却依然有人在仰望星空." 刺穿世俗的尘埃,孩子真正的目光看到了星空,面对世俗的偏见而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

    2013年史上最全的最新网络流行词汇集锦

    网络流行词汇集锦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个道理放在这几年一直颇为时髦的网络用语上也颇为合适.在这个众声喧哗的平台上,众网虫看片.聊天.打游戏,社交.工作.找伙计„„无以计数的只言片语,以碎片.合成.泛语言的形式,转移.反解.跳跃 ...

    珍爱生命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毒品和毒品对生命,对社会的危害,知道吸食毒品和拥有毒品是违法行为. 2. 憎恶毒品,在面对毒品时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 3. 对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自觉远离毒品. 教学准备: ...

    过去的那些人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一种遥远的幽默 杨 芳 ①本来曹禺从南开转学到清华,一半是为了王文显①.他早就听说,这位外国语文学系主任,对戏剧颇有研究. ②但听课后,他竟有些失望.从头至尾,王文显都在念英文讲义,而且年年如此,从不增删.难怪 ...

    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 ...

    让文章闪烁理性之光(原创作文教学设计)

    让文章闪烁理性之光(作文教学设计) 让文章闪烁理性之光(作文教学设计) 让文章闪烁理性之光(作文教学设计) 小翠的 一.教学目标: 1.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引导学生生活.深入思考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透 ...

    中考作文突出中心的三大法宝

    中考作文突出中心的三大法宝 一篇文章,总会包含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立场与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或中心思想.怎样才能写出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的佳作呢?我在这里就以最常见的记叙文为例,来和大家谈一谈. 一.在材料的详略中展示主题.巧妙地安排材 ...

    作文材料及立意1

    材料作文审题及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qu ...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详案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教学设计 [导入] 教师提问:当今世界上,还存在有王子和公主的国家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帮助总结,并使用PPT展示部分王室: 目前世界上的存在着王室的国家(君主立宪制国家)一般认为有: 欧洲英国.挪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