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传 | 民国

胡适传

易竹贤

第一章 少年时代(1891-1904)

1.1 家乡和家庭1.2 年轻守寡的母亲

1.3 入家塾,拜孔夫子1.4 “先生”讲故事

1.5 从拜神到打菩萨

第二章 上海求“新学”(1904-1910)

2.1 乡巴佬变成“新人物”2.2 读《天演论》、《新民说》

2.3 作者、编者、记者2.4 脚气病与做诗

2.5 浪荡子痛改前非

第三章 西乞医国术(1910-1917)

3.1 弃农学文3.2 几乎做了基督徒

3.3 对美国生活和政治的兴趣3.4 共和与帝制问题

3.5 师从杜威攻实用主义哲学3.6 真博士,还是假博士?

第四章 在新文化运动洪流中(1917-1921)

4.1 《新青年》、北大、陈胡4.2 娶了一位小脚夫人

4.3 打孔家店4.4 教“中国哲学史”

4.5 赞扬毛泽东和孙中山4.6 林纾笔下的“狄莫”与“秦二世”

第五章 文学革命(1917-1922)

5.1 首举义旗5.2 文学观念的革新

5.3 最先“尝试”白话新诗5.4 翻译有功 创作无力

5.5 造一个中国的“娜拉”5.6 为无名青年立传作序

第六章 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

6.1 “国粹”与“国渣”6.2 疑古精神

6.3 用历史演进法考证小说6.4 对金圣叹“一分为二”

6.5 开创“新红学”6.6 与鲁迅的交往

6.7 “考据癖”的乐趣

第七章 在歧路上(1919-1926)

7.1 “问题与主义”之争7.2 《努力》谈“好政府主义”

7.3 “不想替帝国主义辩护”?7.4 二进宫

7.5 在孙、陈、段之间7.6 女师大风潮前后

第八章 欧美之行(1926-1927)

8.1 在莫斯科8.2 海外读敦煌卷子

8.3 往西去!8.4 经日本返国途中

第九章 《新月》、人权及其他(1927-1930)

9.1 在上海重整新月社9.2 中公校长偶作冰人

9.3 “人权运动”始末9.4 “五鬼乱中华”

9.5 “传记热”与《四十自述》

第十章 “独立”的诤臣(1930-1937)

10. “人权”余波10. 《独立评论》的“独立精神”

10.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分歧10. 他所希望的蒋介石

10. 唱对日不抵抗低调10. 大青山抗日战死将士公墓碑的遭遇

第十一章 新文化余晖

11.1 白话文与“大众语”11.2 孔子的再评价

11.3 南游的风波11.4 “全盘西化”与“充分世界化”

11.5 “一二·九”运动11.6 与苏雪林论鲁迅

第十二章 过河卒子(1937-1949)

12.1 由低调到抗战12.2 赴美欧作国民外交

12.3 书生大使12.4 旧金山—伦敦—北平

12.5 北大、“国大”两副乱摊子

第十三章 飘零的晚年(1949-1962)

13.1 纽约公寓13.2 《自由中国》的风波

13.3 热闹背后的孤寂13.4 学者与小贩

13.5 在“围剿”与欢会中倒下

第十四章 传余

14.1 丧葬14.2 遗著

胡适传

易竹贤

第一章 少年时代(1891-1904)

1.1 家乡和家庭1.2 年轻守寡的母亲

1.3 入家塾,拜孔夫子1.4 “先生”讲故事

1.5 从拜神到打菩萨

第二章 上海求“新学”(1904-1910)

2.1 乡巴佬变成“新人物”2.2 读《天演论》、《新民说》

2.3 作者、编者、记者2.4 脚气病与做诗

2.5 浪荡子痛改前非

第三章 西乞医国术(1910-1917)

3.1 弃农学文3.2 几乎做了基督徒

3.3 对美国生活和政治的兴趣3.4 共和与帝制问题

3.5 师从杜威攻实用主义哲学3.6 真博士,还是假博士?

第四章 在新文化运动洪流中(1917-1921)

4.1 《新青年》、北大、陈胡4.2 娶了一位小脚夫人

4.3 打孔家店4.4 教“中国哲学史”

4.5 赞扬毛泽东和孙中山4.6 林纾笔下的“狄莫”与“秦二世”

第五章 文学革命(1917-1922)

5.1 首举义旗5.2 文学观念的革新

5.3 最先“尝试”白话新诗5.4 翻译有功 创作无力

5.5 造一个中国的“娜拉”5.6 为无名青年立传作序

第六章 整理国故与考证小说

6.1 “国粹”与“国渣”6.2 疑古精神

6.3 用历史演进法考证小说6.4 对金圣叹“一分为二”

6.5 开创“新红学”6.6 与鲁迅的交往

6.7 “考据癖”的乐趣

第七章 在歧路上(1919-1926)

7.1 “问题与主义”之争7.2 《努力》谈“好政府主义”

7.3 “不想替帝国主义辩护”?7.4 二进宫

7.5 在孙、陈、段之间7.6 女师大风潮前后

第八章 欧美之行(1926-1927)

8.1 在莫斯科8.2 海外读敦煌卷子

8.3 往西去!8.4 经日本返国途中

第九章 《新月》、人权及其他(1927-1930)

9.1 在上海重整新月社9.2 中公校长偶作冰人

9.3 “人权运动”始末9.4 “五鬼乱中华”

9.5 “传记热”与《四十自述》

第十章 “独立”的诤臣(1930-1937)

10. “人权”余波10. 《独立评论》的“独立精神”

10.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分歧10. 他所希望的蒋介石

10. 唱对日不抵抗低调10. 大青山抗日战死将士公墓碑的遭遇

第十一章 新文化余晖

11.1 白话文与“大众语”11.2 孔子的再评价

11.3 南游的风波11.4 “全盘西化”与“充分世界化”

11.5 “一二·九”运动11.6 与苏雪林论鲁迅

第十二章 过河卒子(1937-1949)

12.1 由低调到抗战12.2 赴美欧作国民外交

12.3 书生大使12.4 旧金山—伦敦—北平

12.5 北大、“国大”两副乱摊子

第十三章 飘零的晚年(1949-1962)

13.1 纽约公寓13.2 《自由中国》的风波

13.3 热闹背后的孤寂13.4 学者与小贩

13.5 在“围剿”与欢会中倒下

第十四章 传余

14.1 丧葬14.2 遗著


    相关文章

    民国那些事

    张灵甫作战勇猛,在第74军是公认的.比较危险的一次伤在额头,他的右上额因此留下了一道难看的伤疤.性格豪爽的军人一般不拘小节,不太会在意这样一道伤疤,但是也有例外,张灵甫就偏偏在意得很,这个小细节也为他的双重性格增添了一个有趣的注脚.与战场上 ...

    唐德刚:口述史不是你说我写

    口述史不是你说我写 他曾为胡适的"私淑弟子",李宗仁的"忘年之交",他撰写了<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和<张学良口述历史>等历 ...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能从自主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3.情感,态 ...

    民国时代士人与政要趣闻资料2

    林辉:民国政府是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本文共阅读 1433 次 更新时间:2010-12-21 13:14:35 进入专题: 民国 知识分子 ● 林辉 不少描述民国时期的书籍或文章都慨叹那个时期的知识份子,是一批有&qu ...

    胡适致大学毕业生的赠言

    胡适在19xx年夏因考取第二批庚款官费赴美留学,继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毕业后,于1915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念研究生。大学时代过来的胡适,对大学生活与毕业感悟自有一番深刻独特的见解。1917年夏,胡适学成归国,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文科教授。在北 ...

    民国文化名人作文素材

    [素材一] 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海外留学 18 年,既未获得学士学位,也没有可以炫耀的博士桂冠,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名闻遐迩的学者.他享有"盖世奇才"的美誉,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在语言学.史学.佛学 ...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相关资料(一)

    寻访首义第一枪枪响处 2011年09月05日 19:21:1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9月5日电(记者皮曙初 熊金超)入秋后的武汉,暑气依旧逼人.在武昌紫阳湖畔一个洁净.肃穆的小广场上,曲廊弯弯.碑亭伫立.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周围的 ...

    胡适:五四运动纪念

    作者:胡适 来源:<胡适的声音:1919-1960胡适演讲集> 来源日期:2010-4-13 本站发布时间:2010-4-13 13:55:21 阅读量:110次 一.五四运动之背景 中国加入欧战时,全国国民,皆抱负极大希望,以 ...

    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兰 !兰型!!!!竺竺型竺!--------竺:竺L 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薛其林 (长沙大学人文系,湖南长沙410003) 摘要:民回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罩戈规模的中西古夸学末的整合.调违.创新时期,学术研充方法上的交流渗透和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