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集中营]:悲怆与诗意

  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   上影厂1950年摄制的故事片《上饶集中营》,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记述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当局在上饶设立规模宏大的集中营,残酷迫害新四军爱国将士及进步人士的罪恶行径,热情讴歌广大革命志士没有屈服于反动淫威,针锋相对进行可歌可泣斗争的英雄气概,上映后引起极大轰动,赢得“英雄的史诗”评价。   该片之所以取得成功,源于著名革命家、作家、文艺理论家、该片编剧冯雪峰曾经有过的在上饶集中营的囚禁经历,片中描写均系其真切感受。1925年春,冯雪峰在北京大学旁听,开始接触并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艺,在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结识鲁迅,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翼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3年,他离开上海去中央革命根据地,随后参加长征,先后任中央苏区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政治教员等,1936年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到上海兼管文艺工作,后因对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不满,告假回家写作以二万五千里长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1941年1月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随即在全国各地掀起反共恶浪,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和其他抗日爱国进步人士,冯雪峰因家乡邻村一个青年来信,提及“国际新闻社金华分社被查封”邮检牵连而被捕,旋即投至江西上饶集中营关押。   当时的上饶系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同时也是东南各省特务大本营,于“皖南事变”后专门设立“人间地狱”式的集中营,用以囚禁被捕的叶挺等新四军将士和爱国人士,先后关押近千人。特务们施用欺骗诱降和残酷迫害等手段,采用刀砍、针刺、绳绞、火烙、活埋、毒打、踩杠子、放毒、灌辣椒水和站铁刺笼等酷刑,妄图迫使革命志士变节。被关押的人员除个别逃跑和两次暴动出狱累计二百人上下,最后集中营垮台而释放出来二、三百人,牺牲于狱中约有四、五百人之多。   在长达近两年的监狱生活中,冯雪峰与特务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始终未暴露真实身份。在狱中,他经常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给难友们讲述党的历史、中央苏区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情形、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革命生涯,以及鲁迅先生的斗争业绩,鼓舞大家坚持革命气节,不能对敌人表示任何屈服与妥协。后来,经毛泽东和党中央指示南方局设法营救,周恩来、董必武曾亲予安排,于1942年11月以治病名义保释出狱。   “当作一种记录看”   冯雪峰离开上饶集中营后,对狱中生活一直铭记在心,并想把它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这一强烈欲望终于在解放初以创作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得以实现。之所以采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虽与亟待解决已成为新中国电影根本困难的剧本问题有关,正在筹建中的国营上海电影制片厂尤需提供剧本支持,其时冯雪峰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还兼任专事组织剧本创作的上海电影文学所审议员,理当带头投入电影剧本创作;更为主要的还是出于电影能被更多群众所接受考虑,可以让上饶集中营中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行为家喻户晓。   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无论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的设置,冯雪峰都恪守真实性的原则,做到都有原型可循,达到“在本质上是合乎事实的,可以当作一种记录看的”要求。片中所主要塑造的新四军组织部长钱子英,在狱中自称文化干事赵宏以迷惑敌人,实际担负着领导和团结全体难友坚持狱中斗争的重任,其原型就是新四军组织部长李子芳,当时被单独囚禁于监狱。冯雪峰了解到李子芳的斗争业绩,他是福建晋江人,菲律宾华侨,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军政治部组织部干事,长征到达陕北后升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抗日战争爆发,调新四军政治部任组织部长。“皖南事变”中他带队突围,因身体过于虚弱未能冲出包围圈,为敌军第108师所俘。他在狱中发起成立了秘密党支部,亲任支部书记领导开展斗争,抵制特务的政治诱骗,受尽精神与肉体折磨。片中敌人发现他是新四军组织部长真实身份,诱迫叛变为其严辞拒绝,后又伪造其“自首宣言”进行离间瓦解又遭破产,均确有其事,而且真实情景更为感人。当时特务头子张超以为凭藉模仿笔迹炮制的《李子芳反共宣言》,使李子芳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可逼迫其就范,曾来到囚室洋洋得意而又厚颜无耻地当面劝降,李子芳立即斩钉截铁地予以痛斥:“张超,收起你的这一套把戏!我决不会上你的当,我相信难友们也不会上当。”而且当场把自己的舌头咬破,以满口鲜血向张超脸上喷去,弄得其满面是血,帮助难友们弄清真相。事情报告到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那里,顾叹息地说:“这是一块不可熔化的钢铁,算了吧!”遂由张超带领特务先投毒药、后用麻绳将李子芳残酷杀害。   出现于片中的女英雄施珍也是有原型的,她就是被囚禁于上饶集中营中几十位新四军女战士之一的施奇,是一位刚入党的党员,当时只有18岁,曾任新四军军部机要科报务员,“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军队围困惨遭轮奸致病,用破门板抬进集中营,又遭受了各种酷刑折磨,仅仅半年就骨瘦如柴卧床不起,再加上被敌人强暴以后下身溃烂疼痛难忍,特务以治病为诱饵,逼她说出党的机密或者办理自首手续,遭到施奇严词拒绝;后被特务活埋,临终前她大义凛然地指着特务们痛骂:“今天,你们杀死我一个,明天,你们都要被我们埋葬!”   影片结尾难友们在转移途中暴动成功,也是有所依据的。上饶集中营革命志士进行的各项斗争中,影响最大的是两次成功的越狱暴动。第一次暴动发生在1942年5月25日,被囚禁的革命志士,趁当时日本侵略军逼近上饶、集中营内外吃紧之机举行越狱暴动,24位同志胜利冲出牢笼。第二次暴动发生在20天后,集中营奉命向闽北迁移,在重兵押送下抵达崇溪河畔的赤石,最后渡河的第四中队,在秘密党支部事先周密组织和策划下发动暴动,近百人冲出虎口。   “合作”、“互助”铸史诗   《上饶集中营》剧本报送中央电影局受到重视,认为主题十分严肃而重大,具有高度教育意义,作为突击任务下达给刚成立的上影,列为首批拍摄的故事片之一。   接受指派担任联合导演的沙蒙、张客,均有一定的从影资历,但对这样反映集中营生活的特殊题材不免感到陌生,所幸的是作者冯雪峰斗争阅历丰富,剧本就是根据其亲身生活经历写成,为影片拍摄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同卓越的革命作家、批评家和诗人冯雪峰合作,他们开始曾感到紧张,但一经接触即“非常愉快和兴奋”。冯雪峰不仅按照电影局审查剧本意见精心加以修改,而且应导演之请,撰写了《关于主题》和《关于人物性格之一般特征的一个拟想》,详尽说明意图、提出设想,使摄制组深获教益,感到“帮助很大,起了决定的作用”。   编、导亲密无间进行合作的结晶,是对该片独特风格的理解和把握取得共识:“它没有曲折凑合的故事、情节;它主要靠思想情绪的紧密性贯串全剧。它不着重人物的外表特征,而着重他们的内心表现。它着重在如何打动人们的心灵,不是刺激人们的神经”,“应当以对‘叙事诗’的态度对之。着重在把握全剧总的精神和思想情绪。”在实际摄制中,两位导演注意克服过多注意故事性、戏剧性的偏好,努力适应剧本所特有的类似于以散文式为主,并融小说、戏剧于一体的混合式结构形态,同时充分发挥强调刻画人物性格、注重营造环境氛的擅长,采取散点透视的拼盘式艺术手法,集中与精炼互济、叙事与抒情并重、政治纪实与心理刻画兼及,藉以突出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主旨。   由于当时上影刚成立,专职演员队伍尚未完全建立,又值一批新片几乎同时投拍,更显力量配备不足,《上饶集中营》的角色承演,除少数出自上影本身,主要邀约同样新组建的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担任。在参与该片摄制的演员中,除解放前原在上海活动的影剧工作者,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干部大多未接触过电影,如饰演主要角色赵宏的汤化达,虽然早在抗战爆发就投身文艺工作,但一直在部队从事舞台剧演出,1950年8月调入正在筹备的上影之前,仅看过两场电影,刚进电影厂就遇上筹拍《上饶集中营》,沙蒙见他身材高大有军人气质,性格严肃而沉稳,立即定下让他来演赵宏。另一主要人物施珍,因角色规定必须年轻,由刚招入剧院的卢敏饰演。   在各方同心协力之下,该片顺利拍竣,列入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的“国产新片展览月”,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由于影片真实揭露了早为世人传闻但并不明了实情的“上饶集中营”内幕,观众争相观看,仅上海一地首映17天就卖出42多万张票。责任编辑/翟建农

  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   上影厂1950年摄制的故事片《上饶集中营》,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记述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当局在上饶设立规模宏大的集中营,残酷迫害新四军爱国将士及进步人士的罪恶行径,热情讴歌广大革命志士没有屈服于反动淫威,针锋相对进行可歌可泣斗争的英雄气概,上映后引起极大轰动,赢得“英雄的史诗”评价。   该片之所以取得成功,源于著名革命家、作家、文艺理论家、该片编剧冯雪峰曾经有过的在上饶集中营的囚禁经历,片中描写均系其真切感受。1925年春,冯雪峰在北京大学旁听,开始接触并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艺,在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结识鲁迅,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翼文艺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33年,他离开上海去中央革命根据地,随后参加长征,先后任中央苏区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政治教员等,1936年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到上海兼管文艺工作,后因对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不满,告假回家写作以二万五千里长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1941年1月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随即在全国各地掀起反共恶浪,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和其他抗日爱国进步人士,冯雪峰因家乡邻村一个青年来信,提及“国际新闻社金华分社被查封”邮检牵连而被捕,旋即投至江西上饶集中营关押。   当时的上饶系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同时也是东南各省特务大本营,于“皖南事变”后专门设立“人间地狱”式的集中营,用以囚禁被捕的叶挺等新四军将士和爱国人士,先后关押近千人。特务们施用欺骗诱降和残酷迫害等手段,采用刀砍、针刺、绳绞、火烙、活埋、毒打、踩杠子、放毒、灌辣椒水和站铁刺笼等酷刑,妄图迫使革命志士变节。被关押的人员除个别逃跑和两次暴动出狱累计二百人上下,最后集中营垮台而释放出来二、三百人,牺牲于狱中约有四、五百人之多。   在长达近两年的监狱生活中,冯雪峰与特务们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始终未暴露真实身份。在狱中,他经常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给难友们讲述党的历史、中央苏区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情形、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革命生涯,以及鲁迅先生的斗争业绩,鼓舞大家坚持革命气节,不能对敌人表示任何屈服与妥协。后来,经毛泽东和党中央指示南方局设法营救,周恩来、董必武曾亲予安排,于1942年11月以治病名义保释出狱。   “当作一种记录看”   冯雪峰离开上饶集中营后,对狱中生活一直铭记在心,并想把它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这一强烈欲望终于在解放初以创作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得以实现。之所以采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虽与亟待解决已成为新中国电影根本困难的剧本问题有关,正在筹建中的国营上海电影制片厂尤需提供剧本支持,其时冯雪峰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还兼任专事组织剧本创作的上海电影文学所审议员,理当带头投入电影剧本创作;更为主要的还是出于电影能被更多群众所接受考虑,可以让上饶集中营中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行为家喻户晓。   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无论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的设置,冯雪峰都恪守真实性的原则,做到都有原型可循,达到“在本质上是合乎事实的,可以当作一种记录看的”要求。片中所主要塑造的新四军组织部长钱子英,在狱中自称文化干事赵宏以迷惑敌人,实际担负着领导和团结全体难友坚持狱中斗争的重任,其原型就是新四军组织部长李子芳,当时被单独囚禁于监狱。冯雪峰了解到李子芳的斗争业绩,他是福建晋江人,菲律宾华侨,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四军政治部组织部干事,长征到达陕北后升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抗日战争爆发,调新四军政治部任组织部长。“皖南事变”中他带队突围,因身体过于虚弱未能冲出包围圈,为敌军第108师所俘。他在狱中发起成立了秘密党支部,亲任支部书记领导开展斗争,抵制特务的政治诱骗,受尽精神与肉体折磨。片中敌人发现他是新四军组织部长真实身份,诱迫叛变为其严辞拒绝,后又伪造其“自首宣言”进行离间瓦解又遭破产,均确有其事,而且真实情景更为感人。当时特务头子张超以为凭藉模仿笔迹炮制的《李子芳反共宣言》,使李子芳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可逼迫其就范,曾来到囚室洋洋得意而又厚颜无耻地当面劝降,李子芳立即斩钉截铁地予以痛斥:“张超,收起你的这一套把戏!我决不会上你的当,我相信难友们也不会上当。”而且当场把自己的舌头咬破,以满口鲜血向张超脸上喷去,弄得其满面是血,帮助难友们弄清真相。事情报告到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那里,顾叹息地说:“这是一块不可熔化的钢铁,算了吧!”遂由张超带领特务先投毒药、后用麻绳将李子芳残酷杀害。   出现于片中的女英雄施珍也是有原型的,她就是被囚禁于上饶集中营中几十位新四军女战士之一的施奇,是一位刚入党的党员,当时只有18岁,曾任新四军军部机要科报务员,“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军队围困惨遭轮奸致病,用破门板抬进集中营,又遭受了各种酷刑折磨,仅仅半年就骨瘦如柴卧床不起,再加上被敌人强暴以后下身溃烂疼痛难忍,特务以治病为诱饵,逼她说出党的机密或者办理自首手续,遭到施奇严词拒绝;后被特务活埋,临终前她大义凛然地指着特务们痛骂:“今天,你们杀死我一个,明天,你们都要被我们埋葬!”   影片结尾难友们在转移途中暴动成功,也是有所依据的。上饶集中营革命志士进行的各项斗争中,影响最大的是两次成功的越狱暴动。第一次暴动发生在1942年5月25日,被囚禁的革命志士,趁当时日本侵略军逼近上饶、集中营内外吃紧之机举行越狱暴动,24位同志胜利冲出牢笼。第二次暴动发生在20天后,集中营奉命向闽北迁移,在重兵押送下抵达崇溪河畔的赤石,最后渡河的第四中队,在秘密党支部事先周密组织和策划下发动暴动,近百人冲出虎口。   “合作”、“互助”铸史诗   《上饶集中营》剧本报送中央电影局受到重视,认为主题十分严肃而重大,具有高度教育意义,作为突击任务下达给刚成立的上影,列为首批拍摄的故事片之一。   接受指派担任联合导演的沙蒙、张客,均有一定的从影资历,但对这样反映集中营生活的特殊题材不免感到陌生,所幸的是作者冯雪峰斗争阅历丰富,剧本就是根据其亲身生活经历写成,为影片拍摄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同卓越的革命作家、批评家和诗人冯雪峰合作,他们开始曾感到紧张,但一经接触即“非常愉快和兴奋”。冯雪峰不仅按照电影局审查剧本意见精心加以修改,而且应导演之请,撰写了《关于主题》和《关于人物性格之一般特征的一个拟想》,详尽说明意图、提出设想,使摄制组深获教益,感到“帮助很大,起了决定的作用”。   编、导亲密无间进行合作的结晶,是对该片独特风格的理解和把握取得共识:“它没有曲折凑合的故事、情节;它主要靠思想情绪的紧密性贯串全剧。它不着重人物的外表特征,而着重他们的内心表现。它着重在如何打动人们的心灵,不是刺激人们的神经”,“应当以对‘叙事诗’的态度对之。着重在把握全剧总的精神和思想情绪。”在实际摄制中,两位导演注意克服过多注意故事性、戏剧性的偏好,努力适应剧本所特有的类似于以散文式为主,并融小说、戏剧于一体的混合式结构形态,同时充分发挥强调刻画人物性格、注重营造环境氛的擅长,采取散点透视的拼盘式艺术手法,集中与精炼互济、叙事与抒情并重、政治纪实与心理刻画兼及,藉以突出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主旨。   由于当时上影刚成立,专职演员队伍尚未完全建立,又值一批新片几乎同时投拍,更显力量配备不足,《上饶集中营》的角色承演,除少数出自上影本身,主要邀约同样新组建的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担任。在参与该片摄制的演员中,除解放前原在上海活动的影剧工作者,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干部大多未接触过电影,如饰演主要角色赵宏的汤化达,虽然早在抗战爆发就投身文艺工作,但一直在部队从事舞台剧演出,1950年8月调入正在筹备的上影之前,仅看过两场电影,刚进电影厂就遇上筹拍《上饶集中营》,沙蒙见他身材高大有军人气质,性格严肃而沉稳,立即定下让他来演赵宏。另一主要人物施珍,因角色规定必须年轻,由刚招入剧院的卢敏饰演。   在各方同心协力之下,该片顺利拍竣,列入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举办的“国产新片展览月”,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由于影片真实揭露了早为世人传闻但并不明了实情的“上饶集中营”内幕,观众争相观看,仅上海一地首映17天就卖出42多万张票。责任编辑/翟建农


    相关文章

    爱国主义教育总结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动员和鼓舞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上饶作为革命老区,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仅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有38个(国家级2个,省级7个).近年 ...

    参加社会实践队心得体会

    在响应教育部“我爱我的祖国”的号召下,我所参加的暑期实践小分队在许和山书记的带领下前往江西上饶,走访革命老区,进行了“红色之旅”。 7月27日,我们开始第一天的行程。早晨,自上饶市出发,经过一个小时的盘山傍水而行抵达了此行的第一站—中国工农 ...

    上饶市导游词

    上饶市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赣东北明珠"--上饶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素有"豫章第一门户"之称:全市辖有10县1市1区,分别是山郁奇珍--上饶县.江西经济首强县--广丰县.中国博士之乡- ...

    暑期社会实践感想--坚定信念在心中

    2010年暑假初,我有幸参加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组织的江西上饶"我爱我的祖国"暑期社会实践.这次活动让我2010年的暑假更有意义,更加难忘.大二小学期末,我主动报名参加这次实践活动.期待着在学院老师带领下,和队友们一起革命胜 ...

    我爱我的祖国红色之旅感想

    7月25日晚10时许,作为外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首支出征队伍,在许和山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2人坐上了前往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目的地——革命圣地上饶的列车。历经17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于26日下午到达革命老区上饶,随后我们展开了为期三天的调研 ...

    点亮心中信念--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7月25日至30日,在许书记的带领下,我和9位同学在江西上饶开展了一次十分有意义的暑期社会实践.这次实践在加强老师同学间了解交流,增进师生情和同学友谊的同时,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启示. 首先,通过实践进一步培养了我的爱国主义情操,让我 ...

    对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思考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对发展战略.客户战略.服务战略.产品战略的转型,带来了国有商业银行销售渠道的功能转型,即网点的转型,其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服务价值的大小.战略转型的成败与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本文以中国银行上饶市分行为个案,对基层国有商业银行 ...

    2015年上饶事业单位考试申论写作范文:美丽中国

    2015年上饶事业单位考试申论写作范文:美丽中国 更多信息请登入中公江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http://www.zgsydw.com/jiangxi/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qu ...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 ● ● ● ● ● ● ● ● ● ● ● ● ● ● [摘要]贝多芬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作品,<悲怆>奏鸣曲作品13号,题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是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表达了贝多芬对社会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