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语文课现代诗歌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课现代诗歌教学

作者:王秀艳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3年第06期

诗歌教学应加强朗读,同时还应注意朗读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朗读。然而,当我们走入课堂,才发现在朗读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不妨重新聆听朗读,用“低碳”的理念审视当前的课堂,返璞归真,简约高效。

1 当下诗歌教学的“假”现象

1.1 没有目标的“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一首处于困难时,在受到挫折时,自己给自己鼓劲的诗。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朗读。(师先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后,再请一对同桌两人一起朗读) 师:读得不错。下面我们齐读一遍。

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了对诗歌的朗读,表面上看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加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一遍又一遍朗读的结果,最终只是强化了记忆,对作者的心灵却无丝毫触摸。这样天马行空的朗读方式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所含的神韵。

反思一: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为学生搭建可以快速进入文本的朗读阶梯呢?

1.2 没有感情发展的“傻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师:诗歌中“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一句应该怎样朗读?

生:应该读得缓慢、深沉、忧伤一些。

师:你尝试着读一读?(学生试着读了一遍)

师:你读得太快了,没有突出重音,这句话中的“悲伤”和“心急”应该重读。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一位同学再读一遍,语速和重音都已经把握住了,但仍未读出感情。)

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培养不是一触即发的,而是像一坛芳醇的绍兴黄酒一样,需要慢慢酝酿、发酵后才可以。正如诗歌中普希金彼时复杂的感情,仅仅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反思二:课堂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情感渲染,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理解作者、读出感情?

如此多的困惑,如此多的不解,一直萦绕在笔者心头。笔者也结合听课的体会反思,尝试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笔者切实感受到了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合适的朗读推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学习活动一:读中悟、悟中读,走进美好的情感。(多媒体课件播放朗诵,低沉而铿锵有力的音乐声萦绕教室)

师: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同学们,让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请大家边听边跟着朗诵。(教室里响起了动人的朗诵声)

师:小诗的情感高潮在哪一句?

生:最后几句吧。

师:对,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最后一句。(学生渐有表情,但速度较快) 师:我觉得对“亲切的怀恋”的处理不好,来,四个小组一组读一次,中间不要间断。 生:亲切的怀恋。

师:有的小组读得慢,有的小组读得快。到底该快还是该慢?

生:该慢。只有慢才能表现对未来充满信心,而现在是乐观的。

师:为什么只有慢才能表现这种乐观吗?快岂不是更能表达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吗?

生:不。读得越慢越能表现出现在的坚强和对未来的信心,是在未来回忆现在时刻的人生财富。

师:说得真好!来,让我们用朗诵把现在的乐观和对未来的信心表达出来吧!(学生极慢极慢地朗诵最后一句)

学生活动主要是朗诵,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理解主题的基础上朗读。基于这首诗主题容易理解,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朗诵,以学生的口吻插入写作背景,学生边听边跟着朗读,整体感知文章;二是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行体验、思考,

读中悟,悟中读。这节课老师抓住最后一节和重点词语“亲切的怀恋”朗读指导有重点、很自然,学生朗读也很自然,读出了诗人的坚强、乐观和对未来的信心。

有人说语文课不能缺少琅琅的读书声。笔者认为,这读,绝不是没有目的一遍又一遍的“傻读”,更不是一种形式,草草走过场,而是积极指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理解、读出感情,真正达到读者与文章、读者与作者相融的美妙境界。

2 高效的诗歌课堂阅读

2.1 朗读的主导是教师。要让学生真正融入诗歌,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主要是吃透教材。只有从诗歌的语言文字入手,去挖掘诗歌内在的思想性,体会诗人倾注的感情,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得语言训练和情感陶冶达到完美的结合。在教学诗歌时,总共分为四个环节:听读,初步感知;朗读,体会感情;品读,把握感情;诵读,传达感情。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了诗人正是为了表达那种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才将美丽的憧憬寄托于天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感情又拓展了知识,无疑又增添了文章思想的厚度。而所有这些教学步骤和框架都是教师事先预设的,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教学达到了一种拾级而上的态势,渐渐步入高潮,从而叩击学生的心弦,达到琴瑟和鸣的妙境。

2.2 朗读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生命力来自于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让学生承担起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在指导朗读时,就把对语言的赏、品、读全放给了学生。首先由学生品味语言、含英咀华,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为下一步激情朗读夯实基础;后通过背景资料来印证作者的现实境况,理解诗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朗读诗歌来表达作者的这种心情,学生最终读懂了诗歌,读懂了作者,也读出了自己。整首诗就在学生反复的诵读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同时又把一个完全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还给了学生。

朗读的结果是共鸣。学生感情的到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心灵扬帆起航,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在教学步骤的推进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至关重要。

例谈初中语文课现代诗歌教学

作者:王秀艳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3年第06期

诗歌教学应加强朗读,同时还应注意朗读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朗读。然而,当我们走入课堂,才发现在朗读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们不妨重新聆听朗读,用“低碳”的理念审视当前的课堂,返璞归真,简约高效。

1 当下诗歌教学的“假”现象

1.1 没有目标的“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一首处于困难时,在受到挫折时,自己给自己鼓劲的诗。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请同学来朗读。(师先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后,再请一对同桌两人一起朗读) 师:读得不错。下面我们齐读一遍。

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了对诗歌的朗读,表面上看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加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一遍又一遍朗读的结果,最终只是强化了记忆,对作者的心灵却无丝毫触摸。这样天马行空的朗读方式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所含的神韵。

反思一: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为学生搭建可以快速进入文本的朗读阶梯呢?

1.2 没有感情发展的“傻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师:诗歌中“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这一句应该怎样朗读?

生:应该读得缓慢、深沉、忧伤一些。

师:你尝试着读一读?(学生试着读了一遍)

师:你读得太快了,没有突出重音,这句话中的“悲伤”和“心急”应该重读。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一位同学再读一遍,语速和重音都已经把握住了,但仍未读出感情。)

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培养不是一触即发的,而是像一坛芳醇的绍兴黄酒一样,需要慢慢酝酿、发酵后才可以。正如诗歌中普希金彼时复杂的感情,仅仅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反思二:课堂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情感渲染,才能使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理解作者、读出感情?

如此多的困惑,如此多的不解,一直萦绕在笔者心头。笔者也结合听课的体会反思,尝试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笔者切实感受到了针对不同的文章,选择合适的朗读推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断)

学习活动一:读中悟、悟中读,走进美好的情感。(多媒体课件播放朗诵,低沉而铿锵有力的音乐声萦绕教室)

师: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同学们,让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请大家边听边跟着朗诵。(教室里响起了动人的朗诵声)

师:小诗的情感高潮在哪一句?

生:最后几句吧。

师:对,让我们再一次充满深情地读最后一句。(学生渐有表情,但速度较快) 师:我觉得对“亲切的怀恋”的处理不好,来,四个小组一组读一次,中间不要间断。 生:亲切的怀恋。

师:有的小组读得慢,有的小组读得快。到底该快还是该慢?

生:该慢。只有慢才能表现对未来充满信心,而现在是乐观的。

师:为什么只有慢才能表现这种乐观吗?快岂不是更能表达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吗?

生:不。读得越慢越能表现出现在的坚强和对未来的信心,是在未来回忆现在时刻的人生财富。

师:说得真好!来,让我们用朗诵把现在的乐观和对未来的信心表达出来吧!(学生极慢极慢地朗诵最后一句)

学生活动主要是朗诵,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理解主题的基础上朗读。基于这首诗主题容易理解,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朗诵,以学生的口吻插入写作背景,学生边听边跟着朗读,整体感知文章;二是抓住重点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行体验、思考,

读中悟,悟中读。这节课老师抓住最后一节和重点词语“亲切的怀恋”朗读指导有重点、很自然,学生朗读也很自然,读出了诗人的坚强、乐观和对未来的信心。

有人说语文课不能缺少琅琅的读书声。笔者认为,这读,绝不是没有目的一遍又一遍的“傻读”,更不是一种形式,草草走过场,而是积极指导学生读出气势、读出理解、读出感情,真正达到读者与文章、读者与作者相融的美妙境界。

2 高效的诗歌课堂阅读

2.1 朗读的主导是教师。要让学生真正融入诗歌,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主要是吃透教材。只有从诗歌的语言文字入手,去挖掘诗歌内在的思想性,体会诗人倾注的感情,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得语言训练和情感陶冶达到完美的结合。在教学诗歌时,总共分为四个环节:听读,初步感知;朗读,体会感情;品读,把握感情;诵读,传达感情。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了诗人正是为了表达那种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才将美丽的憧憬寄托于天上。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感情又拓展了知识,无疑又增添了文章思想的厚度。而所有这些教学步骤和框架都是教师事先预设的,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教学达到了一种拾级而上的态势,渐渐步入高潮,从而叩击学生的心弦,达到琴瑟和鸣的妙境。

2.2 朗读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生命力来自于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让学生承担起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在指导朗读时,就把对语言的赏、品、读全放给了学生。首先由学生品味语言、含英咀华,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为下一步激情朗读夯实基础;后通过背景资料来印证作者的现实境况,理解诗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朗读诗歌来表达作者的这种心情,学生最终读懂了诗歌,读懂了作者,也读出了自己。整首诗就在学生反复的诵读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同时又把一个完全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还给了学生。

朗读的结果是共鸣。学生感情的到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心灵扬帆起航,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在教学步骤的推进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至关重要。


    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

    作者:庄文中 语言文字应用 1995年06期 一 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社会 1978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全国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92 ...

    浅谈语法在初高中语文衔接学习中的重要性

    浅谈语法在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中的重要性 语法可以让人们从一种语言中由小的意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意义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准确地进行思维表达活动.此处的语法是指现代汉语(狭义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有三大根本特点:分析型语言 ...

    初中语文现代诗词教学方法探究分析

    初中语文现代诗词教学方法探究分析 [摘 要] 现代的诗词,含有非常丰富的韵味与内涵,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形式.初中生们通过初中的语文课本相关的重点,进行现代诗词的研究与学习,对于提高自身的汉语学习水平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能够一定程度的 ...

    全国教育类报刊分类目录

    全国教育类报刊分类 一.综合类 (一)国家级(含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邮发代号 报刊名称 刊 期 省 份 种 类 1- 10 中国教育报 日报 北京 报纸 1-192 中国教师报 周报 北京 报纸 2- 5 人民教育 半月刊 北京 杂志 2- ...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嘉定区南苑中学 贺红梅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 ...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1--2014)

    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1--2014) [1]张剑锋. 中学英语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田朋朋. 新时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变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姚治松. ...

    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现代诗歌教学怎样进行?这是不少语文老师,尤其是初中语文老师的困惑.由于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不少教师觉得教学起来没有把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语文课程标准 ...

    初中语文活动课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初中语文活动课初探 作者:刘继亭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6期 摘 要: 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初中语文教学正在 ...

    中学语文论文

    语法与文学情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探析 徐宗阳 半壁山中学 摘要:现在的中学生甚至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缺乏语法知识和文学情趣,这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对语法教学的淡化和文学情趣培养的忽视存在密切关系.在中学初级阶段,语法教学与文学情趣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