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展馆资料

防震减灾展馆解说词

【内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加强对有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抢险救灾能力。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说明】本前言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的第二十三条。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包括: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的宣传、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防震减灾行业的宣传。防震减灾宣传必须坚持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求实的原则,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通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逐步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和受教育程度,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经验表明,固定的宣传教育基地,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的教育功能。各地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对具有一定规模、档次较高的科普教育基地,要努力创建国家级或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最近我省地震局、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行文,部署在全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 海安县防震减灾科普展馆的建立就是为了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进一步推动海安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前言板背景是茫茫宇宙空间中的地球。左侧三幅图分别表示地震的形成(断层模型)、地震灾害(日本阪神大地震)和减灾行动(地震救援队的救援行动)。

第一部分 地球演化运动和自然灾害

【说明】本部分内容试图先通过地球演化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等知识的介绍,培养地球内、外在不断运动的概念,进而说明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发生异常事件,产生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灾害的必然性。通过这样的内容体系,增加知识增长点,提高趣味性。

A1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灯箱)

【说明】1、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壳是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32公里。地壳虽然看起来很稳定,但是受地球内部极高温度的影响,也会慢慢地变形。

地幔厚度达2900公里。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和压力显著升高。地幔上部温度超过800度,下部温度超过估计达2200度。

地核的半径有3480公里,推测温度在2000-5000度之间。根据地震波传播记录推测,地核分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因为地震发生时形成的横波(S波)不能通过外核传播,而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横波(S波)是不能通过液体传播的。

2、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移动的!”他认为所有大陆曾经连成一片,后来经过分裂、漂移,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近半个世纪里,大陆漂移理论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960年美国地质学家哈里·赫斯提出海底扩张理论,科学家开始重新考虑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哈里·赫斯认为,大洋底就像输送带一样推着大陆一起移动,这种运动从大洋的洋中脊海岭开始。从地幔涌上来熔融物质从洋中脊海岭裂缝中喷发出来。当这些熔融物质冷却下来后,形成新的地壳。随着新地壳不断的增加,就把海岭两侧较老的地壳岩石向两边推移,大洋底就从海岭向两边不断扩张。这种大洋地壳不断增加的过程就称为海底扩张。而另一方面,在大洋地壳的另一端海沟处,老的地壳则在不断的推动下沿海沟向下俯冲,回到地幔消亡。

1965年加拿大科学家图佐·威尔逊把地壳岩石圈破碎后形成的各部分叫做板块,并把板块说和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结合起来,形成了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揭示了地球板块形成、运动和消减的规律。基于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大地构造学说。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灯箱片以画面形式,形象地描述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过程。可以指出,在海岭、板块俯冲地带(日本海沟、秘鲁智利海沟、喜玛拉雅山地带),地幔热柱上升地带,因为经常发生岩石的破裂,所以都是地震的高发地带。

3、本灯箱内容也可放在“地球46亿年演化史”后面讲解。

A2 地球—人类唯一的家园

【内容】蔚蓝色的地球是各种生命的乐园,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从一诞生起,地球就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它的运动和变化,既惠泽人类,也经常带来灾害。

A3 地球46亿年演化史(大灯箱)

【内容】地球46亿年演化史

【说明】1、约46亿年前,在银河系一角的太阳开始发出光辉。原始太阳系星云在它周围回转,气体在垂直方向喷出,太阳系开始形成。原始太阳系星云气体和尘埃层分裂,形成数量达10兆个左右的小行星。在现在的地球轨道附近,100亿个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反复碰撞、聚合,地球诞生。

2、与现在彗星相似,由冰组成的小行星也撞向原始地球。原始地球形成的浓厚大气封闭了小行星冲撞时发出的热量,地表上融浆到处遍流成海。

3、小行星的冲撞减少,地表开始冷却,原始地壳形成。(用同位素测定年龄的方法,现在各大洲大陆均已找到了30亿年以上的古老岩石。)大气中的水蒸气转为暴雨,海洋生成。

4、原始的海洋到处像是“热水喷出口”,最初的生命似乎就诞生在这样的海洋里。

5、25-20亿年前,单细胞蓝绿藻等藻类生成,大量繁殖,向大气供给氧。

6、约5亿4千万年前,发生“寒武纪爆发”。所谓“寒武纪爆发”即多细胞生物在这个时期(地质学年代为寒武纪早期)突然爆发性地增加。

7、4亿8千万年前,原始的渔类出现。约4亿年前,臭氧层形成,减少了紫外线损害,生物开始进入陆地。

8、约2亿4500万年前,由于火山爆发等环境变化,超大陆分裂。生物的大量绝灭从5亿年前起发生了13次。每次大量绝灭后又开始新的进化。

9、约2亿2800万年前,恐龙出现,到侏罗纪开始大型化。在1亿3500万年前开始的白垩纪,恐龙多样化,开花的被子植物出现。体形象老鼠的哺乳类祖先,大约在2亿3000千-2亿5000千万年前出现,并且逐步进化。

10、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由于陨石撞击,造成环境急剧变化的学说引人注目。

11、哺乳类动物通过各种形式不断进化、适应,得到了繁荣。在树上生活的哺乳动物出现了灵长类动物。

12、约5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早期猿人在非洲出现。

图中“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都是地质学上的年代划分,各个地质年代都有不同的生物和地壳运动特

征。

A4—A9 地球46亿年演化史(小灯箱)

【内容】A4、 约40多亿年前,地球原始地壳形成,海洋生成。

A5、约19亿年前地球开始出现超大陆。以后,大陆几次分离聚合。

A6、7-6亿年前地球大陆;5亿3千万年前地球大陆;3亿年前地球大陆。

A7、约2亿4500万年前地球超大陆又一次分裂。许多生物绝灭,爬行动物得到发展;2亿2千万年前地球大陆

A8、1亿年前地球大陆;6500万年前,恐龙绝灭。

A9、约500万年前,人类在非洲出现;现在的地球大陆。

【说明】地球形成后经历了一个增温、熔融,内部物质分异的过程,形成地秋内部的圈层构造。通过这部分内容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从形成圈层以来,它的演化史就是不断地分裂、聚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运动,对生物的出现、生存、进化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C5 现代地震监测

【内容】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除观测地震外,还有地震前兆观测。地震的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变动、大地电场、磁场、重力场等将产生多方面的异常现象。通常把这些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异常变化称之为地震前兆。这样,地震观测逐步形成了测震、电磁、地壳形变和地下流体四大学科。

观测技术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过渡。

1、区域地震台网中心。

2、区域地震前兆台网中心。

3、严密监视地下动态。

【说明】狭义的地震观测是用地震仪器记录天然地震或人工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波形,并由此确定地震或人工爆炸事件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的经度纬度、震源深度及震级等)。将获得的各次地震和人工爆炸事件的基本参数编成地震目录,成为地震研究的基本资料。

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除观测地震外,还有地震前兆观测。地震的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自然现象。伴随地震的孕育、发生将产生多方面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变动、大地电场、磁场、重力场的异常变化,以及地壳介质多种物理性质的变化等。通常把这些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相关联的、在正常变化背景上所出现的异常变化称之为地震前兆。所以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实际上包括测震、电磁、地壳形变和地下流体等内容。

C6 地震监测四大学科(1)

【内容】地震观测 地震观测是地震监测的基本工作。它对区域内乃至全球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进行测定。我国的地震观测已经逐步过渡为数字化、网络化。

1、一个数字地震台的接收摆房。

2、数字地震台的接收、采集处理和通信传输设备。

3、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接收、处理与管理中心。

4、国家数字地震台系统框图。

【说明】目前我国除24个国家级基准地震台外,大部分省都有区域地震台网。目前,我省地震观测台网由数字地震台网和模拟地震台网组成,其中数字地震台网由15个子台和1个台网中心构成。还有3个台数字强震仪和5台流动数字地震仪。此外,还有多个市级地震台网正式运行。随着十·五重点项目的实施,我省地震观测台网正不断加密。

【内容】地壳形变监测 地震孕育过程中,可以引起大范围的地壳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又可以引起显著的断层活动,在某些灵敏构造部位引起剧烈变形。因此,可以通过观测地壳形变,发现并判定地震孕育的过程。

1、往岩孔中安放体积式钻孔应变仪探头。

2、TJ-Ⅱ体积式钻孔应变仪。

3、在坑道内观测地壳形变的100米长石英管伸缩仪和连通管倾斜仪。

【说明】多年来,地形变学科在地震预测中积累了丰富的前兆异常资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壳形变观测一般有:

断层形变观测—绝大多数构造地震与断层活动直接有关。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伴随地壳形变,断层形变是地壳应力场改变最直观、最显著的表现方式。洞体形变观测—洞体形变前兆观测包括地倾斜、连通管、伸缩等。倾斜仪和连通管监测地面倾斜变化,伸缩仪监测地壳的水平应变。这些仪器安置在岩体洞穴内,连续自动记录,精度比较高。由于洞体内观测条件较好,温度、湿度、气压稳定,大风、降温、降雨等气象因素影响较小,地表噪声较小。因此,洞体形变在地震监测,特别是短临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钻孔应力应变观测—钻孔应力应变方法是通过测量钻孔孔径的变化,间接或直接测量地壳应力应变状态的相对变化。图板C7的短水准形变测量、GPS地壳运动观测也都为地壳形变观测。

海安地区因为复盖层比较厚,基岩出露少,地壳形变观测比较难开展。

C7 地震监测四大学科(2)

【内容】4、短水准形变测量。

5、一个国家级GPS地壳运动观测站。

【内容】电磁观测 地震是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将伴随有介质电磁性质的改变或电磁场的变化。因此利用地球电磁学方法探索与孕震过程有关的地球介质的电磁性质及电磁场的变化,可以为地震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1、质子磁力仪的线圈。我省研制的数字化FHD-2B质子磁力仪。

2、海安地震台的地磁观测区。

3、地电观测原理示意图。数字化ZD8B地电仪。

【说明】地球电磁学包括地电学、地磁学两大分支,其监测地震的物理基础来自物理学中电学和磁学以及建立在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研究基础上的电磁感应现象以及介质的电学性质。因此,地电地磁前兆是在现代电磁学基础上发展的,它是电磁学理论在地球介质条件下的应用。

地电阻率法是采用分布于地球表面固定观测点上的固定测量装置,定时观测地球介质视电阻率值,获取其值随时间变化的一种地震前兆监测方法。

地磁观测分为绝对观测与相对观测,分别观测地磁场总强度(F)、垂直分量(Z)、水平分量(H)、磁偏角(D)和磁倾角(I)。在地震预报中,目前主要应用垂直分量(Z)和总强度(F),其次为水平分量(H)和磁偏角(D)。

地震电磁辐射现象与地震发生之间关系的观测研究起于70年代,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发展,观测仪器种类繁多。

海安地区有地电、地磁和地震电磁辐射的地震前兆监测项目。这些项目对观测环境的要求比较高。

C8 江苏地震监测(1)

【内容】目前,我省地震观测台网由数字地震台网和模拟地震台网组成。此外,还有多个市级地震台网在运行。我省的地震前兆台网也由数字前兆台网和模拟前兆台网进行地震前兆观测。

1、江苏地震监测台网分布图。

2、江苏电磁观测分布现状图。

【说明】1970年前,我省只有南京鸡鸣寺地震台进行地震观测。到1974年4月22日溧阳5.5级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也只有南京鸡鸣寺地震台和宿迁地震台、南通地震台进行观测,几乎没有地震前兆观测。1971年5月,我省成立了专门的地震机构南京地震大队。1974年溧阳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客观上加快了我省地震监测工作的发展。在此后的十年中先后建成了18个专业地震台站,13个市、县地震台和4个企业地震台。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以“三土”(指土地电、土应力和土地磁)为主的地震前兆观测项目迅速在市、县地震台(测报点)开展。全面进行各种地震观测和地震前兆观测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地震监测网。以后根据原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报方法清理攻关要求,全面清理了省级地震台网。1985年-1986年,地震监测网中一些地震台站得到调整和优化改造。我省苏北地区第四纪覆盖厚,地面地震观测放大倍率低,无法对该地区的小震活动进行有效的监视。为此,先后增加了四个深井地震观测点(淮安、海安、

射阳和盐城)。1983年以后专业地震台和省局、各市地震局(办)和省局之间开通了短波通讯网。1983年我省开始建设苏南无线传输地震遥测台网,并于1985年通过验收。1993年该网又扩大到淮安、连云港和徐州,对遥测台网的子台进行了调整,组建成南京遥测地震台网。这样,由南京遥测台网和15个省属地震台构成地震监测台网,加上几个地方地震台,分布趋于合理。我省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速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全省陆地部分地震监测能力由原来监控2.5级提高到2.0级,全省范围需要速报的地震的速度由40分钟以上缩短到15分钟以内。 地震前兆台网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优化。“九五”期间,由原国家地震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分期建设“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和“江苏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地震观测技术开始从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迈进。1999年12月,由徐州、连云港、溧阳等8个子台和1个台网中心组成的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工程通过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以后南京国家数字地震台和连云港区域数字地震台开始正式观测。作为江苏省防震减灾“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网也在这一阶段进行了数字化改进和其它改造。此外,常州市、无锡市、连云港市(即江苏田湾核电站监测台网)、苏州市、南京市、扬州市、镇江市等市级数字地震台网也已经先后通过验收投入观测。其它一些市级数字地震台网也正在建设之中。

通过持续努力,特别是“九五”和部分市县“十五”项目实施,我省地震监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地震观测动态范围得到扩大,地震定位精度和监控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前兆观测台网密度达到每千平方公里1.02项。省属地震台和市、县地震台的一些观测项目的观测资料在全国评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目前,我省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重点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之中。

C9 江苏地震监测(2)

【内容】1、江苏地壳形变观测分布现状图。

2、江苏地下流体观测分布现状图。

3、南通地区地震和地震前兆观测站。

【说明】南通地区也开展了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地震和地震前兆观测。

C10 地震监测四大学科(3)

【内容】4、地壳变动引起地磁场变化示意图。

【内容】地下流体动态监测 地震孕育过程中,地壳岩石受力而膨账或压缩,必然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同时也引起地下流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因此,可依据地下流体的物理化学动态特征,对未来地震的发生作出预测。目前,地下流体动态监测已成为我国地震前兆监测的三大手段之一。

1、一个地下流体观测站。

2、水位观测。LN-3A数字水位仪。

3、地下水水氡观测。SD-3A自动测氡仪。

4、地下流体自动观测取水设施。

【说明】地震的孕育与发生,既是一个地壳动力学过程,也是一个地球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迁移与交换的过程。为此,地震的过程也必然引起地下流体的物理化学动态的变化。地壳岩石受力而膨账或压缩,或者地壳内部流体的迁移,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同时也造成地下流体内多种化学组分含量的变化;岩石变形及地下流体的迁移,由于热效应与地热的再分配,亦造成水温等地热因子的改变。因此,可依据地下流体的物理化学动态特征,对未来地震的发生作出预测。目前,地下流体动态监测已成为我国地震前兆监测的三大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的地震地下流体观测项目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40多项。但做为地下流体前兆测项主要有4项,即水位、水温(地热)、水氡与水汞。此外,近年来气体测项的观测正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开始试验观测并推广的测项有气氡、气汞及H2、He、CO2等新的测项。 海安地区因为复盖层比较厚,基岩出露少,所以比较适合进行地下流体观测。

C11 地震预测预报

【内容】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因此,地震预报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政府。

1、1975年我国成功地预报了辽宁海城7.3级地震。地震发生前,电影院前发告示疏散群众。成功预报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2、海城地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大地震。

3、1998年12月17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4、我国已经形成独特的地震趋势会商制度。图为一次紧急震情会商会。

5、美国地质调查所目前已经在网络发布加州的24小时地震危险性预报。

【说明】我国对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的7.3级地震做出了预报。这次预报是国际上唯一一次没有争议、具有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的成功预报。它是地震部门在长期地震预报的基础

上,加强短临监测预报跟踪,在震前提出短临预报意见,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短临预报,当地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及时采取了有效的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震部门又分别对1995年云南孟连、1997年新疆伽师、1999年辽宁岫岩等地震做了比较成功的预报。

地震分析预报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最为关心、关注的一项工作内容。《防震减灾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国家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鼓励、扶持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虽然地震预报仍处于经验性预报阶段,对很多破坏性地震还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报。但是,三十多年来的地震预报实践告诉我们,在一些有利的条件下,对一些破坏性地震做出一定程度乃至成功的预报还是可能的。一旦预报成功,减灾实效是非常明显的。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其难点究竟在哪儿呢?简言之,不外乎在于:① 地震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由于孕震过程是非线性的,其演化途径和结果不是唯一确定的,它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导致地震“前兆”图像的高度复杂性,至今仍未找到一种确定性的地震前兆。② 观测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地震是发生在地下10-20公里深处的岩体快速破裂和错动,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迄今人们对震源的认识均来自地表观测所获得的间接信息,用这种很不充分的资料反演地下三维孕震过程是十分困难的。③ 大地震是稀少事件。一般而言,大地震的复发周期为数百年乃至数千年,远远超过了现代仪器观测时间,限制了对已有预报思路和方法的有效检验。归根到底,目前我们在地震预报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的实质在于我们还远未能把握住地震发生的规律性。

C12 地震台不是“马后炮”

【内容】有人说,地震台是地震发生后才“报”,是“马后炮”。这是不对的。像没有气象站、水文站这些观测站,天气预报、水文预报就不可能一样,地震台观测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 地震台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对破坏性地震和有社会影响的地震,速报有关观测参数,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按照地震及地震前兆观测技术规范,对地震时地面运动及地震前的各种前兆现象进行观测,提供及时、连续、准确、可靠的观测资料,这是地震研究工作的基础性资料;严密监视,对观测资料的异常变化及时核实,迅速上报;进行地震观测技术和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1、地震台工作人员快速测定记录到的地震参数,准备速报。

2、根据记录到纵波(P波)、横波(S波)到时差能推算出地震距离。

3、地震台人员进行地电观测外线路的维护。

4、雨中坚持进行的短水准形变测量。

【说明】“地震台是„马后炮‟”的说法是人们对地震台工作相当普遍的误解。通过本图板的解说,应该让人们对地震台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个基本的了解。

C13 地震波的传播及应用

【内容】地震波是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的一种震动。

地震从震源发出两种地震波:纵波(也叫P波)、横波(也叫S波)。这两种地震波到达地表后,又形成表面波。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表面波速度更慢;纵波到达后上下颠,横波到达后前后摇晃,对建筑物造成破坏;表面波到达后摇晃更厉害,破坏性更大。

地震台和地震学家根据地震波的特性确定地震位置、研究地下和地球内部的结构。

B12 全球地震带和百年大震灾分布图(光纤动态显示)

【内容】全球地震带和百年大震灾分布图

【说明】一、全球地震带

全球的地震带主要有三条: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80%的地震能量释放都发生在这一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即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全球15%的地震能量在这一地震带被释放。海岭地震带即大洋中脊地震带,它是全球最长的一条地震带,在这条地震带上地震一般不超过7级,约5%的地震能量在这一地震带被释放。

二 、全球百年大震灾

百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十大震灾:

1、1976年中国唐山 24.2万人死亡;

2、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超过22万人死亡;

3、1920年中国宁夏海原 20万人死亡;

4、1927年中国甘肃古浪 20万人死亡;

5、1923年日本关东 14万3千人死亡;

6、1948年土库曼阿什哈巴德 11万人死亡;

7、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 7至10万人死亡;

8、2005年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 超过7万3千人死亡;

9、1932年中国甘肃昌马 7万人死亡;

10、1970年秘鲁 6.6万人死亡。

百年来经济损失最惨重的十大震灾:

1、1995年日本神户 损失1315亿美元;

2、1994年美国加州北岭 损失200-400亿美元;

3、2004年日本新泻 损失280亿美元;

4、1988年前苏联亚美尼亚 损失142-205亿美元;

5、1980年意大利 损失100-200亿美元;

6、1999年中国台湾 损失92-140亿美元;

7、1994年前苏联千岛群岛 损失117亿美元;

8、1999年11月土耳其 损失100亿美元;

9、1999年8月土耳其 损失65-120亿美元;

10、1989年美国加州洛马普里特 损失59-120亿美元。

其它著名地震:

1、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 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地震之一,9.2级;

2、1960年智利地震 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地震,9.5级;

3、2005年东非大裂谷地震;

4、2003年伊朗巴姆地震 历史名城巴姆摧毁。

B13 震灾实例:台湾大地震

【内容】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县日月潭西12.5公里集集镇附近发生7.6级大地震,造成台湾百年来最大的一场地震灾难。

[发震时刻]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北京时间)。

[地震参数] 震中 23.85°N, 120.78°E。震级7.6级(里氏7.3级*),震源深度5~7公里*。 (* 台湾气象局参数。)

[震 情] 死亡 2434人、失踪54人,重伤723人。住房全倒51925户,半倒54402户。直接财产损失:新台币3412亿元(占台湾GDP3.3%)。由于震源浅,台湾全岛强烈有感,福建、广东、浙江和江西省部分地区有不同程度震感。地震后强余震不断,使灾情加剧。 1、9.21地震发震构造示意图。

2、大楼底层的粉碎性破坏。

3、断层穿过台中县石岗水坝,地震中严重被毁。

4、台北市东星大楼因大楼质量差倒塌。

5、搜救人员在找寻幸存者。

6、云林倒塌的两栋大楼。

【说明】台湾9.21大地震也是全球百年来经济损失最惨重的十大震灾之一。

地震教训及反思:

1、政局影响救灾,地震考验当局

9.21地震发生时,正值台湾大选竞选。虽然各党派都称救人救灾为先,强调“救灾第一、选举摆一边”,竞选活动紧急喊停,实际上不可避免影响到救灾和重建的进行。当时执政的国民党当局因为没有应急预案,震后初期指挥混乱,救灾不力,72小时后李登辉才下令成立“9.21地震救灾中心”,到第四天9月25日才颁布紧急命令。大选以后由于政府更替,又影响了灾民安置和震后重建尽快步入正轨。政府解决救灾、落实建筑物安全标准,加强台湾紧急救援系统等各种问题的能力,成为台湾百姓选民考验当局的标准。

2、执行建筑抗震法规不严,终酿大祸

把9.21台湾地震和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伊兹米特大震灾相比,在土耳其灾区,65%的建筑是非法施工,以至在地震中伤亡惨遭重。而在台湾,1982年颁布有严格的建筑法规。飞速发展的建筑抗震技术和越来越严格的建筑标准,也使许多高层建筑经受住了强震的考验。但是少数开发商和官员急功近利,政府监管不力,一些建筑没有严格执行标准,甚至施工中偷工减料。迫于民众的压力,地震后台湾当局开始大规模侦办开发建筑承包商。据台湾法务部一年后公布各检察机关侦办9.21震灾倒塌建筑物涉及刑事案件统计资料,有551人列为被告,拘押21人,交保51人,限制出境的有104人。

3、充分重视民间组织在救灾中作用,加强对捐款监督

根据一年后公布资料,9.21地震后,募捐的总金额有326亿元,其中民间捐款竟达115亿元。而在震后的台湾民意调查显示,有5%以上的民众在选择捐款渠道时选择民间组织。事实上,各种民间组织、新闻媒体、慈善机构在震后救灾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台湾成立了“9.21赈灾民间捐款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民间重建协调监督联盟”,对募捐款项进行监督。一年后根据舆论要求对捐款流向查核。

B14 震灾实例:印尼大地震、海啸

【内容】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南印度洋深海下发生了自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9.2级大地震以后40年来全球最剧烈的8.9级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波及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多个国家。印度洋地震大海啸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演变成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死亡人数超过28万。

1、海滩建筑支离破碎。

2、逃离海啸的群众。

3、泰国南部繁华街市受海啸洗劫后的惨状。

4、海啸以700公里的时速横扫印度洋。图为巨浪荡涤下的印度南部海滩。

5、遭殃的斯里兰卡海岸。

6、中国救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灾情纪念邮票

【说明】印度洋地震大海啸是全球百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十大震灾之一。这场人间惨剧推进了地震海啸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国际间合作。

第三部分 地震监测预测

C1 古代传说和猜测

【内容】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十分好奇和恐惧。

大多数民族把它们归结为上帝或神灵的意志。

1、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他拿三叉戟敲击海底就发生地震和海啸。

2、印度传说地球由大象背负,大象动则地震。

3、在日本神话中,地震是由于鲶鱼翻身。这是反映镇住鲶鱼,制止地震的“鲶绘”。

4、有的民族相信大地是由一只巨大的青蛙支撑着,每次青蛙站立不稳,就会产生地震。

5、康熙御制文·地震(部分),提出“大凡地震皆由积气所致”的地震成因的猜测。

【说明】在古代,人们不了解地震的起因所以把它们归结为上帝或神灵的意志。第一位想到地震不是由神引起的,可能是公元前384至322年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地下洞穴中的空气上升并向外喷发时就发生地震。虽然这种说法没有什么根据,但是许多世纪以来人们也没有能提出更好的想法。

C2 探索历程(1)

【内容】要研究地震,必需要有观测地震的地震仪。近代地震仪经历了机械式、磁电式等发展阶段,目前实现了计算机化。

1、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后1700多年意大利的帕米里发明了用水银触发的地震仪(1856年)。帕米里式地震仪能送出一条纸带记录地震。

2、1880年在日本工作的英国人尤因发明了水平摆式地震仪。

3、1913年俄国地震学家伽里津发明了利用电磁原理的地震仪。地面振动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再放大,提高了放大倍数。

4、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数字地震仪,地震观测开始计算机化。图为国产CTS-1甚寛频带数字地震仪接收部分(摆)。

5、现在地震仪能上天、入地入海。图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上架设月震仪。海底地震仪。国产井下地震仪摆体及密封筒。

【说明】地震科学是建立在观测基础上的科学,所以它的发展和地震观测仪器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地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登上现代科学的舞台,是19世纪20年代初。现代地震学产生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现代地震仪的出现和广泛的使用。本图板从张衡候风地动仪起简要介绍了地震观测仪器的发展。

C3 探索历程(2)

【内容】近百年来,人们在地震学研究上取得了不少进展。特别是国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开展了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

1、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8.2级大地震。跨圣安德烈斯断层的篱笆在旧金山地震时水平错动了2.6米。据此H.里德提出地震是断层突然错动而形成的弹性回跳说。

2、世界地震带分布图。地球岩石圈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地震观测测定的地震带分布有力地支持了板块构造学说。

3、1966年3月周恩来总理到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河北省邢台地区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4、周总理视察邢台地震现场临时地震台。

5、1996年美国学者宋晓东和理查兹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发现地球固态内核自转速度比地壳、地幔快。这是发表这一重大发现的权威刊物封面。

【说明】本图板介绍了近代地震学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提出了地震成因的弹性回跳学说;推动了大地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取得了地球内部结构的大发现(除1996年发现地球固态内核自转速度比地壳、地幔快外,早在1920-1930年代通过地震学研究就发现了地壳结构、地幔地核分界、液态外地核固态内地核的存在等)等。

B7 震灾实例:1979年溧阳地震

【内容】 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我省溧阳县上沛东南发生破坏性地震, 震级6.0级,震源深度12公里。极震区烈度Ⅷ度,Ⅵ度受灾区跨及江苏省溧阳、高淳、句容、金坛、宜兴和浙江省长兴、郎溪等8县。

地震造成42人死亡,重伤681人,轻伤2436人。房屋毁坏、破坏、损坏合计556万余间。另有牲畜压死,水库、桥梁受损等。经济损失2.45亿,约为溧阳县当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的三分之二。成为“震级不大灾害不小”的典型震例。

1974年该地发生过5.5级地震。但是震后重建中,房屋仍大量沿用空斗墙,没有采取必要的抗震设防措施,因此6.0级地震发生时,仍然造成了较大的伤亡和经济损失。这个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1、上兴公社堰下村倒塌的民房,空斗墙。

2、上沛公社万家边村空斗山墙和土坯墙连接处严重开裂。

3、河口公社小学教室毁坏。

4、上沛银行1978年新建楼有抗震措施,震后完好。

5、震中上沛一条街地震后。

【说明】溧阳6.0级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素以震级小、损失大而著称。作为典型的震灾烈事例,溧阳6.0级地震防震减灾工作在几个方面是给予我们启示的。

1、通过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对震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死扶伤互救能力,是能取得减灾实效的。

1974年4月22日溧阳曾发生过5.5级破坏性地震,震中距这次6.0级地震震中仅3公里。当时震区缺乏防震减灾知识,震后谣言四起,谣传“上沛老虎山要火山爆发”,溧阳要“陷为大海”,致使社会人心慌乱、生产停顿,大批群众外逃无锡、常州等地。当时周恩来总理批示:安抚人心,实施自救公助,劝阻外逃,抓好生产,重建家园。

5.5级地震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使震区群众防灾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6.0级地震中,大地晃动一停,灾区民众就镇静下来,冒着余震抢救埋压在瓦砾下的人员。对震后出现的险情,迅速采取应急排险措施。如南渡油米厂锅炉工、在锅炉房倒塌时,不顾个人安危,以最快速度扒出炉内燃料,熄灭炉渣,开阀放掉蒸气,避免了锅炉爆炸和火灾的发生。震灾后,乡村“赤脚医生”(当时医疗制度的乡村保健医生)立即投入现场抢救,卫生部门迅速派医疗队赶赴现场,震后5分钟至3个小时第一时间内遭灾557个村共抢救包扎了约2590余名较重伤员,现场抢救、早期救治,减少了死亡伤残。

2、必须重视灾后重建的抗震设计。1974年溧阳5.5级地震震后重建中,没有采取必要的抗震设防措施,房屋仍大量沿用空斗墙,因此1979年原地发生6.0级地震时,仍然造成较大伤亡和经济损失。这个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B8 江苏主要破坏性地震

【内容】江苏主要破坏性地震(M≧5.0级,1974年起)

【说明】图示地震是江苏及其海域主要中强地震。

江苏及其以东的黄海海域属于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近年来也有人称之为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和台湾地震区以及中国大陆西部的多震区相比,该区地震活动的频次及强度均为中等水平。但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江苏及其以东的黄海海域仍然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中强地震活动区。自存历史记载以来,该区记录到5级以上地震50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14次,7级以上地震1次,即1846年8月4日南黄海7级地震。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地区曾多次被确定为国家级或省级地震重点危险区,同时也是华东地区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沿江苏南地区至长江口一带是本区一个中强地震比较密集的地区。由于这一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且城市集中,一旦发生中强地震,通常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1974年4月22日溧阳5.5级和1979年7月9日溧阳6.0级地震、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5.1级地震以及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6.1级地震是这一地区比较典型的震例。

估计江苏及其以东的黄海海域在今后几年内仍有可能发生5级以上中强地震,最高活动水平可能为6.5级左右。

B9 震灾实例:常熟地震

【内容】1990年2月10日01时57分,我省常熟、太仓交界地区发生5.1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Ⅵ度。地震间接死亡(因心脏病)2人,伤25人,损坏房屋10.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1亿。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震级不大的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往往比其它地区严重。

1、地震中空斗墙损坏严重。

2、屋脊坍塌的房屋。

3、墙体咬合不牢造成的损坏。

4、塑料厂未固定的料斗向西10厘米。

5-1、5-2、5-3、5-4 常熟地震震害

【说明】常熟地震伤员中8人为建筑物破坏坠落砸伤,16人为仓惶外逃摔伤、跌伤。因为恐震心理而停工停产也造成了间接的经济损失263万。农村房屋重装饰轻抗震(见图板地震震害图片)致使破坏损坏房屋十多万间。这些都是我们在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B10 震灾实例:唐山大地震

【内容】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8秒,颜色怪异的光亮到处闪耀,不一会沉雷般的地声由地下滚滚而来,似风吼雷鸣,随着地面突然卷起一阵黑色旋风和巨大声响,几道骇人的光亮划破漆黑的夜空,大地疯狂地颤抖起来,震惊世界的唐山7.28大地震发生了。

[地震参数] 震中北纬118°11′,东经39°38′,中国河北省唐山市。震级 7.8级,震源深度 11公里。 28日18时45分又发生一次7.1级地震。

[受灾范围] 主要唐山市基本摧毁,北京和天津受到严重波及,辽宁、山东、山西、内蒙等省(区)部分地区也出现破坏现象。有感范围遍及全国14个省(区),总面积约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灾 情] 死亡24.2万人,重伤16.46万人,轻伤达36万人,造成截瘫3817人,孤儿4204人。约768万间民房毁坏、损坏,245座水库、1034座桥梁受损。 直接经济损失96.75亿元人民币。

1、唐山市复兴路附近震后概貌。

2、地震时列车内燃机车头烧毁,车厢翻倒或倾斜出轨,铁轨弯曲变形。

3、滦河大桥7.8级地震时虽遭破坏,但仍能通车,7.1级余震后墩断桥塌。

4、唐山市开滦煤矿救护楼墙倒顶塌。

5、唐山市陶瓷厂外墙为石砌墙,内墙为砖墙的二层办公楼,施工质量高,震后完好。

6、昆明地震台记录的唐山地震波形。

7、唐山地震发震构造

【说明】唐山大地震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也是百年来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大震灾。关键的一点是唐山这个我国北方工业重镇在建设时,建筑防震的设防标准太低。以前对唐山定的建筑防震标准是抗6度烈度。而大地震时实际震中烈度是11度,大批建筑当然就像纸糊的一样倒塌了。

另外,震前没有应急预案,当地政府又缺少指挥经验也是灾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通讯线路破坏,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达6小时之久。后来,紧急出动的数万名解放军又被桥断墩毁的滦河阻隔,使灾区失去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

B11 震灾实例:阪神大地震

【内容】 [发震时刻] 1995 年 1 月 17 日(当地时间)

[地震参数] 震中:日本兵库县南部淡路岛(北纬 34 度 36 分、东经 135 度 02 分),震源深度 16 公里,震级7.2级(2001年日本气象厅修正为 7.3 级),最大烈度 7 度(日本地震烈度表中的最高烈度)。

[震灾特点] 阪神大地震是一个直接发生在现代化大都市下方的大地震,震源又浅,即为所谓的“都市直下型地震”。它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城市建筑、构筑物的大量倒塌毁坏和人员伤亡,并进一步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城市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等生命线工程的破坏造成城市功能的丧失或瘫痪,生产、金融、商业等活动的停滞引起灾害的连锁放大反应。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阪神地区也使这场震灾呈现出死亡人员中年龄65岁以上的占到43.7℅新特点。

1、阪神大地震时救出人员数统计分析图

2、倒塌的阪神高速高架。

3、差点坠落的大客车。驾驶员说“道路突然从眼前消失了”。

4、火灾是阪神地震中触目惊心的次生灾害。

5、通信中断,靠临时电话联系外地。

6、由于有应急预案,较好地安置了灾民。这是一处避难所。

【说明】阪神大震灾是全球百年来经济损失最惨重的十大震灾之一,经济损失达1315亿美元。 阪神大地震发生后,由于震中的兵库县政府指挥首脑部门人员无法迅速集中,未能及时传递灾情信息,中央政府对灾情的掌握较为迟缓。人们长期认为包括阪神在内的关西地区不会有大的震灾,应急预案基本是照抄外地,可操作性不强。所以震后救灾动作迟缓。首相起床后看电视才知道发生了大地震。4个半小时后日本政府才决定成立“兵库县南部地震非常灾害对策总部”,陆上自卫队才开赴神户。

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是,日本长期努力推行的防震减灾体制、法规、措施还是在以后的应急救援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灾害对策基本法》、《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等法规都在应急反应及以后的各个环节中起了重要作用。

“阪神大地震时救出人员数统计分析图”说明震灾中人员抢救时抢救时间很关键。在有组织的抢救尚未开展前,自救与互救极为重要。震中的淡路岛地处农村,邻里关系密切,相对来说伤亡较少。 C4 探索历程(3)

【内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自建北京鹫峰、南京北极阁地震台,开创了中国的地震工作。解放后,特别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地震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已经形成涵盖“测、报、防、抗、救”比较完整的防震减灾体系。

1、我国自建最早的近代地震台之一鹫峰地震台。

2、南京北极阁地震台旧址(奠基碑左侧门内地下室)。原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地震季报》封面。

3、1943年夏研制成功的水平向机械记录地震仪--霓式地震仪。

4、新中国第一个自行筹建地震台(南京鸡鸣寺地震台)旧址纪念碑。南京鸡鸣寺原地震台摆房。

5、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左三)在指导青年地震工作者(20世纪50年代南京)。

【说明】本图板简要介绍了我国地震观测台网、地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李善邦先生(1902-1980)是中国现代地震学家。1930年在北平西郊鹫峰建成中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在四川北碚试制成水平摆式地震仪,建成当时中国唯一的地震台。新中国成立后该水平摆式地震仪改进成51式地震仪,装备了西安、包头等20个地震台,构成了新中国最初的地震台网。培养了一批地震干部和专业人才。曾参加编辑《中国地震目录》,晚年著有《中国地震》一书。

1、先到纵波颠,后到横波摇。

2、利用纵波、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地震台网推算出震中距离、确定震中的位置。

3、遇到地震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性质判断地震的远近,采取相应的避震措施。纵、横波到时的时间差(秒)×8=距离震中的距离(公里)。

4、科学家利用地震波传播的性质,推测出了许多地球内部结构的组成。

【说明】本图板内容可结合高中物理学知识进行介绍。

判断地震的远近对采取什么样的应急对策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能感觉到明显的强烈的上下颠簸的话,说明纵波比较强,地震距离比较近,应该密切关注准备应急。如果只是感觉到前后或左右摇晃(特别只是高层建筑有明显的摇晃),那么地震距离很大可能比较远,更不必紧张惊惶。

在介绍地震波传播的应用时,可以介绍目前我们了解的地球内部结构组成的知识几乎都是通过地震学研究得到的。在地震学家眼里,地震波就是照射地球内部的X光。人类目前钻探最深的钻孔只有12.262公里,而地球的平均半径却是6378公里!

C14 保护地震观测环境

【内容】国家制定有一系列条例、标准,保护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以保证观测的正常进行。

1、《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

2、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决定

3、地震台站观测环境被破坏实例:测震台旁进行工程爆破和施工;建筑工地吊车铁塔和钢材严重干扰地磁观测;铺路破坏测量标志;应力观测孔旁盖大楼;超高压直流输电的输电线;地铁。

【说明】为保证地震观测系统的正常运转, 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不受干扰和破坏是十分重要的长期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和江苏省人大《关于加强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其基本含意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制定法律法规;第二,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依法保护;第三,确保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法律法规得以实施;第四,全体公民树立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意识。

C15 张衡和候风地动仪

【内容】 张衡(公元78年-139年)

中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张衡自幼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在科学、机械制造、文学、艺术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公元132年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力转动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并写下《浑天仪图注》。

为纪念伟大的科学家张衡,1955年我国发行了纪念邮票,在河南南阳重修了他的陵墓。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1、张衡纪念邮票

2、候风地动仪

中国古代观测地震的仪器,是东汉张衡于132年创制。这台仪器制成后,放置在洛阳的灵台,同浑象、浑仪、圭表、刻漏等天文仪器一起,供观测之用。后到四世纪初,在动乱中失落。 在地震学的发展中,张衡的这项发明引起了国际地震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先后有多种复原模型,应用悬垂摆和直立摆两种原理。这里陈列的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用直立摆原理复原模型的彷制品。

3、《后汉书》中关于张衡地动仪记录。

4、两种地动仪复原原理(左 悬垂摆;右 直立摆)。

【说明】应当说清楚的是,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根据史书记载复原候风地动仪的模型。原候风地动仪已经失传。既然是根据史料复原,复原模型国内外就有多种。目前专家对究竟应该如何复原更好,还在不断研究之中。

DD-1地震仪等地震、地震前兆观测仪器

【内容】1、DD-1地震记录器(正逐步淘汰)

2、CHD5-72型核子旋进式磁力仪主机(已淘汰)

3、核子旋进式磁力仪探头线圈

4、DDC-2A电子自动补偿地电仪(已淘汰)

5、DDC-2B电子自动补偿地电仪 已淘汰)

6、FD-105K测氡射气仪(正逐步淘汰)

【说明】1、完整的地震仪由接收、放大记录存储、报警、时间系统构成。陈列的DD-1地震记录器仅是放大记录存储、报警部分。DD-1地震仪曾是我国自己研制、普遍装备地震台的地震仪。还出口国外。目前正逐步淘汰,为更先进的数字化地震仪所替代。

2、CHD5-72型核子旋进式磁力仪主机、核子旋进式磁力仪探头线圈都是进行地磁观测的设备。CHD5-72型核子旋进式磁力仪主机现在也已经被数字化的磁力仪替代。

3、DDC-2A电子自动补偿地电仪、DDC-2B电子自动补偿地电仪都是地电观测仪器。现在都已经淘汰。

4、FD-105K测氡射气仪是观测地下流体中放射性氡气的仪器,正逐步淘汰。

第四部分 震灾防御

D1 依法做好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工作

【内容】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指引下,防震减灾立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998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实施。国务院依据《防震减灾法》制定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加上在《防震减灾法》发布实施前国务院制定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有力地保障了防震减灾工作地开展。我省防震减灾法规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健全。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地方性防震减灾法规

【说明】

D2 地震灾害预防

【内容】地震灾害防御包括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通过加强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来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的依法减灾活动。

1、地震灾害预防体系

2、按抗震设防要求建设起来的新唐山。

3、抗震加固过的广东新丰江水库大坝,大坝附近曾发生6.1级水库诱发地震。

4、云南耿马县电影院,按抗震设防设计,1988年澜沧-耿马7.2级地震中完好无损。

5、开展生动活泼的地震科普宣传。

【说明】自然灾害的防御就是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工程性防御措施将主要是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抗震加固、震害预测和大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等。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则主要是编制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宣传和地震保险等内容。

D3 海安附近断层构造示意模型

【说明】见D4。

D4 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及海安附近断层构造说明

【内容】 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说明

江苏断层构造较为发育,按断层走向可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4组。

其中北西向、北北东向、近东西向断层常可见到切割了北东向断层,且该方向断层在深部地球物理场异常资料中亦有反映。同时强地震多数沿着这些断层分布或丛集在它们与另一组方向断层的交汇区内。这说明这三组方向的断层在第四纪中、晚期以来仍有明显活动,属于我省的主要控震、发震断层构造。

省内区域性或著名的活动断层有:

郯—庐断层带;淮阴—响水口断层带,江山—绍兴断层带,幕府山—焦山断层,茅山断层等。

海安附近断层构造说明

海安附近地下深部有拼茶断层。根据物理勘探资料推测,这条断层在第三纪、第四纪早期(几千万年前)活动过。

按照目前活动断层定义,拼茶断层已不属于活动断层。

活动断层是指距今12万年以来活动过、现今仍在活动,并在未来仍可能活动的断层。断层的活动既可能是强烈的地震活动,也可能是缓慢的蠕动。

地震活动断层:是专指那些规模大、延伸深、活动强、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能力的活断层。

D5 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

【内容】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

【说明】见D4。

D6 开展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

【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土耳其、印度以及我国台湾省均发生了一系列城市“直下型”地震,使城市功能瘫痪,损失十分惨重。由于城市或附近的断层的活动, 在活断层上或附近的建、构筑物大多数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摧毁人们认识到地震活断层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元凶,因而加快探明城市地下活断层的分布及评价其危险性十分重要和迫切。

目前活断层探测工作也在我国包括南京市在内的相关城市陆续展开。

1、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7.8级地震中,断层从两栋建筑物中间通过,使原来一排的房屋错开了2.9米。

2、断层剖面记录的活动断层地震活动。

3、进行活断层探测开挖的探槽。

4、人工震源车探测断层原理图。

5、在我省进行断层探测工作的人工震源车。

【说明】通过对地震现场的科学考察,由于位于所在城市或附近的断层的活动, 在活断层上或附近的建、构筑物大多数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摧毁,这种现象在断裂沿线长达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尽管有的建筑物抗震措施较好,但也无济于事。然而避开地震活断层几十米,建筑物受损明显减轻,或基本保持完好。这一现象引起了中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地震活断层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元凶,因而加快探明城市地下活断层的分布及评价其危险性十分重要和迫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省都投入巨资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有的国家还通过立法的方式来规定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建筑工程必须避让活断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和财富向城市高度集中,地震灾害对城市的威胁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可使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并有效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

1999年,土耳其地震后,江泽民总书记特别指出:“在城市规划和西部大开发中要避开地震危险地段和活动断层” 。2000年,温家宝副总理指出:“从土耳其、台湾地震造成的损失分析来看,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保证城市安全,抗御地震灾害迫在眉睫,首先要加强探明城市活动断层的分布及其危险性的评估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14号)要求: “ 在大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和重要经济开发区要积极开展地震活动断层的探测工作,积极为城市规划和西部大开发中重大工程建设的选址和抗震设防提供决策依据。”200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再次明确要求:“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必须依据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2015年前,完成省会城市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大中城市的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

根据全国各大城市所处的地震地质条件、地震形势和城市化进程及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分析,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十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地震网络工程”的子项目“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决定对包括南京市在内的20个大城市进行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目前活断层探测工作已在相关城市陆续展开。

活动断层:指距今12万年以来活动过、现今仍在活动,并在未来仍可能活动的断层。 断层的活动既可能是强烈的地震活动,也可能是缓慢的蠕动。

地震活动断层:是专指那些规模大、延伸深、活动强、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能力的活断层。 活动断层探测: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确定活断层准确的空间位置及深部构造环境,获取其晚第四纪滑动类型、滑动速率、古地震事件、中强以上地震复发周期等参数。

活动断层探测的总体目标:查明探测城市及其邻近地区(目标区)主要活动断层的位置、产状、规模和活动性,评定其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性,提供大比例尺的主要活断层分布图给有关方面使用,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抗震设防依据。

D7 抗震设防要求

【内容】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倒塌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只有使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具备适当的抗震能力才能有效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抗震设防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城乡建设的全过程。

1、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要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图为区划图(江苏部分)中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图。

2、建设中的一个核电站。对于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由于其安全性要求高,所以必须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来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3、按抗震设防要求修复与加固后的海城招持所主楼。海城县招待所,在1975年地震中主楼部分倒塌。

【说明】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是指:各类工程结构按照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针对可能遭遇的地震危害所采取的工程和非工程性措施。

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是地震灾害预防环节中最主要的工程性预防措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对提高全社会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倒塌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只有使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具备适当的抗震能力才能有效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抗震设防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城乡建设的全过程。

为满足面广量大的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解放以来,国家地震主管部门曾先后编制了四代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即1957年版《地震区划图》;1977年版《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版《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2001年颁发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适用范围为: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建设工程应达到的安全程度一般采用超越概率来量化,后两版的区划图均采用了5O年超越概率10%的风险水准。

对于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由于其安全性要求高,所以必须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来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从一般房屋、特大桥梁、特大水坝到核电厂,重要性逐步加大,安全性要求逐步提高,采用的超越概率也逐步减小。另一方面,有些重大工程,如超限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对地震长周期成份响应比较强烈,这类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要给出长周期的地震反应谱,地下埋置的管线需考虑地下变形,需给出地震动峰值速度,核电厂等一类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包含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等等。这些均需通过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来取得。

D8 造大地震不倒的房子

【内容】《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这对提高全社会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倒塌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只有使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具备适当的抗震能力才能有效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建于1020年的北京故宫,自1057年起经受了北京地区15次地震,特别是1679年三河、平谷8级大地震考验。

2、为减轻地震破坏,我国制订有《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和《构筑物抗震设计标准》。我省部分城镇抗震设防要求。

3、美国旧金山市市政厅,建造时采用了隔震技术,以防可能发生的大地震。

4、座于隔震垫上的隔震建筑物底梁。

【说明】北京故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殿高35. 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自太和殿建成后,距它90公里范围内就发生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7次。其中1730年北京西郊6.5级地震,震中距太和殿15公里,1665年通县6.5级地震,震中距太和殿20公里,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震中距太和殿仅45公里。这些大震都曾使北京遭到严重破坏,多次震动金銮殿,都不曾遭到破坏。

防震减灾法规定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国家标准,应遵照执行。由于房屋建筑面广量大,是最常见的一种工程,另一方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往往是先于其他专业部门的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制定与颁布,其他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制定大多以此为蓝本,因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影响较大。

应当指出,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与抗震设防要求是密切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抗震设防要求为抗震设计规范提供基础,而抗震设计规范则依此制定保证工程建筑安全的具体抗震设计计算和抗震措施。

D9 农村安居房

【内容】正在全国农村地区实施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变“震后救灾”为“灾前防护”,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新疆乌恰地震中倒塌的建筑。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6.8级强烈地震中3万民房倒塌、268人死亡。

2、抗震措施举例:选好地址,做好地基;先砌墙再浇构造柱;预制楼板与墙体拉结;设置圈梁;装饰物与顶圈梁可靠连结。

【说明】一个房屋建筑的良好的抗震设计应尽可能地考虑下述原则:①场地选择。选择的原则是:避免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选择坚硬场地。在软弱地基上,设计时要注意基础的整体性,以防止地震引起的动态的和永久的不均匀变形。②体形均匀规整。无论是在平面和立面上,结构的布置都要力求使几何尺寸、质量、刚度、延性等均匀、对称、规整,避免突然变化。③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结构物的振动破坏来自地震动引起的结构振动,因此抗震设计要力图使从地基传入结构的振动能量为最小,并使结构物具有适当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以防止不能容忍的破坏。在不增加重量、不改变刚度的前提下,提高总体强度和延性是两个的有效的抗震途经。由于地震动是多次循环作用,还要注意循环作用下刚度与强度的退化。提高强度而降低延性不是良好的设计。④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使结构具有多道支撑和可抗水平力的体系,这样可以在强振动过程中,一道防线破坏后尚有第二道防线可以支撑结构,避免倒塌。⑤防止脆性与失稳破坏,增加延性。脆性与失稳破坏常常导致倒塌,故应防止。总之,把好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关,是减轻农村民居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D10 地震来了怎么办:避震要点、在家庭

【内容】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1、在地震危险区检查和加固住房。

2、在地震危险区阳台要清理。

3、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空间(1)。唐山地震中72%采取应急避震措施的人安全脱险。

4、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空间(2)。

5、抓住时机,科学避震。

D11 地震来了怎么办:在学校、公共场所

【内容】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1、突然出现的灾变往往使人产生巨大的恐惧,这时千万要保持镇静,不能惊慌失措。

2、在教室避震,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躲在各自课桌下。

3、在公共场合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不要慌张,不要涌向出口,要避免拥挤。

4、在行驶的车内要要抓牢扶手,地震过后再下车。

D12 地震来了怎么办:特殊危险、被埋压时

【内容】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1、避开高大建筑物、构筑物和危险物

2、避开危险环境。

3、广告牌地震时也可以成为杀手(日本新泻地震)。

4、地震后的超市货架(美国洛马普里埃塔地震)。

【内容】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5、地震中一名被埋压的老人等待救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

【说明】被埋受难者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在缺水、断粮的环境下保存体力,挑战生命的极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有“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描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6.7级地震震灾中,父亲顽强地坚持救援,儿子与同学顽强地等待救援终于获救的传奇故事。讲解时可结合课文讲解。

D13地震来了怎么办:识别地震谣传

【内容】“预报”地震震级、时间、地点很精确、很具体的传闻是地震谣传;跨国地震预报是地震谣传;带封建迷信色彩和离奇古怪传说的传闻更是谣传。对地震谣传要: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1、不要听信地震谣传。

2、要注意及时平息地震谣言,保持社会安定。

3、《香港时报》1980年的一次地震谣传。谣传使福建省南部工农业产值大幅下降。

4、阪神地震后出现的所谓“地震危险度日历”。

【说明】

D14 应急救援

【内容】地震灾害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可以直接、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地震前后应急工作处置是否及时、迅速、高效,直接关系到能否把灾害减轻到最低程度。 1、1995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2、江苏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3、解放军奔赴地震灾区。

4、1996年淮安市政府进行的地震救援演练。

5、模拟地震现场救援训练。

6、中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内容体系。

【说明】地震灾害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可以直接、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地震前后应急工作处置是否及时、迅速、高效,直接关系到能否把灾害减轻到最低程度。国内外多次地震证明,地震发生时,灾害随时间以指数关系增长。据统计,震后半小时内,救治被压人员存活率95%,第一天为81%,第二天53%,第三天36%。可见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对于迅速消除地震灾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救灾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2000年2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了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度会议制度。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或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政府也建立了“平震结合”的地震应急领导机构。同时,地震系统的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初步形成。

1991年以来, 3次拟定和修订《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都制定了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市县两级的预案也均已制定,一些重点地区还延伸到乡镇。

2001年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式成立,填补了我国没有专业地震救援力量的空白。2002年2月,中国地震局组建了精干、高效、准军事化国家级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应急工作队。各省级地震局也组建、充实了本级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并为现场队伍配备了必要的技术和生活装备。2002年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2个等省(区、市)相继组建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005年1月,经省政府同意,组建了江苏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依托省公安消防总队南京消防特勤大队和省地震局地震工程技术专家及省消防医院的医疗人员组成。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系统地建立,有效地提升了应对地震等突发灾难的能力。2003年,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实施了巴楚-伽师6.8级、阿尔及利亚6.7级、中哈交界6.1级、伊朗7.0级地震的紧急救援

任务,出动迅速、搜救有力,圆满完成了任务,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为国家和政府赢得了荣誉

[3]。

D15 自救、救生实例

【内容】1、被埋压在铁床下13天的卢桂兰获救(唐山大地震)。

2、十岁小姑娘邢艳龙地震时被埋在屋子里,头、脚都受了伤。被扒出时已没有呼吸,是她叔叔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救活。(1998年河北省张北M6.2级地震)

3、台湾大地震中孙启光、孙启峰俩兄弟得以还生的安全空间。弟弟孙启光获救,先补充矿泉水,救护人员为其遮眼保护。

4、日本2004年新泻地震山崩现场的救援现场。地震92小时后小优太首先被救出。小优太获救现场情况图

【说明】大地震发生后,不论救援力量是否到达,自救与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D16 震后重建

【内容】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震害情况和抗震设防要求,统筹规划、安排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1、周总理不顾余震危险视察邢台地震现场,慰问受灾群众,指导震后恢复。(1966河北邢台地震)

2、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发生6.2级地震,灾民清理废墟,准备搭建过冬的简易住房。

3、张家口市公安局迅速抽调机动警力加强张北县城的治安巡逻。

4、1990年江苏常熟地震保险理赔兑现大会现场。参加各种保险是抗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有効方法。

5、现在的南渡镇小学(1979年破坏性地震震区);按抗震要求建起的溧阳百货商店。

结束语

【内容】 结束语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员中,地震约占54%。

江苏是中国东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省份,曾多次遭受严重震灾。历史上也有多次地震对海安地区造成社会影响。

在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海安县的防震减灾工作和其它各行各业一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贯彻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减灾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依靠法制与科技,大力加强地震预报特别是短期和临震预报工作,提高大中城市、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应急救助能力和抗震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海安县地震科普展馆希望通过科学有效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推动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海安县地震局 海安县科技局 海安县教育局 海安县科协

【附录】

造大地震不倒的房子演示纸模型

前言

历次大地震灾害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因为建筑物、构筑物的倒塌破坏引起的。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或加固措施,我们是能够有效地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的。这是我们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主要任务之一。为配合这一工作,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更加具有参与性、互动性,更加生动活泼,达到效果,我公司参考国外先进经验,设计了本《造大地震不倒的房子演示纸模型》。该纸模型价格低廉,参与者可以自己制作,自己演示,效果明显,印象深刻。特别适合小学高年级、初高中学生结合有关课程学习使用。也能很方便地用于各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社区的科普活动。

纸模型演示目的

通过模型的制做和它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摇晃幅度的演示,了解只要掌握规律、科学设计,我们是能够建造出大地震时不倒的房子的。

对初二以上的学生可以同时引进地震动区划图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概念。

纸模型制做方法

1、准备好剪刀、双面胶带等(也可以用直尺、美工刀)。辅导人员应提醒使用者注意安全。

2、动手制做前要先仔细阅读模型纸正、反面的说明。

3、在模型纸 黄线框内 ①-⑧处贴上 准备好的双面胶带

4、沿模型纸上兰线剪下各个部件,沿模型纸红线剪开开口。下图为模型所有剪好的部件。 *特别要注意不要忘记剪模型红线处开口。

5、按规定折叠部件折边。红虚线处向上折,绿虚线处向下折。 把加强筋开口交差相插。下图为 折叠好的部件。

6、揭下双面胶带上的保护纸,按编号对粘。如 ①-①,②-②……对粘。

7、按演示要求在屋顶开口处插入折叠好的屋面。

8、按演示要求把组成的加强筋构件分别插入 模型一楼、二楼的空间。

纸模型演示方法

1、把手伸入模型的基础和一楼楼底之间,平稳地左右移动。观察在下列不同情况下模型的不同摇晃程度。分析减低摇晃幅度的规律。

2、无屋面,不加加强筋 构件 ;

3、加屋面,不加加强筋构件 ;

4、加屋面,二楼插入加强筋 构件;

5、加屋面,一、二楼都插入加强筋 构件。

防震减灾展馆解说词

【内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加强对有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抢险救灾能力。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说明】本前言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的第二十三条。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包括: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的宣传、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防震减灾行业的宣传。防震减灾宣传必须坚持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求实的原则,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通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逐步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和受教育程度,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经验表明,固定的宣传教育基地,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的教育功能。各地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对具有一定规模、档次较高的科普教育基地,要努力创建国家级或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最近我省地震局、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行文,部署在全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 海安县防震减灾科普展馆的建立就是为了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进一步推动海安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前言板背景是茫茫宇宙空间中的地球。左侧三幅图分别表示地震的形成(断层模型)、地震灾害(日本阪神大地震)和减灾行动(地震救援队的救援行动)。

第一部分 地球演化运动和自然灾害

【说明】本部分内容试图先通过地球演化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等知识的介绍,培养地球内、外在不断运动的概念,进而说明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发生异常事件,产生各种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灾害的必然性。通过这样的内容体系,增加知识增长点,提高趣味性。

A1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灯箱)

【说明】1、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外地核和内地核。

地壳是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32公里。地壳虽然看起来很稳定,但是受地球内部极高温度的影响,也会慢慢地变形。

地幔厚度达2900公里。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和压力显著升高。地幔上部温度超过800度,下部温度超过估计达2200度。

地核的半径有3480公里,推测温度在2000-5000度之间。根据地震波传播记录推测,地核分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因为地震发生时形成的横波(S波)不能通过外核传播,而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横波(S波)是不能通过液体传播的。

2、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移动的!”他认为所有大陆曾经连成一片,后来经过分裂、漂移,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近半个世纪里,大陆漂移理论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960年美国地质学家哈里·赫斯提出海底扩张理论,科学家开始重新考虑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哈里·赫斯认为,大洋底就像输送带一样推着大陆一起移动,这种运动从大洋的洋中脊海岭开始。从地幔涌上来熔融物质从洋中脊海岭裂缝中喷发出来。当这些熔融物质冷却下来后,形成新的地壳。随着新地壳不断的增加,就把海岭两侧较老的地壳岩石向两边推移,大洋底就从海岭向两边不断扩张。这种大洋地壳不断增加的过程就称为海底扩张。而另一方面,在大洋地壳的另一端海沟处,老的地壳则在不断的推动下沿海沟向下俯冲,回到地幔消亡。

1965年加拿大科学家图佐·威尔逊把地壳岩石圈破碎后形成的各部分叫做板块,并把板块说和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结合起来,形成了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揭示了地球板块形成、运动和消减的规律。基于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大地构造学说。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灯箱片以画面形式,形象地描述了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过程。可以指出,在海岭、板块俯冲地带(日本海沟、秘鲁智利海沟、喜玛拉雅山地带),地幔热柱上升地带,因为经常发生岩石的破裂,所以都是地震的高发地带。

3、本灯箱内容也可放在“地球46亿年演化史”后面讲解。

A2 地球—人类唯一的家园

【内容】蔚蓝色的地球是各种生命的乐园,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从一诞生起,地球就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它的运动和变化,既惠泽人类,也经常带来灾害。

A3 地球46亿年演化史(大灯箱)

【内容】地球46亿年演化史

【说明】1、约46亿年前,在银河系一角的太阳开始发出光辉。原始太阳系星云在它周围回转,气体在垂直方向喷出,太阳系开始形成。原始太阳系星云气体和尘埃层分裂,形成数量达10兆个左右的小行星。在现在的地球轨道附近,100亿个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反复碰撞、聚合,地球诞生。

2、与现在彗星相似,由冰组成的小行星也撞向原始地球。原始地球形成的浓厚大气封闭了小行星冲撞时发出的热量,地表上融浆到处遍流成海。

3、小行星的冲撞减少,地表开始冷却,原始地壳形成。(用同位素测定年龄的方法,现在各大洲大陆均已找到了30亿年以上的古老岩石。)大气中的水蒸气转为暴雨,海洋生成。

4、原始的海洋到处像是“热水喷出口”,最初的生命似乎就诞生在这样的海洋里。

5、25-20亿年前,单细胞蓝绿藻等藻类生成,大量繁殖,向大气供给氧。

6、约5亿4千万年前,发生“寒武纪爆发”。所谓“寒武纪爆发”即多细胞生物在这个时期(地质学年代为寒武纪早期)突然爆发性地增加。

7、4亿8千万年前,原始的渔类出现。约4亿年前,臭氧层形成,减少了紫外线损害,生物开始进入陆地。

8、约2亿4500万年前,由于火山爆发等环境变化,超大陆分裂。生物的大量绝灭从5亿年前起发生了13次。每次大量绝灭后又开始新的进化。

9、约2亿2800万年前,恐龙出现,到侏罗纪开始大型化。在1亿3500万年前开始的白垩纪,恐龙多样化,开花的被子植物出现。体形象老鼠的哺乳类祖先,大约在2亿3000千-2亿5000千万年前出现,并且逐步进化。

10、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由于陨石撞击,造成环境急剧变化的学说引人注目。

11、哺乳类动物通过各种形式不断进化、适应,得到了繁荣。在树上生活的哺乳动物出现了灵长类动物。

12、约5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早期猿人在非洲出现。

图中“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都是地质学上的年代划分,各个地质年代都有不同的生物和地壳运动特

征。

A4—A9 地球46亿年演化史(小灯箱)

【内容】A4、 约40多亿年前,地球原始地壳形成,海洋生成。

A5、约19亿年前地球开始出现超大陆。以后,大陆几次分离聚合。

A6、7-6亿年前地球大陆;5亿3千万年前地球大陆;3亿年前地球大陆。

A7、约2亿4500万年前地球超大陆又一次分裂。许多生物绝灭,爬行动物得到发展;2亿2千万年前地球大陆

A8、1亿年前地球大陆;6500万年前,恐龙绝灭。

A9、约500万年前,人类在非洲出现;现在的地球大陆。

【说明】地球形成后经历了一个增温、熔融,内部物质分异的过程,形成地秋内部的圈层构造。通过这部分内容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从形成圈层以来,它的演化史就是不断地分裂、聚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运动,对生物的出现、生存、进化和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C5 现代地震监测

【内容】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除观测地震外,还有地震前兆观测。地震的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变动、大地电场、磁场、重力场等将产生多方面的异常现象。通常把这些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异常变化称之为地震前兆。这样,地震观测逐步形成了测震、电磁、地壳形变和地下流体四大学科。

观测技术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过渡。

1、区域地震台网中心。

2、区域地震前兆台网中心。

3、严密监视地下动态。

【说明】狭义的地震观测是用地震仪器记录天然地震或人工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波形,并由此确定地震或人工爆炸事件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的经度纬度、震源深度及震级等)。将获得的各次地震和人工爆炸事件的基本参数编成地震目录,成为地震研究的基本资料。

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除观测地震外,还有地震前兆观测。地震的发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自然现象。伴随地震的孕育、发生将产生多方面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变动、大地电场、磁场、重力场的异常变化,以及地壳介质多种物理性质的变化等。通常把这些与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相关联的、在正常变化背景上所出现的异常变化称之为地震前兆。所以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实际上包括测震、电磁、地壳形变和地下流体等内容。

C6 地震监测四大学科(1)

【内容】地震观测 地震观测是地震监测的基本工作。它对区域内乃至全球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进行测定。我国的地震观测已经逐步过渡为数字化、网络化。

1、一个数字地震台的接收摆房。

2、数字地震台的接收、采集处理和通信传输设备。

3、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接收、处理与管理中心。

4、国家数字地震台系统框图。

【说明】目前我国除24个国家级基准地震台外,大部分省都有区域地震台网。目前,我省地震观测台网由数字地震台网和模拟地震台网组成,其中数字地震台网由15个子台和1个台网中心构成。还有3个台数字强震仪和5台流动数字地震仪。此外,还有多个市级地震台网正式运行。随着十·五重点项目的实施,我省地震观测台网正不断加密。

【内容】地壳形变监测 地震孕育过程中,可以引起大范围的地壳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又可以引起显著的断层活动,在某些灵敏构造部位引起剧烈变形。因此,可以通过观测地壳形变,发现并判定地震孕育的过程。

1、往岩孔中安放体积式钻孔应变仪探头。

2、TJ-Ⅱ体积式钻孔应变仪。

3、在坑道内观测地壳形变的100米长石英管伸缩仪和连通管倾斜仪。

【说明】多年来,地形变学科在地震预测中积累了丰富的前兆异常资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地壳形变观测一般有:

断层形变观测—绝大多数构造地震与断层活动直接有关。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伴随地壳形变,断层形变是地壳应力场改变最直观、最显著的表现方式。洞体形变观测—洞体形变前兆观测包括地倾斜、连通管、伸缩等。倾斜仪和连通管监测地面倾斜变化,伸缩仪监测地壳的水平应变。这些仪器安置在岩体洞穴内,连续自动记录,精度比较高。由于洞体内观测条件较好,温度、湿度、气压稳定,大风、降温、降雨等气象因素影响较小,地表噪声较小。因此,洞体形变在地震监测,特别是短临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钻孔应力应变观测—钻孔应力应变方法是通过测量钻孔孔径的变化,间接或直接测量地壳应力应变状态的相对变化。图板C7的短水准形变测量、GPS地壳运动观测也都为地壳形变观测。

海安地区因为复盖层比较厚,基岩出露少,地壳形变观测比较难开展。

C7 地震监测四大学科(2)

【内容】4、短水准形变测量。

5、一个国家级GPS地壳运动观测站。

【内容】电磁观测 地震是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将伴随有介质电磁性质的改变或电磁场的变化。因此利用地球电磁学方法探索与孕震过程有关的地球介质的电磁性质及电磁场的变化,可以为地震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1、质子磁力仪的线圈。我省研制的数字化FHD-2B质子磁力仪。

2、海安地震台的地磁观测区。

3、地电观测原理示意图。数字化ZD8B地电仪。

【说明】地球电磁学包括地电学、地磁学两大分支,其监测地震的物理基础来自物理学中电学和磁学以及建立在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研究基础上的电磁感应现象以及介质的电学性质。因此,地电地磁前兆是在现代电磁学基础上发展的,它是电磁学理论在地球介质条件下的应用。

地电阻率法是采用分布于地球表面固定观测点上的固定测量装置,定时观测地球介质视电阻率值,获取其值随时间变化的一种地震前兆监测方法。

地磁观测分为绝对观测与相对观测,分别观测地磁场总强度(F)、垂直分量(Z)、水平分量(H)、磁偏角(D)和磁倾角(I)。在地震预报中,目前主要应用垂直分量(Z)和总强度(F),其次为水平分量(H)和磁偏角(D)。

地震电磁辐射现象与地震发生之间关系的观测研究起于70年代,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发展,观测仪器种类繁多。

海安地区有地电、地磁和地震电磁辐射的地震前兆监测项目。这些项目对观测环境的要求比较高。

C8 江苏地震监测(1)

【内容】目前,我省地震观测台网由数字地震台网和模拟地震台网组成。此外,还有多个市级地震台网在运行。我省的地震前兆台网也由数字前兆台网和模拟前兆台网进行地震前兆观测。

1、江苏地震监测台网分布图。

2、江苏电磁观测分布现状图。

【说明】1970年前,我省只有南京鸡鸣寺地震台进行地震观测。到1974年4月22日溧阳5.5级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也只有南京鸡鸣寺地震台和宿迁地震台、南通地震台进行观测,几乎没有地震前兆观测。1971年5月,我省成立了专门的地震机构南京地震大队。1974年溧阳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客观上加快了我省地震监测工作的发展。在此后的十年中先后建成了18个专业地震台站,13个市、县地震台和4个企业地震台。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以“三土”(指土地电、土应力和土地磁)为主的地震前兆观测项目迅速在市、县地震台(测报点)开展。全面进行各种地震观测和地震前兆观测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地震监测网。以后根据原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报方法清理攻关要求,全面清理了省级地震台网。1985年-1986年,地震监测网中一些地震台站得到调整和优化改造。我省苏北地区第四纪覆盖厚,地面地震观测放大倍率低,无法对该地区的小震活动进行有效的监视。为此,先后增加了四个深井地震观测点(淮安、海安、

射阳和盐城)。1983年以后专业地震台和省局、各市地震局(办)和省局之间开通了短波通讯网。1983年我省开始建设苏南无线传输地震遥测台网,并于1985年通过验收。1993年该网又扩大到淮安、连云港和徐州,对遥测台网的子台进行了调整,组建成南京遥测地震台网。这样,由南京遥测台网和15个省属地震台构成地震监测台网,加上几个地方地震台,分布趋于合理。我省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速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全省陆地部分地震监测能力由原来监控2.5级提高到2.0级,全省范围需要速报的地震的速度由40分钟以上缩短到15分钟以内。 地震前兆台网在这个阶段也得到了优化。“九五”期间,由原国家地震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分期建设“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和“江苏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地震观测技术开始从模拟观测向数字观测迈进。1999年12月,由徐州、连云港、溧阳等8个子台和1个台网中心组成的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工程通过验收并投入正式运行。以后南京国家数字地震台和连云港区域数字地震台开始正式观测。作为江苏省防震减灾“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网也在这一阶段进行了数字化改进和其它改造。此外,常州市、无锡市、连云港市(即江苏田湾核电站监测台网)、苏州市、南京市、扬州市、镇江市等市级数字地震台网也已经先后通过验收投入观测。其它一些市级数字地震台网也正在建设之中。

通过持续努力,特别是“九五”和部分市县“十五”项目实施,我省地震监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地震观测动态范围得到扩大,地震定位精度和监控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前兆观测台网密度达到每千平方公里1.02项。省属地震台和市、县地震台的一些观测项目的观测资料在全国评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目前,我省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重点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之中。

C9 江苏地震监测(2)

【内容】1、江苏地壳形变观测分布现状图。

2、江苏地下流体观测分布现状图。

3、南通地区地震和地震前兆观测站。

【说明】南通地区也开展了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地震和地震前兆观测。

C10 地震监测四大学科(3)

【内容】4、地壳变动引起地磁场变化示意图。

【内容】地下流体动态监测 地震孕育过程中,地壳岩石受力而膨账或压缩,必然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同时也引起地下流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因此,可依据地下流体的物理化学动态特征,对未来地震的发生作出预测。目前,地下流体动态监测已成为我国地震前兆监测的三大手段之一。

1、一个地下流体观测站。

2、水位观测。LN-3A数字水位仪。

3、地下水水氡观测。SD-3A自动测氡仪。

4、地下流体自动观测取水设施。

【说明】地震的孕育与发生,既是一个地壳动力学过程,也是一个地球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迁移与交换的过程。为此,地震的过程也必然引起地下流体的物理化学动态的变化。地壳岩石受力而膨账或压缩,或者地壳内部流体的迁移,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同时也造成地下流体内多种化学组分含量的变化;岩石变形及地下流体的迁移,由于热效应与地热的再分配,亦造成水温等地热因子的改变。因此,可依据地下流体的物理化学动态特征,对未来地震的发生作出预测。目前,地下流体动态监测已成为我国地震前兆监测的三大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的地震地下流体观测项目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40多项。但做为地下流体前兆测项主要有4项,即水位、水温(地热)、水氡与水汞。此外,近年来气体测项的观测正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已开始试验观测并推广的测项有气氡、气汞及H2、He、CO2等新的测项。 海安地区因为复盖层比较厚,基岩出露少,所以比较适合进行地下流体观测。

C11 地震预测预报

【内容】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发展的规律,因此,地震预报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我们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我们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政府。

1、1975年我国成功地预报了辽宁海城7.3级地震。地震发生前,电影院前发告示疏散群众。成功预报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2、海城地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大地震。

3、1998年12月17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4、我国已经形成独特的地震趋势会商制度。图为一次紧急震情会商会。

5、美国地质调查所目前已经在网络发布加州的24小时地震危险性预报。

【说明】我国对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的7.3级地震做出了预报。这次预报是国际上唯一一次没有争议、具有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的成功预报。它是地震部门在长期地震预报的基础

上,加强短临监测预报跟踪,在震前提出短临预报意见,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短临预报,当地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及时采取了有效的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地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震部门又分别对1995年云南孟连、1997年新疆伽师、1999年辽宁岫岩等地震做了比较成功的预报。

地震分析预报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最为关心、关注的一项工作内容。《防震减灾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国家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鼓励、扶持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虽然地震预报仍处于经验性预报阶段,对很多破坏性地震还很难做出准确的预报。但是,三十多年来的地震预报实践告诉我们,在一些有利的条件下,对一些破坏性地震做出一定程度乃至成功的预报还是可能的。一旦预报成功,减灾实效是非常明显的。

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其难点究竟在哪儿呢?简言之,不外乎在于:① 地震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由于孕震过程是非线性的,其演化途径和结果不是唯一确定的,它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导致地震“前兆”图像的高度复杂性,至今仍未找到一种确定性的地震前兆。② 观测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地震是发生在地下10-20公里深处的岩体快速破裂和错动,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迄今人们对震源的认识均来自地表观测所获得的间接信息,用这种很不充分的资料反演地下三维孕震过程是十分困难的。③ 大地震是稀少事件。一般而言,大地震的复发周期为数百年乃至数千年,远远超过了现代仪器观测时间,限制了对已有预报思路和方法的有效检验。归根到底,目前我们在地震预报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的实质在于我们还远未能把握住地震发生的规律性。

C12 地震台不是“马后炮”

【内容】有人说,地震台是地震发生后才“报”,是“马后炮”。这是不对的。像没有气象站、水文站这些观测站,天气预报、水文预报就不可能一样,地震台观测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 地震台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对破坏性地震和有社会影响的地震,速报有关观测参数,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按照地震及地震前兆观测技术规范,对地震时地面运动及地震前的各种前兆现象进行观测,提供及时、连续、准确、可靠的观测资料,这是地震研究工作的基础性资料;严密监视,对观测资料的异常变化及时核实,迅速上报;进行地震观测技术和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1、地震台工作人员快速测定记录到的地震参数,准备速报。

2、根据记录到纵波(P波)、横波(S波)到时差能推算出地震距离。

3、地震台人员进行地电观测外线路的维护。

4、雨中坚持进行的短水准形变测量。

【说明】“地震台是„马后炮‟”的说法是人们对地震台工作相当普遍的误解。通过本图板的解说,应该让人们对地震台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个基本的了解。

C13 地震波的传播及应用

【内容】地震波是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的一种震动。

地震从震源发出两种地震波:纵波(也叫P波)、横波(也叫S波)。这两种地震波到达地表后,又形成表面波。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表面波速度更慢;纵波到达后上下颠,横波到达后前后摇晃,对建筑物造成破坏;表面波到达后摇晃更厉害,破坏性更大。

地震台和地震学家根据地震波的特性确定地震位置、研究地下和地球内部的结构。

B12 全球地震带和百年大震灾分布图(光纤动态显示)

【内容】全球地震带和百年大震灾分布图

【说明】一、全球地震带

全球的地震带主要有三条: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80%的地震能量释放都发生在这一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即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全球15%的地震能量在这一地震带被释放。海岭地震带即大洋中脊地震带,它是全球最长的一条地震带,在这条地震带上地震一般不超过7级,约5%的地震能量在这一地震带被释放。

二 、全球百年大震灾

百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十大震灾:

1、1976年中国唐山 24.2万人死亡;

2、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超过22万人死亡;

3、1920年中国宁夏海原 20万人死亡;

4、1927年中国甘肃古浪 20万人死亡;

5、1923年日本关东 14万3千人死亡;

6、1948年土库曼阿什哈巴德 11万人死亡;

7、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 7至10万人死亡;

8、2005年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 超过7万3千人死亡;

9、1932年中国甘肃昌马 7万人死亡;

10、1970年秘鲁 6.6万人死亡。

百年来经济损失最惨重的十大震灾:

1、1995年日本神户 损失1315亿美元;

2、1994年美国加州北岭 损失200-400亿美元;

3、2004年日本新泻 损失280亿美元;

4、1988年前苏联亚美尼亚 损失142-205亿美元;

5、1980年意大利 损失100-200亿美元;

6、1999年中国台湾 损失92-140亿美元;

7、1994年前苏联千岛群岛 损失117亿美元;

8、1999年11月土耳其 损失100亿美元;

9、1999年8月土耳其 损失65-120亿美元;

10、1989年美国加州洛马普里特 损失59-120亿美元。

其它著名地震:

1、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 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地震之一,9.2级;

2、1960年智利地震 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地震,9.5级;

3、2005年东非大裂谷地震;

4、2003年伊朗巴姆地震 历史名城巴姆摧毁。

B13 震灾实例:台湾大地震

【内容】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县日月潭西12.5公里集集镇附近发生7.6级大地震,造成台湾百年来最大的一场地震灾难。

[发震时刻]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北京时间)。

[地震参数] 震中 23.85°N, 120.78°E。震级7.6级(里氏7.3级*),震源深度5~7公里*。 (* 台湾气象局参数。)

[震 情] 死亡 2434人、失踪54人,重伤723人。住房全倒51925户,半倒54402户。直接财产损失:新台币3412亿元(占台湾GDP3.3%)。由于震源浅,台湾全岛强烈有感,福建、广东、浙江和江西省部分地区有不同程度震感。地震后强余震不断,使灾情加剧。 1、9.21地震发震构造示意图。

2、大楼底层的粉碎性破坏。

3、断层穿过台中县石岗水坝,地震中严重被毁。

4、台北市东星大楼因大楼质量差倒塌。

5、搜救人员在找寻幸存者。

6、云林倒塌的两栋大楼。

【说明】台湾9.21大地震也是全球百年来经济损失最惨重的十大震灾之一。

地震教训及反思:

1、政局影响救灾,地震考验当局

9.21地震发生时,正值台湾大选竞选。虽然各党派都称救人救灾为先,强调“救灾第一、选举摆一边”,竞选活动紧急喊停,实际上不可避免影响到救灾和重建的进行。当时执政的国民党当局因为没有应急预案,震后初期指挥混乱,救灾不力,72小时后李登辉才下令成立“9.21地震救灾中心”,到第四天9月25日才颁布紧急命令。大选以后由于政府更替,又影响了灾民安置和震后重建尽快步入正轨。政府解决救灾、落实建筑物安全标准,加强台湾紧急救援系统等各种问题的能力,成为台湾百姓选民考验当局的标准。

2、执行建筑抗震法规不严,终酿大祸

把9.21台湾地震和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伊兹米特大震灾相比,在土耳其灾区,65%的建筑是非法施工,以至在地震中伤亡惨遭重。而在台湾,1982年颁布有严格的建筑法规。飞速发展的建筑抗震技术和越来越严格的建筑标准,也使许多高层建筑经受住了强震的考验。但是少数开发商和官员急功近利,政府监管不力,一些建筑没有严格执行标准,甚至施工中偷工减料。迫于民众的压力,地震后台湾当局开始大规模侦办开发建筑承包商。据台湾法务部一年后公布各检察机关侦办9.21震灾倒塌建筑物涉及刑事案件统计资料,有551人列为被告,拘押21人,交保51人,限制出境的有104人。

3、充分重视民间组织在救灾中作用,加强对捐款监督

根据一年后公布资料,9.21地震后,募捐的总金额有326亿元,其中民间捐款竟达115亿元。而在震后的台湾民意调查显示,有5%以上的民众在选择捐款渠道时选择民间组织。事实上,各种民间组织、新闻媒体、慈善机构在震后救灾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台湾成立了“9.21赈灾民间捐款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民间重建协调监督联盟”,对募捐款项进行监督。一年后根据舆论要求对捐款流向查核。

B14 震灾实例:印尼大地震、海啸

【内容】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南印度洋深海下发生了自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9.2级大地震以后40年来全球最剧烈的8.9级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波及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多个国家。印度洋地震大海啸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演变成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死亡人数超过28万。

1、海滩建筑支离破碎。

2、逃离海啸的群众。

3、泰国南部繁华街市受海啸洗劫后的惨状。

4、海啸以700公里的时速横扫印度洋。图为巨浪荡涤下的印度南部海滩。

5、遭殃的斯里兰卡海岸。

6、中国救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灾情纪念邮票

【说明】印度洋地震大海啸是全球百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十大震灾之一。这场人间惨剧推进了地震海啸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国际间合作。

第三部分 地震监测预测

C1 古代传说和猜测

【内容】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十分好奇和恐惧。

大多数民族把它们归结为上帝或神灵的意志。

1、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他拿三叉戟敲击海底就发生地震和海啸。

2、印度传说地球由大象背负,大象动则地震。

3、在日本神话中,地震是由于鲶鱼翻身。这是反映镇住鲶鱼,制止地震的“鲶绘”。

4、有的民族相信大地是由一只巨大的青蛙支撑着,每次青蛙站立不稳,就会产生地震。

5、康熙御制文·地震(部分),提出“大凡地震皆由积气所致”的地震成因的猜测。

【说明】在古代,人们不了解地震的起因所以把它们归结为上帝或神灵的意志。第一位想到地震不是由神引起的,可能是公元前384至322年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地下洞穴中的空气上升并向外喷发时就发生地震。虽然这种说法没有什么根据,但是许多世纪以来人们也没有能提出更好的想法。

C2 探索历程(1)

【内容】要研究地震,必需要有观测地震的地震仪。近代地震仪经历了机械式、磁电式等发展阶段,目前实现了计算机化。

1、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后1700多年意大利的帕米里发明了用水银触发的地震仪(1856年)。帕米里式地震仪能送出一条纸带记录地震。

2、1880年在日本工作的英国人尤因发明了水平摆式地震仪。

3、1913年俄国地震学家伽里津发明了利用电磁原理的地震仪。地面振动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再放大,提高了放大倍数。

4、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数字地震仪,地震观测开始计算机化。图为国产CTS-1甚寛频带数字地震仪接收部分(摆)。

5、现在地震仪能上天、入地入海。图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上架设月震仪。海底地震仪。国产井下地震仪摆体及密封筒。

【说明】地震科学是建立在观测基础上的科学,所以它的发展和地震观测仪器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地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登上现代科学的舞台,是19世纪20年代初。现代地震学产生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现代地震仪的出现和广泛的使用。本图板从张衡候风地动仪起简要介绍了地震观测仪器的发展。

C3 探索历程(2)

【内容】近百年来,人们在地震学研究上取得了不少进展。特别是国际上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开展了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

1、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8.2级大地震。跨圣安德烈斯断层的篱笆在旧金山地震时水平错动了2.6米。据此H.里德提出地震是断层突然错动而形成的弹性回跳说。

2、世界地震带分布图。地球岩石圈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地震观测测定的地震带分布有力地支持了板块构造学说。

3、1966年3月周恩来总理到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河北省邢台地区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

4、周总理视察邢台地震现场临时地震台。

5、1996年美国学者宋晓东和理查兹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发现地球固态内核自转速度比地壳、地幔快。这是发表这一重大发现的权威刊物封面。

【说明】本图板介绍了近代地震学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提出了地震成因的弹性回跳学说;推动了大地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取得了地球内部结构的大发现(除1996年发现地球固态内核自转速度比地壳、地幔快外,早在1920-1930年代通过地震学研究就发现了地壳结构、地幔地核分界、液态外地核固态内地核的存在等)等。

B7 震灾实例:1979年溧阳地震

【内容】 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我省溧阳县上沛东南发生破坏性地震, 震级6.0级,震源深度12公里。极震区烈度Ⅷ度,Ⅵ度受灾区跨及江苏省溧阳、高淳、句容、金坛、宜兴和浙江省长兴、郎溪等8县。

地震造成42人死亡,重伤681人,轻伤2436人。房屋毁坏、破坏、损坏合计556万余间。另有牲畜压死,水库、桥梁受损等。经济损失2.45亿,约为溧阳县当年工农业生产总产值的三分之二。成为“震级不大灾害不小”的典型震例。

1974年该地发生过5.5级地震。但是震后重建中,房屋仍大量沿用空斗墙,没有采取必要的抗震设防措施,因此6.0级地震发生时,仍然造成了较大的伤亡和经济损失。这个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1、上兴公社堰下村倒塌的民房,空斗墙。

2、上沛公社万家边村空斗山墙和土坯墙连接处严重开裂。

3、河口公社小学教室毁坏。

4、上沛银行1978年新建楼有抗震措施,震后完好。

5、震中上沛一条街地震后。

【说明】溧阳6.0级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素以震级小、损失大而著称。作为典型的震灾烈事例,溧阳6.0级地震防震减灾工作在几个方面是给予我们启示的。

1、通过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对震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死扶伤互救能力,是能取得减灾实效的。

1974年4月22日溧阳曾发生过5.5级破坏性地震,震中距这次6.0级地震震中仅3公里。当时震区缺乏防震减灾知识,震后谣言四起,谣传“上沛老虎山要火山爆发”,溧阳要“陷为大海”,致使社会人心慌乱、生产停顿,大批群众外逃无锡、常州等地。当时周恩来总理批示:安抚人心,实施自救公助,劝阻外逃,抓好生产,重建家园。

5.5级地震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使震区群众防灾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6.0级地震中,大地晃动一停,灾区民众就镇静下来,冒着余震抢救埋压在瓦砾下的人员。对震后出现的险情,迅速采取应急排险措施。如南渡油米厂锅炉工、在锅炉房倒塌时,不顾个人安危,以最快速度扒出炉内燃料,熄灭炉渣,开阀放掉蒸气,避免了锅炉爆炸和火灾的发生。震灾后,乡村“赤脚医生”(当时医疗制度的乡村保健医生)立即投入现场抢救,卫生部门迅速派医疗队赶赴现场,震后5分钟至3个小时第一时间内遭灾557个村共抢救包扎了约2590余名较重伤员,现场抢救、早期救治,减少了死亡伤残。

2、必须重视灾后重建的抗震设计。1974年溧阳5.5级地震震后重建中,没有采取必要的抗震设防措施,房屋仍大量沿用空斗墙,因此1979年原地发生6.0级地震时,仍然造成较大伤亡和经济损失。这个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B8 江苏主要破坏性地震

【内容】江苏主要破坏性地震(M≧5.0级,1974年起)

【说明】图示地震是江苏及其海域主要中强地震。

江苏及其以东的黄海海域属于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近年来也有人称之为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和台湾地震区以及中国大陆西部的多震区相比,该区地震活动的频次及强度均为中等水平。但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江苏及其以东的黄海海域仍然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中强地震活动区。自存历史记载以来,该区记录到5级以上地震50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14次,7级以上地震1次,即1846年8月4日南黄海7级地震。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地区曾多次被确定为国家级或省级地震重点危险区,同时也是华东地区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沿江苏南地区至长江口一带是本区一个中强地震比较密集的地区。由于这一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且城市集中,一旦发生中强地震,通常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1974年4月22日溧阳5.5级和1979年7月9日溧阳6.0级地震、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5.1级地震以及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6.1级地震是这一地区比较典型的震例。

估计江苏及其以东的黄海海域在今后几年内仍有可能发生5级以上中强地震,最高活动水平可能为6.5级左右。

B9 震灾实例:常熟地震

【内容】1990年2月10日01时57分,我省常熟、太仓交界地区发生5.1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Ⅵ度。地震间接死亡(因心脏病)2人,伤25人,损坏房屋10.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1亿。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震级不大的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往往比其它地区严重。

1、地震中空斗墙损坏严重。

2、屋脊坍塌的房屋。

3、墙体咬合不牢造成的损坏。

4、塑料厂未固定的料斗向西10厘米。

5-1、5-2、5-3、5-4 常熟地震震害

【说明】常熟地震伤员中8人为建筑物破坏坠落砸伤,16人为仓惶外逃摔伤、跌伤。因为恐震心理而停工停产也造成了间接的经济损失263万。农村房屋重装饰轻抗震(见图板地震震害图片)致使破坏损坏房屋十多万间。这些都是我们在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B10 震灾实例:唐山大地震

【内容】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8秒,颜色怪异的光亮到处闪耀,不一会沉雷般的地声由地下滚滚而来,似风吼雷鸣,随着地面突然卷起一阵黑色旋风和巨大声响,几道骇人的光亮划破漆黑的夜空,大地疯狂地颤抖起来,震惊世界的唐山7.28大地震发生了。

[地震参数] 震中北纬118°11′,东经39°38′,中国河北省唐山市。震级 7.8级,震源深度 11公里。 28日18时45分又发生一次7.1级地震。

[受灾范围] 主要唐山市基本摧毁,北京和天津受到严重波及,辽宁、山东、山西、内蒙等省(区)部分地区也出现破坏现象。有感范围遍及全国14个省(区),总面积约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灾 情] 死亡24.2万人,重伤16.46万人,轻伤达36万人,造成截瘫3817人,孤儿4204人。约768万间民房毁坏、损坏,245座水库、1034座桥梁受损。 直接经济损失96.75亿元人民币。

1、唐山市复兴路附近震后概貌。

2、地震时列车内燃机车头烧毁,车厢翻倒或倾斜出轨,铁轨弯曲变形。

3、滦河大桥7.8级地震时虽遭破坏,但仍能通车,7.1级余震后墩断桥塌。

4、唐山市开滦煤矿救护楼墙倒顶塌。

5、唐山市陶瓷厂外墙为石砌墙,内墙为砖墙的二层办公楼,施工质量高,震后完好。

6、昆明地震台记录的唐山地震波形。

7、唐山地震发震构造

【说明】唐山大地震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也是百年来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大震灾。关键的一点是唐山这个我国北方工业重镇在建设时,建筑防震的设防标准太低。以前对唐山定的建筑防震标准是抗6度烈度。而大地震时实际震中烈度是11度,大批建筑当然就像纸糊的一样倒塌了。

另外,震前没有应急预案,当地政府又缺少指挥经验也是灾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通讯线路破坏,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达6小时之久。后来,紧急出动的数万名解放军又被桥断墩毁的滦河阻隔,使灾区失去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

B11 震灾实例:阪神大地震

【内容】 [发震时刻] 1995 年 1 月 17 日(当地时间)

[地震参数] 震中:日本兵库县南部淡路岛(北纬 34 度 36 分、东经 135 度 02 分),震源深度 16 公里,震级7.2级(2001年日本气象厅修正为 7.3 级),最大烈度 7 度(日本地震烈度表中的最高烈度)。

[震灾特点] 阪神大地震是一个直接发生在现代化大都市下方的大地震,震源又浅,即为所谓的“都市直下型地震”。它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城市建筑、构筑物的大量倒塌毁坏和人员伤亡,并进一步引发火灾等次生灾害。城市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等生命线工程的破坏造成城市功能的丧失或瘫痪,生产、金融、商业等活动的停滞引起灾害的连锁放大反应。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阪神地区也使这场震灾呈现出死亡人员中年龄65岁以上的占到43.7℅新特点。

1、阪神大地震时救出人员数统计分析图

2、倒塌的阪神高速高架。

3、差点坠落的大客车。驾驶员说“道路突然从眼前消失了”。

4、火灾是阪神地震中触目惊心的次生灾害。

5、通信中断,靠临时电话联系外地。

6、由于有应急预案,较好地安置了灾民。这是一处避难所。

【说明】阪神大震灾是全球百年来经济损失最惨重的十大震灾之一,经济损失达1315亿美元。 阪神大地震发生后,由于震中的兵库县政府指挥首脑部门人员无法迅速集中,未能及时传递灾情信息,中央政府对灾情的掌握较为迟缓。人们长期认为包括阪神在内的关西地区不会有大的震灾,应急预案基本是照抄外地,可操作性不强。所以震后救灾动作迟缓。首相起床后看电视才知道发生了大地震。4个半小时后日本政府才决定成立“兵库县南部地震非常灾害对策总部”,陆上自卫队才开赴神户。

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是,日本长期努力推行的防震减灾体制、法规、措施还是在以后的应急救援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灾害对策基本法》、《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等法规都在应急反应及以后的各个环节中起了重要作用。

“阪神大地震时救出人员数统计分析图”说明震灾中人员抢救时抢救时间很关键。在有组织的抢救尚未开展前,自救与互救极为重要。震中的淡路岛地处农村,邻里关系密切,相对来说伤亡较少。 C4 探索历程(3)

【内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自建北京鹫峰、南京北极阁地震台,开创了中国的地震工作。解放后,特别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地震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已经形成涵盖“测、报、防、抗、救”比较完整的防震减灾体系。

1、我国自建最早的近代地震台之一鹫峰地震台。

2、南京北极阁地震台旧址(奠基碑左侧门内地下室)。原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地震季报》封面。

3、1943年夏研制成功的水平向机械记录地震仪--霓式地震仪。

4、新中国第一个自行筹建地震台(南京鸡鸣寺地震台)旧址纪念碑。南京鸡鸣寺原地震台摆房。

5、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左三)在指导青年地震工作者(20世纪50年代南京)。

【说明】本图板简要介绍了我国地震观测台网、地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

李善邦先生(1902-1980)是中国现代地震学家。1930年在北平西郊鹫峰建成中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鹫峰地震台。抗日战争时期的1943年在四川北碚试制成水平摆式地震仪,建成当时中国唯一的地震台。新中国成立后该水平摆式地震仪改进成51式地震仪,装备了西安、包头等20个地震台,构成了新中国最初的地震台网。培养了一批地震干部和专业人才。曾参加编辑《中国地震目录》,晚年著有《中国地震》一书。

1、先到纵波颠,后到横波摇。

2、利用纵波、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地震台网推算出震中距离、确定震中的位置。

3、遇到地震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性质判断地震的远近,采取相应的避震措施。纵、横波到时的时间差(秒)×8=距离震中的距离(公里)。

4、科学家利用地震波传播的性质,推测出了许多地球内部结构的组成。

【说明】本图板内容可结合高中物理学知识进行介绍。

判断地震的远近对采取什么样的应急对策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能感觉到明显的强烈的上下颠簸的话,说明纵波比较强,地震距离比较近,应该密切关注准备应急。如果只是感觉到前后或左右摇晃(特别只是高层建筑有明显的摇晃),那么地震距离很大可能比较远,更不必紧张惊惶。

在介绍地震波传播的应用时,可以介绍目前我们了解的地球内部结构组成的知识几乎都是通过地震学研究得到的。在地震学家眼里,地震波就是照射地球内部的X光。人类目前钻探最深的钻孔只有12.262公里,而地球的平均半径却是6378公里!

C14 保护地震观测环境

【内容】国家制定有一系列条例、标准,保护地震台站的观测环境,以保证观测的正常进行。

1、《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

2、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决定

3、地震台站观测环境被破坏实例:测震台旁进行工程爆破和施工;建筑工地吊车铁塔和钢材严重干扰地磁观测;铺路破坏测量标志;应力观测孔旁盖大楼;超高压直流输电的输电线;地铁。

【说明】为保证地震观测系统的正常运转, 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不受干扰和破坏是十分重要的长期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和江苏省人大《关于加强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其基本含意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制定法律法规;第二,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依法保护;第三,确保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法律法规得以实施;第四,全体公民树立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意识。

C15 张衡和候风地动仪

【内容】 张衡(公元78年-139年)

中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张衡自幼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在科学、机械制造、文学、艺术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公元132年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力转动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并写下《浑天仪图注》。

为纪念伟大的科学家张衡,1955年我国发行了纪念邮票,在河南南阳重修了他的陵墓。郭沫若在墓碑上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敬仰。”

1、张衡纪念邮票

2、候风地动仪

中国古代观测地震的仪器,是东汉张衡于132年创制。这台仪器制成后,放置在洛阳的灵台,同浑象、浑仪、圭表、刻漏等天文仪器一起,供观测之用。后到四世纪初,在动乱中失落。 在地震学的发展中,张衡的这项发明引起了国际地震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先后有多种复原模型,应用悬垂摆和直立摆两种原理。这里陈列的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用直立摆原理复原模型的彷制品。

3、《后汉书》中关于张衡地动仪记录。

4、两种地动仪复原原理(左 悬垂摆;右 直立摆)。

【说明】应当说清楚的是,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根据史书记载复原候风地动仪的模型。原候风地动仪已经失传。既然是根据史料复原,复原模型国内外就有多种。目前专家对究竟应该如何复原更好,还在不断研究之中。

DD-1地震仪等地震、地震前兆观测仪器

【内容】1、DD-1地震记录器(正逐步淘汰)

2、CHD5-72型核子旋进式磁力仪主机(已淘汰)

3、核子旋进式磁力仪探头线圈

4、DDC-2A电子自动补偿地电仪(已淘汰)

5、DDC-2B电子自动补偿地电仪 已淘汰)

6、FD-105K测氡射气仪(正逐步淘汰)

【说明】1、完整的地震仪由接收、放大记录存储、报警、时间系统构成。陈列的DD-1地震记录器仅是放大记录存储、报警部分。DD-1地震仪曾是我国自己研制、普遍装备地震台的地震仪。还出口国外。目前正逐步淘汰,为更先进的数字化地震仪所替代。

2、CHD5-72型核子旋进式磁力仪主机、核子旋进式磁力仪探头线圈都是进行地磁观测的设备。CHD5-72型核子旋进式磁力仪主机现在也已经被数字化的磁力仪替代。

3、DDC-2A电子自动补偿地电仪、DDC-2B电子自动补偿地电仪都是地电观测仪器。现在都已经淘汰。

4、FD-105K测氡射气仪是观测地下流体中放射性氡气的仪器,正逐步淘汰。

第四部分 震灾防御

D1 依法做好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工作

【内容】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方略的指引下,防震减灾立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998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实施。国务院依据《防震减灾法》制定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加上在《防震减灾法》发布实施前国务院制定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有力地保障了防震减灾工作地开展。我省防震减灾法规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健全。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地方性防震减灾法规

【说明】

D2 地震灾害预防

【内容】地震灾害防御包括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通过加强各类工程的抗震能力来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非工程性防御措施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为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的依法减灾活动。

1、地震灾害预防体系

2、按抗震设防要求建设起来的新唐山。

3、抗震加固过的广东新丰江水库大坝,大坝附近曾发生6.1级水库诱发地震。

4、云南耿马县电影院,按抗震设防设计,1988年澜沧-耿马7.2级地震中完好无损。

5、开展生动活泼的地震科普宣传。

【说明】自然灾害的防御就是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工程性防御措施将主要是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抗震加固、震害预测和大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等。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则主要是编制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宣传和地震保险等内容。

D3 海安附近断层构造示意模型

【说明】见D4。

D4 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及海安附近断层构造说明

【内容】 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说明

江苏断层构造较为发育,按断层走向可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4组。

其中北西向、北北东向、近东西向断层常可见到切割了北东向断层,且该方向断层在深部地球物理场异常资料中亦有反映。同时强地震多数沿着这些断层分布或丛集在它们与另一组方向断层的交汇区内。这说明这三组方向的断层在第四纪中、晚期以来仍有明显活动,属于我省的主要控震、发震断层构造。

省内区域性或著名的活动断层有:

郯—庐断层带;淮阴—响水口断层带,江山—绍兴断层带,幕府山—焦山断层,茅山断层等。

海安附近断层构造说明

海安附近地下深部有拼茶断层。根据物理勘探资料推测,这条断层在第三纪、第四纪早期(几千万年前)活动过。

按照目前活动断层定义,拼茶断层已不属于活动断层。

活动断层是指距今12万年以来活动过、现今仍在活动,并在未来仍可能活动的断层。断层的活动既可能是强烈的地震活动,也可能是缓慢的蠕动。

地震活动断层:是专指那些规模大、延伸深、活动强、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能力的活断层。

D5 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

【内容】江苏省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

【说明】见D4。

D6 开展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

【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土耳其、印度以及我国台湾省均发生了一系列城市“直下型”地震,使城市功能瘫痪,损失十分惨重。由于城市或附近的断层的活动, 在活断层上或附近的建、构筑物大多数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摧毁人们认识到地震活断层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元凶,因而加快探明城市地下活断层的分布及评价其危险性十分重要和迫切。

目前活断层探测工作也在我国包括南京市在内的相关城市陆续展开。

1、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7.8级地震中,断层从两栋建筑物中间通过,使原来一排的房屋错开了2.9米。

2、断层剖面记录的活动断层地震活动。

3、进行活断层探测开挖的探槽。

4、人工震源车探测断层原理图。

5、在我省进行断层探测工作的人工震源车。

【说明】通过对地震现场的科学考察,由于位于所在城市或附近的断层的活动, 在活断层上或附近的建、构筑物大多数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摧毁,这种现象在断裂沿线长达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尽管有的建筑物抗震措施较好,但也无济于事。然而避开地震活断层几十米,建筑物受损明显减轻,或基本保持完好。这一现象引起了中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地震活断层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元凶,因而加快探明城市地下活断层的分布及评价其危险性十分重要和迫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省都投入巨资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有的国家还通过立法的方式来规定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建筑工程必须避让活断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和财富向城市高度集中,地震灾害对城市的威胁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可使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更加科学,并有效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

1999年,土耳其地震后,江泽民总书记特别指出:“在城市规划和西部大开发中要避开地震危险地段和活动断层” 。2000年,温家宝副总理指出:“从土耳其、台湾地震造成的损失分析来看,科学规划城市建设,保证城市安全,抗御地震灾害迫在眉睫,首先要加强探明城市活动断层的分布及其危险性的评估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14号)要求: “ 在大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和重要经济开发区要积极开展地震活动断层的探测工作,积极为城市规划和西部大开发中重大工程建设的选址和抗震设防提供决策依据。”200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再次明确要求:“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必须依据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2015年前,完成省会城市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大中城市的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

根据全国各大城市所处的地震地质条件、地震形势和城市化进程及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分析,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十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地震网络工程”的子项目“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决定对包括南京市在内的20个大城市进行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目前活断层探测工作已在相关城市陆续展开。

活动断层:指距今12万年以来活动过、现今仍在活动,并在未来仍可能活动的断层。 断层的活动既可能是强烈的地震活动,也可能是缓慢的蠕动。

地震活动断层:是专指那些规模大、延伸深、活动强、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能力的活断层。 活动断层探测: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确定活断层准确的空间位置及深部构造环境,获取其晚第四纪滑动类型、滑动速率、古地震事件、中强以上地震复发周期等参数。

活动断层探测的总体目标:查明探测城市及其邻近地区(目标区)主要活动断层的位置、产状、规模和活动性,评定其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性,提供大比例尺的主要活断层分布图给有关方面使用,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抗震设防依据。

D7 抗震设防要求

【内容】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倒塌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只有使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具备适当的抗震能力才能有效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抗震设防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城乡建设的全过程。

1、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要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图为区划图(江苏部分)中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图。

2、建设中的一个核电站。对于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由于其安全性要求高,所以必须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来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3、按抗震设防要求修复与加固后的海城招持所主楼。海城县招待所,在1975年地震中主楼部分倒塌。

【说明】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是指:各类工程结构按照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针对可能遭遇的地震危害所采取的工程和非工程性措施。

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是地震灾害预防环节中最主要的工程性预防措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对提高全社会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倒塌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只有使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具备适当的抗震能力才能有效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抗震设防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城乡建设的全过程。

为满足面广量大的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解放以来,国家地震主管部门曾先后编制了四代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即1957年版《地震区划图》;1977年版《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版《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和2001年颁发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适用范围为:新建、改建、扩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以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利用规划。建设工程应达到的安全程度一般采用超越概率来量化,后两版的区划图均采用了5O年超越概率10%的风险水准。

对于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由于其安全性要求高,所以必须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来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从一般房屋、特大桥梁、特大水坝到核电厂,重要性逐步加大,安全性要求逐步提高,采用的超越概率也逐步减小。另一方面,有些重大工程,如超限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对地震长周期成份响应比较强烈,这类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要给出长周期的地震反应谱,地下埋置的管线需考虑地下变形,需给出地震动峰值速度,核电厂等一类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包含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等等。这些均需通过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来取得。

D8 造大地震不倒的房子

【内容】《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这对提高全社会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震引起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倒塌破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只有使建筑物和工程设施具备适当的抗震能力才能有效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1、建于1020年的北京故宫,自1057年起经受了北京地区15次地震,特别是1679年三河、平谷8级大地震考验。

2、为减轻地震破坏,我国制订有《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和《构筑物抗震设计标准》。我省部分城镇抗震设防要求。

3、美国旧金山市市政厅,建造时采用了隔震技术,以防可能发生的大地震。

4、座于隔震垫上的隔震建筑物底梁。

【说明】北京故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殿高35. 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间,72根大柱,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自太和殿建成后,距它90公里范围内就发生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7次。其中1730年北京西郊6.5级地震,震中距太和殿15公里,1665年通县6.5级地震,震中距太和殿20公里,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震中距太和殿仅45公里。这些大震都曾使北京遭到严重破坏,多次震动金銮殿,都不曾遭到破坏。

防震减灾法规定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国家标准,应遵照执行。由于房屋建筑面广量大,是最常见的一种工程,另一方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往往是先于其他专业部门的建设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制定与颁布,其他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制定大多以此为蓝本,因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影响较大。

应当指出,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与抗震设防要求是密切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抗震设防要求为抗震设计规范提供基础,而抗震设计规范则依此制定保证工程建筑安全的具体抗震设计计算和抗震措施。

D9 农村安居房

【内容】正在全国农村地区实施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是变“震后救灾”为“灾前防护”,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新疆乌恰地震中倒塌的建筑。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6.8级强烈地震中3万民房倒塌、268人死亡。

2、抗震措施举例:选好地址,做好地基;先砌墙再浇构造柱;预制楼板与墙体拉结;设置圈梁;装饰物与顶圈梁可靠连结。

【说明】一个房屋建筑的良好的抗震设计应尽可能地考虑下述原则:①场地选择。选择的原则是:避免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选择坚硬场地。在软弱地基上,设计时要注意基础的整体性,以防止地震引起的动态的和永久的不均匀变形。②体形均匀规整。无论是在平面和立面上,结构的布置都要力求使几何尺寸、质量、刚度、延性等均匀、对称、规整,避免突然变化。③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结构物的振动破坏来自地震动引起的结构振动,因此抗震设计要力图使从地基传入结构的振动能量为最小,并使结构物具有适当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以防止不能容忍的破坏。在不增加重量、不改变刚度的前提下,提高总体强度和延性是两个的有效的抗震途经。由于地震动是多次循环作用,还要注意循环作用下刚度与强度的退化。提高强度而降低延性不是良好的设计。④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使结构具有多道支撑和可抗水平力的体系,这样可以在强振动过程中,一道防线破坏后尚有第二道防线可以支撑结构,避免倒塌。⑤防止脆性与失稳破坏,增加延性。脆性与失稳破坏常常导致倒塌,故应防止。总之,把好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关,是减轻农村民居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D10 地震来了怎么办:避震要点、在家庭

【内容】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1、在地震危险区检查和加固住房。

2、在地震危险区阳台要清理。

3、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空间(1)。唐山地震中72%采取应急避震措施的人安全脱险。

4、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空间(2)。

5、抓住时机,科学避震。

D11 地震来了怎么办:在学校、公共场所

【内容】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1、突然出现的灾变往往使人产生巨大的恐惧,这时千万要保持镇静,不能惊慌失措。

2、在教室避震,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躲在各自课桌下。

3、在公共场合要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不要慌张,不要涌向出口,要避免拥挤。

4、在行驶的车内要要抓牢扶手,地震过后再下车。

D12 地震来了怎么办:特殊危险、被埋压时

【内容】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1、避开高大建筑物、构筑物和危险物

2、避开危险环境。

3、广告牌地震时也可以成为杀手(日本新泻地震)。

4、地震后的超市货架(美国洛马普里埃塔地震)。

【内容】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5、地震中一名被埋压的老人等待救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

【说明】被埋受难者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在缺水、断粮的环境下保存体力,挑战生命的极限。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有“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描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6.7级地震震灾中,父亲顽强地坚持救援,儿子与同学顽强地等待救援终于获救的传奇故事。讲解时可结合课文讲解。

D13地震来了怎么办:识别地震谣传

【内容】“预报”地震震级、时间、地点很精确、很具体的传闻是地震谣传;跨国地震预报是地震谣传;带封建迷信色彩和离奇古怪传说的传闻更是谣传。对地震谣传要: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1、不要听信地震谣传。

2、要注意及时平息地震谣言,保持社会安定。

3、《香港时报》1980年的一次地震谣传。谣传使福建省南部工农业产值大幅下降。

4、阪神地震后出现的所谓“地震危险度日历”。

【说明】

D14 应急救援

【内容】地震灾害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可以直接、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地震前后应急工作处置是否及时、迅速、高效,直接关系到能否把灾害减轻到最低程度。 1、1995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2、江苏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3、解放军奔赴地震灾区。

4、1996年淮安市政府进行的地震救援演练。

5、模拟地震现场救援训练。

6、中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内容体系。

【说明】地震灾害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可以直接、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地震前后应急工作处置是否及时、迅速、高效,直接关系到能否把灾害减轻到最低程度。国内外多次地震证明,地震发生时,灾害随时间以指数关系增长。据统计,震后半小时内,救治被压人员存活率95%,第一天为81%,第二天53%,第三天36%。可见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对于迅速消除地震灾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救灾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

2000年2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了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度会议制度。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机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或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政府也建立了“平震结合”的地震应急领导机构。同时,地震系统的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初步形成。

1991年以来, 3次拟定和修订《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都制定了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市县两级的预案也均已制定,一些重点地区还延伸到乡镇。

2001年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正式成立,填补了我国没有专业地震救援力量的空白。2002年2月,中国地震局组建了精干、高效、准军事化国家级地震现场科学考察应急工作队。各省级地震局也组建、充实了本级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并为现场队伍配备了必要的技术和生活装备。2002年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2个等省(区、市)相继组建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2005年1月,经省政府同意,组建了江苏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依托省公安消防总队南京消防特勤大队和省地震局地震工程技术专家及省消防医院的医疗人员组成。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系统地建立,有效地提升了应对地震等突发灾难的能力。2003年,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实施了巴楚-伽师6.8级、阿尔及利亚6.7级、中哈交界6.1级、伊朗7.0级地震的紧急救援

任务,出动迅速、搜救有力,圆满完成了任务,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为国家和政府赢得了荣誉

[3]。

D15 自救、救生实例

【内容】1、被埋压在铁床下13天的卢桂兰获救(唐山大地震)。

2、十岁小姑娘邢艳龙地震时被埋在屋子里,头、脚都受了伤。被扒出时已没有呼吸,是她叔叔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救活。(1998年河北省张北M6.2级地震)

3、台湾大地震中孙启光、孙启峰俩兄弟得以还生的安全空间。弟弟孙启光获救,先补充矿泉水,救护人员为其遮眼保护。

4、日本2004年新泻地震山崩现场的救援现场。地震92小时后小优太首先被救出。小优太获救现场情况图

【说明】大地震发生后,不论救援力量是否到达,自救与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D16 震后重建

【内容】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震害情况和抗震设防要求,统筹规划、安排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1、周总理不顾余震危险视察邢台地震现场,慰问受灾群众,指导震后恢复。(1966河北邢台地震)

2、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发生6.2级地震,灾民清理废墟,准备搭建过冬的简易住房。

3、张家口市公安局迅速抽调机动警力加强张北县城的治安巡逻。

4、1990年江苏常熟地震保险理赔兑现大会现场。参加各种保险是抗御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有効方法。

5、现在的南渡镇小学(1979年破坏性地震震区);按抗震要求建起的溧阳百货商店。

结束语

【内容】 结束语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在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员中,地震约占54%。

江苏是中国东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省份,曾多次遭受严重震灾。历史上也有多次地震对海安地区造成社会影响。

在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海安县的防震减灾工作和其它各行各业一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们要进一步贯彻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减灾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依靠法制与科技,大力加强地震预报特别是短期和临震预报工作,提高大中城市、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应急救助能力和抗震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海安县地震科普展馆希望通过科学有效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推动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海安县地震局 海安县科技局 海安县教育局 海安县科协

【附录】

造大地震不倒的房子演示纸模型

前言

历次大地震灾害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因为建筑物、构筑物的倒塌破坏引起的。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或加固措施,我们是能够有效地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的。这是我们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主要任务之一。为配合这一工作,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更加具有参与性、互动性,更加生动活泼,达到效果,我公司参考国外先进经验,设计了本《造大地震不倒的房子演示纸模型》。该纸模型价格低廉,参与者可以自己制作,自己演示,效果明显,印象深刻。特别适合小学高年级、初高中学生结合有关课程学习使用。也能很方便地用于各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社区的科普活动。

纸模型演示目的

通过模型的制做和它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摇晃幅度的演示,了解只要掌握规律、科学设计,我们是能够建造出大地震时不倒的房子的。

对初二以上的学生可以同时引进地震动区划图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概念。

纸模型制做方法

1、准备好剪刀、双面胶带等(也可以用直尺、美工刀)。辅导人员应提醒使用者注意安全。

2、动手制做前要先仔细阅读模型纸正、反面的说明。

3、在模型纸 黄线框内 ①-⑧处贴上 准备好的双面胶带

4、沿模型纸上兰线剪下各个部件,沿模型纸红线剪开开口。下图为模型所有剪好的部件。 *特别要注意不要忘记剪模型红线处开口。

5、按规定折叠部件折边。红虚线处向上折,绿虚线处向下折。 把加强筋开口交差相插。下图为 折叠好的部件。

6、揭下双面胶带上的保护纸,按编号对粘。如 ①-①,②-②……对粘。

7、按演示要求在屋顶开口处插入折叠好的屋面。

8、按演示要求把组成的加强筋构件分别插入 模型一楼、二楼的空间。

纸模型演示方法

1、把手伸入模型的基础和一楼楼底之间,平稳地左右移动。观察在下列不同情况下模型的不同摇晃程度。分析减低摇晃幅度的规律。

2、无屋面,不加加强筋 构件 ;

3、加屋面,不加加强筋构件 ;

4、加屋面,二楼插入加强筋 构件;

5、加屋面,一、二楼都插入加强筋 构件。


    相关文章

    网站需求说明书模板1

    **科教官方商城 网站建设 需求规格说明书 目 录 第1章 引言 1.1 编写目的 1.2 项目背景 第2章 任务概述 2.1 商城建设目的 2.2 运行环境 2.3 条件与限制 2.4 栏目设置 第3章 功能需求 3.1 功能划分与描述 ...

    地震纪念馆观后感想-

    唐山抗震纪念馆是为纪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纪念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伟大业绩,弘扬抗震精神,教育后世子孙而建立的永久性纪念馆所. 唐山抗震纪念馆坐落在唐山市中心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始建于1986年,原名为"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quo ...

    文化藏品展馆策划案

    题目: 大连世界和平公园世界和平文化藏品展馆策划案 来源: xx年汪润南以公园总经理的身份策划并操作了本项目 应用: 对展览馆策划、布置、装修以及企业战略策划,品牌策划有启发作用。 内容: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项目雨后春笋 ...

    上海世博会主题路线

    上海世博会,正以铺头盖脸的宣传攻势,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大家怀着憧憬和期盼关注着世博会,等待着世博会的开幕.猎奇心强的人就问啦,到底世博会是个啥?到底我们能看到什么?务实一点的人就开始搜集世博会的资料,准备着世博游了,这不,一布丁牛人嫌网络 ...

    会展工作总结

    会展工作总结 篇一:关于展会的工作总结 关于展会的工作总结---怎样了解客户需求,明确客户需求 6月的展会马上就要到了,工作颗粒未收,在这里反思和总结一下,比如说高佳平说的盖房子我就没全弄明白.下去得再好好想想.还有就是对会展运营那边的佩服 ...

    模型设计实习报告

    目的与意义 这次设计初步实习的主要目的是结合上学期的初步课程学习,通过资料查找,动手操作方式来加强我们学生对建筑空间的认识以及建筑模型的制作能力;同时通过这次建筑初步实习,进一步的培养我们学生对建筑空间美的认识。还有一点就是希望通过实习锻炼 ...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特别是大陆和港澳CEPA安排的实施,外商也越来越看好中国国会展业,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呈现多层次.全方位态势.美国.德国.英国等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公司都在寻找与中国的合作项目,或合作建立企业. ...

    绿化工程监理工作总结.

    科技展馆周边绿化景观工程 监理工作总结报告 工程名称 科技展馆周边绿化景观工程 建设单位 绵阳市绿化中心 施工单位 深圳金群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四川正菱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华诚博远(北京)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总 ...

    会展策划与实务

    1. 收集资料,了解近五年国内外会展行业发展状况,并总结出几点你认为影响会展行业发展的因素. (1)国内会展行业发展状况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下 我国展览市场将不断扩大.目前在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地相继建起面积从25万平方米至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