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方法

大学生学习方法

有些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仍采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虽然化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仍事倍功半,成绩低下,产生自卑感,有的甚至因此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作为高校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在大学里,学生除了要有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外,还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何谓科学的学习方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何以有限的学习时间,去掌握无限的知识,这是大学里师生共同探究的题目。笔者从有些学习比较得法的学生中间,深感知识学习本身是一种具有自身合理性的活动,总结几点,写成题纲,提出来供探讨。

1。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不是过多地依赖教师的帮助。提倡大学生对教师的讲课质询与分析。

2。阅读和思考。大学生需要更多阅读和思考,对记忆的要求,则不及高中时期。求理解,重运用,不去死记硬背。一个记忆力强的人,最多只能称之为“活字典”,不能成为科学家或哲学家。

3。“博”与“深”。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一般说来,具有某种专长的个人,仅能对一、二门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而对其他学科仅能作一般性的了解。不“博”就谈不上“深”,不“深”往往就失之于“博”。古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4。组织的整体联系与整体结构。在大学学习中,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把各种知识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来对待。列宁说:“每一概念都在和其与一切概念的一定关系中,一定联系中”。对任何知识的理解,总是以已有经验、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已有知识是各自孤立的,一方面会妨碍对这些知识本身的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将影响利用这些知识关系去理解新的知识。孤立起来去学知识,是学零件而不是学整机的。零件固然要研究,这样才能深入,但离开整机去研究零件,是研究不清楚的。白色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如果缺少一种颜色,就不能形成白色光。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既丰富、又单纯,形成统一多样的整体美。系统有整体统一的结构,便能发挥整体的强大功能。这是整体美的力量所在。将需要学习的多种多样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将从多的知识,分层次地组织起来,联系起来,不仅便于记忆,便于应用,而且,通过知识的新的组合,知识的信息量会激增,走向有序,形成新的概念和方法,认识会进一步发展。

5。辩证思维。思维是事物的反映及事物的本质、联系相关系的反映。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大学生看问题的方法,应当是“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特殊想到抽象”。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抽象思维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大学生要学会运用抽象思维。另一种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也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作思维的运动形式,以感情做思维运动的动力,并带有想象,联想和幻想的思维活动。概念,定理是严肃、抽象、呆板的,学得活的人,就是把这些定理、概念在他们的心中都是活泼、具体、生动而有感情的。大学生们在学习中万万不可被这些定理、概念抽象的外表所蒙蔽,要努力发掘它们内在的、活生生的东西,要从感情上去理解它们。宋人陈善曾说:“读书须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这是对读书人的告诫。对大学生来说,这一入一出,都是大学生的主动行为,在这一入一出,都是大学生的主动行为,在这一入一出的反复之间实现学习的目的。因为,任何概念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掌握概念不仅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一般再回到个别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反复才能真正掌握概念。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就是概念的运用过程。6假设问题。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善于从大家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作出假设,再用“举反例”的驳斥方法,一层一层地剥去假象,去伪存真。

7。判断力。判断与逻辑推理及类比推理有联系。大学生要养成正确判断事物的习惯,切不可凭主观臆断而望文生义。歌德曾经说过,有想象

力而没有判断力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这句话是值得我们品味的。

8。对比。表面形式的相似性会引起错误的联想,消除的方法 对比。

9。时间管理。当你踏进成人高校的校门,你将面临的新的环境和对学习、工作(或生产)、家务的选择,可能使你感到困惑。但必须处理好上述三者的关系,从时间上加以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10。不是热衷于获得高分数、而以探求知识为动力去学习。手脑并用,学问思辨行统一。

前 言

2005年9月10日教师节期间在互联网发表的《个人建议:启发式应向学导式发展》一文指出:

近20年以来,我国教学改革出现了在启发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学导式"--学在导前、学导结合教学的成功实践。

学导式把师与生、学与导的活动方式及具体方

法、类型组成了有机统一体系;自1982年首倡以来(见《简论大学生的智力(智能)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2(3)、 北京师大高校干部进修班《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教育》、东北师大《高等教育学参考资料》 ;《学导式教学法是开发学生智能的好方法》[J],见

1982年东北三省教育学理论讨论会论文、《社会科学动态》1983(3);《浅谈学导式教学法》[j].成人教

育,1983(1)、1983(6)、中国人民大学 1983(6)、《解放军报》1983-11-20),迅速得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部队军训、普通教育、继续教

育、终身学习等领域广泛认同和普遍运用,因而不断充实完善,理论和实践都有创新。

中国的学导式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突出运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基本环节、把教学基点移到了"学"上的具体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新的教学原则、教育思想和学习、生活理念。学导式的基本定义是:自学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学导结合的教与学、工作与管理及生活方式(也是人生的基本理念):运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或借鉴-模仿-创新-超越这四个环节不断深化,使学生、求学者在学习生活的全程中发挥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还以追求学生、求学者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人品这五元(五个层次)智能结构优化为基本目标,以提升自学探索能力为突破口、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充分展现学导式10条开放性的本质特征。学导式实行创新的教学原则,有以下6条:自学为主、积极主动;学在导前、及时求导;借鉴模仿、能者为师;因材施导、以导利学;学可促导、相互启发;体验成功、创新超越;同时实行学导式创新的教学课程、内容、组织、设计、过程、方法、管理、考核与评价;

1985年被排在国内教学改革新教学法之首,后被列入世界五大教学法-比起美国的发现法、德国的范例法、苏联的问题法、保加利亚的暗示法来,的确有独到优势。

学导式博采众长、体系开放;适应性强、覆盖面广。用学导式创新教与学模式,可为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和学导式学习型社会=学导式社会做贡献。

一、发现教学法的概念

探究法--强调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地探索未知世界。所以,它重过程不重结果。(这并非探究学习所特有,其他的,如模拟游戏、个别教学、发现学习法、问题解决法等都要求参加者大量参与教学活动,只是探究学习要求更高)。

发现法--重在学习者自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它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上面这两点,也有人不区别,而把探究法归入发现法体系,即:

发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料或情境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导式是自学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学导结合的教与学、工作与管理及生活方式(也是人生的基本理念);学导式以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行五层次人才智能结构优化-人格和谐发展肯于创新、即:五元智能结构的优化为目标,不仅满足于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力。 理解发现法,要把握三点:

1、 发现的主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发现者,它必须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教学,把学生塑造成自我决策者、批判性思维者和问题解决者,要以探究为中心”;“需要学生发挥极大的学习积极性、自我发现的主动性”;“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

学导式的主体也是学生,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的基本过程中,学生

必须发挥极大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教学,把学生塑造成意志-调节能力等五元智能结构都得到和谐发展的人。

2、学生发现的过程主要是一种“再发现”的过程。要符合青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为此,要对课程进行加工:

-1 缩短:将原发现的冗长过程变成短途径; -2 平坡:将原发现过程的难度-坡度加以平易化,稍有难度,仍可学习;

-3 精简:削减,使学生在分途上能选择、思考--这是发现法最注重的根本作用。

3、发现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但要突出学生的自发性、灵活性、适应性、非正规性等等。“由于发现式教学没有万灵公式,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自己去发现什么时候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何使用这种方法最好”。

二、发现教学法的作用,主要有4个方面: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当学生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发现”时,就必然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习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内在动力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并且是为了学习的乐趣而学习。学习者要能把学习方法作为有所发现而非有所习得的途径;让儿童以发现作为奖赏而自行进行学习--用自我奖赏这一自主性来展开他的学习活动。

2、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运用发现法,学生需要向科学家一样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日积月累,必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培养综合和评价的能力(这是思维层次最高的学习活动)和习惯,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用无穷。因为“发现法提供机会让学生训练智能,学会有逻辑地思考问题、探明事物之间关系及学术结构、理解智力过程和学会如何学习”

3、有助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运用假设的技巧(从直觉思维到分析思维、发展批判性思维,可使学生有效地养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照(以对照比较的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采用某种方式去组织他的知识,还将有助于发现)、操作的发现技巧

4、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和巩固知识。发现法在本质上是获得概念--这是学习的结果。因为学生经过自己探索而自行发行的新知识是经过深思熟虑、真正理解的知识--能有机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更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三、发现教学法的缺点及其局限性:

1、给学生摆出材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那些必须教完一定数量内容的教学目标来说,效率是太低了。用发现法比较费时、缺乏效率。

2、有时,学生所发现的“真理”与教师的灼见差距甚远;

有的学生会形成马马虎虎思考和随随便便下结论的习惯;不能提供经常性的反馈。

3、它要求教师受过非常好的训练--这是大多数教师所不具备的。

4、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使所有的教材都采用发现法学习;并非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学生。(小学高年级以上还具有内在逻辑系统的学科适用于该法;而年级太低、以情感为基础的学科运用此法就难以奏效)

四、发现教学法的类型:

(一)归纳性的探究、发现: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思维习惯--西方人重归纳]

1、指导性的归纳探究法:在提问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教材和情景等方面,教师发挥关键作用。

2、非指导性的归纳探究法:教师的作用大大降低,只是提供教材,提出一些简单问题,例如“你能从....中概括出那些东西?”或“告诉我你考察这些....后,关于某某的所有情况”。有意义的探究成果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推理后取得的。

(二)演绎性的探究、发现: 从一般到个别,从本质到现象[中国人重演绎] 经历4个阶段:

1、教师先提出结论:必须直观,尽可能与先前学过的材料联系起来,让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它

2、教师必须弄清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的特征、结论的术语。

3、让学生说明概念或结论的内涵和外延。

4、让学生举例说明新材料与自己经验的联系;教师借以了解学生掌握新材料的程度。

五、发现教学法的步骤:经历6个阶段--

1、选择某个或某些问题;(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探究与发现技能,提出基本要求,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究与发现)

2、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究与发现所必需的各种资料、材料和问题情境;还可提供思路、思维上的线索)

3、提供解决问题、质疑、操作等所必需的知识经验;(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或由教师提出问题)

4、提供进行比较分析的知识经验;(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问老师,教师必须巧妙地点拨、“开尔弗达”;教师也可对有关问题向学生质疑;学生也可相互咨询、讨论)

5、得出并运用结论或概念;(反馈和评价发现结果)

六、运用发现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1、对学生的要求: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探究与发现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自主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2 鼓励学生交换意见,接受合理的假设; -3 鼓励学生有根据地猜测;

-4 促进学生自由争论和开放性的讨论;

2、对教师的要求:

-1 要营造师生和睦的气氛, 教师要抱有鼓励和虚心听取意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探究、和睦相处、相互支持、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学生才能独立探索、大胆发表意见,进而自行发现、自由创造。

-2 教师首先要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要有目的性--针对教学目标提出来的、适应性--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的实际水平、新异性--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情境。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3 教师要支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师必须让学生按他们自己的方法自由地研究,必须容许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容许他们寻找各种方法去阐明所观察到的东西,甚至论题和疑问都由学生提出,而不是教师提出。”“在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充当支持者、鼓励者,但不能替代学生探究。”

-4 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 这是学生顺利探究、发现的重要保障。

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开而不达,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创造的空间。 -5 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要给与启发帮助,帮助学生分析和评价他们的观念、解释和思路,归类问题,拟定程序、理清思路、得出并进而检验和运用逻辑结论。

-6 当学生的意见,与标准答案或教师的意见相左时,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地再思考,不必有怕报复的任何顾虑;

-7 为了激发学生富有成果地思考,教师必须检查学说取资料的方法、手段;询问思维上的问题;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阐述、解释和假设并提出质疑;询问学生的数据和知识的内涵;要求学生检查思维及其逻辑性;让学生面临问题、矛盾、谬误、暗示、价值假设和冲突,以及能引起思考或间接进行再评价的各种因素。总之,要因人而异,相机行事,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七、美国布鲁纳发现教学法 对学导式的借鉴价值

1、学导式在“自学--解疑”的过程中,要突出独立探索-发现,

2、学导式以自学-探索能力的培养和优化为开发智能的突破口,完全可充分吸收和借鉴发现教学法的积极因素。

3、学导式并不仅仅解决知识的传授和思维力的开发,还追求五元智能结构的优化。

大学生学习方法

有些学生进入了大学校门,仍采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虽然化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仍事倍功半,成绩低下,产生自卑感,有的甚至因此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作为高校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在大学里,学生除了要有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外,还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何谓科学的学习方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何以有限的学习时间,去掌握无限的知识,这是大学里师生共同探究的题目。笔者从有些学习比较得法的学生中间,深感知识学习本身是一种具有自身合理性的活动,总结几点,写成题纲,提出来供探讨。

1。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不是过多地依赖教师的帮助。提倡大学生对教师的讲课质询与分析。

2。阅读和思考。大学生需要更多阅读和思考,对记忆的要求,则不及高中时期。求理解,重运用,不去死记硬背。一个记忆力强的人,最多只能称之为“活字典”,不能成为科学家或哲学家。

3。“博”与“深”。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一般说来,具有某种专长的个人,仅能对一、二门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而对其他学科仅能作一般性的了解。不“博”就谈不上“深”,不“深”往往就失之于“博”。古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4。组织的整体联系与整体结构。在大学学习中,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把各种知识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来对待。列宁说:“每一概念都在和其与一切概念的一定关系中,一定联系中”。对任何知识的理解,总是以已有经验、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已有知识是各自孤立的,一方面会妨碍对这些知识本身的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将影响利用这些知识关系去理解新的知识。孤立起来去学知识,是学零件而不是学整机的。零件固然要研究,这样才能深入,但离开整机去研究零件,是研究不清楚的。白色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如果缺少一种颜色,就不能形成白色光。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既丰富、又单纯,形成统一多样的整体美。系统有整体统一的结构,便能发挥整体的强大功能。这是整体美的力量所在。将需要学习的多种多样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将从多的知识,分层次地组织起来,联系起来,不仅便于记忆,便于应用,而且,通过知识的新的组合,知识的信息量会激增,走向有序,形成新的概念和方法,认识会进一步发展。

5。辩证思维。思维是事物的反映及事物的本质、联系相关系的反映。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大学生看问题的方法,应当是“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特殊想到抽象”。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抽象思维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大学生要学会运用抽象思维。另一种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也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作思维的运动形式,以感情做思维运动的动力,并带有想象,联想和幻想的思维活动。概念,定理是严肃、抽象、呆板的,学得活的人,就是把这些定理、概念在他们的心中都是活泼、具体、生动而有感情的。大学生们在学习中万万不可被这些定理、概念抽象的外表所蒙蔽,要努力发掘它们内在的、活生生的东西,要从感情上去理解它们。宋人陈善曾说:“读书须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这是对读书人的告诫。对大学生来说,这一入一出,都是大学生的主动行为,在这一入一出,都是大学生的主动行为,在这一入一出的反复之间实现学习的目的。因为,任何概念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掌握概念不仅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一般再回到个别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反复才能真正掌握概念。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就是概念的运用过程。6假设问题。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善于从大家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作出假设,再用“举反例”的驳斥方法,一层一层地剥去假象,去伪存真。

7。判断力。判断与逻辑推理及类比推理有联系。大学生要养成正确判断事物的习惯,切不可凭主观臆断而望文生义。歌德曾经说过,有想象

力而没有判断力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这句话是值得我们品味的。

8。对比。表面形式的相似性会引起错误的联想,消除的方法 对比。

9。时间管理。当你踏进成人高校的校门,你将面临的新的环境和对学习、工作(或生产)、家务的选择,可能使你感到困惑。但必须处理好上述三者的关系,从时间上加以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10。不是热衷于获得高分数、而以探求知识为动力去学习。手脑并用,学问思辨行统一。

前 言

2005年9月10日教师节期间在互联网发表的《个人建议:启发式应向学导式发展》一文指出:

近20年以来,我国教学改革出现了在启发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学导式"--学在导前、学导结合教学的成功实践。

学导式把师与生、学与导的活动方式及具体方

法、类型组成了有机统一体系;自1982年首倡以来(见《简论大学生的智力(智能)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2(3)、 北京师大高校干部进修班《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教育》、东北师大《高等教育学参考资料》 ;《学导式教学法是开发学生智能的好方法》[J],见

1982年东北三省教育学理论讨论会论文、《社会科学动态》1983(3);《浅谈学导式教学法》[j].成人教

育,1983(1)、1983(6)、中国人民大学 1983(6)、《解放军报》1983-11-20),迅速得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部队军训、普通教育、继续教

育、终身学习等领域广泛认同和普遍运用,因而不断充实完善,理论和实践都有创新。

中国的学导式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突出运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基本环节、把教学基点移到了"学"上的具体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新的教学原则、教育思想和学习、生活理念。学导式的基本定义是:自学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学导结合的教与学、工作与管理及生活方式(也是人生的基本理念):运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或借鉴-模仿-创新-超越这四个环节不断深化,使学生、求学者在学习生活的全程中发挥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还以追求学生、求学者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人品这五元(五个层次)智能结构优化为基本目标,以提升自学探索能力为突破口、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充分展现学导式10条开放性的本质特征。学导式实行创新的教学原则,有以下6条:自学为主、积极主动;学在导前、及时求导;借鉴模仿、能者为师;因材施导、以导利学;学可促导、相互启发;体验成功、创新超越;同时实行学导式创新的教学课程、内容、组织、设计、过程、方法、管理、考核与评价;

1985年被排在国内教学改革新教学法之首,后被列入世界五大教学法-比起美国的发现法、德国的范例法、苏联的问题法、保加利亚的暗示法来,的确有独到优势。

学导式博采众长、体系开放;适应性强、覆盖面广。用学导式创新教与学模式,可为建设各类学习型组织=学导式组织和学导式学习型社会=学导式社会做贡献。

一、发现教学法的概念

探究法--强调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地探索未知世界。所以,它重过程不重结果。(这并非探究学习所特有,其他的,如模拟游戏、个别教学、发现学习法、问题解决法等都要求参加者大量参与教学活动,只是探究学习要求更高)。

发现法--重在学习者自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它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上面这两点,也有人不区别,而把探究法归入发现法体系,即:

发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料或情境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导式是自学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学导结合的教与学、工作与管理及生活方式(也是人生的基本理念);学导式以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行五层次人才智能结构优化-人格和谐发展肯于创新、即:五元智能结构的优化为目标,不仅满足于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力。 理解发现法,要把握三点:

1、 发现的主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发现者,它必须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教学,把学生塑造成自我决策者、批判性思维者和问题解决者,要以探究为中心”;“需要学生发挥极大的学习积极性、自我发现的主动性”;“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力去解决问题”。

学导式的主体也是学生,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的基本过程中,学生

必须发挥极大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通过教学,把学生塑造成意志-调节能力等五元智能结构都得到和谐发展的人。

2、学生发现的过程主要是一种“再发现”的过程。要符合青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为此,要对课程进行加工:

-1 缩短:将原发现的冗长过程变成短途径; -2 平坡:将原发现过程的难度-坡度加以平易化,稍有难度,仍可学习;

-3 精简:削减,使学生在分途上能选择、思考--这是发现法最注重的根本作用。

3、发现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但要突出学生的自发性、灵活性、适应性、非正规性等等。“由于发现式教学没有万灵公式,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自己去发现什么时候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何使用这种方法最好”。

二、发现教学法的作用,主要有4个方面: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当学生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发现”时,就必然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习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内在动力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并且是为了学习的乐趣而学习。学习者要能把学习方法作为有所发现而非有所习得的途径;让儿童以发现作为奖赏而自行进行学习--用自我奖赏这一自主性来展开他的学习活动。

2、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运用发现法,学生需要向科学家一样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日积月累,必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培养综合和评价的能力(这是思维层次最高的学习活动)和习惯,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用无穷。因为“发现法提供机会让学生训练智能,学会有逻辑地思考问题、探明事物之间关系及学术结构、理解智力过程和学会如何学习”

3、有助于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运用假设的技巧(从直觉思维到分析思维、发展批判性思维,可使学生有效地养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照(以对照比较的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采用某种方式去组织他的知识,还将有助于发现)、操作的发现技巧

4、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和巩固知识。发现法在本质上是获得概念--这是学习的结果。因为学生经过自己探索而自行发行的新知识是经过深思熟虑、真正理解的知识--能有机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更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

三、发现教学法的缺点及其局限性:

1、给学生摆出材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那些必须教完一定数量内容的教学目标来说,效率是太低了。用发现法比较费时、缺乏效率。

2、有时,学生所发现的“真理”与教师的灼见差距甚远;

有的学生会形成马马虎虎思考和随随便便下结论的习惯;不能提供经常性的反馈。

3、它要求教师受过非常好的训练--这是大多数教师所不具备的。

4、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使所有的教材都采用发现法学习;并非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学生。(小学高年级以上还具有内在逻辑系统的学科适用于该法;而年级太低、以情感为基础的学科运用此法就难以奏效)

四、发现教学法的类型:

(一)归纳性的探究、发现: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思维习惯--西方人重归纳]

1、指导性的归纳探究法:在提问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组织教材和情景等方面,教师发挥关键作用。

2、非指导性的归纳探究法:教师的作用大大降低,只是提供教材,提出一些简单问题,例如“你能从....中概括出那些东西?”或“告诉我你考察这些....后,关于某某的所有情况”。有意义的探究成果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推理后取得的。

(二)演绎性的探究、发现: 从一般到个别,从本质到现象[中国人重演绎] 经历4个阶段:

1、教师先提出结论:必须直观,尽可能与先前学过的材料联系起来,让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它

2、教师必须弄清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的特征、结论的术语。

3、让学生说明概念或结论的内涵和外延。

4、让学生举例说明新材料与自己经验的联系;教师借以了解学生掌握新材料的程度。

五、发现教学法的步骤:经历6个阶段--

1、选择某个或某些问题;(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探究与发现技能,提出基本要求,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究与发现)

2、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究与发现所必需的各种资料、材料和问题情境;还可提供思路、思维上的线索)

3、提供解决问题、质疑、操作等所必需的知识经验;(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或由教师提出问题)

4、提供进行比较分析的知识经验;(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问老师,教师必须巧妙地点拨、“开尔弗达”;教师也可对有关问题向学生质疑;学生也可相互咨询、讨论)

5、得出并运用结论或概念;(反馈和评价发现结果)

六、运用发现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1、对学生的要求: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探究与发现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自主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2 鼓励学生交换意见,接受合理的假设; -3 鼓励学生有根据地猜测;

-4 促进学生自由争论和开放性的讨论;

2、对教师的要求:

-1 要营造师生和睦的气氛, 教师要抱有鼓励和虚心听取意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探究、和睦相处、相互支持、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学生才能独立探索、大胆发表意见,进而自行发现、自由创造。

-2 教师首先要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要有目的性--针对教学目标提出来的、适应性--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的实际水平、新异性--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情境。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3 教师要支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师必须让学生按他们自己的方法自由地研究,必须容许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容许他们寻找各种方法去阐明所观察到的东西,甚至论题和疑问都由学生提出,而不是教师提出。”“在学生探究时,教师要充当支持者、鼓励者,但不能替代学生探究。”

-4 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 这是学生顺利探究、发现的重要保障。

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开而不达,给学生留下自我选择、判断、联想、创造的空间。 -5 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要给与启发帮助,帮助学生分析和评价他们的观念、解释和思路,归类问题,拟定程序、理清思路、得出并进而检验和运用逻辑结论。

-6 当学生的意见,与标准答案或教师的意见相左时,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地再思考,不必有怕报复的任何顾虑;

-7 为了激发学生富有成果地思考,教师必须检查学说取资料的方法、手段;询问思维上的问题;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阐述、解释和假设并提出质疑;询问学生的数据和知识的内涵;要求学生检查思维及其逻辑性;让学生面临问题、矛盾、谬误、暗示、价值假设和冲突,以及能引起思考或间接进行再评价的各种因素。总之,要因人而异,相机行事,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七、美国布鲁纳发现教学法 对学导式的借鉴价值

1、学导式在“自学--解疑”的过程中,要突出独立探索-发现,

2、学导式以自学-探索能力的培养和优化为开发智能的突破口,完全可充分吸收和借鉴发现教学法的积极因素。

3、学导式并不仅仅解决知识的传授和思维力的开发,还追求五元智能结构的优化。


    相关文章

    大学生学习效率与授课方式的关系

    毕业论文 大学生学习效率与授课方式的关系 专业名称:班 级:学生姓名:学 号:指导教师: 市场营销 111601 张义金 [1**********]4 田新翠 二零一五年六月 摘 要 当今,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学习方法 ...

    新时期大学生学习行为特点及指导

    摘 要: 学习是高校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探讨了加强自主学习.形成良好学习风格.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行为 问题 指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 ...

    制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导师对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查分析,导师需要增加师生互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导师的监督. [关键词]导师制:大学生:自主学习 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 ...

    大学生学习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学习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 --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为例 周志东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广州51130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大学生学习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中,我院学生现状况确实存在着 ...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 黄 刚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未来而读书,更要为祖国的强盛.社会的发展而奋发图强.本文以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通 ...

    [初中物理学法指导研究]课题

    <初中物理学法指导研究>课题 (2007-11-08 10:00:52) 转载标签: 知识/探索 ▼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明确主张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他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是教学生学 ...

    学习环境对大学生学习方式.学业成就的影响

    作者:于海琴李晨石海梅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11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3)08-0062-09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界的热点问题.200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的&quo ...

    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职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即高职学生存在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主要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 ...

    以"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为话题的教学反思[1]

    数学小组合作教学反思 课题组成员 冯素君 新课标实施以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最终常常是白白地耗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也看不到合作交流的成果.因此有必 ...

    初中生心理辅导资料

    <谈谈初中生的应试心理>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设计方案 宁波市新城实验学校 姜丽敏 设计说明: 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境下出现的一种以担心为基本特征的情绪性反应.其实学生们对考试产 生一定程度的紧张是必要的,因为在考试中,适度的紧张使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