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正态度:五四运动留给我们什么?

89年前的今天,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三所大学共3000多名大学生,汇聚到天安门,举行了一场抗议活动。历史学家把这一天前后2个月发生的连贯事情,统称为“五四运动”。北京大学也将这一天当作自己的校庆日。虽然过去很多年了,天安门、东交民巷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但是,“五四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内涵,至今依然引发人们的思考;20世纪中国发展的轨迹,都可以在“五四运动”中找到起点和线索,“五四”依然是不可遗忘的日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国内发生了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这两次复辟失败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的时候,北洋政府才宣布对德国宣战,正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做出对中国非常不公正的决定,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五四运动”表达出的内容之一是对西方列强的态度,这个态度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两个倾向。早在袁世凯复辟的时候,这种矛盾的心态就已经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产生。袁世凯复辟遭到绝大多数接受西方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反对,但是,偏偏中国知识分子当时学习、崇尚的榜样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支持袁世凯恢复君主制。这种局面很自然会造成中国人对于西方的矛盾心态:一是要向西方学习,二是觉得西方并不那么好。到了第一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这种心态被充分激发。

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中国和日本都是战胜国。大战之前,德国利用不平等条约,从清政府手中占据了中国的胶东半岛。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却背着中国做出决定,将胶东半岛交给日本,而不是归还中国。这一决定的背后,是对中国极其严重的歧视。中国已经推翻了帝制,正在努力像西方一样走向现代化,但是,西方列强的态度,让全体中国人非常失望。这种失望情绪中,既包含了反抗,也包含了期待。

“五四”那一天,学生们高举着“还我青岛”的血书,来到使馆区,向美英法意四国使馆递交了陈词书。这个行为一方面是抗议,另一方面也具有请求的成分,希望列强能够良心发现,能够公正地对待中国。递交陈词书的结果,在今天看来,也造成两个后果。英法意使馆拒绝接受,这一结果刺激了失望和对抗情绪;而美国使馆接受了,又没有让希望彻底变成绝望。但是,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最终还是偏袒了日本。

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世界的历史,也让很多中国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产生了迷茫。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中国人基本上确立了一种信念:中国必须改变。但是,改变的目标是什么?西方列强似乎是一个现成的目标,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你死我活、疯狂厮杀的残酷现实,以及这场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于中国的态度,让很多中国人开始真正的怀疑:西方模式究竟是不是最好的模式?某种程度上说,从“五四运动”以后,对于西方社会的上述两种态度,正式形成角力,此起彼伏地左右了中国的现代史。

“五四运动”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对中国本国的态度。第二次次鸦片战争后,圆明园灰飞烟灭的惨痛,终于促使中国不得不开始改变,清政府有了一次较长时间的“洋务运动”,也叫自强运动。这次运动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认为,中国的制度没有很大的问题,技术方面向西方学习就可以了,所谓“中体西用”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但是,甲午战争使得洋务运动遭受彻底失败。于是,中国的现代化变革进入第二个阶段。戊戌变法可以认为是要从体制上改变中国,结果依然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可以总结很多原因,但是,西方国家没有大力支持变法维新派,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直到后来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杀入北京,西方也没有利用这个“天赐良机”,废除慈禧太后的帝制,扶持维新派上台。甚至在袁世凯复辟的时候,西方居然以各种手方式,事先就表示支持。

技术学西方、体制学西方,这两个阶段都失败了。辛亥革命后,体制的转变让中国人似乎看到了曙光,但是,袁世凯、张勋的复辟,西方列强对复辟的支持以及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不公正态度,让中国人感到,仅仅体制学西方也不行。五四运动便成为第三阶段的起点: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德先生、赛先生其实就是改造中国人的手段和目标。于是,鲁迅等人成为那个时代的旗手,他们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人性格中的所谓“劣根性”,似乎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这种“劣根性”的源头,很自然就找到了传统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的儒家思想。但是,与对待西方列强态度的两种倾向一样,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从一开始也如影随形地表现出两个倾向:一是彻底抛弃,二是部分改造。

五四运动之后的几十年,中国的历史基本上在上述两个矛盾中交错前行:对抗西方或者投靠西方;抛弃传统或者保留传统。虽然我的这个描述是把两个极端放在一起,但是,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现实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忽左忽右地摇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实践,到了21世纪,至少在第一个问题上,中国人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共识:不要对抗,也不要投靠,我们需要独立自主地维护自己的权利。换句话说,如果伤害到中国的利益,该对抗的时候还是需要对抗,只是这种对抗不应该表现为仇视。而在双方利益能够相对平衡的时候,妥协也是可以接受的。这种观念的基础,其实是对西方社会利益至上本质的清醒了解,而不被它表面的漂亮外表所迷惑。

曾经看到一个日本人对于日本现代化过程的反思,他说,日本那时候意识到,靠和平发展,在西方列强掌控的世界里,日本根本没有机会,只有走武力一条路。某种程度上,这位日本人说的有一定道理。在一个强盗横行的世界里,不成为强盗,只能成为强盗的猎物。但是,这条武力的道路也被证明是错误的,不可接受的。当今世界,在原子弹的“保护”下,我们终于有了和平发展的可能。幸也,不幸也?未来也许会有答案。

然而,五四运动沿袭下来的对于民族性,对于传统文化的两种态度,至今依然没有获得广泛的共识。一些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言论,依然喧嚣尘上。对此,中国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五四开始分道扬镳的两股力量,能否达成一个共识,从而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真正有效的建设和发展中,已经成为日益紧迫的需要。我相信,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随着中国人对世界、对自身更多的了解,这种共识一定会实现的。

最近在法国以及其他国家发生的奥运火炬事件,也让我想到五四期间的一个细节。当时,北洋政府内部以及出席巴黎和会的某些代表,对于是否签署新的丧权辱国条约,其实也存在着动摇。除了国内形成声势浩大的抗议行动外,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也组织起来,他们有的向谈判代表陈词、请求,有的则采取24小时贴身战术,监视那些动摇代表的一举一动。最终,在国内的抗议和海外留学生的联合作用下,中国代表作出拒绝签字的决定。前两天我写了一篇针对柏杨的文章,柏杨有一个观点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在一起就是虫,窝里斗之类。我想说,从89年前的五四运动,到89年后的奥运火炬传递,海内外华人团结一心的局面,已经彻底证明柏杨的这个结论是一个谬论。我相信,柏杨应该很高兴看到自己错了。

89年过去之后,我们的确应该更加冷静地思考五四运动留给我们的一切。

89年前的今天,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三所大学共3000多名大学生,汇聚到天安门,举行了一场抗议活动。历史学家把这一天前后2个月发生的连贯事情,统称为“五四运动”。北京大学也将这一天当作自己的校庆日。虽然过去很多年了,天安门、东交民巷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但是,“五四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内涵,至今依然引发人们的思考;20世纪中国发展的轨迹,都可以在“五四运动”中找到起点和线索,“五四”依然是不可遗忘的日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国内发生了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这两次复辟失败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的时候,北洋政府才宣布对德国宣战,正式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做出对中国非常不公正的决定,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五四运动”表达出的内容之一是对西方列强的态度,这个态度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两个倾向。早在袁世凯复辟的时候,这种矛盾的心态就已经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产生。袁世凯复辟遭到绝大多数接受西方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反对,但是,偏偏中国知识分子当时学习、崇尚的榜样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支持袁世凯恢复君主制。这种局面很自然会造成中国人对于西方的矛盾心态:一是要向西方学习,二是觉得西方并不那么好。到了第一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这种心态被充分激发。

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中国和日本都是战胜国。大战之前,德国利用不平等条约,从清政府手中占据了中国的胶东半岛。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却背着中国做出决定,将胶东半岛交给日本,而不是归还中国。这一决定的背后,是对中国极其严重的歧视。中国已经推翻了帝制,正在努力像西方一样走向现代化,但是,西方列强的态度,让全体中国人非常失望。这种失望情绪中,既包含了反抗,也包含了期待。

“五四”那一天,学生们高举着“还我青岛”的血书,来到使馆区,向美英法意四国使馆递交了陈词书。这个行为一方面是抗议,另一方面也具有请求的成分,希望列强能够良心发现,能够公正地对待中国。递交陈词书的结果,在今天看来,也造成两个后果。英法意使馆拒绝接受,这一结果刺激了失望和对抗情绪;而美国使馆接受了,又没有让希望彻底变成绝望。但是,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最终还是偏袒了日本。

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世界的历史,也让很多中国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产生了迷茫。鸦片战争后的几十年,中国人基本上确立了一种信念:中国必须改变。但是,改变的目标是什么?西方列强似乎是一个现成的目标,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你死我活、疯狂厮杀的残酷现实,以及这场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于中国的态度,让很多中国人开始真正的怀疑:西方模式究竟是不是最好的模式?某种程度上说,从“五四运动”以后,对于西方社会的上述两种态度,正式形成角力,此起彼伏地左右了中国的现代史。

“五四运动”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对中国本国的态度。第二次次鸦片战争后,圆明园灰飞烟灭的惨痛,终于促使中国不得不开始改变,清政府有了一次较长时间的“洋务运动”,也叫自强运动。这次运动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认为,中国的制度没有很大的问题,技术方面向西方学习就可以了,所谓“中体西用”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但是,甲午战争使得洋务运动遭受彻底失败。于是,中国的现代化变革进入第二个阶段。戊戌变法可以认为是要从体制上改变中国,结果依然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可以总结很多原因,但是,西方国家没有大力支持变法维新派,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直到后来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杀入北京,西方也没有利用这个“天赐良机”,废除慈禧太后的帝制,扶持维新派上台。甚至在袁世凯复辟的时候,西方居然以各种手方式,事先就表示支持。

技术学西方、体制学西方,这两个阶段都失败了。辛亥革命后,体制的转变让中国人似乎看到了曙光,但是,袁世凯、张勋的复辟,西方列强对复辟的支持以及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不公正态度,让中国人感到,仅仅体制学西方也不行。五四运动便成为第三阶段的起点: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德先生、赛先生其实就是改造中国人的手段和目标。于是,鲁迅等人成为那个时代的旗手,他们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人性格中的所谓“劣根性”,似乎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这种“劣根性”的源头,很自然就找到了传统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的儒家思想。但是,与对待西方列强态度的两种倾向一样,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从一开始也如影随形地表现出两个倾向:一是彻底抛弃,二是部分改造。

五四运动之后的几十年,中国的历史基本上在上述两个矛盾中交错前行:对抗西方或者投靠西方;抛弃传统或者保留传统。虽然我的这个描述是把两个极端放在一起,但是,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现实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忽左忽右地摇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实践,到了21世纪,至少在第一个问题上,中国人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共识:不要对抗,也不要投靠,我们需要独立自主地维护自己的权利。换句话说,如果伤害到中国的利益,该对抗的时候还是需要对抗,只是这种对抗不应该表现为仇视。而在双方利益能够相对平衡的时候,妥协也是可以接受的。这种观念的基础,其实是对西方社会利益至上本质的清醒了解,而不被它表面的漂亮外表所迷惑。

曾经看到一个日本人对于日本现代化过程的反思,他说,日本那时候意识到,靠和平发展,在西方列强掌控的世界里,日本根本没有机会,只有走武力一条路。某种程度上,这位日本人说的有一定道理。在一个强盗横行的世界里,不成为强盗,只能成为强盗的猎物。但是,这条武力的道路也被证明是错误的,不可接受的。当今世界,在原子弹的“保护”下,我们终于有了和平发展的可能。幸也,不幸也?未来也许会有答案。

然而,五四运动沿袭下来的对于民族性,对于传统文化的两种态度,至今依然没有获得广泛的共识。一些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言论,依然喧嚣尘上。对此,中国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五四开始分道扬镳的两股力量,能否达成一个共识,从而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真正有效的建设和发展中,已经成为日益紧迫的需要。我相信,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随着中国人对世界、对自身更多的了解,这种共识一定会实现的。

最近在法国以及其他国家发生的奥运火炬事件,也让我想到五四期间的一个细节。当时,北洋政府内部以及出席巴黎和会的某些代表,对于是否签署新的丧权辱国条约,其实也存在着动摇。除了国内形成声势浩大的抗议行动外,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也组织起来,他们有的向谈判代表陈词、请求,有的则采取24小时贴身战术,监视那些动摇代表的一举一动。最终,在国内的抗议和海外留学生的联合作用下,中国代表作出拒绝签字的决定。前两天我写了一篇针对柏杨的文章,柏杨有一个观点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在一起就是虫,窝里斗之类。我想说,从89年前的五四运动,到89年后的奥运火炬传递,海内外华人团结一心的局面,已经彻底证明柏杨的这个结论是一个谬论。我相信,柏杨应该很高兴看到自己错了。

89年过去之后,我们的确应该更加冷静地思考五四运动留给我们的一切。


    相关文章

    法院青年干警"五四青年节"演讲稿(4篇)

    弘扬五四精神,实现自我价值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下午好! 五四精神历久弥新,法院事业催人奋进。作为人民法院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倍感光荣,也深知责任重大。我认为:弘扬五四精神,实现自我价值,就是要立足岗位,将身边的每件小事扎扎实实地做好。 ...

    参加运动会总结

    县城学区二道河子中心小学 参加学区田径运动会总结 县城学区田径运动会胜利闭幕了.来自全区8个代表队120多名运动员同场竞技,团结交流.顽强拼搏.激情飞扬,共同铸造了一届精彩.成功.和谐的体育盛会. 本次盛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 ...

    2015学校运动会广播稿

    1.年轻的我们自信飞扬,青春的气息如同出生的朝阳,蓬勃的力量如同阳光的挥洒.此时此刻,跑道便是我们精彩的舞台,声声加油便是我们最高的奖项!论何成功,谈何荣辱,心中的信念只有一个:拼搏!萧瑟的秋风,挡不住你们破竹的锐气. 2.赞裁判员 柳树抽 ...

    校运动会广播稿件集锦

    1你的汗水洒在跑道,浇灌着成功的花朵开放.你的欢笑飞扬在赛场,为班争光数你最棒.跑吧,追吧在这广阔的赛场上,你似骏马似离铉的箭.跑吧,追吧你比虎猛比豹强. 2你们挥舞着充满力量的双臂看着实心球化成美丽的弧线我着实在心里佩服你们你们抛出了自己 ...

    在中学秋季田径运动会上的讲话

    各位运动员.裁判员.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四季轮回更替,时间永不驻足,我校第xx届冬季运动会的钟声又一次在xx体育馆敲响.跳动着春天的旋律,流淌着夏日的汗水,品味着秋季的收获,奏响了冬天的潇洒. 在这个举校同庆的日子,我谨代表学校党 ...

    运动会加油稿大全集

    致运动会 秋季气爽彩旗飘, 运动健儿逞英豪. 千呼万喊齐加油, 场上场下都骄傲. 今日练出好身体, 志为四化立功劳. 德智体美齐发展, 祖国明日更美好. 掌声响起来 这里需要激情, 这里需要呐喊, 这里同样需要掌声. 当你乘胜而归, 我们为 ...

    大学冬季运动会加油稿

    每一次成功,都书写着激昂. 每一次失败,都孕育着成长. 珍惜这每一次的喜悦和失落, 珍惜这每一次的感动和忧伤. 让花季的心情挥洒万一片绮丽的彩霞, 让青春的理想谱写出一段美妙的乐章. 不要沉默 不要沉默, 不要卑怯的退缩; 不要沉默, 不要 ...

    学习师德标兵体会

    聆听学校十佳师德标兵的事迹,我深深被感动着. 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热血澎湃的豪言,有的只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勉,有的只是对教师职业的执著.走近他们,十位老师舒展的是一幅幅淡墨浓彩总相宜的水墨画卷: 被低年级孩子称作"像妈妈一 ...

    运动会精彩广播稿

    (一) 你们体现着团结,你们体现着精神.你们奏出了最优美的旋律,你们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你们豪情无限,你们激情不断:你们给人以震撼,你们给人以力量.老师们为你们骄傲,为你们自豪.你们在运动场上的青春风采将永载我们大成中学的史册. 加油吧,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