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1

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1939-1989)

一、知识结构-必看清

-相对衰退-复苏-繁荣; (1)恢复-美国扶植;宏观调控;科技;社会稳定。 (2)联合-欧共体成立,原因,发展趋势,影响。

腾飞-改革,美扶,非军事化,战略,科教,订货。

60年代瓦解。 背景-体制弊端;经济困难;人民要求;国内动荡;20大。 内容-调制体制,放松控制,计划市场,发扬民主。 结果-各有特色,总体失败,中国特色。 -不结盟运动和联合国变化。 东亚韩国新加坡-抓机遇;抓战略;抓外向;抓科教。 东南亚泰国马来西亚抓合作;抓引进;劳力廉;调结构。 南亚印度国营民营并举;齐全体系;粮食自给;软件领先。 西亚立足石油,提高油价;石油化工;农业改善。

—大战爆发。

—大战扩大-西线扩张;苏德战场;珍珠港;北非。 2-43—大战转折-斯大林格勒;中途岛;阿拉曼。 44-45—大战胜利-四次会议-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

-欧衰美强苏壮;内容-成立联合国,处置战败国,划分实力范围;

-美苏划分天下;评价-积极有利稳定社壮民解,消极冷战霸权。

-美苏,社营内,资营内,第三世界。崩溃-苏东剧变。

46丘吉尔演讲序幕;47杜鲁门冷战;马歇尔计划;49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55年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三个阶段 -特征不同-原因深刻-详细情况参考后边解析。

二、阶段特征:(必想通)

本单元讲述了二战后的东西方世界,时间从1939 年大战爆发到1989年苏东剧变。这一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战后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从美国独霸到三足鼎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改革,改革总体成效不大;国际关系上确立了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两极格局,50年代中期后演变为美苏争霸,威胁了世界和平;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其中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局势瞩目;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到更高层次。 具体历史阶段特征如下:

(一)、资义发展——美国独霸到美欧日三足鼎立:

1、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

(1)生产力: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2)生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推广,宏观调控加强。(3)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天下到美欧日三足鼎立。(4)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加强,欧共体是其主要标志。

2、资本主义政治—相对稳定:

(1)雅尔塔体系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2)各国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矛盾。(3)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依然存在,阶级矛盾,社会危机,极右势力泛起。

(二)、社会主义运动——一国到多国,动荡和改革: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的恢复是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关键;欧亚各国走上人民民主道路是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

2、各国的动荡和改革:50-60年代,由于原有体制弊端的显露,经济困难,政局动荡,也希望摆脱苏联的干扰;改革的内容大多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放松对企业的限制;改革总体失败,中国在曲折探索中摸索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三)、殖民体系和第三世界——从殖民体系崩溃和第三世界兴起:

1、二战后,列强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崩溃的标志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最终胜利。

2、第三世界的兴起:(1)50年代,新独立的29个亚非国家召开了亚非会议;(2)60-70年代,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登上了政治舞台;(3)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改变了联合国的性质和作用;同时第三世界追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了七十七国集团和石油国输出组织。

(四)、国际关系——二次大战到两极格局:

1、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帝国主义削弱,社会主义壮大,民族解放发展。

2、雅尔塔体系确立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两大阵营的矛盾逐渐尖锐,逐渐形成两极格局,形成了冷战局面。

3、50年代中期以后,两极格局逐渐演变为美苏争霸,两强互有攻防,争夺世界霸权,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威胁和动荡。

(五)、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发展

在科技革命作用下,市场制度推广下,国际金融发展下,跨国公司主导下,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扩张。欧共体等区域集团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全球一体化相辅相成。

三、重难精析:(必掌握)先思考后看答案。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影响.启迪?

4、从背景,建立,内容,实质,矛盾,崩溃,评价等多方面对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5、二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置异同点,影响有何同异?

6、把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总体特征,表现,成因和两国是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的。

7、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可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表现,成因各是什么?这对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影响?

8、欧洲战后经济恢复的总体原因有哪些?认识?

9、欧共体成立的原因?目标?成立的过程?性质?发展的趋势特点是什么?对世界影响?

10、德日两国在战后经济腾飞的相似原因?

11、二战后至今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原因?影响?

12、19世纪晚期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两次高速发展,相似原因,影响?

13、简述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垄断,国家垄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手段和作用.

14、德日两国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相似性.

15、总体把握苏联,东欧各国和中国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有何共性?从这些改革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16、50-60年代东西欧的两种改革,结合背景分析其内容特点,不同的结果.从中得出的认识? 背景和内容特点:

17、结合史实评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几种不同模式.

18、结合亚洲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说明“经济发展必须要从国情出发,抓住机遇,走自己的路”的基本经验。

四、优化方案综合演练459页答案:

特点:(1)西欧各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各国采取有效的经济战略,维持经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2)东欧各国着手改革,试图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改革大都未冲破原来体制,陷入困境;(3)西亚各国立足石油,提高石油价格,发展石油化工和农业自给。产油国日益富裕。(4)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国的缺陷:对外封闭,没有适时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转移产业的记遇;对内缺乏改革,依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经济建设,以阶级斗争为纲。

弥补:中共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国家工作以经济为中心;对内改革经济体制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教,积极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抓住机遇,发展经济。

五、重难解析部分参考答案:

1.原因: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威胁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是不同制度国家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的根本原因;美国态度的改变是推动同盟形成的关键.

过程:①随着二战的扩大,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家的援助;②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提出尊重各国领土主权完整,倡导和平自由,反对侵略;③随后,美英开始对苏联的援助;④1942年初,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标志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意义: ①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②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3、影响:①大战带给人类空前的破坏和灾难.消耗财富,生灵涂炭.②这次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③这场大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德意日崩溃,英法削弱;战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也随之崩溃,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得到空前胜利;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⑤大战加速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教训和启迪:和平来之不易,热爱和维护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法西斯是空前暴政,警惕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的死灰复燃;加强国际合作,面对人类共同问题;尊重各国主权,和平展开国际竞争.

4

5、改造:同-盟国占领,审判了战犯,对原政治制度进行改造.

异-①德国是盟国分区占领,日本是美国单独占领;②由于美国包庇, 日本一些战犯则逃脱了惩办;③德国政治制度改造彻底,而日本保留了天皇制.

影响:同-两国都成为美国冷战扶植对象,经济腾飞;异-德国政治分裂,对二战反思深刻;而日本对历史问题认识不够正确,军国主义势力复活.

6

7、四个阶段。战后到70年代初,70年代,80年代,90年代。

特征成因和表现:(1)第一阶段稳定发展--①美国大力开拓世界市场;②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发展新兴工业;③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国家资本主义;④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50年代世界一半以上商品是美国制造,70年代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一倍多,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第二阶段衰退-- ①自身受危机打击,经济放缓;②美苏争霸,包袱沉重;③欧日竞争,十分激烈; ④第三世界,石油涨价—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经济霸住地位动摇,经济进入滞胀. (3)第三阶段经济复苏-美国政府降低税率,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对企业干预-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下降; (4)

第四阶段经济繁荣—大刀阔斧改革,信息技术刺激—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减少甚至盈余.

对对外政策影响: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对社会国家展开冷战;60—70年代实力下降,实行战略收缩;80年代政策重新回到强硬立场;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美国霸权十分嚣张.

8、恢复原因:(1)利用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资金因素;(2)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因素;(3)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因素.

上述因素中,最根本的还是科技因素.

9、 原因:(1)自身-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提供可能;(2)外部-面临美苏争霸,美国控制.

目标:争取商品,人员,劳务,资本自由交流,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过程:1951年六国煤钢联营;1958年组成原子能联营和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改组为欧盟.

性质: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是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国际化的产物.

发展趋势特点:成员扩大-由西欧向东欧扩展;程度加深-由经济一体走向政治一体;目前是世界合作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区域国家经济政治集团.

影响:促进欧洲自身经济发展,也推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0、(1)经济因素-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国防开始小。(2)政治改革—战后的民主化改革;

(3)美国扶植—德的马歇尔计划,日军事订货;(4)科技因素—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高新技术;(5)政府调控—国家制定经济战略和加强调控;(6)教育因素—两国都重视教育.(7)社会环境—社会环境都保持了稳定。

11、演变:从美国一枝独秀,到60-70年代美欧日三足鼎立,再到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

原因:(1)战后初期,欧洲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通过,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通过布雷顿体系控制了世界金融,生产了世界商品的一半以上;(2)60-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腾飞,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争霸的影响,第三世界冲击下,布雷顿体系崩溃,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演变为三足鼎立;(3)新科技革命的一个内向,市场制度的推广,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的载体.

12、原因:①科技革命推动-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②生产关系调整-垄断组织出现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③政治改革-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社会改革调整;④社会环境稳定-巴黎公社至一战,雅体系下相对稳定.⑤不平衡-前次后起美德超越英法,后次欧日冲击美国.

影响:(1)前次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疯狂对外扩张,资本主义殖民和世界体系确立;各国争夺世界的矛盾空前激烈,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引起了世界大战.(2)后次发展,欧日谋求政治独立,冲击了两极格局;也推动了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13、(1)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尚比较弱小.各国推行重商主义策略,手段包括圈地,贩奴,殖民掠夺,贸易保护等,以加速原始积累,促进经济发展;(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力量壮大,自由主义兴盛起来,特点是要求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内外扩展,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在内部扩大生产社会化,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4)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中,国家采取对经济全面干预的做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首次运用.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作用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发展,加强了宏观调控.促进了二战后经济的稳定发展.(5)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向国际垄断的方向发展.跨国公司是其主要载体,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的扩张.

14、(1)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阶段:自上而下形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

(2)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后起帝国主义国家,利用最新科技成果,疯狂对外扩张.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经济危机打击,法西斯势力登台,对内独裁,对外扩张.成为大战策源地.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接受改造,美国扶植,非军事化,,制定发展战略,重视科教.

16、内容和特点:西欧-(1)二战后经济困难,政局动荡;面临冷战和美国控制.(2) 各国加强宏观调控,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治上社会改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并逐渐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建立欧共体.

东欧-(1)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照搬苏联高度集中模式,弊端逐渐显露;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受苏联干涉,要求独立发展.(2)各国放松对经济控制,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政治上发扬民主;对外要求摆脱苏联控制.

不同后果:西欧经济腾飞,走向一体化;东欧由于未冲破原体制和苏联干涉而归于失败. 认识:经济建设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出发.

17、(1)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传统模式,经济上强调重工业,所有制单一,计划和指令性,否定价值规律;政治上高度集权,民族法制不健全.形成于苏联,二战后推广到大多数国家,有利于巩固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长远不利于发扬社会主义优越性.

(2)南斯拉夫模式-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经济上社会所有制,企业自主管理,重视商品市场;政治上地方和社会自治.这种模式调动了地方和个人积极性,但削弱了宏观调控,出现分散和自由主义.

(3)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上对内改革,多种所有制共存,对外开放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同时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模式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4)新经济政策- 列宁晚年提出,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对后来的社会主义探索具有重要启发.可惜未能坚持探索下去.

18、(1)东亚东南亚模式:韩国新加坡资源匮乏,劳力丰富,抓住60年代西方国家转移劳动密集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技术,同时不断调整战略,韩国实施不均衡增长的战略,新加坡重视道德和社会秩序,两国都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西亚等国模式:西亚石油资源丰富,但大都控制在西方垄断资本手中,西亚各国收回石油资源,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冲破国际垄断,提高油价,增加收入;同时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发展农业提高粮食自给率.产油国日益富裕

(3)日本:日本战后进行社会改革,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同时接受美国的扶植,利用朝鲜和越南战争时机发展经济,不断调整战略,发展外向经济.实现了经济腾飞,仅次于美国.

(4)中国:根绝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战及二战后的世界(1939-1989)

一、知识结构-必看清

-相对衰退-复苏-繁荣; (1)恢复-美国扶植;宏观调控;科技;社会稳定。 (2)联合-欧共体成立,原因,发展趋势,影响。

腾飞-改革,美扶,非军事化,战略,科教,订货。

60年代瓦解。 背景-体制弊端;经济困难;人民要求;国内动荡;20大。 内容-调制体制,放松控制,计划市场,发扬民主。 结果-各有特色,总体失败,中国特色。 -不结盟运动和联合国变化。 东亚韩国新加坡-抓机遇;抓战略;抓外向;抓科教。 东南亚泰国马来西亚抓合作;抓引进;劳力廉;调结构。 南亚印度国营民营并举;齐全体系;粮食自给;软件领先。 西亚立足石油,提高油价;石油化工;农业改善。

—大战爆发。

—大战扩大-西线扩张;苏德战场;珍珠港;北非。 2-43—大战转折-斯大林格勒;中途岛;阿拉曼。 44-45—大战胜利-四次会议-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

-欧衰美强苏壮;内容-成立联合国,处置战败国,划分实力范围;

-美苏划分天下;评价-积极有利稳定社壮民解,消极冷战霸权。

-美苏,社营内,资营内,第三世界。崩溃-苏东剧变。

46丘吉尔演讲序幕;47杜鲁门冷战;马歇尔计划;49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55年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三个阶段 -特征不同-原因深刻-详细情况参考后边解析。

二、阶段特征:(必想通)

本单元讲述了二战后的东西方世界,时间从1939 年大战爆发到1989年苏东剧变。这一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战后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从美国独霸到三足鼎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改革,改革总体成效不大;国际关系上确立了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两极格局,50年代中期后演变为美苏争霸,威胁了世界和平;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其中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局势瞩目;全球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到更高层次。 具体历史阶段特征如下:

(一)、资义发展——美国独霸到美欧日三足鼎立:

1、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

(1)生产力: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2)生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推广,宏观调控加强。(3)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天下到美欧日三足鼎立。(4)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加强,欧共体是其主要标志。

2、资本主义政治—相对稳定:

(1)雅尔塔体系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2)各国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矛盾。(3)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依然存在,阶级矛盾,社会危机,极右势力泛起。

(二)、社会主义运动——一国到多国,动荡和改革: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的恢复是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关键;欧亚各国走上人民民主道路是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

2、各国的动荡和改革:50-60年代,由于原有体制弊端的显露,经济困难,政局动荡,也希望摆脱苏联的干扰;改革的内容大多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放松对企业的限制;改革总体失败,中国在曲折探索中摸索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三)、殖民体系和第三世界——从殖民体系崩溃和第三世界兴起:

1、二战后,列强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崩溃的标志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最终胜利。

2、第三世界的兴起:(1)50年代,新独立的29个亚非国家召开了亚非会议;(2)60-70年代,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登上了政治舞台;(3)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改变了联合国的性质和作用;同时第三世界追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了七十七国集团和石油国输出组织。

(四)、国际关系——二次大战到两极格局:

1、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帝国主义削弱,社会主义壮大,民族解放发展。

2、雅尔塔体系确立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两大阵营的矛盾逐渐尖锐,逐渐形成两极格局,形成了冷战局面。

3、50年代中期以后,两极格局逐渐演变为美苏争霸,两强互有攻防,争夺世界霸权,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威胁和动荡。

(五)、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发展

在科技革命作用下,市场制度推广下,国际金融发展下,跨国公司主导下,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扩张。欧共体等区域集团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全球一体化相辅相成。

三、重难精析:(必掌握)先思考后看答案。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影响.启迪?

4、从背景,建立,内容,实质,矛盾,崩溃,评价等多方面对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5、二战后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置异同点,影响有何同异?

6、把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总体特征,表现,成因和两国是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关系的。

7、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可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表现,成因各是什么?这对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影响?

8、欧洲战后经济恢复的总体原因有哪些?认识?

9、欧共体成立的原因?目标?成立的过程?性质?发展的趋势特点是什么?对世界影响?

10、德日两国在战后经济腾飞的相似原因?

11、二战后至今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原因?影响?

12、19世纪晚期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两次高速发展,相似原因,影响?

13、简述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垄断,国家垄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手段和作用.

14、德日两国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相似性.

15、总体把握苏联,东欧各国和中国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有何共性?从这些改革中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16、50-60年代东西欧的两种改革,结合背景分析其内容特点,不同的结果.从中得出的认识? 背景和内容特点:

17、结合史实评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几种不同模式.

18、结合亚洲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说明“经济发展必须要从国情出发,抓住机遇,走自己的路”的基本经验。

四、优化方案综合演练459页答案:

特点:(1)西欧各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各国采取有效的经济战略,维持经济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2)东欧各国着手改革,试图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改革大都未冲破原来体制,陷入困境;(3)西亚各国立足石油,提高石油价格,发展石油化工和农业自给。产油国日益富裕。(4)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利用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和技术,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国的缺陷:对外封闭,没有适时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国家转移产业的记遇;对内缺乏改革,依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经济建设,以阶级斗争为纲。

弥补:中共十一届叁中全会以后国家工作以经济为中心;对内改革经济体制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教,积极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抓住机遇,发展经济。

五、重难解析部分参考答案:

1.原因: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扩张威胁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是不同制度国家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的根本原因;美国态度的改变是推动同盟形成的关键.

过程:①随着二战的扩大,美国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逐渐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家的援助;②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合发表,提出尊重各国领土主权完整,倡导和平自由,反对侵略;③随后,美英开始对苏联的援助;④1942年初,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标志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意义: ①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②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③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3、影响:①大战带给人类空前的破坏和灾难.消耗财富,生灵涂炭.②这次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③这场大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德意日崩溃,英法削弱;战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也随之崩溃,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得到空前胜利;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结成了社会主义阵营;⑤大战加速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教训和启迪:和平来之不易,热爱和维护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法西斯是空前暴政,警惕军国主义和法西斯的死灰复燃;加强国际合作,面对人类共同问题;尊重各国主权,和平展开国际竞争.

4

5、改造:同-盟国占领,审判了战犯,对原政治制度进行改造.

异-①德国是盟国分区占领,日本是美国单独占领;②由于美国包庇, 日本一些战犯则逃脱了惩办;③德国政治制度改造彻底,而日本保留了天皇制.

影响:同-两国都成为美国冷战扶植对象,经济腾飞;异-德国政治分裂,对二战反思深刻;而日本对历史问题认识不够正确,军国主义势力复活.

6

7、四个阶段。战后到70年代初,70年代,80年代,90年代。

特征成因和表现:(1)第一阶段稳定发展--①美国大力开拓世界市场;②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发展新兴工业;③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国家资本主义;④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50年代世界一半以上商品是美国制造,70年代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一倍多,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第二阶段衰退-- ①自身受危机打击,经济放缓;②美苏争霸,包袱沉重;③欧日竞争,十分激烈; ④第三世界,石油涨价—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经济霸住地位动摇,经济进入滞胀. (3)第三阶段经济复苏-美国政府降低税率,减少财政支出,减少对企业干预-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下降; (4)

第四阶段经济繁荣—大刀阔斧改革,信息技术刺激—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减少甚至盈余.

对对外政策影响: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对社会国家展开冷战;60—70年代实力下降,实行战略收缩;80年代政策重新回到强硬立场;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美国霸权十分嚣张.

8、恢复原因:(1)利用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资金因素;(2)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因素;(3)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因素.

上述因素中,最根本的还是科技因素.

9、 原因:(1)自身-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提供可能;(2)外部-面临美苏争霸,美国控制.

目标:争取商品,人员,劳务,资本自由交流,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过程:1951年六国煤钢联营;1958年组成原子能联营和经济共同体;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改组为欧盟.

性质: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是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国际化的产物.

发展趋势特点:成员扩大-由西欧向东欧扩展;程度加深-由经济一体走向政治一体;目前是世界合作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区域国家经济政治集团.

影响:促进欧洲自身经济发展,也推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0、(1)经济因素-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国防开始小。(2)政治改革—战后的民主化改革;

(3)美国扶植—德的马歇尔计划,日军事订货;(4)科技因素—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高新技术;(5)政府调控—国家制定经济战略和加强调控;(6)教育因素—两国都重视教育.(7)社会环境—社会环境都保持了稳定。

11、演变:从美国一枝独秀,到60-70年代美欧日三足鼎立,再到全球一体化,区域集团化.

原因:(1)战后初期,欧洲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通过,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通过布雷顿体系控制了世界金融,生产了世界商品的一半以上;(2)60-7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腾飞,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争霸的影响,第三世界冲击下,布雷顿体系崩溃,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演变为三足鼎立;(3)新科技革命的一个内向,市场制度的推广,国际金融的发展,跨国公司的载体.

12、原因:①科技革命推动-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②生产关系调整-垄断组织出现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③政治改革-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社会改革调整;④社会环境稳定-巴黎公社至一战,雅体系下相对稳定.⑤不平衡-前次后起美德超越英法,后次欧日冲击美国.

影响:(1)前次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疯狂对外扩张,资本主义殖民和世界体系确立;各国争夺世界的矛盾空前激烈,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引起了世界大战.(2)后次发展,欧日谋求政治独立,冲击了两极格局;也推动了全球化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13、(1)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尚比较弱小.各国推行重商主义策略,手段包括圈地,贩奴,殖民掠夺,贸易保护等,以加速原始积累,促进经济发展;(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力量壮大,自由主义兴盛起来,特点是要求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内外扩展,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在内部扩大生产社会化,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4)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中,国家采取对经济全面干预的做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首次运用.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作用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发展,加强了宏观调控.促进了二战后经济的稳定发展.(5)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向国际垄断的方向发展.跨国公司是其主要载体,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的扩张.

14、(1)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阶段:自上而下形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较多封建残余.

(2)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后起帝国主义国家,利用最新科技成果,疯狂对外扩张.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经济危机打击,法西斯势力登台,对内独裁,对外扩张.成为大战策源地.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接受改造,美国扶植,非军事化,,制定发展战略,重视科教.

16、内容和特点:西欧-(1)二战后经济困难,政局动荡;面临冷战和美国控制.(2) 各国加强宏观调控,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治上社会改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缓和社会矛盾;并逐渐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建立欧共体.

东欧-(1)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照搬苏联高度集中模式,弊端逐渐显露;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受苏联干涉,要求独立发展.(2)各国放松对经济控制,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政治上发扬民主;对外要求摆脱苏联控制.

不同后果:西欧经济腾飞,走向一体化;东欧由于未冲破原体制和苏联干涉而归于失败. 认识:经济建设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出发.

17、(1)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传统模式,经济上强调重工业,所有制单一,计划和指令性,否定价值规律;政治上高度集权,民族法制不健全.形成于苏联,二战后推广到大多数国家,有利于巩固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长远不利于发扬社会主义优越性.

(2)南斯拉夫模式-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经济上社会所有制,企业自主管理,重视商品市场;政治上地方和社会自治.这种模式调动了地方和个人积极性,但削弱了宏观调控,出现分散和自由主义.

(3)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上对内改革,多种所有制共存,对外开放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同时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此模式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4)新经济政策- 列宁晚年提出,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对后来的社会主义探索具有重要启发.可惜未能坚持探索下去.

18、(1)东亚东南亚模式:韩国新加坡资源匮乏,劳力丰富,抓住60年代西方国家转移劳动密集产业的机遇,吸引外资技术,同时不断调整战略,韩国实施不均衡增长的战略,新加坡重视道德和社会秩序,两国都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2)西亚等国模式:西亚石油资源丰富,但大都控制在西方垄断资本手中,西亚各国收回石油资源,成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冲破国际垄断,提高油价,增加收入;同时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发展农业提高粮食自给率.产油国日益富裕

(3)日本:日本战后进行社会改革,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同时接受美国的扶植,利用朝鲜和越南战争时机发展经济,不断调整战略,发展外向经济.实现了经济腾飞,仅次于美国.

(4)中国:根绝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关文章

    第25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1]

    第25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1].txt蜜蜂整日忙碌,受到赞扬:蚊子不停奔波,人见人打.多么忙不重要,为什么忙才重要.第25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名题分解(一) 整理人:罗春旺 一.单项选择题 1.(2007汕头市潮阳一中11月)观察右 ...

    浅谈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

    浅谈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 摘要:二战后,德国人背负着德国纳粹法西斯留给他们的历史包袱,面对着战后初期已是一片废墟的城市和再次分裂的祖国,他们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民族感情,民族心理渐渐地发生着微妙但又切切实实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再度崛起和发 ...

    中考专题: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文末附检测题)

    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 一.专题概述: 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才开始出现.纵观历史,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来看,主要包括欧洲的发展历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

    德国战后是如何反思二战的

    德国战后是如何反思二战的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德国作为二战的挑起国,自己也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惩罚.战后,德国建立起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使国家逐渐走向正常化.虽然,德国的反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具体做法却值得借鉴. 大力推行非 ...

    2016深圳二模历史

    2016年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宗".据此推断当时 24.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礼记·大传>中有一补充记载:"别子(庶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祢:诸弟)者为小 A.受封别子可以另立新宗 B. ...

    2013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纲要

    2013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社会的转型时 期. ①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经济:井田制的瓦解, ...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 ①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 ...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史: [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要点] 1. ① ② ③ ④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思想:礼乐制的崩溃,百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欧洲战场)

    1.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学习,谈一下你对当今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理解和认 识?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的战争,它以反法西斯国家的 胜利而告终,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①它的胜利拯救了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