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的中国文献分类学(续)

作者:白国应

晋图学刊 2000年01期

  2.3 出版了十部有影响的著作

  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我国共编写出版文献分类学著作100 多种,但最有影响的有以下10种:

  2.3.1 《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蒋元卿编。中华书局,1937 年出版,1941年三版。本书首先论述分类的起源,接着重点阐述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上迄秦汉,下迨民国,所述各种分类法,剖析源流,详列大小类目,辑录各家主要论说,详究得失,立论持平,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优秀著作。

  2.3.2 《图书怎样分类》刘国钧著。开明书店,1953年出版。 本书是著者依据自己在北京图书馆的实践经验以及广大图书分类工作者的经验,并参考有关著作,把图书分类中容易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归纳成300余条规则。全书论述简明扼要,条例详细清楚,举例恰当鲜明, 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图书分类技术专著。

  2.3.3 《现代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刘国钧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本书介绍现代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七部主要分类法,即:DDC、EC、LCC、UDC、SC、CC、BC。 对每部分类法都简介其发展经过,详细分析其类目体系的理论基础,类表结构特点及使用方法,并予以简短的评论。由于作者在文献分类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在文献分类法编制技术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对各种分类法的评述有独到的见解,深受读者的欢迎。

  2.3.4 《分类原则与分类问题》杜定友著。 南京: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班讲稿,1957年出版。以后收入《杜定友图书馆学论文选集》(1988年)和《图书馆学目录学资料汇编》(1983年)。本书系统论述分类的原则,其中包括思想体系、内容范围、类目安排和标记制度;同时阐明分类的问题,其中包括统一分类问题、改编分类问题、古书分类问题、归类方法问题、分类繁简问题、突破十进问题、科技合一问题、史地合一问题和文学分类问题。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思想深刻,观点鲜明,可说是作者一生研究图书分类理论和技术的结晶。

  2.3.5 《图书分类学》白国应编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年出版。本书是作者20多年从事文献分类理论研究、编制文献分类法,讲授文献分类课程和从事图书分类工作的经验总结。全书17章80多万字,分别阐述了图书分类学的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原理、图书分类历史、图书分类表、图书分类工作和图书分类应用等问题。本书是我国文献分类学中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一本专著。〔54〕1989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55〕

  2.3.6 《情报检索语言》张琪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年出版,1987年增订,改名为《情报语言学基础》,1997年出增订二版。本书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系统地讲述了情报语言学的一般问题、情报检索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各种类型情报检索语言(体系分类法、组配分类法、标题法、单元词法、叙词法和关键词法的原理、编制法、使用法、性能、在方法上互相吸取的情况、文献分析与标引、自然语言在情报中的应用,以及情报检索计算机化与情报语言学的发展等。该书在我国首次对各种类型情报检索语言进行统一研究,以探索它们影响情报检索效率的共同规律和有效的改进途径,被认为在情报语言学的研究上“独辟蹊径”,“创该课题理论体系一家之说”。〔56〕1989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

  2.3.7

  《图书分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图书分类》编写组编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出第一版,1990年出修订版。本书分导言、图书分类法结构剖析、图书分类标引工作与方法、各类图书的分类、同类书的排列与分类目录的组织、国内外图书分类法简介、图书分类的发展趋势等8章,系统概述了图书分类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 该书自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共发行10余万册。修订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审定,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出版。1988年被评为北京大学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1989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57〕

  2.3.8 《图书分类学》周继良主编,张燕飞副主编,周绍萍, 俞君立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第一版,1992年出修订本。本书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系统地阐述了图书分类的基本原理、图书分类法的基本知识、国内外主要图书分类法简况、同类书排列法、图书资料分类标引工作和方法、图书改编的理论与方法等。该书整体结构比较严谨,较好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内容也比较丰富,资料也比较新颖。1989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

  2.3.9 《文献分类学》刘延章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年出第一版,1996年修订后改名为《文献信息分类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共11章,分为三大体系、五部分。三大体系是:文献信息分类学的术语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五部分为:文献信息分类常识、文献信息分类学的基本理论、文献信息分类法的理论与使用,文献信息分类工作和文献信息分类的方式方法。本书与同类著作相比,无论内容,或者形式都颇具特色。曾被评为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河南省教育委员会教材省级二等奖。

  2.3.10 《图书馆分类工作手册》侯汉清,王荣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文献分类工作的大型工具书。由国内70多位从事文献分类学研究、教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分编工作者执笔撰写。该手册内容包括:(1 )术语篇:简明扼要解释文献分类学的名词术语;(2 )工具篇:介绍中外古今的主要文献分类法(包括著者号码表);(3)文献篇: 介绍国内外有关文献分类学的主要著作、教材、期刊及工具书;(4 )人物篇:介绍中外文献分类学者和专家;(5 )团体机构与会议篇:介绍中外文献分类学研究团体机构与会议;(6)实践篇:介绍文献分类法的编制、 修订、使用方法和各类型、各学科文献分类的方法。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新颖、体例清楚、文字简练,概括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献分类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因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58〕

  2.4 研究了十部国外著名文献分类法

  国外文献分类法很多,但在20世纪里,我国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的主要有10部著名文献分类法,即:DDC、LCC、UDC、EC、CC、 BC、NDC、BBK、IPC、BSO,现在分别介绍研究的情况和成果:

  2.4.1 《杜威十进分类法》(DDC) 这是美国M.杜威编制的综合性等级列举式分类法,1876年问世,现已出版第21版。DDC 是世界现代文献分类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世界上现行文献分类法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分类法。中国早在1910年就开始翻译介绍,接着就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陆续出现了一批仿照DDC 体系并结合中国特点补充、修改的分类法。80—90年代,更出现了研究DDC的热潮, 据统计,研究的论文多达60多篇。著名的有:刘国钧的《杜威十进制分类法》(1978年)、关懿娴的《现代西洋分类法的回顾与展望——从杜威分类法第十八版谈起》(1980年、朱伟编的《杜威十进分类法》问世反封建意义的探讨——兼论我国三十年来对其评价问题》(1980)、皮高品的《(杜威十进分类)评论》(1981年)、卢中岳的《近代西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传入及其影响》(1983年)、高再其的《DDC 获得成功的因素论》(1986年)、肖燕的《〈杜威十进分类法〉与〈中图法〉修订技术比较研究》(1991年)、白国应的《历史的丰碑——纪念〈杜威十进分类法〉出版120周年》(1996年)、 曾锡年的《略论〈杜威十进分类法〉120年来的发展》等。在修订《中图法》、 《科图法》和《人大法》过程中,也参考了DDC。由此可见,DDC的理论与技术对中国现代文献分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4.2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LCC) 这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在馆长G.H·普特南主持下根据本馆编制的综合性等级列举式分类法。 1901—1938年间陆续出版。现在有的大类已出版了修订三、四版。我国专门研究LCC的学者不多,主要是刘国钧、杜定友、皮高品、 钱亚新等老一辈文献分类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大都体现在教材、讲义或专著中, 例如刘国钧著的《现代西方主要图书分类评述》中专辟第三章对LCC进行评述。

  2.4.3 《国际十进分类法》(UDC) 这是比利时奥特勒和拉封丹主编的世界第一部半分面分类法。它是在《杜威十进分类法》第6 版的基础上编成的。1899年陆续以分册形式出版法文本,1905年汇编成《世界书目手册》,1927年的法文增订版改名为《国际十进分类法》。后由国际文献工作联合会(FID)统一主持修订。UDC是欧洲第一部文献分类法,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部文献分类法。它最早提出概念分析和组配原则。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使用。我国对于UDC比较重视, 20年代初期,就有人进行研究;5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开始组织编译,1958年出版了简本,1959—1961年间陆续分册出版译本,一机部情报所还专门出版了机械、电工及其有关部分的类目表和索引,接着出现了研究和使用的高潮。当时发表的论文有10多篇。著名的有常伯华的《国际十进分类法简介》(1958年)、丁珂的《文献工作中的国际十进分类法》(1963年)等。不料,1964年由于受极左思潮影响,国家科委发出关于停止使用UDC的通知, 同时开始公开批判,又发表文章10多篇。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大家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UDC, 于是又出现了新的研究高潮,至今已发表10余篇论文,著名的有:卢中岳的《一分为二的评价〈国际十进分类法〉》(1980年)、侯汉清的《〈国际十进分类法〉新评》(1980年)、 皮高品的《〈国际十进分类法〉评介》连载5期(1981~1982年)、林德海的《UDC: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1981年)等。我国1987年GB7713标准规定,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的封面上应尽可能注明UDC 的分类号。同时执行ISO的规定, 标准文献必须标印UDC的分类号。

  2.4.4 《展开式图书分类法》(EC)这是美国C·A ·卡特编制的分类法。1891—1893年陆续发表。这部分类法在20世纪开始前后,同DDC竞争得很激烈。卡特在分类法中已初步意识到“分面原则”, 并被很多人认为它的体系最接近现代科学,最合逻辑。因此我国也有人研究它。研究得最为透切的是刘国钧。他在《现代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中设了专门一章。

  2.4.5 《冒号分类法》(CC) 这是印度S·R ·阮冈纳赞创编的一部综合性分面组配式分类法。1933年出版。CC以“分析——综合”这种新的组织、反映知识的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所以对当代文献分类学的发展以及分类法的编制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我国对其研究比较深入,不但有论文,而且有专著、译著。例如:宋克强、许培基译著的《冒号分类法解说及类表》(1986年)、吴人珊翻译的《冒号分类法理论与实践》(1985年)、叶千军著的《阮冈纳赞理论及其应用研究》(1995年)、张欣毅的《分面分析与分面分类法概说》(1985年)和夏方、周原的《冒号分类法的成就和影响试析——兼评体系分类法的局限性》(1982年)等。在修订《中图法》、《资料法》和《科图法》中,大家都呼吁以分面分类法为榜样进行分面改造,以适合当代科学整体化发展的趋势。著名的论文如:张琪玉的《关于〈中图法〉增加组配成分的可能性和方法的初探》(1985年)、戴维民的《〈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面改造研究》(1994年)等。

  2.4.6 《书目分类法》(BC) 这是美国H·E ·布利斯编制的综合性文献分类法。1935年以《书目分类体系》为题发表分类表大纲,1940—1953年以《书目分类法》为名陆续出版详表和索引。1969年起,英国布利斯分类法协会主席丁·米尔斯主持对BC进行全面修订,并更名为《布利斯书目分类法》,编制方式也由等级列举式发展为等级列举与分面组配相结合的混合式分类法。五十年代以前,我国研究其较少,六十年代以后,我国对其逐渐重视,首先是刘国钧对其进行全面研究,然后是新一代的学者进行深入研究,论文有:戴维民的《〈布利斯书目分类法〉第二版评价》(1989年)、马张华的《从等级列举式到分面组配式——布立斯〈书目分类法〉分面改造初探》(1989年)等。

  2.4.7 《日本十进分类法》(NDC) 这是日本森清根据DDC 和EC而编制的一部等级列举式分类法,1928 年发表在《图书馆研究》上,1929年正式出版,1978年出版了修订第8版。我国白国应、戴维民、 高再其等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2.4.8 《苏联图书馆——书目分类法》(ъък)

  这是苏联编制的综合性等级列举式分类法。1951年公布草案简稿,1954年,杰斯林科发表了《论苏联图书分类法草案》一文,1960—1968年出版评本共25卷30分册。70年代,ъък吸收分面组配式分类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逐类修订,编制了较多的复分表,逐渐向分面组配式的方向发展。我国从50年代初起就非常重视对ъък的研究。1955年范文津即对杰斯林科的《论苏联图书分类法草案》进行全文翻译,其后《科图法》、《中小型表》、《武大法》《大型法》等在编制过程中都参考了ъък。发表的研究论文也比较多,著名的如皮高品的《评苏联杰斯林科的〈论苏联图书分类法草案〉》(1980年)、《再评苏联杰斯林科的〈论苏联图书分类法草案〉》(1982年)《评三十卷本苏联图书分类法》(1989年)、李景正的《苏联“图书书目分类法”研究》(1982年)、《苏联图书分类法现状与特点分析》、《ъък发展趋向论述》(1985年)等。

  2.4.9 《国际专利分类法》(IPC) 这是法国、德国、英国和荷兰等国的专利专家组成的分类法工作组,共同编制的国际通用专利分类法。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它。我国已将其全文翻译出版,并自1985年4月1日起在出版的专利文献上标注其分类号。我国对其研究比较认真、系统和深入,写出论文也较多,著名的如陈光祚的《〈国际专利分类法〉介绍与剖析》(连载)(1980年)、孔红云的《论国际专利分类法的基本原则和结构》(1985年)、王崇德的《论国际专利分类法的标记制度》(1985年)、陈淑慧的《〈国际专利分类法〉(IPC )及其使用简介》(1985年)、王昌亚的《〈国际专利分类法〉的概况及其发展——析第四版的主要特点》(1988年)等。

  2.4.10 《概略分类体系》(BSO)

  这是国际文献工作联合会主持编制的一部综合性的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主要用于使用不同检索语言的情报系统和情报机构之间的联结即检索语言间的转换,也可直接用于对文献的分类和识别。1973年开始编制,1978年出版。它的出版受到国际文献分类学界的关注,我国也积极地研究和介绍。著名的论文如:林德海的《一种颇具特色的文献分类法——BSO评价》(1987 年)和《关于BSO的标记制度》(1988年), 侯汉清的《〈概略分类体系〉评介》等。

  2.5 翻译了十部国外文献分类学名著

  为了及时了解国外文献分类学的发展情况,以及学习、探讨国外文献分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我国在20世纪期间先后翻译出版了国外二十多种文献分类学著作,其中有十部名著。

  2.5.1 《图书分类目录编制法》(СисТеМа ТиЧескиü КаТаΛоJ)(前苏联)安巴祖勉,з.Н.著,1954年出版。中译本由刘国钧译出,时代出版社,1958年出版。本书是苏俄文化部学校管理局推荐的图书馆学院学生参考读物。它对图书分类法和分类目录编制方法有极详尽的叙述。

  2.5.2 《图书馆分类理论》(Theory of Library Classification)(英国)布坎南,B.著,1979年出版。中译本由于鸣镝、冯频译出,辽宁省图书馆学会作为《图书馆学译丛》之一于1981年出版。本书全面论述了图书分类理论,其中重点论述了分面分类法的结构、标记符号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

  2.5.3 《图书分类理论》(印度)库玛尔著, 中译本由吴人珊译出,《福建省图书馆学通讯》于1981年4期刊载。 本书是一部理论性较强的著作。

  2.5.4 《图书资料的分类》(日本)宫坂逸郎,石山洋, 金中利和,野村文保,丸山昭二郎合编,1978年由日本图会图书馆出版。中译本由宋益民译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出版。本书内容包括分类理论、分类法、分类工作以及标题法等,并着重介绍了世界各国主要图书分类法的沿革过程及其应用情况。

  2.5.5《分面分类法——专业分类表的编制和使用指南》 (Faceted Classification:a guide to construction and use ofspecial schemes)(英国)维克里,B.C.著,英国专门图书馆与情报机构协会于1960年出版。中译本由侯汉清、张欣毅译出,《宁夏图书馆通讯》1984—1985连载。本书是著名的英国伦敦分类法研究小组(CRG )编制专业分类法的经验总结,也是一部了解和掌握分面分类法编制与使用技术的指南,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5.6《冒号分类法理论与实践》(Colon Classifi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印度)塞克德瓦著,1980年出第二版。 中译本由吴人珊译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出版。本书扼要地阐述冒号分类法理论,对阮冈纳赞体系基本概念的解释力求明畅,使较易于理解;并以一定篇幅述及实际分类作业,有助于学习和研究冒号分类法。

  2.5.7《需要以分面分类作为一切情报检索方法的基础》(TheNeed for a Faceted Classification as the Basis of all Methodsof Infomation Retreval)英国伦敦分类法研究小组(CRG)著, 《英国图书馆协会记录》1955年发表。中译本由侯汉清,张欣毅译出,《宁夏图书馆通讯》1985年2期刊载。本文是CRG向英国图书馆协会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备忘录。文中精辟地分析列举式分类法存在的种种弊端,在比较了各种情报检索方法的原理、性能与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分面分类法是今后分类法的发展方向。这一备忘录被看作是分类法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59〕

  2.5.8 《冒号分类法解说及类表》宋克强,许培基译著,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出版。本书在译著过程中,参阅了印度阮冈纳赞的《图书分类法要旨》、《图书分类法导论》及其他分类学者的11种专著。全书分上下编。上编介绍了冒号分类法的理论、结构和使用方法,并附有阮冈纳赞的生平简介;下编翻译了《冒号分类法》第六版的类表及索引说明。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冒号分类法》的专著。

  2.5.9 《图书分类法史略》 (第二卷)( очерки

  поисТории БиБΛиочеНО— БиБΛиОJРафическоüкΛассфикациü(前苏联)沙穆林,Е.И著,1955—1959年由全苏中央书局出版。中译本由何善祥,郑盛畴译,王锡文校,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出版。本书原著分两卷,是作者在1944年撰写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参考十几种语言的文献写成的,是作者付出近20年的心血的最终成果,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部阐述图书分类历史发展的鸿篇巨著。中译本先出版第二卷。

  2.5.10《图书分类法的哲学》(又译《图书分类法原理》)(Philosophy of Library Classification)(印度)阮冈纳赞,S.R 著,1951年出版。中译本由姚倩译,何善祥校,《图书馆界》1992—1994年连载。本书从哲学的高度阐述图书分类法的原理,是阮冈纳赞关于文献分类理论名著之一。

  2.6 出现了十位学术带头人

  在20世纪,我国先后发表文献分类学论文2500多篇,其中集体作者近百个,个人作者2000多人。更令人高兴的是,出现了十位学术带头人,他们在研究文献分类学、编制文献分类法、指导文献分类工作和进行文献分类教学中都卓有贡献。

  2.6.1 沈祖荣(1883—1976)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校长、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他是我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家,是我国现代文献分类学的先驱者之一。1917年与胡庆生合编《仿杜威书目十类法》,使我国文献分类法步入世界近代文献分类法的行列,对我国文献分类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2.6.2 杜定友(1898—1967)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 广东中山图书馆馆长。他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文献分类学家。他与刘国钧、皮高品齐名, 素有“南杜北刘中皮”之称。1922年编制出版了《世界图书分类法》、解放后提出“新图书分类法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根据”。60年代后又提出分类法的新路向。他的文献分类学著作40多种200多万字, 为我国文献分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6.3 刘国钧(1899—1980)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教授。他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图书馆学教育家和卓越的文献分类学家。1929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图书分类法》。解放以后,他又参加了《中小型表》、《科图法》和《大型法》的编辑工作;还从事文献分类理论的探讨,先后著述了《图书怎样分类》、《图书馆目录》、《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等17种,为我国文献分类学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6.4 皮高品(1900—1998)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教授。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献分类学家。1934年编辑了《中国十进分类法》,受到图书馆界的好评。1957年,发表了《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四分法”,颇有独到见解。80年代以后,专门从事文献分类法和文献分类学著作的评论工作,出版有《图书分类法评论选集》。为我国文献分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6.5 钟亚新(1903—1990)南京图书馆代理馆长、研究员。 他一向重视对文献分类学的研究。早年曾介绍过DDC、UDC、LCC、CC等,并翻译过美国凯莱的《图书分类法》一书。他还对我国郑樵、章学诚、杜定友的分类思想有过系统的比较研究。80年代后,他又对《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进行研究,发表了有关论文,为我国文献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6.6 张照(1905—1969)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 他和程德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发表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初稿问题的商榷》。他们在编制《人大法》过程中,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图书分类法的编制原则,首次应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知识分类的理论组织分类体系,首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单独作为基本大类,同时创立了新的号码制度——展开层累制,为我国现代文献分类法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6.7 李兴辉(1914—)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献分类法专家。他先后参加过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小型表》、《大型法》、《中图法》和《汉语主题词表》的编制、修订工作,并曾担任《中小型表》编辑小组组长、《中图法》编辑委员会副主编、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委员会第五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有着丰富的编制分类法经验,为我国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和修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6.8 张琪玉(1930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学院图书档案系主任、教授。他是我国著名的情报语言学家。他主要从事情报语言学研究,主张对分类法、主题法和其他情报检索语言以及自然语言在情报检索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统一研究,以探索它们影响情报检索效率的共同规律和有效的改进途径,同时培养了一批情报检索语言的研究生,出版了《情报检索语言》、《档案检索语言》等著作和发表了论文100 多篇,对情报语言学的理论建设和文献分类法的编制、修订工作有一定的贡献。

  2.6.9 白国应(1933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他主要从事文献分类学的研究、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和修订、文献分类学的教学工作。他先后参加过《科图法》、《大型法》、《人大法》、《中图法》和《中国档案分类法科研档案分类表》的编制、修订工作,并曾担任《科图法》修订小组负责人和修订委员会副主任,主持《科图法》第二、三版的修订出版工作。编著有《图书分类理论与实践》、《各种图书分类方法》、《图书分类学》、《图书分类》、《文献分类》、《图书分类学文集》等10 多部, 发表文献分类学的论文100多篇。

  2.6.10 刘湘生(1939—)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他主要从事情报检索语言的研究、文献分类法的编制、修订和汉语主题词表的编制工作。现任《中图法》编委会副主任兼主编,组织《中图法》第三版、四版的修订和一系列版本的编辑出版工作。主要著作有:《汉语主题词表的理论和使用》、《主题法的理论与标引》等。还参与或组织编辑《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文献分类岗位培训教程》和《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等书。

  3 20世纪中国文献分类学研究的基本经验

  20世纪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文献分类学所以取得重大的成就,其基本经验有:〔60〕

  3.1 理论联系实际

  文献分类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揭示的是文献分类活动的规律。无论是研究文献分类的基本理论、编制文献分类法和从事文献分类工作,都要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便在此基础上,总结成一定的理论,写出一些论著。实践证明,这一百年来,通过编制和修订一系列文献分类法,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原则、分类体系、列类标准、号码制度、索引方式等。结果不但使文献分类法得以顺利的完成,而且提高了文献分类学的理论水平。理论总结出来后,又要不断地指导文献分类的实践,使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和文献分类标引工作,在文献分类理论指导下有规律地进行,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

  3.2 发扬学术民主

  我国文献分类学所以出现三次高潮,都是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的结果。由于学术民主,大家心情舒畅,思想活跃,干劲倍增,因此在研究领域上广泛展开,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相反,在1966—1976年动乱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扼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学术上受到压抑,文章很少,特别是1966—1973年连一篇也没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只有发扬学术民主,文献分类学才能繁荣昌盛。

  3.3 不断引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文献分类学是一门新建的学科,许多领域都有待去开拓。20世纪以来,有一批学者不断引进一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诸如数理逻辑、辩证逻辑、模糊数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技术、分析综合方法、数学方法、计量方法、模拟方法、实验方法和引文分析方法等。这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应用到文献分类学研究领域以后,就产生了威力,为文献分类理论、方法研究和实际应用开创了可喜的前景,同时开拓了广阔的新领域,产生了一批新成果。例如:检索语言、文献分类系统性、文献分类自动化、分类主题一体化、文献分类语言转换、模糊分类、分类后控技术等。

  3.4 积极吸收国外文献分类学的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近代和现代文献分类学都是积极吸收国外文献分类理论和方法的结果。20世纪初期,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文献分类理论和方法。20世纪中期,大量吸收了苏联的文献分类理论和方法。特别是20世纪后期,全面吸收国外的文献分类理论和方法,如:分面组配、半分面、自动化、标准化、分类主题一体化、分面叙词法等。在吸收过程中,大家都注意有分析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做到真正地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分类学。

  3.5 批判继承我国文献分类遗产

  我国文献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遗产,有着宝贵的经验,有着闪光的思想,我们需要批判继承它,以便学习和运用他们的长处和优点,扬弃他们的短处和缺点。一百年来,我们通过对孔子、荀子、刘向、刘歆、班固、李充、郑樵、祁承爜、章学诚、康有为、梁启超、沈祖荣、杜定友、刘国钧、皮高品等的文献分类遗产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文献分类学的理论,同时也初步摸清了我国文献分类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3.6 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必须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动态,评价学科进展,宣传最新成果,把握学科的发展动向。近二十年来,我国一些学者撰写了一批关于文献分类学的综述、评述、研究方向、重点和热点等论文,对指导科学研究、提高有关单位和学者的知名度,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仍需继续做这些工作。

  3.7 加强组织领导

  我国1925年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1978年以后,相继成立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科技情报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以及其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分会,而且每隔一定时间,都举行科学讨论会或学术研讨会,这就促进了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再加上建国以后,从《人大法》、《中小型表》、《科图法》、《武大法》、《大型法》到《中图法》,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或部门出面组织,编辑委员会或修订委员会集体编制或修订,所以进展很顺利,大都取得了成功。因此,今后为了开展文献分类学研究和编制文献分类法,仍须加强组织领导。

  3.8 大力培养人才

  人才是事业兴旺和学科发展的根本。20世纪以来,各个图书情报机构和大学图书馆学系、情报学系都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特别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还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这就给文献分类学研究输送了高级研究人才。从在文献分类学领域中有重大建树的人才来看,他们大都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良好的中文根底、扎实的文献分类学知识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因为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能有效地加工和传递信息,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较高的外语水平有助于提高信息和知识的接受能力,良好的中文根底是提高论著水平的必备条件,扎实的文献分类学知识就能加深研究的深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是创造优秀成果的根本保证。

  3.9 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现在各个图书情报单位,大都已有一些研究员、副研究员或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教学单位已有一些教授、副教授,这些都是专家。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不但是在编制文献分类法,制定文献分类规则、指导文献分类工作、进行文献分类理论研究等方面起着带头作用,而且指导后学和带领研究生。事实证明,有不少论文都是在专家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在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方面给予具体指导。还有一些研究生的导师,充分发挥了言传身教、全面育人的作用。他们不但在教学、科研和论文指导工作中随时注意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以优秀的品德感染学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不仅要谈学术,而且要谈思想,更要谈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本领的学者。

  3.10 大力开辟学术园地,采取有效措施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献分类学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和图书馆界、情报界大力开辟学术园地分不开的。据统计,出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刊物100多种,几乎每一种都刊载有文献分类学的文章。 特别是《图书情报工作》、《四川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江苏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工作》等发表的更为多一些,总数都在50篇以上。这是和他们编辑部认真组织,热心培育有很大的关系。还有最近20年来,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部委都设立科技进步奖,国家科委设立情报成果奖,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及其分会设立优秀著作和优秀论文奖,这对促进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和图书分类法的修订起了积极的鼓励作用。

  (收稿日期:1998—11—23)

作者介绍:白国应,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 100080

作者:白国应

晋图学刊 2000年01期

  2.3 出版了十部有影响的著作

  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我国共编写出版文献分类学著作100 多种,但最有影响的有以下10种:

  2.3.1 《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蒋元卿编。中华书局,1937 年出版,1941年三版。本书首先论述分类的起源,接着重点阐述中国图书分类之沿革,上迄秦汉,下迨民国,所述各种分类法,剖析源流,详列大小类目,辑录各家主要论说,详究得失,立论持平,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优秀著作。

  2.3.2 《图书怎样分类》刘国钧著。开明书店,1953年出版。 本书是著者依据自己在北京图书馆的实践经验以及广大图书分类工作者的经验,并参考有关著作,把图书分类中容易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归纳成300余条规则。全书论述简明扼要,条例详细清楚,举例恰当鲜明, 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图书分类技术专著。

  2.3.3 《现代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刘国钧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本书介绍现代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七部主要分类法,即:DDC、EC、LCC、UDC、SC、CC、BC。 对每部分类法都简介其发展经过,详细分析其类目体系的理论基础,类表结构特点及使用方法,并予以简短的评论。由于作者在文献分类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在文献分类法编制技术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对各种分类法的评述有独到的见解,深受读者的欢迎。

  2.3.4 《分类原则与分类问题》杜定友著。 南京:省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班讲稿,1957年出版。以后收入《杜定友图书馆学论文选集》(1988年)和《图书馆学目录学资料汇编》(1983年)。本书系统论述分类的原则,其中包括思想体系、内容范围、类目安排和标记制度;同时阐明分类的问题,其中包括统一分类问题、改编分类问题、古书分类问题、归类方法问题、分类繁简问题、突破十进问题、科技合一问题、史地合一问题和文学分类问题。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思想深刻,观点鲜明,可说是作者一生研究图书分类理论和技术的结晶。

  2.3.5 《图书分类学》白国应编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年出版。本书是作者20多年从事文献分类理论研究、编制文献分类法,讲授文献分类课程和从事图书分类工作的经验总结。全书17章80多万字,分别阐述了图书分类学的基础理论、图书分类原理、图书分类历史、图书分类表、图书分类工作和图书分类应用等问题。本书是我国文献分类学中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一本专著。〔54〕1989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55〕

  2.3.6 《情报检索语言》张琪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年出版,1987年增订,改名为《情报语言学基础》,1997年出增订二版。本书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系统地讲述了情报语言学的一般问题、情报检索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各种类型情报检索语言(体系分类法、组配分类法、标题法、单元词法、叙词法和关键词法的原理、编制法、使用法、性能、在方法上互相吸取的情况、文献分析与标引、自然语言在情报中的应用,以及情报检索计算机化与情报语言学的发展等。该书在我国首次对各种类型情报检索语言进行统一研究,以探索它们影响情报检索效率的共同规律和有效的改进途径,被认为在情报语言学的研究上“独辟蹊径”,“创该课题理论体系一家之说”。〔56〕1989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

  2.3.7

  《图书分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图书分类》编写组编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出第一版,1990年出修订版。本书分导言、图书分类法结构剖析、图书分类标引工作与方法、各类图书的分类、同类书的排列与分类目录的组织、国内外图书分类法简介、图书分类的发展趋势等8章,系统概述了图书分类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 该书自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共发行10余万册。修订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审定,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出版。1988年被评为北京大学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1989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57〕

  2.3.8 《图书分类学》周继良主编,张燕飞副主编,周绍萍, 俞君立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第一版,1992年出修订本。本书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系统地阐述了图书分类的基本原理、图书分类法的基本知识、国内外主要图书分类法简况、同类书排列法、图书资料分类标引工作和方法、图书改编的理论与方法等。该书整体结构比较严谨,较好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内容也比较丰富,资料也比较新颖。1989年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

  2.3.9 《文献分类学》刘延章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年出第一版,1996年修订后改名为《文献信息分类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共11章,分为三大体系、五部分。三大体系是:文献信息分类学的术语体系、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五部分为:文献信息分类常识、文献信息分类学的基本理论、文献信息分类法的理论与使用,文献信息分类工作和文献信息分类的方式方法。本书与同类著作相比,无论内容,或者形式都颇具特色。曾被评为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河南省教育委员会教材省级二等奖。

  2.3.10 《图书馆分类工作手册》侯汉清,王荣授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文献分类工作的大型工具书。由国内70多位从事文献分类学研究、教学的专家教授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分编工作者执笔撰写。该手册内容包括:(1 )术语篇:简明扼要解释文献分类学的名词术语;(2 )工具篇:介绍中外古今的主要文献分类法(包括著者号码表);(3)文献篇: 介绍国内外有关文献分类学的主要著作、教材、期刊及工具书;(4 )人物篇:介绍中外文献分类学者和专家;(5 )团体机构与会议篇:介绍中外文献分类学研究团体机构与会议;(6)实践篇:介绍文献分类法的编制、 修订、使用方法和各类型、各学科文献分类的方法。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新颖、体例清楚、文字简练,概括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献分类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因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58〕

  2.4 研究了十部国外著名文献分类法

  国外文献分类法很多,但在20世纪里,我国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的主要有10部著名文献分类法,即:DDC、LCC、UDC、EC、CC、 BC、NDC、BBK、IPC、BSO,现在分别介绍研究的情况和成果:

  2.4.1 《杜威十进分类法》(DDC) 这是美国M.杜威编制的综合性等级列举式分类法,1876年问世,现已出版第21版。DDC 是世界现代文献分类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世界上现行文献分类法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分类法。中国早在1910年就开始翻译介绍,接着就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陆续出现了一批仿照DDC 体系并结合中国特点补充、修改的分类法。80—90年代,更出现了研究DDC的热潮, 据统计,研究的论文多达60多篇。著名的有:刘国钧的《杜威十进制分类法》(1978年)、关懿娴的《现代西洋分类法的回顾与展望——从杜威分类法第十八版谈起》(1980年、朱伟编的《杜威十进分类法》问世反封建意义的探讨——兼论我国三十年来对其评价问题》(1980)、皮高品的《(杜威十进分类)评论》(1981年)、卢中岳的《近代西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传入及其影响》(1983年)、高再其的《DDC 获得成功的因素论》(1986年)、肖燕的《〈杜威十进分类法〉与〈中图法〉修订技术比较研究》(1991年)、白国应的《历史的丰碑——纪念〈杜威十进分类法〉出版120周年》(1996年)、 曾锡年的《略论〈杜威十进分类法〉120年来的发展》等。在修订《中图法》、 《科图法》和《人大法》过程中,也参考了DDC。由此可见,DDC的理论与技术对中国现代文献分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4.2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LCC) 这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在馆长G.H·普特南主持下根据本馆编制的综合性等级列举式分类法。 1901—1938年间陆续出版。现在有的大类已出版了修订三、四版。我国专门研究LCC的学者不多,主要是刘国钧、杜定友、皮高品、 钱亚新等老一辈文献分类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大都体现在教材、讲义或专著中, 例如刘国钧著的《现代西方主要图书分类评述》中专辟第三章对LCC进行评述。

  2.4.3 《国际十进分类法》(UDC) 这是比利时奥特勒和拉封丹主编的世界第一部半分面分类法。它是在《杜威十进分类法》第6 版的基础上编成的。1899年陆续以分册形式出版法文本,1905年汇编成《世界书目手册》,1927年的法文增订版改名为《国际十进分类法》。后由国际文献工作联合会(FID)统一主持修订。UDC是欧洲第一部文献分类法,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部文献分类法。它最早提出概念分析和组配原则。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使用。我国对于UDC比较重视, 20年代初期,就有人进行研究;5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开始组织编译,1958年出版了简本,1959—1961年间陆续分册出版译本,一机部情报所还专门出版了机械、电工及其有关部分的类目表和索引,接着出现了研究和使用的高潮。当时发表的论文有10多篇。著名的有常伯华的《国际十进分类法简介》(1958年)、丁珂的《文献工作中的国际十进分类法》(1963年)等。不料,1964年由于受极左思潮影响,国家科委发出关于停止使用UDC的通知, 同时开始公开批判,又发表文章10多篇。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大家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UDC, 于是又出现了新的研究高潮,至今已发表10余篇论文,著名的有:卢中岳的《一分为二的评价〈国际十进分类法〉》(1980年)、侯汉清的《〈国际十进分类法〉新评》(1980年)、 皮高品的《〈国际十进分类法〉评介》连载5期(1981~1982年)、林德海的《UDC: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 1981年)等。我国1987年GB7713标准规定,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的封面上应尽可能注明UDC 的分类号。同时执行ISO的规定, 标准文献必须标印UDC的分类号。

  2.4.4 《展开式图书分类法》(EC)这是美国C·A ·卡特编制的分类法。1891—1893年陆续发表。这部分类法在20世纪开始前后,同DDC竞争得很激烈。卡特在分类法中已初步意识到“分面原则”, 并被很多人认为它的体系最接近现代科学,最合逻辑。因此我国也有人研究它。研究得最为透切的是刘国钧。他在《现代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中设了专门一章。

  2.4.5 《冒号分类法》(CC) 这是印度S·R ·阮冈纳赞创编的一部综合性分面组配式分类法。1933年出版。CC以“分析——综合”这种新的组织、反映知识的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所以对当代文献分类学的发展以及分类法的编制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我国对其研究比较深入,不但有论文,而且有专著、译著。例如:宋克强、许培基译著的《冒号分类法解说及类表》(1986年)、吴人珊翻译的《冒号分类法理论与实践》(1985年)、叶千军著的《阮冈纳赞理论及其应用研究》(1995年)、张欣毅的《分面分析与分面分类法概说》(1985年)和夏方、周原的《冒号分类法的成就和影响试析——兼评体系分类法的局限性》(1982年)等。在修订《中图法》、《资料法》和《科图法》中,大家都呼吁以分面分类法为榜样进行分面改造,以适合当代科学整体化发展的趋势。著名的论文如:张琪玉的《关于〈中图法〉增加组配成分的可能性和方法的初探》(1985年)、戴维民的《〈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面改造研究》(1994年)等。

  2.4.6 《书目分类法》(BC) 这是美国H·E ·布利斯编制的综合性文献分类法。1935年以《书目分类体系》为题发表分类表大纲,1940—1953年以《书目分类法》为名陆续出版详表和索引。1969年起,英国布利斯分类法协会主席丁·米尔斯主持对BC进行全面修订,并更名为《布利斯书目分类法》,编制方式也由等级列举式发展为等级列举与分面组配相结合的混合式分类法。五十年代以前,我国研究其较少,六十年代以后,我国对其逐渐重视,首先是刘国钧对其进行全面研究,然后是新一代的学者进行深入研究,论文有:戴维民的《〈布利斯书目分类法〉第二版评价》(1989年)、马张华的《从等级列举式到分面组配式——布立斯〈书目分类法〉分面改造初探》(1989年)等。

  2.4.7 《日本十进分类法》(NDC) 这是日本森清根据DDC 和EC而编制的一部等级列举式分类法,1928 年发表在《图书馆研究》上,1929年正式出版,1978年出版了修订第8版。我国白国应、戴维民、 高再其等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2.4.8 《苏联图书馆——书目分类法》(ъък)

  这是苏联编制的综合性等级列举式分类法。1951年公布草案简稿,1954年,杰斯林科发表了《论苏联图书分类法草案》一文,1960—1968年出版评本共25卷30分册。70年代,ъък吸收分面组配式分类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逐类修订,编制了较多的复分表,逐渐向分面组配式的方向发展。我国从50年代初起就非常重视对ъък的研究。1955年范文津即对杰斯林科的《论苏联图书分类法草案》进行全文翻译,其后《科图法》、《中小型表》、《武大法》《大型法》等在编制过程中都参考了ъък。发表的研究论文也比较多,著名的如皮高品的《评苏联杰斯林科的〈论苏联图书分类法草案〉》(1980年)、《再评苏联杰斯林科的〈论苏联图书分类法草案〉》(1982年)《评三十卷本苏联图书分类法》(1989年)、李景正的《苏联“图书书目分类法”研究》(1982年)、《苏联图书分类法现状与特点分析》、《ъък发展趋向论述》(1985年)等。

  2.4.9 《国际专利分类法》(IPC) 这是法国、德国、英国和荷兰等国的专利专家组成的分类法工作组,共同编制的国际通用专利分类法。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它。我国已将其全文翻译出版,并自1985年4月1日起在出版的专利文献上标注其分类号。我国对其研究比较认真、系统和深入,写出论文也较多,著名的如陈光祚的《〈国际专利分类法〉介绍与剖析》(连载)(1980年)、孔红云的《论国际专利分类法的基本原则和结构》(1985年)、王崇德的《论国际专利分类法的标记制度》(1985年)、陈淑慧的《〈国际专利分类法〉(IPC )及其使用简介》(1985年)、王昌亚的《〈国际专利分类法〉的概况及其发展——析第四版的主要特点》(1988年)等。

  2.4.10 《概略分类体系》(BSO)

  这是国际文献工作联合会主持编制的一部综合性的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主要用于使用不同检索语言的情报系统和情报机构之间的联结即检索语言间的转换,也可直接用于对文献的分类和识别。1973年开始编制,1978年出版。它的出版受到国际文献分类学界的关注,我国也积极地研究和介绍。著名的论文如:林德海的《一种颇具特色的文献分类法——BSO评价》(1987 年)和《关于BSO的标记制度》(1988年), 侯汉清的《〈概略分类体系〉评介》等。

  2.5 翻译了十部国外文献分类学名著

  为了及时了解国外文献分类学的发展情况,以及学习、探讨国外文献分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我国在20世纪期间先后翻译出版了国外二十多种文献分类学著作,其中有十部名著。

  2.5.1 《图书分类目录编制法》(СисТеМа ТиЧескиü КаТаΛоJ)(前苏联)安巴祖勉,з.Н.著,1954年出版。中译本由刘国钧译出,时代出版社,1958年出版。本书是苏俄文化部学校管理局推荐的图书馆学院学生参考读物。它对图书分类法和分类目录编制方法有极详尽的叙述。

  2.5.2 《图书馆分类理论》(Theory of Library Classification)(英国)布坎南,B.著,1979年出版。中译本由于鸣镝、冯频译出,辽宁省图书馆学会作为《图书馆学译丛》之一于1981年出版。本书全面论述了图书分类理论,其中重点论述了分面分类法的结构、标记符号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

  2.5.3 《图书分类理论》(印度)库玛尔著, 中译本由吴人珊译出,《福建省图书馆学通讯》于1981年4期刊载。 本书是一部理论性较强的著作。

  2.5.4 《图书资料的分类》(日本)宫坂逸郎,石山洋, 金中利和,野村文保,丸山昭二郎合编,1978年由日本图会图书馆出版。中译本由宋益民译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出版。本书内容包括分类理论、分类法、分类工作以及标题法等,并着重介绍了世界各国主要图书分类法的沿革过程及其应用情况。

  2.5.5《分面分类法——专业分类表的编制和使用指南》 (Faceted Classification:a guide to construction and use ofspecial schemes)(英国)维克里,B.C.著,英国专门图书馆与情报机构协会于1960年出版。中译本由侯汉清、张欣毅译出,《宁夏图书馆通讯》1984—1985连载。本书是著名的英国伦敦分类法研究小组(CRG )编制专业分类法的经验总结,也是一部了解和掌握分面分类法编制与使用技术的指南,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5.6《冒号分类法理论与实践》(Colon Classification:Theory and Practice)(印度)塞克德瓦著,1980年出第二版。 中译本由吴人珊译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出版。本书扼要地阐述冒号分类法理论,对阮冈纳赞体系基本概念的解释力求明畅,使较易于理解;并以一定篇幅述及实际分类作业,有助于学习和研究冒号分类法。

  2.5.7《需要以分面分类作为一切情报检索方法的基础》(TheNeed for a Faceted Classification as the Basis of all Methodsof Infomation Retreval)英国伦敦分类法研究小组(CRG)著, 《英国图书馆协会记录》1955年发表。中译本由侯汉清,张欣毅译出,《宁夏图书馆通讯》1985年2期刊载。本文是CRG向英国图书馆协会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备忘录。文中精辟地分析列举式分类法存在的种种弊端,在比较了各种情报检索方法的原理、性能与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分面分类法是今后分类法的发展方向。这一备忘录被看作是分类法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59〕

  2.5.8 《冒号分类法解说及类表》宋克强,许培基译著,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出版。本书在译著过程中,参阅了印度阮冈纳赞的《图书分类法要旨》、《图书分类法导论》及其他分类学者的11种专著。全书分上下编。上编介绍了冒号分类法的理论、结构和使用方法,并附有阮冈纳赞的生平简介;下编翻译了《冒号分类法》第六版的类表及索引说明。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冒号分类法》的专著。

  2.5.9 《图书分类法史略》 (第二卷)( очерки

  поисТории БиБΛиочеНО— БиБΛиОJРафическоüкΛассфикациü(前苏联)沙穆林,Е.И著,1955—1959年由全苏中央书局出版。中译本由何善祥,郑盛畴译,王锡文校,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出版。本书原著分两卷,是作者在1944年撰写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参考十几种语言的文献写成的,是作者付出近20年的心血的最终成果,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部阐述图书分类历史发展的鸿篇巨著。中译本先出版第二卷。

  2.5.10《图书分类法的哲学》(又译《图书分类法原理》)(Philosophy of Library Classification)(印度)阮冈纳赞,S.R 著,1951年出版。中译本由姚倩译,何善祥校,《图书馆界》1992—1994年连载。本书从哲学的高度阐述图书分类法的原理,是阮冈纳赞关于文献分类理论名著之一。

  2.6 出现了十位学术带头人

  在20世纪,我国先后发表文献分类学论文2500多篇,其中集体作者近百个,个人作者2000多人。更令人高兴的是,出现了十位学术带头人,他们在研究文献分类学、编制文献分类法、指导文献分类工作和进行文献分类教学中都卓有贡献。

  2.6.1 沈祖荣(1883—1976)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校长、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他是我国现代图书馆学教育家,是我国现代文献分类学的先驱者之一。1917年与胡庆生合编《仿杜威书目十类法》,使我国文献分类法步入世界近代文献分类法的行列,对我国文献分类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2.6.2 杜定友(1898—1967)上海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 广东中山图书馆馆长。他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文献分类学家。他与刘国钧、皮高品齐名, 素有“南杜北刘中皮”之称。1922年编制出版了《世界图书分类法》、解放后提出“新图书分类法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根据”。60年代后又提出分类法的新路向。他的文献分类学著作40多种200多万字, 为我国文献分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6.3 刘国钧(1899—1980)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教授。他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图书馆学教育家和卓越的文献分类学家。1929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图书分类法》。解放以后,他又参加了《中小型表》、《科图法》和《大型法》的编辑工作;还从事文献分类理论的探讨,先后著述了《图书怎样分类》、《图书馆目录》、《西方主要图书分类法评述》等17种,为我国文献分类学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6.4 皮高品(1900—1998)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教授。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献分类学家。1934年编辑了《中国十进分类法》,受到图书馆界的好评。1957年,发表了《编制图书分类法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四分法”,颇有独到见解。80年代以后,专门从事文献分类法和文献分类学著作的评论工作,出版有《图书分类法评论选集》。为我国文献分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6.5 钟亚新(1903—1990)南京图书馆代理馆长、研究员。 他一向重视对文献分类学的研究。早年曾介绍过DDC、UDC、LCC、CC等,并翻译过美国凯莱的《图书分类法》一书。他还对我国郑樵、章学诚、杜定友的分类思想有过系统的比较研究。80年代后,他又对《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进行研究,发表了有关论文,为我国文献分类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6.6 张照(1905—1969)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 他和程德清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发表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初稿问题的商榷》。他们在编制《人大法》过程中,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图书分类法的编制原则,首次应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知识分类的理论组织分类体系,首先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单独作为基本大类,同时创立了新的号码制度——展开层累制,为我国现代文献分类法的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6.7 李兴辉(1914—)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献分类法专家。他先后参加过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小型表》、《大型法》、《中图法》和《汉语主题词表》的编制、修订工作,并曾担任《中小型表》编辑小组组长、《中图法》编辑委员会副主编、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委员会第五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有着丰富的编制分类法经验,为我国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和修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6.8 张琪玉(1930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学院图书档案系主任、教授。他是我国著名的情报语言学家。他主要从事情报语言学研究,主张对分类法、主题法和其他情报检索语言以及自然语言在情报检索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统一研究,以探索它们影响情报检索效率的共同规律和有效的改进途径,同时培养了一批情报检索语言的研究生,出版了《情报检索语言》、《档案检索语言》等著作和发表了论文100 多篇,对情报语言学的理论建设和文献分类法的编制、修订工作有一定的贡献。

  2.6.9 白国应(1933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他主要从事文献分类学的研究、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和修订、文献分类学的教学工作。他先后参加过《科图法》、《大型法》、《人大法》、《中图法》和《中国档案分类法科研档案分类表》的编制、修订工作,并曾担任《科图法》修订小组负责人和修订委员会副主任,主持《科图法》第二、三版的修订出版工作。编著有《图书分类理论与实践》、《各种图书分类方法》、《图书分类学》、《图书分类》、《文献分类》、《图书分类学文集》等10 多部, 发表文献分类学的论文100多篇。

  2.6.10 刘湘生(1939—)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他主要从事情报检索语言的研究、文献分类法的编制、修订和汉语主题词表的编制工作。现任《中图法》编委会副主任兼主编,组织《中图法》第三版、四版的修订和一系列版本的编辑出版工作。主要著作有:《汉语主题词表的理论和使用》、《主题法的理论与标引》等。还参与或组织编辑《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文献分类岗位培训教程》和《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等书。

  3 20世纪中国文献分类学研究的基本经验

  20世纪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中国文献分类学所以取得重大的成就,其基本经验有:〔60〕

  3.1 理论联系实际

  文献分类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所揭示的是文献分类活动的规律。无论是研究文献分类的基本理论、编制文献分类法和从事文献分类工作,都要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便在此基础上,总结成一定的理论,写出一些论著。实践证明,这一百年来,通过编制和修订一系列文献分类法,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原则、分类体系、列类标准、号码制度、索引方式等。结果不但使文献分类法得以顺利的完成,而且提高了文献分类学的理论水平。理论总结出来后,又要不断地指导文献分类的实践,使文献分类法的编制和文献分类标引工作,在文献分类理论指导下有规律地进行,从而提高工作的质量。

  3.2 发扬学术民主

  我国文献分类学所以出现三次高潮,都是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的结果。由于学术民主,大家心情舒畅,思想活跃,干劲倍增,因此在研究领域上广泛展开,使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相反,在1966—1976年动乱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扼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学术上受到压抑,文章很少,特别是1966—1973年连一篇也没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只有发扬学术民主,文献分类学才能繁荣昌盛。

  3.3 不断引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文献分类学是一门新建的学科,许多领域都有待去开拓。20世纪以来,有一批学者不断引进一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诸如数理逻辑、辩证逻辑、模糊数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技术、分析综合方法、数学方法、计量方法、模拟方法、实验方法和引文分析方法等。这些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应用到文献分类学研究领域以后,就产生了威力,为文献分类理论、方法研究和实际应用开创了可喜的前景,同时开拓了广阔的新领域,产生了一批新成果。例如:检索语言、文献分类系统性、文献分类自动化、分类主题一体化、文献分类语言转换、模糊分类、分类后控技术等。

  3.4 积极吸收国外文献分类学的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近代和现代文献分类学都是积极吸收国外文献分类理论和方法的结果。20世纪初期,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文献分类理论和方法。20世纪中期,大量吸收了苏联的文献分类理论和方法。特别是20世纪后期,全面吸收国外的文献分类理论和方法,如:分面组配、半分面、自动化、标准化、分类主题一体化、分面叙词法等。在吸收过程中,大家都注意有分析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做到真正地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分类学。

  3.5 批判继承我国文献分类遗产

  我国文献分类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遗产,有着宝贵的经验,有着闪光的思想,我们需要批判继承它,以便学习和运用他们的长处和优点,扬弃他们的短处和缺点。一百年来,我们通过对孔子、荀子、刘向、刘歆、班固、李充、郑樵、祁承爜、章学诚、康有为、梁启超、沈祖荣、杜定友、刘国钧、皮高品等的文献分类遗产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文献分类学的理论,同时也初步摸清了我国文献分类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3.6 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必须及时掌握国内外学术动态,评价学科进展,宣传最新成果,把握学科的发展动向。近二十年来,我国一些学者撰写了一批关于文献分类学的综述、评述、研究方向、重点和热点等论文,对指导科学研究、提高有关单位和学者的知名度,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后仍需继续做这些工作。

  3.7 加强组织领导

  我国1925年成立中华图书馆协会,1978年以后,相继成立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科技情报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以及其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分会,而且每隔一定时间,都举行科学讨论会或学术研讨会,这就促进了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再加上建国以后,从《人大法》、《中小型表》、《科图法》、《武大法》、《大型法》到《中图法》,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或部门出面组织,编辑委员会或修订委员会集体编制或修订,所以进展很顺利,大都取得了成功。因此,今后为了开展文献分类学研究和编制文献分类法,仍须加强组织领导。

  3.8 大力培养人才

  人才是事业兴旺和学科发展的根本。20世纪以来,各个图书情报机构和大学图书馆学系、情报学系都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特别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还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这就给文献分类学研究输送了高级研究人才。从在文献分类学领域中有重大建树的人才来看,他们大都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良好的中文根底、扎实的文献分类学知识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因为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能有效地加工和传递信息,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较高的外语水平有助于提高信息和知识的接受能力,良好的中文根底是提高论著水平的必备条件,扎实的文献分类学知识就能加深研究的深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是创造优秀成果的根本保证。

  3.9 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

  现在各个图书情报单位,大都已有一些研究员、副研究员或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教学单位已有一些教授、副教授,这些都是专家。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不但是在编制文献分类法,制定文献分类规则、指导文献分类工作、进行文献分类理论研究等方面起着带头作用,而且指导后学和带领研究生。事实证明,有不少论文都是在专家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在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方面给予具体指导。还有一些研究生的导师,充分发挥了言传身教、全面育人的作用。他们不但在教学、科研和论文指导工作中随时注意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而且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以优秀的品德感染学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不仅要谈学术,而且要谈思想,更要谈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本领的学者。

  3.10 大力开辟学术园地,采取有效措施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献分类学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和图书馆界、情报界大力开辟学术园地分不开的。据统计,出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刊物100多种,几乎每一种都刊载有文献分类学的文章。 特别是《图书情报工作》、《四川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江苏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工作》等发表的更为多一些,总数都在50篇以上。这是和他们编辑部认真组织,热心培育有很大的关系。还有最近20年来,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部委都设立科技进步奖,国家科委设立情报成果奖,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及其分会设立优秀著作和优秀论文奖,这对促进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和图书分类法的修订起了积极的鼓励作用。

  (收稿日期:1998—11—23)

作者介绍:白国应,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 100080


    相关文章

    二十一世纪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新发展_姚伟钧

    二十一世纪中国饮食文化史 研究的新发展 姚伟钧 罗秋雨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历来以饮食史和饮食民俗为主要视角,进入2仍延1世纪, 提要: 续这一传统,但在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深度方面均有所突破.文化人类学介入中国饮食的是从二十世纪后 ...

    史学概论2014

    史学概论复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类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 二.列举1各种历史观:唯物史观.英雄史观.天命史观.进化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循环论史观.现代化 ...

    15春西交[护理学研究]在线作业及答案

    15春西交<护理学研究>在线作业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我国首次开通国际联机情报检索是在(C) A. 1960年 B. 1970年 C. 1980年 D. 1990年 满分:2 分 2. 如 ...

    特种文献之专利文献检索作业

    "专利文献的检索与利用"作业 一. 名词解释: 专利 :专利(patent)从字面上讲,"专利"即是指专有的利益和权利.专利一词来源于拉丁语Litterae patentes,意为公开的信件或公共文献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落变迁文献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落变迁文献研究综述 李昱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落发生了巨大变迁.本文在归纳和总结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这段时期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并将中国村落变迁的特征归纳为区域研究的不均衡.微观的转向.多学科的交织三 ...

    社会学学生必读100本书

    社会学系学生阅读书目(第一批): 1. <社会学>戴维" 波普诺 辽宁人民(或华夏)出版社 2. <社会学主要思潮>雷蒙" 阿隆 华夏(或上海译文)出版社 3. <西方社会学>W.D. ...

    近十年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分析

    乡村旅游在国内外持续走热,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和研究状况,笔者选取国内旅游界权威期刊<旅游学刊>和国外三大权威期刊之一的<Tourism Management>上2004年 ...

    医学信息检索在线作业2013

    1. BP在OVID平台提供三种检索途径( ).高级检索 (Advanced Search).基本检索 (Basic Search)和( ).C 题录检索 2. 在CBM的基本检索状态,以下哪个属于错误的提问方式C *指南 3. 4. 以下 ...

    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

    命运又如何呢? 一.资料发掘:把根 留住 20世纪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之一,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传统文化 受到了猛烈冲击,许多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有鉴于此,中国 的文化精英们,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尽力抢救.发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