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术

小夹板固定

小夹板固定是利用与肢体外形相适合的特制夹板固定治疗骨折。

适应症:①最常用于桡骨远端骨折。②适用于肱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③对关节骨折、关节附近骨折及股骨骨折,多不适宜小夹板固定治疗。

禁忌症:①不能按时观察的患者。②开放性骨折(如创面小,经处理后创口已愈合,也可考虑夹板固定治疗)。③皮肤广泛擦伤。④伤肢严重肿胀,末端已有血循环障碍现象者。⑤骨折严重移位,整复对位不佳者。⑥骨折肢体已有神经损伤症状,局部加压可加重神经损伤者。⑦伤肢肥胖、皮下脂肪多,因固定不牢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者。

优点:①材料来源广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病人乐意接受。②操作简单,基层医院可以很好地使用。③观察方便,可早期发现对位、对线不良及肢体血运障碍等情况,以便随时调整。④固定范围小,一般不包括骨折部位上、下相邻的关节,有利于早期关节活动,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缺点:①对肌肉丰厚部位(如大腿骨折)、长斜形、易短缩移位的骨折,固定力则显不足。②如使用不当、捆扎过紧及固定时使用的压力垫、分骨垫等,会对肢体造成压迫,出现压疮、骨筋膜室综合症、肢体缺血性坏死等严重后果。③随着肢体消肿,夹板容易松动,造成骨折移位。④早期增加病人复诊次数。

[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小夹板固定的适应症、禁忌症及优缺点。

(二)掌握小夹板固定的操作方法。

(三)掌握小夹板固定时及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器材]

(一)夹板的选材:柳木、椴木或杉木等。胶合板类。新型材料聚氯乙烯树脂夹板、杜仲胶夹板及纸基塑料夹板等。

(二)夹板的类型:根据伤肢的部位、长度及体型,制成各种不同规格及形状,适合伤肢固定用的小夹板。

(三)辅助材料:

1. 衬垫:多用1~2层棉纸。厚度0.3~0.5cm之间。防止夹板长时间直接固定在肢体上摩擦、刺激、压迫皮肤。

2. 固定垫:对于移位明显的骨折,可在手法复位后放置固定垫,并用胶布固定。利用加压或杠杆作用维持骨折断端在整复后的良好位置。厚度0.5~1.5cm为宜。制作时可在垫内夹衬一层金属窗纱,以便在X线摄片时确认固定垫的位置是否正确。

图 小夹板固定垫的使用方法

3. 布带:3~4条。也常用绷带撕成3~4条。在夹板上缠绕2周后打结,松弛程度以布带

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0cm为标准。

[操作方法]

以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为例:

(一)根据骨折断端的移位情况手法复位,助手对抗牵引。体会整复满意后,由助手双手扶托稳固,维持骨折端位置。在相应部位的皮肤表面,缠绕1~2层棉纸衬垫。如骨折移位明显,也可在手法复位后紧贴皮肤放置固定垫,并用胶布固定,防止移动。

(二)放置前、后、内、外侧夹板,再用绷带或布带在夹板上缠绕2周后打结捆扎夹板:先扎骨折中段部位的1条,然后向两端等距离捆扎2~3条;松紧度以适当力能上下移动1cm为宜。所有结应打在一条直线上,美观且便于调整。固定后用三角带托起,悬吊于胸前;或直接用绷带悬吊制动。

图 Colles’骨折小夹板的固定位置

[注意事项]

(一)夹板固定时的注意事项

1. 整复后伤肢体位应放正确,由助手扶持稳固。夹板下方衬1~2层棉纸,以免压坏皮肤。

2. 选择固定垫要求大小合适,放置加压点准确,并用胶布固定,防止移位。

3. 选用小夹板的型号要合适,且按需要位置放置前、后、内、外侧夹板。

4. 捆扎布带或绷带的长短及松紧度要适宜。

5. 捆扎完毕后,应检查伤肢末端的血循环及感觉情况。

(二)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1. 防止骨折端移位:上肢骨折复位固定后用三角带托起,悬吊于胸前;或直接用绷带悬吊制动。下肢骨折复位固定后在搬运时,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支托。1~2周内骨折端容易移位,应多次摄片复查。此后,每1~2周摄片复查。桡骨远端骨折的X线复位标准:①掌倾角10~15度。②尺偏角20~25度。③远端关节面短缩不超过1厘米。固定时间,一般上肢6~8周,下肢8~10周。摄片证实骨折愈合满意后,才能去除固定。

2. 抬高患肢,减轻肿胀:骨折后肢体肿胀,一般在伤后3~7天达到高峰,随即逐渐消肿。肿胀较重时,可采取平卧等措施,尽量让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3. 密切观察末梢血运及感觉、运动功能:如发现患肢末端不能自主活动,感觉迟钝或消失,末梢皮肤苍白或发青,皮温较健侧低现象时,说明患肢已出现循环障碍,应立即松解布带、放松夹板,并迅速到医院就诊。

4. 辨清疼痛的性质:骨折的疼痛局限于骨折部位。血运障碍引起的疼痛表现为整段肢体的搏动性疼痛。骨隆突处或夹板两端的持续性疼痛,要注意局部压疮。对剧烈疼痛病人,应警惕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

5. 随时调整松紧度:骨折创伤加之复位继发性损伤,在复位后3~4日内肢体肿胀明显,夹板内压力上升,应每日将布带适当放松;随着肿胀的消退,再每日适当收紧布带;但均以

能上下移动1cm为宜,并教会患者家属。

6. 指导患者功能锻炼:鼓励患者肢端手指或足趾的活动,骨折部位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及未固定关节的屈伸运动。

石膏绷带固定

石膏固定已沿用二百余年,至今仍为骨科临床治疗骨折及各种矫形疾患的基本方法之

一。医用石膏为白色粉末状的熟石膏,有很强的可塑性。当其遇到水分时,可重新结晶而硬化,利用此特性可以制造骨科病人所需要的石膏模型。即将熟石膏粉与吸水纱布制成石膏绷带,在温水中浸泡后,包绕在需要固定的肢体上,塑形、凝固后,可以达到固定骨折、制动机体、预防和矫正畸形的目的。

适应症:

1、稳定型骨折复位后;

2、脊柱压缩性骨折;

3、关节脱位复位后;

4、关节扭伤、韧带撕裂及撕脱;

5、术后促进愈合及防止病理性骨折,如神经吻合、肌腱移植、韧带缝合、关节融合固定、截骨术、骨移植、关节移植、显微外科、骨髓炎等术后;

6、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后;

7、矫正或预防畸形。

[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石膏固定的适应症。

(二)掌握石膏固定的种类及操作方法。

(三)掌握石膏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

[器材]

(一)按照石膏形状分为:

1. 石膏托:将石膏绷带做成6~10层的条状,敷于肢体的一侧,再用纱布绷带包扎使之固定与成型。适用于轻型损伤,或肢体明显肿胀、有血循环障碍危险,或开放性骨折手术后以及各种急性炎症或骨关节手术后等病例。

图 前臂石膏托

2. 管形石膏:以石膏托为基础,再用石膏绷带环形缠绕成管状,主要用于需确实固定的

患者。

图 上肢管形石膏

3. 石膏夹板:将已定型的管形石膏,自相对不需确实固定的一侧全层(一层不留)纵形剖开。主要有于既需确实固定,而又易发生进行性肿胀,并有可能出现血循环障碍的骨折早期病例。

(二)按照固定部位分为:

1. 上臂石膏:分短臂石膏和长臂石膏。

2. 下肢石膏:分短腿石膏和长腿石膏。

3. 躯干石膏:石膏背心、石膏围腰、石膏围领、石膏床等。

4. 特殊类型:①肩人字形石膏:用于肱骨髁上一对肩关节处的损伤及该处的各种疾患;②髋人字形石膏:用于髋关节及股骨干各种伤患。

(三)新型石膏:聚氨酯石膏。优点:塑型快、轻便、便于清洗。缺点:造价高。

[操作方法]

(一)操作流程:

1. 摆放体位:将肢体或躯干置于功能位,或特殊要求的体位,中途不能随意变动 2 保护骨突部:在骨突部垫棉垫或棉纸。

3. 浸泡石膏卷:将适量石膏卷(一般不超过3卷)浸泡于35~40℃的温水中,待石膏卷停止冒气泡时,双手持石膏卷两头取出,并向中央轻轻挤压,挤出多余水分。

图 石膏卷的浸泡法和挤压法

4. 做石膏条、放置石膏托、固定石膏、捏塑。

5. 包边、表面整理、修整石膏。

6. 标记:用红记号笔在石膏外侧写上打石膏的日期及诊断,画出骨折的部位。

(二)石膏的切开、开窗及拆除

1. 切开:肢体肿胀时,为防止血管、神经受压,可将石膏切开。常用石膏剪或石膏刀,剪切时注意勿伤及皮肤。

2. 开窗:为减压、局部检查或伤口引流、换药、可在石膏上开一窗洞。先用铅笔画出范围,然后用石膏刀沿铅笔线向内侧斜切,边切边将切开的石膏向上拉直至切开,注意防止往石膏内掉石膏渣屑。已开窗的石膏需在洞口用纱布敷料包扎。

3. 拆除:一般用石膏剪、石膏刀或石膏锯将石膏剖开拆除。操作时注意勿伤及皮肤。

[注意事项]

(一)体位护理

1. 四肢石膏固定需将患肢抬高,预防或减轻肢体肿胀,并悬空足跟,防止受压。

2. 下肢石膏注意防止足下垂足外旋。

3. 髋人字石膏用软枕垫起腰凹,悬空臀部。

(二)石膏护理

1. 促进石膏快干:石膏未干时,勿在石膏上覆盖被毯,冬天可使用支被架;可用电吹风促进石膏快干,夏天保证病室通风即可,冬天可使用烤灯照射,先照射关节部位,防止石膏折断影响复位,注意勿烫伤皮肤。

2. 保持石膏清洁:防止大、小便及食物,饮料的污染,避免污染物刺激石膏固定部位的皮肤,或造成石膏断裂;小儿患者应告之勿在石膏上乱写乱画;如石膏表面污染了,应立即用毛巾蘸肥皂水或清水擦洗干净,但水分不宜过多,以免石膏软化。

3. 防止石膏断裂:石膏从初步硬固到表层完全干固需要24~72小时,刚固定石膏者尽量避免搬动;石膏未干时,要用手掌平托石膏固定的肢体,不可用手指抓捏,防止留下凹陷或影响石膏的塑型;石膏干固后有脆性,翻身时应采用滚动法,勿对关节处施成角应力,防止关节部位折断。

(三)皮肤护理

1. 注意石膏固定肢体的保暖,防止冻伤。

2. 每日2~3次按磨石膏边缘及受压部位的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可用手指蘸少许酒精或肥皂水按摩,增加润滑度。

3. 保持石膏末端暴露的手指(足趾)、指(趾)甲清洁,便于观察。

4. 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更换体位,并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无碎屑,预防骨突部发生压疮。

5. 石膏内出现瘙痒时,应禁止患者用筷子或毛衣针之类的硬物搔抓,以免损伤皮肤,继发感染,可用75%酒精棉签擦拭皮肤边缘止痒。

6. 拆除石膏后,石膏下的皮肤一般在一层黄褐色的痂皮或死皮、油脂等,其下的新生皮肤较敏感,告诉患者不要搔抓,可涂抹润肤霜保护皮肤。

(四)石膏内出血的观察

1. 石膏内伤口出血时,血迹可透到石膏表面,为了明确出血是否继续,可用铅笔勾画出血迹的边界,并注明时间。如发现血迹边界短时间内不断扩大,则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工程师给予处理。

2. 石膏内伤口出血较多或有严重渗血者,血液可能不渗到石膏表面,而沿着石膏内壁往低处流。因此观察时,不能只检查石膏表面,还要掀开被子,查看石膏边缘外面血液可能流到之处。

(五)并发症的观察

1. 血循环障碍:由于石膏的固定,肿胀的肢体受压可发生血循环障碍,尤其是管形石膏,所以要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如发现肢端苍白、皮温降低、发绀等,应及时报告医师妥善处理,必要时将石膏切开减压。可利用体位垫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面20cm),促进静

脉及淋巴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2. 缺血性挛缩:又名Volkmann’s Contracture,多发生于前臂豚小腿,是由于动脉血流受阻时间过长,导致缺血性坏死,早期症状表现为疼痛(pain)、苍白(pallor)、脉搏减弱或消失(pulselessnesss)、麻痹(paralysis),其英文字首均为P,故常用4P表示。

3. 神经压迫:如患肢疼痛、麻木、感觉减退、指(趾)不能自主活动,但血运上好,表明神经受压,应及时报告医师妥善处理,在受压部位开窗减压或更换石膏。

4. 压疮:压疮早期征象表现为局部持续性疼痛,必要时应开窗检查,不要轻易使用止痛药,否则会造成皮肤溃疡甚至坏死。应加强对石膏边缘及骨突部位皮肤的观察,注意有无红肿、摩擦伤等早期压疮症状。另外还可利用嗅觉进行观察,在伤口没有感染的情况下,如石膏内有异味,提示石膏内有压疮,已形成溃疡,组织发生坏死,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5. 石膏综合征:躯干包扎石膏后,发生以急性胃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生理改变称为石膏综合征。为此,应注意:包括时胸腹部不宜过紧,应在腹部开一石膏窗或留出一定的空间;嘱患者不要进食过饱,食用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逐步适应石膏的包裹;观察患者进食后的情况,如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面色苍白、出冷、血压下降等症状,应考虑发生了急性胃扩张,应立即剖开石膏,给予胃肠减压和补液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六)饮食护理

1. 增加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防止应活动减少而引起便秘。

2. 躯干固定石膏的患者应少食易产气食物,避免腹胀。

(七)功能锻炼

1. 鼓励患者活动石膏近端及远端的关节,防止关节僵直、促进血液循环,如臂部石膏固定者可活动肩关节及指间关节。

2. 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锻炼肌力的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如腿部石膏固定者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及“踝泵运动”。

牵 引

牵引(traction)是将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应用于骨与关节的损伤和病变中,来治疗骨折,固定受伤肢体,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循环,减轻疼痛,矫正畸形。牵引力是由牵引装置经皮肤或骨沿肢体轴线方向作用;反牵引是由病人的体重与床褥的摩擦力及牵引架的支点所构成。

牵引可达到复位与固定的双重目的,其作用有以下几点:

1. 使骨折复位,矫正骨折短缩移位、成角移位和旋转移位。

2. 稳定骨折断端,有止痛和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3. 使脱位的关节复位,防止再脱位。

4. 治疗轻、中度的椎间盘突出,减轻脊髓和神经压迫症状。

5. 肢体制动,减少局部刺激和减轻炎症扩散,防止病理性骨折。

6. 使关节置于功能位,解除肌肉痉挛,矫正和预防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7. 便于患肢伤口的观察、冲洗和换药。

[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牵引的目的和作用。

(二)掌握常用皮牵引、骨牵引的操作方法。

(三)掌握牵引的注意事项。

[器材]

(一)牵引床

骨科病人要采用特制骨科硬板牵引床,便于病人的功能锻炼和生活自理。

(二)牵引架

应用牵引架的目的是为了使患肢关节在功能位和肌肉松弛位状态下进行牵引。常见的有布朗架、托马架及其小腿支架、双下肢悬吊牵引架等。

图 各种牵引架 (A布朗架 B托马架 C小儿双下肢悬吊牵引架)

(三)牵引器具

1. 牵引绳:以采用无伸缩性、结实、光滑尼龙强和塑料强为宜。长短应合适,以免影响牵引效果。

2. 滑车:牵引绳需要通过滑车才能进行滑动牵引。滑车要求结实,有较深的沟槽且转动灵活,宜于牵引绳在沟槽内滑动,而不脱出沟槽,保持牵引效能。

3. 牵引砝码:是连接在牵引绳一端的牵引力。常用的金属重锤或沙袋,其体积小,易于清洁,坚固耐用,重量有0.5kg、1.0kg、2.0kg、5.0kg几种规格。牵引锤必须有准确的重量标记,以便根据病人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牵引砝码,牵引重量常为体重的1/12-1/6。

4. 牵引弓:根据病情选用普通牵引弓、张力牵引弓、冰钳式牵引弓和颅骨牵引弓。

图 牵引弓

5. 牵引针:有斯氏针和克氏针两种。斯氏针为较粗不锈钢针,直径4-6mm,不易折弯,不易滑动,可承受较重的牵引重量,适用于成人和较粗大骨骼的牵引。克氏针为较细的不锈

钢针,直径0.75-2mm,易折弯,牵引时间长时易拉骨骼,产生滑动,适用于儿童和较细小骨骼的牵引。

6. 进针器具:有手钻、手摇钻和锤子。

7.牵引扩张板;主要用于皮肤牵引和兜带牵引。它使两侧胶布在肢体远端撑开,以免夹伤肢体。

8.纱布绷带;应根据肢体粗细,选用宽窄不同的绷带固定、缠绕胶布。

9. 床脚垫:床脚垫可用于垫高床头或床脚,有木制和水泥制两种。

10.其它:复方安息香酸酊、酒精灯、乙醚。

[操作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牵引方法有:手法牵引、皮肤牵引、兜带牵引、骨牵引。

(一)手法牵引

手法牵引是通过短时间的牵引,使新鲜骨折和关节脱位复位,它与手法整复是密不可分的。其方法是先将患肢体置于手法复位的位置,患肢的近侧端用布带固定,起对抗牵引作用;沿患肢长轴方向牵引肢体远端,以便术者进行手法整复骨折移位或关节脱位。手法牵引后需辅以小夹板、石膏或持续牵引做外固定。手法牵引动作要轻柔,若用力过猛,可加重损伤,甚至造成新的骨折、脱位或血管、神经损伤。

(二)皮肤牵引

皮肤牵引是利用紧贴皮肤的胶布条或泡沫塑料布对肢体施工加牵引力,使牵引力通过皮肤、筋膜、肌肉传递到骨骼或关节上,从而缓解肌肉紧张,克服骨折重叠移位和关节脱位。

图 下肢皮套法牵引

图 下肢胶布绷带法皮牵引

操作方法:

1. 肢体准备:用温肥皂水少清水洗擦干患肢皮肤,除去油垢。皮脂、汗水或污垢都能影响胶布的黏着力。患肢皮肤有破损时,严禁皮肤牵引。

2. 胶布准备:准备质量较好的胶布,根据患肢的长度和粗细,撕成长、宽适度的胶布条。为了适应肢体近端较粗、远端较细的特点,在胶布中央贴一块比肢端稍宽且有中央孔的扩张板,从中央孔穿一牵引绳备用。

3. 扩展板:扩展板由厚约1cm的小木反制成,其长、宽因患肢大小不同而异,宽度约5cm,长度应稍超过肢体远端直径,以分开皮牵引的胶布,维持一定距离,避免压迫骨突处。分开权的外面钉一长约25cm、宽约3cm、两端带有金属卡子的皮带,并于板的中心经过皮带钻一圆孔,以备牵引绳通过。牵引绳近端打结,以防滑脱。

4. 贴放胶布条:将准备好的胶布条沿肢体纵轴粘贴于患肢的两侧皮肤上,不可交叉缠绕。在骨隆起部位加小纱布衬垫,以免压破皮肤形成溃疡。胶布条要平整无皱褶,不能贴于踝上,缠绕绷带不能扭转,不能压于腓骨头颈部,以免压害引起腓总神经麻痹。

5. 绷带包扎:粘贴胶布条后立即用弹性绷带自远端向近端缠绕包扎。胶布条近端应留部分外露,可观察有无滑脱。绷带下端不可超过远端的关节,以免影响关节活劝,如在下肢应保持在踝平面以上,有上臂应有肘窝平面以上,在前臂应保持在桡、尺茎突平面以上。

6. 牵引加重:将粘贴好胶布条的肢体,抬高放在厚薄适当的枕头上。将胶布条远端穿入分开板皮带上的卡子孔内扣紧,使两侧长度相等、力量均等。将牵引绳穿过分开板的上圆孔,近端打结,远端穿过固定架上的滑轮,悬持适当重量的牵引锤进行持续牵引。

(三)兜带牵引

兜带牵引是指利用帆布、皮革等材料按局部体形制成各种布兜及牵引带,包绕或固定患部,通过滑轮及牵引支架等装置施加牵引力,进行各种牵引复位的治疗方法。可持续或间歇牵引。

1. 枕颌带牵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用枕颌布带着带托住下颌,后带兜住枕骨粗隆,再用横行布带连接前后两条纵向布带,以防止滑脱。用一竹棍穿入颌枕带远端孔内,使两侧牵引带保持比头稍宽的距离,通过滑轮及牵引架加重量进行牵引。常用于颈椎骨折、脱位和颈椎结核、颈椎病等,牵引重量一般不超过5kg。

图 枕颌带牵引

2. 骨盆兜带牵引:病人取仰卧位,用帆布制成束带式包兜包托于骨盆。系骨盆带时需保证其宽度的2/3缚在髂嵴以上的腰部,牵引带在骨盆两侧对称,在足侧系于滑轮上牵引,一般每侧使用重量10-20kg,同时床脚抬高20-25cm,利用人体重量作为对抗牵引。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要神经根刺激症状者。

3. 骨盆兜悬吊牵引:病人取仰卧位,用厚帆布制成骨盆兜,其宽度上抵达髂骨翼,下达股骨大转子,放于腰及臀后部托起骨盆。将兜带从后方包住骨盆,前方两侧各系一牵引绳,交叉至对侧上方滑轮上悬吊牵引,常用于骨盆骨折的复位与固定。牵引重量以臂部抬离床面

5cm为宜,这样患者感觉舒适,擦背及放置便盆等操作也较方便,牵引4-6周后解除牵引。

图 骨盆兜悬吊牵引

4. 脊柱兜带悬吊牵引:常用于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整复,也可用于Cobb角小于30°的脊柱侧凸的治疗。其方法是病人仰卧在能升隆的牵引床上,采用帆布带和两个小铁环制成的胸腰部悬带,以及金属县吊牵引弓,将小腿固定于牵引床上,头下垫枕,通过金属悬吊牵引弓将胸腰部悬带牵引吊起,降下牵引床,使患者呈过伸位,即可使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整复。

(四)骨牵引

骨牵引又称骨骼牵引或直接牵引,利用穿入骨内的克氏针(直径0.75-2mm)、斯氏针(直径4-6mm)、巾钳或颅骨牵引弓,对躯体患部进行牵引。其牵引力直接作用于骨或关节,可以对抗肌肉痉挛或收缩,纠正骨折重叠或关节脱位造成的畸形,不致引起皮肤发生水疱、压迫性坏死或循环障碍。

1. 颅骨牵引:常用于颈椎骨折和脱位,特别是伴有骨髓损伤者。其方法是病人剃光头发,常规消毒,取仰卧位,颈部两侧用沙袋固定;做好切口和牵引钻骨的标记;局部下在钻孔处做一小皮肤切口,与颅颈水平线成45°角插入特制颅骨钻头钻孔,将弓尖插入钻孔中,两弓尖靠拢拧紧后可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床头抬高约20cm,增强对抗牵引力。牵引重量一般为6-8kg,维持牵引时重量为2-3kg。

图 颅骨牵引

2. 尺骨鹰嘴牵引:常用于肱骨骨折、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移位和肿胀严重不能立即手法复位固定者,以及陈旧性肩关节脱位将进行手法复位者。其方法是病人取仰卧位,屈肘90°位,助手持握患肢手腕,将病人上肢提起,常规消毒及局部浸润麻醉后,用特制的巾钳或克氏针从鹰嘴尖近侧2cm、尺骨后侧骨皮质前1.5cm处,由内向外侧进针。也可在尺骨后在中线上、距鹰嘴尖2cm处,拧入一枚螺钉进行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20。

3. 桡、尺骨茎突牵引:常用于开放性桡、尺骨骨折及陈旧性肘关节后脱位。其方法是

将病人患肢前臂置于旋前、旋后中间位,并由助手固定。常规消毒手术野皮肤,局部浸润麻醉,将固定在手摇钻上的克氏针从桡侧标记点处刺入至骨,使牵引针两侧外露部分等长,装上牵引弓即可进行牵引。

4. 股骨髁上牵引:常用于有移位的股骨骨折、陈旧性髋关节后脱位。其方法是将病人取仰卧位,在髌骨上缘一横处指引一横线,以其与腓骨小头前缘纵线的交点为穿针点。也可有内收肌结节上1cm由内向外侧垂直进针。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

图 股骨髁上牵引的操作方法

5. 胫骨结节牵引:常用于移位股骨骨折及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及髋关节陈旧性脱位等。其方法是使病人取仰卧位,在胫骨结节顶端下、后各2cm处,由外向内侧进针。其特点是髋、膝和踝关节均处于功能位,牵引绳与患肢长轴成平行线。要求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

6. 踝上牵引:在内踝上方3cm处由内向外垂直进针。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

7. 跟骨牵引:常用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以及髋关节和膝关节轻度挛缩畸形的早期治疗。其方法是使病人取仰卧位,在踝关节中立位自内踝尖与跟骨后下缘连线的中点,由内向外进针。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

图 常用骨牵引技术 (1股骨髁上牵引 2胫骨结节牵引 3跟骨牵引)

[注意事项]

(一)凡新上牵引的患者,应列为交接班项目,密切观察患肢的血循环及活动功能。

(二)牵引重量根据病情决定,不可随意加减或移去,否则影响肢体畸形的矫正或骨折复位。

(三)注意牵引绳有无受阻,牵引重量是否合适;牵引绳的方向一般应保持与肢体纵轴一致。

(四)要达到牵引的目的,必须在牵引的同时,有一个能与牵力平衡的,作用力相反的反牵引。临时牵引时最常用的反牵引力的方法,就是抬高床尾,使身体向着与牵引力相反的方向滑,构成反牵引力。

(五)经常检查托马斯架或勃朗架的位置,如有错位或松,应及时纠正。

(六)保持针孔处不受触碰,不污染,如发现牵引针向一侧偏移,应及时给予处理,切不可随手将牵引针推送回去。

(七)预防垂足畸形,首先要防止腓总神经受压。应经常关注注并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如患者主诉其足背伸无力时,应予以重视。对病重、老年患者更应主动检查该部位有无受压,观察足背伸跖屈功能。

(八)穿针部位有炎症又无法避开者,不宜应用骨牵引。

(九)骨折或脱位病例需注意:

1. 定时测量两侧肢体的长度,并作记录。

2. 在牵引起初数日内可用X线透视(必要时摄片),以便及时了解骨折对位情况,进行调整。

3. 牵引重量一次应加大到适宜的最大量,以矫正骨折的重叠部位。如系关节挛缩,则牵引力须逐渐增加。牵引重量的大小,应根据部位、肢体发育、骨折错位、受伤时间和损伤程度等情况而定,一般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0-1/7。

4. 注意末稍血液循环及有无神经损伤现象。

5. 根据骨折近端移位方向,纠正与调整牵引力线,并应注意抬高床尾,以达到反牵引作用。

小夹板固定

小夹板固定是利用与肢体外形相适合的特制夹板固定治疗骨折。

适应症:①最常用于桡骨远端骨折。②适用于肱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③对关节骨折、关节附近骨折及股骨骨折,多不适宜小夹板固定治疗。

禁忌症:①不能按时观察的患者。②开放性骨折(如创面小,经处理后创口已愈合,也可考虑夹板固定治疗)。③皮肤广泛擦伤。④伤肢严重肿胀,末端已有血循环障碍现象者。⑤骨折严重移位,整复对位不佳者。⑥骨折肢体已有神经损伤症状,局部加压可加重神经损伤者。⑦伤肢肥胖、皮下脂肪多,因固定不牢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者。

优点:①材料来源广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病人乐意接受。②操作简单,基层医院可以很好地使用。③观察方便,可早期发现对位、对线不良及肢体血运障碍等情况,以便随时调整。④固定范围小,一般不包括骨折部位上、下相邻的关节,有利于早期关节活动,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缺点:①对肌肉丰厚部位(如大腿骨折)、长斜形、易短缩移位的骨折,固定力则显不足。②如使用不当、捆扎过紧及固定时使用的压力垫、分骨垫等,会对肢体造成压迫,出现压疮、骨筋膜室综合症、肢体缺血性坏死等严重后果。③随着肢体消肿,夹板容易松动,造成骨折移位。④早期增加病人复诊次数。

[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小夹板固定的适应症、禁忌症及优缺点。

(二)掌握小夹板固定的操作方法。

(三)掌握小夹板固定时及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器材]

(一)夹板的选材:柳木、椴木或杉木等。胶合板类。新型材料聚氯乙烯树脂夹板、杜仲胶夹板及纸基塑料夹板等。

(二)夹板的类型:根据伤肢的部位、长度及体型,制成各种不同规格及形状,适合伤肢固定用的小夹板。

(三)辅助材料:

1. 衬垫:多用1~2层棉纸。厚度0.3~0.5cm之间。防止夹板长时间直接固定在肢体上摩擦、刺激、压迫皮肤。

2. 固定垫:对于移位明显的骨折,可在手法复位后放置固定垫,并用胶布固定。利用加压或杠杆作用维持骨折断端在整复后的良好位置。厚度0.5~1.5cm为宜。制作时可在垫内夹衬一层金属窗纱,以便在X线摄片时确认固定垫的位置是否正确。

图 小夹板固定垫的使用方法

3. 布带:3~4条。也常用绷带撕成3~4条。在夹板上缠绕2周后打结,松弛程度以布带

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0cm为标准。

[操作方法]

以桡骨远端骨折小夹板固定为例:

(一)根据骨折断端的移位情况手法复位,助手对抗牵引。体会整复满意后,由助手双手扶托稳固,维持骨折端位置。在相应部位的皮肤表面,缠绕1~2层棉纸衬垫。如骨折移位明显,也可在手法复位后紧贴皮肤放置固定垫,并用胶布固定,防止移动。

(二)放置前、后、内、外侧夹板,再用绷带或布带在夹板上缠绕2周后打结捆扎夹板:先扎骨折中段部位的1条,然后向两端等距离捆扎2~3条;松紧度以适当力能上下移动1cm为宜。所有结应打在一条直线上,美观且便于调整。固定后用三角带托起,悬吊于胸前;或直接用绷带悬吊制动。

图 Colles’骨折小夹板的固定位置

[注意事项]

(一)夹板固定时的注意事项

1. 整复后伤肢体位应放正确,由助手扶持稳固。夹板下方衬1~2层棉纸,以免压坏皮肤。

2. 选择固定垫要求大小合适,放置加压点准确,并用胶布固定,防止移位。

3. 选用小夹板的型号要合适,且按需要位置放置前、后、内、外侧夹板。

4. 捆扎布带或绷带的长短及松紧度要适宜。

5. 捆扎完毕后,应检查伤肢末端的血循环及感觉情况。

(二)夹板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1. 防止骨折端移位:上肢骨折复位固定后用三角带托起,悬吊于胸前;或直接用绷带悬吊制动。下肢骨折复位固定后在搬运时,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支托。1~2周内骨折端容易移位,应多次摄片复查。此后,每1~2周摄片复查。桡骨远端骨折的X线复位标准:①掌倾角10~15度。②尺偏角20~25度。③远端关节面短缩不超过1厘米。固定时间,一般上肢6~8周,下肢8~10周。摄片证实骨折愈合满意后,才能去除固定。

2. 抬高患肢,减轻肿胀:骨折后肢体肿胀,一般在伤后3~7天达到高峰,随即逐渐消肿。肿胀较重时,可采取平卧等措施,尽量让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3. 密切观察末梢血运及感觉、运动功能:如发现患肢末端不能自主活动,感觉迟钝或消失,末梢皮肤苍白或发青,皮温较健侧低现象时,说明患肢已出现循环障碍,应立即松解布带、放松夹板,并迅速到医院就诊。

4. 辨清疼痛的性质:骨折的疼痛局限于骨折部位。血运障碍引起的疼痛表现为整段肢体的搏动性疼痛。骨隆突处或夹板两端的持续性疼痛,要注意局部压疮。对剧烈疼痛病人,应警惕骨筋膜室综合症的发生。

5. 随时调整松紧度:骨折创伤加之复位继发性损伤,在复位后3~4日内肢体肿胀明显,夹板内压力上升,应每日将布带适当放松;随着肿胀的消退,再每日适当收紧布带;但均以

能上下移动1cm为宜,并教会患者家属。

6. 指导患者功能锻炼:鼓励患者肢端手指或足趾的活动,骨折部位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及未固定关节的屈伸运动。

石膏绷带固定

石膏固定已沿用二百余年,至今仍为骨科临床治疗骨折及各种矫形疾患的基本方法之

一。医用石膏为白色粉末状的熟石膏,有很强的可塑性。当其遇到水分时,可重新结晶而硬化,利用此特性可以制造骨科病人所需要的石膏模型。即将熟石膏粉与吸水纱布制成石膏绷带,在温水中浸泡后,包绕在需要固定的肢体上,塑形、凝固后,可以达到固定骨折、制动机体、预防和矫正畸形的目的。

适应症:

1、稳定型骨折复位后;

2、脊柱压缩性骨折;

3、关节脱位复位后;

4、关节扭伤、韧带撕裂及撕脱;

5、术后促进愈合及防止病理性骨折,如神经吻合、肌腱移植、韧带缝合、关节融合固定、截骨术、骨移植、关节移植、显微外科、骨髓炎等术后;

6、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后;

7、矫正或预防畸形。

[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石膏固定的适应症。

(二)掌握石膏固定的种类及操作方法。

(三)掌握石膏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

[器材]

(一)按照石膏形状分为:

1. 石膏托:将石膏绷带做成6~10层的条状,敷于肢体的一侧,再用纱布绷带包扎使之固定与成型。适用于轻型损伤,或肢体明显肿胀、有血循环障碍危险,或开放性骨折手术后以及各种急性炎症或骨关节手术后等病例。

图 前臂石膏托

2. 管形石膏:以石膏托为基础,再用石膏绷带环形缠绕成管状,主要用于需确实固定的

患者。

图 上肢管形石膏

3. 石膏夹板:将已定型的管形石膏,自相对不需确实固定的一侧全层(一层不留)纵形剖开。主要有于既需确实固定,而又易发生进行性肿胀,并有可能出现血循环障碍的骨折早期病例。

(二)按照固定部位分为:

1. 上臂石膏:分短臂石膏和长臂石膏。

2. 下肢石膏:分短腿石膏和长腿石膏。

3. 躯干石膏:石膏背心、石膏围腰、石膏围领、石膏床等。

4. 特殊类型:①肩人字形石膏:用于肱骨髁上一对肩关节处的损伤及该处的各种疾患;②髋人字形石膏:用于髋关节及股骨干各种伤患。

(三)新型石膏:聚氨酯石膏。优点:塑型快、轻便、便于清洗。缺点:造价高。

[操作方法]

(一)操作流程:

1. 摆放体位:将肢体或躯干置于功能位,或特殊要求的体位,中途不能随意变动 2 保护骨突部:在骨突部垫棉垫或棉纸。

3. 浸泡石膏卷:将适量石膏卷(一般不超过3卷)浸泡于35~40℃的温水中,待石膏卷停止冒气泡时,双手持石膏卷两头取出,并向中央轻轻挤压,挤出多余水分。

图 石膏卷的浸泡法和挤压法

4. 做石膏条、放置石膏托、固定石膏、捏塑。

5. 包边、表面整理、修整石膏。

6. 标记:用红记号笔在石膏外侧写上打石膏的日期及诊断,画出骨折的部位。

(二)石膏的切开、开窗及拆除

1. 切开:肢体肿胀时,为防止血管、神经受压,可将石膏切开。常用石膏剪或石膏刀,剪切时注意勿伤及皮肤。

2. 开窗:为减压、局部检查或伤口引流、换药、可在石膏上开一窗洞。先用铅笔画出范围,然后用石膏刀沿铅笔线向内侧斜切,边切边将切开的石膏向上拉直至切开,注意防止往石膏内掉石膏渣屑。已开窗的石膏需在洞口用纱布敷料包扎。

3. 拆除:一般用石膏剪、石膏刀或石膏锯将石膏剖开拆除。操作时注意勿伤及皮肤。

[注意事项]

(一)体位护理

1. 四肢石膏固定需将患肢抬高,预防或减轻肢体肿胀,并悬空足跟,防止受压。

2. 下肢石膏注意防止足下垂足外旋。

3. 髋人字石膏用软枕垫起腰凹,悬空臀部。

(二)石膏护理

1. 促进石膏快干:石膏未干时,勿在石膏上覆盖被毯,冬天可使用支被架;可用电吹风促进石膏快干,夏天保证病室通风即可,冬天可使用烤灯照射,先照射关节部位,防止石膏折断影响复位,注意勿烫伤皮肤。

2. 保持石膏清洁:防止大、小便及食物,饮料的污染,避免污染物刺激石膏固定部位的皮肤,或造成石膏断裂;小儿患者应告之勿在石膏上乱写乱画;如石膏表面污染了,应立即用毛巾蘸肥皂水或清水擦洗干净,但水分不宜过多,以免石膏软化。

3. 防止石膏断裂:石膏从初步硬固到表层完全干固需要24~72小时,刚固定石膏者尽量避免搬动;石膏未干时,要用手掌平托石膏固定的肢体,不可用手指抓捏,防止留下凹陷或影响石膏的塑型;石膏干固后有脆性,翻身时应采用滚动法,勿对关节处施成角应力,防止关节部位折断。

(三)皮肤护理

1. 注意石膏固定肢体的保暖,防止冻伤。

2. 每日2~3次按磨石膏边缘及受压部位的皮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可用手指蘸少许酒精或肥皂水按摩,增加润滑度。

3. 保持石膏末端暴露的手指(足趾)、指(趾)甲清洁,便于观察。

4. 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更换体位,并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无碎屑,预防骨突部发生压疮。

5. 石膏内出现瘙痒时,应禁止患者用筷子或毛衣针之类的硬物搔抓,以免损伤皮肤,继发感染,可用75%酒精棉签擦拭皮肤边缘止痒。

6. 拆除石膏后,石膏下的皮肤一般在一层黄褐色的痂皮或死皮、油脂等,其下的新生皮肤较敏感,告诉患者不要搔抓,可涂抹润肤霜保护皮肤。

(四)石膏内出血的观察

1. 石膏内伤口出血时,血迹可透到石膏表面,为了明确出血是否继续,可用铅笔勾画出血迹的边界,并注明时间。如发现血迹边界短时间内不断扩大,则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工程师给予处理。

2. 石膏内伤口出血较多或有严重渗血者,血液可能不渗到石膏表面,而沿着石膏内壁往低处流。因此观察时,不能只检查石膏表面,还要掀开被子,查看石膏边缘外面血液可能流到之处。

(五)并发症的观察

1. 血循环障碍:由于石膏的固定,肿胀的肢体受压可发生血循环障碍,尤其是管形石膏,所以要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如发现肢端苍白、皮温降低、发绀等,应及时报告医师妥善处理,必要时将石膏切开减压。可利用体位垫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面20cm),促进静

脉及淋巴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2. 缺血性挛缩:又名Volkmann’s Contracture,多发生于前臂豚小腿,是由于动脉血流受阻时间过长,导致缺血性坏死,早期症状表现为疼痛(pain)、苍白(pallor)、脉搏减弱或消失(pulselessnesss)、麻痹(paralysis),其英文字首均为P,故常用4P表示。

3. 神经压迫:如患肢疼痛、麻木、感觉减退、指(趾)不能自主活动,但血运上好,表明神经受压,应及时报告医师妥善处理,在受压部位开窗减压或更换石膏。

4. 压疮:压疮早期征象表现为局部持续性疼痛,必要时应开窗检查,不要轻易使用止痛药,否则会造成皮肤溃疡甚至坏死。应加强对石膏边缘及骨突部位皮肤的观察,注意有无红肿、摩擦伤等早期压疮症状。另外还可利用嗅觉进行观察,在伤口没有感染的情况下,如石膏内有异味,提示石膏内有压疮,已形成溃疡,组织发生坏死,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5. 石膏综合征:躯干包扎石膏后,发生以急性胃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生理改变称为石膏综合征。为此,应注意:包括时胸腹部不宜过紧,应在腹部开一石膏窗或留出一定的空间;嘱患者不要进食过饱,食用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逐步适应石膏的包裹;观察患者进食后的情况,如发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面色苍白、出冷、血压下降等症状,应考虑发生了急性胃扩张,应立即剖开石膏,给予胃肠减压和补液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六)饮食护理

1. 增加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防止应活动减少而引起便秘。

2. 躯干固定石膏的患者应少食易产气食物,避免腹胀。

(七)功能锻炼

1. 鼓励患者活动石膏近端及远端的关节,防止关节僵直、促进血液循环,如臂部石膏固定者可活动肩关节及指间关节。

2. 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锻炼肌力的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如腿部石膏固定者可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及“踝泵运动”。

牵 引

牵引(traction)是将力学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应用于骨与关节的损伤和病变中,来治疗骨折,固定受伤肢体,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循环,减轻疼痛,矫正畸形。牵引力是由牵引装置经皮肤或骨沿肢体轴线方向作用;反牵引是由病人的体重与床褥的摩擦力及牵引架的支点所构成。

牵引可达到复位与固定的双重目的,其作用有以下几点:

1. 使骨折复位,矫正骨折短缩移位、成角移位和旋转移位。

2. 稳定骨折断端,有止痛和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3. 使脱位的关节复位,防止再脱位。

4. 治疗轻、中度的椎间盘突出,减轻脊髓和神经压迫症状。

5. 肢体制动,减少局部刺激和减轻炎症扩散,防止病理性骨折。

6. 使关节置于功能位,解除肌肉痉挛,矫正和预防关节屈曲挛缩畸形。

7. 便于患肢伤口的观察、冲洗和换药。

[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牵引的目的和作用。

(二)掌握常用皮牵引、骨牵引的操作方法。

(三)掌握牵引的注意事项。

[器材]

(一)牵引床

骨科病人要采用特制骨科硬板牵引床,便于病人的功能锻炼和生活自理。

(二)牵引架

应用牵引架的目的是为了使患肢关节在功能位和肌肉松弛位状态下进行牵引。常见的有布朗架、托马架及其小腿支架、双下肢悬吊牵引架等。

图 各种牵引架 (A布朗架 B托马架 C小儿双下肢悬吊牵引架)

(三)牵引器具

1. 牵引绳:以采用无伸缩性、结实、光滑尼龙强和塑料强为宜。长短应合适,以免影响牵引效果。

2. 滑车:牵引绳需要通过滑车才能进行滑动牵引。滑车要求结实,有较深的沟槽且转动灵活,宜于牵引绳在沟槽内滑动,而不脱出沟槽,保持牵引效能。

3. 牵引砝码:是连接在牵引绳一端的牵引力。常用的金属重锤或沙袋,其体积小,易于清洁,坚固耐用,重量有0.5kg、1.0kg、2.0kg、5.0kg几种规格。牵引锤必须有准确的重量标记,以便根据病人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牵引砝码,牵引重量常为体重的1/12-1/6。

4. 牵引弓:根据病情选用普通牵引弓、张力牵引弓、冰钳式牵引弓和颅骨牵引弓。

图 牵引弓

5. 牵引针:有斯氏针和克氏针两种。斯氏针为较粗不锈钢针,直径4-6mm,不易折弯,不易滑动,可承受较重的牵引重量,适用于成人和较粗大骨骼的牵引。克氏针为较细的不锈

钢针,直径0.75-2mm,易折弯,牵引时间长时易拉骨骼,产生滑动,适用于儿童和较细小骨骼的牵引。

6. 进针器具:有手钻、手摇钻和锤子。

7.牵引扩张板;主要用于皮肤牵引和兜带牵引。它使两侧胶布在肢体远端撑开,以免夹伤肢体。

8.纱布绷带;应根据肢体粗细,选用宽窄不同的绷带固定、缠绕胶布。

9. 床脚垫:床脚垫可用于垫高床头或床脚,有木制和水泥制两种。

10.其它:复方安息香酸酊、酒精灯、乙醚。

[操作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牵引方法有:手法牵引、皮肤牵引、兜带牵引、骨牵引。

(一)手法牵引

手法牵引是通过短时间的牵引,使新鲜骨折和关节脱位复位,它与手法整复是密不可分的。其方法是先将患肢体置于手法复位的位置,患肢的近侧端用布带固定,起对抗牵引作用;沿患肢长轴方向牵引肢体远端,以便术者进行手法整复骨折移位或关节脱位。手法牵引后需辅以小夹板、石膏或持续牵引做外固定。手法牵引动作要轻柔,若用力过猛,可加重损伤,甚至造成新的骨折、脱位或血管、神经损伤。

(二)皮肤牵引

皮肤牵引是利用紧贴皮肤的胶布条或泡沫塑料布对肢体施工加牵引力,使牵引力通过皮肤、筋膜、肌肉传递到骨骼或关节上,从而缓解肌肉紧张,克服骨折重叠移位和关节脱位。

图 下肢皮套法牵引

图 下肢胶布绷带法皮牵引

操作方法:

1. 肢体准备:用温肥皂水少清水洗擦干患肢皮肤,除去油垢。皮脂、汗水或污垢都能影响胶布的黏着力。患肢皮肤有破损时,严禁皮肤牵引。

2. 胶布准备:准备质量较好的胶布,根据患肢的长度和粗细,撕成长、宽适度的胶布条。为了适应肢体近端较粗、远端较细的特点,在胶布中央贴一块比肢端稍宽且有中央孔的扩张板,从中央孔穿一牵引绳备用。

3. 扩展板:扩展板由厚约1cm的小木反制成,其长、宽因患肢大小不同而异,宽度约5cm,长度应稍超过肢体远端直径,以分开皮牵引的胶布,维持一定距离,避免压迫骨突处。分开权的外面钉一长约25cm、宽约3cm、两端带有金属卡子的皮带,并于板的中心经过皮带钻一圆孔,以备牵引绳通过。牵引绳近端打结,以防滑脱。

4. 贴放胶布条:将准备好的胶布条沿肢体纵轴粘贴于患肢的两侧皮肤上,不可交叉缠绕。在骨隆起部位加小纱布衬垫,以免压破皮肤形成溃疡。胶布条要平整无皱褶,不能贴于踝上,缠绕绷带不能扭转,不能压于腓骨头颈部,以免压害引起腓总神经麻痹。

5. 绷带包扎:粘贴胶布条后立即用弹性绷带自远端向近端缠绕包扎。胶布条近端应留部分外露,可观察有无滑脱。绷带下端不可超过远端的关节,以免影响关节活劝,如在下肢应保持在踝平面以上,有上臂应有肘窝平面以上,在前臂应保持在桡、尺茎突平面以上。

6. 牵引加重:将粘贴好胶布条的肢体,抬高放在厚薄适当的枕头上。将胶布条远端穿入分开板皮带上的卡子孔内扣紧,使两侧长度相等、力量均等。将牵引绳穿过分开板的上圆孔,近端打结,远端穿过固定架上的滑轮,悬持适当重量的牵引锤进行持续牵引。

(三)兜带牵引

兜带牵引是指利用帆布、皮革等材料按局部体形制成各种布兜及牵引带,包绕或固定患部,通过滑轮及牵引支架等装置施加牵引力,进行各种牵引复位的治疗方法。可持续或间歇牵引。

1. 枕颌带牵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用枕颌布带着带托住下颌,后带兜住枕骨粗隆,再用横行布带连接前后两条纵向布带,以防止滑脱。用一竹棍穿入颌枕带远端孔内,使两侧牵引带保持比头稍宽的距离,通过滑轮及牵引架加重量进行牵引。常用于颈椎骨折、脱位和颈椎结核、颈椎病等,牵引重量一般不超过5kg。

图 枕颌带牵引

2. 骨盆兜带牵引:病人取仰卧位,用帆布制成束带式包兜包托于骨盆。系骨盆带时需保证其宽度的2/3缚在髂嵴以上的腰部,牵引带在骨盆两侧对称,在足侧系于滑轮上牵引,一般每侧使用重量10-20kg,同时床脚抬高20-25cm,利用人体重量作为对抗牵引。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要神经根刺激症状者。

3. 骨盆兜悬吊牵引:病人取仰卧位,用厚帆布制成骨盆兜,其宽度上抵达髂骨翼,下达股骨大转子,放于腰及臀后部托起骨盆。将兜带从后方包住骨盆,前方两侧各系一牵引绳,交叉至对侧上方滑轮上悬吊牵引,常用于骨盆骨折的复位与固定。牵引重量以臂部抬离床面

5cm为宜,这样患者感觉舒适,擦背及放置便盆等操作也较方便,牵引4-6周后解除牵引。

图 骨盆兜悬吊牵引

4. 脊柱兜带悬吊牵引:常用于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整复,也可用于Cobb角小于30°的脊柱侧凸的治疗。其方法是病人仰卧在能升隆的牵引床上,采用帆布带和两个小铁环制成的胸腰部悬带,以及金属县吊牵引弓,将小腿固定于牵引床上,头下垫枕,通过金属悬吊牵引弓将胸腰部悬带牵引吊起,降下牵引床,使患者呈过伸位,即可使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整复。

(四)骨牵引

骨牵引又称骨骼牵引或直接牵引,利用穿入骨内的克氏针(直径0.75-2mm)、斯氏针(直径4-6mm)、巾钳或颅骨牵引弓,对躯体患部进行牵引。其牵引力直接作用于骨或关节,可以对抗肌肉痉挛或收缩,纠正骨折重叠或关节脱位造成的畸形,不致引起皮肤发生水疱、压迫性坏死或循环障碍。

1. 颅骨牵引:常用于颈椎骨折和脱位,特别是伴有骨髓损伤者。其方法是病人剃光头发,常规消毒,取仰卧位,颈部两侧用沙袋固定;做好切口和牵引钻骨的标记;局部下在钻孔处做一小皮肤切口,与颅颈水平线成45°角插入特制颅骨钻头钻孔,将弓尖插入钻孔中,两弓尖靠拢拧紧后可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床头抬高约20cm,增强对抗牵引力。牵引重量一般为6-8kg,维持牵引时重量为2-3kg。

图 颅骨牵引

2. 尺骨鹰嘴牵引:常用于肱骨骨折、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移位和肿胀严重不能立即手法复位固定者,以及陈旧性肩关节脱位将进行手法复位者。其方法是病人取仰卧位,屈肘90°位,助手持握患肢手腕,将病人上肢提起,常规消毒及局部浸润麻醉后,用特制的巾钳或克氏针从鹰嘴尖近侧2cm、尺骨后侧骨皮质前1.5cm处,由内向外侧进针。也可在尺骨后在中线上、距鹰嘴尖2cm处,拧入一枚螺钉进行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20。

3. 桡、尺骨茎突牵引:常用于开放性桡、尺骨骨折及陈旧性肘关节后脱位。其方法是

将病人患肢前臂置于旋前、旋后中间位,并由助手固定。常规消毒手术野皮肤,局部浸润麻醉,将固定在手摇钻上的克氏针从桡侧标记点处刺入至骨,使牵引针两侧外露部分等长,装上牵引弓即可进行牵引。

4. 股骨髁上牵引:常用于有移位的股骨骨折、陈旧性髋关节后脱位。其方法是将病人取仰卧位,在髌骨上缘一横处指引一横线,以其与腓骨小头前缘纵线的交点为穿针点。也可有内收肌结节上1cm由内向外侧垂直进针。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

图 股骨髁上牵引的操作方法

5. 胫骨结节牵引:常用于移位股骨骨折及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及髋关节陈旧性脱位等。其方法是使病人取仰卧位,在胫骨结节顶端下、后各2cm处,由外向内侧进针。其特点是髋、膝和踝关节均处于功能位,牵引绳与患肢长轴成平行线。要求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

6. 踝上牵引:在内踝上方3cm处由内向外垂直进针。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

7. 跟骨牵引:常用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以及髋关节和膝关节轻度挛缩畸形的早期治疗。其方法是使病人取仰卧位,在踝关节中立位自内踝尖与跟骨后下缘连线的中点,由内向外进针。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2。

图 常用骨牵引技术 (1股骨髁上牵引 2胫骨结节牵引 3跟骨牵引)

[注意事项]

(一)凡新上牵引的患者,应列为交接班项目,密切观察患肢的血循环及活动功能。

(二)牵引重量根据病情决定,不可随意加减或移去,否则影响肢体畸形的矫正或骨折复位。

(三)注意牵引绳有无受阻,牵引重量是否合适;牵引绳的方向一般应保持与肢体纵轴一致。

(四)要达到牵引的目的,必须在牵引的同时,有一个能与牵力平衡的,作用力相反的反牵引。临时牵引时最常用的反牵引力的方法,就是抬高床尾,使身体向着与牵引力相反的方向滑,构成反牵引力。

(五)经常检查托马斯架或勃朗架的位置,如有错位或松,应及时纠正。

(六)保持针孔处不受触碰,不污染,如发现牵引针向一侧偏移,应及时给予处理,切不可随手将牵引针推送回去。

(七)预防垂足畸形,首先要防止腓总神经受压。应经常关注注并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如患者主诉其足背伸无力时,应予以重视。对病重、老年患者更应主动检查该部位有无受压,观察足背伸跖屈功能。

(八)穿针部位有炎症又无法避开者,不宜应用骨牵引。

(九)骨折或脱位病例需注意:

1. 定时测量两侧肢体的长度,并作记录。

2. 在牵引起初数日内可用X线透视(必要时摄片),以便及时了解骨折对位情况,进行调整。

3. 牵引重量一次应加大到适宜的最大量,以矫正骨折的重叠部位。如系关节挛缩,则牵引力须逐渐增加。牵引重量的大小,应根据部位、肢体发育、骨折错位、受伤时间和损伤程度等情况而定,一般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0-1/7。

4. 注意末稍血液循环及有无神经损伤现象。

5. 根据骨折近端移位方向,纠正与调整牵引力线,并应注意抬高床尾,以达到反牵引作用。


    相关文章

    你对下肢骨折早期负重锻炼的担忧是多余的

    避免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败,?负重锻炼的目的在于促进骨折愈合,生物力学和动物实验的研究均提示早期负重锻炼可以获益.已有的临床研究表明,对特定类型的骨折,肢体感觉良好的患者可以较常规的负重锻炼措施更早的时间内进行负重锻炼. 下肢骨折是目前创伤骨 ...

    骨科诊疗规范

    1. 锁骨骨折 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5%左右,幼儿更多见. [概述]按解剖部位分类:1.内侧1/3骨折,由直接暴力引起,可以合并第1前肋骨折:2. 中1/3骨折:3. 外侧中1/3骨折.大约80%的锁骨骨折发生在中1/3部位.外侧锁 ...

    "T"形螺钉尺骨鹰嘴牵引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粉碎性骨折

    "T"形螺钉尺骨鹰嘴牵引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粉碎性骨折 "T"形螺钉尺骨鹰嘴牵引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粉碎性骨折 黄永兴 张永铭 廖志光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七人民医院,佛山市 528247) ...

    骨盆外固定架在骨盆骨折早期应用的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39-01 [摘要]目的:主要研究骨盆骨折患者早期使用骨盆外固定架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自1998年开始至今的97例骨盆骨折患者早期应用外固定架 ...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 疾病名称(英文) fracture of femoral neck 拚音 GUGUJINGGUZHE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骨折.骨损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为股骨颈骨折.为老年 ...

    骨折应急处理新编

    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 ----骨折的固定与搬运 一.背景: 2. 一则关于"学生骨折告学校判决将影响全国体育教学" 的报道引发全国忧虑,而且引来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足球界的 高度关注.(摘入图片) 1.广东省中学生运动骨折的 ...

    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56・本组病例虽在取出内固定物时遇到困难,应用上述方法 最终顺利取出,术后放置引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8-16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未发生骨折不愈合.骨不连现象,效果良好.3 讨 论 骨折内置物取出困难,在临床上常能遇 ...

    骨科手术记录模板

    麻醉起效,消毒铺巾,使用气压止血带,取桡骨小头后外侧入路,切开皮肤皮下,暴露指伸肌腱及止点,破开肌腱,并牵开,暴露桡骨小头,检查环状韧带完整,桡骨小头劈裂塌陷,撬拨复位,取微型钢板及螺钉固定,检查关节面平整,冲洗后逐层缝合. 1. 患者麻醉 ...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232实用医学杂志2008 年第24 卷第2 期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江少波 摘要朱辉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 方法: 对30 例肱骨近端骨折分别采用相应切开复位, 解剖型钢板. 螺丝钉克氏针内固定和人工肱骨头置换 ...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进展

    2009年2月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进展 朱国清'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9)02-0095-02 1概述 任何有症状的陈旧性损伤IZl.手术方法可分寰枢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