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学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年”为契机,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力度,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学校概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校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共建、以省管理为主的高校。学校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南省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双“优秀”高校,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学校设22个教学学院、1个教学系。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盖理、工、农、文、经、法、管、教、艺等9大学科门类,是一所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拥有2个国家特色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1个湖南省重点一级学科。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另有4个独立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和1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学校共有73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湖南省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现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4人。2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7人进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省部级突出贡献的专家16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物2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4人、二层次人选4人、三层次人选23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2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2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1人,5人入选湖南省“百人计划”。2

个团队入选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1人获“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人获“全国优秀教师”,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

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2个国家林业局工程研究中心,2个湖南省设计(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基础课示范性实验室,4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并在岳阳市平江县建立了面积达7.2万亩的集教学、科研、生产、实习、生态保护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芦头实验林场。

近五年来,学校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77项;新增科研项目经费约5.5亿元。新增科研成果奖45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9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9项)。共获专利授权993项,科研成果转让145项。发表学术论文4515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965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396篇)。出版科研专著及教材近200部。

学校具有招收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设立了与英国班戈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目前,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荷兰、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挪威、瑞典、德国、奥地利、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狠抓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开展“改革创新年”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升了学校办学实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一)服务面向与人才培养目标

服务面向:立足湖南,面向中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重点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现代化。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设置与规模

目前,学校共有73个本科专业,涵盖九大学科门类,其中理学门类6个,工学门类36个,农学门类5个,文学门类7个,经济学门类3个,法学门类1个,管理学门类10个,教育学门类1个,艺术学门类4个。全日制在校生总数27655人,其中本科生23678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5.62%。

(三)本科生源质量

学校通过扩大招生宣传力度、合理分配分省专业招生计划、制定高分考生报考优惠政策、不断拓展优秀生源基地等途径,进一步提升本科生源质量。2014年,学校共招收本科新生6005人,生源省份覆盖除上海市、西藏藏族自治区以外的29个省份。其中,除北京市外的其他28个省份进入本科一批次招生;录取普通文理科本科一批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上考生3730名(占79.7%,同比增加1.9%),超过本科一批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10分以上的考生2996名(占64%,同比增加10%),共436名第一次投档进档录取的高分考生获得新生入学奖学金;湖南省一本批次普通文理科报考我校人数达到8962名,学校录取分数较去年提高,本科一批文科录取线578分(高于省控线16分、省内排名第六)、理科录取线537分(高于省控线15分、省内排名第八),在新升格的湖南省内五所本科一批招生高校中,我校投档线文科排名第一,理科排名第二。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始终坚持“教师为本”的理念,致力于师资队伍结构的持续优化和整体素质的稳步提高,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和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以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为基础,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和管理三个环节,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全校共有专任教师1451人,返聘、外聘教师202人,生师比为19.73:1(见表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209人,占83.3%;具有教授及副教授职称的教师657人,占45.3%;有外校教育经历的教师1103人,占76%(见表2)。

表1 生师比 教师总数

年度

专任教师 返聘、外聘教师 折合教师数 学生数

2014年 1451 202 1525 30083 19.73:1 折合 生师比

表2 专任教师队伍年龄、职称、学缘结构表 35岁及以下

总人数

年龄

1451

总人数

职称

1451

总人数

学历

1451

学缘

结构 总人数 1451 412 28.39 797 54.93 242 16.68 0 0 192 13.23 博士 465 32.05 硕士 686 47.28 本科 108 7.44 专科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517 35.64 教授 570 39.28 319 21.98 讲师 45 3.10 36-45岁 46-55岁 56岁以上 副教授 助教及以下 有外校教育经历的教师 1103 76 无外校教育经历的教师 348 24

学校根据《湖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试行办法》(湘人社发〔2011〕45号),2014年内引进“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高层次人才2人、接收“985”或“211”院校博士毕业生12人。

学校有较为完善的教师能力发展支持和培养体系。学校实施青年教师骨干培养计划,推动青年教师业务技能的全面提升。2014年,选派443名教职工赴国内外(其中赴国外研修39名)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培训机构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其中专任教师434人,实验技术人员9名。继续支持教师学历提升,提高专业基础知识,2014年有34人获得博士学位。

学校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在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将教授每学年至少讲授一门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一项考评指标,保证了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条件建设

学校不断加大本科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本科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为本科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教学经费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始终把本科教学投入放在首位,确保教学经费拨款及时、足额到位。2014年,学校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总投入2578.81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2277.94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273.85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390.97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本科教学各项经费投入稳中有升,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较好地满足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奖励与资助,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内优秀奖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项目20余项。2014年,学校发放国家及社会奖助学金2338.4万元,学校奖学金130万元,勤工俭学120万,减免学费153.6万,总额达2778.4万元,受惠学生达11139人次,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45.34%。

2.教学用房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412201㎡,生均教学行政用房达14.91㎡,体育运动场地(含室内)面积83000m2。学校教室种类齐全,功能完备,绝大部分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并实现了同一平台统一控制,较好地满足了本科教育教学的需要。

3.实验室及仪器设备

学校重视实验室建设,通过财政部项目、重点学科、学校自筹等各类经费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切实改善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建设了多个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科研实验平台。目前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4个,学校本科教学实验中心26个(涵盖89个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69026m2,生均实验室面积为2.9㎡。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33785万元,生均11231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440台件,总值13389.78万元;教学用计算机7575

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32台。2014—2015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895万元,生均新增2067元(见表3)。

表3 2014年实验室条件总体情况 仪器设备值

在校

生数

(人) 总面积生均总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实验室面积 折合在校生数(人) 教学科研仪器 设备总值

总值 生均当年新增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值 总值 生均

(㎡) (㎡) (㎡) (㎡)

27655 412201 14.91 69026 2.9 30083 (万元) (元) (万元) (元) 33785 11231 4895 2067

4.实习基地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并优化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学校建有签约或挂牌的校外实习基地296个,其中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13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校内实习基地8个,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建设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3个。

5.图书资源

学校拥有东园图书馆与西园图书馆两座图书馆,建筑面积31722.39㎡,阅览座位2958个。2014年开工对西园图书馆进行改扩建,又将增加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16年将正式对读者开放。图书馆藏书总量268.7万册,其中纸本图书188万册,电子图书80.7万种。中外纸本期刊2032种,电子全文期刊近14600种,馆藏生均纸本图书62.5册。学校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拥有数据库62个(子库)及几十个湖南省高数图数据库资源。网络设备先进、功能齐全,能提供各类电子文献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延伸了资源利用终端,满足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图书馆年读者入馆人数达100万人次,外借图书26.8万册次。同时,各教学单位均设有图书资料室,专业图书资料齐全,能很好地为本科专业教学服务。

2014年,学校投入图书资料建设经费733万元,用于购置图书文献资源。其中学校下拨图书馆图书文献资源建设费438万元,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195万元,教学单位图书资料室建设费100万元。

6.数字化校园

学校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信息化服务的基础环境,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14年,共投入经费650.75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其中,用于多媒体建设98.55万元、数字校园平台193万元、网络安全建设88万元、基础设施建设271.2万元。

2014年,学校启动了信息标准体系的制订工作,实施了校级共享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校园内网完成升级优化,实现了网络结构扁平化;教学办公区和学生区有线网络改造和无线网络对接顺利完成,校园网出口带宽扩展到6.5G,信息化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搭建了视频资源管理平台,加强特色资源建设。建成教师专用课件制作室和培训机房,并向全校教师免费开放;完成课堂录播室建设,并提供录播和制作服务;积极组织老师参加湖南省教育技术应用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各一人。全年新建多媒体教室21间,全校公共多媒体教室达216间,座位数1.92万个,共承担多媒体教学18.3万课时,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信息化教学环境保障和过程支持不断加强。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模式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强实践教学场地、设施建设,强化教学环节过程管理,教学相长风气浓厚。

(一)专业建设

1.依托品牌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的协调发展

学校现建有教育部特色专业5个: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森林保护、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建有湖南省特色专业13个:林学、园林、旅游管理、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森林保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环境科学、市场营销、工业设计;建有湖南省“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生态学、木材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其中生态学专业为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学校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林学、生态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列入教育部、

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进行重点建设。

学校依托品牌专业,发挥其引领与示范作用,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促进新办专业、新兴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学校严格控制新办专业的申报,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加强新办专业与新兴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强化其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促进全校九大门类专业的协调发展。

2.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根据“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学校进一步完善了71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总学分控制在175分左右,增加部分主干课程的学分和学时数,适当增加公共课的课程设置灵活度,对于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的课程适当减少开课学时或者停开,相近似的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大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课学时,特别是工科类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达到总学时的32-35%,理科和文科类专业的实验实践学时也略有增加,分别占专业总学时的25%和18%,鼓励各专业开设创新性实验课程。

(二)课程建设

依托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及平台,大力开展课程建设,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课堂考核方式等,分大类专业建设了一批优秀课程群,包括林学类、林业工程类、经济类、管理类、土木工程类、基础课类等六大类课程群及其平台建设。同时,通过培训与合作开发的方式,提高了课程教学软件水平及其适用性。

学校建有“木材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学英语”和“木材学”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程力学”、“林业遥感”、“普通生态学”、“经济林栽培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材料力学”、“木材学”、“大学英语”、“电路分析基础”、“供应链管理”、“食品原料学”、“基础英语”、“旅游景区管理”、“植物组织培养”、“体育”15门省级精品课程。2014年,积极开展慕课、微课建设。

2014年,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为2274门(不含实验课程)。各门类选修课和实践课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比例见表4。

表4 各门类选修课和实践课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比例 选修课学分占毕业总学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学科门类 比例 理学 工学 农学 文学 经济学 法学 管理学 教育学 艺术学

(三)教材建设

学校建有完善的教材建设机制,坚持教材建设服务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教学需要的原则,做好教材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的衔接。采取有力措施支持编写、出版特色教材。根据教材建设规划,完成了年度教材建设任务。2014年,新增教材建设立项20部,完成出版各类教材18部。

(四)实践教学

1.注重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校高度注重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加强对实验课教学过程的监控,确保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师配备,增开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充分满足实验课程教学需要。

2014年,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建设项目、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建设项目共立项 150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个,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强化过程管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2014年,学校增加实习经费投入160多万元,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40多万14.6% 14.6% 14.6% 13.5% 13.5% 13.5% 13.5% 13.5% 13.5% 比例 26.9% 29.2% 30.9% 20.7% 23.1% 19.0% 23.9% 22.7% 23.6% 实践教学学分占毕业总学分

元,学科竞赛经费100万元。这些新增经费有效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实习实训采取“计划审核”、“过程考察”、“总结报告”的模式严格管理。一是实习实训开始之前由教学单位提交实习实训计划,经教务处审核通过后,才能申请项目经费开展实习实训;二是实习实训过程中,学校采取电话访查、现场考察实习实训基地的方式详细了解实习实训的进展情况;三是实习实训结束后,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向学校提交详细的实习总结报告。通过增加投入、规范管理等措施,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提高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建立实习实训良好平台

学校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力度,继续实行与实习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和基地挂牌等制度。按计划对现有各类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和校级实习基地足额拨付年度建设经费,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和沟通,促进学生技能训练与培养,达到实习实训的预期教学效果。

2014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 项目,机电工程学院的 “机电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获批省级立项,分别获30万元的经费资助。

4.着力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实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实行指导教师评阅、审阅人评阅和答辩小组考核的三审制度,从选题质量、写作态度、论文质量、答辩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前期,教研室提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校、院(系)组织审核,网上公布,学生自选;中期,教务处、院(系)及教研室进行中期检查与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后期,指导教师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与要求进行审阅,专业负责人评阅和答辩小组考核相结合,实现了从选题、开题到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估,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201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831人,优秀率15%,94篇毕业设计(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学校在林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选取部分学业优秀的本科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方式,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论

文)环节。

(五)教学改革与研究

1.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改革研究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2014年,学校继续实施“教研室教研活动专项工程”、“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工程”、“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竞赛工程”、 “青年教师英语应用能力培训工程” 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程”等活动,投入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160万元。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研究活动,有效地促进广大教师热爱教学、潜心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

2.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获得重大突破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2014年,学校获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6项,资助经费26万元,学校按1:1的比例予以配套支持;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48项,资助经费16万元。学校注重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转化,受益面广泛。2014年,由吴义强教授主持完成的“林业工程类专业创新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有效地提升了我校教学改革研究水平。

(六)教育国际化

2013年10月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是湖南省唯一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班戈学院平台,学校将全面引进班戈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提升学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锐意创新,全面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及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从而更好地为湖南建设教育强省、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事业服务,社会效益巨大。班戈学院于2014年首次招生,共招收金融、会计及电子工程三个专业学生261人。

国际学院经过10年的探索与发展,在招生规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出国留学等各方面,均居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深受学生与家长赞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目前办有2012年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及

国际经济贸易、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的国际教育实验班,2014年,三个专业共招生172人。中外合作办学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与英国威尔士大学合作)自2014年起停止招生。

2014年学校派往世界各地合作院校的各类出国留学、游学学生60余人,招收各国来华留学生56人(含语言生、本科、硕士、博士)。学校与20多个国家的70多所大学和机构保持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同期共聘请各类外教15人次。

五、质量监控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领导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从组织、制度、师资、经费、条件等方面优先保障本科教学需要。学校多次召开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专门研究本科教学工作,从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需要出发,抓住本科教学主要环节,研究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改革项目、重大教学经费支出和重要文件出台等工作。

学校明确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是学校和学院(系)本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始终把本科教学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定期召开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各院(系)定期召开本科教学专题会议,研究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职能部门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

(二)构建和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校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工作方案》,构建和完善组织系统、目标与标准系统、制度系统、监控与评价系统和反馈与持续改进系统,强化过程监控与反馈,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1. 大力加强教学督导工作

学校构建了校级与院级督导相结合的工作制度,本年度校级督导团成员共12位,以两人为一个工作小组,全年深入各学院(系)各专业、年级、班级课堂,在完成了843人次(课时)的听课评教任务外,抽查学生课堂到课率1812次,参与了各学院(系)的毕业论文答辩58组、243人次。学校出台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单位教学督导实施办法》,聘任了了41位二级督导。二级督导以听课评

教为中心,从专业的高度和教学的全过程帮助青年老师来认知和领悟教学的艺术与技巧。校级与院级督导相结合的工作制度能有效地发现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引导教师形成优良教风、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坚持领导干部听课评教及同行评教制度

学校建立了校院领导听课制度以及同行评教制度,每学期第一周开展全校教学大检查,学校领导和院系领导巡视教学秩序,第十一周院系领导进行常规性检查听课。学校规定校领导每两周听课评教1次,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节。此外,学校还实行同行评教制度,为深入探究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继续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及学生信息员工作 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考核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评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状态,沟通教与学的信息,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每学期组织全校学生对所有课程进行网上评教,并将学生网上评教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学校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促进教学管理民主化、规范化。学生信息员代表广大同学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学校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2014年,我校共聘任了100名学生信息员,收集并整理了有效教学信息226条,及时反馈到相关学院及职能部门,整改落实到位208条,整改率93.04%,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积极开展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工作

学校以专业评估、认证为契机,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的总结,查找问题,明确发展方向。2014年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估认证工作,评估组专家一致认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达到了高等教育本科专业评估的要求,通过迎评与自评实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专业评估与认证对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推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还启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证工作。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满意度

2014年,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分别从各院系专业班级中随机抽取80名学生代表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0张,共收回有效问卷3670份。经过统计分析显示:学生学习总体满意度为92.5%。学生对学校的硬件条件、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等方面满意度较高,对教师的满意度较高达93.1%。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作态度满意度为92.8%,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93.0%,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为92.6%。

(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注重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学生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创新性强的学生。2014年,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为79.7%,体质合格率为99%。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为99.5%,学位授予率为96.7%,598人考取了研究生,其中111人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深造119人。评选省级优秀毕业生124人, 校级优秀毕业生1542人,三好学生和十佳三好学生550人,优秀班集体39个。学校共评选表彰五四红旗团委6个、共青团工作创新奖6个、五四红旗团支部42个、优秀共青团干部853名,优秀共青团员1307名,完成推优入党917人。

学校高度重视推进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从经费支持、政策制定等各方面鼓励和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学科竞赛。2014年,学校学科竞赛获奖总数为63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56项。

(三)就业情况

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院(系)两级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夯实基础,健全和完善就业工作领导体系。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突出重点,打造校企、校地、校产相结合的就业供需体系。不断加强引导,构建全程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进一步强化服务,完善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以人为本,搭建人性化的就业帮扶体系。毕业生就业质量、层次不断提升。

2014届本科毕业生共5462人,截止7月31日,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7.66%;截止11月30日,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2.91%。从各专业的就业情况

来看,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的专业共计34个、在80%-90%的专业有17个、在70%-80%的专业有6个、在60%-70%的专业有2个、在60%以下的专业有4个。总体来看,在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保证了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初步实现了从“高就业率”到“高就业质量”的转变。

(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情况

学校对15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2014届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65份,结果表明:96.5%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好”和“很好”。92%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工作责任心强;90%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能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团队合作精神好,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8%用人单位反映个别毕业生的社交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有待加强, 希望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七、教学工作特色

(一)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学校党委将2014年确定为“改革创新年”,教育教学的改革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是积极开展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推行全面选课、平行开课,扩大公选课程的网络选修力度。二是督促老师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完善本科生教育质量保障、评估与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监控与评估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大力加强和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2.推进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一是加大网络视频课程建设的力度,将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相协调。二是采

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申报及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切实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探讨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特色化”、“精品化”和“系列化”。

3.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实验管理机制

一是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二是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技术培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努力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实验技能、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三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在稳定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的实习基地,以满足实习教学的需要。同时要加强与实习基地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合作,按照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的要求和标准,提高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保障实习教学质量。 “改革创新年”活动中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我校以“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的成功获批为契机,积极推进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强化学风考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考风是建设良好校风的前提条件,考风建设的核心在于“公平”。我校针对当前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考试模式,对我校的课程考试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建立完善的主干课程的试题库或试卷库,全面推行“考教分离”的考试制度。课程考核的原则是适当减少笔试课程、运用多种课程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考核方式,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

八、本科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与改进措施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素质

坚持创新创业为主导,树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确定创新创业对我校教育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革的引领作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逐步提高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素质。

(二)积极培育“项目驱动”,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核心是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采用 “项目驱动”模式的“三个引入”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将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2)科技服务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引入到课外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对于拔尖的学生定位于创新能力培养。(3)教研成果直接引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积极推进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落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工作方案》的要求,积极推进各子系统的建设,重点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地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监控和持续改进。营造一种上下联动、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教学相长的良好文化氛围。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学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年”为契机,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力度,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一、学校概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校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共建、以省管理为主的高校。学校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南省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双“优秀”高校,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学校设22个教学学院、1个教学系。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覆盖理、工、农、文、经、法、管、教、艺等9大学科门类,是一所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拥有2个国家特色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1个湖南省重点一级学科。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另有4个独立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和1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学校共有73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3个湖南省特色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现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4人。2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7人进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省部级突出贡献的专家16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物2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4人、二层次人选4人、三层次人选23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22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2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1人,5人入选湖南省“百人计划”。2

个团队入选湖南省科技创新团队。1人获“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人获“全国优秀教师”,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

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性实验室,2个国家林业局工程研究中心,2个湖南省设计(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基础课示范性实验室,4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并在岳阳市平江县建立了面积达7.2万亩的集教学、科研、生产、实习、生态保护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芦头实验林场。

近五年来,学校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77项;新增科研项目经费约5.5亿元。新增科研成果奖45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9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9项)。共获专利授权993项,科研成果转让145项。发表学术论文4515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965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396篇)。出版科研专著及教材近200部。

学校具有招收港澳台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资格,设立了与英国班戈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目前,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荷兰、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挪威、瑞典、德国、奥地利、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狠抓本科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开展“改革创新年”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升了学校办学实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一)服务面向与人才培养目标

服务面向:立足湖南,面向中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重点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林业现代化。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设置与规模

目前,学校共有73个本科专业,涵盖九大学科门类,其中理学门类6个,工学门类36个,农学门类5个,文学门类7个,经济学门类3个,法学门类1个,管理学门类10个,教育学门类1个,艺术学门类4个。全日制在校生总数27655人,其中本科生23678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5.62%。

(三)本科生源质量

学校通过扩大招生宣传力度、合理分配分省专业招生计划、制定高分考生报考优惠政策、不断拓展优秀生源基地等途径,进一步提升本科生源质量。2014年,学校共招收本科新生6005人,生源省份覆盖除上海市、西藏藏族自治区以外的29个省份。其中,除北京市外的其他28个省份进入本科一批次招生;录取普通文理科本科一批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上考生3730名(占79.7%,同比增加1.9%),超过本科一批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10分以上的考生2996名(占64%,同比增加10%),共436名第一次投档进档录取的高分考生获得新生入学奖学金;湖南省一本批次普通文理科报考我校人数达到8962名,学校录取分数较去年提高,本科一批文科录取线578分(高于省控线16分、省内排名第六)、理科录取线537分(高于省控线15分、省内排名第八),在新升格的湖南省内五所本科一批招生高校中,我校投档线文科排名第一,理科排名第二。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始终坚持“教师为本”的理念,致力于师资队伍结构的持续优化和整体素质的稳步提高,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重中之重。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办学的第一要务和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以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为基础,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和管理三个环节,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全校共有专任教师1451人,返聘、外聘教师202人,生师比为19.73:1(见表1)。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209人,占83.3%;具有教授及副教授职称的教师657人,占45.3%;有外校教育经历的教师1103人,占76%(见表2)。

表1 生师比 教师总数

年度

专任教师 返聘、外聘教师 折合教师数 学生数

2014年 1451 202 1525 30083 19.73:1 折合 生师比

表2 专任教师队伍年龄、职称、学缘结构表 35岁及以下

总人数

年龄

1451

总人数

职称

1451

总人数

学历

1451

学缘

结构 总人数 1451 412 28.39 797 54.93 242 16.68 0 0 192 13.23 博士 465 32.05 硕士 686 47.28 本科 108 7.44 专科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517 35.64 教授 570 39.28 319 21.98 讲师 45 3.10 36-45岁 46-55岁 56岁以上 副教授 助教及以下 有外校教育经历的教师 1103 76 无外校教育经历的教师 348 24

学校根据《湖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试行办法》(湘人社发〔2011〕45号),2014年内引进“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高层次人才2人、接收“985”或“211”院校博士毕业生12人。

学校有较为完善的教师能力发展支持和培养体系。学校实施青年教师骨干培养计划,推动青年教师业务技能的全面提升。2014年,选派443名教职工赴国内外(其中赴国外研修39名)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培训机构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其中专任教师434人,实验技术人员9名。继续支持教师学历提升,提高专业基础知识,2014年有34人获得博士学位。

学校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在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将教授每学年至少讲授一门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一项考评指标,保证了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条件建设

学校不断加大本科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本科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为本科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教学经费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筹措办学经费,始终把本科教学投入放在首位,确保教学经费拨款及时、足额到位。2014年,学校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总投入2578.81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2277.94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273.85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390.97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本科教学各项经费投入稳中有升,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较好地满足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奖励与资助,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内优秀奖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项目20余项。2014年,学校发放国家及社会奖助学金2338.4万元,学校奖学金130万元,勤工俭学120万,减免学费153.6万,总额达2778.4万元,受惠学生达11139人次,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45.34%。

2.教学用房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412201㎡,生均教学行政用房达14.91㎡,体育运动场地(含室内)面积83000m2。学校教室种类齐全,功能完备,绝大部分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并实现了同一平台统一控制,较好地满足了本科教育教学的需要。

3.实验室及仪器设备

学校重视实验室建设,通过财政部项目、重点学科、学校自筹等各类经费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切实改善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建设了多个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科研实验平台。目前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4个,学校本科教学实验中心26个(涵盖89个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69026m2,生均实验室面积为2.9㎡。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33785万元,生均11231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440台件,总值13389.78万元;教学用计算机7575

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32台。2014—2015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895万元,生均新增2067元(见表3)。

表3 2014年实验室条件总体情况 仪器设备值

在校

生数

(人) 总面积生均总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 实验室面积 折合在校生数(人) 教学科研仪器 设备总值

总值 生均当年新增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值 总值 生均

(㎡) (㎡) (㎡) (㎡)

27655 412201 14.91 69026 2.9 30083 (万元) (元) (万元) (元) 33785 11231 4895 2067

4.实习基地

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并优化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学校建有签约或挂牌的校外实习基地296个,其中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13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校内实习基地8个,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建设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3个。

5.图书资源

学校拥有东园图书馆与西园图书馆两座图书馆,建筑面积31722.39㎡,阅览座位2958个。2014年开工对西园图书馆进行改扩建,又将增加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16年将正式对读者开放。图书馆藏书总量268.7万册,其中纸本图书188万册,电子图书80.7万种。中外纸本期刊2032种,电子全文期刊近14600种,馆藏生均纸本图书62.5册。学校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拥有数据库62个(子库)及几十个湖南省高数图数据库资源。网络设备先进、功能齐全,能提供各类电子文献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延伸了资源利用终端,满足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图书馆年读者入馆人数达100万人次,外借图书26.8万册次。同时,各教学单位均设有图书资料室,专业图书资料齐全,能很好地为本科专业教学服务。

2014年,学校投入图书资料建设经费733万元,用于购置图书文献资源。其中学校下拨图书馆图书文献资源建设费438万元,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195万元,教学单位图书资料室建设费100万元。

6.数字化校园

学校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信息化服务的基础环境,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14年,共投入经费650.75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其中,用于多媒体建设98.55万元、数字校园平台193万元、网络安全建设88万元、基础设施建设271.2万元。

2014年,学校启动了信息标准体系的制订工作,实施了校级共享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校园内网完成升级优化,实现了网络结构扁平化;教学办公区和学生区有线网络改造和无线网络对接顺利完成,校园网出口带宽扩展到6.5G,信息化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搭建了视频资源管理平台,加强特色资源建设。建成教师专用课件制作室和培训机房,并向全校教师免费开放;完成课堂录播室建设,并提供录播和制作服务;积极组织老师参加湖南省教育技术应用竞赛,获一、二、三等奖各一人。全年新建多媒体教室21间,全校公共多媒体教室达216间,座位数1.92万个,共承担多媒体教学18.3万课时,较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信息化教学环境保障和过程支持不断加强。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模式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强实践教学场地、设施建设,强化教学环节过程管理,教学相长风气浓厚。

(一)专业建设

1.依托品牌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的协调发展

学校现建有教育部特色专业5个: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森林保护、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建有湖南省特色专业13个:林学、园林、旅游管理、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森林保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环境科学、市场营销、工业设计;建有湖南省“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生态学、木材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其中生态学专业为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学校的木材科学与工程、林学、生态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列入教育部、

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进行重点建设。

学校依托品牌专业,发挥其引领与示范作用,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促进新办专业、新兴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学校严格控制新办专业的申报,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加强新办专业与新兴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强化其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促进全校九大门类专业的协调发展。

2.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根据“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学校进一步完善了71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总学分控制在175分左右,增加部分主干课程的学分和学时数,适当增加公共课的课程设置灵活度,对于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的课程适当减少开课学时或者停开,相近似的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大实践创新课程的开课学时,特别是工科类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达到总学时的32-35%,理科和文科类专业的实验实践学时也略有增加,分别占专业总学时的25%和18%,鼓励各专业开设创新性实验课程。

(二)课程建设

依托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及平台,大力开展课程建设,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课堂考核方式等,分大类专业建设了一批优秀课程群,包括林学类、林业工程类、经济类、管理类、土木工程类、基础课类等六大类课程群及其平台建设。同时,通过培训与合作开发的方式,提高了课程教学软件水平及其适用性。

学校建有“木材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学英语”和“木材学”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程力学”、“林业遥感”、“普通生态学”、“经济林栽培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材料力学”、“木材学”、“大学英语”、“电路分析基础”、“供应链管理”、“食品原料学”、“基础英语”、“旅游景区管理”、“植物组织培养”、“体育”15门省级精品课程。2014年,积极开展慕课、微课建设。

2014年,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为2274门(不含实验课程)。各门类选修课和实践课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比例见表4。

表4 各门类选修课和实践课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比例 选修课学分占毕业总学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学科门类 比例 理学 工学 农学 文学 经济学 法学 管理学 教育学 艺术学

(三)教材建设

学校建有完善的教材建设机制,坚持教材建设服务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教学需要的原则,做好教材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的衔接。采取有力措施支持编写、出版特色教材。根据教材建设规划,完成了年度教材建设任务。2014年,新增教材建设立项20部,完成出版各类教材18部。

(四)实践教学

1.注重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校高度注重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加强对实验课教学过程的监控,确保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师配备,增开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充分满足实验课程教学需要。

2014年,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及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建设项目、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建设项目共立项 150项,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个,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强化过程管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2014年,学校增加实习经费投入160多万元,实习基地建设专项经费40多万14.6% 14.6% 14.6% 13.5% 13.5% 13.5% 13.5% 13.5% 13.5% 比例 26.9% 29.2% 30.9% 20.7% 23.1% 19.0% 23.9% 22.7% 23.6% 实践教学学分占毕业总学分

元,学科竞赛经费100万元。这些新增经费有效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实习实训采取“计划审核”、“过程考察”、“总结报告”的模式严格管理。一是实习实训开始之前由教学单位提交实习实训计划,经教务处审核通过后,才能申请项目经费开展实习实训;二是实习实训过程中,学校采取电话访查、现场考察实习实训基地的方式详细了解实习实训的进展情况;三是实习实训结束后,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向学校提交详细的实习总结报告。通过增加投入、规范管理等措施,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提高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建立实习实训良好平台

学校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力度,继续实行与实习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和基地挂牌等制度。按计划对现有各类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和校级实习基地足额拨付年度建设经费,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和沟通,促进学生技能训练与培养,达到实习实训的预期教学效果。

2014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 项目,机电工程学院的 “机电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获批省级立项,分别获30万元的经费资助。

4.着力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实行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实行指导教师评阅、审阅人评阅和答辩小组考核的三审制度,从选题质量、写作态度、论文质量、答辩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前期,教研室提交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校、院(系)组织审核,网上公布,学生自选;中期,教务处、院(系)及教研室进行中期检查与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后期,指导教师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与要求进行审阅,专业负责人评阅和答辩小组考核相结合,实现了从选题、开题到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估,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2014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831人,优秀率15%,94篇毕业设计(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学校在林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选取部分学业优秀的本科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方式,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论

文)环节。

(五)教学改革与研究

1.开展多种形式教学改革研究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2014年,学校继续实施“教研室教研活动专项工程”、“教学团队建设工程”、“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工程”、“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竞赛工程”、 “青年教师英语应用能力培训工程” 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程”等活动,投入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160万元。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研究活动,有效地促进广大教师热爱教学、潜心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

2.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获得重大突破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2014年,学校获省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6项,资助经费26万元,学校按1:1的比例予以配套支持;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立项48项,资助经费16万元。学校注重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转化,受益面广泛。2014年,由吴义强教授主持完成的“林业工程类专业创新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有效地提升了我校教学改革研究水平。

(六)教育国际化

2013年10月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是湖南省唯一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班戈学院平台,学校将全面引进班戈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办学理念,提升学校的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培养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锐意创新,全面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及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从而更好地为湖南建设教育强省、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事业服务,社会效益巨大。班戈学院于2014年首次招生,共招收金融、会计及电子工程三个专业学生261人。

国际学院经过10年的探索与发展,在招生规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出国留学等各方面,均居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深受学生与家长赞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目前办有2012年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及

国际经济贸易、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的国际教育实验班,2014年,三个专业共招生172人。中外合作办学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与英国威尔士大学合作)自2014年起停止招生。

2014年学校派往世界各地合作院校的各类出国留学、游学学生60余人,招收各国来华留学生56人(含语言生、本科、硕士、博士)。学校与20多个国家的70多所大学和机构保持了实质性合作关系,同期共聘请各类外教15人次。

五、质量监控与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领导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从组织、制度、师资、经费、条件等方面优先保障本科教学需要。学校多次召开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专门研究本科教学工作,从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需要出发,抓住本科教学主要环节,研究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改革项目、重大教学经费支出和重要文件出台等工作。

学校明确校、院两级党政一把手是学校和学院(系)本科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始终把本科教学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定期召开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各院(系)定期召开本科教学专题会议,研究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职能部门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

(二)构建和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校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工作方案》,构建和完善组织系统、目标与标准系统、制度系统、监控与评价系统和反馈与持续改进系统,强化过程监控与反馈,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1. 大力加强教学督导工作

学校构建了校级与院级督导相结合的工作制度,本年度校级督导团成员共12位,以两人为一个工作小组,全年深入各学院(系)各专业、年级、班级课堂,在完成了843人次(课时)的听课评教任务外,抽查学生课堂到课率1812次,参与了各学院(系)的毕业论文答辩58组、243人次。学校出台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单位教学督导实施办法》,聘任了了41位二级督导。二级督导以听课评

教为中心,从专业的高度和教学的全过程帮助青年老师来认知和领悟教学的艺术与技巧。校级与院级督导相结合的工作制度能有效地发现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引导教师形成优良教风、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坚持领导干部听课评教及同行评教制度

学校建立了校院领导听课制度以及同行评教制度,每学期第一周开展全校教学大检查,学校领导和院系领导巡视教学秩序,第十一周院系领导进行常规性检查听课。学校规定校领导每两周听课评教1次,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节。此外,学校还实行同行评教制度,为深入探究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继续开展学生网上评教及学生信息员工作 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考核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评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状态,沟通教与学的信息,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每学期组织全校学生对所有课程进行网上评教,并将学生网上评教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学校实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促进教学管理民主化、规范化。学生信息员代表广大同学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助于学校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2014年,我校共聘任了100名学生信息员,收集并整理了有效教学信息226条,及时反馈到相关学院及职能部门,整改落实到位208条,整改率93.04%,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积极开展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工作

学校以专业评估、认证为契机,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的总结,查找问题,明确发展方向。2014年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估认证工作,评估组专家一致认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达到了高等教育本科专业评估的要求,通过迎评与自评实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专业评估与认证对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推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还启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证工作。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满意度

2014年,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分别从各院系专业班级中随机抽取80名学生代表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0张,共收回有效问卷3670份。经过统计分析显示:学生学习总体满意度为92.5%。学生对学校的硬件条件、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等方面满意度较高,对教师的满意度较高达93.1%。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作态度满意度为92.8%,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93.0%,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为92.6%。

(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注重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学生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创新性强的学生。2014年,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为79.7%,体质合格率为99%。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为99.5%,学位授予率为96.7%,598人考取了研究生,其中111人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深造119人。评选省级优秀毕业生124人, 校级优秀毕业生1542人,三好学生和十佳三好学生550人,优秀班集体39个。学校共评选表彰五四红旗团委6个、共青团工作创新奖6个、五四红旗团支部42个、优秀共青团干部853名,优秀共青团员1307名,完成推优入党917人。

学校高度重视推进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从经费支持、政策制定等各方面鼓励和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学科竞赛。2014年,学校学科竞赛获奖总数为63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56项。

(三)就业情况

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院(系)两级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夯实基础,健全和完善就业工作领导体系。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突出重点,打造校企、校地、校产相结合的就业供需体系。不断加强引导,构建全程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进一步强化服务,完善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以人为本,搭建人性化的就业帮扶体系。毕业生就业质量、层次不断提升。

2014届本科毕业生共5462人,截止7月31日,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7.66%;截止11月30日,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2.91%。从各专业的就业情况

来看,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的专业共计34个、在80%-90%的专业有17个、在70%-80%的专业有6个、在60%-70%的专业有2个、在60%以下的专业有4个。总体来看,在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保证了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初步实现了从“高就业率”到“高就业质量”的转变。

(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情况

学校对15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2014届毕业生跟踪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65份,结果表明:96.5%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好”和“很好”。92%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工作责任心强;90%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能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团队合作精神好,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8%用人单位反映个别毕业生的社交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有待加强, 希望毕业生不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多面手”,能不断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七、教学工作特色

(一)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学校党委将2014年确定为“改革创新年”,教育教学的改革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是积极开展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推行全面选课、平行开课,扩大公选课程的网络选修力度。二是督促老师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完善本科生教育质量保障、评估与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监控与评估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大力加强和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2.推进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一是加大网络视频课程建设的力度,将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相协调。二是采

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申报及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切实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探讨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特色化”、“精品化”和“系列化”。

3.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实验管理机制

一是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二是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技术培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努力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实验技能、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三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在稳定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的实习基地,以满足实习教学的需要。同时要加强与实习基地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合作,按照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的要求和标准,提高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保障实习教学质量。 “改革创新年”活动中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我校以“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的成功获批为契机,积极推进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强化学风考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考风是建设良好校风的前提条件,考风建设的核心在于“公平”。我校针对当前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考试模式,对我校的课程考试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建立完善的主干课程的试题库或试卷库,全面推行“考教分离”的考试制度。课程考核的原则是适当减少笔试课程、运用多种课程考核方式,重视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考核方式,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

八、本科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与改进措施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素质

坚持创新创业为主导,树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逐步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确定创新创业对我校教育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改革的引领作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逐步提高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素质。

(二)积极培育“项目驱动”,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核心是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采用 “项目驱动”模式的“三个引入”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将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2)科技服务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引入到课外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对于拔尖的学生定位于创新能力培养。(3)教研成果直接引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积极推进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认真落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工作方案》的要求,积极推进各子系统的建设,重点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地位,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监控和持续改进。营造一种上下联动、部门之间相互配合、教学相长的良好文化氛围。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相关文章

    各专业高校排行

    全国重点学科所在大学名单 来源: 张坤的日志 (一)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厦门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史:南开大学 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武汉大学 世界经济: ...

    2013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立项表

    2013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立项表 项目编号 学校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研究年限 所属学科 指导教师 CX2013A001 国防科技大学 激波诱燃冲压发动机燃料喷注混合增强机理研究 李世斌 2013-201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支撑 ...

    化学化工类专业最新排名

    化学专业详细排名 (2011-09-20 20:24:13) 标签: 化学专业排名 校园 转载 ▼ 无机化学(86) 排名 学校名称 等排级 名 学校名称 等排级 名 学校名称 等级 A A A A A 1 南京大学 2 吉林大学 3 南开 ...

    2014年福建高考本科第一批院校在福建投档分数线

    本科一批常规志愿投档最低分 科类 院校代号 院校名称 投档最低分 文史 1001 福建工程学院 568 文史 1008 福建农林大学 574 文史 1011 福建农林大学(农林专业) 561 文史 1013 福建农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农林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水土保持学研究生考试试题

    中南林学院 二〇〇六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附在考卷内交回) 科目:水土保持原理(共150分)第共页页 一.名词解释(20分) 1. 2. 3. 4. 5.侵蚀模数径流系数侵蚀基底蓄满产流与超渗产流水系与流域 二.请写 ...

    旅游管理博士点硕士点

    120203 旅游管理博士点/硕士点 标注Y者为2006新增学位授权点,标注Z者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覆盖的二级学 北京工商大学 Z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Z 北京交通大学 Z 科博士点/硕士点 博士点 北京大学 Z 北京交通大学 Z 大连理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一级期刊目录(2013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文件中南林发[2012]112 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关于公布<国内一级学术 期刊目录(2013 版) >的通知学校各单位.部门: 为了规范学术论文管理,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综合借鉴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 ...

    2012年甘肃省高考一本院校提档线

    2012年甘肃省高考一本院校提档线公布 理工类清华北大复旦列前三 文史类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居前三 兰大文理科提档线分别 为545分和562分 7月12日晚,省招办公布了2012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本科一批提档线.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