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教版必修一_必修二语文月考试卷

2014——2015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

一、现代科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

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

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

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

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

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

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

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

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

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

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

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

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

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

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

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

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

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

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

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

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

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

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

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

——“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

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

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

“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

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

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

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

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

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

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

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1.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

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

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

2.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C.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D.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3.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

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赴。

B.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C.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

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4.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二、阅读鉴赏(40)

(一)阅读《孔雀东南飞》中的语段,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

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

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

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

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复重纷纭(再) .

奉事循公姥(公公与婆婆) ..昼夜勤作息(深夜) ..谓言无罪过(总觉得,自认为) ..留待作遗施(留下) .B.进止敢自专(岂敢) .C.伶俜萦苦辛(缠绕) .D.箱帘六七十(通“奁”) .

6.仲卿、兰芝二人凄楚话别时,兰芝为什么要赠物于仲卿?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刘兰芝这段“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每题3分,共12分)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

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

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

“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

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

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

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

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

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

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

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

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

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

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

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

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

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

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 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

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虢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

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

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

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1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12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

(2)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3) ,哀民生之多艰。

(4)制芰荷以为衣兮, 。

(5)蒲苇韧如丝, 。

(6) ,二情同依依。

(7)羁鸟恋旧林, 。 ,守拙归园田。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

析。(5分)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2)(3)每题6分,(4)5

分,共23分)

那一束伴地莲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

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

时候.它才绽开一粒拉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

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步一种

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

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褪了绿,转

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

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记的,更

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什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

全靠毋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着我去

山后的医疗杜看医生。临了,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

去洗净初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

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

手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

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

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

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

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

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

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

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

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熟,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

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

甜。

这是二十多午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

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野,她楞年片刻,顺着我的提示

始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

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粱上,以作备用,只

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

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亮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

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总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

世问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

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散文》1997年9

月)

(1).在作者眼中,“伴地莲”是怎样的—种形象?

答:

(2).文中作者追忆了二十多年前的一桩往事,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试分

析这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3).“那一束伴地莲”为何能“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答: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题目“那一束伴地莲”就是指母亲雪地里寻来的那一束。

B.本文是—曲母亲的颂歌,歌颂了母亲的伟大,纯洁,无私,坚强。

C.文章语言优美,辞藻华丽,色彩绚烂,尤其是开头部分对伴地莲的描写,最

能体现这种风格。

D.本篇结构严谨,开头三段介绍伴地莲,中间写母亲在雪地里找伴伴地莲为我

治病,最后写记忆中的伴地莲。

E.人到中年,对世事的艰难有了充分的认识,也认识到母爱是世上真正美好的

东西,所以,作者要感谢母亲。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公姥 玳瑁 周公吐哺 龙子幡 鼓瑟吹笙

B.拊掌 陆离 繁花似锦 青骢马 泣涕涟涟

C.兰皋 槌床 千里清秋 墟里烟 渐车帷裳

D.鹄舫 樊笼 暗香盈袖 漫浩浩 青青子矜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 ”就

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2)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 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

起来大呼:“成功啦!”

(3)然而,我 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 没有为他庆祝

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18、仿写下列句式,另写两句话。(6分)

(1)百花争艳的春天是充满活力的季节;烈日曝晒的夏天是富有热情的季节;

(2)我爱太阳,因为它温暖我的身体。

五、作文(60分)

我们一定经历过或是听说过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将记忆深处的感人往事,生动形象地记录下来,注意恰当运用多种抒情方式,抒发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答案:5.C (解析:A项“公姥”指婆婆;B项“昼夜”指白天和夜晚;D项“遗”指赠送。)

6.遗物为念,赠物之美,衬托了兰芝的才德,也表现其对仲卿的挚爱之情。

7.参考答案:勤劳善良、孝顺婆婆、忠于爱情(注重感情)等优秀品质

8、D 9、A 10、C 11、略 12、略

13、(1)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14、参考答案:

(1).伴地莲普通、平凡、美丽而又有用,正像母亲的形象。

(2).突出了当时环境的艰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母爱的伟大;皎洁的月光、明亮的积雪更能衬托母亲的纯洁无私,烘托人物的形象美。

(3).那一束伴地莲是过去艰苦岁月的见证,母亲那坚强、慈爱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儿子。

(4).BD(A项中“那一束伴地莲”应是指第二年秋天母亲割下的挂在老屋梁上的那一束。c项关于本文语言风格的判断错误,“清新质朴”才是本文的语言特色。E项涉及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虽是写母亲疼爱儿子,但并非一船的歌颂母爱的文章。母亲在儿子的心里永远是慈祥的,但这位母亲给儿子的不仅仅是疼爱,更多的是坚强的品格,是在生活的艰难中,不畏艰难独力克服困难的乐观的生活勇气。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儿子终身受益,所以.文末作者说要感谢母亲。) 15、A 16、D 17 A

18、(1)瓜果飘香的秋天是极具魅力的季节;白雪飘飘的冬天是最富遐想的季节.

(2)我爱雨水,因为它洗净我的灵魂。我爱光明,因为它为我指引道路。

我爱黑夜,因为它让我看到星辰。

2014——2015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

一、现代科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

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

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

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

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

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

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

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

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

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

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

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

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

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

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

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

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

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

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

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

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

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

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

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

——“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

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

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

“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

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

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

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

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

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

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

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1.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 )

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

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

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

D.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琵琶最具珠玉之美。

2.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C.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D.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3.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

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赴。

B.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C.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

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4.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二、阅读鉴赏(40)

(一)阅读《孔雀东南飞》中的语段,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

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

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

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

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复重纷纭(再) .

奉事循公姥(公公与婆婆) ..昼夜勤作息(深夜) ..谓言无罪过(总觉得,自认为) ..留待作遗施(留下) .B.进止敢自专(岂敢) .C.伶俜萦苦辛(缠绕) .D.箱帘六七十(通“奁”) .

6.仲卿、兰芝二人凄楚话别时,兰芝为什么要赠物于仲卿?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刘兰芝这段“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每题3分,共12分)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

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

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

“免虢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

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

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

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

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

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

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

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

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

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

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

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

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

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

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 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

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虢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虢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

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

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

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1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12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

(2)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3) ,哀民生之多艰。

(4)制芰荷以为衣兮, 。

(5)蒲苇韧如丝, 。

(6) ,二情同依依。

(7)羁鸟恋旧林, 。 ,守拙归园田。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

析。(5分)

三、现代文阅读(23分)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1)(2)(3)每题6分,(4)5

分,共23分)

那一束伴地莲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

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

时候.它才绽开一粒拉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

山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步一种

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

也还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褪了绿,转

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

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为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记的,更

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什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

全靠毋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着我去

山后的医疗杜看医生。临了,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

去洗净初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映衬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

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

手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

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

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

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

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

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

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

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

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熟,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

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

甜。

这是二十多午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

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野,她楞年片刻,顺着我的提示

始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年秋天,怕

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粱上,以作备用,只

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

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亮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

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总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

世问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

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散文》1997年9

月)

(1).在作者眼中,“伴地莲”是怎样的—种形象?

答:

(2).文中作者追忆了二十多年前的一桩往事,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试分

析这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3).“那一束伴地莲”为何能“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答: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A.题目“那一束伴地莲”就是指母亲雪地里寻来的那一束。

B.本文是—曲母亲的颂歌,歌颂了母亲的伟大,纯洁,无私,坚强。

C.文章语言优美,辞藻华丽,色彩绚烂,尤其是开头部分对伴地莲的描写,最

能体现这种风格。

D.本篇结构严谨,开头三段介绍伴地莲,中间写母亲在雪地里找伴伴地莲为我

治病,最后写记忆中的伴地莲。

E.人到中年,对世事的艰难有了充分的认识,也认识到母爱是世上真正美好的

东西,所以,作者要感谢母亲。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公姥 玳瑁 周公吐哺 龙子幡 鼓瑟吹笙

B.拊掌 陆离 繁花似锦 青骢马 泣涕涟涟

C.兰皋 槌床 千里清秋 墟里烟 渐车帷裳

D.鹄舫 樊笼 暗香盈袖 漫浩浩 青青子矜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 ”就

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2)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 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

起来大呼:“成功啦!”

(3)然而,我 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 没有为他庆祝

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18、仿写下列句式,另写两句话。(6分)

(1)百花争艳的春天是充满活力的季节;烈日曝晒的夏天是富有热情的季节;

(2)我爱太阳,因为它温暖我的身体。

五、作文(60分)

我们一定经历过或是听说过许多感人的故事,请你将记忆深处的感人往事,生动形象地记录下来,注意恰当运用多种抒情方式,抒发你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答案:5.C (解析:A项“公姥”指婆婆;B项“昼夜”指白天和夜晚;D项“遗”指赠送。)

6.遗物为念,赠物之美,衬托了兰芝的才德,也表现其对仲卿的挚爱之情。

7.参考答案:勤劳善良、孝顺婆婆、忠于爱情(注重感情)等优秀品质

8、D 9、A 10、C 11、略 12、略

13、(1)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14、参考答案:

(1).伴地莲普通、平凡、美丽而又有用,正像母亲的形象。

(2).突出了当时环境的艰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母爱的伟大;皎洁的月光、明亮的积雪更能衬托母亲的纯洁无私,烘托人物的形象美。

(3).那一束伴地莲是过去艰苦岁月的见证,母亲那坚强、慈爱的举动深深地打动了儿子。

(4).BD(A项中“那一束伴地莲”应是指第二年秋天母亲割下的挂在老屋梁上的那一束。c项关于本文语言风格的判断错误,“清新质朴”才是本文的语言特色。E项涉及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虽是写母亲疼爱儿子,但并非一船的歌颂母爱的文章。母亲在儿子的心里永远是慈祥的,但这位母亲给儿子的不仅仅是疼爱,更多的是坚强的品格,是在生活的艰难中,不畏艰难独力克服困难的乐观的生活勇气。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儿子终身受益,所以.文末作者说要感谢母亲。) 15、A 16、D 17 A

18、(1)瓜果飘香的秋天是极具魅力的季节;白雪飘飘的冬天是最富遐想的季节.

(2)我爱雨水,因为它洗净我的灵魂。我爱光明,因为它为我指引道路。

我爱黑夜,因为它让我看到星辰。


    相关文章

    高中课本目录

    高中课本目录 科目 书 名 适用年级 版本 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 ...

    高一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一、学习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高一年级是新课改的起始年级。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xx年8月初备课组全体教师参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训。培训中,人教社的专家对语文新课程标准清晰透彻的讲授,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理念,明确了新课标中必修课 ...

    2016高中语文优秀教师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就要结束了.作为一名新进教师,在这一学期里,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就这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思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次月考必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

    高一课程12

    高一化学 主讲:佚名 发布:2008-8-20 光现象 主讲:佚名 发布:2008-8-20 高一化学(必修2) 主讲:佚名 发布:2008-8-20 高一物理(全册) 主讲:佚名 发布:2008-8-20 高一化学(全册) 主讲:佚名 发 ...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范文系统的特点

    语文教材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情况和语文教学需要而编写的用于教学或与教学有关的材料,它是构成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沟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纽带.语文教材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四大系统 ...

    高一课程10

    新东方词汇语法课堂 主讲:赵丽 发布:2009-4-07 英语阅读一(西师版) 主讲:张家政.黄... 发布:2009-3-26 高一英语单词动漫记忆 主讲:佚名 发布:2009-3-24 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教版) 主讲:梁捷 发布:200 ...

    高一下期中考试反思

    2014年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反思 一. 试题内容和形式: 以高一语文人教版教材必修三全册知识点为主要依据,主要考察学生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其中涉及词语的品味.修辞手法的辨识和文言常见语法知识的把握等,另外还有背诵篇目的默写.作文 ...

    [雷雨]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必修四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雷雨  年级   高二  学期   第一学期 教学目标  1. 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戏剧主题 2. 把握潜台词的含义 3. 品味戏剧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