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

  摘 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们要用全新的感觉去审视、体会熟悉的事物,要把人从模式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认识的升华和诗意的解放。具有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作为一条艺术原则,陌生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具备了深刻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69-02

  一、“陌生化”理论的提出

  俄国形式主义是1914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理论主要是反对当时俄国文学批评界流行的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其社会意义的文学倾向。由于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语言和诗歌词语的形式上,便被其他研究者冠以“形式主义”的贬称。后人则沿用这一名称而去掉其褒贬色彩,将他们的批评理论统称为“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及其“陌生化”理论的发轫,始自什克洛夫斯基出道的第一篇论文《词语的复活》。这篇论文被认为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形式主义思潮的开始。在此论文中,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义思想已见雏形,并在他以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阐发、延展与印证。在《艺术作为手法》中,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把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的制作的方法,而‘制作’成功的东西对艺术来说是无关重要的。”至此,“陌生化”理论被正式提出。

  二、“陌生化”理论的内容和本质

  (一)“陌生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陌生化又被译作“反常化”、“奇异化”、“反熟悉化”等,即使人感到惊奇、新颖和陌生。文学的陌生化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把文化和思想中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把以前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熟悉的形象变得陌生。与陌生化相对应的是自动化、机械化,即那些人们因过于熟悉而习以为常、无意识的动作和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动作或者言谈,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带有机械性、自动化了。因为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当事物经过我们无数次的重复和感受以后,就会越过感受而直接进入认知,我们也就习惯于用认知来接受它。这样一来,当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就对它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更不会产生“情景交融”的审美体验了。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文学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的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媒介和文学性得以表现的物质载体,他们研究的起点是语言,而且成果最丰硕的部分也在语言方面。什克洛夫斯基曾指出: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词语的字音都是无意识发出的,不自觉地念出的,就像一块块巧克力从自动化机器中抛出来的。这是因为日常用语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表达情感、进行思想交流,词语在交流时并不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如果人们的表情、肢体语言都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交流时甚至可以不用语言。即使运用语言也用的是词语的能指功能、概念意义,而这些词语是被使用这个词语的人们固定化了、僵硬化了的话语形式,其实都在麻痹着语言运用者的审美感受,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然而诗歌语言却恰恰相反。它是对日常用语的拉长、压缩、扭曲、变形,总之,就是对日常语言的陌生化。它会使普通词语在诗歌中变得引人注目,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时,不是越过词语关注词语以外的东西,而是关注词语本身的种种特点和巧妙运用。比如在诗歌的语言和结构方面,可以通过语言的“停滞”或受阻而突出语言声音的功能。如北岛的《回答》: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就是借助“陌生化”的手法和语言,从而创造出新颖、新奇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关注表达本身而非作品以外的东西。

  形成作品陌生化效果的重要步骤是艺术程序。程序就是指使作品产生艺术性的一切艺术安排和构成方式,这包括对语音、形象、情感、思想等材料的选择、加工与合理安排,对音位、语调、韵律、节奏的精心组织以及词的选择与组合,用词手法、叙述技巧、结构配量和布局方式等等。总之,凡是能够使素材变成艺术品的一切方式和手段都可以成为程序。只有艺术程序才能使素材转变成艺术作品,只有艺术程序才能使杂乱无章的材料变成赏心悦目的审美对象。因而,陌生化的程序就是艺术程序,是人们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它使人们摆脱熟视无睹的麻木状态和习以为常的成规陋见,从而形成对事物、对世界的审美状态以及诗意的把握。

  (二)“陌生化”理论的本质

  1、可感性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陌生化”理论基于这样一个最根本的假设,即文学作品是为被感受而创作存在的。艺术家之所以采用“陌生化”手法,其目的是要让接收者感受到生活,体验到生活细节,从一个异乎寻常的角度发现隐藏在普通事物后面的真理。艺术不是一种认知方式,而是感受方式。“陌生化”理论的本质就是通过艺术的扭曲、变异,刺激我们的感受能力,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感受到事物的最初本质和更多的长久以来未能发现的意义。“作品的艺术性,无非是由感受方式所产生的一种效果。‘感受可以创造出艺术性’。作品是一种具有潜在可感受性质的容器,是艺术家工作过程的结晶、物化了的存在方式或物质结构。‘作品之所以要由特殊的写作手法构成,目的就是要使其尽可能被感受为艺术品。作家或艺术家全部工作的意义,就在于使作品成为具有丰富可感性内容的物质实体,使所描写的事物以迥异于通常我们接受它们时的形态出现于作品中,借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延长和增强感受的时值和难度。”俄国形式主义者从形式的角度来规定文艺的本质,它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生命力的源泉是感受,也为后来的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研究天地。   2、惊奇感

  “陌生化”被什克洛夫斯基界定为一种“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他曾断言:“几乎有形象的地方就有奇特化。”对“陌生化”理论的研究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不乏其人,他们大都以“惊奇感”作为核心思想。意大利美学家马佐尼在《神曲的辩护》中写道:“诗人和诗的目的都在于把话说得能使人充满着惊奇感。”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也指出:“艺术观照,宗教观照乃至于科学研究一般都起于惊奇感。……客观事物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抗拒力。正是在克服这种矛盾的努力中所获得的对矛盾的认识才产生了惊奇感。”可见,“惊奇感”是艺术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地维持惊奇感的过程。制造惊奇感是“陌生化”的真正要义。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从作者角度来看,艺术家体验生活不能停留在与生活同一的层次上,而应做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的领军人。其次,从接受者角度来看,作品的艺术构成唤起了读者的新颖感受,接受者为作品所吸引、感染,而且摆脱了原有的感知定式,可以去重新发现生活、感受生活,获得审美感受。再次,从作品角度来看,作家要擅长把各种各样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使其材料变形为奇特、鲜明的艺术成分,使其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品。

  三、“陌生化”的理论价值及审美意义

  (一)“陌生化”的理论价值

  “陌生化”诞生于“重估一切价值”的社会思潮以及俄罗斯民族现代意识觉醒的背景之中,其理论本质是通过“陌生化”,带给人们惊讶,强调人们要用全新的感觉去审视、体会熟悉的事物,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复杂的生命的全部奥秘,让人们在了解自我、了解世界中成长。“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了文学的本体特征,扬弃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在内容和形式上开拓出文学创作的新领域,文学得以在文学自身的维度上伸展、深化,从各种芜杂的学科湮没中脱离出来,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可以说,“陌生化”理论成为文艺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石,对20世纪西方文论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二)“陌生化”的审美意义

  “陌生化”不仅是一种创作原则,在现代派艺术家眼中,它甚至上升到了审美标准的高度。由于俄国形式主义最初对“陌生化”的理解是从关注文学语言开始的,他们在这方面的开创性探索,极大地拓展了文学语言审美研究的空间,确定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本体论价值,发掘出了此前的批评流派未曾注意到的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陌生化”的美学效果与文学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伊格尔顿说:“文学语言的特殊之处,即它有别于其他话语的东西是,它以各种方法使普通语言‘变形’。在文学手段的压力下,普通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这是受到‘陌生化’的语言;由于这种疏离,日常世界也突然被陌生化了。”由此可见,语言陌生化彰显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它增强了文学语言的形象可感性,拓展了文学语言的表现空间,赋予了文学语言形式独立的审美价值,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四、结语

  作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核心概念的“陌生化”理论,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具有贡献价值的概念。形式主义者认为,文本文学性的产生离不开“陌生化”,正是“陌生化”程序的运用,才使作品文本具有了真正的文学性。陌生化理论打破了传统文论中接受者的被动地位,肯定了接受者在文本接受中的创造性作用。这一理论对于后世的文学批评流派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形式主义者们通过陌生化对自动化的悖反与超越,促进了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这也是对传统文论史观的历史性突破。它为文学批评找到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开启了一个新的航向,至今依然对文学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法]茨维坦·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蔡鸿滨译.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5.

  [2][法]茨维坦·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蔡鸿滨译.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1.

  [3]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8.

  [4][法]茨维坦·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蔡鸿滨译.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5.

  [5][法]茨维坦·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蔡鸿滨译.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1.

  [6]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第1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00—201.

  [7][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2.

  [8][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第1版.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5.

  摘 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们要用全新的感觉去审视、体会熟悉的事物,要把人从模式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认识的升华和诗意的解放。具有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作为一条艺术原则,陌生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具备了深刻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69-02

  一、“陌生化”理论的提出

  俄国形式主义是1914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理论主要是反对当时俄国文学批评界流行的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容及其社会意义的文学倾向。由于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语言和诗歌词语的形式上,便被其他研究者冠以“形式主义”的贬称。后人则沿用这一名称而去掉其褒贬色彩,将他们的批评理论统称为“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及其“陌生化”理论的发轫,始自什克洛夫斯基出道的第一篇论文《词语的复活》。这篇论文被认为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形式主义思潮的开始。在此论文中,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义思想已见雏形,并在他以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阐发、延展与印证。在《艺术作为手法》中,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把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的制作的方法,而‘制作’成功的东西对艺术来说是无关重要的。”至此,“陌生化”理论被正式提出。

  二、“陌生化”理论的内容和本质

  (一)“陌生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陌生化又被译作“反常化”、“奇异化”、“反熟悉化”等,即使人感到惊奇、新颖和陌生。文学的陌生化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把文化和思想中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把以前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熟悉的形象变得陌生。与陌生化相对应的是自动化、机械化,即那些人们因过于熟悉而习以为常、无意识的动作和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动作或者言谈,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带有机械性、自动化了。因为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当事物经过我们无数次的重复和感受以后,就会越过感受而直接进入认知,我们也就习惯于用认知来接受它。这样一来,当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就对它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更不会产生“情景交融”的审美体验了。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文学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的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媒介和文学性得以表现的物质载体,他们研究的起点是语言,而且成果最丰硕的部分也在语言方面。什克洛夫斯基曾指出: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词语的字音都是无意识发出的,不自觉地念出的,就像一块块巧克力从自动化机器中抛出来的。这是因为日常用语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表达情感、进行思想交流,词语在交流时并不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如果人们的表情、肢体语言都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交流时甚至可以不用语言。即使运用语言也用的是词语的能指功能、概念意义,而这些词语是被使用这个词语的人们固定化了、僵硬化了的话语形式,其实都在麻痹着语言运用者的审美感受,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然而诗歌语言却恰恰相反。它是对日常用语的拉长、压缩、扭曲、变形,总之,就是对日常语言的陌生化。它会使普通词语在诗歌中变得引人注目,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时,不是越过词语关注词语以外的东西,而是关注词语本身的种种特点和巧妙运用。比如在诗歌的语言和结构方面,可以通过语言的“停滞”或受阻而突出语言声音的功能。如北岛的《回答》: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就是借助“陌生化”的手法和语言,从而创造出新颖、新奇的艺术形象,使读者关注表达本身而非作品以外的东西。

  形成作品陌生化效果的重要步骤是艺术程序。程序就是指使作品产生艺术性的一切艺术安排和构成方式,这包括对语音、形象、情感、思想等材料的选择、加工与合理安排,对音位、语调、韵律、节奏的精心组织以及词的选择与组合,用词手法、叙述技巧、结构配量和布局方式等等。总之,凡是能够使素材变成艺术品的一切方式和手段都可以成为程序。只有艺术程序才能使素材转变成艺术作品,只有艺术程序才能使杂乱无章的材料变成赏心悦目的审美对象。因而,陌生化的程序就是艺术程序,是人们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它使人们摆脱熟视无睹的麻木状态和习以为常的成规陋见,从而形成对事物、对世界的审美状态以及诗意的把握。

  (二)“陌生化”理论的本质

  1、可感性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陌生化”理论基于这样一个最根本的假设,即文学作品是为被感受而创作存在的。艺术家之所以采用“陌生化”手法,其目的是要让接收者感受到生活,体验到生活细节,从一个异乎寻常的角度发现隐藏在普通事物后面的真理。艺术不是一种认知方式,而是感受方式。“陌生化”理论的本质就是通过艺术的扭曲、变异,刺激我们的感受能力,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感受到事物的最初本质和更多的长久以来未能发现的意义。“作品的艺术性,无非是由感受方式所产生的一种效果。‘感受可以创造出艺术性’。作品是一种具有潜在可感受性质的容器,是艺术家工作过程的结晶、物化了的存在方式或物质结构。‘作品之所以要由特殊的写作手法构成,目的就是要使其尽可能被感受为艺术品。作家或艺术家全部工作的意义,就在于使作品成为具有丰富可感性内容的物质实体,使所描写的事物以迥异于通常我们接受它们时的形态出现于作品中,借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延长和增强感受的时值和难度。”俄国形式主义者从形式的角度来规定文艺的本质,它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生命力的源泉是感受,也为后来的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研究天地。   2、惊奇感

  “陌生化”被什克洛夫斯基界定为一种“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他曾断言:“几乎有形象的地方就有奇特化。”对“陌生化”理论的研究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不乏其人,他们大都以“惊奇感”作为核心思想。意大利美学家马佐尼在《神曲的辩护》中写道:“诗人和诗的目的都在于把话说得能使人充满着惊奇感。”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也指出:“艺术观照,宗教观照乃至于科学研究一般都起于惊奇感。……客观事物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抗拒力。正是在克服这种矛盾的努力中所获得的对矛盾的认识才产生了惊奇感。”可见,“惊奇感”是艺术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地维持惊奇感的过程。制造惊奇感是“陌生化”的真正要义。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从作者角度来看,艺术家体验生活不能停留在与生活同一的层次上,而应做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的领军人。其次,从接受者角度来看,作品的艺术构成唤起了读者的新颖感受,接受者为作品所吸引、感染,而且摆脱了原有的感知定式,可以去重新发现生活、感受生活,获得审美感受。再次,从作品角度来看,作家要擅长把各种各样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使其材料变形为奇特、鲜明的艺术成分,使其作品成为真正的艺术品。

  三、“陌生化”的理论价值及审美意义

  (一)“陌生化”的理论价值

  “陌生化”诞生于“重估一切价值”的社会思潮以及俄罗斯民族现代意识觉醒的背景之中,其理论本质是通过“陌生化”,带给人们惊讶,强调人们要用全新的感觉去审视、体会熟悉的事物,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复杂的生命的全部奥秘,让人们在了解自我、了解世界中成长。“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了文学的本体特征,扬弃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在内容和形式上开拓出文学创作的新领域,文学得以在文学自身的维度上伸展、深化,从各种芜杂的学科湮没中脱离出来,展现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可以说,“陌生化”理论成为文艺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石,对20世纪西方文论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二)“陌生化”的审美意义

  “陌生化”不仅是一种创作原则,在现代派艺术家眼中,它甚至上升到了审美标准的高度。由于俄国形式主义最初对“陌生化”的理解是从关注文学语言开始的,他们在这方面的开创性探索,极大地拓展了文学语言审美研究的空间,确定了文学语言形式的本体论价值,发掘出了此前的批评流派未曾注意到的文学语言的审美价值。“陌生化”的美学效果与文学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伊格尔顿说:“文学语言的特殊之处,即它有别于其他话语的东西是,它以各种方法使普通语言‘变形’。在文学手段的压力下,普通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这是受到‘陌生化’的语言;由于这种疏离,日常世界也突然被陌生化了。”由此可见,语言陌生化彰显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它增强了文学语言的形象可感性,拓展了文学语言的表现空间,赋予了文学语言形式独立的审美价值,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四、结语

  作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核心概念的“陌生化”理论,是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具有贡献价值的概念。形式主义者认为,文本文学性的产生离不开“陌生化”,正是“陌生化”程序的运用,才使作品文本具有了真正的文学性。陌生化理论打破了传统文论中接受者的被动地位,肯定了接受者在文本接受中的创造性作用。这一理论对于后世的文学批评流派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形式主义者们通过陌生化对自动化的悖反与超越,促进了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这也是对传统文论史观的历史性突破。它为文学批评找到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开启了一个新的航向,至今依然对文学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法]茨维坦·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蔡鸿滨译.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5.

  [2][法]茨维坦·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蔡鸿滨译.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1.

  [3]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8.

  [4][法]茨维坦·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蔡鸿滨译.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5.

  [5][法]茨维坦·托多罗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蔡鸿滨译.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1.

  [6]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第1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00—201.

  [7][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2.

  [8][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第1版.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5.


    相关文章

    最新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最新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 本节起开始评述形式主义的批评方法.西方20世纪的形式主义批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中期兴起于俄国的俄国形式主义:第二个阶段是20.30年代形成于英美的新批评派,50年代后一度称雄美国批评界,并产生广 ...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 <苏俄形式主义文论选> 普洛普:<故事形态学> 中国明代著名画家.诗人徐渭在谈到什么是好诗时,曾有一个特别的说法:果能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便是好诗.有趣的是 ...

    陌生化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陌生化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创新的目的.语文教材.教学方法.教师语言.阅读.远程资源的"陌生化",学生会感到新奇,易于接受. 关键词: ...

    北师大2013-1993文学类考研真题

    北京师范大学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75分)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公触山.后裔射日.嫦娥奔月都保存在<__>中. 2.<诗经&g ...

    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词

    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词:"到伏尔加河边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呻吟?这呻吟声象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 列宾,现实主义油画技巧卓越,深刻的批判精神比法国写实主义绘画更具内涵.俄罗斯十九世纪伟大的 ...

    "陌生人"和"亲人"

    有一个在前线打仗的小兵,有一天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父母他快退伍了,可以回家.父母当然非常高兴.小兵告诉他父母,他有一个战友也要和他一起回家,他父母当然表示欢迎.当孩子告诉他父母,这位战友在战争中失掉了一条腿和一只手臂,而且他说这位战友要和 ...

    93-11考研真题

    2011 723古代一1庄骚2永明体3<云谣集杂曲子>4唐宋派5<阅微草堂笔记> 二简答1班固<汉书>称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2比较<长生殿>和&l ...

    五四翻译与明清翻译对比

    五四时期翻译与明清时期翻译之对比研究 明清时期的西学翻译和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次影响较为深远的翻译活动.一方面,这两次翻译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两者在译者的构成.翻译材料的选择.语体格局.翻 ...

    倾听精神行走的声音

    读一本游记,让一个不喜欢旅游的人也产生了要去旅游的向往和冲动:读一本散文,让一个长卧书斋的人也常常遭遇眼前一亮,心头一动的时刻,是美的愉悦,或是思的启迪,这就是读<山河扣问>最直接的.最朴素的感受. 邓涛先生在该书的<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