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党委向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做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去年11月,我们庆祝并总结了我校25年的办学成就。现在,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召开学校更名后的第一次党代会,谋划新的发展征程。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上次党代会以来的党委工作,明确今后四年的发展战略,选举新一届校党委和校纪委,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为在建校三十周年前后把我校建成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 过去十年的工作和基本经验
我校上一次党代会是1994年上半年召开的。十年来,学校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带领全校党员和群众,圆满完成了学校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任务。
1、十年的成就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成就有:
(1)顺利平稳地进行了体制转变
上一次党代会召开时,我校隶属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xx年底,我校划归江苏省,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领导为主的省管高校;xx年原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我校,扩充了学校的办学资源;xx年11月,由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xx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准建立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上述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党委的工作表现出了系统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广大干部职工体现了服从大局、支持改革、齐心协力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精神风貌,顺利平稳地完成了重要体制转换和两校的合并与融合,为形成鲜明的工科特色、多科性协调发展态势,为未来进一步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科学规划
校党委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仔细分析了不同时期我校所处的条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理清思路,制定适合我校特定情况的发展战略。1994年,学校党代会提出了我校发展的明确目标;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科学定位,研究制订了“九五”和“十五”发展纲要;xx年,学校党委制定了《江苏工业学院xx-xx年年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带领师生员工用五年时间建成大学的奋斗纲领。这些总体发展思路确定了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格局和总体框架,为我校战胜各种艰难、实现重大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3)规模迅速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效益初步显现
十年来,我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从xx多人增加到近9000人;本科专业由13个增加到35个;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成人教育不断发展,办学效益有较大提高。基本建设进展顺利,共建成教学、实验、生活、办公用房11万平方米,房屋总建筑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新增校园面积1000亩,开辟了武进新校区,使学校总面积达到1500亩;逐年加大仪器设备的投入,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5000多万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xx年,开办了民办怀德学院,将公办的优势和民办的活力融为一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学校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同时,教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支持下,我校在同类高校中较早推行了住房货币化改革,货币化改革以来,学校累计发放金额超过3000万元,大大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条件。
(4)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学术地位显著提高
学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学科建设。目前,学校的35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理、文、经、管、法六大学科门类。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现有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特色专业的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硕士点。形成了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和材料学等三个特色较为鲜明的优势学科群体。教师在sci、ei和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加,学术榜地位进入全国高校前200名。近年来,我校的科技学术综合实力稳定在全省105所高校的前14至18名。
(5)教学工作取得成效,教学质量保持稳定
十年来,我校始终把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围绕育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推行学分制、现代化教学、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修订专业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我们进一步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定位,对教学状态、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质量指标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专业建设,启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先后获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原化工部和中石化集团公司立项研究课题10多项,积极开展校内的高教研究;建成省部级优秀课程14门。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验收。近年来,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校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严格学籍制度,确保了教育质量的稳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省大学生大学物理竞赛等项目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学生考研率及录取率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6)科学研究再上台阶,科研优势日益显现
十年来,我校累计承担的科研和科技开发项目14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及中石化集团公司项目47项。全校科研经费迅速递增。1994年,全校科研累计到款60.04万元;xx年,超过了1350万元。一批科研成果通过项目技术鉴定,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0多项,国家专利40多项。
(7)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学校制定并逐步实施以定编定岗为基础的岗位聘任制改革方案和校内津贴管理办法,进一步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推行了雇员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开展“增收节支、优化资源配置”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经过多年的努力,二级管理改革全面推进。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后勤产业集团公司,建立了甲乙方关系。通过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校内后勤服务,不断提升我校后勤产业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xx年,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后勤社会化规范分离合格评估验收。目前,后勤产业集团公司正按照“一体两翼”的战略,努力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和造血能力。在立足校内服务的同时,主动抢占常州高校的后勤服务市场。顺利推进了医保改革和养老保险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学校财政的负担。
(8)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坚持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并带动全校的理论学习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校有15个党总支、71个基层党支部,教工党员近500人,学生党员600多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三讲”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自觉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在高校中我校党委较早地对干部任免采用票决制,制定并实施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执行中层干部聘任制、任期制、责任制和干部考核制度,坚持干部聘任上岗、试用期考核、合格正式任命的做法。xx年,进行了党政机构改革,开展了新一轮的干部调整,促进了机关与系部干部的双向交流,推进了干部的年轻化,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开展了对建党积极分子、中层干部的培训,做好在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知识分子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建立了党风廉政责任网络,切实做好效能监察工作。
(9)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1995年,我校通过了全省高校校风建设评估,以党风带校风、学风和教风的特色做法得到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和肯定;xx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199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高校党委工作评估。学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100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军民共建、志愿者活动等方面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连续多年保持了省级先进和常州市标兵单位称号。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宣传舆论工作,加强“两课”建设,评选“十佳师德标兵”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提出教职工“人的工作”规范,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思想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把教育和管理融为一体,加强学生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国、省、市的科技、学术、文化、艺术活动竞赛中取得可喜成绩。重视稳定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保证了学校良好的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通过建校20周年、25周年庆典活动,增强了全校教职工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增进了学校与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10)统战群团工作整体推进,学校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党委重视统战工作,积极发挥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识分子在学校改革、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校党委领导定期向民主党派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并建立了联系制度。我校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坚持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了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得到加强。发挥其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团的思想建设常抓不懈,组织建设求实创新,实践创新教育成绩显著,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开展,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在维护学生正当利益、沟通民主渠道、促进学校稳定发展、繁荣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高度重视离退休工作,定期向离退休老同志通报学校建设与发展情况,向他们征询学校改革的意见,并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关心老同志生活,使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育。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校过去十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江苏省委、省政府、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体离退休老同志为学校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全校共产党员、广大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和忘我奉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给予我们正确领导、关怀支持的上级党委和政府,向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功不可没的历届领导班子的成员和所有离退休老同志,向积极投身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全校共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存在的不足
回顾过去,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引人深思的教训。尤其是受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的违纪事件影响而出现的学校发展受阻、教职工情绪波动的不利局面,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经过认真反思,我们认为这十年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
(1)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尚有不足,某些工作在实施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被动现象。团结与协调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少数干部出现急功近利、为群众和基层服务的意识较弱等问题。
(2)学术氛围不够浓厚。我校的学术氛围和学科建设水平虽在常州高校中有较强的优势,但与省内外的许多兄弟院校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我们同办学层次相对较低的院校比物质待遇、比福利的习惯较多,同办学实力强的兄弟院校比学术水平、比科研成果、比教学改革的氛围较少,这不利于我校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
(3)师资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整个教职工队伍中非教师人员的比例偏高;面对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教师数量不足;从总体上讲,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层次偏低,科研和教学改革的能力还不够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明显偏少。
(4)危机感不够强。在干部、群众中存在着依赖政府办学的心理,对当前高校竞争激烈、可利用资源有限、发展机遇稍纵即逝的局面认识不够清醒,危机感不强,对新的创业阶段必须经历的艰苦奋斗在思想上准备不足。
(5)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不足。面临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形势,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尚不充分,上下左右的沟通不够,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缺乏足够的酝酿与发动,对发展的总体测算与策划有所滞后,在基本建设的立项、设计与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被动现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出现一些上下脱节的现象。
3、十年实践的基本经验
十年里,我们从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结果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主要有:
(1)团结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学校发展的实践再三证明,校内的团结尤其是校领导班子内部的团结是学校事业成功的前提。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形成并实施正确的工作思路的基础,也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团结爱校精神的引导;而全校团结一致,则士气得到鼓舞,前景变得光明,学校的事业也就有了不断推进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团结。
(2)发展是硬道理,机遇是大财富。每一次发展都使学校增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实力,而发展机遇的丧失则造成人心涣散、矛盾丛生的被动局面。当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清醒地意识到发展的重要和发展机遇的宝贵,争夺发展机遇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必须真正抓住一切有利的机遇,以敢于克服各种困难的执着态度和不懈拼搏谋求发展。
(3)改革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我们哪方面的改革比其他高校更深入,哪方面就赢得更大的主动权和发展空间;反之,改革滞后的地方,也总是成为我们工作被动、矛盾较多的地方。当前的矛盾、问题、困难和阻力,绝大多数是旧的体制遗留下来的。对旧体制、旧机制和旧习惯的改革,是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保持稳定的最大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树立长期、深入地进行改革的思想,大胆改革,在改革中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规律的办学规范来。
(4)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实践证明,我校严谨的办学态度、较强的质量意识和许多教师以科研水平支撑教学质量的事实,是我们这所办学历史不太长的高校能够取得今天的地位的根本原因。许多用人单位赞扬我校毕业生踏实肯干的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较好的教学质量。面临新一轮的高校竞争,教育质量将是决定高校命运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大力加强科研和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5)以人为本,搞好队伍建设是顺利发展的关键。我校之所以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设发展并且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波折、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正是因为我校干部队伍和教职工队伍素质好、能战斗。新的跨越式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为此,我们必须以人为本,把学校事业的发展和教职工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全力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6)责任心是胜利的保障。从上述所有经验中,我们可以归结出一个关键,那就是高度的责任心。要团结,就必须有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和互相补台的责任心;要发展,就必须有超前策划、抢抓机遇和艰苦奋斗的责任心;要改革,就必须有不惧批评、敢冒风险和注重方式方法的责任心;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有严格要求、敢于创新和为学生服务的责任心;要搞好队伍建设,就必须有以人为本、为教职工服务的责任心。回顾十年的实践,追溯二十六年的办学经历,可以发现,我们每一个进步中都饱含着干部、群众所付出的责任心,而每一次挫折中都有对学校事业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当我们站在新的跨越式发展的起跑线上时,必须继续保持并且不断增强我们的责任心。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十年成功地实现了我校发展史上的大跨越,其经验是帮助我们面向新的历史阶段,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视这些财富,并把它们用到新的历史阶段中,为实现我校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今后四年的发展战略
1、对形势的认识与分析
各位代表、同志们,江苏工业学院的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江苏省确立了“两个率先”的战略思路。高速发展的经济对教育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将继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刚刚在数量上跨入大众化阶段,在质量和结构上还未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相适应。因此,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将处于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这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局面的形成,国内外高等学校之间的剧烈竞争和高等教育发展资源的相对紧缺,又使我校面临巨大的挑战。“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也最具进一步快速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而在这个区域里,常州目前的高等教育实力较弱。这种格局进一步增大了我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份量,使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沉重的责任和庄严的使命。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多样化格局,以及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日趋重视,将促使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间的比例发生较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将迫使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消费日趋理性化。这种局面将使目前大量存在的纯教学型、缺乏特色的本科高校越来越面临生存的困难。我校在全国本科高校中的地位并不算高,若以长期维持目前的办学层次作为我们的目标,那是非常危险的。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发展阶段,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仍具有长期的发展优势。我校在石化领域中形成的特色,不仅支撑了我们业已赢得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在我校新的跨越式发展中仍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特色的进一步张扬,是我校在区域竞争中保持并扩大优势的基石,也是我们产生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特色的催化剂。而激烈的竞争态势,使得我们稍有放松就会失去这种特色及其带来的优势,而丧失特色则是致命的。
2、战略指导思想
今后四年,即从现在到建校三十周年的阶段中,我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认识客观规律、建立价值取向、进行战略决策的指导,以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客观趋势和我校的具体情况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新的跨越;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积极提高办学层次,进一步张扬办学特色,实现合理的办学规模。我校总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立足江苏,服务石化,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3、战略目标和重要战略任务
我校今后四年努力奋斗的总目标是建成工业大学,成为教学研究型高校;今后四年中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今后四年中主要的具体目标有:
达到5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10个以上硕士点,使部分优势学科具备申报博士点的条件;在2~3个学科方向上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亮点,在3~5个学科方向上形成新的发展后劲;科研到款额每年超过xx万元,争取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得一批省部级及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使学校在高校学术榜中的排名进一步提前,并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建设一支规模在千人左右、拥有一批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学科带头人、拥有百名教授和百名博士、35岁以下人员中硕士以上学位率达到70%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能力强、学历高的管理骨干。
在校研究生规模超过500人;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16000人,其中民办本科生在校规模达到6000人以上。
4、关键战略措施
今后四年,我们要采取建设校内文化、改革管理工作和经营学校三大战略措施,从文化、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校内文化建设方面,确立并长久坚持我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形成正确指导全校师生员工行为和正确判断是非优劣的主流价值观体系,以此引导校内各方面的规范、习惯、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正确范式,在校内各方面的情绪、风气、精神面貌、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上塑造良好的氛围。
在管理改革方面,深化两级管理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加大二级单位的责、权、利,激发全校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推行“人的工作”,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客户导向”的服务方针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强化教代会作用,提升民主党派参与力度,提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力度。
经营学校方面,在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办好民办本科教育,更加积极地搞好土地、房产、设备和各种无形资产的运营,更加积极地控制并降低办学成本,科学、有效地开展融资活动,为学校的基本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
三、两大战略任务
在建设工业大学的进程中,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瓶颈。抓住龙头、突破瓶颈,坚决完成这两项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我校今后四年发展战略的重心。
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的建设为载体,以研究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涵盖了高校中心工作的所有关键点,因此成为高校的“龙头”工作。我校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着学科建设展开、为学科建设服务,真正构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脉络清晰、分工合理、渗透有效、整体优化的工作体系。
成功的学科建设应该“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占领学科的制高点,“立地”就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我校以工为主的学科特点看,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校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的学科建设方略是在牢牢立地的基础上争取顶天。为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持我们的办学特色,并以创新来进一步张扬我们的特色,以我们在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传统优势及其在相关领域的扩张来确立我们的主阵地,并在这些主阵地领域中占领学科制高点,在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彰显我们的社会贡献。
(1)学科点建设
学科点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今后四年,我校的学科点建设任务包括博士点的筹建、硕士点的积极扩张和本科专业的适当增加与合理调整,以求形成合理的、有竞争力的学科群体系,使各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交叉学科相辅相成。对此,必须进行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定能够有效操作的规划和计划,并且在深化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建设责任制。
硕士点的扩张,是我校今后四年中学科点建设的关键。硕士点的建设,不仅要整合和使用本科专业的特色与力量,而且要引导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的调整,还要为尽快筹建博士点打基础,同时还要直接承载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直接关联以研究生导师为核心的学科梯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此,我校今后四年的学科建设规划要以硕士点的申报与建设为核心,辐射到本科专业、博士点的建设,在统一的顶层设计思路的指导下,提出对我校已有的优势学科点的进一步张扬、对已有但尚处薄弱状态的学科点的增强和对新学科点的建设的具体要求,并对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相关要求。
为了保持学科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不仅要在本科教育管理机构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之间建立起经常化的信息相互交换、思路相互渗透的工作习惯,而且要建立起研究生、本科两个层次的学科点共同建设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各系(部)要统筹考虑自己职责范围内以及和自己职责范围有关的两类学科点的建设,并建立统一的学科建设责任制。
(2)研究基地建设
学科点是学科建设的载体,而研究基地是学科点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实力和先进性的研究基地,是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科先进性乃至学科生命力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同时,必须认真建设若干研究优势明显、技术手段先进、发展潜力大的研究基地。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把其中部分研究基地建成国家级或省级的基地,成为华东乃至全国的亮点,支撑相关的学科在全国问鼎本领域的制高点;另一部分研究基地要填补本校的空白,支撑潜在的学科优势以便日后向制高点冲击。没有这些措施,我校的学科不可能“顶天”,也难以牢牢地“立地”。
研究基地的物质内涵主要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实验平台,其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研究基地建设作为学科建设中的投入重点,要以项目制运行,以此保证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效果显著。要积极探索责、权、利科学配套的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并形成政府、企业、校、系共同投入的机制。
(3)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研究基地是学科点的物质基础,而研究基地的灵魂是科研优势。在今后四年中,我校要把加强科研工作作为学科建设中最关键的任务,要明确强调:高等教育的教学是以研究为引导和支撑的教学,缺乏科研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院校,缺乏科研能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高校教师。在二级管理中,要把科研目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师资队伍培养中,要把提高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为了进一步把科研做大做强,必须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策划、引导、协调等组织工作以及对相应公共关系的开发和运营,尤其要注重组织和运营若干个大的科研项目。为此,校领导班子、科研主管部门和各系部必须把对科研活动的组织和运营作为中心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去落实。有关的管理者要真正成为整体科研工作的组织者和运营者。要把组织机构的调整、干部的任免、二级管理下拨经费的额度等工作与对科研工作的考核联系起来。要进一步调整科技政策,为教师和其他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
现代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向社会提供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的投入指标,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的产出指标。我们不仅要讲投入指标的增长,更要讲产出指标的增长,要讲科研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只有这样,我们对社会的贡献才有可能最大化,我们也就有可能赢得社会和政府的更多支持。针对目前我校科研投入产出比不高的现状,在今后若干年中,我们要大力加强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要求力度,着力提高鉴定率、获奖率,鼓励多出专利和高质量论文(论著)。
高等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引擎之一的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我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步伐还很小,科技产业规模的弱小与科研到款千万元量级的状况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不迅速缩小这一反差,我校的学科无法牢牢地“立地”,因而也难以“顶天”。对此,我们必须在今后四年中,以更加解放的观念和更加有效的行动去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我校不仅要加强成果向社会转让的力度,更要在若干个潜力巨大的项目基础上,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建立高科技企业,并且逐渐建立校内科技产业风险基金,形成科研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4)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研究为引导和支撑的教学,就是以教学改革为生命线的教学。教学改革是科研与教学的最重要的结合点,也是高校的培养人才功能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根本保障,是从教学角度使学校的学科牢牢“立地”的关键。今后四年中,我们要全面地、大力度地改革我校的本科教学,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校将于xx年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次评估将对我校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把顺利通过评估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作为今后几年我校教学工作的大目标,以迎接评估为动力,使我校的教学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就我校当前一个阶段的实际条件而言,要在评估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不仅要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全力以赴地进行基础建设,还必须要以全面、深入的教学改革建立教学上的特色与“亮点”。因此,教学改革作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要在迎接教学评估的工作中起引领作用。
要搞好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质量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职业导向必然加强,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质量要求必然多样化,受教育者及其家长对高等教育消费也必然理性化,这些客观规律要求我们摒弃长期以来抱着不放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去探索和掌握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质量观。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深刻反思我国精英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就业后并非是对社会贡献最大、职业生涯最成功的人”的现象,这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质量观和自我评价体系的否定。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办学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导向。我校培养的各类学生都要继续强调“踏实肯干”的作风,并将其提升为“注重责任”的人格特色。在业务方面,我校的人才培养要突出工程特点,加强实践、开发专长。我们的理工科本科生应该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当兼顾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工程研究型后备人才的培养(前者主要适应民办本科学生和专转本学生的培养,后者为研究生教育输送生源);我校的文科本科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背景,具备以各自的业务专长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我校的研究生应该是工程研究型人才。
全方位、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包括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其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是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导向,我们要在三年内基本形成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要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对各类型及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展开针对性教学的课程体系。要把第二课堂和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党建工作等融进课程体系,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有效的人格教育体系的建立、艺术必修课的设置、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公共课程设置与调整、专业课特色课程体系和技能证书教学体系的建立。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尤其要突出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教育教学活动,要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
我国的教育长期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形式,这种局面在短期内尚无法彻底改变。在此情况下,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担当教学改革的主角,并对教学质量负主要责任。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学生服从教师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又把教学质量下降的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每一位教师都要明白:教育教学改革允许失败,改革也必定会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不改革则没有出路。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企业,以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为基点开展教学改革。全校整体的教学改革要有思路明确、条理清晰、操作性强的顶层设计,各系部要广泛发动教师和教辅人员按照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各级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要从经费、政策、协调等方面为教学改革做好服务。
(5)规模发展
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继续快速扩张中尽早进入稳定的招生规模,确保本科在校生早日达到16000人;要加快武进校区后续工程建设,确保建设质量,想方设法降低建设成本,依据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到新校区的基本建设中来。努力达到低投入、高速度、高质量的建设目标。与此同时,根据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改造白云校区。
2、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和各项事业最重要的支撑是人才,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使得人才尤其是骨干人才相对缺乏。我校的教职工队伍一直比较精练,在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的要求同时来临之际,我们的队伍建设尤其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今后四年,队伍建设将和学科建设一样成为我校最重要的两大战略任务之一,而且要放在第一位,成为我校战略任务的重中之重。在分级管理机制中,要把队伍建设目标列为各级管理者的首要目标。
(1)队伍结构优化与核心人力资源建设
今后四年,我校要彻底优化教职工队伍的结构,大力引进教师,严格控制非教师人员的增加,使教师人数占学校事业编制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时,大力推进服务社会化、后勤企业化改革,使其余的三分之一事业编制基本用于管理队伍和教辅队伍。各支队伍都要提升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比例。尤其要着重加强核心人力资源即骨干教师队伍和骨干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特别要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在教师队伍中,着力增加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者的比例,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以及教学改革的能力。在干部队伍中,着力提高副处级以上干部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和学历层次。
(2)人力资源引进
针对师资数量明显短缺的现实,要把人力资源尤其是核心人力资源的引进作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四年中,要使我校教师队伍总人数翻一番,其中高层次骨干教师的数量增加1.5倍。为此,要把教师人力资源的引进作为队伍建设目标中最重要的内容,做到中等层次人才(具有硕士学历者)的引进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并举。对部分少数干部、职工对师资引进工作认识不到位的现象,要从思想工作、行政干预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分年度的引进计划,逐年分解引进任务,确保把人力资源引进工作落到实处。
(3)人力资源开发
队伍建设的另一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开发,即在稳定现有骨干队伍的同时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培养,提高其工作能力、职称和学历层次。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全校各级管理者的真正重视。要开掘校内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国内外访问学者、校内老教师指导等多种有效的培训渠道,在即将建立的职业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详细制定每个培养对象的培养计划,并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进行考核,兑现奖惩。
尤其要重视对核心人力资源后备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使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成长为核心人力资源。对核心人力资源后备人员的培养,要由校、系两级共同制定细化的、可操作的培养计划,将任务落实到人头,并将培养经费和相关关系的建立等重要的培养条件落到实处。
(4)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对人力资源的卓有成效的引进与开发,必须建筑在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管理之上。为此,有必要对我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改革。重点在于职业管理的建立、绩效管理的改革和报酬管理的改革,塑造真正以人为本的、能够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优化职业路径、帮助教职工制定个人职业计划、为教职工实现个人职业计划提供有利条件等工作建立人性化的职业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以战略一致性、有效性和简洁性为目标的绩效管理改革和以强调贡献、重视能力为目标的报酬管理改革,使核心人力资源的政策环境和物质待遇上升到本地区高校之首。
(5)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执政党的队伍是人力资源中的引导力量和中坚力量,在队伍建设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建工作成为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整个队伍建设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和保障作用。要建设好校、系两级领导班子,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系部党政共同负责制,在深化二级管理、推行“人的工作”等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保持和进一步加强两级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巩固和强化党风廉政责任制,使两级领导班子成为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既懂管理又掌握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勤奋廉洁的领导集体。要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尤其是副处级以上干部队伍的建设,使干部队伍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尽快形成后备干部培养规范,继续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积极探索“双肩挑”等对学校发展和干部个人发展都有益的管理干部职业模式。要真正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在深化二级管理的过程中探索基层党组织与基层行政、业务组织有效融合的模式和机制,探索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党员先进性的机制和方法。大力加强在学生和中青年教职工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保证党的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使我校学生中党员的比例达到10%。规范和完善党校工作,保证并不断提高全校党员的党性修养。
(6)民主党派建设
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我校各民主党派成员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大力支持各民主党派的建设,以共产党的建设指导和带动民主党派的建设,并从政策、经费、资源等方面为他们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发挥作用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激发并爱护他们对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7)离退休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离退休教职工队伍是在职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要做好对离退休教职工的服务工作,稳定并温暖离退休教职工的人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离退休队伍成为我校安定、祥和的“后园”。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发挥离退休教职工参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地引导他们的参与热情,科学地安排他们发挥“余热”,合理地落实他们的劳动报酬。在师资数量不足、许多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较早走上讲台的情况下,尤其要发挥有经验的退休教师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和培养新教师等方面的作用。
四、三大战略措施
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两大战略任务是我校今后四年发展战略的重心,而建设校内文化、改革管理工作、经营学校三大战略措施则是完成两大战略任务的关键手段,是从学校的文化、政治、经济三个领域保证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举措。
1、建设校内文化
队伍是由人构成的,人是思想和行为的载体,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为工作对象的校内文化建设是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校内文化建设,包括价值观的建设和范式、氛围的建设。价值观是判断优劣、选择取舍的评价准则,范式是各种规范、习惯、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氛围是各种风气、情绪、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的总和。建设良好的校内文化,就是要使全校师生员工形成正确、合理、健康的思想、行为和态度,使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思想境界共同提高的局面,取得教育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双丰收。
(1)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价值观体系
我们要认真总结二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展望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对学校的健康发展最具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以此作为全校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而建立并不断完善我校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并用学校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引导每个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主流价值观体系中,我们要继续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针对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中的学校发展趋势,我们建立以责任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树立并巩固一批重要的观念:责任观念(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赢得质量尽可能高、数量尽可能大的高等教育产出,尤其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尽可能强的就业竞争力,对学校的健康运行和顺利发展负责,对每个人自己的发展负责);发展观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前一段时期中较快地实现跨越式地发展);高目标观念(敢于挑战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执着地向我校从未达到过的理想目标前进);竞争观念(不惧怕、不回避竞争,用竞争激发自己的勇气和创造力,敢于在竞争中拼搏、取胜);市场观念(摒弃腐朽的“清高”,自觉接受高等教育市场及相关市场的检验,主动利用市场的有利因素);学习观念(学习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学习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成功经验,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
我们在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价值观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进行观念更新。当前,我校各级组织和全体教职工必须摒弃的旧观念和旧的思维习惯主要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官办学校意识(以等靠要方式“吃皇粮”、不去主动改善办学条件、不讲求办学效益、只比报酬不比贡献的“大锅饭”思维等);拒绝变革的思维方法(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管理程序与习惯、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人对事的评价标准等几十年不变也不允许别人来改变);自我欣赏的习惯(无视社会发展的现状、在封闭的办学环境中以自己喜欢的模式评价自己的成绩、抱怨社会或他人的“失误”等);小学校观念(对学校和个人的发展缺乏远大的目标、“小富既安”、始终把科研等大型高校首要关注的工作放在次要位置、过于看重多校区办学带来的不便等)。此外,在当前的大环境中,还要避免或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弄虚作假的风气。
(2)塑造良好的范式与氛围
范式是校内的“规矩”,是校内文化的“实部”;氛围是校内的“感觉”,是校内文化的“虚部”。两者在价值观的支配下相辅相成。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在主流价值观体系尤其是责任理念的指导下,冲击各种不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不符合我校的发展战略的范式和氛围,建设并完善我校良好的范式体系和氛围体系。结合管理工作的改革尤其是“人的工作”的全面推进,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各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单位的工作范式,同时制订《江苏工业学院教职工行为规范》,对全校党政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服务人员、产业人员制订相应的行为规范原则,明确规定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力求达到的职业道德水准,并对各类岗位规定明确的事故认定和责任追究原则,以此使全校教职工形成并持久保持良好的职业行为。倡导和培育包括良好的党风、政风、教风、学风在内的优良校风,尤其要形成艰苦奋斗、不懈拼搏的进取风气,团结容人、心胸开阔的宽容风气,遵循客观规律、讲科学道理和社会公理的科学风气,少数服从多数、讲团队精神和社会公德的民主风气。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以活泼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良好氛围的建设。要借助武进校区的建设和白云校区的整修,建设优美的校园,为塑造良好氛围提供环境支撑。
(3)建设学习型组织
进行校内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我校的精神自新过程。自新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学习,而学习的本质也正是自我更新。我们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也只有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才能成为一所持续创新、持续发展的学校。学习型组织要求整个组织和每个成员都成为思想的勤奋者,用勤奋的思想深入地审视自身的不足、系统地探寻前进的道路。要改变那种仅凭直觉判断问题、停留在浅层次寻找答案、不做深思就盲目付诸言行的习惯。
学习型组织需要广泛吸收外界信息,了解客户需求,掌握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优缺点,从中汲取自我更新所必需的养料。我们要“打开校门”,从封闭或半封闭的办学习惯中解放出来,真正了解社会大众和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的具体需求,从中寻找自己的缺陷和差距,确定自我更新的方向和重点。我们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竞争,使我校的内部竞争和我校所参与的外部竞争良性化,从中获取自我更新的动力和借鉴。良性竞争是以互相学习为内核的竞争,恶性竞争是以互相摧毁为目的的竞争。我们要引导校内的良性竞争、参与外部的良性竞争,使全校教职工和整个学校在积极的良性竞争中学习他人的长处、避免他人的失败,最终超越竞争,获得真正的成功。
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过程关键环节是审视自身的成败尤其是失败或不顺,我们整个学校、全体教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努力养成谦虚的作风和自我反思的习惯。面对任何失败或不顺,都应该把对根本原因的寻找指向自己的内因,并在以宽容心态对待外界与他人的基础上从外界和他人汲取自我更新的养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持续成功。
2、改革管理工作
管理,对于任何组织的健康运行与顺利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实现我校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进行大力度的管理改革。管理改革的本质是制度创新,在今后四年中,我校要在管理工作性质、管理工作规范、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等关键方面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以保障我校战略的顺利实施。
(1)深化分级管理改革
大规模、多层次、多校区的办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成为现实。面对这种校情,强调“一刀切”的一级管理模式将必然地让位于鼓励多样化的分级管理模式。为此,我们从今年开始深化分级管理改革,这一改革的关键手段是下放办学自主权,这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激发系部和校区两类二级单位的办学积极性和办学创造力。我们要以既简洁又导向明确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经费测算和权限划分办法,激励二级单位在学校的发展战略引导下迸发办学活力,大胆进行管理创新,自主运用相应的资源。要完善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保证二级管理的顺利实施。
分级管理是对整个学校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涉及面广,难以一下子完善。对此,我们允许在一段时间里大胆尝试,不断提出改进意见,争取在两到三年内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模式。
(2)积极推行“人的工作”
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使师生员工的个人成功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融为一体,这正是我校“人的工作”的主要思想。我们把校内各级机构(即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团体)直接面向师生员工的管理工作、服务工作、思想工作和其他工作统称为“人的工作”,强调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客户导向”的方式和人性化的方法推行“人的工作”,这也是对校内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态势,造成了高校对人才尤其是核心人力资源的争夺。我校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过程中,一时难以提供明显高于其他院校的物质条件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对此,我们更要大力推行教职工“人的工作”,在物质待遇与本地区其他高校基本相当的情况下,用“家”的温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学生的成才积极性是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用强制的手段和空洞的说教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成才积极性。对此,我们要大力推行学生“人的工作”,用赢得学生人心的方法进行理念和方法的引导,结合教学改革,激发学生成才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创造力。xx年,我们要积极实施教职工“人的工作”,制定《江苏工业学院学生“人的工作”规范》并开始实施学生“人的工作”。争取经过两到三年的实践,形成较为完善的“人的工作”的制度体系,成为我校管理工作和校内文化的亮点。
“人的工作”强调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但不等于迁就落后、保护懒惰。与时俱进地更新师生员工的观念,使师生员工的需求和价值观理性化,形成并维持健康的人生状态,也是“人的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人的工作”,我们要使“温暖”与“压力”同在,要在保护合法、合理的个人利益的同时倡导艰苦奋斗、不懈拼搏的进取精神,要坚决保护在事业或成才上冒尖的个人,用优秀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校内文化来建设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
改革校部机关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作风是顺利推行“人的工作”的关键。校部机关各部门和全体管理人员,要从“人的工作”的精神内核出发,审视现行的各种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办事习惯,强化服务意识,进行“管理再造”。对校内各级管理机构尤其是校部机关,要建立群众监督和客户评价制度,奖优罚劣,并与干部的任免和对管理队伍的职业管理挂起钩来。
(3)增强民主管理力度
分级管理是对管理的工作模式的创新,“人的工作”是对管理的工作性质的创新,而这些创新的成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校内民主管理的力度,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作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代会是教职工进行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要在深化分级管理的过程中建设二级教代会,健全教代会的组织体系。同时,强化教代会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教代会对学校行政管理进行监督、参与决策的校内法规,加强工会作为教代会常设办事机构的职能。获得真实的信息是监督、参与和决策的前提,要鼓励教代会和工会在党政组织与群众之间建立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实现有效、及时的信息互换,为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构建信息平台。更新观念和提高管理能力是监督、参与和决策的基础,要引导和鼓励教代会、工会系统的培训和群众在民主管理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为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构建观念平台和能力平台。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力量。要以规范化的制度强化我校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学校管理中的监督和参与作用,并且不断增强他们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
以学生会、研究生会为核心的学生组织,既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途径。要重视学生组织的建设,支持和引导学生组织对学校各个管理环节进行民主监督并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在不断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民主管理过程中学习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十分有益的管理能力,实现学生与学校双赢。
(4)完善服务改革与产业改革
“校社不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后勤社会化改革拉开了革除这一弊端的序幕。在这方面,我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今后四年中,我们要在已有后勤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并基本完成全校服务体制和产业体制改革。服务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非专用服务社会化、服务单位企业化;产业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以学校和教职工共同参股的股份制形式为主要形式改造现有的后勤单位,并构建更多的股份制的后勤服务企业、技术服务企业、中介服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允许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在这些企业从事兼职工作。
3、经营学校
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撑。我国在人均经济实力较低的情况下办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界依赖政府办学的事实,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深深陷入经费紧缺之中。而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粗放式的办学模式,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进一步加剧了办学经费的紧缺程度。我校在没有得到政府重点投入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必须自觉地改变粗放式的办学模式,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做好“经营学校”这篇大文章,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营学校,就是用资产乃至资本的概念看待学校的所有资源,以集约化方式走可持续的办学道路,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优化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配置,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为社会创造出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高等教育产品,并在学校对社会贡献最大化的过程中赢得自身的最大利益,尽可能提高办学效益,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持续提高教职工的收入、使之达到常州高校的前列水平。高校是非盈利机构,但非盈利机构不等于不要讲求投入产出比,更不等于有权浪费资源。我们必须强化责任心,对学校的运行效率和运行效益负责,一方面要以有效的工作争取政府的更多财政资助,另一方面要以更加有效的工作去经营学校。
(1)努力控制办学成本
成本控制是集约化办学方式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经营活动。我们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理念,认真借鉴邯郸钢铁厂等在成本管理方面卓有成效的企业的成功经验,对我校的办学成本进行科学的、精细的控制,逐步建立岗位成本责任制。
对高校办学成本中最大的部分──人力资源成本,要进行高效化改造,即提高单位人力资源投入的优质教育产品产出比率。为此,要优化教职工队伍的结构,尽可能减少低知识工作岗位的比例;要继续进行组织结构改革,减少乃至消除各类岗位的闲职比例;要改革报酬制度,尽力避免对积极性和创造力没有激发作用的“大锅饭”式的报酬增长方式。
对高校最大的投入──基本建设投入,要进行集约化策划,即以最低的投资额满足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要求。今后三年,我校仍处于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相关设备投入时期。对此,我们要突破陈旧规定的限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教学调度方法和管理方法,减少不必要的生均建筑面积和生均设备台套;要从建设之初就引入社会化理念,减少非市场化的服务投入;要建立从立项、设计到施工、验收一整套的科学规范,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完善严格的责任制,精心控制基建成本。
要严格控制学校的日常运行成本,尤其是水电、燃料、通信、交通和各类事业及管理中的消耗品的成本。要提高测控技术,在不增加管理人员的前提下降低运行消耗;要提高全员节约意识,制定鼓励节约的政策;要改革管理方式,减少会议、文件、报表,降低管理层面上的物资浪费和人员时间的浪费。
(2)全力办好公有民办本科教育
公有民办模式是对教育有形、无形资产的重要经营方式,是以最小的边际成本扩张教育规模、充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赢得良好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在今后四年中,我校要尽快将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办学规模扩大到超过总办学规模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程度。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目前的公有民办体制可能发生变化,但我们“以低成本扩张赢得高办学效益”的思路不能变,在规范化操作的前提下,要以有效的制度创新把民办本科教育或类似的办学形式作为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高收费的民办高等教育将遇到比公办高等教育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的直接表现是生源竞争,深层次的内涵是就业率竞争,其本质是教学质量即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竞争。目前这种把公办本科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简单地套用到民办本科教育的思路,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必须把教学改革视为公有民办本科教育的立足之本。通过教学改革,获得高教学质量,实现以低成本扩张,赢得高办学效益,这就是我校民办本科教育的方针,也是经营学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民办本科的教育改革不仅是我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营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要以责任制的形式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完成民办本科的教学改革。
(3)精心经营有形资产
高校拥有大量优质、高价的资产,如土地、建筑物、大型设备和基础设施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这些优良资产只有使用的概念,没有增值的意识,甚至连利用率都不考虑,因而造成巨大的闲置性浪费。我们要在本校范围内改变这种状况,尽力提高各类资产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乃至杜绝对资产的无效或不合理使用,在此基础上,对资产的闲置部分进行合法、合理的盈利性开发,以增强资产自身的保值、增值作用。当前,以合适的规模和合理的布局充分利用两个校区的资源,是我校有形资产经营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科学的测算与论证的基础上,以集约化的方式建设武进校区、改造白云校区,并将学校的重心由白云校区迁移到武进校区。
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资产经营,必须在管理体制上坚定不移地推行校区制改革。由校资产管理部门委托校区管理者对本校区的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经营,这是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统筹一致的资产运营责任制的基础。在今后的两到三年中,要完善武进校区的管理体制,并且对白云校区实行校区制管理,同时精简与改革后的管理模式不相适应的职能部门。
(4)积极经营无形资产
高校不仅拥有大量的有形资产,而且拥有大量优质的无形资产。对这些无形资产的经营,不仅能提高办学效益,而且还能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知名度。
知识产权是高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提高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率,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营学校的重要手段。对科研成果的转让或产业化开发,更应该成为经营学校的重要关注点,校科技管理部门要带头以经营的理念对科研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和管理。
学校的各类名称,大到校名,小到一个建筑物的名称,都是学校的重要无形资产。要积极经营这些无形资产,从对名称的使用权和冠名权等的经营中获得利益。
关系,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资源。我校在办学过程中结成的和教职工个人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是我校的重要无形资产,我们要积极经营这些资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了发展高等教育的高尚目的、运用合法的方式、以双赢的理念开发和经营各种公共关系,不是庸俗的“关系学”,而是具有现代化意识的表现。全校各级组织和全体教职工都应该成为关系建设的有心人,为学校的发展建立尽可能多的社会友好界面。要同各级政府部门、广大校友、友好企业和友好单位、社区结成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友好关系,以我校对各方面的良好服务和真诚感情,争取各方面以各种方式对我校的支持。
(5)积极而谨慎地开展融资活动
我校正处在一个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融资。为了顺利完成建设任务,要把融资活动纳入经营学校的范围。在保证学校资金运行的长期安全性和短期安全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低风险、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或融资方式,巩固主要融资渠道的融资数量和融资及时性,为学校的发展筹措足够的资金。
五、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再好的战略,若不落实为真抓实干的行动,也只能是一纸毫无价值的空文。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关键不是讲战略,而是实践战略,把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1、深化认识
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对应着一连串全新的形势与规律,依据着一系列全新的理念与观点,蕴涵着一整套全新的内容与要求。只有深入认识和把握了这些新的东西,才有可能实施好这一战略,顺利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为此,全校教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的客观形势,深刻领会本次党代会提出的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和行动纲领,真正把握发展战略的本质内涵。尤其要把握这一发展战略内在的整体逻辑,而不是把它割裂成互不关联的零散片段并进行随意的解释甚至修改。
2、强化落实
对发展战略的认识必须与实践发展战略的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失时机地把战略付诸于行动,在行动中加深对战略的把握,以行动推进战略的实施。新的跨越式发展既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我们坚决反对那种只当评论员不做实践者的倾向。全校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坚决地把本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使战略化为有力的行动。
发展战略涉及到全校的方方面面,落实战略需要全校各方面和各项工作的整合,任何各自为政、互不配合或互相冲突的行为都不利于甚至阻碍战略的顺利实施。整个学校的工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内部的整合和子系统之间的整合是使整个系统形成自洽、高效的格局的关键,我们要以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这种整合。在整个工作体系中,某一部分的工作可能牵涉到几个部门、单位或团体,而每个部门、单位、团体的职能又可能跨到几部分工作。没有哪个部门、单位、团体绝对比其他部门、单位、团体更重要,但在每一项工作中又会分别有为主的和为辅的部门、单位、团体。为此,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与其他部门、单位、团体的关系,去除个人和小团体至上的思想,以整合的理念、协作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推进各项工作。尤其要注意党政工作的协调、整合和“软硬”工作的协调、整合,党的工作应该全面融合到行政工作中、渗透到业务工作中,把党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的手段和行政工作手段融为一体,形成“软硬兼施”的工作格局,用“软”手段改善和优化“硬”工作。学校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政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系部要强化党政共同负责制,建立和完善由党政联席会议决策的机制。
准确的信息是协调的前提,而有效的沟通则是信息的保障。为了顺利地落实我校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要着重强化校部与二级单位间的沟通和管理系统与师生员工间的沟通,消除因信息误差造成的误解和矛盾,在沟通基础上理顺各种关系。
制度是落实的保障,为了把战略落到实处、化作行动,必须花大气力进行制度建设。要用制度创新的手段,建立一系列有利于把发展战略付诸行动的体制、机制、规则、程序和习惯,而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是制度中的关键部分。我们要对各级组织和每个工作岗位建立以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奖惩制度为核心的监督、考核机制。
3、不断完善
任何方案都会有缺陷,任何战略都需要在实践中修正、完善。把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不仅是实施战略的唯一途径,而且也是完善战略的唯一方法。全校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要在坚决贯彻落实发展战略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为修正我们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我们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走向完善。
各位代表,同志们:从现在起到建校30周年的四年,是我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为我校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面对前程,我们有必胜的信心!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高度的责任心,抢抓机遇,不懈拼搏,争取早日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来源 江苏工业学院后勤产业集团公司 王 雪 峰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党委向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做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去年11月,我们庆祝并总结了我校25年的办学成就。现在,我们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召开学校更名后的第一次党代会,谋划新的发展征程。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上次党代会以来的党委工作,明确今后四年的发展战略,选举新一届校党委和校纪委,动员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为在建校三十周年前后把我校建成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 过去十年的工作和基本经验
我校上一次党代会是1994年上半年召开的。十年来,学校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江苏省委、省政府、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带领全校党员和群众,圆满完成了学校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任务。
1、十年的成就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成就有:
(1)顺利平稳地进行了体制转变
上一次党代会召开时,我校隶属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xx年底,我校划归江苏省,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领导为主的省管高校;xx年原江苏省商业技工学校并入我校,扩充了学校的办学资源;xx年11月,由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xx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准建立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上述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党委的工作表现出了系统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广大干部职工体现了服从大局、支持改革、齐心协力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精神风貌,顺利平稳地完成了重要体制转换和两校的合并与融合,为形成鲜明的工科特色、多科性协调发展态势,为未来进一步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科学规划
校党委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仔细分析了不同时期我校所处的条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理清思路,制定适合我校特定情况的发展战略。1994年,学校党代会提出了我校发展的明确目标;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科学定位,研究制订了“九五”和“十五”发展纲要;xx年,学校党委制定了《江苏工业学院xx-xx年年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带领师生员工用五年时间建成大学的奋斗纲领。这些总体发展思路确定了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格局和总体框架,为我校战胜各种艰难、实现重大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3)规模迅速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效益初步显现
十年来,我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从xx多人增加到近9000人;本科专业由13个增加到35个;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成人教育不断发展,办学效益有较大提高。基本建设进展顺利,共建成教学、实验、生活、办公用房11万平方米,房屋总建筑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新增校园面积1000亩,开辟了武进新校区,使学校总面积达到1500亩;逐年加大仪器设备的投入,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5000多万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xx年,开办了民办怀德学院,将公办的优势和民办的活力融为一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学校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同时,教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支持下,我校在同类高校中较早推行了住房货币化改革,货币化改革以来,学校累计发放金额超过3000万元,大大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条件。
(4)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学术地位显著提高
学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学科建设。目前,学校的35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理、文、经、管、法六大学科门类。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现有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特色专业的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硕士点。形成了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和材料学等三个特色较为鲜明的优势学科群体。教师在sci、ei和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加,学术榜地位进入全国高校前200名。近年来,我校的科技学术综合实力稳定在全省105所高校的前14至18名。
(5)教学工作取得成效,教学质量保持稳定
十年来,我校始终把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围绕育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推行学分制、现代化教学、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修订专业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我们进一步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定位,对教学状态、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质量指标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专业建设,启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先后获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原化工部和中石化集团公司立项研究课题10多项,积极开展校内的高教研究;建成省部级优秀课程14门。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验收。近年来,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校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严格学籍制度,确保了教育质量的稳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省大学生大学物理竞赛等项目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大学生考研率及录取率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6)科学研究再上台阶,科研优势日益显现
十年来,我校累计承担的科研和科技开发项目14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及中石化集团公司项目47项。全校科研经费迅速递增。1994年,全校科研累计到款60.04万元;xx年,超过了1350万元。一批科研成果通过项目技术鉴定,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0多项,国家专利40多项。
(7)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学校制定并逐步实施以定编定岗为基础的岗位聘任制改革方案和校内津贴管理办法,进一步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推行了雇员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开展“增收节支、优化资源配置”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经过多年的努力,二级管理改革全面推进。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后勤产业集团公司,建立了甲乙方关系。通过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校内后勤服务,不断提升我校后勤产业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xx年,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后勤社会化规范分离合格评估验收。目前,后勤产业集团公司正按照“一体两翼”的战略,努力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和造血能力。在立足校内服务的同时,主动抢占常州高校的后勤服务市场。顺利推进了医保改革和养老保险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学校财政的负担。
(8)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坚持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并带动全校的理论学习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校有15个党总支、71个基层党支部,教工党员近500人,学生党员600多人。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三讲”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自觉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在高校中我校党委较早地对干部任免采用票决制,制定并实施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执行中层干部聘任制、任期制、责任制和干部考核制度,坚持干部聘任上岗、试用期考核、合格正式任命的做法。xx年,进行了党政机构改革,开展了新一轮的干部调整,促进了机关与系部干部的双向交流,推进了干部的年轻化,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开展了对建党积极分子、中层干部的培训,做好在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知识分子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建立了党风廉政责任网络,切实做好效能监察工作。
(9)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1995年,我校通过了全省高校校风建设评估,以党风带校风、学风和教风的特色做法得到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和肯定;xx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199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高校党委工作评估。学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100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军民共建、志愿者活动等方面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连续多年保持了省级先进和常州市标兵单位称号。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宣传舆论工作,加强“两课”建设,评选“十佳师德标兵”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提出教职工“人的工作”规范,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思想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把教育和管理融为一体,加强学生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国、省、市的科技、学术、文化、艺术活动竞赛中取得可喜成绩。重视稳定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保证了学校良好的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通过建校20周年、25周年庆典活动,增强了全校教职工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增进了学校与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10)统战群团工作整体推进,学校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党委重视统战工作,积极发挥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识分子在学校改革、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校党委领导定期向民主党派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并建立了联系制度。我校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坚持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了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得到加强。发挥其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团的思想建设常抓不懈,组织建设求实创新,实践创新教育成绩显著,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开展,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在维护学生正当利益、沟通民主渠道、促进学校稳定发展、繁荣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高度重视离退休工作,定期向离退休老同志通报学校建设与发展情况,向他们征询学校改革的意见,并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关心老同志生活,使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育。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校过去十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江苏省委、省政府、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体离退休老同志为学校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全校共产党员、广大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和忘我奉献。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给予我们正确领导、关怀支持的上级党委和政府,向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功不可没的历届领导班子的成员和所有离退休老同志,向积极投身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全校共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存在的不足
回顾过去,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引人深思的教训。尤其是受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的违纪事件影响而出现的学校发展受阻、教职工情绪波动的不利局面,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经过认真反思,我们认为这十年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
(1)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尚有不足,某些工作在实施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被动现象。团结与协调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少数干部出现急功近利、为群众和基层服务的意识较弱等问题。
(2)学术氛围不够浓厚。我校的学术氛围和学科建设水平虽在常州高校中有较强的优势,但与省内外的许多兄弟院校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我们同办学层次相对较低的院校比物质待遇、比福利的习惯较多,同办学实力强的兄弟院校比学术水平、比科研成果、比教学改革的氛围较少,这不利于我校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
(3)师资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整个教职工队伍中非教师人员的比例偏高;面对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教师数量不足;从总体上讲,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层次偏低,科研和教学改革的能力还不够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明显偏少。
(4)危机感不够强。在干部、群众中存在着依赖政府办学的心理,对当前高校竞争激烈、可利用资源有限、发展机遇稍纵即逝的局面认识不够清醒,危机感不强,对新的创业阶段必须经历的艰苦奋斗在思想上准备不足。
(5)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不足。面临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形势,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尚不充分,上下左右的沟通不够,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缺乏足够的酝酿与发动,对发展的总体测算与策划有所滞后,在基本建设的立项、设计与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被动现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出现一些上下脱节的现象。
3、十年实践的基本经验
十年里,我们从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结果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主要有:
(1)团结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学校发展的实践再三证明,校内的团结尤其是校领导班子内部的团结是学校事业成功的前提。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形成并实施正确的工作思路的基础,也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团结爱校精神的引导;而全校团结一致,则士气得到鼓舞,前景变得光明,学校的事业也就有了不断推进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团结。
(2)发展是硬道理,机遇是大财富。每一次发展都使学校增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实力,而发展机遇的丧失则造成人心涣散、矛盾丛生的被动局面。当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清醒地意识到发展的重要和发展机遇的宝贵,争夺发展机遇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必须真正抓住一切有利的机遇,以敢于克服各种困难的执着态度和不懈拼搏谋求发展。
(3)改革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我们哪方面的改革比其他高校更深入,哪方面就赢得更大的主动权和发展空间;反之,改革滞后的地方,也总是成为我们工作被动、矛盾较多的地方。当前的矛盾、问题、困难和阻力,绝大多数是旧的体制遗留下来的。对旧体制、旧机制和旧习惯的改革,是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保持稳定的最大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树立长期、深入地进行改革的思想,大胆改革,在改革中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规律的办学规范来。
(4)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实践证明,我校严谨的办学态度、较强的质量意识和许多教师以科研水平支撑教学质量的事实,是我们这所办学历史不太长的高校能够取得今天的地位的根本原因。许多用人单位赞扬我校毕业生踏实肯干的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较好的教学质量。面临新一轮的高校竞争,教育质量将是决定高校命运的首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大力加强科研和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5)以人为本,搞好队伍建设是顺利发展的关键。我校之所以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设发展并且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波折、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正是因为我校干部队伍和教职工队伍素质好、能战斗。新的跨越式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为此,我们必须以人为本,把学校事业的发展和教职工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全力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6)责任心是胜利的保障。从上述所有经验中,我们可以归结出一个关键,那就是高度的责任心。要团结,就必须有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和互相补台的责任心;要发展,就必须有超前策划、抢抓机遇和艰苦奋斗的责任心;要改革,就必须有不惧批评、敢冒风险和注重方式方法的责任心;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有严格要求、敢于创新和为学生服务的责任心;要搞好队伍建设,就必须有以人为本、为教职工服务的责任心。回顾十年的实践,追溯二十六年的办学经历,可以发现,我们每一个进步中都饱含着干部、群众所付出的责任心,而每一次挫折中都有对学校事业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当我们站在新的跨越式发展的起跑线上时,必须继续保持并且不断增强我们的责任心。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十年成功地实现了我校发展史上的大跨越,其经验是帮助我们面向新的历史阶段,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视这些财富,并把它们用到新的历史阶段中,为实现我校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今后四年的发展战略
1、对形势的认识与分析
各位代表、同志们,江苏工业学院的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江苏省确立了“两个率先”的战略思路。高速发展的经济对教育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将继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刚刚在数量上跨入大众化阶段,在质量和结构上还未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相适应。因此,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将处于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这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局面的形成,国内外高等学校之间的剧烈竞争和高等教育发展资源的相对紧缺,又使我校面临巨大的挑战。“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也最具进一步快速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而在这个区域里,常州目前的高等教育实力较弱。这种格局进一步增大了我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份量,使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沉重的责任和庄严的使命。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多样化格局,以及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日趋重视,将促使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间的比例发生较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将迫使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消费日趋理性化。这种局面将使目前大量存在的纯教学型、缺乏特色的本科高校越来越面临生存的困难。我校在全国本科高校中的地位并不算高,若以长期维持目前的办学层次作为我们的目标,那是非常危险的。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发展阶段,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仍具有长期的发展优势。我校在石化领域中形成的特色,不仅支撑了我们业已赢得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在我校新的跨越式发展中仍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特色的进一步张扬,是我校在区域竞争中保持并扩大优势的基石,也是我们产生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特色的催化剂。而激烈的竞争态势,使得我们稍有放松就会失去这种特色及其带来的优势,而丧失特色则是致命的。
2、战略指导思想
今后四年,即从现在到建校三十周年的阶段中,我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认识客观规律、建立价值取向、进行战略决策的指导,以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客观趋势和我校的具体情况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新的跨越;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积极提高办学层次,进一步张扬办学特色,实现合理的办学规模。我校总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立足江苏,服务石化,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3、战略目标和重要战略任务
我校今后四年努力奋斗的总目标是建成工业大学,成为教学研究型高校;今后四年中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今后四年中主要的具体目标有:
达到5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10个以上硕士点,使部分优势学科具备申报博士点的条件;在2~3个学科方向上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亮点,在3~5个学科方向上形成新的发展后劲;科研到款额每年超过xx万元,争取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得一批省部级及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使学校在高校学术榜中的排名进一步提前,并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建设一支规模在千人左右、拥有一批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学科带头人、拥有百名教授和百名博士、35岁以下人员中硕士以上学位率达到70%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能力强、学历高的管理骨干。
在校研究生规模超过500人;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16000人,其中民办本科生在校规模达到6000人以上。
4、关键战略措施
今后四年,我们要采取建设校内文化、改革管理工作和经营学校三大战略措施,从文化、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校内文化建设方面,确立并长久坚持我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形成正确指导全校师生员工行为和正确判断是非优劣的主流价值观体系,以此引导校内各方面的规范、习惯、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正确范式,在校内各方面的情绪、风气、精神面貌、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上塑造良好的氛围。
在管理改革方面,深化两级管理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加大二级单位的责、权、利,激发全校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推行“人的工作”,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客户导向”的服务方针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强化教代会作用,提升民主党派参与力度,提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力度。
经营学校方面,在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办好民办本科教育,更加积极地搞好土地、房产、设备和各种无形资产的运营,更加积极地控制并降低办学成本,科学、有效地开展融资活动,为学校的基本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
三、两大战略任务
在建设工业大学的进程中,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瓶颈。抓住龙头、突破瓶颈,坚决完成这两项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我校今后四年发展战略的重心。
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的建设为载体,以研究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涵盖了高校中心工作的所有关键点,因此成为高校的“龙头”工作。我校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着学科建设展开、为学科建设服务,真正构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脉络清晰、分工合理、渗透有效、整体优化的工作体系。
成功的学科建设应该“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占领学科的制高点,“立地”就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从我校以工为主的学科特点看,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校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的学科建设方略是在牢牢立地的基础上争取顶天。为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持我们的办学特色,并以创新来进一步张扬我们的特色,以我们在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传统优势及其在相关领域的扩张来确立我们的主阵地,并在这些主阵地领域中占领学科制高点,在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彰显我们的社会贡献。
(1)学科点建设
学科点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今后四年,我校的学科点建设任务包括博士点的筹建、硕士点的积极扩张和本科专业的适当增加与合理调整,以求形成合理的、有竞争力的学科群体系,使各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交叉学科相辅相成。对此,必须进行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定能够有效操作的规划和计划,并且在深化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建设责任制。
硕士点的扩张,是我校今后四年中学科点建设的关键。硕士点的建设,不仅要整合和使用本科专业的特色与力量,而且要引导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的调整,还要为尽快筹建博士点打基础,同时还要直接承载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直接关联以研究生导师为核心的学科梯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此,我校今后四年的学科建设规划要以硕士点的申报与建设为核心,辐射到本科专业、博士点的建设,在统一的顶层设计思路的指导下,提出对我校已有的优势学科点的进一步张扬、对已有但尚处薄弱状态的学科点的增强和对新学科点的建设的具体要求,并对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相关要求。
为了保持学科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不仅要在本科教育管理机构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之间建立起经常化的信息相互交换、思路相互渗透的工作习惯,而且要建立起研究生、本科两个层次的学科点共同建设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各系(部)要统筹考虑自己职责范围内以及和自己职责范围有关的两类学科点的建设,并建立统一的学科建设责任制。
(2)研究基地建设
学科点是学科建设的载体,而研究基地是学科点的物质基础。具有一定实力和先进性的研究基地,是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科先进性乃至学科生命力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同时,必须认真建设若干研究优势明显、技术手段先进、发展潜力大的研究基地。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把其中部分研究基地建成国家级或省级的基地,成为华东乃至全国的亮点,支撑相关的学科在全国问鼎本领域的制高点;另一部分研究基地要填补本校的空白,支撑潜在的学科优势以便日后向制高点冲击。没有这些措施,我校的学科不可能“顶天”,也难以牢牢地“立地”。
研究基地的物质内涵主要是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实验平台,其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研究基地建设作为学科建设中的投入重点,要以项目制运行,以此保证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效果显著。要积极探索责、权、利科学配套的学科带头人责任制,并形成政府、企业、校、系共同投入的机制。
(3)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研究基地是学科点的物质基础,而研究基地的灵魂是科研优势。在今后四年中,我校要把加强科研工作作为学科建设中最关键的任务,要明确强调:高等教育的教学是以研究为引导和支撑的教学,缺乏科研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院校,缺乏科研能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高校教师。在二级管理中,要把科研目标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在师资队伍培养中,要把提高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为了进一步把科研做大做强,必须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策划、引导、协调等组织工作以及对相应公共关系的开发和运营,尤其要注重组织和运营若干个大的科研项目。为此,校领导班子、科研主管部门和各系部必须把对科研活动的组织和运营作为中心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去落实。有关的管理者要真正成为整体科研工作的组织者和运营者。要把组织机构的调整、干部的任免、二级管理下拨经费的额度等工作与对科研工作的考核联系起来。要进一步调整科技政策,为教师和其他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
现代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向社会提供科研成果。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的投入指标,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的产出指标。我们不仅要讲投入指标的增长,更要讲产出指标的增长,要讲科研工作的投入产出比。只有这样,我们对社会的贡献才有可能最大化,我们也就有可能赢得社会和政府的更多支持。针对目前我校科研投入产出比不高的现状,在今后若干年中,我们要大力加强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要求力度,着力提高鉴定率、获奖率,鼓励多出专利和高质量论文(论著)。
高等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引擎之一的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而我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步伐还很小,科技产业规模的弱小与科研到款千万元量级的状况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不迅速缩小这一反差,我校的学科无法牢牢地“立地”,因而也难以“顶天”。对此,我们必须在今后四年中,以更加解放的观念和更加有效的行动去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我校不仅要加强成果向社会转让的力度,更要在若干个潜力巨大的项目基础上,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建立高科技企业,并且逐渐建立校内科技产业风险基金,形成科研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4)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研究为引导和支撑的教学,就是以教学改革为生命线的教学。教学改革是科研与教学的最重要的结合点,也是高校的培养人才功能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根本保障,是从教学角度使学校的学科牢牢“立地”的关键。今后四年中,我们要全面地、大力度地改革我校的本科教学,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校将于xx年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次评估将对我校在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把顺利通过评估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作为今后几年我校教学工作的大目标,以迎接评估为动力,使我校的教学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就我校当前一个阶段的实际条件而言,要在评估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不仅要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全力以赴地进行基础建设,还必须要以全面、深入的教学改革建立教学上的特色与“亮点”。因此,教学改革作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要在迎接教学评估的工作中起引领作用。
要搞好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质量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职业导向必然加强,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质量要求必然多样化,受教育者及其家长对高等教育消费也必然理性化,这些客观规律要求我们摒弃长期以来抱着不放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去探索和掌握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质量观。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深刻反思我国精英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多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就业后并非是对社会贡献最大、职业生涯最成功的人”的现象,这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传统质量观和自我评价体系的否定。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校办学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学科(专业)设置的依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导向。我校培养的各类学生都要继续强调“踏实肯干”的作风,并将其提升为“注重责任”的人格特色。在业务方面,我校的人才培养要突出工程特点,加强实践、开发专长。我们的理工科本科生应该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当兼顾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工程研究型后备人才的培养(前者主要适应民办本科学生和专转本学生的培养,后者为研究生教育输送生源);我校的文科本科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工程知识背景,具备以各自的业务专长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我校的研究生应该是工程研究型人才。
全方位、大力度的教学改革,包括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其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是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导向,我们要在三年内基本形成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要的、具有我校特色的、对各类型及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展开针对性教学的课程体系。要把第二课堂和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党建工作等融进课程体系,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有效的人格教育体系的建立、艺术必修课的设置、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公共课程设置与调整、专业课特色课程体系和技能证书教学体系的建立。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尤其要突出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教育教学活动,要重视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
我国的教育长期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形式,这种局面在短期内尚无法彻底改变。在此情况下,教师责无旁贷地要担当教学改革的主角,并对教学质量负主要责任。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学生服从教师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又把教学质量下降的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每一位教师都要明白:教育教学改革允许失败,改革也必定会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不改革则没有出路。我们的教师必须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企业,以社会、市场、企业的需要为基点开展教学改革。全校整体的教学改革要有思路明确、条理清晰、操作性强的顶层设计,各系部要广泛发动教师和教辅人员按照顶层设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各级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要从经费、政策、协调等方面为教学改革做好服务。
(5)规模发展
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在继续快速扩张中尽早进入稳定的招生规模,确保本科在校生早日达到16000人;要加快武进校区后续工程建设,确保建设质量,想方设法降低建设成本,依据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到新校区的基本建设中来。努力达到低投入、高速度、高质量的建设目标。与此同时,根据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改造白云校区。
2、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和各项事业最重要的支撑是人才,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使得人才尤其是骨干人才相对缺乏。我校的教职工队伍一直比较精练,在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的要求同时来临之际,我们的队伍建设尤其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今后四年,队伍建设将和学科建设一样成为我校最重要的两大战略任务之一,而且要放在第一位,成为我校战略任务的重中之重。在分级管理机制中,要把队伍建设目标列为各级管理者的首要目标。
(1)队伍结构优化与核心人力资源建设
今后四年,我校要彻底优化教职工队伍的结构,大力引进教师,严格控制非教师人员的增加,使教师人数占学校事业编制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同时,大力推进服务社会化、后勤企业化改革,使其余的三分之一事业编制基本用于管理队伍和教辅队伍。各支队伍都要提升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比例。尤其要着重加强核心人力资源即骨干教师队伍和骨干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特别要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在教师队伍中,着力增加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者的比例,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以及教学改革的能力。在干部队伍中,着力提高副处级以上干部的思想素质、工作能力和学历层次。
(2)人力资源引进
针对师资数量明显短缺的现实,要把人力资源尤其是核心人力资源的引进作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四年中,要使我校教师队伍总人数翻一番,其中高层次骨干教师的数量增加1.5倍。为此,要把教师人力资源的引进作为队伍建设目标中最重要的内容,做到中等层次人才(具有硕士学历者)的引进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并举。对部分少数干部、职工对师资引进工作认识不到位的现象,要从思想工作、行政干预和经济手段三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分年度的引进计划,逐年分解引进任务,确保把人力资源引进工作落到实处。
(3)人力资源开发
队伍建设的另一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开发,即在稳定现有骨干队伍的同时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培养,提高其工作能力、职称和学历层次。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全校各级管理者的真正重视。要开掘校内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国内外访问学者、校内老教师指导等多种有效的培训渠道,在即将建立的职业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详细制定每个培养对象的培养计划,并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进行考核,兑现奖惩。
尤其要重视对核心人力资源后备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使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成长为核心人力资源。对核心人力资源后备人员的培养,要由校、系两级共同制定细化的、可操作的培养计划,将任务落实到人头,并将培养经费和相关关系的建立等重要的培养条件落到实处。
(4)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对人力资源的卓有成效的引进与开发,必须建筑在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管理之上。为此,有必要对我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改革。重点在于职业管理的建立、绩效管理的改革和报酬管理的改革,塑造真正以人为本的、能够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优化职业路径、帮助教职工制定个人职业计划、为教职工实现个人职业计划提供有利条件等工作建立人性化的职业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以战略一致性、有效性和简洁性为目标的绩效管理改革和以强调贡献、重视能力为目标的报酬管理改革,使核心人力资源的政策环境和物质待遇上升到本地区高校之首。
(5)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执政党的队伍是人力资源中的引导力量和中坚力量,在队伍建设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建工作成为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整个队伍建设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和保障作用。要建设好校、系两级领导班子,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系部党政共同负责制,在深化二级管理、推行“人的工作”等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保持和进一步加强两级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巩固和强化党风廉政责任制,使两级领导班子成为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既懂管理又掌握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勤奋廉洁的领导集体。要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尤其是副处级以上干部队伍的建设,使干部队伍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尽快形成后备干部培养规范,继续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积极探索“双肩挑”等对学校发展和干部个人发展都有益的管理干部职业模式。要真正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先进性建设,在深化二级管理的过程中探索基层党组织与基层行政、业务组织有效融合的模式和机制,探索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党员先进性的机制和方法。大力加强在学生和中青年教职工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保证党的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使我校学生中党员的比例达到10%。规范和完善党校工作,保证并不断提高全校党员的党性修养。
(6)民主党派建设
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我校各民主党派成员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大力支持各民主党派的建设,以共产党的建设指导和带动民主党派的建设,并从政策、经费、资源等方面为他们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发挥作用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激发并爱护他们对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7)离退休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离退休教职工队伍是在职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要做好对离退休教职工的服务工作,稳定并温暖离退休教职工的人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离退休队伍成为我校安定、祥和的“后园”。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发挥离退休教职工参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地引导他们的参与热情,科学地安排他们发挥“余热”,合理地落实他们的劳动报酬。在师资数量不足、许多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较早走上讲台的情况下,尤其要发挥有经验的退休教师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和培养新教师等方面的作用。
四、三大战略措施
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两大战略任务是我校今后四年发展战略的重心,而建设校内文化、改革管理工作、经营学校三大战略措施则是完成两大战略任务的关键手段,是从学校的文化、政治、经济三个领域保证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举措。
1、建设校内文化
队伍是由人构成的,人是思想和行为的载体,以人的思想和行为为工作对象的校内文化建设是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校内文化建设,包括价值观的建设和范式、氛围的建设。价值观是判断优劣、选择取舍的评价准则,范式是各种规范、习惯、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氛围是各种风气、情绪、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的总和。建设良好的校内文化,就是要使全校师生员工形成正确、合理、健康的思想、行为和态度,使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素质、思想境界共同提高的局面,取得教育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双丰收。
(1)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价值观体系
我们要认真总结二十多年的办学经验,展望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从中发现对学校的健康发展最具积极意义的价值理念,以此作为全校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而建立并不断完善我校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并用学校的主流价值观体系引导每个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主流价值观体系中,我们要继续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针对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中的学校发展趋势,我们建立以责任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树立并巩固一批重要的观念:责任观念(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赢得质量尽可能高、数量尽可能大的高等教育产出,尤其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尽可能强的就业竞争力,对学校的健康运行和顺利发展负责,对每个人自己的发展负责);发展观念(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当前一段时期中较快地实现跨越式地发展);高目标观念(敢于挑战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执着地向我校从未达到过的理想目标前进);竞争观念(不惧怕、不回避竞争,用竞争激发自己的勇气和创造力,敢于在竞争中拼搏、取胜);市场观念(摒弃腐朽的“清高”,自觉接受高等教育市场及相关市场的检验,主动利用市场的有利因素);学习观念(学习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和新理念,学习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成功经验,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
我们在建立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价值观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进行观念更新。当前,我校各级组织和全体教职工必须摒弃的旧观念和旧的思维习惯主要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官办学校意识(以等靠要方式“吃皇粮”、不去主动改善办学条件、不讲求办学效益、只比报酬不比贡献的“大锅饭”思维等);拒绝变革的思维方法(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管理程序与习惯、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人对事的评价标准等几十年不变也不允许别人来改变);自我欣赏的习惯(无视社会发展的现状、在封闭的办学环境中以自己喜欢的模式评价自己的成绩、抱怨社会或他人的“失误”等);小学校观念(对学校和个人的发展缺乏远大的目标、“小富既安”、始终把科研等大型高校首要关注的工作放在次要位置、过于看重多校区办学带来的不便等)。此外,在当前的大环境中,还要避免或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弄虚作假的风气。
(2)塑造良好的范式与氛围
范式是校内的“规矩”,是校内文化的“实部”;氛围是校内的“感觉”,是校内文化的“虚部”。两者在价值观的支配下相辅相成。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在主流价值观体系尤其是责任理念的指导下,冲击各种不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不符合我校的发展战略的范式和氛围,建设并完善我校良好的范式体系和氛围体系。结合管理工作的改革尤其是“人的工作”的全面推进,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各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单位的工作范式,同时制订《江苏工业学院教职工行为规范》,对全校党政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服务人员、产业人员制订相应的行为规范原则,明确规定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力求达到的职业道德水准,并对各类岗位规定明确的事故认定和责任追究原则,以此使全校教职工形成并持久保持良好的职业行为。倡导和培育包括良好的党风、政风、教风、学风在内的优良校风,尤其要形成艰苦奋斗、不懈拼搏的进取风气,团结容人、心胸开阔的宽容风气,遵循客观规律、讲科学道理和社会公理的科学风气,少数服从多数、讲团队精神和社会公德的民主风气。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以活泼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良好氛围的建设。要借助武进校区的建设和白云校区的整修,建设优美的校园,为塑造良好氛围提供环境支撑。
(3)建设学习型组织
进行校内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我校的精神自新过程。自新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学习,而学习的本质也正是自我更新。我们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也只有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才能成为一所持续创新、持续发展的学校。学习型组织要求整个组织和每个成员都成为思想的勤奋者,用勤奋的思想深入地审视自身的不足、系统地探寻前进的道路。要改变那种仅凭直觉判断问题、停留在浅层次寻找答案、不做深思就盲目付诸言行的习惯。
学习型组织需要广泛吸收外界信息,了解客户需求,掌握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优缺点,从中汲取自我更新所必需的养料。我们要“打开校门”,从封闭或半封闭的办学习惯中解放出来,真正了解社会大众和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的具体需求,从中寻找自己的缺陷和差距,确定自我更新的方向和重点。我们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竞争,使我校的内部竞争和我校所参与的外部竞争良性化,从中获取自我更新的动力和借鉴。良性竞争是以互相学习为内核的竞争,恶性竞争是以互相摧毁为目的的竞争。我们要引导校内的良性竞争、参与外部的良性竞争,使全校教职工和整个学校在积极的良性竞争中学习他人的长处、避免他人的失败,最终超越竞争,获得真正的成功。
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过程关键环节是审视自身的成败尤其是失败或不顺,我们整个学校、全体教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努力养成谦虚的作风和自我反思的习惯。面对任何失败或不顺,都应该把对根本原因的寻找指向自己的内因,并在以宽容心态对待外界与他人的基础上从外界和他人汲取自我更新的养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持续成功。
2、改革管理工作
管理,对于任何组织的健康运行与顺利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实现我校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进行大力度的管理改革。管理改革的本质是制度创新,在今后四年中,我校要在管理工作性质、管理工作规范、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等关键方面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以保障我校战略的顺利实施。
(1)深化分级管理改革
大规模、多层次、多校区的办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成为现实。面对这种校情,强调“一刀切”的一级管理模式将必然地让位于鼓励多样化的分级管理模式。为此,我们从今年开始深化分级管理改革,这一改革的关键手段是下放办学自主权,这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激发系部和校区两类二级单位的办学积极性和办学创造力。我们要以既简洁又导向明确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经费测算和权限划分办法,激励二级单位在学校的发展战略引导下迸发办学活力,大胆进行管理创新,自主运用相应的资源。要完善系级党政共同负责制,保证二级管理的顺利实施。
分级管理是对整个学校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涉及面广,难以一下子完善。对此,我们允许在一段时间里大胆尝试,不断提出改进意见,争取在两到三年内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模式。
(2)积极推行“人的工作”
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使师生员工的个人成功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融为一体,这正是我校“人的工作”的主要思想。我们把校内各级机构(即各部门、各单位和各团体)直接面向师生员工的管理工作、服务工作、思想工作和其他工作统称为“人的工作”,强调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客户导向”的方式和人性化的方法推行“人的工作”,这也是对校内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态势,造成了高校对人才尤其是核心人力资源的争夺。我校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过程中,一时难以提供明显高于其他院校的物质条件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对此,我们更要大力推行教职工“人的工作”,在物质待遇与本地区其他高校基本相当的情况下,用“家”的温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学生的成才积极性是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用强制的手段和空洞的说教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成才积极性。对此,我们要大力推行学生“人的工作”,用赢得学生人心的方法进行理念和方法的引导,结合教学改革,激发学生成才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创造力。xx年,我们要积极实施教职工“人的工作”,制定《江苏工业学院学生“人的工作”规范》并开始实施学生“人的工作”。争取经过两到三年的实践,形成较为完善的“人的工作”的制度体系,成为我校管理工作和校内文化的亮点。
“人的工作”强调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但不等于迁就落后、保护懒惰。与时俱进地更新师生员工的观念,使师生员工的需求和价值观理性化,形成并维持健康的人生状态,也是“人的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人的工作”,我们要使“温暖”与“压力”同在,要在保护合法、合理的个人利益的同时倡导艰苦奋斗、不懈拼搏的进取精神,要坚决保护在事业或成才上冒尖的个人,用优秀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校内文化来建设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
改革校部机关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作风是顺利推行“人的工作”的关键。校部机关各部门和全体管理人员,要从“人的工作”的精神内核出发,审视现行的各种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办事习惯,强化服务意识,进行“管理再造”。对校内各级管理机构尤其是校部机关,要建立群众监督和客户评价制度,奖优罚劣,并与干部的任免和对管理队伍的职业管理挂起钩来。
(3)增强民主管理力度
分级管理是对管理的工作模式的创新,“人的工作”是对管理的工作性质的创新,而这些创新的成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为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校内民主管理的力度,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作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教代会是教职工进行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要在深化分级管理的过程中建设二级教代会,健全教代会的组织体系。同时,强化教代会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教代会对学校行政管理进行监督、参与决策的校内法规,加强工会作为教代会常设办事机构的职能。获得真实的信息是监督、参与和决策的前提,要鼓励教代会和工会在党政组织与群众之间建立规范化的沟通渠道,实现有效、及时的信息互换,为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构建信息平台。更新观念和提高管理能力是监督、参与和决策的基础,要引导和鼓励教代会、工会系统的培训和群众在民主管理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为民主监督、民主参与和民主决策构建观念平台和能力平台。
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是民主管理的重要力量。要以规范化的制度强化我校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学校管理中的监督和参与作用,并且不断增强他们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能力。
以学生会、研究生会为核心的学生组织,既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途径。要重视学生组织的建设,支持和引导学生组织对学校各个管理环节进行民主监督并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在不断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民主管理过程中学习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十分有益的管理能力,实现学生与学校双赢。
(4)完善服务改革与产业改革
“校社不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后勤社会化改革拉开了革除这一弊端的序幕。在这方面,我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今后四年中,我们要在已有后勤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并基本完成全校服务体制和产业体制改革。服务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非专用服务社会化、服务单位企业化;产业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以学校和教职工共同参股的股份制形式为主要形式改造现有的后勤单位,并构建更多的股份制的后勤服务企业、技术服务企业、中介服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允许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服务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在这些企业从事兼职工作。
3、经营学校
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撑。我国在人均经济实力较低的情况下办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和我国高等教育界依赖政府办学的事实,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深深陷入经费紧缺之中。而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粗放式的办学模式,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进一步加剧了办学经费的紧缺程度。我校在没有得到政府重点投入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必须自觉地改变粗放式的办学模式,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努力降低办学成本,做好“经营学校”这篇大文章,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营学校,就是用资产乃至资本的概念看待学校的所有资源,以集约化方式走可持续的办学道路,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优化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配置,以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为社会创造出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高等教育产品,并在学校对社会贡献最大化的过程中赢得自身的最大利益,尽可能提高办学效益,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持续提高教职工的收入、使之达到常州高校的前列水平。高校是非盈利机构,但非盈利机构不等于不要讲求投入产出比,更不等于有权浪费资源。我们必须强化责任心,对学校的运行效率和运行效益负责,一方面要以有效的工作争取政府的更多财政资助,另一方面要以更加有效的工作去经营学校。
(1)努力控制办学成本
成本控制是集约化办学方式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经营活动。我们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理念,认真借鉴邯郸钢铁厂等在成本管理方面卓有成效的企业的成功经验,对我校的办学成本进行科学的、精细的控制,逐步建立岗位成本责任制。
对高校办学成本中最大的部分──人力资源成本,要进行高效化改造,即提高单位人力资源投入的优质教育产品产出比率。为此,要优化教职工队伍的结构,尽可能减少低知识工作岗位的比例;要继续进行组织结构改革,减少乃至消除各类岗位的闲职比例;要改革报酬制度,尽力避免对积极性和创造力没有激发作用的“大锅饭”式的报酬增长方式。
对高校最大的投入──基本建设投入,要进行集约化策划,即以最低的投资额满足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要求。今后三年,我校仍处于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相关设备投入时期。对此,我们要突破陈旧规定的限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教学调度方法和管理方法,减少不必要的生均建筑面积和生均设备台套;要从建设之初就引入社会化理念,减少非市场化的服务投入;要建立从立项、设计到施工、验收一整套的科学规范,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完善严格的责任制,精心控制基建成本。
要严格控制学校的日常运行成本,尤其是水电、燃料、通信、交通和各类事业及管理中的消耗品的成本。要提高测控技术,在不增加管理人员的前提下降低运行消耗;要提高全员节约意识,制定鼓励节约的政策;要改革管理方式,减少会议、文件、报表,降低管理层面上的物资浪费和人员时间的浪费。
(2)全力办好公有民办本科教育
公有民办模式是对教育有形、无形资产的重要经营方式,是以最小的边际成本扩张教育规模、充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赢得良好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在今后四年中,我校要尽快将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办学规模扩大到超过总办学规模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程度。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化,目前的公有民办体制可能发生变化,但我们“以低成本扩张赢得高办学效益”的思路不能变,在规范化操作的前提下,要以有效的制度创新把民办本科教育或类似的办学形式作为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高收费的民办高等教育将遇到比公办高等教育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的直接表现是生源竞争,深层次的内涵是就业率竞争,其本质是教学质量即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竞争。目前这种把公办本科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简单地套用到民办本科教育的思路,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必须把教学改革视为公有民办本科教育的立足之本。通过教学改革,获得高教学质量,实现以低成本扩张,赢得高办学效益,这就是我校民办本科教育的方针,也是经营学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民办本科的教育改革不仅是我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营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要以责任制的形式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完成民办本科的教学改革。
(3)精心经营有形资产
高校拥有大量优质、高价的资产,如土地、建筑物、大型设备和基础设施等。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这些优良资产只有使用的概念,没有增值的意识,甚至连利用率都不考虑,因而造成巨大的闲置性浪费。我们要在本校范围内改变这种状况,尽力提高各类资产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乃至杜绝对资产的无效或不合理使用,在此基础上,对资产的闲置部分进行合法、合理的盈利性开发,以增强资产自身的保值、增值作用。当前,以合适的规模和合理的布局充分利用两个校区的资源,是我校有形资产经营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科学的测算与论证的基础上,以集约化的方式建设武进校区、改造白云校区,并将学校的重心由白云校区迁移到武进校区。
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资产经营,必须在管理体制上坚定不移地推行校区制改革。由校资产管理部门委托校区管理者对本校区的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经营,这是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统筹一致的资产运营责任制的基础。在今后的两到三年中,要完善武进校区的管理体制,并且对白云校区实行校区制管理,同时精简与改革后的管理模式不相适应的职能部门。
(4)积极经营无形资产
高校不仅拥有大量的有形资产,而且拥有大量优质的无形资产。对这些无形资产的经营,不仅能提高办学效益,而且还能提升办学质量、办学层次和办学知名度。
知识产权是高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提高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率,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营学校的重要手段。对科研成果的转让或产业化开发,更应该成为经营学校的重要关注点,校科技管理部门要带头以经营的理念对科研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和管理。
学校的各类名称,大到校名,小到一个建筑物的名称,都是学校的重要无形资产。要积极经营这些无形资产,从对名称的使用权和冠名权等的经营中获得利益。
关系,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资源。我校在办学过程中结成的和教职工个人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是我校的重要无形资产,我们要积极经营这些资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了发展高等教育的高尚目的、运用合法的方式、以双赢的理念开发和经营各种公共关系,不是庸俗的“关系学”,而是具有现代化意识的表现。全校各级组织和全体教职工都应该成为关系建设的有心人,为学校的发展建立尽可能多的社会友好界面。要同各级政府部门、广大校友、友好企业和友好单位、社区结成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的友好关系,以我校对各方面的良好服务和真诚感情,争取各方面以各种方式对我校的支持。
(5)积极而谨慎地开展融资活动
我校正处在一个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融资。为了顺利完成建设任务,要把融资活动纳入经营学校的范围。在保证学校资金运行的长期安全性和短期安全性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低风险、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或融资方式,巩固主要融资渠道的融资数量和融资及时性,为学校的发展筹措足够的资金。
五、坚定不移地把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再好的战略,若不落实为真抓实干的行动,也只能是一纸毫无价值的空文。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关键不是讲战略,而是实践战略,把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1、深化认识
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对应着一连串全新的形势与规律,依据着一系列全新的理念与观点,蕴涵着一整套全新的内容与要求。只有深入认识和把握了这些新的东西,才有可能实施好这一战略,顺利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为此,全校教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的客观形势,深刻领会本次党代会提出的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和行动纲领,真正把握发展战略的本质内涵。尤其要把握这一发展战略内在的整体逻辑,而不是把它割裂成互不关联的零散片段并进行随意的解释甚至修改。
2、强化落实
对发展战略的认识必须与实践发展战略的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失时机地把战略付诸于行动,在行动中加深对战略的把握,以行动推进战略的实施。新的跨越式发展既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我们坚决反对那种只当评论员不做实践者的倾向。全校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坚决地把本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使战略化为有力的行动。
发展战略涉及到全校的方方面面,落实战略需要全校各方面和各项工作的整合,任何各自为政、互不配合或互相冲突的行为都不利于甚至阻碍战略的顺利实施。整个学校的工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内部的整合和子系统之间的整合是使整个系统形成自洽、高效的格局的关键,我们要以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这种整合。在整个工作体系中,某一部分的工作可能牵涉到几个部门、单位或团体,而每个部门、单位、团体的职能又可能跨到几部分工作。没有哪个部门、单位、团体绝对比其他部门、单位、团体更重要,但在每一项工作中又会分别有为主的和为辅的部门、单位、团体。为此,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与其他部门、单位、团体的关系,去除个人和小团体至上的思想,以整合的理念、协作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推进各项工作。尤其要注意党政工作的协调、整合和“软硬”工作的协调、整合,党的工作应该全面融合到行政工作中、渗透到业务工作中,把党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的手段和行政工作手段融为一体,形成“软硬兼施”的工作格局,用“软”手段改善和优化“硬”工作。学校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党政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系部要强化党政共同负责制,建立和完善由党政联席会议决策的机制。
准确的信息是协调的前提,而有效的沟通则是信息的保障。为了顺利地落实我校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要着重强化校部与二级单位间的沟通和管理系统与师生员工间的沟通,消除因信息误差造成的误解和矛盾,在沟通基础上理顺各种关系。
制度是落实的保障,为了把战略落到实处、化作行动,必须花大气力进行制度建设。要用制度创新的手段,建立一系列有利于把发展战略付诸行动的体制、机制、规则、程序和习惯,而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是制度中的关键部分。我们要对各级组织和每个工作岗位建立以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奖惩制度为核心的监督、考核机制。
3、不断完善
任何方案都会有缺陷,任何战略都需要在实践中修正、完善。把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不仅是实施战略的唯一途径,而且也是完善战略的唯一方法。全校各级组织、全体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要在坚决贯彻落实发展战略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为修正我们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我们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走向完善。
各位代表,同志们:从现在起到建校30周年的四年,是我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为我校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面对前程,我们有必胜的信心!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高度的责任心,抢抓机遇,不懈拼搏,争取早日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来源 江苏工业学院后勤产业集团公司 王 雪 峰


    相关文章

    领导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同志们: 春风又一重,相聚乐无穷.值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享新禧.首先,我谨代表*镇党委.镇人大.镇政府.镇农工商总公司,向在座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同志表示热烈欢迎 ...

    赴浙江考察报告

    隆阳区招商局赴浙江考察学习报告' 考察组 (2011年10月25日) 为全面深入开展"桥头堡建设,隆阳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开阔思路,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外来投资企业的服务水平.10月 ...

    关于赴江苏省江宁区.宜兴市.苏州工业园和临沂市兰山区考察情况的报告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加快**发展,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4月18日至22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市委考察组一道,带领全区14处镇街道党委书记、4个民营经济大户,到江苏省江宁区、宜兴市、苏州工业园和我省临沂市兰山区,就园区建设、 ...

    学校校长在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揭牌和85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自强不息 铸就辉煌 奋发开拓 再谱华章 --在学校揭牌暨85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兰桂灼灼满园香,桃李济济聚一堂&q ...

    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为创造达州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同志们: 风和又拂巴山绿,春早更催万象新.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市委.市政府在这里举行春节团拜会和各界人士座谈会,大家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喜庆春节.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 ...

    迎春茶话会上的讲话2篇

    同志们.同学们: 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佳节,共商发展大计,共话美好未来.在此,我谨代表院党委.行政向大家致以新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回首难忘的xx年, ...

    毕业典礼发言稿--情留教院,放飞梦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对于所有在座的毕业同学来说都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珍藏的日子.我非常荣幸能在这个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刻,代表我院xx届全体专科毕业生在此发言.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毕业生对我院辛勤工作.无 ...

    57-(代新年卷首语)

    (代新年卷首语) 伴随着镇江人<镇江大事记> 民迎难而上.跨越奋进的步伐走过了2009年,在蹒跚学步中度过跨入2010年.了第一个生日, 2009年的六册<镇江大事记>,以重大事件.领导论坛为重点,以生动翔实的动态资 ...

    市委书记在领导干部动员会讲话

    同志们: 刚才,郭宏市长传达了袁纯清书记的讲话.从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袁书记的讲话是一篇关于山西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宏篇巨作.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路清晰,路径明确,目标宏伟,使人精神大振.袁书记的讲话全篇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具有非常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