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编号: ln0384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结 题 报 告

申请人姓名 朱占强

申请人所在单位名称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结题报告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课题组

负责人:何永洪 执笔人:朱占强

主要成员:朱占强 董 凯

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协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子课题《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立项时间为2009年4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认识,在专家的指导下逐步调整研究内容及范围,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总结积累实践经验,现就课题研究情况及成果做全面总结。

一、课题的背景、意及价值

教育反思是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对其展开了探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备环节。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反思”。 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1983)、《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他从将教师培养成专业化的人员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他指出实践者的专业性知识是在模糊和不确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化的教师应是反思实践者。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它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正,其反思的核心是关于自己教学行为的审视、澄清、质疑与批判,通过连续地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杜威曾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这正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目前,教师正是以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课程的研制者,而不只是课程实施者的新形象展现在新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与课程互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反思中成长。教师只有经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前苏联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是不可思议的”。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些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可

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从我校教师实际情况来看,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成份复杂、年龄结构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教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记录、思考甚至怀疑自己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的反思用于自己教学的改进上,则教师获得了可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的教学经验。所以,如果经验意味着成长,那么前提条件是这种经验必然同时包含着反思。不加反思的经验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反而会成为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包袱。教学反思,使得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我们老师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注重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是一片空白。备课簿上的“教后回顾”这一内容,许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敷衍塞责,这种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同样要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如何让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改善自己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各种能力、个性、情感等成熟,提升的过程,是走向未来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我蜕变,奠定专业成长内涵,设计自我专业成长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成长的主要责任,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引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师本人的课堂教学进行理性的梳理,逐渐达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促进教师角色由经验性型向研究型方向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几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让教师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有效教学反思,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效走向有效,由教书者走向教育者、研究者,最大限度释放了教师的教学潜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素质。 现代构建主义理论把教学设计看作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构建的过程。教师除了基于基本原理和科学流程对教学进行积极周密的规划和预设外,还需密切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内容。因此,新教学过程设计既重视教学活动之前的“前设计”,又关注教学活动过程中给予交流和创造进行教学调整的“中设计”,更看好教学活动后的基于反思的“后设计”。可以理解为“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施”的过程。

本课题力求通过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为题或事件,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提升过程,帮助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反思,逐渐形成教师的有效反思意识、有效反思习惯,有效反思能力,不断优化教学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 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 这种反思性的思维具有有意识性、受控性、连续性、逻辑严密性、目的性、信念性、激励性等七大特点。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被誉为“反思性教学思潮”的现代创始人。他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观点,提出

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舍恩把“反思”与“行动”结合了起来。反思性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要求个体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识别自身实践中的思想和假设,以调查这些假设和思想如何影响事件。2、心理学依据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经验来自“感觉”与“反省”,“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 在此过程中, 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认为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反省”同后天获得的经验一样也是认识的源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这就是说,一个观念可以作为另一个观念的对象。元认知理论的出现为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学基础。当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人具有七种智能,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为人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自我认识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省和反思能力。这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3、教育学依据

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反也”(《学记》)。曾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强调人都具有反思意识。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4、方法论依据

“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研究表明,由于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因此,积极进行行动研究会引起教师个人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参加行动研究的教师会对自己的实践更加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此外,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成果、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基于教学反思下的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各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参与教科研,培养一大批各学科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2、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形式。既然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那么教学反思要有效、彻底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我们大致分为两类: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第一、有利于教师反思的外部环境

第二、教师反思的内部动力

(1)、课前反思:教师在备课时既思考怎样运用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又对当下学生学习现状既将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合理、是否能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

(2)、课中反思: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边教学一边观察,学生在实际中参与的程度如何,反

应如何,是否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有没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问题。

(3)、课后反思:即在课后思考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中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存在哪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些事件对自己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

3、如何培养各学科教师的反思能力。

4、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典型案例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1、调查研究。调查了解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身要求及教师教学现状,研究教师教学反思的障碍及解决办法。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设计并印发调查表,并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形成报告;召开课题开题式,开题论证、公布实施方案,布置课题研究工作任务。

2、文献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收集与“有效反思”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结合我校教师特点,不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第一阶段,查阅文献资料,寻找理论依据,明确研究方向。研究初期,首先确定研究框架,同时由于教师对此课题研究缺乏认识,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明确其研究的重要目的意义及方法手段。我们课题组主要成员首先分组寻找有关案例研究的文献资料;从学校层面上,组织教师写教育理论学习读后感、课改理论学习,结合教师自主学习校内外有价值的案例,进行整理、共享,拓展他们的视野,并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等。

3、行动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取得最新资料,分析综合进行调整修改。及时修改原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力求用最优质的方案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畅通反馈渠道,不断地获取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整合。教学反思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反思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两年来,在各学科开展教学研究中,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月”、“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达标课”、“教学开放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及时组织教师讨论,并做好研讨记录,以具有较强实效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为依托,通过全校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案例研究为手段,促进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合作、交流,并在研究过程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探讨教学研究模式。

4、案例分析。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文献案例,从他山之石中汲取精华。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特别是教学思想,通过交流反思,促进专业化成长。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预期目标

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8月)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组建子课题研究小组,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形成课题方案,举行开题会。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1年1月):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启动课题研究;搜集课题组教师优秀的教学反思案例、课题论文专辑;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培训;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1年4月)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4、结题阶段:(2011年5月)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并提出申请;形成各类课题成果;申请专家评估。

七、研究成果

1、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多所学校合并而成,学校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年龄结构复杂,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在课题立项之前就已经让教师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该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调查分析中发现: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学生存在某些问题。教师的教学理论缺乏。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新的教学理念一知半解,没有体会到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往往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处理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以教师为主体,关注学生比较少。因而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缺乏理论性,不会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阐述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教学中。同时,教师的反思能力缺乏,不会准确地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查找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和途径。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分层要求的办法,使教师们的该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两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形成主动反思的意识,为教师的实践研究打好理论基础。教师通过反思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进行实践验证,教学效果和反思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2、依托教学反思,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的目的石促其专业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反思就是盲目的,就起不到篇二: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报告

课题主持人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蒋景耘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课题是2006年7月经荆门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为荆门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该课题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后,于2006年10月30日邀请荆门市教科所领导、专家来校指导并召开了课题开题大会,之后正式启动研究。在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组按照预先的课题研究设计和计划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课题研究验证了理论假设,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是具有前瞻性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观念的超前、教育行为的超前都将对一个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带来真正意义的变革。今天的教育担负着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沉重的社会期望,这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正在走向专业化。只有教师的专业化才能促进教学的专业化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1994年1月我国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在法律上肯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我国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途径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实践和追求。自20世纪8o 年代以来,各国都在探索教师成长模式。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多元化教师发展模式,如教师能力本位运动(cpte )、教学效果本位运动(pbte )和学校本位教师发展运动(sbte )等。其中,注重教师自我反思发展形成鲜明特色,反思一词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语言,并由于其独特优势而受到推崇。“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已经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反思

也赋于了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成为研究者。这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如律师、医师相当的学术地位,使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进而改善教师的社会形象与地位。

近几年来,我国在培训教师过程中,也强调了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促进作用。学校在开展教研活动方面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有的学校对有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正在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实效。我校承担职业教育任务,培训教师是永恒的话题。我们认为,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真正专业化成长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且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认真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问题应成为当前教师教育中研究的重点问题。 在如何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方面,我们选定“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课题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通过教学反思这种形式来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达到提升教师素质的目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教学反思的方法,为学校开展教师教育提升教师素质提供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界定。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职业活动为研究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包括教学活动反思和教师自身反思。教学活动反思是以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为指向,对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调控和重新建构;教师自身反思是以教师自身为指向,对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育艺术、教育责任感等进行反思,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建构新的经验。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不断提升,逐步成长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成长过程。

2、理论假设。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就有可能促进其专业成长。

3、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 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 这种反思性的思维具有有意识性、受控性、连续性、逻辑严密性、目的性、信念性、激励性等六大特点。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被誉为“反思性教学思潮”的现代创始人。他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观点,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舍恩把“反思”与“行动”结合了起来。反思性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要求个体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识别自身实践中的思想和假设,以调查这些假设和思想如何影响事件。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也有一个实践和认识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由低到高逐步递进的。

(2)心理学依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经验来自“感觉”与“反省”,“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 在此过程中, 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认为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反省”同后天获得的经验一样也是认识的源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这就是说, 一个观念可以作为另一个观念的对象。元认知理论的出现为培养教师的反思

意识和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学基础。当代的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人具有七种智能,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为人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自我认识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省和反思能力。

(3)教育学依据。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反也”(《学记》)。曾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都强调人都具有反思意识。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4)方法论依据。“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研究表明,由于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因此,积极进行行动研究会引起教师个人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参加行动研究的教师会对自己的实践更加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5)反思理论。布鲁巴赫把反思性教学实践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布鲁巴赫概括“四种反思方法”:写反思日记、观摩和分析、职业发展和行动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育师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和完善教师专业化理论。

2、科研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教学反思的方法以及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学反思的内涵。

2、教学反思的方法。

3、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

4、教学反思案例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调查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身要求及教师教学现状,调查教师反思意识的强弱、反思行为的多少、反思习惯的养成等情况,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

2、叙事研究。参与研究的教师就教学反思的体验叙述真情实感和经历,进而感悟出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及实施的价值和意义。

3、行动研究。本着“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思想,组织教师把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行为上的差别,通过教学反思,引领教师专业持续成长。

4、案例分析。组织教师在研究自己的课堂和其他教师的课堂中,捕捉、积累有价值的案例,从教师的反思行为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期待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这一途径使教师自己在教学生涯中获得一定成就。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4月----9月)。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培训研究教师。

2、研究实施阶段(2006年10月----2010年2月)。按方案进行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进行阶段交流和总结。

3、总结鉴定阶段(2010年3月----6月)。对课题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研究资料,验证理论假说,完成研究报告,请专家评审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课题组非常重视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学习。几年来,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发表的论文《反思性教学》、山西大学刘庆昌教授撰写发表的论文《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浙江师范大学宋明钧教授撰写发表的论文《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举》等理论指导文章;编辑了《教学新视野》一书发放到教师手中阅读,让教师理解了教学反思的一些理论问题,明确了开展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意义。通过理论学习,使课题组教师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研究目的,为课题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2、开展研究活动。4年多来,我们主要开展了四大研究活动。一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反思,构建课例教学反思校本教研模式;二是以青蓝工程为对象,开展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系列活动,构建青年教师反思成长培养模式;三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开展课例教学研究,通过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方式,构建教师教学反思操作模式;四是以撰写教学反思论文为重点,开展教学反思,构建教师个人教学反思与教学行为成长模式。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中,按照研究计划,举办了教学公开课评比、教学论文评比和撰写教学反思心得、教学课后记、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活动,让一大批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让教学反思成为了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习惯。

3、收集整理资料。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制订了相应的研究制度和工作职责,要求所有研究教师按时上交相关资料。每个学期末,将所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档,以备今后研究工作参考。在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确立了撰写研究报告的研究框架和基本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经过课题研究,阐释了教学反思的内涵,探索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形式。

1、教学反思的内涵。

根据文献资料和我们课题组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包括教学活动反思和教师自身反思。对于教学反思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思维活动。教师对教学工作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把教学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有目的的审视和思考。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教学反思是教师探究教学的一种对话形式。与教学理念对话,与教学过程对话,与教学得失对话,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改正教学中的不足和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再设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优化,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教学反思是一种研究教学的二度教研过程。教学反思起源于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追问,寄寓着教师专业成长的人生价值。在教学反思中,教师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研究其他教师如何教学,再次研究自己在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设计教学,以此不断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学实践。借助于行动研究,通过“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教研过程,使平凡的教育事件产生不平凡的教育智慧。“预案+反思”的备课形式是教师“终身备课”的重要形式。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

第三,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是以教学为指向,对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调控和重新建构;在教师自身的反思中,是以教师自身为指向,对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学艺术、教育责任感等方面进行反思,能使教师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建构新的经验。教学反思不是面向学生的教学方法,

而是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一种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可使教师将教育理论和经验总结应用于教学实践。

2、教学反思的内容。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是:

(1)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反思教学是否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体验性是否得以充分体现;要反思教师角色转换是否到位,在师生关系上是否做到尊重学生,赞赏学生;要反思是否坚持了“依标施教”,是否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教学活动的目标,怎样达成教学目标;要反思在教学方式上是否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同事是否做到教学合作等。

(2)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要反思教学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要反思课堂教学中,教案设计与流程是否合理;要反思教学中是否注意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反思是否根据教学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要反思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往的机会;要反思是否重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要反思学生的“智慧火花”、“创新火花” 是否得到赞赏和激励;要反思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尖刻的问题,教师如何驾驭;要反思教学是否营造了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压抑的学习状态;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还是“演员”;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教学时是如何处理的等。(3)对教学得失进行反思。教学后,教师应及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要反思这节课的价值在哪里;要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要反思教学精彩处有哪些;要反思教法与学法上有哪些创新;要反思摸索了哪些教学规律;要反思教学还有哪些瑕疵、“败笔”之处。通过教学后记、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形式将有价值的教学感受详细地记录下来,进行剖析,加以研究、改进和完善,形成教学经验,供自己以后或他人在教学中使用。对教学瑕疵之处,认真进行回顾、剖析,找出形成原因,分析关键因素,探究解决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对教学进行再设计。这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通过反思得出新的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启发和探究性,知识上进行拓展,教学设计趋向合理,对教学过程进行再梳理、再发现、再研究、再创新。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或案例,不断升华,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教学反思的形式。

(1)从教学流程来看,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审视、预测和分析,查漏补缺。它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 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环节以及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和应变,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中反思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得以优质、高效地进行。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反思课堂整体状况,反思失误,记下闪光片段和困惑,写下执教反思体会。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

(2)从参与主体来看,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个体反思。教师对自己或他人的的某一个教学问题、某一节课、某一个单元、某一个阶段的教学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总结,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教后记、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从中找出可资借鉴的经验以及需要改进的做法。

群体反思。同学科的教师或同班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研讨、交流,通过相互剖析,更加清晰

的认识教学中的问题,共同分享教学的成功经验。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群体反思比个体反思更能吸取群体的智慧。

(3)从反思对象来看,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纵向反思。把特定的教学作为对象放在自己教学生涯中进行反思,比较历年教与学的情况,通过整体思考、类比、归纳、总结、改进,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横向反思。把特定的教学作为对象放在相同时期、相似环境下进行对比反思。在上课、听课、评课中,发现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上的差异,达到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目的。

(二)操作性成果

1、构建了课例教学反思校本教研模式。课例教学反思校本教研是指在教学专家指导下,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个人反思活动为研究内容,通过每个教师对活动的参与来提高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校本教研活动。该模式充分发挥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作用,让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特色的不同类型的典型课例,教师通过学习、模仿、研究这些典型课例,不断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调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专业成长。

例如,李亚妮老师参加湖北省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研组组织的2009年课堂教学创新篇三:课题《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反思,外国著名教育家早就提出反思教育理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三思而后行”等等。他在《中庸》更明确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强调教学反思的的重要性。 不过,最先将反思引入教学领域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之上,很多人提出了反思教学的理论观点。

也正因此,“教学反思”已成为时下教育界使用率较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成了各级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工作要求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同时要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目前,国内对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可借鉴的策略、方法、手段等方向的探索。所以,经过认真思考,我校全体物理教师承担了“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 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多个年头,伴随着新课程改2011年6月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样,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育改革的发展必将面临更多的和更为深刻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和交锋,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地深化实践,学会反思,需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研究,去求解。

2. 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目标,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应该经常地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并就教学对学生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进行思考。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

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课改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教师,已成为目前学校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成长目标。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面对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可以摆脱匠气,增长悟性。可以增强理性,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众多的研究表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已深入到各个层面。具体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坚持“科研兴校”,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无庸置疑,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和热情投入。而老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础便是教学反思。在大力提倡“科研兴校”的今天,探索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也必须高度关注和积极引导老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4.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不可避免地会关注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必然就会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思考,教师便会更加主动地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来优化自已的课堂教学,这在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等诸多方面带来直接的受益。

如前所述,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实现加速教师成长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双赢。其中,学校的发展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逐步推进的。

2、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

3、“终身学习”思想: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 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了解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知道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意义,掌握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内涵,提高对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并能自觉地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有效反思去优化自己和同伴教学行为。

2、通过反思促进教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研究,探索教师反思品质及培养方式,探索改善教师反思行为的方法和途径,促使教师反思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从实践中丰富教学反思理论。

3、探索教学反思的有效内容和方法。通过研究,一要探索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以及对这些切入点能进行哪些方面的思考;二要探索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即教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来具体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4、通过研究,探索教师教学反思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发展学生个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研究。

5、探索教学反思促使教师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的评价手段,即研究如何评价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教学理念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2、对学科教学中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1)对教学设计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2)对课堂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3)对作业布置、批改、评价、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4)对检测评价反思的的有效性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 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前期对目前教师反思意识的强弱、反思行为的多少、反思习惯的养成情况展开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2. 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注重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

篇一: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编号: ln0384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结 题 报 告

申请人姓名 朱占强

申请人所在单位名称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结题报告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课题组

负责人:何永洪 执笔人:朱占强

主要成员:朱占强 董 凯

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协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子课题《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立项时间为2009年4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认识,在专家的指导下逐步调整研究内容及范围,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总结积累实践经验,现就课题研究情况及成果做全面总结。

一、课题的背景、意及价值

教育反思是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对其展开了探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备环节。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反思”。 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1983)、《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他从将教师培养成专业化的人员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他指出实践者的专业性知识是在模糊和不确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化的教师应是反思实践者。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它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正,其反思的核心是关于自己教学行为的审视、澄清、质疑与批判,通过连续地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杜威曾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这正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目前,教师正是以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课程的研制者,而不只是课程实施者的新形象展现在新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与课程互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反思中成长。教师只有经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前苏联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是不可思议的”。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些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可

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从我校教师实际情况来看,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成份复杂、年龄结构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教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记录、思考甚至怀疑自己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的反思用于自己教学的改进上,则教师获得了可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的教学经验。所以,如果经验意味着成长,那么前提条件是这种经验必然同时包含着反思。不加反思的经验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反而会成为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包袱。教学反思,使得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我们老师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注重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是一片空白。备课簿上的“教后回顾”这一内容,许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敷衍塞责,这种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同样要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如何让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改善自己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各种能力、个性、情感等成熟,提升的过程,是走向未来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我蜕变,奠定专业成长内涵,设计自我专业成长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成长的主要责任,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引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师本人的课堂教学进行理性的梳理,逐渐达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促进教师角色由经验性型向研究型方向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几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让教师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有效教学反思,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效走向有效,由教书者走向教育者、研究者,最大限度释放了教师的教学潜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素质。 现代构建主义理论把教学设计看作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构建的过程。教师除了基于基本原理和科学流程对教学进行积极周密的规划和预设外,还需密切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内容。因此,新教学过程设计既重视教学活动之前的“前设计”,又关注教学活动过程中给予交流和创造进行教学调整的“中设计”,更看好教学活动后的基于反思的“后设计”。可以理解为“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施”的过程。

本课题力求通过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为题或事件,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提升过程,帮助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反思,逐渐形成教师的有效反思意识、有效反思习惯,有效反思能力,不断优化教学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 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 这种反思性的思维具有有意识性、受控性、连续性、逻辑严密性、目的性、信念性、激励性等七大特点。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被誉为“反思性教学思潮”的现代创始人。他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观点,提出

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舍恩把“反思”与“行动”结合了起来。反思性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要求个体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识别自身实践中的思想和假设,以调查这些假设和思想如何影响事件。2、心理学依据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经验来自“感觉”与“反省”,“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 在此过程中, 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认为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反省”同后天获得的经验一样也是认识的源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这就是说,一个观念可以作为另一个观念的对象。元认知理论的出现为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学基础。当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人具有七种智能,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为人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自我认识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省和反思能力。这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3、教育学依据

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反也”(《学记》)。曾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强调人都具有反思意识。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4、方法论依据

“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研究表明,由于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因此,积极进行行动研究会引起教师个人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参加行动研究的教师会对自己的实践更加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此外,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成果、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基于教学反思下的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各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参与教科研,培养一大批各学科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2、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形式。既然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那么教学反思要有效、彻底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我们大致分为两类: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第一、有利于教师反思的外部环境

第二、教师反思的内部动力

(1)、课前反思:教师在备课时既思考怎样运用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又对当下学生学习现状既将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合理、是否能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

(2)、课中反思: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边教学一边观察,学生在实际中参与的程度如何,反

应如何,是否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有没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问题。

(3)、课后反思:即在课后思考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中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存在哪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些事件对自己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

3、如何培养各学科教师的反思能力。

4、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典型案例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1、调查研究。调查了解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身要求及教师教学现状,研究教师教学反思的障碍及解决办法。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设计并印发调查表,并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形成报告;召开课题开题式,开题论证、公布实施方案,布置课题研究工作任务。

2、文献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收集与“有效反思”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结合我校教师特点,不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第一阶段,查阅文献资料,寻找理论依据,明确研究方向。研究初期,首先确定研究框架,同时由于教师对此课题研究缺乏认识,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明确其研究的重要目的意义及方法手段。我们课题组主要成员首先分组寻找有关案例研究的文献资料;从学校层面上,组织教师写教育理论学习读后感、课改理论学习,结合教师自主学习校内外有价值的案例,进行整理、共享,拓展他们的视野,并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等。

3、行动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取得最新资料,分析综合进行调整修改。及时修改原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力求用最优质的方案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畅通反馈渠道,不断地获取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整合。教学反思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反思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两年来,在各学科开展教学研究中,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月”、“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达标课”、“教学开放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及时组织教师讨论,并做好研讨记录,以具有较强实效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为依托,通过全校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案例研究为手段,促进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合作、交流,并在研究过程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探讨教学研究模式。

4、案例分析。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文献案例,从他山之石中汲取精华。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特别是教学思想,通过交流反思,促进专业化成长。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预期目标

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8月)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组建子课题研究小组,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形成课题方案,举行开题会。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1年1月):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启动课题研究;搜集课题组教师优秀的教学反思案例、课题论文专辑;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培训;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1年4月)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4、结题阶段:(2011年5月)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并提出申请;形成各类课题成果;申请专家评估。

七、研究成果

1、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多所学校合并而成,学校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年龄结构复杂,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在课题立项之前就已经让教师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该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调查分析中发现: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学生存在某些问题。教师的教学理论缺乏。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新的教学理念一知半解,没有体会到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往往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处理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以教师为主体,关注学生比较少。因而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缺乏理论性,不会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阐述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教学中。同时,教师的反思能力缺乏,不会准确地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查找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和途径。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分层要求的办法,使教师们的该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两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形成主动反思的意识,为教师的实践研究打好理论基础。教师通过反思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进行实践验证,教学效果和反思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2、依托教学反思,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的目的石促其专业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反思就是盲目的,就起不到篇二: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报告

课题主持人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蒋景耘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课题是2006年7月经荆门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为荆门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该课题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后,于2006年10月30日邀请荆门市教科所领导、专家来校指导并召开了课题开题大会,之后正式启动研究。在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课题组按照预先的课题研究设计和计划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课题研究验证了理论假设,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是具有前瞻性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观念的超前、教育行为的超前都将对一个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带来真正意义的变革。今天的教育担负着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沉重的社会期望,这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正在走向专业化。只有教师的专业化才能促进教学的专业化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1994年1月我国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在法律上肯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我国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途径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实践和追求。自20世纪8o 年代以来,各国都在探索教师成长模式。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多元化教师发展模式,如教师能力本位运动(cpte )、教学效果本位运动(pbte )和学校本位教师发展运动(sbte )等。其中,注重教师自我反思发展形成鲜明特色,反思一词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语言,并由于其独特优势而受到推崇。“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已经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反思

也赋于了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成为研究者。这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如律师、医师相当的学术地位,使教师群体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来,进而改善教师的社会形象与地位。

近几年来,我国在培训教师过程中,也强调了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促进作用。学校在开展教研活动方面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有的学校对有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正在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实效。我校承担职业教育任务,培训教师是永恒的话题。我们认为,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真正专业化成长来自教育教学实践,且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如果认真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问题应成为当前教师教育中研究的重点问题。 在如何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方面,我们选定“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研究”课题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通过教学反思这种形式来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达到提升教师素质的目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教学反思的方法,为学校开展教师教育提升教师素质提供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界定。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职业活动为研究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包括教学活动反思和教师自身反思。教学活动反思是以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为指向,对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调控和重新建构;教师自身反思是以教师自身为指向,对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育艺术、教育责任感等进行反思,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建构新的经验。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不断提升,逐步成长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成长过程。

2、理论假设。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就有可能促进其专业成长。

3、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 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 这种反思性的思维具有有意识性、受控性、连续性、逻辑严密性、目的性、信念性、激励性等六大特点。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被誉为“反思性教学思潮”的现代创始人。他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观点,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舍恩把“反思”与“行动”结合了起来。反思性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要求个体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识别自身实践中的思想和假设,以调查这些假设和思想如何影响事件。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也有一个实践和认识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由低到高逐步递进的。

(2)心理学依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经验来自“感觉”与“反省”,“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 在此过程中, 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认为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反省”同后天获得的经验一样也是认识的源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这就是说, 一个观念可以作为另一个观念的对象。元认知理论的出现为培养教师的反思

意识和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学基础。当代的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人具有七种智能,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为人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自我认识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省和反思能力。

(3)教育学依据。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反也”(《学记》)。曾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都强调人都具有反思意识。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4)方法论依据。“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研究表明,由于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因此,积极进行行动研究会引起教师个人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参加行动研究的教师会对自己的实践更加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5)反思理论。布鲁巴赫把反思性教学实践分为三类:一是“对实践的反思”,二是“实践中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布鲁巴赫概括“四种反思方法”:写反思日记、观摩和分析、职业发展和行动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育师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和完善教师专业化理论。

2、科研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教学反思的方法以及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学反思的内涵。

2、教学反思的方法。

3、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

4、教学反思案例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调查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自身要求及教师教学现状,调查教师反思意识的强弱、反思行为的多少、反思习惯的养成等情况,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

2、叙事研究。参与研究的教师就教学反思的体验叙述真情实感和经历,进而感悟出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及实施的价值和意义。

3、行动研究。本着“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思想,组织教师把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行为上的差别,通过教学反思,引领教师专业持续成长。

4、案例分析。组织教师在研究自己的课堂和其他教师的课堂中,捕捉、积累有价值的案例,从教师的反思行为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期待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这一途径使教师自己在教学生涯中获得一定成就。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4月----9月)。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培训研究教师。

2、研究实施阶段(2006年10月----2010年2月)。按方案进行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进行阶段交流和总结。

3、总结鉴定阶段(2010年3月----6月)。对课题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研究资料,验证理论假说,完成研究报告,请专家评审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课题组非常重视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学习。几年来,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发表的论文《反思性教学》、山西大学刘庆昌教授撰写发表的论文《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浙江师范大学宋明钧教授撰写发表的论文《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举》等理论指导文章;编辑了《教学新视野》一书发放到教师手中阅读,让教师理解了教学反思的一些理论问题,明确了开展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意义。通过理论学习,使课题组教师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研究目的,为课题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2、开展研究活动。4年多来,我们主要开展了四大研究活动。一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反思,构建课例教学反思校本教研模式;二是以青蓝工程为对象,开展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系列活动,构建青年教师反思成长培养模式;三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开展课例教学研究,通过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方式,构建教师教学反思操作模式;四是以撰写教学反思论文为重点,开展教学反思,构建教师个人教学反思与教学行为成长模式。在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中,按照研究计划,举办了教学公开课评比、教学论文评比和撰写教学反思心得、教学课后记、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活动,让一大批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让教学反思成为了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习惯。

3、收集整理资料。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制订了相应的研究制度和工作职责,要求所有研究教师按时上交相关资料。每个学期末,将所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归档,以备今后研究工作参考。在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确立了撰写研究报告的研究框架和基本内容。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经过课题研究,阐释了教学反思的内涵,探索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形式。

1、教学反思的内涵。

根据文献资料和我们课题组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做出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包括教学活动反思和教师自身反思。对于教学反思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思维活动。教师对教学工作是需要认真思考的。教学反思就是教师把教学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有目的的审视和思考。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教学反思是教师探究教学的一种对话形式。与教学理念对话,与教学过程对话,与教学得失对话,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改正教学中的不足和缺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再设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优化,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教学反思是一种研究教学的二度教研过程。教学反思起源于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追问,寄寓着教师专业成长的人生价值。在教学反思中,教师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研究其他教师如何教学,再次研究自己在教学中如何科学地设计教学,以此不断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学实践。借助于行动研究,通过“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教研过程,使平凡的教育事件产生不平凡的教育智慧。“预案+反思”的备课形式是教师“终身备课”的重要形式。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

第三,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思,是以教学为指向,对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进行反馈、调控和重新建构;在教师自身的反思中,是以教师自身为指向,对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学艺术、教育责任感等方面进行反思,能使教师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建构新的经验。教学反思不是面向学生的教学方法,

而是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一种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可使教师将教育理论和经验总结应用于教学实践。

2、教学反思的内容。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是:

(1)对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反思教学是否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体验性是否得以充分体现;要反思教师角色转换是否到位,在师生关系上是否做到尊重学生,赞赏学生;要反思是否坚持了“依标施教”,是否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教学活动的目标,怎样达成教学目标;要反思在教学方式上是否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同事是否做到教学合作等。

(2)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要反思教学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要反思课堂教学中,教案设计与流程是否合理;要反思教学中是否注意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反思是否根据教学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要反思是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往的机会;要反思是否重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指导;要反思学生的“智慧火花”、“创新火花” 是否得到赞赏和激励;要反思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尖刻的问题,教师如何驾驭;要反思教学是否营造了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压抑的学习状态;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还是“演员”;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教学时是如何处理的等。(3)对教学得失进行反思。教学后,教师应及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要反思这节课的价值在哪里;要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要反思教学精彩处有哪些;要反思教法与学法上有哪些创新;要反思摸索了哪些教学规律;要反思教学还有哪些瑕疵、“败笔”之处。通过教学后记、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形式将有价值的教学感受详细地记录下来,进行剖析,加以研究、改进和完善,形成教学经验,供自己以后或他人在教学中使用。对教学瑕疵之处,认真进行回顾、剖析,找出形成原因,分析关键因素,探究解决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对教学进行再设计。这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通过反思得出新的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启发和探究性,知识上进行拓展,教学设计趋向合理,对教学过程进行再梳理、再发现、再研究、再创新。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或案例,不断升华,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教学反思的形式。

(1)从教学流程来看,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之前,对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教案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审视、预测和分析,查漏补缺。它能使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性和分析能力。 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环节以及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和应变,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中反思能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得以优质、高效地进行。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反思自身教学情况,反思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反思课堂整体状况,反思失误,记下闪光片段和困惑,写下执教反思体会。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化。

(2)从参与主体来看,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

个体反思。教师对自己或他人的的某一个教学问题、某一节课、某一个单元、某一个阶段的教学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总结,通过撰写教育日志、教后记、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从中找出可资借鉴的经验以及需要改进的做法。

群体反思。同学科的教师或同班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研讨、交流,通过相互剖析,更加清晰

的认识教学中的问题,共同分享教学的成功经验。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群体反思比个体反思更能吸取群体的智慧。

(3)从反思对象来看,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纵向反思。把特定的教学作为对象放在自己教学生涯中进行反思,比较历年教与学的情况,通过整体思考、类比、归纳、总结、改进,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横向反思。把特定的教学作为对象放在相同时期、相似环境下进行对比反思。在上课、听课、评课中,发现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上的差异,达到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目的。

(二)操作性成果

1、构建了课例教学反思校本教研模式。课例教学反思校本教研是指在教学专家指导下,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个人反思活动为研究内容,通过每个教师对活动的参与来提高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校本教研活动。该模式充分发挥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作用,让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形成各具个性特色的不同类型的典型课例,教师通过学习、模仿、研究这些典型课例,不断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调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专业成长。

例如,李亚妮老师参加湖北省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研组组织的2009年课堂教学创新篇三:课题《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反思,外国著名教育家早就提出反思教育理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三思而后行”等等。他在《中庸》更明确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强调教学反思的的重要性。 不过,最先将反思引入教学领域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之上,很多人提出了反思教学的理论观点。

也正因此,“教学反思”已成为时下教育界使用率较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成了各级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工作要求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同时要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目前,国内对教师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可借鉴的策略、方法、手段等方向的探索。所以,经过认真思考,我校全体物理教师承担了“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 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多个年头,伴随着新课程改2011年6月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样,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育改革的发展必将面临更多的和更为深刻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和交锋,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地深化实践,学会反思,需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研究,去求解。

2. 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目标,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应该经常地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并就教学对学生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进行思考。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

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课改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教师,已成为目前学校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成长目标。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面对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可以摆脱匠气,增长悟性。可以增强理性,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众多的研究表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已深入到各个层面。具体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坚持“科研兴校”,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无庸置疑,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和热情投入。而老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础便是教学反思。在大力提倡“科研兴校”的今天,探索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也必须高度关注和积极引导老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4.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不可避免地会关注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必然就会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思考,教师便会更加主动地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来优化自已的课堂教学,这在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等诸多方面带来直接的受益。

如前所述,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实现加速教师成长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双赢。其中,学校的发展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逐步推进的。

2、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

3、“终身学习”思想: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 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了解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知道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意义,掌握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内涵,提高对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并能自觉地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有效反思去优化自己和同伴教学行为。

2、通过反思促进教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研究,探索教师反思品质及培养方式,探索改善教师反思行为的方法和途径,促使教师反思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从实践中丰富教学反思理论。

3、探索教学反思的有效内容和方法。通过研究,一要探索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以及对这些切入点能进行哪些方面的思考;二要探索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即教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来具体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4、通过研究,探索教师教学反思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发展学生个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研究。

5、探索教学反思促使教师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的评价手段,即研究如何评价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教学理念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2、对学科教学中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1)对教学设计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2)对课堂教学行为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3)对作业布置、批改、评价、反思的有效性的研究

(4)对检测评价反思的的有效性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 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前期对目前教师反思意识的强弱、反思行为的多少、反思习惯的养成情况展开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2. 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注重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


    相关文章

    睢县: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睢县教师培训 2013-12) 商丘市基础教研室 王桂书 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讨课题的有关问题.课题研究是一个注重理论的问题,涉及的学科多(25类),涵盖所有学段,举例不可能面面俱到,( ...

    校本教研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校本教研现象由来已久,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苏格拉底就具有这种基于自身办学.基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思.研究的最初理念,进而提出了有名的教学思想和原则等,后来许多伟大的教育家也对学校教育教学都提出了研究与思考的思想. 在 ...

    大赵小学校本研修制度

    大赵小学校本研修制度 一.指导思想 1. 适应形势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校本教研作为实施基础: 2. 适应学校需要.学校要持续性发展,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要适应社会,必须进行有自己特色的校本研究. 3.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 ...

    校本研修实施报告

    校本研修实施报告 甘棠中学 李 莉 一.任教学科:数学. 二.研究课题:<新课程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三.研究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交流,使自己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地变革教学方 ...

    "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发布时间:2009-04-03 10:06作者:杨翠云点击()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知道:教学必得有效,实施"有效 ...

    校本研修1

    校本研修总结报告 刘 瑞 坤 侯口中学 校本研修总结报告 刘瑞坤 从事教育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对人.对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要求.因此,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从自己的教学中寻找突破口,主持完成了校本研修任务.为了促使自己的工作在今后 ...

    幼儿园乡土课题的结题报告

    篇一:幼儿园乡土音乐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 ...

    2015[初中物理学法指导与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学法指导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的真正对象是"人"而非"知识",它的核心是人,它的主体是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大目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 ...

    小课题研究对教学与教师的帮助

    在小课题研究中培养优秀的教育教学实践者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基于职场实际,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任务,对自身的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探究与行为跟进的一种研究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以"课题组"为形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