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摘要】梳理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从1979年至1994年的形成期,到1995年至2006年的繁荣期,再到2007年至今的转型期。总结中国报纸民生新闻取得的主要成就:强化报媒受众意识、促进报业体制转型、推动社会制度改革。由此展望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走向:强化新闻选择意识、加强深度报道、坚持“民生”方向并借鉴公民新闻理念。

  【关键词】报纸;晚报;报业;都市报;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是以平民视角与立场、以与平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为内容的新闻报道。换言之,要成为民生新闻,新闻选材须密切关注百姓日常生活,并以平民的视角和立场去报道这些内容。由此观之,民生新闻不是特定的新闻体裁,也不是某种新闻媒体的专利,它可以呈现于任何新闻媒体上。在国内,“民生新闻”这一术语正式提出于2002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之后,但采取“民生”视角和立场来报道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却远远早于此时。民生新闻的萌芽及诞生最早是依托于报纸的,此即本文研究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在于,改革开放后报纸民生新闻与中国报业改革同步发展,记载着中国报业与民生新闻的辉煌历程,对报纸民生新闻进行梳理能大致窥探出中国报业与民生新闻的变革方向。

  发展历程

  形成期:1979年至1994年。中国民生新闻随改革开放后首批晚报的兴起而诞生。自从1979年11月《南昌晚报》复刊并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晚报,国内晚报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作为新中国第二代晚报,这代晚报不同于党报,也不同于“文化大革命”前产生的第一代晚报。报道视角及内容逐渐平民化是它们与当时党报的主要区别。[1]产生这种变化的理由在于:创刊宗旨将报道视角与内容定位于平民。当然,晚报宗旨的平民化倾向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中国报纸逐渐走向市场。晚报没有党报的强大后盾,必须牢牢吸引受众才能生存,恰好顺应了中国报业市场化的潮流。

  与“文化大革命”前产生的第一代晚报相比,第二代晚报注重强化“新闻”内容,更加重视受众的新闻需求。第二代晚报突破了“晚报是日报的补充”、“晚报是拾遗补阙的,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的传统局限,成为全方位报道本地和外埠新闻的新闻纸。[2]

  繁荣期:1995年至2006年。1995年1月1日创刊的《华西都市报》提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其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办报风格成为中国都市报创业成功的重要原因。《华西都市报》创刊三四年便创造了发行量逾50万份、广告收入上亿元的奇迹。受此影响,此后五六年间全国都市报猛增至100多家,其办报理念被称为“《华西都市报》模式”[3],其他类型报纸也纷纷把民生新闻视为其重要内容。以广州为例,广州地区的6家日报,除在要闻、时政、经济、法制等各个板块中突出民生色彩,以及在日常动态新闻的处理中突出民生新闻价值取向外,在主打本地城市人群的广州新闻方面,也增加了不少民生新闻的分量。民生新闻已经成为报纸同城竞争的焦点之一。[4]

  转型期:2007年至今。2007年《楚天都市报》率先提出“主流化转型”,引发以“主流化转型”为主题的全国都市报第二次创业,作为都市报主打的民生新闻由此进入转型期。中国报纸民生新闻需要转型的原因在于:第一,民生新闻低俗化、琐碎化、娱乐化等问题凸显,其品质提升遭受阻碍。第二,公共新闻对民生新闻形成冲击。公共新闻的重要特点在于:媒体不仅报道事实,还需通过议程设置介入公共事务,发起和引导公众讨论,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民生新闻关注平民日常生活小事不同,公共新闻更关注公共利益、更关注如何提高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形成与民生新闻的竞争。因此,有学者认为引入公共新闻理念是民生新闻突破自身缺陷、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途径。[5]第三,媒介生态环境变化。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都市报成功后,党报、晚报、行业报之类的其他报纸争相效仿,导致“泛都市报”现象,使承载民生新闻的传统报媒急剧变化。同时,依托新媒体而生的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抵消了报纸民生新闻的部分优势——不但公民新闻的内容为受众所关注,而且普通受众也可作为报道者参与新闻报道。

  历史成就

  在32年发展历程中,中国报纸民生新闻所取得的成就大致表现在三方面:

  强化报媒受众意识。报媒只有关注受众生活、牢记受众需求,才能赢得受众、赢得市场。30多年来,中国报纸民生新闻逐步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鼓励群众发言。“民生新闻”的“民生”二字决定了这类新闻要报道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要使广大民众成为新闻的主角,鼓励群众发言便成为“民生新闻”的题中之义。在这方面,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特色在于:(1)参与主体广泛。一方面,参与主体种类繁多。比如,根据对1995年9月至1996年8月一年内《华西都市报》的统计,其报道的人物包括教师、学生、孤寡老人、残疾人、基层警官、士兵、居委会干部、打工仔、流浪儿、下岗女工、老红军、荣誉军人、保卫干部、守厕人、保姆、管道工、城管监察、军嫂、郊区农民、修鞋匠等各种不同身份的群众[3]80。另一方面,以市民为报道对象的新闻比例较大。比如,1997年4月2日《华西都市报》报道165条新闻,其中反映市民活动的新闻和实用新闻占120条;1999年1月2日《南方都市报》报道141条新闻,其中反映市民活动的新闻占75条;2001年4月5日《东方新报》报道92条新闻,其中反映市民活动及实用性的新闻占61条。[3]114(2)发言内容全面。不同于以往正面典型报道的“高、大、全”型人物和公式化报道带来的虚假感[6],报纸民生新闻倾向于通过披露更全面的被报道对象言论来展现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与更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比如《华西都市报》报道下岗女工,就改变以往正面典型报道的公式化写作模式,将其下岗后的思想斗争、艰苦创业和自强自立的过程娓娓道来,[5]81让受众觉得这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不是毫无缺陷、遥不可及的英雄式人物。(3)发言平台广。很多报纸设置供民众发言的专门版面,比如《新华日报》与《新闻晨报》设民生新闻版,《武汉晚报》设民生新闻栏目,《都市消费晨报》设“民生热线”、“情感倾诉”、“百姓纪事”、“休憩茶园”,《钱江晚报》设“民情日记”、“运动人生”、“零点人物”、“助理手记”等。另外,也有不少报纸经常围绕“市民”开展新闻策划或活动策划,比如《都市消费晨报》的“谁是最幸福的女人”、“最上镜儿童评选”等。(4)发言效果好。民生新闻能使民众更多地行使舆论监督权,是以发言主体种类繁多和发言平台范围广泛为基础的。因此,与其他各类新闻报道相比,报纸民生新闻使群众能够更方便地行使言论自由权利,尤其是能够更好地实施舆论监督,使群众发言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梳理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从1979年至1994年的形成期,到1995年至2006年的繁荣期,再到2007年至今的转型期。总结中国报纸民生新闻取得的主要成就:强化报媒受众意识、促进报业体制转型、推动社会制度改革。由此展望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走向:强化新闻选择意识、加强深度报道、坚持“民生”方向并借鉴公民新闻理念。

  【关键词】报纸;晚报;报业;都市报;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是以平民视角与立场、以与平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为内容的新闻报道。换言之,要成为民生新闻,新闻选材须密切关注百姓日常生活,并以平民的视角和立场去报道这些内容。由此观之,民生新闻不是特定的新闻体裁,也不是某种新闻媒体的专利,它可以呈现于任何新闻媒体上。在国内,“民生新闻”这一术语正式提出于2002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之后,但采取“民生”视角和立场来报道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却远远早于此时。民生新闻的萌芽及诞生最早是依托于报纸的,此即本文研究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在于,改革开放后报纸民生新闻与中国报业改革同步发展,记载着中国报业与民生新闻的辉煌历程,对报纸民生新闻进行梳理能大致窥探出中国报业与民生新闻的变革方向。

  发展历程

  形成期:1979年至1994年。中国民生新闻随改革开放后首批晚报的兴起而诞生。自从1979年11月《南昌晚报》复刊并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晚报,国内晚报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作为新中国第二代晚报,这代晚报不同于党报,也不同于“文化大革命”前产生的第一代晚报。报道视角及内容逐渐平民化是它们与当时党报的主要区别。[1]产生这种变化的理由在于:创刊宗旨将报道视角与内容定位于平民。当然,晚报宗旨的平民化倾向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后,中国报纸逐渐走向市场。晚报没有党报的强大后盾,必须牢牢吸引受众才能生存,恰好顺应了中国报业市场化的潮流。

  与“文化大革命”前产生的第一代晚报相比,第二代晚报注重强化“新闻”内容,更加重视受众的新闻需求。第二代晚报突破了“晚报是日报的补充”、“晚报是拾遗补阙的,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的传统局限,成为全方位报道本地和外埠新闻的新闻纸。[2]

  繁荣期:1995年至2006年。1995年1月1日创刊的《华西都市报》提出“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其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办报风格成为中国都市报创业成功的重要原因。《华西都市报》创刊三四年便创造了发行量逾50万份、广告收入上亿元的奇迹。受此影响,此后五六年间全国都市报猛增至100多家,其办报理念被称为“《华西都市报》模式”[3],其他类型报纸也纷纷把民生新闻视为其重要内容。以广州为例,广州地区的6家日报,除在要闻、时政、经济、法制等各个板块中突出民生色彩,以及在日常动态新闻的处理中突出民生新闻价值取向外,在主打本地城市人群的广州新闻方面,也增加了不少民生新闻的分量。民生新闻已经成为报纸同城竞争的焦点之一。[4]

  转型期:2007年至今。2007年《楚天都市报》率先提出“主流化转型”,引发以“主流化转型”为主题的全国都市报第二次创业,作为都市报主打的民生新闻由此进入转型期。中国报纸民生新闻需要转型的原因在于:第一,民生新闻低俗化、琐碎化、娱乐化等问题凸显,其品质提升遭受阻碍。第二,公共新闻对民生新闻形成冲击。公共新闻的重要特点在于:媒体不仅报道事实,还需通过议程设置介入公共事务,发起和引导公众讨论,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民生新闻关注平民日常生活小事不同,公共新闻更关注公共利益、更关注如何提高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从而在更高层面上形成与民生新闻的竞争。因此,有学者认为引入公共新闻理念是民生新闻突破自身缺陷、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途径。[5]第三,媒介生态环境变化。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都市报成功后,党报、晚报、行业报之类的其他报纸争相效仿,导致“泛都市报”现象,使承载民生新闻的传统报媒急剧变化。同时,依托新媒体而生的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抵消了报纸民生新闻的部分优势——不但公民新闻的内容为受众所关注,而且普通受众也可作为报道者参与新闻报道。

  历史成就

  在32年发展历程中,中国报纸民生新闻所取得的成就大致表现在三方面:

  强化报媒受众意识。报媒只有关注受众生活、牢记受众需求,才能赢得受众、赢得市场。30多年来,中国报纸民生新闻逐步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鼓励群众发言。“民生新闻”的“民生”二字决定了这类新闻要报道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要使广大民众成为新闻的主角,鼓励群众发言便成为“民生新闻”的题中之义。在这方面,中国报纸民生新闻的特色在于:(1)参与主体广泛。一方面,参与主体种类繁多。比如,根据对1995年9月至1996年8月一年内《华西都市报》的统计,其报道的人物包括教师、学生、孤寡老人、残疾人、基层警官、士兵、居委会干部、打工仔、流浪儿、下岗女工、老红军、荣誉军人、保卫干部、守厕人、保姆、管道工、城管监察、军嫂、郊区农民、修鞋匠等各种不同身份的群众[3]80。另一方面,以市民为报道对象的新闻比例较大。比如,1997年4月2日《华西都市报》报道165条新闻,其中反映市民活动的新闻和实用新闻占120条;1999年1月2日《南方都市报》报道141条新闻,其中反映市民活动的新闻占75条;2001年4月5日《东方新报》报道92条新闻,其中反映市民活动及实用性的新闻占61条。[3]114(2)发言内容全面。不同于以往正面典型报道的“高、大、全”型人物和公式化报道带来的虚假感[6],报纸民生新闻倾向于通过披露更全面的被报道对象言论来展现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与更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比如《华西都市报》报道下岗女工,就改变以往正面典型报道的公式化写作模式,将其下岗后的思想斗争、艰苦创业和自强自立的过程娓娓道来,[5]81让受众觉得这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不是毫无缺陷、遥不可及的英雄式人物。(3)发言平台广。很多报纸设置供民众发言的专门版面,比如《新华日报》与《新闻晨报》设民生新闻版,《武汉晚报》设民生新闻栏目,《都市消费晨报》设“民生热线”、“情感倾诉”、“百姓纪事”、“休憩茶园”,《钱江晚报》设“民情日记”、“运动人生”、“零点人物”、“助理手记”等。另外,也有不少报纸经常围绕“市民”开展新闻策划或活动策划,比如《都市消费晨报》的“谁是最幸福的女人”、“最上镜儿童评选”等。(4)发言效果好。民生新闻能使民众更多地行使舆论监督权,是以发言主体种类繁多和发言平台范围广泛为基础的。因此,与其他各类新闻报道相比,报纸民生新闻使群众能够更方便地行使言论自由权利,尤其是能够更好地实施舆论监督,使群众发言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网络新闻论文选题题库

    新闻学(网络方向)论文选题 1 论执政能力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2 正面报道的网络传播效果研究 3 我国新闻网络传播研究 5 手机信息传播效果研究 6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双重标准 7 论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协调发展 8 论我 ...

    安徽日报农村版内容分析

    <安徽日报••农村版>之内容分析 一.研究背景介绍 1.关于三农问题 (1)"三农"问题提出与重要性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相应的"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qu ...

    从_南方周末_看报纸的深度报道

    NEWS WORLD 报刊经纬 从<南方周末>看报纸的深度报道 ■熊静曾勰 [摘要]<南方周末>作为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其在深度报道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本文从研究是什么成就了< ...

    新闻战线-全媒体时代报纸的生存优势

    新闻战线 <新闻战线>概况杂志简介 杂志荣誉 广告刊例 资料检索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日 报周 报杂 志 往期回顾 分类检索 返回目录全媒体时代报纸的生存优势 王 辉 < 新闻战线 >(2012年第7期) 在当前的媒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民生新闻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民生新闻价值观 毕一鸣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和民生新闻所倡导的新闻价值观.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民生新闻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并指出了民生新闻报道中应该重点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民生新闻应处 ...

    在第十届中国记者节暨颁奖报告会上的讲话

    (2009年11月8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庆祝我国第十个记者节,并举行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届长江韬奋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颁奖报告会.我代表党中央,向新闻战线全体同志致以节日的问候,向荣获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全国优秀新 ...

    浅析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学校代码 学号 分 类 号 密级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学 院 XXXXX 专业名称 播音与主持艺术 年 级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201 年 月 日 浅析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摘 要 近年来,民生新闻的兴起成为了传媒界一 ...

    略论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75-02 我们国家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了.比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有150多万大学生留学欧美,但学成归国者不到40万.国家花了那么多钱付出了那么大的 ...

    复旦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07年 新闻与传播理论 一.名词解释(5*8) 新闻本源 第四种权力 受众 新闻体制 知新报 修正报纸条例 大众生活 创新与扩散理论 二.简答(15*3) 1.简述新闻媒介与社会舆论之关系. 2.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