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论文学形式的审美意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枫桥夜泊》,在这般宁静祥和的夜晚,一幅古典的画面便浮现在眼前:一个秋天的夜晚,落魄的游子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羁旅之苦的游子。树上的栖鸟发出啼叫,秋夜霜透着浸肌乏骨的寒意,茫茫的夜空正弥漫着漫天的霜华。他一夜未眠,在静夜中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清愁······

一首简单的七言律诗,却能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文学的审美价值。 有意味的形式,它主宰着作品,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所以各类的艺术形式都具有相对对立的审美价值,而文学作品中这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美在是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显著。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历史, 创造了独特的, 令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在这种文明中, 中国的古代文学, 无疑是极具特色, 极有代表性的。从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上, 从一唱三叹、慷慨余哀的情感抒发上, 从“神韵”“意境”等鲜明民族审美趣味上, 我们得出“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这样的结论, 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花池。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简单的几句却渲染了一

种离别的感伤,表现出一种凄凄的哀怨与无限的愁苦;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则为让人联想到一个孤寂的黄昏,习习的冷风,透骨的寒;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列缺霹雳,秋鸾崩摧”,琅琅上口中,一种浪漫,豪迈大气的情怀就呼之欲出,令人回味无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优美的动人的春景,一种心跳的悸动,此起彼伏······

诗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体现的审美追求也是不同的。可从不同诗人所写的诗词中,所强调与表现的不同,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崇高与范畴,于是,他们的审美追求却跃然于纸底。

几千年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 诗词有着自己特殊的话语世界。它不像西方文论话语那样, 具有严密的思辨体系, 明晰的概念内涵。它往往用简单的语言描绘来表示抽象的画面, 或者给你再现一个环境或氛围, 让你从中去体会蕴涵的意味。而在这其中我们却能发现无处不发现“美”这个充满意象的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种“美”显得圆润而不枯燥, 蕴藉而不直露, 综合而不零碎, 证明着“中国古代诗词之美”这样一个命题。

中国古代诗词之美

论文学形式的审美意味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枫桥夜泊》,在这般宁静祥和的夜晚,一幅古典的画面便浮现在眼前:一个秋天的夜晚,落魄的游子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羁旅之苦的游子。树上的栖鸟发出啼叫,秋夜霜透着浸肌乏骨的寒意,茫茫的夜空正弥漫着漫天的霜华。他一夜未眠,在静夜中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清愁······

一首简单的七言律诗,却能让人浮想联翩,这就是文学的审美价值。 有意味的形式,它主宰着作品,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所以各类的艺术形式都具有相对对立的审美价值,而文学作品中这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美在是诗歌中表现得最为显著。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历史, 创造了独特的, 令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文明。在这种文明中, 中国的古代文学, 无疑是极具特色, 极有代表性的。从抑扬顿挫、节奏铿锵的诗词形式上, 从一唱三叹、慷慨余哀的情感抒发上, 从“神韵”“意境”等鲜明民族审美趣味上, 我们得出“中国古代文学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学”这样的结论, 应该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花池。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简单的几句却渲染了一

种离别的感伤,表现出一种凄凄的哀怨与无限的愁苦;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则为让人联想到一个孤寂的黄昏,习习的冷风,透骨的寒;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列缺霹雳,秋鸾崩摧”,琅琅上口中,一种浪漫,豪迈大气的情怀就呼之欲出,令人回味无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优美的动人的春景,一种心跳的悸动,此起彼伏······

诗词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体现的审美追求也是不同的。可从不同诗人所写的诗词中,所强调与表现的不同,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崇高与范畴,于是,他们的审美追求却跃然于纸底。

几千年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 诗词有着自己特殊的话语世界。它不像西方文论话语那样, 具有严密的思辨体系, 明晰的概念内涵。它往往用简单的语言描绘来表示抽象的画面, 或者给你再现一个环境或氛围, 让你从中去体会蕴涵的意味。而在这其中我们却能发现无处不发现“美”这个充满意象的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种“美”显得圆润而不枯燥, 蕴藉而不直露, 综合而不零碎, 证明着“中国古代诗词之美”这样一个命题。


    相关文章

    文化类电视节目收视概况

    收视中国 第511期 CSM媒介研究71城市收视调查数据显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首播10期收视稳定且呈上升趋势,10期首播平均收视率高达1.77%,单期收视率一直稳定维持在1.5%-2%之间,2月7日第二季总决赛收视率达到2 ...

    浅谈辛弃疾[清平乐_村居]中的美

    浅谈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的美 罗谢安 定西市岷县闾井镇中心小学,甘肃 定西 748407 [摘要]辛弃疾用乡村闲居的美丽生活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美学开拓了新的领域,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词的美学多样性.多元性特征.乡村生活中的环境 ...

    试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精粹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 思想精粹 和谐思维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其思想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维."中和之美"是中华民族最高审美标准;"协调之美&quo ...

    中华诗词之美考试答案

    <中华诗词之美>考试 (83.00分) 选择题(60分) 答案:1-5 Accad 6-10 cbcbb 11-15 ddccb 16-20 ddcbc 1.哪个不属于晚清的四大词人? (3.00分)  A.王国维  B.况 ...

    林语堂美学思想观照下的苏东坡诗词英译研究

    摘 要: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翻译家,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标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的角度讨论"美"的翻译家,首次提出了"美"的翻译标准,认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最重 ...

    8.青铜工艺之美

    8. 青铜工艺之美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史以中华文明为基本内容,而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熠熠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在中国二千多年的青铜器历史长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艺流光溢彩,其制造工艺之先进,形制之 ...

    关于传统文化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古诗词这一教学内容搭建起了传统文化与小学生间的桥梁,借助古诗词教学的高效开展,能够为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并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奠定基础,进而为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并医生该学科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本文基于传 ...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四美"

    摘 要: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平静,感情真挚,富含中国古代女性特质.本文从意象.语言.笔触和意境四个方面分析鉴赏中国古代女性诗词之美,以期为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传承发展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 古代女性诗词 意象 语言 ...

    唐诗欣赏论文

    唐诗欣赏论文 学号:AP0903931 姓名:熊桂连 美的化身 --领略唐诗中的艺术之美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的.唐诗的魅力在哪儿?我觉得艺术之美是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以最切近而又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