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⑵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导学法教学、对比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

点如何? 【思考】

1、鸡蛋是空心还是实心?它有几层?

(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地球内部有几个圈层?我们又该如何知道?) 2、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不能向鸡蛋那样削开,那又该如何知道?(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引出地震波) 【新课探究】

探究一: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总结】

1、不能。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14千米。 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有。(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3)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4)遥感技术 (5)其他的手段

2、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

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 【总结】

1、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波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

2、先上下颠簸或左右摇晃,与二者的传播速度有关。 3、横波破坏大。与地震波的波动方向有关。 4、较为稳定。

【讲述】

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外部的信史。 【板书小结1】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课堂练习1】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探究二:1、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总结】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对照幻灯片上的图1.26进行讲解,并适时分析。

2、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读图1.27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思考

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物质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在图中找到软流层的位置,结合提供的材料掌握软裂层的相关知识。 材料:软流层

由于人类尚未直接接触此层,故对其性质都是推测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性质。在岩石坚硬处传播快,反之慢。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因此被认定较软,并可能有一定流动性,故名。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2、不连续面(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内部圈层结构的名称

地壳 地幔 地核

4、岩石圈 【课堂练习2】

课本P24的活动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过渡】在地球的外部还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圈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探究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出示表格】让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情况。

读图1.28地球外部圈层示意,思考

1、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

2、地球外部圈层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3、地球外部圈层之间以及它们和岩石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4、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中,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一层?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如果大气圈、水圈或者岩石圈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对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板书小结3】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名称和物质组成 (1) 大气圈 (2) 水圈 (3) 生物圈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练习3】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课堂小结】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课堂作业】

1、在莫霍界面以下( A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2、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 B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3、水圈是( B )的圈层

A.连续而规则 B.连续不规则 C.不连续但规则 D.不连续不规则 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 【课外作业】 1、P29活动。 2、练习册。 【学习反思】

1、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几部分知识?有哪些知识点比较较难? 新课标要求地理学习必须从注重地理结果转变为地理过程的学习,因而在学习活动中,通过2、探究挑战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大家通过自己探索,明白了一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使自己真正体验到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教学反思】

1、问题的设计要更加简洁明了。

2、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4、加强自身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5、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

6、在课堂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1、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⑵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导学法教学、对比法教学、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

点如何? 【思考】

1、鸡蛋是空心还是实心?它有几层?

(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地球内部有几个圈层?我们又该如何知道?) 2、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不能向鸡蛋那样削开,那又该如何知道?(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引出地震波) 【新课探究】

探究一: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总结】

1、不能。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14千米。 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有。(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3)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4)遥感技术 (5)其他的手段

2、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

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 【总结】

1、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波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

2、先上下颠簸或左右摇晃,与二者的传播速度有关。 3、横波破坏大。与地震波的波动方向有关。 4、较为稳定。

【讲述】

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外部的信史。 【板书小结1】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课堂练习1】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探究二:1、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总结】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对照幻灯片上的图1.26进行讲解,并适时分析。

2、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读图1.27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思考

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物质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在图中找到软流层的位置,结合提供的材料掌握软裂层的相关知识。 材料:软流层

由于人类尚未直接接触此层,故对其性质都是推测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性质。在岩石坚硬处传播快,反之慢。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因此被认定较软,并可能有一定流动性,故名。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2、不连续面(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内部圈层结构的名称

地壳 地幔 地核

4、岩石圈 【课堂练习2】

课本P24的活动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过渡】在地球的外部还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圈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探究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出示表格】让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情况。

读图1.28地球外部圈层示意,思考

1、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

2、地球外部圈层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3、地球外部圈层之间以及它们和岩石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4、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中,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一层?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如果大气圈、水圈或者岩石圈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对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板书小结3】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名称和物质组成 (1) 大气圈 (2) 水圈 (3) 生物圈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练习3】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课堂小结】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课堂作业】

1、在莫霍界面以下( A )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2、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 B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3、水圈是( B )的圈层

A.连续而规则 B.连续不规则 C.不连续但规则 D.不连续不规则 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 【课外作业】 1、P29活动。 2、练习册。 【学习反思】

1、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几部分知识?有哪些知识点比较较难? 新课标要求地理学习必须从注重地理结果转变为地理过程的学习,因而在学习活动中,通过2、探究挑战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大家通过自己探索,明白了一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使自己真正体验到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教学反思】

1、问题的设计要更加简洁明了。

2、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4、加强自身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5、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

6、在课堂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文章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中 李志静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 ...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教案设计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教案设计 共1课时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 ...

    1.4地球的图层结构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 [教学目标 ]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 ...

    2018高中地理狂刷0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

    第1章 行星地球 狂刷0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上图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壳在海洋中缺失 B .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 .②层是软流层 D .岩石圈是指① ...

    鲁教版地理必修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word教案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②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③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 ...

    自然地理学论文

    自然地理学论文 地球表层系统的特征 -------从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 摘要: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构成了地球表层环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 完成的.圈层之间 ...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章思考题答案

    生命科学学院 生态学 一.简要回答太阳对自然地理系统的影响. 答:1.太阳是自然地理系统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系统形成.发展.演进的最根本来源,以维持发生在自然地理系统中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的进行. 2.太阳活动引起的太阳辐射变 ...

    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解读

    高中地理必修Ⅰ课标解读 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地球的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圈层,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呢?水圈,岩石圈,大气圈.我们都知道大气圈作为地球圈层之一,对我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