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说课稿

《西学东渐》说课稿

永春三中 朱素珍

一、教材分析

【 课 题 】

说课课题: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 第五单元 第21课《西学东渐》。

【教材地位作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前四个单元中,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的灿烂瑰宝;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发展演变;第四单元则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曾经的辉煌和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基本史实;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化重燃灿烂之光?等诸问题。这就为本课题的提出与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在掌握并理解本课题“西学东渐”之后方能对第22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地的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题在必修Ⅲ乃至整个必修模块中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对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作了简明的阐述。

二、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②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③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从而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材料。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老师课件展示的辅助史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和学生本身体验历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分析交流:学习本课题的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为什么?请阐述你的理由?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小论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知道了人类历史大致的发展脉络。在高中阶段的必修Ⅰ和必修Ⅱ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以及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相关史实。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通过接触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媒介也基本认识了林则徐、魏源、李鸿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初步激起他们了解历史的兴趣。但农村中学的学生与县城学生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的心理特征】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此时期学生心理发展具体表现为: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情感生活丰富而热烈,一方面富于激情,富有朝气,另一方面情感具有两极性,易走极端。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之下,可以初步养成开放的、兼容并包的学习态度。

【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按课标要求安排学生预读教材,在预读过程中做到存疑、质疑并能形成问题,准备在课堂教学之中解决问题。

(2)课堂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史料和所掌握的知识相结合,要求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在分析、思考和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巩固。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撰写关于本课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小论文,做到在旧史料中发掘新见解;或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探讨传统文化与全球性文化迁移之间的互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教学重点)

2、认识洋务运动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洋务思想(教学重点)

3、 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二)确定依据:

1、、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本课题的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特征。

五、教学方法、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方法是】贯彻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原则。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1)问题设计法;(2)师生互动法;(3)课件展示法;

(4)情景语言叙述法;(5)人格熏陶法。

【 依 据 】

因为高中学生对认识新事物抱有一定的好奇心,所以应充分利用问题设计法的引导作用,从具体感性的东西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遵循这一规律,

必须引导、调动学生自主探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本课题的学习任务。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 图片展示:高速列车、耐克、肯德基、因特网等各种代表西方文化的图标。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身边有关西方文化的事例

师:这些千姿百态的西方文化从技术到生活,从饮食到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一切,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之路却阻力重重。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细节入手导入新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关注。使导课更加直观、直接而且简练、真正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讲授新课

板书: 第21课西学东渐

(一)教师解释:“西学东渐”,使学生了解西学东渐:就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逐渐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二)过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当中。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板书:一、开眼看世界

【第一环节】采用问题设计法,辅之以课件展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开眼看世界”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内容,联系已有的知识,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一:当时的先进中国人什么时候 “开眼看世界”?

2、问题二:有哪些人在“开眼看世界”?怎么看?(他们做了些什么) PPT 展示:林则徐雕像

3、让学生自己发言,介绍林则徐,对林则徐的爱国主义进行归纳总结,落实情感目标。

内容包含:林则徐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抵抗侵略,一是学习西方。 PPT 展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序》

多媒体课件展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分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中的“长技”和“制夷”,再引出从学习西方的目的可以看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结合教材分析) 也就是4、问题三:当时的先进中国人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

时代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西方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2)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教训

一批仁人志士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以新的目光审视世界。

5、问题四:“开眼看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既要充分认识到林、魏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的可贵精神,这一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新的一页),又要认识到其局限性的一面(林、魏对西方 “长技”的认识还停留在学造器物的层面上,他们作为封建士大夫,看不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也不可能认识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而非维护这种制度。

设计意图:向西方学习的第一阶段由于知识比较简单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习惯。通过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环节的设置,渲染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历史情境,重点在于突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核心——救亡图存,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总结过渡:19世纪40年代随着国门被迫打开,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了解西方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但在当时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西学东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板书:二、中体西用

【第二环节】洋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法,辅之以问题设计法、课件展示法: 设问: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一)分析“体用之争”的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

(问题一): 19世纪60年代为何会出现这种思潮?

提示:

1、时代背景:

(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2)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京都沦陷。

(问题二):洋务思想遭到哪些人的大力反对?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两派有何相同点?

焦点:是否学习西方技术。

根本目的相同: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顽固派与洋务派目的相同,手段不同。

(问题三)师生合作探究:综合分析洋务派西学活动的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中体西用的观点无论当时、后来还是今天都备受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在那个时代,这归根到底是一种保守的思想,还有学者认为,它其实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保守还是进步,你的观点呢?

1. 继承师夷的思想,从“制夷”——自强、求富。

发展:西学内容从军事技术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并付诸实践,兴办洋务,开展洋务

2. 但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纲常伦理等,

即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嫁接到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上。

(问题四)早期维新派后来为什么与洋务派分道扬镳?

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示两则材料,提出问题:冯桂芬的思想与郑观应的思想有何

不同?

通过分析导出:洋务思想的局限性——器物层面的学习——导致后来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惨败。

早期维新派转向: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板书:三、维新思潮

【第三环节】维新思潮——采用问题设计法、课件展示法完成维新思潮的学习 (问题一)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在历史的发展大潮中被维新思潮所淹没?

引出维新思想兴起的条件,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问题二)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教师进行课件展示: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出他们各自的基本主张,完成下面表格。 代表人物

康有为

主要活动及主张 办学堂研究维新理论,借中学外衣

来宣传维新变法

思想

宣传民主思想和

君主立宪

抨击纲常礼教,批

判专制君权、宗法

等级制度,倡导男

女平等

翻译西方书籍,人

民享有自由权利、

“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的进化论观点 代表论著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仁学》 影响 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维新派的 宣传家 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 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天演论》

(问题三)关于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PPT 出示论战材料:

学生探究:何以说这次论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

教师进行课件展示: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同时师适当介绍,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讨论并提出个人见解。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并形成共识。通过讨论,突破重点。说明: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四环节】巩固性练习

通过练习的形式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同时起到知识梳理的作用。 七:活动与探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继承西学东渐之路?

回到今天,我们仍在学习西方,全球化下我们见到的是更加全面、真实的西方,除了因特尔、哈利波特,还有暴力、枪击、拜金等这样的字眼。这条学习西方的路我们该如何继续。

联系现实,探究今天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问题,训练学生总结历史规律、运用历史规律以史为鉴的能力,并进一步的激发、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八、小结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从鸦片战争以后到19世纪以来西学东渐的历程。这一路风风雨雨,虽受重重阻力却不断深入,围绕挽救民族危机,如何向西方学习的主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的空前解放,也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不过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这些先进思想没有实现挽救民族危机、强国富民的目标,中国人民还需进一步探索。

九、板书设计:

一、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军事技术

二、洋务派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学造器物

三、维新派 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学政治制度

《西学东渐》说课稿

永春三中 朱素珍

一、教材分析

【 课 题 】

说课课题: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 第五单元 第21课《西学东渐》。

【教材地位作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前四个单元中,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的灿烂瑰宝;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发展演变;第四单元则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曾经的辉煌和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基本史实;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化重燃灿烂之光?等诸问题。这就为本课题的提出与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在掌握并理解本课题“西学东渐”之后方能对第22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地的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因此,本课题在必修Ⅲ乃至整个必修模块中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对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作了简明的阐述。

二、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②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③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从而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材料。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老师课件展示的辅助史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和学生本身体验历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分析交流:学习本课题的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为什么?请阐述你的理由?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小论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知道了人类历史大致的发展脉络。在高中阶段的必修Ⅰ和必修Ⅱ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以及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相关史实。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通过接触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媒介也基本认识了林则徐、魏源、李鸿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初步激起他们了解历史的兴趣。但农村中学的学生与县城学生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的心理特征】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此时期学生心理发展具体表现为: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情感生活丰富而热烈,一方面富于激情,富有朝气,另一方面情感具有两极性,易走极端。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之下,可以初步养成开放的、兼容并包的学习态度。

【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按课标要求安排学生预读教材,在预读过程中做到存疑、质疑并能形成问题,准备在课堂教学之中解决问题。

(2)课堂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史料和所掌握的知识相结合,要求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在分析、思考和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结合课堂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巩固。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撰写关于本课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小论文,做到在旧史料中发掘新见解;或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探讨传统文化与全球性文化迁移之间的互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教学重点)

2、认识洋务运动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洋务思想(教学重点)

3、 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二)确定依据:

1、、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本课题的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特征。

五、教学方法、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方法是】贯彻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原则。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1)问题设计法;(2)师生互动法;(3)课件展示法;

(4)情景语言叙述法;(5)人格熏陶法。

【 依 据 】

因为高中学生对认识新事物抱有一定的好奇心,所以应充分利用问题设计法的引导作用,从具体感性的东西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要遵循这一规律,

必须引导、调动学生自主探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本课题的学习任务。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 图片展示:高速列车、耐克、肯德基、因特网等各种代表西方文化的图标。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身边有关西方文化的事例

师:这些千姿百态的西方文化从技术到生活,从饮食到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一切,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之路却阻力重重。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细节入手导入新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关注。使导课更加直观、直接而且简练、真正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讲授新课

板书: 第21课西学东渐

(一)教师解释:“西学东渐”,使学生了解西学东渐:就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逐渐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二)过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当中。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板书:一、开眼看世界

【第一环节】采用问题设计法,辅之以课件展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开眼看世界”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内容,联系已有的知识,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一:当时的先进中国人什么时候 “开眼看世界”?

2、问题二:有哪些人在“开眼看世界”?怎么看?(他们做了些什么) PPT 展示:林则徐雕像

3、让学生自己发言,介绍林则徐,对林则徐的爱国主义进行归纳总结,落实情感目标。

内容包含:林则徐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抵抗侵略,一是学习西方。 PPT 展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海国图志·序》

多媒体课件展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分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中的“长技”和“制夷”,再引出从学习西方的目的可以看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结合教材分析) 也就是4、问题三:当时的先进中国人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

时代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西方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2)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教训

一批仁人志士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以新的目光审视世界。

5、问题四:“开眼看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既要充分认识到林、魏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的可贵精神,这一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新的一页),又要认识到其局限性的一面(林、魏对西方 “长技”的认识还停留在学造器物的层面上,他们作为封建士大夫,看不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也不可能认识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而非维护这种制度。

设计意图:向西方学习的第一阶段由于知识比较简单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习惯。通过分析“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环节的设置,渲染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历史情境,重点在于突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核心——救亡图存,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总结过渡:19世纪40年代随着国门被迫打开,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了解西方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但在当时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西学东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板书:二、中体西用

【第二环节】洋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法,辅之以问题设计法、课件展示法: 设问: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一)分析“体用之争”的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

(问题一): 19世纪60年代为何会出现这种思潮?

提示:

1、时代背景:

(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2)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京都沦陷。

(问题二):洋务思想遭到哪些人的大力反对?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两派有何相同点?

焦点:是否学习西方技术。

根本目的相同: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顽固派与洋务派目的相同,手段不同。

(问题三)师生合作探究:综合分析洋务派西学活动的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中体西用的观点无论当时、后来还是今天都备受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在那个时代,这归根到底是一种保守的思想,还有学者认为,它其实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保守还是进步,你的观点呢?

1. 继承师夷的思想,从“制夷”——自强、求富。

发展:西学内容从军事技术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并付诸实践,兴办洋务,开展洋务

2. 但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纲常伦理等,

即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嫁接到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上。

(问题四)早期维新派后来为什么与洋务派分道扬镳?

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示两则材料,提出问题:冯桂芬的思想与郑观应的思想有何

不同?

通过分析导出:洋务思想的局限性——器物层面的学习——导致后来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惨败。

早期维新派转向: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板书:三、维新思潮

【第三环节】维新思潮——采用问题设计法、课件展示法完成维新思潮的学习 (问题一)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在历史的发展大潮中被维新思潮所淹没?

引出维新思想兴起的条件,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问题二)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教师进行课件展示: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出他们各自的基本主张,完成下面表格。 代表人物

康有为

主要活动及主张 办学堂研究维新理论,借中学外衣

来宣传维新变法

思想

宣传民主思想和

君主立宪

抨击纲常礼教,批

判专制君权、宗法

等级制度,倡导男

女平等

翻译西方书籍,人

民享有自由权利、

“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的进化论观点 代表论著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仁学》 影响 为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维新派的 宣传家 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 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天演论》

(问题三)关于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PPT 出示论战材料:

学生探究:何以说这次论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

教师进行课件展示: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同时师适当介绍,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讨论并提出个人见解。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并形成共识。通过讨论,突破重点。说明: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四环节】巩固性练习

通过练习的形式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同时起到知识梳理的作用。 七:活动与探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继承西学东渐之路?

回到今天,我们仍在学习西方,全球化下我们见到的是更加全面、真实的西方,除了因特尔、哈利波特,还有暴力、枪击、拜金等这样的字眼。这条学习西方的路我们该如何继续。

联系现实,探究今天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问题,训练学生总结历史规律、运用历史规律以史为鉴的能力,并进一步的激发、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八、小结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从鸦片战争以后到19世纪以来西学东渐的历程。这一路风风雨雨,虽受重重阻力却不断深入,围绕挽救民族危机,如何向西方学习的主题,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的空前解放,也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不过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这些先进思想没有实现挽救民族危机、强国富民的目标,中国人民还需进一步探索。

九、板书设计:

一、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军事技术

二、洋务派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学造器物

三、维新派 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学政治制度


    相关文章

    对西学东渐的思考

    对西学东渐的思考 摘要:西学东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而新的西学东渐在当今社会也可以说是存在的.从利玛窦的来华传教到洋务运动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人的思想经历了极其艰难和纠结的改变.对于中国而言,西学东渐既是一部文化交流史,也是一部思想探索 ...

    论西学东渐和启示

    论西学东渐和启示 摘要: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学的引入既冲击了传统学术, 也冲击了封建的教育体制,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拯救中华的时代巨流, 促进了国人的觉醒; 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

    论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007年第6期第9卷(总第46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NANTEACHERSCOLLEGE No.6,2007 GeneralNo.46,Vol.9 论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杨荣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 ...

    黄宗羲与西学

    黄宗羲与西学 徐海松 前言:明万历十一年(1583),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M.Ricci ,1552-1610)入华后,以传播科学.拟同耶儒为手段,吸引中国士大夫皈依天主,由此开创西教士"学术传教"之局面." ...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 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课标解读] 应掌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维新派各个派别学习西方的 ...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专题课件

    各位同学: 附件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选修课课件,请下载后不要外传. 另外,请大家思考:"在现代中外文化交流中构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重要性及方法",这个是延伸题目,为必考知识,请课下准备. 几个概念的界定: ...

    赴重庆渝西学院参观考察报告

    赴重庆渝西学院参观考察报告 一. 前言 在我国,只有教育部组织的各类评估来对高等教育质量作一定的监督与测量,且仅仅限于对结果的评价,尚无对过程予以监控的有效措施,这也是iso9000标准引起众多教育界学者关注的原因之一.重庆渝西学院将200 ...

    岳阳市2015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

    岳阳市2015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 历 史 时量:10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1.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 ...

    双十协定 明治维新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四马分肥 现代史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1. 双十协定,又称为<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旨在结束国共分裂局面,建立民主政权而发表的会谈纪要,全称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签定于1945年10月10日. 2.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