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与_纯洁的精神_凸凹

北京日报/2012年/1月/5日/第019版

文化周刊・阅读

史铁生与“纯洁的精神”

——史铁生先生周年祭

凸凹

得知史铁生去世时,我先是心中一阵锥痛,继而是一片苍凉与忧伤,感到精神者的离去,伤的是每一个想让生命活出意义的人,因而有普世之悲。

因为我们是本家,相见的时候,有本然的亲情味道。他曾说,没想到你凸凹原来也是史姓,或许我们是一个始祖,或许你就是我早年丢失的一个兄弟。我说,是的,因为我跟你有感应,你在文坛上一发声,我在京西就打喷嚏。我是说,我太痴迷他的文字,每一读到,会心与共鸣处是多的,对他有几分敬重与崇拜。他说,你等我,我要到京西去寻根问祖。

竟等来他的不待之音,于是,我为什么不痛?

那个时候,我想到了当代中国文学曾发生的一场关于“重振人文精神”、“捍卫纯洁的精神”的“论战”。铁生是其中的一个主角,我想,悲痛之后,来一番梳理,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了——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出现了不可讳言的深刻的价值危机,市场和消费激发了人们的物欲,精神价值被空前消解,“经济功利主义”左右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感于这种精神迫压,湖南的韩少功、山东的张炜发出了“反抗”的声音,提出“重振人文精神”的主张,提醒人们,要在警惕“政治功利主义”的同时,更要警惕“经济功利主义”。北京的张承志和史铁生做出了积极呼应,且以更激烈的姿态,就理想、道德、灵魂、信仰、价值、良知、崇高、纯洁等人文精神的构成元素进行了迫切的拷问。张承志甚至把这种“反抗”上升到宗教层面,发出“以笔为旗”,捍卫“纯洁的精神”的呐喊,且以《心灵史》的系统建构支撑自己的主张。史铁生则以沉潜的态度,写出了《我与地坛》等意蕴更为深远的篇什,引人瞩目。 与张承志不同,史铁生从为“重振人文精神”而战转场到探究“在困厄中的升华”,不间断地就人生的根本问题,诸如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肉体与精神(灵魂)进行思考,并解答“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且得出“我”的结论。或者说,他以“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去发现生命的根本处境,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从而探究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心灵的前途和我们生命的终极价值终归是什么?其中《病隙碎笔》是他的代表性作品,表现出生的智慧和存在的安详,文字所至,都是“灵魂的声音”。

那场论战,留下了大量的思想文献,但尘埃落定之后,再翻检那时的文字,感到有太多的烟火气,许多不过是呈现了一种反抗的“姿态”,文学上的贡献是可存疑的。而史铁生则不同,他的文字有永恒的质地,因为他从对外部的反抗,转场到对内心的拷问,使他的写作和生命同构在一起,笔下结晶,是生命的魅力、信仰的要义、精神的奥秘、人性的瑰丽,均关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或许是上世纪那场论说的最终的一个成果,把他作为“纯洁的精神”的最纯粹、最彻底的捍卫者来看待,是不为过的。

史铁生说过,文学就是了解自己,就是解决写作者自己的问题。他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生的困厄中突围,找到生存之上的生命自由。二十多年来,他对生命进行了循环反复的探究、思考、咀嚼和叩问,一如圣徒踽踽独行于漫漫天路,终于跨过窄门,见到了天光。那就是他用自己的苦难有力地验证了一个人生的基本伦理,即:人之困,非困于身,而是困于心。

《圣经》说:“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

何兆武依此衍发说,可见“福”的内涵是一种道义的,而非物质的东西。因此,幸福是圣洁,

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的拷问与扬弃,是一种“dunch leiden freude(经历苦难之后的欢欣)”。 据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生命残损的史铁生,在经历了比常人更大的生活磨难之后,反而呈现出连健康人都很难具有的纯净、从容与淡定。因为他在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慕中,“日高日远”,进入了心地通透、自足自适的人生境界。即:自身和谐,我即宇宙。与张承志的“悲苦”、“激愤”相比,史铁生进入了伸展自由的心灵福地,他温厚慈悲,身上有佛光。

而对生命意义的“追慕”,是人类共同的本欲与取向,所以史铁生的“我”,便有了“大我”的本质。用萨特的话说,“我即人人,我就是所有人,也是任何人。”这时的史铁生已是众人之属——人们可以没有成本地享受他所达到的生命深度、精神高度,在荒谬中清正,在虚寒中温暖,获得生的信念和心灵的安妥。人们说他是“文化英雄”,其道理就在这里。

或可以说,史铁生是个福德两全的人。他在不断寻找意义中得到了自我的生命幸福,也把心灵的福音,传递给了别人,成就了一份身后的功德。他本身就是“纯净的精神”,让苟且者惭愧,让欺世者不得活!

北京日报/2012年/1月/5日/第019版

文化周刊・阅读

史铁生与“纯洁的精神”

——史铁生先生周年祭

凸凹

得知史铁生去世时,我先是心中一阵锥痛,继而是一片苍凉与忧伤,感到精神者的离去,伤的是每一个想让生命活出意义的人,因而有普世之悲。

因为我们是本家,相见的时候,有本然的亲情味道。他曾说,没想到你凸凹原来也是史姓,或许我们是一个始祖,或许你就是我早年丢失的一个兄弟。我说,是的,因为我跟你有感应,你在文坛上一发声,我在京西就打喷嚏。我是说,我太痴迷他的文字,每一读到,会心与共鸣处是多的,对他有几分敬重与崇拜。他说,你等我,我要到京西去寻根问祖。

竟等来他的不待之音,于是,我为什么不痛?

那个时候,我想到了当代中国文学曾发生的一场关于“重振人文精神”、“捍卫纯洁的精神”的“论战”。铁生是其中的一个主角,我想,悲痛之后,来一番梳理,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了——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出现了不可讳言的深刻的价值危机,市场和消费激发了人们的物欲,精神价值被空前消解,“经济功利主义”左右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感于这种精神迫压,湖南的韩少功、山东的张炜发出了“反抗”的声音,提出“重振人文精神”的主张,提醒人们,要在警惕“政治功利主义”的同时,更要警惕“经济功利主义”。北京的张承志和史铁生做出了积极呼应,且以更激烈的姿态,就理想、道德、灵魂、信仰、价值、良知、崇高、纯洁等人文精神的构成元素进行了迫切的拷问。张承志甚至把这种“反抗”上升到宗教层面,发出“以笔为旗”,捍卫“纯洁的精神”的呐喊,且以《心灵史》的系统建构支撑自己的主张。史铁生则以沉潜的态度,写出了《我与地坛》等意蕴更为深远的篇什,引人瞩目。 与张承志不同,史铁生从为“重振人文精神”而战转场到探究“在困厄中的升华”,不间断地就人生的根本问题,诸如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肉体与精神(灵魂)进行思考,并解答“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且得出“我”的结论。或者说,他以“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去发现生命的根本处境,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从而探究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们心灵的前途和我们生命的终极价值终归是什么?其中《病隙碎笔》是他的代表性作品,表现出生的智慧和存在的安详,文字所至,都是“灵魂的声音”。

那场论战,留下了大量的思想文献,但尘埃落定之后,再翻检那时的文字,感到有太多的烟火气,许多不过是呈现了一种反抗的“姿态”,文学上的贡献是可存疑的。而史铁生则不同,他的文字有永恒的质地,因为他从对外部的反抗,转场到对内心的拷问,使他的写作和生命同构在一起,笔下结晶,是生命的魅力、信仰的要义、精神的奥秘、人性的瑰丽,均关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或许是上世纪那场论说的最终的一个成果,把他作为“纯洁的精神”的最纯粹、最彻底的捍卫者来看待,是不为过的。

史铁生说过,文学就是了解自己,就是解决写作者自己的问题。他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生的困厄中突围,找到生存之上的生命自由。二十多年来,他对生命进行了循环反复的探究、思考、咀嚼和叩问,一如圣徒踽踽独行于漫漫天路,终于跨过窄门,见到了天光。那就是他用自己的苦难有力地验证了一个人生的基本伦理,即:人之困,非困于身,而是困于心。

《圣经》说:“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

何兆武依此衍发说,可见“福”的内涵是一种道义的,而非物质的东西。因此,幸福是圣洁,

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的拷问与扬弃,是一种“dunch leiden freude(经历苦难之后的欢欣)”。 据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生命残损的史铁生,在经历了比常人更大的生活磨难之后,反而呈现出连健康人都很难具有的纯净、从容与淡定。因为他在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慕中,“日高日远”,进入了心地通透、自足自适的人生境界。即:自身和谐,我即宇宙。与张承志的“悲苦”、“激愤”相比,史铁生进入了伸展自由的心灵福地,他温厚慈悲,身上有佛光。

而对生命意义的“追慕”,是人类共同的本欲与取向,所以史铁生的“我”,便有了“大我”的本质。用萨特的话说,“我即人人,我就是所有人,也是任何人。”这时的史铁生已是众人之属——人们可以没有成本地享受他所达到的生命深度、精神高度,在荒谬中清正,在虚寒中温暖,获得生的信念和心灵的安妥。人们说他是“文化英雄”,其道理就在这里。

或可以说,史铁生是个福德两全的人。他在不断寻找意义中得到了自我的生命幸福,也把心灵的福音,传递给了别人,成就了一份身后的功德。他本身就是“纯净的精神”,让苟且者惭愧,让欺世者不得活!


    相关文章

    用课本佳句素材写作文

    课本佳句作文素材 3.普希金<致大海>:用诗人的激情战斗,即使换来的是溪流般的磕磕碰碰,也绝不回头,目光指向大海的自由与光明,用生命刻在剑锋上的光芒,追求至高无上的爱情,即使命丧黄泉,也依然活在情深处. 4.舒婷的诗:五百年的繁 ...

    2秋天的怀恋

    1.秋天的怀恋 史铁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平凡小事体现人物精神的方法,抓住人物举止.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师讲述:秋天是 ...

    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棵树--[合欢树]读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那样的一棵树 --<合欢树>读后感 合欢树在传说中一直是不离不弃的象征,它不像牡丹.玫瑰那样有娇艳的花朵,也不像白杨.松树那样有挺拔的身姿:它没有艳丽的外表,也没有传世的盛名.它所拥有的只是坚韧.朴素.纯洁,最重要 ...

    秋天的怀念课堂实录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师:今天,一位新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课,刚才听主持人介绍,我从哪儿来? 生:清华大学.(笑) 师: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师:今天的课上,要为同学们带来什么礼物呢?我想起了我 ...

    守望作文培训1920

    高效科研活动记录之"守望"作文批改 19班:殷芹李芃宇许晗王旭日胡永康范航吴明杰王雪 20班:毕梦雪李志明张琦王春蕾崔佳敏刘慧丁可心朱旭阳 题目回放: 生命需要守望者,就像森林需要护林人,灯塔需要守塔人一样,尽管他们的身 ...

    [我与地坛]: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

    <我与地坛>: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篇作品.它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散文之一.这篇作品我前前后后读了许多遍.我之所以特别推崇偏爱它,不仅仅因为在这 ...

    2011年浙江省高中语文会考篇目知识点归纳

    一.<沁园春-长沙> B. "湘江秋色图"如何描绘?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答: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画.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各作为一个点,再用"万类&q ...

    读书节有感

    阅读可以荡涤灵魂!!! --写在读书节并怀念丰子恺先生 平遥中学 程瑞芬 于我,常有百无聊赖的时候. 其实,更准确一点来说,应该是内心的空虚总不时地来叩我的心门...... 其时,最好的自我疗救便是浸泡在"书海"之中:有 ...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共名与无名(陈思和) 共名,时代有重大主题,知识分子有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个性的独创性被时代主题掩盖,文学创作表现为宏达叙事. 无名,时代进入开放.多元时期,出现了无潮.无定向现象,表现出多元的价取向,作家的叙事立场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