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留德十年与东西比较文学的建构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33No.3

Mar.2012

季羡林留德十年与东西比较文学的建构

郑慧婷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00)

摘要:国学大师季羡林是东方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对国学的造诣不仅仅是对梵语、吐火罗文的研究,更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体系的建构,东西比较文学这样的边角也对中国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在德留学的十年里,先生苦心求学,为振兴中华传统奋斗不息,我们应当感激这位东方学人为华夏文明所留下宝贵的遗产。

关键词:季羡林;留学;中国学派;东西比较文学;东西比较文化;贡献I0-03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135-03

十年留德对先生的整个学术生涯的帮助是无可厚非的,先生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佛教史研究、吐火罗语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印度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东方文化研究以及散文创作等都为国学做出了贡献。即便是像东西比较文学这样的学术边角,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影响。先生的东西比较文学理论的建构首先来自于他对东西语言和文化的精通,可以在大的全球性质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深层次的比较,这为先生的比较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先生比较文学的思想明显是受德国学术传统的影响,德国的学术界历来对东方学有着精深的研究。德国早在19世纪就开始形成研究民俗学、民间文学以及民间传说等热潮,先生接受的是德国的学术之风,从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入手的,他的比较文学理论便是以其为基础和摹本的。

二、国学大师季羡林比较思想的探微

一、国学大师季羡林学术的边角

一般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引领下,学术和文学的“超国界论”以新的面貌再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而中国现代比较文学的生发大约要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蜂拥觉醒学习西方学术,深受其影响,出现了专门的比较学科的人才,学贯中西留学生的归来为比较文学的启蒙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茅盾、甚至季羡林等人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成就了中国的比较文学。其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便成了连接中印文化的纽带。

一门学科的兴起必定有它自身的启蒙条件和传播特色,一个人,一位国学大师对一门学科的认知也必定有他自身的条件,季羡林大师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他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认知。先生是一九三五年偶然的机会去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的,由于二战的封锁被迫在德停留了十年,当然在此期间他主修了印度学的梵文、巴利文,两个副系是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在教授瓦尔德施米特①的帮助下,先生通透了梵文,读过印度古代史诗、剧本,《贝叶经》残卷,读过《梨俱解读过中国新疆出土的

吠陀》、《摩诃婆罗多》、《本生经》、《五卷书》,以及佛教南宗的巴利文经典等。又一偶然的机会,是西克教授②对他传授当时少有的吐火罗文,以至后来先生翻译了1975年新疆出土的一批吐火罗文甲种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

在《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中,先生指出:民间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民间文学就不会有比较文学的概念,可见,先生比较思想的导航是民间文学。

首先,先生在中印比较文学方面的思想蕴涵,他在40年代中后期发表了许多名副其实的比较文学论文,虽然先生说是“现在几乎只配去盖酱坛子”,但我们从中仍然可以受到启迪。到了50年代先生先后发表《印度文学在中国》、《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等具有开拓性质的重要论文。先

-135-

生的比较文学思想是建筑在他对梵文以及印度文化深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先生大量地考察了印度寓言故事在中国的演化轨迹,他从屈原的《天问》里看到大量的印度寓言和神话的痕迹,“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顾菟”就是兔子,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梨俱吠陀》起印度人就相信月亮之中有兔子了,所以“月亮中有兔子”的说法最初是来源于印度的。先生通过追溯中国寓言神话的源流,建立起与印度文学的沟通和交流,奠定了比较童话学或比较文学史的新学科基础。之后在1978年底,他发表了里面的印度成分》一文,他指出吴承恩西游记》中有印度成分,萧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二讲的是高僧末阐提同恶龙斗法的故事,

《西游记》里讲的是东海龙王,龙王在梵文的意思是蛇,龙王实际上就是蛇王。

其次,先生倡导比较文学中的“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概念早在70年代由香港执教的美国学者李三达倡导建立,但那时人们对“中国学派”问题的认识是很模糊的,总是试图用一些西方当代的理论,比如说,结构主义、新批评、女性主义等来解读。后来比较文学在大陆兴起,大家对比较文学的概念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引进了许多国外比较文学的派别盲目追崇,严重影响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方向,先生在倡导“中国学派”的同时,也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比较文学的“及时雨”》一文中,他认为“我们目前先不要忙着下定义。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做些切切实实的工作,先就自己的研究范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能力,再借鉴一下外国,努力钻研,深刻探讨,写出一些文章……”在先生的另一篇论文《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中,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讨论中国学派的定义,要成为一个学派我们必须在学科的理念和方法上有所创造,拥有一些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而这些是需要长期实践才能形成。先生希望大家能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脚踏实地做一些研究。

先生还为中国学派的发展提出两条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第一是“以我为主,以中国为主,决定‘拿来’或者扬弃。决不无端地吸收外国的东西,也决不无端地摒弃外国的东西,只要有用,我们就拿来,否则就扬弃。”第二是“把东方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纳入比较文学的轨道,以纠正过去欧洲中心论的偏颇。”他认为“欧洲中心论”像阴云一样笼罩着中国学术界和西方学术界,严重阻

-136-

碍了比较文学的发展,将东方文学纳入比较文学的轨道才是完整的,才具有普遍意义。

最后,先生从东西比较文学的建构上升到了东西方文化互补论。在《东方文学研究的范围和特点》一文中,他将文化分为四大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洲文化体系。前三这属于东方,最后一个属于西方文化体系。先生对东西方文化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比较,并指出严复在《论世变之亟》提出的“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胜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的合理性。他侧重于三个东方文化体系之间的中印文化的差异,指出文化经常不断变动和发展,经常受外来影响,文化是需要交流的,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所以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吸收外国文化进行交流,做到东西文化之间的互补。

先生的比较文学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他从寓言和童话的角度切入,追溯到了中印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他从东方文学的研究中挖掘了三大东方文化体系以及欧洲文化体系的区别和联系,并且从比较文学的维度上升到了比较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国学大师季羡林对比较文学的贡献

比较文学虽然是先生学术的边角,但先生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屈指可数的先行者,尽管先生自己认为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谦虚地说自己早期的某些论文“现在只配去盖酱坛子”,比起老一辈的国学大师先生起步较晚,但他早在在4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发表了许多名副其实的比较文学论文,在50年代先生写出了《印度文学在中国》

《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等具有开拓性质的论文,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革后先生仍然关注比较文学的发展走向,出版了《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1984年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比较文学的学术性杂志《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先生则是主编,之后北京比较文学研究会、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等相继成立,先生都积极发起和拥护,为中国比

《《

较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先生纠正了最初比较文学的论争,强调了比较文学的目的和意义。他强调将东方文学和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的轨道上才是真正广义上的比较文学,这大大提高了东方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打破了“欧洲中心论”的幻想。先生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刊辞中指出:

“比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是想通过各国文学之间,特别是中国文学同其他国家文学之间的比较,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探讨出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传统中的精华……”先生想通过比较找出一些可遵循的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最后,先生从东西比较文学的建构上升到一个东西比较文化的高度。先生早在1984年《中日比较文学年鉴》的前言中提出“比较文学的研究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在1985年《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的序中提到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在1987年为乐黛云主编的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中的序言,再次强调了东方比较文学是比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先生开始探索东方文学、东方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整体性,在东西文学文化比较的过程中寻找普适性的规律,建构了一套东西文学和文化的体系,成为东方的国学大师。

总之,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

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即便是大师学术的边角比较文学这样的研究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导向作用,他倡导比较文学的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从东西比较文学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等等让后代学者吃惊和佩服,大师是中国学术界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用牟小东?的话说就是:“风雅谨厚并一肩,文坛更仰墨花研。许身绛帐人师表,恺悌能赓三百篇。”———

————————————————注

释:

①瓦尔德施米特,全名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

(1897年—1985年),德国佛教、印度学家.1935年季羡林留学德国哥根廷大学,从瓦尔德施米特学梵文、巴利文和佛学。

②西克教授,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吐火罗文和

吠陀语老师。

③牟小东,北京佛教协会副会长。

参考文献:

〔1〕乐黛云.季羡林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1.

〔3〕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4〕乐黛云.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

〔5〕蔡德贵.东方学人季羡林[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

〔6〕张光璘.季羡林先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3.

〔7〕蔡德贵.季羡林之谜[M].北京:中国书店,2008.〔8〕季羡林.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9〕季羡林.留德十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

〔10〕季羡林.季羡林自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

社,2008.

〔11〕陈悖,季羡林.中国比较文学的引路人[J].南京

师范大学文学院院报,2010(3).

〔12〕王宁.季羡林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J].中国图书

评论,2009(9).

〔13〕孟昭毅.中国比较文学泰斗季羡林———季羡林

比较文学思想论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4).

〔14〕张思齐.从文化体系到中国本位———论季羡林

的治学格局和为学方法[J].广东社会科学,2008(3).

〔15〕张德福.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J].外语研究,

2001.

〔16〕刘守华.季羡林和比较故事学研究———读季羡

林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J].辽东学院学报,2008(10).

〔17〕赵声良.大师的胸怀———怀念季羡林先生[J].敦

煌研究,2009.

〔18〕孟昭毅.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J].苏州科技学

院学报,2006(11).

(责任编辑

徐阳)

-137-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33No.3

Mar.2012

季羡林留德十年与东西比较文学的建构

郑慧婷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00)

摘要:国学大师季羡林是东方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对国学的造诣不仅仅是对梵语、吐火罗文的研究,更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体系的建构,东西比较文学这样的边角也对中国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在德留学的十年里,先生苦心求学,为振兴中华传统奋斗不息,我们应当感激这位东方学人为华夏文明所留下宝贵的遗产。

关键词:季羡林;留学;中国学派;东西比较文学;东西比较文化;贡献I0-03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135-03

十年留德对先生的整个学术生涯的帮助是无可厚非的,先生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佛教史研究、吐火罗语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印度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东方文化研究以及散文创作等都为国学做出了贡献。即便是像东西比较文学这样的学术边角,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影响。先生的东西比较文学理论的建构首先来自于他对东西语言和文化的精通,可以在大的全球性质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深层次的比较,这为先生的比较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先生比较文学的思想明显是受德国学术传统的影响,德国的学术界历来对东方学有着精深的研究。德国早在19世纪就开始形成研究民俗学、民间文学以及民间传说等热潮,先生接受的是德国的学术之风,从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入手的,他的比较文学理论便是以其为基础和摹本的。

二、国学大师季羡林比较思想的探微

一、国学大师季羡林学术的边角

一般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在浪漫主义思潮的引领下,学术和文学的“超国界论”以新的面貌再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而中国现代比较文学的生发大约要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蜂拥觉醒学习西方学术,深受其影响,出现了专门的比较学科的人才,学贯中西留学生的归来为比较文学的启蒙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茅盾、甚至季羡林等人受到西方学术的影响,成就了中国的比较文学。其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便成了连接中印文化的纽带。

一门学科的兴起必定有它自身的启蒙条件和传播特色,一个人,一位国学大师对一门学科的认知也必定有他自身的条件,季羡林大师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他对中国比较文学的认知。先生是一九三五年偶然的机会去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的,由于二战的封锁被迫在德停留了十年,当然在此期间他主修了印度学的梵文、巴利文,两个副系是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在教授瓦尔德施米特①的帮助下,先生通透了梵文,读过印度古代史诗、剧本,《贝叶经》残卷,读过《梨俱解读过中国新疆出土的

吠陀》、《摩诃婆罗多》、《本生经》、《五卷书》,以及佛教南宗的巴利文经典等。又一偶然的机会,是西克教授②对他传授当时少有的吐火罗文,以至后来先生翻译了1975年新疆出土的一批吐火罗文甲种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残卷。

在《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中,先生指出:民间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民间文学就不会有比较文学的概念,可见,先生比较思想的导航是民间文学。

首先,先生在中印比较文学方面的思想蕴涵,他在40年代中后期发表了许多名副其实的比较文学论文,虽然先生说是“现在几乎只配去盖酱坛子”,但我们从中仍然可以受到启迪。到了50年代先生先后发表《印度文学在中国》、《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等具有开拓性质的重要论文。先

-135-

生的比较文学思想是建筑在他对梵文以及印度文化深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先生大量地考察了印度寓言故事在中国的演化轨迹,他从屈原的《天问》里看到大量的印度寓言和神话的痕迹,“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顾菟”就是兔子,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梨俱吠陀》起印度人就相信月亮之中有兔子了,所以“月亮中有兔子”的说法最初是来源于印度的。先生通过追溯中国寓言神话的源流,建立起与印度文学的沟通和交流,奠定了比较童话学或比较文学史的新学科基础。之后在1978年底,他发表了里面的印度成分》一文,他指出吴承恩西游记》中有印度成分,萧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二讲的是高僧末阐提同恶龙斗法的故事,

《西游记》里讲的是东海龙王,龙王在梵文的意思是蛇,龙王实际上就是蛇王。

其次,先生倡导比较文学中的“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概念早在70年代由香港执教的美国学者李三达倡导建立,但那时人们对“中国学派”问题的认识是很模糊的,总是试图用一些西方当代的理论,比如说,结构主义、新批评、女性主义等来解读。后来比较文学在大陆兴起,大家对比较文学的概念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引进了许多国外比较文学的派别盲目追崇,严重影响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方向,先生在倡导“中国学派”的同时,也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比较文学的“及时雨”》一文中,他认为“我们目前先不要忙着下定义。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做些切切实实的工作,先就自己的研究范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能力,再借鉴一下外国,努力钻研,深刻探讨,写出一些文章……”在先生的另一篇论文《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中,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讨论中国学派的定义,要成为一个学派我们必须在学科的理念和方法上有所创造,拥有一些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而这些是需要长期实践才能形成。先生希望大家能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脚踏实地做一些研究。

先生还为中国学派的发展提出两条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第一是“以我为主,以中国为主,决定‘拿来’或者扬弃。决不无端地吸收外国的东西,也决不无端地摒弃外国的东西,只要有用,我们就拿来,否则就扬弃。”第二是“把东方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纳入比较文学的轨道,以纠正过去欧洲中心论的偏颇。”他认为“欧洲中心论”像阴云一样笼罩着中国学术界和西方学术界,严重阻

-136-

碍了比较文学的发展,将东方文学纳入比较文学的轨道才是完整的,才具有普遍意义。

最后,先生从东西比较文学的建构上升到了东西方文化互补论。在《东方文学研究的范围和特点》一文中,他将文化分为四大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洲文化体系。前三这属于东方,最后一个属于西方文化体系。先生对东西方文化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比较,并指出严复在《论世变之亟》提出的“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胜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的合理性。他侧重于三个东方文化体系之间的中印文化的差异,指出文化经常不断变动和发展,经常受外来影响,文化是需要交流的,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所以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要吸收外国文化进行交流,做到东西文化之间的互补。

先生的比较文学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他从寓言和童话的角度切入,追溯到了中印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他从东方文学的研究中挖掘了三大东方文化体系以及欧洲文化体系的区别和联系,并且从比较文学的维度上升到了比较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国学大师季羡林对比较文学的贡献

比较文学虽然是先生学术的边角,但先生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屈指可数的先行者,尽管先生自己认为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谦虚地说自己早期的某些论文“现在只配去盖酱坛子”,比起老一辈的国学大师先生起步较晚,但他早在在4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发表了许多名副其实的比较文学论文,在50年代先生写出了《印度文学在中国》

《印度寓言和童话的世界“旅行”》等具有开拓性质的论文,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革后先生仍然关注比较文学的发展走向,出版了《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一书。1984年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比较文学的学术性杂志《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先生则是主编,之后北京比较文学研究会、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等相继成立,先生都积极发起和拥护,为中国比

《《

较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先生纠正了最初比较文学的论争,强调了比较文学的目的和意义。他强调将东方文学和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的轨道上才是真正广义上的比较文学,这大大提高了东方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打破了“欧洲中心论”的幻想。先生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刊辞中指出:

“比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是想通过各国文学之间,特别是中国文学同其他国家文学之间的比较,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探讨出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传统中的精华……”先生想通过比较找出一些可遵循的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最后,先生从东西比较文学的建构上升到一个东西比较文化的高度。先生早在1984年《中日比较文学年鉴》的前言中提出“比较文学的研究属于文化交流的范畴”,在1985年《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的序中提到文化交流与文学传播,在1987年为乐黛云主编的

《中西比较文学教程》中的序言,再次强调了东方比较文学是比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先生开始探索东方文学、东方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整体性,在东西文学文化比较的过程中寻找普适性的规律,建构了一套东西文学和文化的体系,成为东方的国学大师。

总之,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

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即便是大师学术的边角比较文学这样的研究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导向作用,他倡导比较文学的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从东西比较文学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等等让后代学者吃惊和佩服,大师是中国学术界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用牟小东?的话说就是:“风雅谨厚并一肩,文坛更仰墨花研。许身绛帐人师表,恺悌能赓三百篇。”———

————————————————注

释:

①瓦尔德施米特,全名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

(1897年—1985年),德国佛教、印度学家.1935年季羡林留学德国哥根廷大学,从瓦尔德施米特学梵文、巴利文和佛学。

②西克教授,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的吐火罗文和

吠陀语老师。

③牟小东,北京佛教协会副会长。

参考文献:

〔1〕乐黛云.季羡林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1.

〔3〕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4〕乐黛云.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

〔5〕蔡德贵.东方学人季羡林[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

〔6〕张光璘.季羡林先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3.

〔7〕蔡德贵.季羡林之谜[M].北京:中国书店,2008.〔8〕季羡林.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9〕季羡林.留德十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

〔10〕季羡林.季羡林自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

社,2008.

〔11〕陈悖,季羡林.中国比较文学的引路人[J].南京

师范大学文学院院报,2010(3).

〔12〕王宁.季羡林先生留给我们的遗产[J].中国图书

评论,2009(9).

〔13〕孟昭毅.中国比较文学泰斗季羡林———季羡林

比较文学思想论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4).

〔14〕张思齐.从文化体系到中国本位———论季羡林

的治学格局和为学方法[J].广东社会科学,2008(3).

〔15〕张德福.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J].外语研究,

2001.

〔16〕刘守华.季羡林和比较故事学研究———读季羡

林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J].辽东学院学报,2008(10).

〔17〕赵声良.大师的胸怀———怀念季羡林先生[J].敦

煌研究,2009.

〔18〕孟昭毅.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J].苏州科技学

院学报,2006(11).

(责任编辑

徐阳)

-137-


    相关文章

    作为教师应该阅读的书籍

    李吉林推荐:(李吉林,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脑的学习与记忆> (美)Marilee Sprenger著 北京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脑科学是当代最前沿的科学之一.教师对脑的理解越充分,就 ...

    1.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绪论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第一节 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 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研究的另一种途径--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 (以上三点源于<比较文学简明教程& ...

    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来写作

    序 中国记忆力训练网(海马教育记忆培训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型.最权威.最受欢迎的记忆力,思维导图,速读,早教及脑潜力研究网站,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记忆技术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免费下载,致力于帮助所有的爱好者提高记忆力.思维 ...

    人教版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重点·难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 ...

    我的时间(1)

    2011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我的时间 命题作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季羡林.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 ...

    真实骚动的青春:季羡林20岁的[清华园日记]

    来自:知乎 / 话题:阅读 / 山僧扫雨 -- 真实骚动的青春:季羡林20岁的<清华园日记> 1. 我特别讨厌完美的人设. 透着一股虚伪.讨好的气味. 季羡林说,他喜欢上了七十年前的这段日记. 我也是. 尽管他会嗷嗷叫着,想多日 ...

    [独家]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关键点

    对个体而言,文化认同是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的情感需求之一,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特殊群体文化的认可和自我归类的过程.对社会而言,较高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群体的社会规范和内在控制,并促进社会发展.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的瓦解.民族的迁徙流动,世 ...

    幽径悲剧(2.3课时)

    课前演讲(抽三位同学上台, 每人演讲一分钟.)5分钟 <三 幽径悲剧>导学案 课堂老师:唐丽华 第二课时 一. 课前抽测(3分钟) 1. 作者:季羡林,字( ), 又字( ),当代著名学者,思想家.( ).( ).( ),北京大 ...

    我心目中的季羡林先生

    他的名字召唤我考进北大 第一次听到季羡林先生的名字,是在遥远的1962年.那一年,我即将高中毕业,面临着高考升学还是回乡务农的两难选择.我从心眼里是想上大学的,家里虽然很穷,但父母还是愿意让我继续读书,特别是一向十分开通的爷爷,更支持我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