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2008年2月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第21卷 第1期                 JournalofXi’anPoliticsInstituteFeb1,2008

Vol121 No11

【军队政工学研究】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曾 嘉

(西安政治学院研究生队, 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15(2008)01-05

  追求幸福、享受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人类所具有的天赋权利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从1967年,ilson》开始,,度增加。,研究温度骤升,在理论、方法和相关研究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成为现代心理学引人注目的重要分支[1]。相对于国外心理学界的研究,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的较晚,但近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国内心理学界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发展速度很快,并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产生。本文拟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体验,)和消极情绪(抑郁、[2]。

(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Diener(1984)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基本特

点[3]:

(1)主观性。这是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

的标准来评估,它依赖的评价指标是主观的,每个人做出评价结果可能相同,但他们心中发生的一系列的评价过程,他们依据的评价指标却是各不相同的。

(2)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

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证明,尽管每次测量会受到个体当时情绪和所处情景的影响,但是主观幸福感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3)整体性。这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

和认知判断。主观幸福感是由三个不同维度组成: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对独立,其影响因素并不相同,个人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并非必然地预示出他在消极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生活满意度是指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估,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反映的是个人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三)主观幸福感的结构

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以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指标为依据,常常使用SubjectWell-Being

(SWB)来表示幸福的心理感受,这个单词直译就是主观美

好的存在,是指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所以也称为主观幸福感。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同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所谓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收稿日期:2007-11-09

作者简介:曾嘉,西安政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世纪60年代,Bradburn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他认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而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并且二者都与主观幸福感相关[4]。

他假设主观幸福感就是由这两个成分组成。他认为,拥有负性情绪并不等于拥有正性情绪,所以,要改善生活质量,既要减少负性情绪,又要增加正性情绪。随后,Diener、

larsen、leving(1985)等人提出,衡量情感应从两方面入

法,其测量工具和方法比较简单,就是一道题,就是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们有多幸福。其中使用最多的整体幸福感单题测量工具是Andrews和Withey(1976)编制的D-T量表(Delighted-TerribleScale)

[7]

。这类量表会因具体要

手:情感类型的频率和强度,并发现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频率变化相反,体验正性情感的时间多,体验负性情感的时间少。而在强度的变化上则有相关的趋势,即容易体验到强烈正性情感的人也容易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感。这一观点证实了正性和负性情绪并不是同一连续体的两端,从而支持了Bradburn的观点。

此后,Andrews和Withey(1976)又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维度:认知维度,即生活满意度[5]。这个维度指个体构建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标准,(如:工作、婚姻、健康等)求的不同分别给予一定数目的答案供选择,通常用的是7点量表,也就是有7个答案供选择,1表示快乐(Delight2

ed),7表示糟糕(Terrible)。这种测试一般要相隔一段时

间(20或者30分钟)做两次,取两次的平均分。这种单题测量法还有多种形式,如Cantril1965)的梯形量表和山形量表。此有脸形量Gurin、Veroff和Feld

(的,重测信度高。但问,同时量表又都只有一个题目,容易受个体反应倾向的影响。在使用上存在很多的局限性,也无法计算内部一致性信度,很难区分真实变异和测量误差。同时,测量面过于狭窄,无法区分被测人在幸福感上的个体差异。

(2)多题测量工具

意感程度。Sun()、56661名被测的资料分析发现,(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差)与生活满意度的平均相关为0141,生活满意度直接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6]。

表1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内容

欢喜、振奋、满意、自豪、正性(积极)情感:

快乐、爱、极乐等情感体验内疚、羞愧、悲伤、焦虑、

负性(消极)情感:担忧、愤怒、压力、紧张、

抑郁、嫉妒等情感体验

(按照主观决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

由于单题测量法存在的种种不足,人们在单题测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多题测量法。所谓多题测量法就

情感方面

是指测量的工具由多个题目构成,被试要对每一个题目作出反应,并把得到的分数相加得到一个总的分数。

早期的多题测量工具主要是针对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比较著名的量表有Kozamz和Albert(1980)编制的

整体生活满意感:

对过去生活很满意、对目前生活很满意、对未来生活很满意、期待改变生活、别人的看法

特殊生活领域满意感:工作、家庭、休闲、健

康状况、经济状况、自认知方面

《纽芬兰纪念大学快乐感量表》(MUNSH)[8]。MUNSH的理论结构是情感平衡理论,即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之间的平衡,正性情感增加一个人幸福度,负性情感降低一个人幸福度,总的幸福度是两者之间平衡的结果。MUNSH由24个条目组成,10个条目反映正性情感(PA)和负性情感

  (四)主观幸福感的测评

历史上对幸福的测量由来已久,最初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用一种独特的方法计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独裁者的生活快活729倍[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观幸福感测量成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共同探讨。主观幸福感测评分别在生活质量意义和心理健康意义的层面上得到了很大发展。

(1)单题测量工具

(NA),两者各占5个条目。14个条目反映正性体验(PE)

和负性体验(NE),两者各占7个。总的幸福度=PA-NA

+PE-NE。此外还有Bradburn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AffectScalesPositiveAffect,NegatieAffect1AffectBalance,ABS),其中正性情感量表和负性情感量表各由5个项目组

成。通过权衡两个方面的得分情况,对情绪状态进行判断,进而推测幸福感状况。

后来,心理学家们开始认识到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重要性,开始对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的研究。比较有代

单题测量法是最早的一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学方

表性的是Diener、Emmomns、Larsen和Griffin(1985)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

(ThesatisfactionWithLifeScale,

这一时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了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Die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是这一时期的标志。研究者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理论解释,探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如人格、气质等)和客观因素(如健康状况、社会关系、生活事件等)。这一时期形成了活动理论、目标理论、判断理论等众多理论模型。此外,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上,,多题测量量表开始取代单题量表,on、Clark和Tellegen

(编《感量表》

[]

)SWLS)。该量表采用7等级计分法,1代表明显不符合,7

代表明显符合。分数越高,满意度就越高。经过检测,其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184,此量表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4]。

目前,心理学家们注重综合两方面的整体性研究,比较著名包括Argle(2001)编制的《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

(RevisedOxfordHappinessScale,ROHS)[9]。ROHS量表包

括29个项目,每一个项目有4个备选答案,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了0185,间隔6个月后重测信度为0167,间隔6年以后的重测信度也在015到016之间,此量表在英国被广泛使用。

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一)20世纪50,(PA2

进入这一时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侧重于实证研究,测量技术的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研究者们在使用多种方法测量主观幸福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试图加入心理过程的干预。在评估方法上,除了使用自陈量表外,还采用了生理指标、社会指标的客观方法,以及行为记录法、认知测量法等技术方法作为补充。实验方法开始被应用于这一领域,但是,此类研究还比较少,才刚刚起步。

(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

11活动理论。活动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活动

速发展的时期,,开始重视精神生活。首先在美国兴起了生活质量研究运动,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受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重视,他们发展了生活质量的评价和测量方法,对幸福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1967年,

WannerWilson撰写第一篇幸福感研究领域的评论《自称幸

福的相关因素》诞生开始,主观幸福感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0]。

11比较描述阶段

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实现。Avistole是最早提出此观点的人之一。他认为快乐来自于有价值的活动本身。对这一观点表达得更为充分的是“流溢论”:即当人们投入到一项活动中,且活动难度与其能力相匹配时,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流”的感觉。太难的活动使人焦虑,太容易的活动使人厌烦。

21目标理论。Brunstein等人(1998)认为:当一个人

这一时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对不同群体的幸福感进行描述和比较,确定引发幸福感的外部因素。Wanner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幸福感研究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是这一时期的标志。WannerWilson列出了与主观幸福感测量有关的各种人口统计方面的因素,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再从不同群体中获得简单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测量结果,描述这些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水平[11]。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们对于幸福感的理解还是过于简单,测量的工具也比较粗糙,信度和效度不高。此外,这一时期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没有考虑到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因素。Andrews和Withey(1976)发现用人口统计学变量仅能预测生活满意度差异的8%[12]。

21理论形成阶段

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主观幸福感才能提高。Kasser和Ryan认为:与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天生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目标理论一般认为,正性情感与目标的出现与维持有关,也与靠近目标或实现目标有关;而缺少目标,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干扰则会产生负性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自我

效能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成功的体验会使人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14]。

31特质理论与状态理论。特质理论又叫从上到下的理

对生活影响的认识。这种适应或习惯化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总是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对自己生活的相对满意度。同一事件反复出现就会失去激发情感的能力,只有事件的改变才可以再次引发情感。把过去的生活作为判断标准进行纵向比较,当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就会感到幸福。自我理论则是依赖于自我概念这一标准。Higgins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抑郁、沮丧,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而自我和谐的人主观幸福感较高[18]。

51。论,它认为:人们具有以积极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向,即有快乐的素质。快乐的人总是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看待他们所处的环境。幸福就是以快乐方式进行反应的倾向。

Andrews和Withey发现,某一领域的满意感(下)对整体

生活满意感(上)的产生没有多大关系[15],前者来源于后者,这一观点支持从上到下的理论。McCrae和Costa提出的外向与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起气质性作用的观点也认为,它们直接决定产生快乐的能力[16]。有关记忆网络的研究表明,人们具有积极或消极的记忆网络,极的方式对事件作出反应,显倾向的事件时,,也会使人感到愉快,这就是具有快乐素质的人。

41判断理论。判断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等于现实条

,:使主、降低或保持平衡水平。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主观幸福感不变;当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如变好或变坏,主观幸福感就会升高或降低。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因为稳定的人格特点具有重要的平衡功能,会使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都回返到平衡水平。但这个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不同生活事件的变化对主观幸福感的相应影响,以及人格所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三、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展望

今后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进一步探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如人格特质、

件与某种标准的比较。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就高;相反,现实条件低于标准,主观幸福感降低。判断理论的基础是它所使用的标准。由于判断标准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如:社会比较理论、适应理论和自我理论等。社会比较理论是作横向比较,自己优于别人,就感到幸福。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即中国人所讲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况;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知足常乐”,悲观者则相反。Diener和Fujita(1997)的研究显示,与更幸福的人比较(向上比较)会降低主观幸福感,与更不幸的人比较(向下比较)会提高主观幸福感[17]。适应理论,Helson对适应的解释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以及刺激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是如何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以及它们对个人主观幸福感影响作用的不同权重。

21对于不同类型人群的研究上,应该分类的更为细致,

在同类大群体中再进一步分类研究,特别是一些特殊职业的人群,例如飞行员、地质勘探者等等,使研究更有针对性。

31研究方法的创新,近年来国内外运用较多的研究方

法是自我报告法,除此之外,国外一些学者也在尝试着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任俊1积极心理学[M]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

 [2]DienerE1Subjectivewell一being[J]1psychologicalBulletin1984,95(3),542-5751 [3]郑雪,严标宾,等1幸福心理学[M]1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

 [4]DienerE1,EmmonsR1A1,LarsenR1J1,GriffinS1TheSatisfactionWithLifeScale[J]1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2

ment,1985,491

 [5]AndrewF1M1,WitheyS1B1Modelingthepsychologicaldeterminantsoflifequality[J]1SocialIndicatorsResearch11985,

16(1),1-341

 [6]EunkookSuh,EdDiener1ShigehiroOishi,HarryC1Triandis1TheShiftingoflifesatisfactionjudgmentacrosscultures:emo2

tionsVersusnorms[J]1JournalofPersonailtyanSocialPsychology11998,74(2),482-4931

 [7]邢占军1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

 [8]KomazA,StoneM1J:Themeasurementofhappiness:developmentofThememorialuniversityNewfoundlandscaleofhappi2

ness[J]1JournalOfGerontoloy11980,35(6),906-9171

 [9]PeterHillsMichaelArgyle1TheOxfordHappinessQuestionnaire:ascalefortheofpsycholoicalwell-being[J]1Personail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2,33,1073-1

 [10]DienerED,DienerR1B1NewdirectioninSubjectivethe[J]1IndianJournalofClini2

calPsychology12000,27(1),21-331

 [11]EdDiener,EunkookonSubjectiveWell-Being[J]1IndianJournalofClinicalPsy2

chology,March [12]DienerE,1S1,RichardEetal1Subjectivewell-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J]1PsychologyButtle2

tion11999,125(2),276-2941

 [13]WatsonD,ClarkLA1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briefmeasuresOfpositiveandnegativeaffect:thePANASscales[J]1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1988,54(6)164-1721

 [14]何瑛1主观幸福感概述[J]1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2)1

 [15]AndrewF1M1,WitheyS1B1Modelingthepsychologicaldeterminantsoflifequality[J]1SocialIndicatorsResearch11985,

16(1)1

 [16]McCreaeRR,CostaPT11AddingLiebeandArbeit:TheFullFive-FactorModelandWell-Being[J]1Personalityand

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1991,17(2):227-2321

 [17]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1心理学动态,1996,4(1),46-511

 [18]HiggingsET1Self-discrepancy:atheoryrelatingselfandAffect[J]1PsychologyReview11987,94(3),319-3401 

[责任编辑:郑文超]

2008年2月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第21卷 第1期                 JournalofXi’anPoliticsInstituteFeb1,2008

Vol121 No11

【军队政工学研究】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曾 嘉

(西安政治学院研究生队, 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图分类号:E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15(2008)01-05

  追求幸福、享受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人类所具有的天赋权利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从1967年,ilson》开始,,度增加。,研究温度骤升,在理论、方法和相关研究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成为现代心理学引人注目的重要分支[1]。相对于国外心理学界的研究,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的较晚,但近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国内心理学界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发展速度很快,并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产生。本文拟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主观幸福感概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体验,)和消极情绪(抑郁、[2]。

(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Diener(1984)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基本特

点[3]:

(1)主观性。这是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

的标准来评估,它依赖的评价指标是主观的,每个人做出评价结果可能相同,但他们心中发生的一系列的评价过程,他们依据的评价指标却是各不相同的。

(2)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

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证明,尽管每次测量会受到个体当时情绪和所处情景的影响,但是主观幸福感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3)整体性。这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

和认知判断。主观幸福感是由三个不同维度组成: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对独立,其影响因素并不相同,个人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并非必然地预示出他在消极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生活满意度是指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估,包括整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的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反映的是个人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三)主观幸福感的结构

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以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指标为依据,常常使用SubjectWell-Being

(SWB)来表示幸福的心理感受,这个单词直译就是主观美

好的存在,是指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所以也称为主观幸福感。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同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所谓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收稿日期:2007-11-09

作者简介:曾嘉,西安政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世纪60年代,Bradburn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他认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而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并且二者都与主观幸福感相关[4]。

他假设主观幸福感就是由这两个成分组成。他认为,拥有负性情绪并不等于拥有正性情绪,所以,要改善生活质量,既要减少负性情绪,又要增加正性情绪。随后,Diener、

larsen、leving(1985)等人提出,衡量情感应从两方面入

法,其测量工具和方法比较简单,就是一道题,就是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们有多幸福。其中使用最多的整体幸福感单题测量工具是Andrews和Withey(1976)编制的D-T量表(Delighted-TerribleScale)

[7]

。这类量表会因具体要

手:情感类型的频率和强度,并发现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频率变化相反,体验正性情感的时间多,体验负性情感的时间少。而在强度的变化上则有相关的趋势,即容易体验到强烈正性情感的人也容易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感。这一观点证实了正性和负性情绪并不是同一连续体的两端,从而支持了Bradburn的观点。

此后,Andrews和Withey(1976)又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维度:认知维度,即生活满意度[5]。这个维度指个体构建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标准,(如:工作、婚姻、健康等)求的不同分别给予一定数目的答案供选择,通常用的是7点量表,也就是有7个答案供选择,1表示快乐(Delight2

ed),7表示糟糕(Terrible)。这种测试一般要相隔一段时

间(20或者30分钟)做两次,取两次的平均分。这种单题测量法还有多种形式,如Cantril1965)的梯形量表和山形量表。此有脸形量Gurin、Veroff和Feld

(的,重测信度高。但问,同时量表又都只有一个题目,容易受个体反应倾向的影响。在使用上存在很多的局限性,也无法计算内部一致性信度,很难区分真实变异和测量误差。同时,测量面过于狭窄,无法区分被测人在幸福感上的个体差异。

(2)多题测量工具

意感程度。Sun()、56661名被测的资料分析发现,(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差)与生活满意度的平均相关为0141,生活满意度直接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6]。

表1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内容

欢喜、振奋、满意、自豪、正性(积极)情感:

快乐、爱、极乐等情感体验内疚、羞愧、悲伤、焦虑、

负性(消极)情感:担忧、愤怒、压力、紧张、

抑郁、嫉妒等情感体验

(按照主观决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

由于单题测量法存在的种种不足,人们在单题测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多题测量法。所谓多题测量法就

情感方面

是指测量的工具由多个题目构成,被试要对每一个题目作出反应,并把得到的分数相加得到一个总的分数。

早期的多题测量工具主要是针对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比较著名的量表有Kozamz和Albert(1980)编制的

整体生活满意感:

对过去生活很满意、对目前生活很满意、对未来生活很满意、期待改变生活、别人的看法

特殊生活领域满意感:工作、家庭、休闲、健

康状况、经济状况、自认知方面

《纽芬兰纪念大学快乐感量表》(MUNSH)[8]。MUNSH的理论结构是情感平衡理论,即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之间的平衡,正性情感增加一个人幸福度,负性情感降低一个人幸福度,总的幸福度是两者之间平衡的结果。MUNSH由24个条目组成,10个条目反映正性情感(PA)和负性情感

  (四)主观幸福感的测评

历史上对幸福的测量由来已久,最初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用一种独特的方法计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独裁者的生活快活729倍[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观幸福感测量成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共同探讨。主观幸福感测评分别在生活质量意义和心理健康意义的层面上得到了很大发展。

(1)单题测量工具

(NA),两者各占5个条目。14个条目反映正性体验(PE)

和负性体验(NE),两者各占7个。总的幸福度=PA-NA

+PE-NE。此外还有Bradburn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AffectScalesPositiveAffect,NegatieAffect1AffectBalance,ABS),其中正性情感量表和负性情感量表各由5个项目组

成。通过权衡两个方面的得分情况,对情绪状态进行判断,进而推测幸福感状况。

后来,心理学家们开始认识到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重要性,开始对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的研究。比较有代

单题测量法是最早的一种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学方

表性的是Diener、Emmomns、Larsen和Griffin(1985)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

(ThesatisfactionWithLifeScale,

这一时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了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Die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是这一时期的标志。研究者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理论解释,探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如人格、气质等)和客观因素(如健康状况、社会关系、生活事件等)。这一时期形成了活动理论、目标理论、判断理论等众多理论模型。此外,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上,,多题测量量表开始取代单题量表,on、Clark和Tellegen

(编《感量表》

[]

)SWLS)。该量表采用7等级计分法,1代表明显不符合,7

代表明显符合。分数越高,满意度就越高。经过检测,其内部一致性信度是0184,此量表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4]。

目前,心理学家们注重综合两方面的整体性研究,比较著名包括Argle(2001)编制的《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

(RevisedOxfordHappinessScale,ROHS)[9]。ROHS量表包

括29个项目,每一个项目有4个备选答案,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了0185,间隔6个月后重测信度为0167,间隔6年以后的重测信度也在015到016之间,此量表在英国被广泛使用。

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一)20世纪50,(PA2

进入这一时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侧重于实证研究,测量技术的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研究者们在使用多种方法测量主观幸福感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试图加入心理过程的干预。在评估方法上,除了使用自陈量表外,还采用了生理指标、社会指标的客观方法,以及行为记录法、认知测量法等技术方法作为补充。实验方法开始被应用于这一领域,但是,此类研究还比较少,才刚刚起步。

(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

11活动理论。活动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活动

速发展的时期,,开始重视精神生活。首先在美国兴起了生活质量研究运动,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受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重视,他们发展了生活质量的评价和测量方法,对幸福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1967年,

WannerWilson撰写第一篇幸福感研究领域的评论《自称幸

福的相关因素》诞生开始,主观幸福感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10]。

11比较描述阶段

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实现。Avistole是最早提出此观点的人之一。他认为快乐来自于有价值的活动本身。对这一观点表达得更为充分的是“流溢论”:即当人们投入到一项活动中,且活动难度与其能力相匹配时,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流”的感觉。太难的活动使人焦虑,太容易的活动使人厌烦。

21目标理论。Brunstein等人(1998)认为:当一个人

这一时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对不同群体的幸福感进行描述和比较,确定引发幸福感的外部因素。Wanner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幸福感研究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是这一时期的标志。WannerWilson列出了与主观幸福感测量有关的各种人口统计方面的因素,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再从不同群体中获得简单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测量结果,描述这些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平均水平[11]。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们对于幸福感的理解还是过于简单,测量的工具也比较粗糙,信度和效度不高。此外,这一时期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没有考虑到主观幸福感的心理因素。Andrews和Withey(1976)发现用人口统计学变量仅能预测生活满意度差异的8%[12]。

21理论形成阶段

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主观幸福感才能提高。Kasser和Ryan认为:与自我接受、助人、亲和性等有关的内在价值目标,是天生自然需要和生长需要的表达,比美貌、名誉、金钱等外在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意义更大。目标理论一般认为,正性情感与目标的出现与维持有关,也与靠近目标或实现目标有关;而缺少目标,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指向目标的活动受干扰则会产生负性情感。目标主要是通过自我

效能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主观幸福感。成功的体验会使人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14]。

31特质理论与状态理论。特质理论又叫从上到下的理

对生活影响的认识。这种适应或习惯化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总是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对自己生活的相对满意度。同一事件反复出现就会失去激发情感的能力,只有事件的改变才可以再次引发情感。把过去的生活作为判断标准进行纵向比较,当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就会感到幸福。自我理论则是依赖于自我概念这一标准。Higgins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抑郁、沮丧,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而自我和谐的人主观幸福感较高[18]。

51。论,它认为:人们具有以积极方式体验生活的性格倾向,即有快乐的素质。快乐的人总是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方式看待他们所处的环境。幸福就是以快乐方式进行反应的倾向。

Andrews和Withey发现,某一领域的满意感(下)对整体

生活满意感(上)的产生没有多大关系[15],前者来源于后者,这一观点支持从上到下的理论。McCrae和Costa提出的外向与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起气质性作用的观点也认为,它们直接决定产生快乐的能力[16]。有关记忆网络的研究表明,人们具有积极或消极的记忆网络,极的方式对事件作出反应,显倾向的事件时,,也会使人感到愉快,这就是具有快乐素质的人。

41判断理论。判断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等于现实条

,:使主、降低或保持平衡水平。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主观幸福感不变;当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如变好或变坏,主观幸福感就会升高或降低。但这种偏离是暂时的,因为稳定的人格特点具有重要的平衡功能,会使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都回返到平衡水平。但这个理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考察不同生活事件的变化对主观幸福感的相应影响,以及人格所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三、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展望

今后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进一步探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如人格特质、

件与某种标准的比较。现实条件高于标准时,主观幸福感就高;相反,现实条件低于标准,主观幸福感降低。判断理论的基础是它所使用的标准。由于判断标准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如:社会比较理论、适应理论和自我理论等。社会比较理论是作横向比较,自己优于别人,就感到幸福。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即中国人所讲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况;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知足常乐”,悲观者则相反。Diener和Fujita(1997)的研究显示,与更幸福的人比较(向上比较)会降低主观幸福感,与更不幸的人比较(向下比较)会提高主观幸福感[17]。适应理论,Helson对适应的解释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以及刺激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是如何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以及它们对个人主观幸福感影响作用的不同权重。

21对于不同类型人群的研究上,应该分类的更为细致,

在同类大群体中再进一步分类研究,特别是一些特殊职业的人群,例如飞行员、地质勘探者等等,使研究更有针对性。

31研究方法的创新,近年来国内外运用较多的研究方

法是自我报告法,除此之外,国外一些学者也在尝试着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任俊1积极心理学[M]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

 [2]DienerE1Subjectivewell一being[J]1psychologicalBulletin1984,95(3),542-5751 [3]郑雪,严标宾,等1幸福心理学[M]1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

 [4]DienerE1,EmmonsR1A1,LarsenR1J1,GriffinS1TheSatisfactionWithLifeScale[J]1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2

ment,1985,491

 [5]AndrewF1M1,WitheyS1B1Modelingthepsychologicaldeterminantsoflifequality[J]1SocialIndicatorsResearch11985,

16(1),1-341

 [6]EunkookSuh,EdDiener1ShigehiroOishi,HarryC1Triandis1TheShiftingoflifesatisfactionjudgmentacrosscultures:emo2

tionsVersusnorms[J]1JournalofPersonailtyanSocialPsychology11998,74(2),482-4931

 [7]邢占军1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

 [8]KomazA,StoneM1J:Themeasurementofhappiness:developmentofThememorialuniversityNewfoundlandscaleofhappi2

ness[J]1JournalOfGerontoloy11980,35(6),906-9171

 [9]PeterHillsMichaelArgyle1TheOxfordHappinessQuestionnaire:ascalefortheofpsycholoicalwell-being[J]1Personail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2002,33,1073-1

 [10]DienerED,DienerR1B1NewdirectioninSubjectivethe[J]1IndianJournalofClini2

calPsychology12000,27(1),21-331

 [11]EdDiener,EunkookonSubjectiveWell-Being[J]1IndianJournalofClinicalPsy2

chology,March [12]DienerE,1S1,RichardEetal1Subjectivewell-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J]1PsychologyButtle2

tion11999,125(2),276-2941

 [13]WatsonD,ClarkLA1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briefmeasuresOfpositiveandnegativeaffect:thePANASscales[J]1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1988,54(6)164-1721

 [14]何瑛1主观幸福感概述[J]1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2)1

 [15]AndrewF1M1,WitheyS1B1Modelingthepsychologicaldeterminantsoflifequality[J]1SocialIndicatorsResearch11985,

16(1)1

 [16]McCreaeRR,CostaPT11AddingLiebeandArbeit:TheFullFive-FactorModelandWell-Being[J]1Personalityand

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1991,17(2):227-2321

 [17]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1心理学动态,1996,4(1),46-511

 [18]HiggingsET1Self-discrepancy:atheoryrelatingselfandAffect[J]1PsychologyReview11987,94(3),319-3401 

[责任编辑:郑文超]


    相关文章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3)

    2009年第6期(总第168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GXISHEHUIKEXUE NO.6,2009 (Cumulatively,NO.168) 主观幸福感研究信达① [美国]威廉・佩沃特1著李莹2译 (1.美国西南明尼苏达州立大学,苏 ...

    多题测量工具

    多题测量工具 针对单题量表的缺陷,研究者们发展了多题量表.早期的多题测量工具主要针对主 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其中比较著名的有:Bradburn在 1969年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 (Affect Balance Scales,A ...

    时间管理倾向综述

    第7卷 第5期红河学院学报Vol . 7 No . 5 2009年10月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Oct . 2009 时间管理倾向综述 陈挺 1, 2 , 李好永 1, 3 (1. 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科 ...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1. 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 ...

    课堂干预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

    课堂干预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 要 采用个案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牛津幸福感问卷作为调查工具,研究课堂干预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班级学生前测和后测的主观幸福感值变化作为判断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学生 ...

    心理学文献综述

    积极情绪与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在希腊语中,"健康"一词是指"完整"."完全",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关于健康的定义相吻合: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的协调状态 ...

    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_刘剑

    第29卷第12期2008年12月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TONGHUA TE AC HERS C OLLEGE Vo. l 29l 12Dec . 2008 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刘 剑 (华东政法大 ...

    当前大学生幸福观问卷调查分析

    摘要:幸福观教育是德育的起点.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和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对大学生幸福观科学客观展开调研,能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问卷调查:德育 中图分类 ...

    心理学研究报告

    人的情绪.压力与健康 摘要:本研究旨在研究人的情绪与压力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们构成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探讨情绪和压力对人的影响作用.研究利用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化工及部门各班.各部门人员进行交谈.研究发现,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