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学位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对比研究(1)

2010年6月差!§鉴笺2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une.2010

地坚堡型虹型:塑麴堕塑堂丝型墨丝丝丝逝i!盟鲤

y旦!:!墨:丛垒:2

英汉学位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对比研究

李丽华,陈新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汉语本族语使用者以及有中文背景的英语专业博士毕业生论文致谢辞在言语行为理论及Leech对礼貌原则最新阐释的理论框架下做语用对比研究,探讨感谢言语行为在三组学位论文致谢辞中的语用特征及其礼貌策略的差异。关键词:学位论文;致谢辞;语用对比中图分类号:H030

Abstract:Theessayaims

文献标识码:A

to

文章编号:1673-9876(2010)02-0035-05

Leech’s

provide

pragmaticcomparativestudyofgratitudeexpressionsintheacknowledgementssectionof

act

Ph.DdissertationsbynativespeakersofEnglishandChinese.intheframeworkofspeechofpolitenessKey

theoryand

newillustration

principles

todiscuss

differencesinpragmaticfeaturesandpolitenessstrategiesofdissertations.

words:Ph.D.dissertation;acknowledgement;pragmaticcomparativestudy

1.引言

(1969)在Austin(1962)研究基础上对言语行为所作的分类,具体包括以下五类:阐述类(如描述、主张、预告、陈述等);指令类(如请求、祝愿、指示、劝服、命令、建议等);承诺类(如许诺、担保、打赌等);表述类(如祝贺、抱怨、赞扬、道歉、哀悼、恭维、提问等);宣告类(如证婚、任命、宣战、宣告、解雇等)。在Searle看来,感谢属于表达类言语行为,传达受惠方对施惠方的心理状态,即谢意和认可。Searle(1969)认为,言语行为的成立必须满足一定的适切条件,包括命题条件、预备条件、真诚条件和本质条件。作为言语行为,感谢要成立同样就必须满足这些条件(命题条件:所言需与“感谢”的目标相关;预备条件:施惠方对自己作出了“有益的”帮助;诚实条件:致谢者必须向对方表达自己真实的、由衷的“喜悦”或“感激”;本质条件:所言确实体现受惠方的喜悦或感激心情)。

Eisenstain和Bodman(1986,1988,1993)通过自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的英语本族人士和非本族人士(来自日本、西班牙、韩国、中国和苏联)的致谢言语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高等程度的英语学习者并不能得体地使用致谢言语行为。Aijmer(1996)对致谢、道歉等一系列英语会话套语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后归纳出了感谢策略。汉英感谢语差异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成果也较少。毕继万(1996)在汉英交流的经验基础之上,从汉英感谢语的差异和汉英感谢语与人际关系两个方面讨论了汉英感谢语的差异。李丽娜(2004)在分析研究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的基础上,将汉语感谢言语行为分为直接和间接感谢,并发现汉语使用者通常将两种感谢言语表达混合使用。刘万生(2004)发

・35・

作为学位论文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致谢辞(ac-knowledgements)是作者对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自己帮助的机构和个人一个公开表达谢意的机会。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致谢辞最重要的交际目的是实施情感功能。在对致谢辞的体裁进行一系列研究之后,学者们

(如Hyland2003,2004)也证实了致谢辞主要是实施表

达类(expressive)言语行为(Searle1969)中的感谢行为。

感谢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执行的一种言语行为,它对于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有效的人际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人们对感谢这一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较少的现有研究中,学者(如Blum—Kulma

1989;Einstein&

Bodman1986;Aijmer1996;Hyland2003,2004)主要关

注不同文化在答谢方面所呈现出的语用差异。书面答谢句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致谢语篇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长期被忽视,近年来,马蓉、王新国(2005)在其研究中发现许多中国学生由于缺乏这一体裁的训练,他们对于致谢结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确定主要通过模仿其他学位论文致谢来完成。显然,我们有必要开展英汉学位论文中致谢辞的研究。就跨文化言语交际和外语教学而言,致谢辞中答谢句的研究对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准确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有效学术交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研究背景

言语行为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一是Searle

万方数据

现Aijmer归纳出的感谢策略并不能包含所有汉语的感谢表达方式,继而提出四种非显性的感谢策略。

致谢辞作为学位论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学术论文写作一样,致谢辞的得体写作必须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另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对致谢的“得体性”有着不同的看法。如何在学术论文致谢辞中得体地表达感谢并区别于交际对话中的感谢引起了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的兴趣。就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而言,致谢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Myers(1989)首先将礼貌原则引入学术论文的研究中,并总结了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Davide

SimoneGian-

noni在2002年对比研究了英语和意大利研究论文,对学术致谢辞的结构和文体做了语用分析。Ken

Hyland

(1998,1999,2002,2003,2004)对学术论文就其体裁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感谢是致谢辞的核心。感谢包含了四个步骤:呈现参与者,感谢学术帮助,感谢资源提供和感谢精神支持。2004年,他将感谢表达方式归纳为五种:名词化、施为动词、形容词、被动语和一般提及。

文献检索表明,现有的致谢辞研究,特别是汉英致谢辞的研究相对匮乏。现有致谢辞的研究讨论的主要是它的文体结构,而关于致谢辞的语用特征则较少涉及。另外,现有感谢言语行为的研究对象都是非亚洲语言,其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口头交谈和日常交流。鉴于学术语篇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的不足,本研究致力于回答:1)在汉语本族语博士毕业生、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专业博士生以及英语本族语博士毕业生在致谢辞中,感谢的对象包括哪些?谁是他们感谢的第一个对象?三组作者在这一方面是否存在什么区别?导致区别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这些作者表达感谢的原因包括哪些?三者在这一方面有何区别?导致区别的原因可能是什么?3)三组作者是如何表达他们的谢意的?他们在致谢的表达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若有,原因可能是什

么?

3.研究设计

本研究旨在探讨英语本族语博士毕业生、汉语本族语博士毕业生以及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专业博士毕业生的博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特征和礼貌策略是否存在异同。研究使用的语料来源于中国权威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世界英文权威数据库ProQuest博士论文数据库。本研究从2000年至2004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中随机挑选了120篇,然后提取了其中的致谢辞。除英语专业的博士论文受到其专业的限制外,汉语本族语和英语本族语的博士生毕业论文来自于各个专业领域。

笔者首先对120篇答谢词中所有被提及的致谢对象进行统计并找出首先被提及的对象来回答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在KenHyland的分类研究基础上,笔者将

・36.

万方数据

对所有被提及者归类为六组:导师,学术界其他人士,参与者及(资料)提供者,同事和同学,朋友以及家人。所有提及对象还将根据他们出现的顺序进行排序进行比较以期找出三组的不同并进行探讨。接着,笔者将三组每位博士毕业生致谢的原因进行分类。此项分析仍然

依据KenHyland的分类。最后,所有的感谢表达式将根

据他们的词汇语法结构进行分类。每种形式出现的频度和各个表达式的分布情况将在本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分析,以找出三组对象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在对表达方式进行语用一语言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也进一步对致谢辞中感谢表达式中礼貌策略的应用情况做出分析。

4.结果与讨论

4.1致谢对象的描述与分析

Ken

Hyland将致谢对象分为导师、学术界其他老

师、参与者和提供者、同事和同学、朋友、家人共六类。表1列出了本研究中不同作者博士论文中各类致谢对象的分布情况:

表1.致谢对象统计表

致谢对象英语本族语英语专业汉语本族语出现频次

l导师4.60%7.06%4.98%6252学术界其他31.27%

43.5l%

42.36%5533参与者和提供者18.13%8.05%

14.04%2804同事和同学

11.17%8.87%17.44%

2285朋友14.98%16.58%

12.23%

1786

家人19.84%15.93%9.60%283合计

100%

loo%

100%

2147

致谢辞是学术论文的组成部分,这一体裁性质决定了作者更多地提及与学术过程直接相关的人,如给予论文写作提供最直接帮助的导师以及提供技术、资金和文书帮助的老师、同事和同学。在三组作者的致谢辞中,导师都出现在了感谢对象中的第一位,因为导师从论文的构思、方法论的选择到论文的写作以及修改和建议都起着直接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家人和朋友的提及则表明,作者通过学术论文致谢辞,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从学

术领域延伸到自己的私人生活领域。毕竟,没有来自家人、朋友的帮助,作者在学术领域的建树也是不易的。

表1显示,英语本族语博士生所提及的感谢对象超过30%都是朋友和家人。三组中,母语为汉语的博士毕业生是最少向家人表达感谢的一组。在中国文化中,大恩不言谢,亲人间也很少言谢,这可能与中国人的内向民族文化特征有关。

有趣的是,两组中国博士生还会对审阅论文的老师和学者以及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提前表示感谢。这一行为显然违背了感谢言语行为成立的适切条件。在没有出现施惠行为的前提下提前表达谢意也许是出于某种实际动机(如希望他们的感谢能取悦评审教师,以便帮助自己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这一现象仅出现在中

国博士生论文致谢辞中(至少就本研究而言),但尚不能因为在英语本族语作者语料中没有找到就定义为中国博士毕业生论文独有的特征。

另一个有趣现象出现在英语本族语博士生的致谢辞中,感谢的对象出现了上帝、教堂、教友等。这显然可以看作是他们的宗教信仰所致,在他们看来,自己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就和上帝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除去宗教的影响外,英语本族语使用者还对宠物以及无生命的电视节目、喜爱的地点等表达感谢,而中国作者表达感谢的对象都是人类。可见,东西方对于致谢辞有着不同认知,中国博士生更倾向于将致谢辞看作是严肃的学

术行为。

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作者在感谢导师的同时有时还会感谢导师的配偶。Spencer.Oatey(1992)认为,中国的研究生就社会距离看比英国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更为亲密。他们尊敬导师却又期望与导师保持类似于父母同孩子这种家人般亲密友好的关系。导师的配偶有时候在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2感谢原因

表2.三组致谢辞中涉及的致谢原因,主要有三大类:学术支持,资源和资金支持和精神支持

学术支持

精神支持资源及资金支持出现频次

英语本族语309(34.76%)409(45.67%)171(19.24%)889(100%)

英语专业330(48.25%)211(30.85%)143(20.91%)684(100%)汉语本族语489(44.01%)377(33.93%)245(22.05%)IlII(100%)

合计

1128(100%)997(100%)

559(100%)2684(100%)

可以看出,施惠方给予的学术支持是感谢辞中出现最为频繁的原因。学术支持贯穿了学术论文的整个过程,包括启发灵感、探讨方法、协助分析、提供反馈和意见等。感谢资源和资金的支持指数据和信息的获得、技术的帮助和运算支持等。精神支持同样也是致谢辞中常见的感谢原因之一。

三组数据的比较表明:在英语本族语博士生的感谢原因中,精神支持占据首位,而两组中国博士生的感谢原因中学术支持首当其冲。致谢辞是一种“即将出版的私人化语篇”,东西方对于致谢辞体裁学术性和私人性的认知程度以及文化差异可能决定了英语本族语博士生和中国博士生感谢原因上的差异。另一方面,这一差异也可能反映了不同学术背景下对学术支持的依赖程度上的差异。从研究数据看,中国博士生对各种学术支持的依赖程度确实似乎要高于英语本族语博士生。

4.3感谢表达式的语用一语言特征

4.3.1感谢表达式的总体分布状况

Ken

Hyland(2004)将感谢表达式归纳为五种:名词

化、施为动词、形容词、被动语和一般提及。笔者据此将120篇答谢词中1189个感谢言语行为也归为上述五类以分析三组研究对象使用致谢语方面的差异。表3列出了三组作者致谢辞中常用的致谢表达式:

万方数据

表3.常用致谢表达式

形式

例子

频次

446

名词化。"MMyygrathantiktusdteo…goes‘to….。

施为动词:蒜!掣。乙,。i眦。….。

488

形容词:::黜墨:::。

・柏

被动语~"X

i,s裟耋赢,:0…。

,・

“Without

X’8

supportand

understanding.it

would

一般提及haveimpossible

forme

to

go

Otl

with

my

doctoral84

studies’’

总数

1189

其中,施为动词和名词化是两种最频繁使用的感谢表达式,在所有表达式中各占三分之一多。感谢表达式所使用的形容词主要由相应的名词和动词加上后缀一ful构成。通过移除动词施为者所构成的被动语态表达式给作者提供了最正式的感谢表达式。

4.3.2差异分析

表4给出了三组作者使用致谢表达式的情况。可以看出,英语本族语博士生和中国英语专业博士两组感谢表达式的分布很相似,这两组都主要通过名词化形式表达感谢,分别约占语料总数的40%和47%。施为动词的使用在汉语背景的中国博士生致谢辞的感谢表达式中最为常见,占据了该组所有表达式73%。可以认为,由两种语言书写的致谢辞所表现的语言差异主要归因于文字系统的不同。Ross(1972)认为,英语中礼貌的程度(正式程度)与名词化程度相关。英语本族语博士生和中国英语专业博士生对名词化表达的大量使用反映了他们对于博士论文致谢辞正式性的理解。在汉语语言文字系统中,动词是语言表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汉语中很少使用形容词和被动语态表达感谢,而主要依靠施为动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英语专业博士生使用形容词和被动语态的频率要高于英语本族语博士生。可见,他们一方面对致谢辞正式文体有所认识,另一方面又受到汉语本族语的影响。

表4.三组作者致谢表达式的使用情况

名词化

施为动词

形容词

被动语

一般提及

频次频率频次频率频次频率频次频率频次频率

嚣例40.21%17536.84%s,M・・%¨s9%336娜%

英语专业18247.40%7218.75%7018.23%225.73%389.90%

攀蓼73

22.12%24173.03%3

o.9%0

o%133.94%

就一般提及而言,三组作者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博士生倾向于列举所要感谢人的名字而不给出具体感谢的原因,这使得感谢辞成为了名字的列举。

4.4礼貌策略

Leech认为言语交际中的礼貌遵循一个总的框架:一个共同的礼貌原则(Leech1983)和一个“礼貌大策

・37・

略”(Leech2005)。在交际中,为了达到礼貌,说话人要表达的意义应该能够施加两种限制。限制1:赋予对方(典型情况下即听者)的相关品质、需要、意见、情感等高的价值,突出说话人对对方的义务(主要限制);限制2:赋予说话人自身相关品质、需要、意见、情感等低的价值(次要限制),降低对方对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如“谦虚

准则”)。

受中国传统思想“有恩必报”的影响,两组中国博士生相对英语本族语博士生而言都大量使用了含有表达义务的情态动词(must,should,haveto,“必需”等)的感谢表达式。这些情态动词表明,致谢者往往对施惠者充满感激。特别是当他们使用表义务的情态动词向家人、朋友等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感谢时,这种情感更加是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5.结语

在对120篇来自于英语本族语博士生、汉语本族语博士生以及中国英语专业博士生论文致谢辞中感谢辞的研究后,笔者发现:

1)致谢辞中感谢对象多为导师、学术界其他人士、参与者及提供者、同事和同学等与学术过程直接相关的人员。与英语本族语博士生不同,中国博士生还会感谢导师的家人,特别是他们的配偶,这反映出东西方对于导师和学生关系的不同理解。另外,英语专业博士生和汉语背景博士生还会不恰当地提前感谢论文的评审者。英语本族语博士生还会感谢诸如宠物、上帝、教会、地名和喜爱的电视节目等,这一差异可以归结为文化和宗教

的影响。

2)总体来看,感谢学术支持是三类致谢原因中最常见的原因,与中国博士生不同英语本族语博士生将精神支持看作是最主要的感谢原因,中国博士生更加依赖学3)由于语言系统的不同,汉语本族语使用者使用了4)博士生会使用反映他们倾向和目的的情态词或面,英语专业博士生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学术写作教学具有切实的启示。・38・

万方数据

应该遵循英语学术写作规范,避免一些不良的做法,如违反适切条件对论文评阅者和答辩者的感谢行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文化的实际差异,中国英语专业博士生也无需完全仿照西方做法,如选择致谢对象,他们可以,也需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他们在这方面的与英语本族语博士生的差异并不是一种“错误”,而是反映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体系,标志了他们的文化身份。

需要指出的是,受到样本相对较小,数据收集渠道限制,缺乏调查问卷的影响,因此其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另外笔者将研究发现的三组表现的差异归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感谢言语行为的实现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Aijmer,K.Conversational

RoutinesinEnglish:Convention

andCrea-

tivity[M].London:AddisonWesleyLongnmnLtd,1996.

[2]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3]Blum-Kulka,S.,House,J.,&Kasper,G.(eds.).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and

Apolng如s[C].Norwood:Ablex,1989.

[4]Eisenstein,M.,&Bedman,J.I

veryappreciate:Expressionsofgrat-

itudebynativeandnon-nativespeakers

ofAmerican

E|lglish[J].舻

plied

Linguistics,1986,7(2):167—185.

[5]Eisenstein,M.,&Bodman,J.MayGod

increaseyour

bounty:The

expressionofgratitudein

Englishby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

[J].CrossCurrents,1988,15(1):1-21.[6]Eiscnstein,M.,&Bodman,J.Expressing

gratitude

in

American

English[A].G.Kasper&S.Blum—Kulka,(ed.).InterlanguagePragmatics[C].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3:64-81.

[7]Giannoni,D.S.Worlds

ofgratitude:Acontrastivestudyofacknowi・

edgement

texts

in

EnglishandItalian

research

articles[J].apptieaLin-

gu/sties,2002,23(1):l-31.

[8]Hyland,K.胁蟛唱insaeat归Research

Ankles[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8.

[9]Hyland,K.Disciplinarydiscourse:Writerstance

in

research

articles

[A].InN.Candlin&K.Hyland(eds.).Writing:Texts,Processes

and

Practices[C].London/NewYork:Lon印mn,1999:99—121.

[10]Hyland,K.AutIIofityand

invisibility:AutIloriMidentityinacademic

writing[J].Journ—ofPragmatics,2002,34(8):1091・112.[11]Hyland,K.Second

Language

Writ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2]Hyland,K.Graduates’gratitude:The

generic

structureof

disscrm-

tionacknowledgements[J】.Englishfor跏c咖Purpose,2004(23):

303-324.

[13]Leech,G.N.PrinciplesofPragmat/es[M].London:l_ongman,

1983.

[14]Leech,G.N.Politeness:Isthere∞east.westdivide?[J].Jour-

nalof凡—卵Languages,2005(6):3-31.

[15]Myers.G.Thepragmaficsofpolitenessin

scientific

a.,ticles[J].舻

pfiedLingu/st/cs,1989(10):1-35.

[16]Ross,J.mCategory匈础:Endstation

Hauptwort[M].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Society,1972:316-382.

(下转第42页I

术支持。

大量感谢动词的施为动词而英语本族语和英语专业博士生则使用了大量的名词来表达感谢,反映了他们对于答谢词文体正式性的基本共同认知,但英语专业博士生还是表现出一定的母语影响。

心理动词把感谢行为的实施看作是一种责任。在这方具体来说,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第二语言语用学应当与第二语言语法教学区别看待。Thomas(1993)认为,应该教导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学目标语言的语用语言知识,语用语言错误应当得到即时的更正。应该向第二语言学习者传授第二语言的社会语用知识,从而有助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进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就学术写作而言,包括致谢辞的写作,中国英语专业博士生

②在英语样本中,既不表达方式也不表达路径的移动动词“move”出

5.结论

现8次,在移动动词总数量中占据了1.26%。

③在汉语样本中.既不表达方式也不表达路径的移动动词“移动”和

“行”各出现1次,在移动动词总数量中占据了0.29%。

本文通过语料调查,对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汉语在移动动词的使用上既表现出像英语那样的方式语言的一些特点,例如:方式动词的使用频率高于路径动词,也表现出路径语言的某些特点,例如:方式动词的类型不够丰富而经常需要借助状语来表达“方式”信息,所得结果否定了假设2和3。语料调查结果还表明,汉语中以路径动词为主的表达法和以方式动词为主的表达法经常交替使用,都是汉语中的习惯表达法;汉语并未像英语那样对以方式动词为主的表达法表现出绝对的偏好。基于汉语的上述表现,本文认为汉语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类型并非如Talmy所定位的“属于方式词汇化模式类型”,汉语移动动词表现的是并行的词汇化模式类型,即[移动+方式]和[移动+路径]并行。注释:

①我们选取的小说主要来自www.fiaoshuo.corn网站所提供的电子版本,lO部中文小说为:《红楼梦》、《京华烟云》、《子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七》、《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家》、《亮剑》、《五星饭店》、《情人无泪》.10部英文小说为:GONEWITH

slsTERCARRjE,THEADvENTUREsoFOF

LIFE,TESS

OF

THE

参考文献

[1]Talmy,Leonard.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lexicalSyntactic

forms[A].InT.Shopen(eds.).LanguageDescription:V01.(3),Grammatical

Cambridge,MA:Cambridge

Typology

the

and

Categoriesand

Press,1985.

Lexicon[M].

UniversityCognitive

[2]Talmy,Leonard.Toward

andProcessin2000.

Semantics,Volume1I:Typology

Press,

ConceptStructuring[M].Cambridge,MA:MIT

[3]Ozcaliskan,S.&Slobin。D.1.Learninghowto

Expression

of

inBnndt"of

motion

in

searchforthe

frog:

English,Spanish,and

Turkish

[A].IIIA.Greenhill,H.Littlefield&C.Tano(eds.).Proceedingsofthe

23“Annua/BostonUniversity

Conference∞LanguageDevelop-

ment:V01.2[C].Somerville,MA:CasadillaPress,1999:541.552.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期以来英汉

新词语对比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04BYY002).

作者简介:李雪,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为认知语义学。

WIND,

HUCKLEBERRYFIN。LOVE

D’URBERVILES,JANEEYRE,WUTHERING

lsLAND.HARRY

P011ER

收稿日期责任编校

2009.04一19

HEIGHTS。oⅢER硼|疆.TREAsURE

ANDTHEPRlsoNER

oFAZKABAN。

王和平

(上接第38页)

[17]Searle,J.R.SpeechActs[M].Cambridge,UK:Cambridge

sityPress.1969a.

Univer-

[23]刘万生.汉英感谢语比较与中国EFL学习者感谢语语用迁移

[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18):97-100.

[24]马蓉,王新国.学术论文致谢的体裁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

Act:An

EssayinthePhilosophyUniversity

Press,1969b.

Chinese,Univer-

[18]seade,j.R.Speechof

Language

学报,2005(25):61-64.

[M].Cambridge:Cambridge

[19]Spencer-Oatey,H.Cross—culturalPoliteness:Britishand

Conceptionssity,1992.

作者简介:李丽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

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等。

陈新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用学,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

oftheTutor-StudentRelationship[M].Lancaster

[20]Thomas,A.KulturvergleichendePsychologie--EineEinfuhrung[M].

Gottingen:Hogrefe,1993.

[21]毕继万.汉英感谢语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6(7):38-40.[22]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4(9):

93—95.

收稿日期责任编校

2009.12.1l

通达

・42・

万方数据

英汉学位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对比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丽华, 陈新仁, Li Lihua, Chen Xinren

李丽华,Li Lihua(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陈新仁,ChenXinren(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10,18(2)0次

参考文献(24条)

1.Searle,J.R Speech Act: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1969

2.Spencer-Oatey H Cross-cultural Politeness:British and Chinese,Conceptions of the Tutor-StudentRelationship 1992

3.Thomas A Kulturvergleichende Psychologie-Eine Einfuhruag 19934.毕继万 汉英感谢语的差异 1996(7)5.李丽娜 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 2004(9)

6.刘万生 汉英感谢语比较与中国EFL学习者感谢语语用迁移 2004(18)7.马蓉.王新国 学术论文致谢的体裁分析 2005(25)

8.Aijmer K Conversational Routines in English:Convention and Creativity 19969.Austin,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1962

10.Blum-Kulka,S.House,J.Kasper,G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 198911.Eisenstein,M.Bedman,J I very appreciate:Expressions of gratitude by native and non-nativespeakers of American English 1986(2)

12.Eisenstein,M.Bedman,J May God increase your bounty:The expression of gratitude in English by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 1988(1)

13.Eisenstein,M.Bodman,J Expressing gratitude in American English 1993

14.Giannoni,D.S Worlds of gratitude:A contrastive study of acknowledgement texts in English andItalian research articles 2002(1)

15.Hyland K 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1998

16.Hyland,K Disciplinary discourse:Writer stance in research articles 1999

17.Hyland K 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Authorial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 2002(8)18.Hyland K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3

19.Hyland K Graduates' gratitude:The generic structure of disserta tion acknowledgements 2004(23)20.Leech,G.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1983

21.Leech,G.N Politeness: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 2005(6)

22.Myers G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articles 1989(10)23.Ross J The Category Squish:Endstation Hauptwort 197224.Searle,J.R Speech Acts 196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awgyxyxb201002009.aspx

授权使用:湖北汽车工学院(wfhyqcxy),授权号:3ba043cb-5b52-414e-85e2-9e1c012fc616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7日

2010年6月差!§鉴笺2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une.2010

地坚堡型虹型:塑麴堕塑堂丝型墨丝丝丝逝i!盟鲤

y旦!:!墨:丛垒:2

英汉学位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对比研究

李丽华,陈新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英语本族语使用者,汉语本族语使用者以及有中文背景的英语专业博士毕业生论文致谢辞在言语行为理论及Leech对礼貌原则最新阐释的理论框架下做语用对比研究,探讨感谢言语行为在三组学位论文致谢辞中的语用特征及其礼貌策略的差异。关键词:学位论文;致谢辞;语用对比中图分类号:H030

Abstract:Theessayaims

文献标识码:A

to

文章编号:1673-9876(2010)02-0035-05

Leech’s

provide

pragmaticcomparativestudyofgratitudeexpressionsintheacknowledgementssectionof

act

Ph.DdissertationsbynativespeakersofEnglishandChinese.intheframeworkofspeechofpolitenessKey

theoryand

newillustration

principles

todiscuss

differencesinpragmaticfeaturesandpolitenessstrategiesofdissertations.

words:Ph.D.dissertation;acknowledgement;pragmaticcomparativestudy

1.引言

(1969)在Austin(1962)研究基础上对言语行为所作的分类,具体包括以下五类:阐述类(如描述、主张、预告、陈述等);指令类(如请求、祝愿、指示、劝服、命令、建议等);承诺类(如许诺、担保、打赌等);表述类(如祝贺、抱怨、赞扬、道歉、哀悼、恭维、提问等);宣告类(如证婚、任命、宣战、宣告、解雇等)。在Searle看来,感谢属于表达类言语行为,传达受惠方对施惠方的心理状态,即谢意和认可。Searle(1969)认为,言语行为的成立必须满足一定的适切条件,包括命题条件、预备条件、真诚条件和本质条件。作为言语行为,感谢要成立同样就必须满足这些条件(命题条件:所言需与“感谢”的目标相关;预备条件:施惠方对自己作出了“有益的”帮助;诚实条件:致谢者必须向对方表达自己真实的、由衷的“喜悦”或“感激”;本质条件:所言确实体现受惠方的喜悦或感激心情)。

Eisenstain和Bodman(1986,1988,1993)通过自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的英语本族人士和非本族人士(来自日本、西班牙、韩国、中国和苏联)的致谢言语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高等程度的英语学习者并不能得体地使用致谢言语行为。Aijmer(1996)对致谢、道歉等一系列英语会话套语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后归纳出了感谢策略。汉英感谢语差异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成果也较少。毕继万(1996)在汉英交流的经验基础之上,从汉英感谢语的差异和汉英感谢语与人际关系两个方面讨论了汉英感谢语的差异。李丽娜(2004)在分析研究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的基础上,将汉语感谢言语行为分为直接和间接感谢,并发现汉语使用者通常将两种感谢言语表达混合使用。刘万生(2004)发

・35・

作为学位论文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致谢辞(ac-knowledgements)是作者对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自己帮助的机构和个人一个公开表达谢意的机会。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说,致谢辞最重要的交际目的是实施情感功能。在对致谢辞的体裁进行一系列研究之后,学者们

(如Hyland2003,2004)也证实了致谢辞主要是实施表

达类(expressive)言语行为(Searle1969)中的感谢行为。

感谢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执行的一种言语行为,它对于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动有效的人际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人们对感谢这一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较少的现有研究中,学者(如Blum—Kulma

1989;Einstein&

Bodman1986;Aijmer1996;Hyland2003,2004)主要关

注不同文化在答谢方面所呈现出的语用差异。书面答谢句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致谢语篇在英语写作教学中长期被忽视,近年来,马蓉、王新国(2005)在其研究中发现许多中国学生由于缺乏这一体裁的训练,他们对于致谢结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确定主要通过模仿其他学位论文致谢来完成。显然,我们有必要开展英汉学位论文中致谢辞的研究。就跨文化言语交际和外语教学而言,致谢辞中答谢句的研究对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准确运用目标语言进行有效学术交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研究背景

言语行为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一是Searle

万方数据

现Aijmer归纳出的感谢策略并不能包含所有汉语的感谢表达方式,继而提出四种非显性的感谢策略。

致谢辞作为学位论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学术论文写作一样,致谢辞的得体写作必须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另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对致谢的“得体性”有着不同的看法。如何在学术论文致谢辞中得体地表达感谢并区别于交际对话中的感谢引起了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外语教学研究的兴趣。就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而言,致谢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Myers(1989)首先将礼貌原则引入学术论文的研究中,并总结了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Davide

SimoneGian-

noni在2002年对比研究了英语和意大利研究论文,对学术致谢辞的结构和文体做了语用分析。Ken

Hyland

(1998,1999,2002,2003,2004)对学术论文就其体裁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感谢是致谢辞的核心。感谢包含了四个步骤:呈现参与者,感谢学术帮助,感谢资源提供和感谢精神支持。2004年,他将感谢表达方式归纳为五种:名词化、施为动词、形容词、被动语和一般提及。

文献检索表明,现有的致谢辞研究,特别是汉英致谢辞的研究相对匮乏。现有致谢辞的研究讨论的主要是它的文体结构,而关于致谢辞的语用特征则较少涉及。另外,现有感谢言语行为的研究对象都是非亚洲语言,其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口头交谈和日常交流。鉴于学术语篇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的不足,本研究致力于回答:1)在汉语本族语博士毕业生、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专业博士生以及英语本族语博士毕业生在致谢辞中,感谢的对象包括哪些?谁是他们感谢的第一个对象?三组作者在这一方面是否存在什么区别?导致区别的原因可能是什么?2)这些作者表达感谢的原因包括哪些?三者在这一方面有何区别?导致区别的原因可能是什么?3)三组作者是如何表达他们的谢意的?他们在致谢的表达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若有,原因可能是什

么?

3.研究设计

本研究旨在探讨英语本族语博士毕业生、汉语本族语博士毕业生以及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专业博士毕业生的博士论文致谢辞的语用特征和礼貌策略是否存在异同。研究使用的语料来源于中国权威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世界英文权威数据库ProQuest博士论文数据库。本研究从2000年至2004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中随机挑选了120篇,然后提取了其中的致谢辞。除英语专业的博士论文受到其专业的限制外,汉语本族语和英语本族语的博士生毕业论文来自于各个专业领域。

笔者首先对120篇答谢词中所有被提及的致谢对象进行统计并找出首先被提及的对象来回答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在KenHyland的分类研究基础上,笔者将

・36.

万方数据

对所有被提及者归类为六组:导师,学术界其他人士,参与者及(资料)提供者,同事和同学,朋友以及家人。所有提及对象还将根据他们出现的顺序进行排序进行比较以期找出三组的不同并进行探讨。接着,笔者将三组每位博士毕业生致谢的原因进行分类。此项分析仍然

依据KenHyland的分类。最后,所有的感谢表达式将根

据他们的词汇语法结构进行分类。每种形式出现的频度和各个表达式的分布情况将在本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分析,以找出三组对象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在对表达方式进行语用一语言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也进一步对致谢辞中感谢表达式中礼貌策略的应用情况做出分析。

4.结果与讨论

4.1致谢对象的描述与分析

Ken

Hyland将致谢对象分为导师、学术界其他老

师、参与者和提供者、同事和同学、朋友、家人共六类。表1列出了本研究中不同作者博士论文中各类致谢对象的分布情况:

表1.致谢对象统计表

致谢对象英语本族语英语专业汉语本族语出现频次

l导师4.60%7.06%4.98%6252学术界其他31.27%

43.5l%

42.36%5533参与者和提供者18.13%8.05%

14.04%2804同事和同学

11.17%8.87%17.44%

2285朋友14.98%16.58%

12.23%

1786

家人19.84%15.93%9.60%283合计

100%

loo%

100%

2147

致谢辞是学术论文的组成部分,这一体裁性质决定了作者更多地提及与学术过程直接相关的人,如给予论文写作提供最直接帮助的导师以及提供技术、资金和文书帮助的老师、同事和同学。在三组作者的致谢辞中,导师都出现在了感谢对象中的第一位,因为导师从论文的构思、方法论的选择到论文的写作以及修改和建议都起着直接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家人和朋友的提及则表明,作者通过学术论文致谢辞,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从学

术领域延伸到自己的私人生活领域。毕竟,没有来自家人、朋友的帮助,作者在学术领域的建树也是不易的。

表1显示,英语本族语博士生所提及的感谢对象超过30%都是朋友和家人。三组中,母语为汉语的博士毕业生是最少向家人表达感谢的一组。在中国文化中,大恩不言谢,亲人间也很少言谢,这可能与中国人的内向民族文化特征有关。

有趣的是,两组中国博士生还会对审阅论文的老师和学者以及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成员提前表示感谢。这一行为显然违背了感谢言语行为成立的适切条件。在没有出现施惠行为的前提下提前表达谢意也许是出于某种实际动机(如希望他们的感谢能取悦评审教师,以便帮助自己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这一现象仅出现在中

国博士生论文致谢辞中(至少就本研究而言),但尚不能因为在英语本族语作者语料中没有找到就定义为中国博士毕业生论文独有的特征。

另一个有趣现象出现在英语本族语博士生的致谢辞中,感谢的对象出现了上帝、教堂、教友等。这显然可以看作是他们的宗教信仰所致,在他们看来,自己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就和上帝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除去宗教的影响外,英语本族语使用者还对宠物以及无生命的电视节目、喜爱的地点等表达感谢,而中国作者表达感谢的对象都是人类。可见,东西方对于致谢辞有着不同认知,中国博士生更倾向于将致谢辞看作是严肃的学

术行为。

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作者在感谢导师的同时有时还会感谢导师的配偶。Spencer.Oatey(1992)认为,中国的研究生就社会距离看比英国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更为亲密。他们尊敬导师却又期望与导师保持类似于父母同孩子这种家人般亲密友好的关系。导师的配偶有时候在研究生与导师的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2感谢原因

表2.三组致谢辞中涉及的致谢原因,主要有三大类:学术支持,资源和资金支持和精神支持

学术支持

精神支持资源及资金支持出现频次

英语本族语309(34.76%)409(45.67%)171(19.24%)889(100%)

英语专业330(48.25%)211(30.85%)143(20.91%)684(100%)汉语本族语489(44.01%)377(33.93%)245(22.05%)IlII(100%)

合计

1128(100%)997(100%)

559(100%)2684(100%)

可以看出,施惠方给予的学术支持是感谢辞中出现最为频繁的原因。学术支持贯穿了学术论文的整个过程,包括启发灵感、探讨方法、协助分析、提供反馈和意见等。感谢资源和资金的支持指数据和信息的获得、技术的帮助和运算支持等。精神支持同样也是致谢辞中常见的感谢原因之一。

三组数据的比较表明:在英语本族语博士生的感谢原因中,精神支持占据首位,而两组中国博士生的感谢原因中学术支持首当其冲。致谢辞是一种“即将出版的私人化语篇”,东西方对于致谢辞体裁学术性和私人性的认知程度以及文化差异可能决定了英语本族语博士生和中国博士生感谢原因上的差异。另一方面,这一差异也可能反映了不同学术背景下对学术支持的依赖程度上的差异。从研究数据看,中国博士生对各种学术支持的依赖程度确实似乎要高于英语本族语博士生。

4.3感谢表达式的语用一语言特征

4.3.1感谢表达式的总体分布状况

Ken

Hyland(2004)将感谢表达式归纳为五种:名词

化、施为动词、形容词、被动语和一般提及。笔者据此将120篇答谢词中1189个感谢言语行为也归为上述五类以分析三组研究对象使用致谢语方面的差异。表3列出了三组作者致谢辞中常用的致谢表达式:

万方数据

表3.常用致谢表达式

形式

例子

频次

446

名词化。"MMyygrathantiktusdteo…goes‘to….。

施为动词:蒜!掣。乙,。i眦。….。

488

形容词:::黜墨:::。

・柏

被动语~"X

i,s裟耋赢,:0…。

,・

“Without

X’8

supportand

understanding.it

would

一般提及haveimpossible

forme

to

go

Otl

with

my

doctoral84

studies’’

总数

1189

其中,施为动词和名词化是两种最频繁使用的感谢表达式,在所有表达式中各占三分之一多。感谢表达式所使用的形容词主要由相应的名词和动词加上后缀一ful构成。通过移除动词施为者所构成的被动语态表达式给作者提供了最正式的感谢表达式。

4.3.2差异分析

表4给出了三组作者使用致谢表达式的情况。可以看出,英语本族语博士生和中国英语专业博士两组感谢表达式的分布很相似,这两组都主要通过名词化形式表达感谢,分别约占语料总数的40%和47%。施为动词的使用在汉语背景的中国博士生致谢辞的感谢表达式中最为常见,占据了该组所有表达式73%。可以认为,由两种语言书写的致谢辞所表现的语言差异主要归因于文字系统的不同。Ross(1972)认为,英语中礼貌的程度(正式程度)与名词化程度相关。英语本族语博士生和中国英语专业博士生对名词化表达的大量使用反映了他们对于博士论文致谢辞正式性的理解。在汉语语言文字系统中,动词是语言表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汉语中很少使用形容词和被动语态表达感谢,而主要依靠施为动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英语专业博士生使用形容词和被动语态的频率要高于英语本族语博士生。可见,他们一方面对致谢辞正式文体有所认识,另一方面又受到汉语本族语的影响。

表4.三组作者致谢表达式的使用情况

名词化

施为动词

形容词

被动语

一般提及

频次频率频次频率频次频率频次频率频次频率

嚣例40.21%17536.84%s,M・・%¨s9%336娜%

英语专业18247.40%7218.75%7018.23%225.73%389.90%

攀蓼73

22.12%24173.03%3

o.9%0

o%133.94%

就一般提及而言,三组作者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博士生倾向于列举所要感谢人的名字而不给出具体感谢的原因,这使得感谢辞成为了名字的列举。

4.4礼貌策略

Leech认为言语交际中的礼貌遵循一个总的框架:一个共同的礼貌原则(Leech1983)和一个“礼貌大策

・37・

略”(Leech2005)。在交际中,为了达到礼貌,说话人要表达的意义应该能够施加两种限制。限制1:赋予对方(典型情况下即听者)的相关品质、需要、意见、情感等高的价值,突出说话人对对方的义务(主要限制);限制2:赋予说话人自身相关品质、需要、意见、情感等低的价值(次要限制),降低对方对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如“谦虚

准则”)。

受中国传统思想“有恩必报”的影响,两组中国博士生相对英语本族语博士生而言都大量使用了含有表达义务的情态动词(must,should,haveto,“必需”等)的感谢表达式。这些情态动词表明,致谢者往往对施惠者充满感激。特别是当他们使用表义务的情态动词向家人、朋友等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感谢时,这种情感更加是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5.结语

在对120篇来自于英语本族语博士生、汉语本族语博士生以及中国英语专业博士生论文致谢辞中感谢辞的研究后,笔者发现:

1)致谢辞中感谢对象多为导师、学术界其他人士、参与者及提供者、同事和同学等与学术过程直接相关的人员。与英语本族语博士生不同,中国博士生还会感谢导师的家人,特别是他们的配偶,这反映出东西方对于导师和学生关系的不同理解。另外,英语专业博士生和汉语背景博士生还会不恰当地提前感谢论文的评审者。英语本族语博士生还会感谢诸如宠物、上帝、教会、地名和喜爱的电视节目等,这一差异可以归结为文化和宗教

的影响。

2)总体来看,感谢学术支持是三类致谢原因中最常见的原因,与中国博士生不同英语本族语博士生将精神支持看作是最主要的感谢原因,中国博士生更加依赖学3)由于语言系统的不同,汉语本族语使用者使用了4)博士生会使用反映他们倾向和目的的情态词或面,英语专业博士生表现得尤为突出。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学术写作教学具有切实的启示。・38・

万方数据

应该遵循英语学术写作规范,避免一些不良的做法,如违反适切条件对论文评阅者和答辩者的感谢行为。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由于文化的实际差异,中国英语专业博士生也无需完全仿照西方做法,如选择致谢对象,他们可以,也需要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他们在这方面的与英语本族语博士生的差异并不是一种“错误”,而是反映了他们的价值和信仰体系,标志了他们的文化身份。

需要指出的是,受到样本相对较小,数据收集渠道限制,缺乏调查问卷的影响,因此其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另外笔者将研究发现的三组表现的差异归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感谢言语行为的实现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Aijmer,K.Conversational

RoutinesinEnglish:Convention

andCrea-

tivity[M].London:AddisonWesleyLongnmnLtd,1996.

[2]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3]Blum-Kulka,S.,House,J.,&Kasper,G.(eds.).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and

Apolng如s[C].Norwood:Ablex,1989.

[4]Eisenstein,M.,&Bedman,J.I

veryappreciate:Expressionsofgrat-

itudebynativeandnon-nativespeakers

ofAmerican

E|lglish[J].舻

plied

Linguistics,1986,7(2):167—185.

[5]Eisenstein,M.,&Bodman,J.MayGod

increaseyour

bounty:The

expressionofgratitudein

Englishby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

[J].CrossCurrents,1988,15(1):1-21.[6]Eiscnstein,M.,&Bodman,J.Expressing

gratitude

in

American

English[A].G.Kasper&S.Blum—Kulka,(ed.).InterlanguagePragmatics[C].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3:64-81.

[7]Giannoni,D.S.Worlds

ofgratitude:Acontrastivestudyofacknowi・

edgement

texts

in

EnglishandItalian

research

articles[J].apptieaLin-

gu/sties,2002,23(1):l-31.

[8]Hyland,K.胁蟛唱insaeat归Research

Ankles[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8.

[9]Hyland,K.Disciplinarydiscourse:Writerstance

in

research

articles

[A].InN.Candlin&K.Hyland(eds.).Writing:Texts,Processes

and

Practices[C].London/NewYork:Lon印mn,1999:99—121.

[10]Hyland,K.AutIIofityand

invisibility:AutIloriMidentityinacademic

writing[J].Journ—ofPragmatics,2002,34(8):1091・112.[11]Hyland,K.Second

Language

Writ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2]Hyland,K.Graduates’gratitude:The

generic

structureof

disscrm-

tionacknowledgements[J】.Englishfor跏c咖Purpose,2004(23):

303-324.

[13]Leech,G.N.PrinciplesofPragmat/es[M].London:l_ongman,

1983.

[14]Leech,G.N.Politeness:Isthere∞east.westdivide?[J].Jour-

nalof凡—卵Languages,2005(6):3-31.

[15]Myers.G.Thepragmaficsofpolitenessin

scientific

a.,ticles[J].舻

pfiedLingu/st/cs,1989(10):1-35.

[16]Ross,J.mCategory匈础:Endstation

Hauptwort[M].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Society,1972:316-382.

(下转第42页I

术支持。

大量感谢动词的施为动词而英语本族语和英语专业博士生则使用了大量的名词来表达感谢,反映了他们对于答谢词文体正式性的基本共同认知,但英语专业博士生还是表现出一定的母语影响。

心理动词把感谢行为的实施看作是一种责任。在这方具体来说,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第二语言语用学应当与第二语言语法教学区别看待。Thomas(1993)认为,应该教导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学目标语言的语用语言知识,语用语言错误应当得到即时的更正。应该向第二语言学习者传授第二语言的社会语用知识,从而有助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进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就学术写作而言,包括致谢辞的写作,中国英语专业博士生

②在英语样本中,既不表达方式也不表达路径的移动动词“move”出

5.结论

现8次,在移动动词总数量中占据了1.26%。

③在汉语样本中.既不表达方式也不表达路径的移动动词“移动”和

“行”各出现1次,在移动动词总数量中占据了0.29%。

本文通过语料调查,对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汉语在移动动词的使用上既表现出像英语那样的方式语言的一些特点,例如:方式动词的使用频率高于路径动词,也表现出路径语言的某些特点,例如:方式动词的类型不够丰富而经常需要借助状语来表达“方式”信息,所得结果否定了假设2和3。语料调查结果还表明,汉语中以路径动词为主的表达法和以方式动词为主的表达法经常交替使用,都是汉语中的习惯表达法;汉语并未像英语那样对以方式动词为主的表达法表现出绝对的偏好。基于汉语的上述表现,本文认为汉语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类型并非如Talmy所定位的“属于方式词汇化模式类型”,汉语移动动词表现的是并行的词汇化模式类型,即[移动+方式]和[移动+路径]并行。注释:

①我们选取的小说主要来自www.fiaoshuo.corn网站所提供的电子版本,lO部中文小说为:《红楼梦》、《京华烟云》、《子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七》、《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家》、《亮剑》、《五星饭店》、《情人无泪》.10部英文小说为:GONEWITH

slsTERCARRjE,THEADvENTUREsoFOF

LIFE,TESS

OF

THE

参考文献

[1]Talmy,Leonard.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lexicalSyntactic

forms[A].InT.Shopen(eds.).LanguageDescription:V01.(3),Grammatical

Cambridge,MA:Cambridge

Typology

the

and

Categoriesand

Press,1985.

Lexicon[M].

UniversityCognitive

[2]Talmy,Leonard.Toward

andProcessin2000.

Semantics,Volume1I:Typology

Press,

ConceptStructuring[M].Cambridge,MA:MIT

[3]Ozcaliskan,S.&Slobin。D.1.Learninghowto

Expression

of

inBnndt"of

motion

in

searchforthe

frog:

English,Spanish,and

Turkish

[A].IIIA.Greenhill,H.Littlefield&C.Tano(eds.).Proceedingsofthe

23“Annua/BostonUniversity

Conference∞LanguageDevelop-

ment:V01.2[C].Somerville,MA:CasadillaPress,1999:541.552.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期以来英汉

新词语对比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04BYY002).

作者简介:李雪,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为认知语义学。

WIND,

HUCKLEBERRYFIN。LOVE

D’URBERVILES,JANEEYRE,WUTHERING

lsLAND.HARRY

P011ER

收稿日期责任编校

2009.04一19

HEIGHTS。oⅢER硼|疆.TREAsURE

ANDTHEPRlsoNER

oFAZKABAN。

王和平

(上接第38页)

[17]Searle,J.R.SpeechActs[M].Cambridge,UK:Cambridge

sityPress.1969a.

Univer-

[23]刘万生.汉英感谢语比较与中国EFL学习者感谢语语用迁移

[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18):97-100.

[24]马蓉,王新国.学术论文致谢的体裁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

Act:An

EssayinthePhilosophyUniversity

Press,1969b.

Chinese,Univer-

[18]seade,j.R.Speechof

Language

学报,2005(25):61-64.

[M].Cambridge:Cambridge

[19]Spencer-Oatey,H.Cross—culturalPoliteness:Britishand

Conceptionssity,1992.

作者简介:李丽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

究生,研究方向: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等。

陈新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用学,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

oftheTutor-StudentRelationship[M].Lancaster

[20]Thomas,A.KulturvergleichendePsychologie--EineEinfuhrung[M].

Gottingen:Hogrefe,1993.

[21]毕继万.汉英感谢语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6(7):38-40.[22]李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4(9):

93—95.

收稿日期责任编校

2009.12.1l

通达

・42・

万方数据

英汉学位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对比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丽华, 陈新仁, Li Lihua, Chen Xinren

李丽华,Li Lihua(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陈新仁,ChenXinren(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2010,18(2)0次

参考文献(24条)

1.Searle,J.R Speech Act: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1969

2.Spencer-Oatey H Cross-cultural Politeness:British and Chinese,Conceptions of the Tutor-StudentRelationship 1992

3.Thomas A Kulturvergleichende Psychologie-Eine Einfuhruag 19934.毕继万 汉英感谢语的差异 1996(7)5.李丽娜 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 2004(9)

6.刘万生 汉英感谢语比较与中国EFL学习者感谢语语用迁移 2004(18)7.马蓉.王新国 学术论文致谢的体裁分析 2005(25)

8.Aijmer K Conversational Routines in English:Convention and Creativity 19969.Austin,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1962

10.Blum-Kulka,S.House,J.Kasper,G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 198911.Eisenstein,M.Bedman,J I very appreciate:Expressions of gratitude by native and non-nativespeakers of American English 1986(2)

12.Eisenstein,M.Bedman,J May God increase your bounty:The expression of gratitude in English by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 1988(1)

13.Eisenstein,M.Bodman,J Expressing gratitude in American English 1993

14.Giannoni,D.S Worlds of gratitude:A contrastive study of acknowledgement texts in English andItalian research articles 2002(1)

15.Hyland K 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1998

16.Hyland,K Disciplinary discourse:Writer stance in research articles 1999

17.Hyland K 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Authorial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 2002(8)18.Hyland K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3

19.Hyland K Graduates' gratitude:The generic structure of disserta tion acknowledgements 2004(23)20.Leech,G.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1983

21.Leech,G.N Politeness: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 2005(6)

22.Myers G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articles 1989(10)23.Ross J The Category Squish:Endstation Hauptwort 197224.Searle,J.R Speech Acts 196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awgyxyxb201002009.aspx

授权使用:湖北汽车工学院(wfhyqcxy),授权号:3ba043cb-5b52-414e-85e2-9e1c012fc616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7日


    相关文章

    学术论文致谢的体裁分析

    第25卷第3期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 l 25N o 3 * 学术论文致谢的体裁分析 马 蓉, 王新国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 陕西西安710072) 摘 要:本文运用体裁分析理论, 通过对40篇英汉学术论文致谢的对 ...

    近年部分院校硕士论文题目

    近年部分院校硕士论文题目 这里收集了近年来部分院校硕士论文的题目,来源于中国期刊网(CNKI).由于保护版权尊重知识产权的要求,没有得到中国期刊网或者论文作者的授权,语言文化翻译网站不能提供全文,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提供论文的中文题目/英 ...

    (全英文论文)富兰克林给毕业者的13条忠告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全英文论文)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全英文论文)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 初探美剧中流行语的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全英文论文) 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在 ...

    汉语类论文题目

    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对外汉语论文题目 1. 论汉字的性质 2.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 许慎六书说论评 4.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 "'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 ...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与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全英文论文)致加西亚的信对中国大学生创业的启示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 ...

    英语专业本科论文选题汇总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 A 英国文学(英国文学的文化研究.作品分析等): ✧ 国别文学研究和地域文学研究 ✧ 文学流派研究 (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存 在主义,黑色幽默,意识流,女性主义文学等) ✧ 作家研究和 ...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修辞学浅述

    摘 要: 本文浅述了修辞学的相关研究,分析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和有代表性的三种西方修辞理论,阐述了修辞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应用研究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在修辞学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 修辞学 西方修辞理论 关系 1.什么是修辞学 修辞学(rh ...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其翻译 2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 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 3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 4 不一样的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