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案例:五粮液的控制权与利益输送

五粮液的控制权与利益输送

一、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概述

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五粮液,000858)地处天府之国之南,扼川、滇、黔三省要冲,锁金、岷、长三江咽喉。有利的地理和环境因素使五粮液酝酿出名震四海,老少皆知的五粮液甘醇。然而,五粮液的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广受诟病,其控制权以及利益输送问题自其199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以来就倍受媒体关注,更有相关学者做出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分析五粮液利益输送机制不仅有助了解其公司治理问题,更能管中窥豹,为了解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提高一个良好的例证和契机。

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独家发起设立,发起人所持资产折合为24000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75%,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另外,流通在外股份为8000万股,发行价格每股14.77元,筹得11.816亿元资金

按照招股说明书及历年公司年报,第一大股东均为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后改为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但实际控制人为五粮液集团(下称“五粮液集团”)。图1为五粮液集团的组织结构图。

五粮液集团作为五粮液的实际控制人,旗下拥有相当数量的控股子公司。而五粮液在其领导下,上市后似乎不负众望,实现了招股说明中的一系列盈利目标。表1为五粮液上市以来近五年利润及分配情况。

表1:五粮液历年盈利及分配一览表

然而,对五粮液集团来说,设立五粮液股份公司,将集团最具市场号召力的“五粮液”品牌注人上市公司,塑造了一个利润不断成长的绩优股形象,表面看来没有相应的其他回报。这一大股东充当着证券市场中的“老好人”,并且已经“好”到让人无法不质疑的程度。

二、控股集团与上市公司的秘密通道

会计报表上的数字显示五粮液盈利颇丰,然而深入分析

投资情况就可略见端倪。根据其1998年上市招股说明书,五粮液投资约50亿建设两阶段的各子项目,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新增收入35亿元,新增利润2亿元。如果这些投资全部如预期的发挥效益,那在1998年31亿收入、5.5亿利润的基础上,2005年五粮液的收入和净利润就应该增长到89亿元和14亿元。但实际上,2005年五粮液的收入和净利润仅为64亿元和7.9亿元,而其固定资产达到74.5亿,而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山西汾酒、伊利特和全兴股份五家公司的固定资产总和也才39.4亿,不及五粮液的一半。既然没有收益,五粮液为何还要在这五年间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断投入呢?

仔细查阅五粮液的各种公开文告,发现五粮液并非投资没有回报,而是这回报并不在会计账面上,也因此不属于没有控制权的中小股民。利益均沾的现金股利分配远远少过配股方式。这其中存在的是暗渡陈仓的秘密通道。经过这些通道,五粮液集团将上市公司的相关利益输送到集团内部或者其控制的子公司,达到占有上市公司利益、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目的。将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的现金往来进行归类整理,最后形成若干类型:

1、商标和标识使用费

这是集团公司利用其影响力,向上市公司收取费用的一

种典型方式。五粮液股份公司自上市起,每年向集团公司缴纳不菲的商标和标识使用费。集团公司通过这些项目,至2003年度累计从上市公司获取现金54344万元。这是大股东通过控制所形成的影响力,将上市公司的利益向集团的单边输出。

2、服务费及设备使用费

由于五粮液改制上市时,只是将主要经营性资产及供销公司划入上市公司,按照招股说明书,划入的经营性资产包括磨粉制曲车间、部分酿酒车间、勾兑车间、包装车间、机动车间和其全资子公司供销公司。这样,五粮液上市公司其余所有服务都需要由集团公司提供。集团公司当然可以相应地收取一部分费用。五粮液集团每年向五粮液收取的这类费用主要包括综合服务费、货物运输、资产租赁费等,2001年起还增加收取维修服务费、土地租赁及经营管理费等。按照五粮液2002年年报,土地租赁费主要是2001年重大资产置换中所置换进五粮液的相关酿酒车间(507、513、515、517和607)所占用的土地,经营管理费为五粮液公司使用集团拥有的经营管理区域(包括办公大楼、多功能馆、停车场、食堂、百味园、怡心园、档案馆大楼、纪念馆等)的部分区域。截至2003年集团公司累计收取94334万元。

每家上市公司都声称所有收费是合理的、公平的,不存

在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但是,这类软性费用的定价权完全由集团公司决定,因此,集团公司很容易通过这种方式将利益向集团公司倾斜,这可以称之为准单向输出型。比如,2000年五粮液向集团公司租赁第七包装车间,根据配股说明书,其原始投资为1.29亿元,而年租赁费为6000万元。按照这种租赁费收取标准,集团公司在该资产上的年收益率接近50%。按照每年6000万元的租赁费水平,上市公司共租赁该设备2年2个月(其中,1999年年报显示,六、七两个车间的租赁费为6000万元),共计支付租赁费1.3亿元,集团公司已经收回这部分设备的投资。该项资产后来在配股进人上市公司时,评估作价15344万元。也就是说,一项1 .29亿元的投资,两年多一点就收回2.8亿元。

3、资产往来

我国资本市场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公司改制上市后,集团公司或控股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将手中的各项实物资产陆续卖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通常支付的都是现金。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的这类往来也非常多,比较重大的有两起,一是1999年收购集团公司的下属印刷和塑胶瓶盖厂;二是2001年的资产置换。此外,在上市后的5年里,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还陆续发生金额较低的资产往来。上市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共向集团公司支付超过20亿元的现金。

尽管所有关于这类资产买卖的独立财务顾问报告都将这些资产买卖描述为集团公司或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发展所作的又一贡献或牺牲,但很多事后的证据都表明,“受伤的”通常都是上市公司。因而,向上市公司出售资产,更多地是一种单向输出型。比如,五粮液向集团买入塑胶瓶盖厂时,收购价为2532万元,代偿还债务31722万元,共计34254万元;按照招股说明书的介绍,还需要补充700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和技术改造,五粮液1998,1999两年的年报都声称完全按招股说明书进行了相应的资金投入。不考虑五粮液对塑胶瓶盖厂的其他任何可能的投入,以上3笔的直接投入总计为41254万元。而2001年4月份重大资产置换独立顾问财务报告,塑胶瓶盖厂的账面净值为36102万元。如按照这一价格进行资产置换,五粮液在塑胶瓶盖厂上的直接损失超过5000万。资产置换最终完成的时间为2001年8月,塑胶瓶盖厂的账面净额上升为41389万元,略高于五粮液所公告的直接投入成本。关于此次资产置换,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置换出的资产按账面净值计价,而置换进的资产按收益现值法计划。从会计角度看,通常后者的计价结果要高于前者。

4、产品交易

与上面的服务费形成方式相似,五粮液在产品生产过程

中还必须要向集团公司进行大量的产品往来,如由集团公司或其所属企业向五粮液提供各类产品,包括基酒及其加工、酒瓶及瓶盖与其他相关包装材料。在生产基酒的车间于2001年完全置换进上市公司后,又新增向集团公司购买伏特加、葡萄酒等产品。五粮液向集团公司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成品酒销售,两者现金流相抵后,五粮液支付给集团公司的净现金流出为281974万元。这类往来在利益偏向上很难界定,因为,集团公司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的往来,将利润注入上市公司;也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将现金转移到集团公司。

五粮液与集团之间2001年发生了一项大额资产置换。据2000年11月公司董事会关于资产置换的公告及2001年的独立财务顾问报告,降低关联交易是该项资产置换的一个重要动因。但2000年向集团及其附属关系公司的货物采购和接受劳务为7.72亿元;资产置换完成的2001年,金额上升为14.42亿元;2002年略有下降,仍然达到12.5亿元;2003年则达到17.01亿元。

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的往来中,还有两种方式值得关注:一是委托集团公司技改部进行技术改造,6年间共向集团公司技改部支付或预付现金335371万元;二是通过与集团公司合作设立子公司,尽管该子公司仍然由五粮液控股,但仍然存在向集团公司转移资金控制权和使用权的可能。比如,1999年度五粮液董事会通过决议,与集团公司共同设立

五粮液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五粮液持股51%,到2000年实际投资时,五粮液占95%的股权,集团公司只占5%的股权,五粮液实际投资47500万元,其中的4750万元为投资,其余42750万元属于往来款或长期借款;又如,一些新设的子公司尽管都由五粮液控股,但名称上全部冠有五粮液集团,如五粮液集团仙林果酒公司有限公司、五粮液集团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表2为五粮液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往来情况。按照表2,不考虑往来款的影响,自1998年上市至2003会计年度结束,五粮液共向集团支付了97.17亿元的现金,平均每年超过16亿元;远远超过五粮液上市以来累计实现的净利润(41亿元)及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的现金(18.1亿元)。尽管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正常经营活动所必需发生的,且不存在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对中小股东是不公平的。

表2:五粮液与五粮液集团1998-2003年现金往来一览表(单

位:万元)

注:以上所有数据来自五粮液历年的公开财务资料。其中,商标及标识费等来自各年报中所披露的商标与标识使用费,1998年度还包括专利使用费;服务费包括:设备租赁费、综合服务费、货物运输费、维修服务费、土地租赁费及经营管

理区域费等;产品购销是抵销五粮液销往集团及其所属公司产品后的净额,主要包括与酒生产及包装、销售等有关的产品购销往来,2001年起增加了劳保用品;资产购销也是集团与五粮液之间进行资产购销的净额,负数为五粮液将资产销售给集团公司;其他主要指委托集团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所拨付的现金。

*这部分款项主要是收购宜宾印务总厂和塑胶瓶盖厂所发生的收购款及代被收购企业偿还集团公司债务的现金流出,没有考虑后续追加的技改投人,因为这部分包括在“其他”项下。实际上,现金流出分别发生在1998和1999两年,其中,收购款为1998年(9323+2532),代偿付债务为1999年(10115+31722),这里全部作为1999年,主要是考虑到1999年11月才办理产权移交。

5、操纵股价

2009年9月9日,五粮液一纸被证监会调查的公告引发“地震”,盘中一度跌停。有传闻称五粮液子公司四川省宜宾五粮液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与四川成都智溢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成都智溢”)利用内幕消息合作炒股。成都智溢乃是五粮液最著名品牌五粮春的买断经销商。五粮液利用经销方式将资金滞留在成都智溢,对方则再将其投资进股市,

再将所获得利润秘密输送回集团。这种方式使得资金不会显示在财务报表中,可谓隐蔽至极。

参考文献:

1 刘峰, 贺建刚, 魏明海. 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04, (8): 102-110.

2 龙可 揭秘五粮液利益输送途径 中国会计视野 2006年8月24日

3 佚名 五粮液被查利益输送 网易新闻 2009年9月12日

五粮液的控制权与利益输送

一、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概述

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五粮液,000858)地处天府之国之南,扼川、滇、黔三省要冲,锁金、岷、长三江咽喉。有利的地理和环境因素使五粮液酝酿出名震四海,老少皆知的五粮液甘醇。然而,五粮液的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广受诟病,其控制权以及利益输送问题自其199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以来就倍受媒体关注,更有相关学者做出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分析五粮液利益输送机制不仅有助了解其公司治理问题,更能管中窥豹,为了解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提高一个良好的例证和契机。

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独家发起设立,发起人所持资产折合为24000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75%,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另外,流通在外股份为8000万股,发行价格每股14.77元,筹得11.816亿元资金

按照招股说明书及历年公司年报,第一大股东均为宜宾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后改为宜宾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但实际控制人为五粮液集团(下称“五粮液集团”)。图1为五粮液集团的组织结构图。

五粮液集团作为五粮液的实际控制人,旗下拥有相当数量的控股子公司。而五粮液在其领导下,上市后似乎不负众望,实现了招股说明中的一系列盈利目标。表1为五粮液上市以来近五年利润及分配情况。

表1:五粮液历年盈利及分配一览表

然而,对五粮液集团来说,设立五粮液股份公司,将集团最具市场号召力的“五粮液”品牌注人上市公司,塑造了一个利润不断成长的绩优股形象,表面看来没有相应的其他回报。这一大股东充当着证券市场中的“老好人”,并且已经“好”到让人无法不质疑的程度。

二、控股集团与上市公司的秘密通道

会计报表上的数字显示五粮液盈利颇丰,然而深入分析

投资情况就可略见端倪。根据其1998年上市招股说明书,五粮液投资约50亿建设两阶段的各子项目,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新增收入35亿元,新增利润2亿元。如果这些投资全部如预期的发挥效益,那在1998年31亿收入、5.5亿利润的基础上,2005年五粮液的收入和净利润就应该增长到89亿元和14亿元。但实际上,2005年五粮液的收入和净利润仅为64亿元和7.9亿元,而其固定资产达到74.5亿,而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山西汾酒、伊利特和全兴股份五家公司的固定资产总和也才39.4亿,不及五粮液的一半。既然没有收益,五粮液为何还要在这五年间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断投入呢?

仔细查阅五粮液的各种公开文告,发现五粮液并非投资没有回报,而是这回报并不在会计账面上,也因此不属于没有控制权的中小股民。利益均沾的现金股利分配远远少过配股方式。这其中存在的是暗渡陈仓的秘密通道。经过这些通道,五粮液集团将上市公司的相关利益输送到集团内部或者其控制的子公司,达到占有上市公司利益、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目的。将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的现金往来进行归类整理,最后形成若干类型:

1、商标和标识使用费

这是集团公司利用其影响力,向上市公司收取费用的一

种典型方式。五粮液股份公司自上市起,每年向集团公司缴纳不菲的商标和标识使用费。集团公司通过这些项目,至2003年度累计从上市公司获取现金54344万元。这是大股东通过控制所形成的影响力,将上市公司的利益向集团的单边输出。

2、服务费及设备使用费

由于五粮液改制上市时,只是将主要经营性资产及供销公司划入上市公司,按照招股说明书,划入的经营性资产包括磨粉制曲车间、部分酿酒车间、勾兑车间、包装车间、机动车间和其全资子公司供销公司。这样,五粮液上市公司其余所有服务都需要由集团公司提供。集团公司当然可以相应地收取一部分费用。五粮液集团每年向五粮液收取的这类费用主要包括综合服务费、货物运输、资产租赁费等,2001年起还增加收取维修服务费、土地租赁及经营管理费等。按照五粮液2002年年报,土地租赁费主要是2001年重大资产置换中所置换进五粮液的相关酿酒车间(507、513、515、517和607)所占用的土地,经营管理费为五粮液公司使用集团拥有的经营管理区域(包括办公大楼、多功能馆、停车场、食堂、百味园、怡心园、档案馆大楼、纪念馆等)的部分区域。截至2003年集团公司累计收取94334万元。

每家上市公司都声称所有收费是合理的、公平的,不存

在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但是,这类软性费用的定价权完全由集团公司决定,因此,集团公司很容易通过这种方式将利益向集团公司倾斜,这可以称之为准单向输出型。比如,2000年五粮液向集团公司租赁第七包装车间,根据配股说明书,其原始投资为1.29亿元,而年租赁费为6000万元。按照这种租赁费收取标准,集团公司在该资产上的年收益率接近50%。按照每年6000万元的租赁费水平,上市公司共租赁该设备2年2个月(其中,1999年年报显示,六、七两个车间的租赁费为6000万元),共计支付租赁费1.3亿元,集团公司已经收回这部分设备的投资。该项资产后来在配股进人上市公司时,评估作价15344万元。也就是说,一项1 .29亿元的投资,两年多一点就收回2.8亿元。

3、资产往来

我国资本市场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公司改制上市后,集团公司或控股公司通过各种方式,将手中的各项实物资产陆续卖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通常支付的都是现金。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的这类往来也非常多,比较重大的有两起,一是1999年收购集团公司的下属印刷和塑胶瓶盖厂;二是2001年的资产置换。此外,在上市后的5年里,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还陆续发生金额较低的资产往来。上市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共向集团公司支付超过20亿元的现金。

尽管所有关于这类资产买卖的独立财务顾问报告都将这些资产买卖描述为集团公司或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发展所作的又一贡献或牺牲,但很多事后的证据都表明,“受伤的”通常都是上市公司。因而,向上市公司出售资产,更多地是一种单向输出型。比如,五粮液向集团买入塑胶瓶盖厂时,收购价为2532万元,代偿还债务31722万元,共计34254万元;按照招股说明书的介绍,还需要补充700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和技术改造,五粮液1998,1999两年的年报都声称完全按招股说明书进行了相应的资金投入。不考虑五粮液对塑胶瓶盖厂的其他任何可能的投入,以上3笔的直接投入总计为41254万元。而2001年4月份重大资产置换独立顾问财务报告,塑胶瓶盖厂的账面净值为36102万元。如按照这一价格进行资产置换,五粮液在塑胶瓶盖厂上的直接损失超过5000万。资产置换最终完成的时间为2001年8月,塑胶瓶盖厂的账面净额上升为41389万元,略高于五粮液所公告的直接投入成本。关于此次资产置换,还有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置换出的资产按账面净值计价,而置换进的资产按收益现值法计划。从会计角度看,通常后者的计价结果要高于前者。

4、产品交易

与上面的服务费形成方式相似,五粮液在产品生产过程

中还必须要向集团公司进行大量的产品往来,如由集团公司或其所属企业向五粮液提供各类产品,包括基酒及其加工、酒瓶及瓶盖与其他相关包装材料。在生产基酒的车间于2001年完全置换进上市公司后,又新增向集团公司购买伏特加、葡萄酒等产品。五粮液向集团公司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成品酒销售,两者现金流相抵后,五粮液支付给集团公司的净现金流出为281974万元。这类往来在利益偏向上很难界定,因为,集团公司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的往来,将利润注入上市公司;也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将现金转移到集团公司。

五粮液与集团之间2001年发生了一项大额资产置换。据2000年11月公司董事会关于资产置换的公告及2001年的独立财务顾问报告,降低关联交易是该项资产置换的一个重要动因。但2000年向集团及其附属关系公司的货物采购和接受劳务为7.72亿元;资产置换完成的2001年,金额上升为14.42亿元;2002年略有下降,仍然达到12.5亿元;2003年则达到17.01亿元。

五粮液与集团公司之间的往来中,还有两种方式值得关注:一是委托集团公司技改部进行技术改造,6年间共向集团公司技改部支付或预付现金335371万元;二是通过与集团公司合作设立子公司,尽管该子公司仍然由五粮液控股,但仍然存在向集团公司转移资金控制权和使用权的可能。比如,1999年度五粮液董事会通过决议,与集团公司共同设立

五粮液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五粮液持股51%,到2000年实际投资时,五粮液占95%的股权,集团公司只占5%的股权,五粮液实际投资47500万元,其中的4750万元为投资,其余42750万元属于往来款或长期借款;又如,一些新设的子公司尽管都由五粮液控股,但名称上全部冠有五粮液集团,如五粮液集团仙林果酒公司有限公司、五粮液集团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等。表2为五粮液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往来情况。按照表2,不考虑往来款的影响,自1998年上市至2003会计年度结束,五粮液共向集团支付了97.17亿元的现金,平均每年超过16亿元;远远超过五粮液上市以来累计实现的净利润(41亿元)及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的现金(18.1亿元)。尽管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正常经营活动所必需发生的,且不存在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现象,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对中小股东是不公平的。

表2:五粮液与五粮液集团1998-2003年现金往来一览表(单

位:万元)

注:以上所有数据来自五粮液历年的公开财务资料。其中,商标及标识费等来自各年报中所披露的商标与标识使用费,1998年度还包括专利使用费;服务费包括:设备租赁费、综合服务费、货物运输费、维修服务费、土地租赁费及经营管

理区域费等;产品购销是抵销五粮液销往集团及其所属公司产品后的净额,主要包括与酒生产及包装、销售等有关的产品购销往来,2001年起增加了劳保用品;资产购销也是集团与五粮液之间进行资产购销的净额,负数为五粮液将资产销售给集团公司;其他主要指委托集团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所拨付的现金。

*这部分款项主要是收购宜宾印务总厂和塑胶瓶盖厂所发生的收购款及代被收购企业偿还集团公司债务的现金流出,没有考虑后续追加的技改投人,因为这部分包括在“其他”项下。实际上,现金流出分别发生在1998和1999两年,其中,收购款为1998年(9323+2532),代偿付债务为1999年(10115+31722),这里全部作为1999年,主要是考虑到1999年11月才办理产权移交。

5、操纵股价

2009年9月9日,五粮液一纸被证监会调查的公告引发“地震”,盘中一度跌停。有传闻称五粮液子公司四川省宜宾五粮液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与四川成都智溢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成都智溢”)利用内幕消息合作炒股。成都智溢乃是五粮液最著名品牌五粮春的买断经销商。五粮液利用经销方式将资金滞留在成都智溢,对方则再将其投资进股市,

再将所获得利润秘密输送回集团。这种方式使得资金不会显示在财务报表中,可谓隐蔽至极。

参考文献:

1 刘峰, 贺建刚, 魏明海. 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04, (8): 102-110.

2 龙可 揭秘五粮液利益输送途径 中国会计视野 2006年8月24日

3 佚名 五粮液被查利益输送 网易新闻 2009年9月12日


    相关文章

    公司理财案例讨论-五粮液20171114

    案例分析:五粮液的股利之争 一.五粮液的股利分配方案为什么会引起中小股民的强烈不满? (一)股利分配政策"一毛不拔" 五粮液历年股利政策: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 ...

    股利政策相关研究

    股利政策利了谁 --高低现金股利的不同选择 谢玲 2013516269 13财务管理 摘要:股利理论的相关理论大致可分为股利相关论和股利无关论两种.通过对贵州茅台.佛山照明.五粮液集团等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发现,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由企业改 ...

    2009年证券市场十大典型案例

    2009年证券市场十大典型案例盘点 案例一 惊天大案:五粮液之虚假陈述案 2009年9月9日中午,五粮液(000858)突然发布公告称,其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受到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于是,这个被认为是"稀缺资源"而受到市场 ...

    媒体类型.媒体关注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

    作者:逯东付鹏杨丹 会计研究 2015年09期 媒体在市场经济时代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媒体监督的自由度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正相关,开放的新闻媒体是市场经济深化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陈志武,2005).近几年来,从牛奶行业的"三聚 ...

    企业内部控制案例11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案例 一.资金内部控制 (一)某公司出纳贪污公司款项案. A事务所在对G公司进行审计时,在对货币资金项目审计中执行如下的审计程序,到达现场前将询证函交予给出纳李某,由其到银行函证后带回,在现场审计时交给审计助理.同时提供银行 ...

    白酒贴牌模式,捷径还是陷阱

    白酒贴牌模式:捷径还是陷阱? 作者: 乔运昌 两个贴牌案例引发的思考 此前,广东省工商部门检出五粮液旗下一款名为"自园春(特酿)"的产品酒精度等指标不合格.14年前的贴牌产品仍在出售,并被查出质量问题,旗下子品牌管理混乱 ...

    4.公共关系的原则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原则和功能 第一节 诚实原则(事实) 一)先有事实,后有公关 二) 事实的客观.公正.翔实是组织与公众关系的主要基础 • 案例:水门事件 安然事件 泰诺胶囊事件 水门事件 • 1972年 • 尼克松总统 • 于华盛顿的水门 ...

    白酒行业标杆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白酒行业标杆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2010-06-22 16:22:22) 转载 可以说,白酒行业在过去的5-6年是一个黄金的发展期,不知道会不会绝后,但已经是空前.无论是从销量的提升,还是从利润率和销售额的提升来看,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

    经销商的12个赢利模式

    经销商的12个赢利模式 朱志明 赢利模式,说白了就是企业赚钱的方法,而且是一种有规律的方法.它不是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打游击,更不是抖机灵.它是这样一种东西:能够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稳定维持,并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模式因为它的规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