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假期社会调查报告

2013年 3月 17 日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调查对象:大连工业大学在校生

调查时间:2013年3月7日~3月15日 调查地点:学校图书馆、食堂、教学楼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背景

据一览混凝土英才网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

对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

为了稳定2013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一览混凝土英才网建议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要高度重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组织好双选活动,落实好有关政策,确保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高校要继续做好重大科研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

另外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很多大企业在裁员,减少人力招募,各公司退出的人才掌握完全竞争优势;小企业的关闭导致一部分人从新就业,也影响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过十二五计划出台及十八大召开,都将促进国企深化改革,政府用人偏向年轻化,多少会影响用人单位需求将偏向年轻化及有创新意识人才,同时服务业就业机会将大大增加,引领潮流的企业品质要求将促进中国企业及个人向追求卓越方向发展,个人的精细管理及严格的自我要求将大大增加就业成功机会。

二、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我们不应该把就业的艰辛仅仅抱怨于中国的人口太多,中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太多,更不能因此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放任自流,因为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利用这段时间,对我校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毕业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希望能够为以后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此外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以理论联系实际,对就业市场和当前大学生真实就业心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就业形势,满足社会需要,以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对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调查方式及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和对部分高校就业部门相关人士的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问卷调查方面: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8份,有效问卷131份,有效问卷占87.3%。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而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如此严峻?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转的形势?还是中国的输出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已

近饱和……这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带着这些疑问,通过这次对我校学生的调查,我得到了以下的分析:

数据资料统计和分析

1、大多数的大学生感到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问题,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太大的占23%,但可以看出有五分之三的人认为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另外还有近14%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工作很难找。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这与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有着一定的关联。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原先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普及,这必将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带来强烈的冲击,值得我们关注。 从图表可看出,

在面临毕业时,有

48%的人选择就

业,32%的人选择继续深造,另外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3%,其他的情况

约有7%。我们可以了解到只有近一半

的大学生选择毕业

就业,除了在社会中磨练自己,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等因素,不难看出由于就业形式的严峻也使得不少学生放弃了直接就业,转而投向继续深造,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依靠高学历谋求一份满意的工作。而自主创业比例也不小,除了政府大力扶持的原因,还有越来越多自主创业成功的例子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激发了他们年轻的热血和敢拼敢闯的勇气。 3、如何看待就业难的现况

从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看待“就业难”的问题时,约有三成以上的人认为是由于就业时的择业观念不对,很多毕业生老是觉得自己是个大学生,是知识分子而不屑于到小地方或是基层去,一心热衷于大城市或是热门行业。另外有8%认为是企业的原因:喜欢找有经验的,所以不愿要应届毕业生。同时我们也看到认为是缺少实际技能难以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和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而导致就业难的比例分别是37%和21%。我们可以看出“就业难”并不是某个单一的因素决定也不是由哪个主导因素来制衡,引起它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共同促使了工作难找的原因所在。其实除了上面一些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说:社会本身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某些行业、专业人才的相对饱和;大学生本身缺乏就业的技术和技巧,在同等劳动力竞争中不能展示出自己的优势;毕业生素质不高,用人单位避而远之„„可见“就业难”是多个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为此大学生应该增强自身素质,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等等,只要本身的素质过硬就不会在就业时到处碰壁。 4、择业原因不乏书生之见

在对本问题的回答中,面对就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近两成的人选择发展前景和实现个人价值,13%考虑工资待遇,而有约40%的人锁定专业对口。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应该过多的考虑个人的喜好,满意的工作当然是好的,但不能为此而阻碍就业。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的只占小部分,很多都工作于部分涉及所学专业甚至跟专业没有关系的岗位。但不少大学生把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认为工作应该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否则还读大学干什么,这些书生之见还有待转变。

5、目标过高,不愿吃苦——就业的绊脚石

对比两幅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由于沿海地区是我国最为发达的地方,优越的城市生活牢牢的吸引着大部分毕业生的脚步,而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追求高工资,这也为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更增添了筹码。而小部分选择回家乡(9%)也大多是因为家乡本身就比较发达,回去更加方便而已。相应的愿意到偏远地区或是西部工作的基本为零,同样可以接受低工资的比例也很少,仅占7%。显然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求享受、怕吃苦的心态十分严重,大多数人还缺乏吃苦耐劳和勇于奉献精神,由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大学生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情愿留在大城市发展,纵使那里就业竞争极为严峻。为此,大学生应该改变现有的就业观念,今年来国家大力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个又一个像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计划相继推出,使得边远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们要看到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看到小城市或正在崛起的偏远地区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为振新中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燃烧我们青春的火焰。

6、从工作单位的选择上透视就业的‘扎堆’现象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总是从潜意识里就喜欢优越、舒适和稳定的环境,找工作亦是如此。外企、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机关等工作岗位有着其他单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也吸引了大量毕业生的前往,从数据上看这部分的人数的比例竟然占到了八成,令人咋舌。同时这种选择职业的拥挤也导致了这方面就业的竞争加大,比如今年来的公务员热,好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竞争压力就连高考都难以望其项背。这种一窝蜂的现象很不利于其他单位的人才获取和流动,大学生应该放平心态,不要让大众心理左右自己的选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脚踏实地的努力才是最好的保障。 7、目标的实现有时需要循序渐进

在对该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面对一时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时,有45%的人选择从低层做起,逐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向目标靠近,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他们敢于面对现实,理性的选择,不急于求成,能够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去战胜困难是很正确的。但也有两成左右的人希望继续找,直到找到为止,虽然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可贵,但某种程度上也失去了积累工作经验,拓宽人脉,为以后向目标迈进的大好时机,如果最后没有找到,岂不是两头皆空!另外继续学习,丰

富自己的知识,让高学历为自己的目标增添筹码也是近10%同学的选择。此外,近年来国家大力鼓舞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的政策,极大地提升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勇气,我们看到有9%的人已经向这条道路迈进,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勇敢的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为就业增添新的血液。

五、调查结论

(一)、就业形势严峻之因素 1.就业人数的激增

据初步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对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 2. 政策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政,但政策效应充分发挥还有待时日,如:减负稳岗优惠政策并未完全到位,企业招录毕业生积极性受到抑制;某些地区接收非生源地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仍存在落户限制;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国有企事业单位补充毕业生数量偏少;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担任助理收效不显;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

3. 经济回升但基础还不够稳定

我国和本省的经济虽已渐稳向好,但同时应看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工业生产困难局面仍未根本改观,企业增效难度较大;外需严重萎缩,外贸进出口持续下降;物价总水平持续回落,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压力。 4. 部分毕业生的沮丧情绪

由于已不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首次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的心态趋于理性,但在调查中,老师们发现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对2013年的就业形势预期不准,出现不稳定心态。一部分毕业生出现迷茫、沮丧情绪;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不愿意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存在于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使得这一现象更加恶化。那么大学生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一是诚信问题。诚信乃做人之本,而现在的不少大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的砝码,不顾道德观念,肆意的伪造假文凭、假证书以及假履历等来欺骗用人单位,希望蒙混过关。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自身形象,还对那些靠刻苦学习挣得文凭,证书学生的不公。二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滑坡。由于近年来公办高校不断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数量的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也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期间学习不认真,总是抱着60分万岁的态度,使得他们的知识基础很不扎实,甚至很多大学生是徒有虚名。三是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缺少实践经验,不能吃苦耐劳,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些现象让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四是大学生的定位也存在一定偏颇。大学生大都倾向于待遇好,收入高的单位,刚毕业时就希望有很高的工资,缺少脚踏实地的精神。而且过分热衷于沿海发达地区,以及省会大城市,导致局部地区就业压力特别大,而那些乡村、小城镇以及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却无人问津,这种“高

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最后,大学生求职能力有欠缺。例如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不准,不敢向用人单位大胆的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另外,大学生获得职业信息和职业目标筛选的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此外,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进行决定和计划。 2. 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

不少用人单位存在的误区也加大了就业的困难。通过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目前就业市场的现状来看,用人单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第一,对文凭的过分关注。目前不少用人单位对文凭仍然保持着过多的要求和限制,选人学历化,追求高学历,这种非因人而异的选择方式不仅增加了就业的压力,更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第二,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很多用人单位为了减少投入成本和追求效率,总是希望招聘的人才可以现招现用,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良好的可塑性,于是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被挡在了门外。第三,由于女大学生的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女大学生的成本要高于男大学生,这让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了一定的性别歧视。此外,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生源地域的歧视,导致他们在招聘时更倾向于本地的大学毕业生。 3. 高校有效就业指导的缺乏

由于不少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因而导致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就业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着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安定,保证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利用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和长治久安。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难的诸多因素,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是哪一方面的单独努力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从大的方面来说,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调控。政府应该引导大学生如何合理、健康、有效的就业,净化就业市场,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稳定,公平、公正和宽松的就业环境。其次用人单位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培养体制。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利益,要有长远眼观,建立完备的人才储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此外高校应该合理的定位,以就业为本。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改革教育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最后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大学生要学会做人,加强思想道素质的建设;学会生存,培养身心健康,提高处世能力;学会学习,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大学生应当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

技能技巧,在努力寻找理想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学会 “先就业,后择业”。同时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主动多方面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结尾: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未来,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科学的

就业环境一定会到来。

假期社会调查报告

2013年 3月 17 日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

调查对象:大连工业大学在校生

调查时间:2013年3月7日~3月15日 调查地点:学校图书馆、食堂、教学楼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背景

据一览混凝土英才网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

对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

为了稳定2013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一览混凝土英才网建议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要高度重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组织好双选活动,落实好有关政策,确保到中小学任教有编有岗。高校要继续做好重大科研项目聘用高校毕业生担任科研助理。

另外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很多大企业在裁员,减少人力招募,各公司退出的人才掌握完全竞争优势;小企业的关闭导致一部分人从新就业,也影响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过十二五计划出台及十八大召开,都将促进国企深化改革,政府用人偏向年轻化,多少会影响用人单位需求将偏向年轻化及有创新意识人才,同时服务业就业机会将大大增加,引领潮流的企业品质要求将促进中国企业及个人向追求卓越方向发展,个人的精细管理及严格的自我要求将大大增加就业成功机会。

二、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我们不应该把就业的艰辛仅仅抱怨于中国的人口太多,中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太多,更不能因此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放任自流,因为这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利用这段时间,对我校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毕业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希望能够为以后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此外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以理论联系实际,对就业市场和当前大学生真实就业心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就业形势,满足社会需要,以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对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调查方式及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查阅文献和对部分高校就业部门相关人士的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问卷调查方面: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8份,有效问卷131份,有效问卷占87.3%。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而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如此严峻?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转的形势?还是中国的输出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已

近饱和……这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带着这些疑问,通过这次对我校学生的调查,我得到了以下的分析:

数据资料统计和分析

1、大多数的大学生感到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问题,而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太大的占23%,但可以看出有五分之三的人认为形势不好,就业压力大,另外还有近14%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工作很难找。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这与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有着一定的关联。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原先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普及,这必将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带来强烈的冲击,值得我们关注。 从图表可看出,

在面临毕业时,有

48%的人选择就

业,32%的人选择继续深造,另外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3%,其他的情况

约有7%。我们可以了解到只有近一半

的大学生选择毕业

就业,除了在社会中磨练自己,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等因素,不难看出由于就业形式的严峻也使得不少学生放弃了直接就业,转而投向继续深造,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依靠高学历谋求一份满意的工作。而自主创业比例也不小,除了政府大力扶持的原因,还有越来越多自主创业成功的例子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激发了他们年轻的热血和敢拼敢闯的勇气。 3、如何看待就业难的现况

从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看待“就业难”的问题时,约有三成以上的人认为是由于就业时的择业观念不对,很多毕业生老是觉得自己是个大学生,是知识分子而不屑于到小地方或是基层去,一心热衷于大城市或是热门行业。另外有8%认为是企业的原因:喜欢找有经验的,所以不愿要应届毕业生。同时我们也看到认为是缺少实际技能难以符合企业实际需要和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而导致就业难的比例分别是37%和21%。我们可以看出“就业难”并不是某个单一的因素决定也不是由哪个主导因素来制衡,引起它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共同促使了工作难找的原因所在。其实除了上面一些因素外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说:社会本身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某些行业、专业人才的相对饱和;大学生本身缺乏就业的技术和技巧,在同等劳动力竞争中不能展示出自己的优势;毕业生素质不高,用人单位避而远之„„可见“就业难”是多个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为此大学生应该增强自身素质,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等等,只要本身的素质过硬就不会在就业时到处碰壁。 4、择业原因不乏书生之见

在对本问题的回答中,面对就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近两成的人选择发展前景和实现个人价值,13%考虑工资待遇,而有约40%的人锁定专业对口。如今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在就业时不应该过多的考虑个人的喜好,满意的工作当然是好的,但不能为此而阻碍就业。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的只占小部分,很多都工作于部分涉及所学专业甚至跟专业没有关系的岗位。但不少大学生把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认为工作应该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否则还读大学干什么,这些书生之见还有待转变。

5、目标过高,不愿吃苦——就业的绊脚石

对比两幅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由于沿海地区是我国最为发达的地方,优越的城市生活牢牢的吸引着大部分毕业生的脚步,而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追求高工资,这也为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更增添了筹码。而小部分选择回家乡(9%)也大多是因为家乡本身就比较发达,回去更加方便而已。相应的愿意到偏远地区或是西部工作的基本为零,同样可以接受低工资的比例也很少,仅占7%。显然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求享受、怕吃苦的心态十分严重,大多数人还缺乏吃苦耐劳和勇于奉献精神,由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大学生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情愿留在大城市发展,纵使那里就业竞争极为严峻。为此,大学生应该改变现有的就业观念,今年来国家大力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一个又一个像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计划相继推出,使得边远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们要看到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看到小城市或正在崛起的偏远地区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为振新中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燃烧我们青春的火焰。

6、从工作单位的选择上透视就业的‘扎堆’现象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总是从潜意识里就喜欢优越、舒适和稳定的环境,找工作亦是如此。外企、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机关等工作岗位有着其他单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此也吸引了大量毕业生的前往,从数据上看这部分的人数的比例竟然占到了八成,令人咋舌。同时这种选择职业的拥挤也导致了这方面就业的竞争加大,比如今年来的公务员热,好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竞争压力就连高考都难以望其项背。这种一窝蜂的现象很不利于其他单位的人才获取和流动,大学生应该放平心态,不要让大众心理左右自己的选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脚踏实地的努力才是最好的保障。 7、目标的实现有时需要循序渐进

在对该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面对一时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时,有45%的人选择从低层做起,逐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向目标靠近,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他们敢于面对现实,理性的选择,不急于求成,能够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去战胜困难是很正确的。但也有两成左右的人希望继续找,直到找到为止,虽然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可贵,但某种程度上也失去了积累工作经验,拓宽人脉,为以后向目标迈进的大好时机,如果最后没有找到,岂不是两头皆空!另外继续学习,丰

富自己的知识,让高学历为自己的目标增添筹码也是近10%同学的选择。此外,近年来国家大力鼓舞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的政策,极大地提升了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和勇气,我们看到有9%的人已经向这条道路迈进,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勇敢的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为就业增添新的血液。

五、调查结论

(一)、就业形势严峻之因素 1.就业人数的激增

据初步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对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考验。 2. 政策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政,但政策效应充分发挥还有待时日,如:减负稳岗优惠政策并未完全到位,企业招录毕业生积极性受到抑制;某些地区接收非生源地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仍存在落户限制;政府投资的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国有企事业单位补充毕业生数量偏少;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担任助理收效不显;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

3. 经济回升但基础还不够稳定

我国和本省的经济虽已渐稳向好,但同时应看到,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工业生产困难局面仍未根本改观,企业增效难度较大;外需严重萎缩,外贸进出口持续下降;物价总水平持续回落,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压力。 4. 部分毕业生的沮丧情绪

由于已不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首次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的心态趋于理性,但在调查中,老师们发现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对2013年的就业形势预期不准,出现不稳定心态。一部分毕业生出现迷茫、沮丧情绪;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不愿意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存在于大学生自身的问题使得这一现象更加恶化。那么大学生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一是诚信问题。诚信乃做人之本,而现在的不少大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的砝码,不顾道德观念,肆意的伪造假文凭、假证书以及假履历等来欺骗用人单位,希望蒙混过关。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自身形象,还对那些靠刻苦学习挣得文凭,证书学生的不公。二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滑坡。由于近年来公办高校不断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数量的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也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期间学习不认真,总是抱着60分万岁的态度,使得他们的知识基础很不扎实,甚至很多大学生是徒有虚名。三是大学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缺少实践经验,不能吃苦耐劳,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些现象让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四是大学生的定位也存在一定偏颇。大学生大都倾向于待遇好,收入高的单位,刚毕业时就希望有很高的工资,缺少脚踏实地的精神。而且过分热衷于沿海发达地区,以及省会大城市,导致局部地区就业压力特别大,而那些乡村、小城镇以及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却无人问津,这种“高

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最后,大学生求职能力有欠缺。例如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不准,不敢向用人单位大胆的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另外,大学生获得职业信息和职业目标筛选的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此外,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并依此进行决定和计划。 2. 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

不少用人单位存在的误区也加大了就业的困难。通过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目前就业市场的现状来看,用人单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第一,对文凭的过分关注。目前不少用人单位对文凭仍然保持着过多的要求和限制,选人学历化,追求高学历,这种非因人而异的选择方式不仅增加了就业的压力,更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第二,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很多用人单位为了减少投入成本和追求效率,总是希望招聘的人才可以现招现用,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良好的可塑性,于是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被挡在了门外。第三,由于女大学生的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女大学生的成本要高于男大学生,这让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了一定的性别歧视。此外,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生源地域的歧视,导致他们在招聘时更倾向于本地的大学毕业生。 3. 高校有效就业指导的缺乏

由于不少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因而导致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内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方面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上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及企业的对其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就业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着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安定,保证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高素质人才的有效利用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和长治久安。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难的诸多因素,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是哪一方面的单独努力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从大的方面来说,首先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调控。政府应该引导大学生如何合理、健康、有效的就业,净化就业市场,出台相关政策,为大学生的就业创造稳定,公平、公正和宽松的就业环境。其次用人单位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培养体制。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利益,要有长远眼观,建立完备的人才储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此外高校应该合理的定位,以就业为本。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改革教育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最后对于大学生来说要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大学生要学会做人,加强思想道素质的建设;学会生存,培养身心健康,提高处世能力;学会学习,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大学生应当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

技能技巧,在努力寻找理想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学会 “先就业,后择业”。同时注意提高自身能力,主动多方面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

结尾: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未来,一个健康、稳定、有序、科学的

就业环境一定会到来。


    相关文章

    大学生假期打工调查报告终稿

    大学生节假日打工调查报告 导言:每逢节假日,对于很多大学社来说是一个放松身心,提高自身修养的大好时机.然而走进高校校园,触目皆是的各种招聘广告无疑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点已成为明日 ...

    中学生暑假安排与实践调查报告

    中学生暑假安排与实践调查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忙碌的时代,一个喧嚣安静,混杂交错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的身心每天都是充实的的.然而,在调查问卷中关于学生对假期感受的结果令我十分震惊,感觉假期生活无聊.痛苦和无 ...

    2013学生寒假生活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系部名称: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翻译 年级xx级 班级:本科5 班 姓名: 学号: 实践时间: xx年1月06日 至 xx 年3月7日 共 60天 一、实践目的:通过对10级学生寒假生活的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假期生活的内容。对饮食,娱 ...

    大学生假期生活安排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与概况 1.调查对象:大学生 2.调查方式:实地走访为主,参考资料为辅 3.调查内容:大学生对假期生活的安排 二.调查内容及结论 假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放松身心,提高自身修养的大好时机.能够把握这一个月多的时间真正去学点什 ...

    关于大学生假期生活的调查报告

    暑假刚刚开始,一月初我参与了这次"关于大学生假期生活"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去充实丰富自己.调查的方式为问卷调查及网上资料调查. 假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放松身心,提高自身修养的大好 ...

    大学生暑假生活报告

    大学生暑假生活调查报告 一. 内容摘要: 暑假生活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是短暂的,同时也是漫长的.大部分的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暑假生活.是参加社会实践,打工赚钱,还是窝在家里无所事事.荒废整整两个月,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必然会带来不同 ...

    素质教育报告单

    孙美玲 同学家长: 我校根据上级通知,寒假自2011年12月14日(农历腊月二十日)开始,2012年1月8日(农历正月十五)结束,1月9日春学期正式上课.假期中希望贵家长督促子女认真完成假期作业,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注意安全,遵期到校上 ...

    关于中学生假期打工调查报告

    最近这些年,兴起了一股中学生打工热,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身为中学生的我们,到底该不该在未完成学业时,去接触这个社会?基于这个问题,本小组对一些家长,老师,学生及一些社会从业人员进行了相关调查。 问卷调查: 1。 打工中的收获(多选) a ...

    大学生假期调查报告

    1社会实践,兼职打工。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有35%的大学生是为了增加收入;有36%的大学生是想自食其力;有29%的大学生认为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对报酬无所谓。。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 ...

    社会调查实习报告:假期兼职调查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激烈,就业形式日趋严峻,为了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很多在校大学生选择了从事兼职工作,一方面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了社会,获取了一些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实力.大学生兼职已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