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

长河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农业。智慧而又勤劳的华夏儿女在实践中不断对自然认识并总结出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就是集结了众多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背出二十四节气歌,有的甚至不知二十四节气为何物,但二十四节气却“默默”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套时间体系。

二十四节气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聪慧的古人利用土圭测日的方法,定下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大节气。之后,通过农业生产的实践,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成确立,成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除了指导农业生产外,业已潜移默化为中国大众灵魂深处的一种情结。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成为了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已融入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民间盛传的“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说法,正是这些节令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具体展现。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一种文化的切面来触及一个节气:立春的迎春祭祀、雨水的中华雨文明、惊蛰的春耕图腾、清明的家国情怀、谷雨的茶文化„„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二十四节气,不只是我国传统生活方式的诗意呈现,更体现着古人的哲学思想。本课程从历法气象、习俗活动、养生保健、应时食谱、诗词谚语等方面,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介绍,描绘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精妙绝伦的生动画面。带领读者追溯中国悠远农业文明源头,并感受从远古开始就存在于中国文明中的自然属性。

第一讲 二十四节气概述

智慧与勤劳的象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远古时代开创的一种历法,

反映了一年中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

一、二十四节气是怎样来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对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加工提炼、总结出来的。

(一)二十四节气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多河流谷地和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耕作,尤其是黄河水滋润哺育了两岸的人民。从二十四节气形成到汉代完备的漫长时期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特点,得以充分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

(二)二十四节气类别 24节气按照所反应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四立便不尽然。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

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三)二十四节气释义

一年四季是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志和界定的。我国古代的历法家对其都有具体而确切的解释。如四季的意义,东汉刘熙的解释是: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它象征春天的开始,此时气温回升,万物苏醒,大地回春。

雨水:意味着中国广大地区的天气逐渐回温,降雪停止,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惊蛰:雷鸣开始,惊动万物,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

春分:春风是春季3个月90天的中点。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是白昼与黑夜平分日。春分和秋分古时称为日夜分,即昼夜相等。

清明:天气清澈明朗,气温转暖,草木萌发,万物欣欣向荣。俗为民间扫墓的节日。 谷雨:雨水逐渐增多,适时的降雨对谷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孝经纬》云:斗指辰为谷雨,言雨生百谷也。

立夏:进入夏天,气温显著升高,万物将借温暖的气候快速生长。

小满:满者,指阳气已满。小满就是阳气还没有到达最强的状态。满也指籽粒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开始结实成熟。

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种是种子的意思。芒种表示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成熟,可以收割。而此时也正是忙于播种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夏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古人有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的说法。标志着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指天气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立秋:“秋”是作物快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天的开始,标志着气温开始下降,属于秋高气爽、明月风清的凉爽天气。

处暑:“处”是“止”的意思。表示了炎热的暑天到此终止。

白露: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由于此时,气温逐渐转凉,昼暖夜寒,容易达到凝结成露水的条件,又因此时节的露多且重,呈现白色,故称白露。

秋分:在秋季3个月中90天的中间,这天太阳光同春分一样直射赤道,白昼和黑夜又长度相等。

寒露:寒是寒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此时,气温已经很低了,草木渐枯萎。

霜降:“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因此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

立冬:冬终也,物终藏也。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表示这一天是冬天的开始。 小雪:表示气温下降,因而凝雨为雪,是下雪的季节已经到了,但雪量并不大。 大雪:气温继续下降,降雪量也由小变大,地上开始出现积雪。

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上,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古时对这一天又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的说法。表示寒冷冬天的到来。

小寒:“寒”是指寒气积累了很久。小寒意指,还没有到达最冷的时候。

大寒: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二、二十四节气与历法的关联

二十四节气与阳历和农历密切相关,它们的完美的配合

为古时老百姓掌握农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分布在一年的12个月里,常年每月有两个节

气,一个在前半月月初,俗称“节气”,一个在后半月月中,

俗称“中气”。这个“气”是气象、气候的意思,是古人观察

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象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后定出的名称。

和阳历配合时,节气在每月上旬,其规律是:上半年当月

的4~6日,下半年当月的6~8日。中气在每月的下旬,其规律

是:上半年当月的18~22日,下半年当月的22~24日。

和农历(阴历)配合时,农历的平年每月也是两个节气,两者同样称为节气和中气,若遇到农历闰年的闰月只有一个节气,没有中气。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

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

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至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由于二十四节气和阳历都是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规律确定的,以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有一定的日期,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而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很难把握。按阳历一年365天计算,一个月两个节气,前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与下一个月的节气与中气之间有30天半,而按农历一年354天计算,每月平均只有29天半。所以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比前一个月要推迟1~2天,这样依次类推下去,便得到会有一个月里只有节气而无中气,这个月便成了闰月,之后农历月份中,就是上月的中气在前,而本月的节气在后,逐渐地类推下去,再回复到节气在前、中气在后。由此可知,从农历推知节气规律很难把握,因而,节气在农历上没有固定的日期。

所以,每年在编制历书、挂历、台历时应尽量将二十四节气靠近阳历日期,以便一目了然,而我们在了解节气知识时也最好参看阳历日期。

三、二十四番花信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是应花期而来的风,简称花信风。所谓“信风”有节候“信号之风”的意蕴在内;花信,以花作为标志的花期;花信风既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也是气候变换的一种标志。根据我国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因此,二十四候就成了二十四花期的代表。其顺序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四、各地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方便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制的小诗歌,其标志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

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找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割谷子,秋分无行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不行船;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流行于黄河流域)

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痒人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 多栽树,谷雨要种田;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种田;小数不算热;大暑是伏天;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闲;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小寒快买办,大寒过新年。(流行于安徽)

正月甘蔗节节长,二月橄榄两头黄,三月樱桃粒

粒红,四月批把如蜜糖,五月杨梅红似火,六月莲子

满池塘,七月南枣树头白,八月菱角如刀枪,九月石

榴露齿笑,十月金橘满园香,冬月袖子金样黄,腊月

龙眼荔枝凑成双。雨水甘蔗节节长,春分橄榄两头黄,

谷雨青梅口中香,小满枇杷已泛黄,夏至杨梅红似火,

大暑莲蓬水中扬,处暑石榴正开口,秋分菱角舞刀枪,

霜降上山采黄柿,小雪龙眼荔枝配成双。(流行于苏

北)

立春雨水,赶早送粪;惊蛰春分,栽蒜当紧;清明谷雨,瓜豆快点;立夏小满,浇园防旱;芒种夏至,拔麦种谷;小暑大暑,快拔草锄;立秋处暑,种菜无误;白露秋分,种麦打谷;寒露霜降,耕地翻土;立冬小雪,白菜出园;大雪冬至,拾粪当先;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流行于河北)

正月寒,二月温,正好时候三月春;暖四月,燥五月,六月七月天气热;不冷不热是八月;九月凉,十月寒,严冬腊月冰冻天。(流行于湖南)

第二讲 二十四节气之春

一、立春——春天伊始的节气

每年的公历2月4日或5日,在太阳到达黄经

315°时为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它

预示着气温开始回升,严冬结束,新的一轮季节转

换开始了。

(一)立春历法气象

按照传统的排序方法,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

首。具体的日期一般为公历每年的2月3日至5日,

在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即为立春。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二)立春习俗活动

迎春

按我国传统农历,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天,自古以来颇受重视,民间也有“新春大如年”“春朝大于年朝”的说法。立春作为节气形成于周代,而立春的重要习俗——迎春的产生和正式举行则开始于东汉时期。此后历经各个朝代,成为官方重要的礼俗活动。到清朝时,迎春活动达到高潮。

写春贴

春贴是立春时节用来装饰房屋的。东北人家每逢立春日喜欢在红纸上书写“宜春”二字,贴在房门上。这个习俗早在晋代荆楚地区就已经存在,如《古今图书集成》和《岁时杂咏》记载,北宋司马光和欧阳修都写有类似绝句的春贴。

(三)立春养生保健 春季气候变化很大,气温不稳定,时寒时暖,此时人体伴随着春季的到来也开始变得疏松,对抗寒邪的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过少减少棉衣物,年老体弱者换装尤要谨慎,不可骤减。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躁,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快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接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四)立春应时食谱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

韭菜虾皮炒鸡蛋

【材料】韭菜一把洗净、鸡蛋2-3个、盐、虾皮适量

【做法】韭菜洗净切小段,鸡蛋打匀。油烧温热后,放入虾皮煸炒至香。倒入鸡蛋,待鸡蛋固形后将韭菜倒入。煸炒一阵后加盐,姜末、味精,再翻炒一阵即可。

【功效】韭菜含大量膳食纤维,可清洁肠壁,促进排便。加入虾皮后,更加适于春季食用。这道菜营养丰富,所含热量少,并能温中养血,温暖腰膝。

(五)立春诗词谚语

立春位列二十四节气之首,与此相关的诗词歌赋、民间谚语也是异彩纷呈。

诗词

汉宫春·立春日

(南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谚语

立春晴,雨水多。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寒,一春暖。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二、雨水——天气回暖,降雨量增多的节气

公历每年2月19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为雨水。雨水时节,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量增加,万物开始萌发,大地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 雨水历法气象

雨水在气候学上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少了,雨渐渐多了。每年阳历的2月 18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30°,为“雨水”节气。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

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雨水习俗活动 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另一项风

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

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

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

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

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三)雨水养生保健

雨水期间,北方许多地区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忽寒忽暖、变化多端。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人们经常提到的“春捂”一说。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的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寒冷,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

雨水节气空气湿润,此时不燥不热,正是养生的好时机。调养首先应当调养脾胃,因为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

(四)雨水应时食谱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针对这样的特点,饮食调养应着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

银耳粥

配方:银耳3克,大米50-100克,冰糖(或白糖)适量。

做法:摘净洗好银耳,淘洗干净大米,放入锅内同煮粥,熟时加入冰糖(或白糖),每天一次。 此方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遗精腰痛、妇女带下等症。

(五)雨水诗词谚语

雨水节气之后,降雨量渐增,春雨的美妙就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渠道。所以与雨水节气有关的诗词歌赋、民间谚语多与雨相关。 诗词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谚语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

三、惊蛰——春雷震响,冬眠动物复苏的节气 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视地球已经到达太阳黄经345°为惊蛰。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的节气。自这天气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一)惊蛰历法气象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含义是:春雷乍响,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从这一节气开始,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已鉴有春雷。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二)惊蛰习俗活动

民间将惊蛰称为“二月节”,源于东汉歆的《三统历》。在东汉之前的西汉《礼月令疏》中将惊蛰放在正月,将清明放在二月。《三统历》将惊蛰改为二月节。既然是节,自然有许

多相应的节日习俗。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 惊蛰养生保健

惊蛰时期总的来说是明显变暖,所以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的侵袭。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上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属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

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

的习俗。

(四)惊蛰应时食谱

古代养生名著《摄生消息论》指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其意是指,春季

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以助抗御肝气侵犯

的能力。 烧黄鳝建议放到小暑节气

【用料】黄鳝500克,食用油50克,酱油5克,大蒜10克,生姜10克,味精、胡椒、盐各2克,湿淀粉30克,香油10克。

【做法】黄鳝洗净切丝或者薄片;将盐、味精、胡椒、湿淀粉调成芡汁;姜、蒜切成片。锅置火上,放食用油烧至成七成热,下黄鳝爆炒,快速划散,随即下姜、蒜、酱油炒匀;倒入芡汁,淋上香油即成。畏腥气者可于起锅前放入适量酒、葱或者芹菜。

【功效】虚损,强筋骨,补血,止血。

禁忌:病属热证或热证初愈者不宜食用。

(五) 惊蛰诗词谚语

惊蛰时节春雷萌动,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一片春机盎然的美好景色。农民也开始一年的繁忙农作。

诗词

[

惊蛰日雷

[宋]仇远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谚语

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四、春分——昼夜等长的节气

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时为春分。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春分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指这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处在春季三个月当中,平分了春季。春分过后,春暖花开,莺飞草长,一派融融暖意春光。

(一)春分历法气象

在每年阳历的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度,此时正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称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的位置在赤道的正上方,昼夜持续时间几乎相等,各为12小时。春分过后,太阳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

(二)春分习俗活动

春分时节,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是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桃花潋滟、一派暖意融融、桃红李白迎春黄的景象。

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

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

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

稼。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

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

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

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三)春分养生保健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就要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道出了人体要依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也就是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即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保持“供销”关系的平衡。春分节气前后是万物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处在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在相对高峰期,此时哟法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可以持机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

除了在注意饮食上的问题,也要在思想上保持轻松愉快、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以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四)春分应时食谱

春分节气时人体血液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饮食方面要禁忌大热、大寒的饮食,保持寒热匀衡。这段时期不适宜饮用过肥腻的汤品。

山药炒莴笋

材料:山药1根,莴笋1根,葱、蒜适量,水、食用油适量。

做法:将山药和莴笋分别对开再切片,山药放盐水里泡一会儿防氧化变色;起油锅,葱蒜爆香,先放莴笋片炒几下;加入沥过水的山药片同炒;调入适量盐,加少量水盖上锅盖煮两分钟;最后调入少量鸡精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祛湿,健脾补肺。

(五)春分诗词谚语

春分时节,正是百花竞相开放之际,满目鸟语花香、春光无限,此时的美景也勾起了众多诗人的赞誉。

诗词

春日田家

【清】宋琬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史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谚语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春分春分,百草返青。

五、清明——天气晴朗,草木返青的节气

清明节是在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5°。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时节,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

(一)清明历法气象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二十四节气,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二)清明习俗活动

清明既是节气,有时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由节气演变为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节气与节日的区别在于,前者单纯反映气候变化和时节的顺序,后者包含一定的纪念意义。清明作为节日,祭祖扫墓是主要活动之一,因此它又被称为“扫墓节”、“祭祖节”、“扫坟节”、“冥节”。

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清明养生保健

清明节是踏青扫墓、对亲人寄托哀思、悲痛伤感的传统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天凭吊先

人,也是一次宣泄哀伤的机会,有利于消除不良情绪,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但是,这个时期也容易触景生情,情绪波动过大。

中医理论机体生长在于春季,而清明时节是一年养生的重要时期,而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人们在

这段时间事宜穿比较宽松的衣服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锻炼,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明时节,是人体肝气最旺盛的时期,肝气过旺会影响脾胃的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四)清明应时食谱

在春季人们的食欲往往比较好,不过要注意饮食适度,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蔬菜水果,特别是时令蔬菜。清明时期还适合多食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食品温胃祛湿。另外,清明节气中,不宜进食笋、鸡等,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例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

油爆虾

原料:

河虾500克,花生油1000克(实耗15克

)醋60克,白酱油15克,味精1.5克, 葱、姜

各0.5克,白糖50克,细盐2.5克,黄酒10克,麻油10克。

制作: 1.将锅烧热,放花生油,至油八成热时,把虾投入锅里炸。炸至色红、壳脆即捞起沥油;

2.原锅留余油10克,加葱、姜未、醋、白糖、黄酒、细盐、麻油、味精、酱油,烧滚后,将油爆虾入锅颠翻几下即可装盘食用。

(五)清明诗词谚语

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谚语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前,去种棉。

六、谷雨——降水明显增多,有利谷物生长的节气

公历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之后气温回升加快,寒潮天气结束,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起到很大的作用,古人有“雨生百谷”的说法,故名谷雨。 (一)谷雨历法气象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

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

(二)谷雨习俗活动

谷雨是农田耕作时节,民间的习俗大多与耕作有关。

赏牡丹

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

雨花、富贵花。“谷雨三朝看牡丹”,雨时节赏牡丹的习俗

已绵廷千年。古时习俗,凡有花之处,皆有士女游观,也有

在夜间垂幕悬灯,宴饮赏花的,号曰“花会”。

摘茶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节气这天,南方茶区的习俗是

不管天气如何。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三)谷雨养生保健

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温度上升很快。此时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在北方地区的桃花、杏花等开放;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过敏体质的朋友要注意防患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

谷雨节前后,雨量骤增,天气潮湿,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此时人们在养生中要遵循自然节气的变化,针对其气候特点进行调养。比如,患有风湿关节炎的人们,在这个湿度相对较高的节气中,要避免就处湿地。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尤其是要对膝关节有所保护。如若疼痛发作,要及时就医治疗。

总之,谷雨节气的气温虽然温和,但早晚的温差还是极大,早出晚归的人们更要加紧小心地保护自己。

(四)谷雨应时食谱 谷雨节气前后,脾处于旺盛时期。脾旺则为强健,因而会是消化功能达到旺盛的状态,有利于营养的吸收,所以此时正是补身的大好机会。但是补要适当,不宜过,此时进补不同于冬天,要适当食用一些有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体质,还可为安度盛夏奠定基础。

枸杞子炖蛋

用料:枸杞子15克,鸡蛋1~2个。 做法:先将鸡蛋打入碗内搅匀,加入枸杞子,加入少许调味品,隔水炖熟即可使用。 功效:补益肝肾,明目,适用于肝肾不足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遗精、目视物昏花、头晕、阴血不足者。

禁忌:脾虚滞泻者少食。

(五)谷雨诗词谚语

谷雨时节,百花争先开放,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因而此时的诗词歌赋多以写景为主。因为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所以很多诗中还摻杂了诗人感伤的情怀。

诗词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谚语

谷雨天,忙种烟。

谷雨有雨棉花肥。

谷雨有雨好种棉。

第三讲 二十四节气之夏 一、立夏——夏季开始的节气 公历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立夏表示一年一度的夏季开始。明人《莲生八戕》中说:“孟夏之日,天地史交,万物并秀。”此时,夏收农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民间有“立夏看夏”之说。

(一)立夏历法气象 每年的阳历5月6日前后,为立夏节气。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夏天,是夏天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即为夏季的开始。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立夏习俗活动

中国自古重视立夏节气。周朝时,每逢立夏日,帝

王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并指

令司徒等官分赴各地,勉励农民抓紧夏季耕作。

吃霉豆腐、立夏饭

在民间立夏的习俗更多的是和饮食有关。有的地方

时兴吃霉豆腐,相传立夏吃了霉豆腐,霉运就会远离自己。也有的地方立夏当天家家户户吃用白米加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化为楼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觅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立夏之日还有称人习俗,吃完立夏饭,大人小孩都要双手拉住秤钩称一称体重。重了称为“发福”,轻了称为“消肉”。

(三)立夏养生保健

立夏后天气渐热,雨量较少而大风天气较多,故而气候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失去。再加上天气变化反复无常,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不能保持平衡和稳定,生理机能失调,易出现“上火”症候,造成咽干口燥、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口腔溃疡、痤疮等病症。故立夏时节要防止“上火”:首先要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或辛辣之物,多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这样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养心强心的目的;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以增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供给,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多饮水,以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出,达到清热排毒之目的;老年人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喝少量的酒,以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预防心病发

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清火的药物。 (四) 立夏应时食谱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炎热,饮食要清淡,要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则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山药炒苦瓜

主料:山药1根、苦瓜1根

调料:色拉油适量、食盐适量、姜适量、蒜适量、水淀粉2勺、白糖少许

做法:

1.苦瓜洗净,对半剖开,软肉层的瓜瓤用勺片除,切成条块状备用;将山药洗净刮去外皮,切条块状备用;

2.将切好的山药条、苦瓜条用清水稍加浸泡后捞出,控干水分;锅烧热注油,油温五、六成时,将山药条倒入锅中;

3.煎炸过程中注意用筷子搅动以免沾粘,山药条炸至表面略为收缩断生起锅控油,同样方法将苦瓜条过油;锅内油倒出留少许底油,下蒜末姜末爆香,山药条苦瓜条回锅,下少许糖、盐调味,浇入水淀粉勾薄芡起锅。

(五)立夏诗词谚语

诗词

饮湖上初睛后雨

【宋】苏轼 水光激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谚语

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

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

麦浇开花灌浆水,防治锈病和麦蚜。 二、小满——麦类作物子粒开始饱满的节气

公历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其含义是从小满开始,北方大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子粒已经结束,渐饱满,但尚未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一)小满历法气象

每年阳历的5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为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其含义是从小满开始。北方大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已经结果,渐饱满,但尚未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渐次进人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

我国古代将小滴分为三候:“初候苦菜秀;二候那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萦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

开始成熟。

(二)小满习俗节日

祭蚕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

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

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蚕是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气沮、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怒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三)小满养生保健

由于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按未病先防的养生观,我们重点讲讲“风疹”的防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古代医家对此病早已有所认识。

小满时节,万物繁茂,生长最旺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为四季二十四节气中最多,所以,应及时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受损伤。此节气的汤品也十分重要,宜绿豆芽蛤蜊汤、苦瓜木棉花牛肉汤、淮山赤小豆节瓜猪月展汤、荠菜生姜鱼头汤、胡椒粒老鸡猪肚汤、西洋参红枣生鱼汤,千斤拔鸡脚汤等,这些汤品具清热、养阴、祛湿、暖胃、温补等功效。

(四)小满应时食谱

冬瓜草鱼煲

配料:冬瓜500克,草鱼250克,食盐、味精、植物油适量。

做法:冬瓜去皮,洗净切三角块,草鱼剖净,留尾洗净待用。先用油将草鱼(带尾)煎至金黄色,取沙锅一个,其内放入清水适量,把鱼、冬瓜一同放入沙锅内,先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炖至2小时左右,汤见白色,加入食盐、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平肝、祛风、利湿、除热。

(五)小满诗词谚语

诗词

小满

夏熟凭小满,籽壮水周全。

未满充足水,要张酷热天。

三农收种管,四月雨来寒。

节令河腾浪,天然物阜年。

谚语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小满未满,还有危险。

小满小满,还得半月二十天。

小满不满,芒种开镰。

三、芒种——夏收夏种繁忙的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太阳到达黄经75°时是芒种。芒种是代表着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典型的表现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是这个忙碌的时节最好的注释。

(一)芒种历法气象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每年在6月6日或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芒种是反映物候的节令。“芒”就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如大麦、小麦开始成熟,将要收割,“种”就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 (二)芒种习俗节日

高考

每年6月7~9日,是全国普通高校的考试

时间,牵扯着千千万万家长和考生的心,考试

期间天气如何,不仅是考生而且家长都非常关

心的。特别是南方是否有暴雨天气,对考生能

否安全、准时赶赴考场关系很大,是家长、交

管部门、各地教育部门都特别关注的。另外,高温天气对考生的睡眠、饮食以及考场发挥也有影响。

端午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每隔两年就有一次端午节出现在芒种期间,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四大节日之一,并有“端午龙舟水”之说。由于在5月底到6月初,江南、华南降雨既多又强,南方除了做好防汛工作外,各地举办的龙舟赛最好避开有大雨的日子。

(三)芒种养生保健

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人梅雨季节,持续阴雨,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十分闷热,各种物品容易发霉,蚊虫开始孳生,极易传染疾病。

精神调养方面,应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忌恼怒忧郁,这样可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

起居方面,要顺应昼长夜短的季节特点,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但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旺盛的阳气,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中午最好能小睡一会,时间以3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以解除疲劳,利于健康。

(四)芒种应时食谱

芒种节气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

降胃火:冬瓜汤

冬瓜性寒,能清降胃火,养胃生津,使人食量减少,促使体内淀汾、糖转化为热能,而不变成脂肪。同时冬瓜有抗衰老的作用,久食可保持皮肤洁白如玉,润泽光滑,并可保持形体健美。最重要的,冬瓜还有良好的清热解暑功效。

取带皮冬瓜一斤、海带二两、陈皮一小块、瘦猪肉四两。将冬瓜皮、带皮、切块,瘦猪肉切块。海带泡水、切段,水煮滚后加入所有的材料,先以大火煮10分钟,然后转文火煮2个小时,最后再加入调味料。 (五)芒种诗词谚语

诗词

五律 芒种节

芒种忙忙割,农家乐启镰。

西风烘穗海,机械刈禾田。

税赋千年免,粮仓万户填。

麦收秧稻插,秋囤再攀巅。

谚语

芒种忙,麦上场。

夏季农活繁,做好收、种、管。

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

四、夏至——炎热将至,日最长、夜最短的节气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为夏至。夏至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史记·封神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谚语说“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过了夏至就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

(一)夏至历法气象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达到黄经90度时,为夏至日。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

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

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

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

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

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二)夏至习俗活动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三)夏至起居养生 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

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尤其是凉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四) 夏至应时食谱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冬瓜豆腐排骨汤

【材料】排骨、冬瓜、豆腐。姜片、葱段。料酒、白胡椒粉、精盐、香油。

【步骤】1.准备好材料,排骨辗成小段,冬瓜、豆腐切块。

2.葱切段、姜切片。

- 21 -

3.水中倒入一勺料酒、两片姜片,煮开后放入排骨,焯去血沫。

4.焯好的排骨洗干净,放入锅内,加凉水、葱段、姜片。(水要一次放够,中间不再加水)

5.大火煮开后改中小火1个小时,然后放入冬瓜,煮20分钟后放入豆腐。

6.再煮20分钟,放入一勺料酒,一勺盐(根据自己口味),少许白胡椒粉,少许香油即可。

(五)夏至诗词谚语

诗词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谚语 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五、小暑——天气开始炎热的节气

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即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一)小暑历法气象

每年阳历的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从小暑开始,炎炎似火的盛夏正式登场了。”暑,即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热,意指极端炎热的天气刚刚开始,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这一气候特征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基本符合。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挚。”小暑时节大

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

浪。在这一节气中,

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

的高空中活动。

(二)小暑民间习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

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

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三)小暑养生保健

- 22 -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四)小暑应时食谱

蚕豆炖牛肉

[配料] 鲜蚕豆或水发蚕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盐少许,味精、香油适量。

[做法] 牛肉切小块,先在水锅内氽一下,捞出淋水,将沙锅内放入适量的水,待水温时,牛肉入锅,炖至六成熟,将蚕豆入锅,开锅后改文火,放盐煨炖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锅即可。

[功效] 健脾利湿,补虚强体。 (五)小暑诗词谚语

诗词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全唐诗补编】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谚语

小暑小禾黄。

小暑吃芒果。

小暑温暾大暑热。

六、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大暑在二十四节气之十二节气。于公历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为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的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一)大暑历法气象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汉族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 23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

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

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

为频繁。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

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

也最旺。

(二)小暑节日民俗

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吃凤梨

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汉族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三)大暑养生保健

著名医家李时珍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

《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四)大暑应时食谱

薏米小豆粥

薏米20克,赤小豆3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将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同煮成粥,能健脾渗湿、清热消暑。

(五)大暑诗词谚语

诗词

消暑

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 24 -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谚语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第四讲 二十四节气之秋

一、立秋——秋季开始的节气 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另外,秋还有庄稼快成熟的含义。

(一)立秋历法气象

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立秋以后,

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

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

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

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

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二)立秋习俗活动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他们还上树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锅里,烧制出来。有荤有素,百味俱全。他们还把打来的柿子,弄来的红苕,放在土窑洞里,温烧一个时辰,就会变成香甜的柿子。这种秋田里的乐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三)立秋养生保健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 25 -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

(四)立秋应时食谱

醋椒鱼:

[配料]黄鱼1条,香菜、葱、姜、胡椒粉、黄酒、麻油、味精、鲜汤、白醋、盐、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黄鱼洗净后剞成花刀纹备用,葱、姜洗净切丝。油锅烧热,鱼下锅两面煎至见黄,捞出淋干油;锅内放少量油,热后,将胡椒粉、姜丝入锅略加煸炒,随即加入鲜汤、酒、盐、鱼,烧至鱼熟,捞起放入深盘内,散上葱丝、香菜;锅内汤汁烧开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搅匀倒入鱼盘内即可。

[功效] 健脾开胃,填精,益气。

(五)立秋诗词谚语

诗词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谚语

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

男女老少齐努力,战天斗地夺高产。

二、处暑——炎热即将过去的节气

每年公历的8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去也。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一)处暑历法气象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

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

(二)处暑习俗活动

开渔节

- 26 -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三)处暑养生保健

处暑期间,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

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人

们在入秋处暑后常常会伴有懒洋洋的疲劳感,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为防止秋乏影响

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就需要调整夏天以

来晚睡的作息习惯和方式,做到早睡早起、适

当午休、多伸懒腰,有助于缓解秋乏。

早晚添衣,睡觉盖被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早晚气候温差大,早晨夜间要注意添加衣服,晚上就寝要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胃病复发,尤其应注意预防感冒。

(四)处暑应时食谱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百合莲子汤

[配料]干百合100克,干莲子75克,冰糖75克。

[做法]百合浸水一夜后,冲洗干净。莲子浸泡4小时,冲洗干净。将百合、莲子置入清水锅内,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改文火续煮4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养心,健脾和胃。

(五)处暑诗词谚语

诗词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谚语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热熟谷,粒实鼓。

- 27 -

三、白露——天气转凉,出现露水的节气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时是白露。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称之为露。

(一)白露历法气象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农历8月,正是公历9月的“白露”节,这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沙锥、麦鸡,特别是大雁,便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风清之夜,好像给人传书送信——天气冷了,要收割的庄稼赶紧收吧,并备好寒衣,迎接“三秋”大忙季节的到来。

(二)白露习俗活动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表示,处暑还会热,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在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节气,就不能赤膊露体了,会着凉受寒。 清茶 说到白露,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

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买点白露茶。

(三)白露养生保健

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

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

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

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机体的损伤,影响了学

习和工作,在此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白露

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

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

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凡是

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最常见的有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胡椒等,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不同的属性,其作用不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个人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饮食结构。

(四)白露应时食谱

白露时节的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 - 28 -

消化的平补食品。

莲子百合煲

配料:莲子、百合各3克,精瘦肉200克。

做法:莲子、百合清水浸泡30分钟,精瘦肉洗静,置于凉水锅中烧开(用水焯一下)捞出。锅内重新放入清水,将莲子、百合、精瘦肉一同入锅,加水煲熟(可适当放些精盐、味精调味)。

功效:清润肺燥,止咳消炎。 (五)白露诗词谚语

诗词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谚语

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 杈子耳子继续去,上午修棉下午摘。

四、秋分——昼夜等长的节气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其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平分了秋季。“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后,气温降低的速度将会明显加快,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

(一)秋分历法气象

“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二)立秋习俗活动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 - 29 -

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

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

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

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

酒代替。

(三)秋分养生保健

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四)秋分应时食谱

油酱毛蟹

[配料]河蟹500克(海蟹亦可),姜、葱、醋、酱油、白糖、干面粉、味精、黄酒、淀粉、食油各适量。

[做法]将蟹清洗干净,斩去尖爪,蟹肚朝上齐正中斩成两半,挖去蟹鳃,蟹肚被斩剖处摸上干面粉。将锅烧热,放油滑锅烧至五成熟,将蟹(摸面粉的一面朝下)入锅煎炸,待蟹呈黄色后,翻身再炸,使蟹四面受热均匀,至蟹壳发红时,加入葱姜末、黄酒、醋、酱油、白糖、清水、烧八分钟左右至蟹肉全部熟透后,收浓汤汁,入味精,再用水淀粉勾芡,淋上少量明油出锅即可。

[功效]益阴补髓,清热散瘀。

(五)秋分诗词谚语

诗词

中秋对月

【唐】李频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谚语

勿过急,勿过迟,秋分种麦正适宜。

- 30 -

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

五、寒露——天气转凉渐冷的节气

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标志。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了。

(一)寒露历法气象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

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

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

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

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

菊花已普遍开放。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二)寒露习俗活动 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三)寒露养生保健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四)寒露应时食谱

进入寒露,此后天气逐渐转冷,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这一时节又是各种疾病的多发期,所以要因时制宜,安排好日常的饮食起居,增强机体免疫力。 大枣莲子银杏粥

原料:百合30克、大枣20枚、莲子20克、银杏15粒、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莲子先煮片刻,再放入百合、大枣、银杏、粳米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粥稠时加入冰糖稍炖即成。

功效:养阴润肺,健脾和胃。 (五)寒露诗词谚语

诗词

寒露

【当代】韦凯

寒寒树栖鸦,露露水中花。浅井泛皎月,静秋知天涯。

谚语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

六、霜降——露水凝结成霜的节气

公历每年10月23日或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时为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露水凝结成霜,可见天气更冷了。此时节,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一)霜降历法气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

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我国古代将霜降

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

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

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

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

入冬眠状态中。

(二)霜降习俗活动

不同的地方在霜降时有不同的习俗,比如福建人吃柿子、山东人吃萝卜。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各地还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三)霜降养生保健

秋末时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多吃生津润燥、宣肺止咳作用的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萝卜等食物,搓揉迎香穴鼻翼两侧,练练呬“嘶”音字功等,都有助于我们预防呼吸道疾病。

天气逐渐变冷,身体局部保暖不当或人体为适应寒冷的刺激而有所增加的新陈代谢等原因,使得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的发病随之增多。尤其是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一定要坚持医生的指导治疗,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

(四)霜降应时食谱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时节,此时阴气更甚于前,植物开始凋零。

白果鸡蛋

【原料】鸡蛋l枚,白果2枚。

【制作】将蛋的一端开一小孔,将白果2枚放入蛋白,以纸封口,隔水蒸熟食之。

【功效】增加营养,补阴消炎。 (五)霜降诗词谚语

诗词

泊舟盱眙

韦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谚语

秋雨透地,降霜来迟。 秋雁来得早,霜也来得早。

第五讲 二十四节气之冬

一、立冬——冬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的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时为立冬。立冬预示着冬季的开始,标志着寒露天气的到来,也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含义。

(一)立冬历法气象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二)立冬习俗活动 食俗 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三)立冬养生保健 从立冬开始,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以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立冬时节的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祖国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

(四)立冬应时食谱

黑芝麻粥

配料: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做法: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

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补益肝肾,滋养五脏。注:本方更适于中

老年体质虚弱者选用,并有预防早衰之功效。 (五)立冬诗词谚语

诗词

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 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谚语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

二、小雪——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的节气

公历每年11月22日或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气。雪是寒冷天气的标志物。小雪则标示“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足,因此称做小雪。

(一)小雪历法气象

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与

程度,进入小雪节气,意味着气温持续走低,天气

寒冷,降水状态由雨变成雪。小雪与雨水、谷雨等

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多少的节气,它不同于我

们日常所指降雪强度较小的小雪。如果说前面节气

中白露、寒露、霜降是因气温下降水汽凝为水珠,

发展到冷凝为霜,那么,小雪则是寒气降至零下凝为雪。从节气名称的变化中可看出古人的活动规律——看天生活,以节气的变化安排生活与农事。

(二)小雪习俗活动

腌腊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三)小雪养生保健

注意润燥

1.适当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和湿度,远离干燥和流感。

2.对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

多吃含叶酸的蔬果抗抑郁

1.要保持愉悦心态,可以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

2.要常食菠菜、猕猴桃、牡蛎、橘子、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因为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叶酸,可以帮助抵抗抑郁。

(四)小雪应时食谱

当归火锅

制作原料:鱼肉400克,盐、味精各少许,冻豆腐3块、白菜适量。冬菇5个,鸡汤5碗,当归30克切薄片。

制作方法:先将白菜斜切成片,香菇泡软、洗净切丝,鱼肉切成薄片,冻豆腐切成小块,再将鸡汤放入火锅内,并将切好的当归片全部放入火锅内。用大火煮开后,再用文火煮20

钟,使当归的药效成分煮出来,加适量盐、味精等调味,然后再将鱼片、豆腐、白菜、香菇等下锅,煮开即可食用。

活血御寒,温暖身体,可促进生命力旺盛,若常吃可增进皮肤容颜的健美。

适宜人群:适于肿腐患者,身体发冷、贫血、代谢障碍人样。 (五)小雪诗词谚语

诗词

小雪日戏题绝句

【唐】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小雪

【唐】李咸用

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

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谚语 节到小雪天降雪,农夫此刻不能歇。

继续浇灌冬小麦,地未封牢能耕掘。

三、大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节气

公历每年的12月7日前后,视太阳到达黄经255°为二十四节气之大雪。《月令七十二

候集解》所说:“大者,盛业,至此而雪盛也。”其意为,天气更加寒冷,雪量增加。

(一)大雪历法气象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

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

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

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

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

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

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

(二)大雪习俗活动

腌肉

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

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三)大雪养生保健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样的谚语。萝卜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还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凉解毒。郑板桥有一幅养生保健联也提到过萝卜与茶:“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萝卜的养生、保健、药用效应与茶有着相融之处。 养生家提出,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如我国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惯,常吃此类粥有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此外,还可常食有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等。

(四)大雪应时食谱

木耳冬瓜三鲜汤

配料:冬瓜150克,水发木耳150克,大米15克,鸡蛋1个,食盐、水淀粉、味精、麻油各适量。

做法:

1、将冬瓜去皮洗净切成片;木耳、大米洗净备用;鸡蛋打匀摊成蛋皮后切成宽片备用;

2、锅内加鲜汤上火烧开,下入米、木耳煮沸5分钟,再将冬瓜放入,开锅后撒入食盐、淀粉,起锅前倒入蛋皮,淋上麻油数成。

功效:生津除烦,清胃涤肠,滋补强身。 (五)大雪诗词谚语

诗词

大雪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谚语

大雪节气的寒、暖、风、雪等异常天气现象的出现,均对未来的天气有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大雪不冻倒春寒(桂)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黑)

-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冀)

-大雪不寒明年旱(冀)

-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皖)

四、冬至——寒冬到来,日最短、夜最长的节气

古时人们对冬至的理解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即是冬至。自此起,气温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一)冬至历法气象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

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

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

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

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

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

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

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二)冬至习俗活动

冬至国人历来很重视。冬至日也称“冬节”,由来已久,明清两代皇帝例行在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即“冬至郊天”,仪式非常隆重。是日,百官纷纷向皇帝进贺表,互相投送名刺祝贺。民间,大多要在这一天改善伙食,北京地区流行一句俗语:“冬至饺子腊八粥。”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意思。也有说“冬至馄饨腊八粥”的,据说吃肉馄饨能保住元气,抵御严寒。而在高寒地区,则流行冬至日吃肉,有道是“冬至不吃肉,冻掉脚指头”,因此,不管穷家富户,这一日都要煮肉吃,并以肉食馈赠亲友,也是为了御寒和养生。所以冬至成为大人孩子们企盼的节日。 (三)冬至养生保健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2.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四)冬至应时食谱

麻油拌菠菜

[配料]菠菜1斤,食盐、麻油适量。

[做法]菠菜洗净,开水焯熟,捞出入盘,加入适量食盐,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通脉开胸,下气调中,止渴润燥。 (五)冬至诗词谚语

诗词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谚语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五、小寒——天气开始寒冷,且越来越冷的节气

公历每年1月5日或6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85

°时为小寒。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一过,正式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寒天。

(一)小寒历法气象

小寒中的三候,其物候反映分别是:“一候雁北

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在候鸟中,一候,阳

气已动,大雁开始向北迁移,但还不是迁移到我国的

最北方,只是离开了南方最热的地方;二候,喜鹊此

时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到了三候,野鸡也感到了

阳气的滋长而鸣叫。

小寒时节,除南方地区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主要是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在冬前浇好冻水、施足冬肥、培土壅根的基础上,寒冬季节采用人工覆盖法也是防御农林作物冻害的重要措施。

(二)小寒习俗活动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南京吃菜饭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三)小寒养生保健

冬季宜早睡晚起,所以锻炼的时间最好在日出后,气温略高时才开始锻炼。如遇早晨时出现大风、大雾、寒流冷空气,不宜进行露天锻炼,可在室内或阳台上进行锻炼。

由于天气寒冷,体表的血管遇冷收缩,血流缓慢,肌肉的粘滞性增高,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度降低。所以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暖身活动,准备动作做好,可避免锻炼时发生运动损伤。暖身准备活动可做一套广播操、拍打手足肌肉、擦面、慢跑等。

(四)小寒应时食谱

羊肾红参粥:

鹿肾(或羊肾)1只,红参3克,大米100克,调料少许。将羊肾切开,剔去内部白筋,切为碎末,红参打为碎末,大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及调料,煮1小时食用。有益气壮阳、填精补髓的作用,适用于虚弱无力、腰膝酸软、畏寒怕冷、耳聋耳鸣、性功能减退等肾阳不足的人群。

(五)小寒诗词谚语

诗词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谚语

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北风吼。

窖坑栏舍要防寒,瓜菜薯窖严封口。

六、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节气

公历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四节气。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一团。”此时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融,呈现出冰天雪地的严寒景色。

(一)大寒历法气象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二)大寒习俗活动

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

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

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

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

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

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又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

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

(三)大寒养生保健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此时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

(四)大寒应时食谱

糖醋胡萝卜丝

配料:胡萝卜半斤,姜、糖、醋、盐、味精、植物油适量。

做法:胡萝卜洗净切丝,生姜切丝备用。炒锅烧热放油(热锅凉油)随即下姜丝,煸炒出香味倒入胡萝卜丝,煸炒2分钟后,放醋、糖、继续煸炒至八成熟,加入盐至菜熟后入味精调味,盛盘即可。

功效:下气补中,利胸膈,调肠胃,安五脏。

(五)大寒诗词谚语

诗词

大寒吟

【宋】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谚语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春节)。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农历)。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 41 -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

长河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农业。智慧而又勤劳的华夏儿女在实践中不断对自然认识并总结出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就是集结了众多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背出二十四节气歌,有的甚至不知二十四节气为何物,但二十四节气却“默默”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套时间体系。

二十四节气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聪慧的古人利用土圭测日的方法,定下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大节气。之后,通过农业生产的实践,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成确立,成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除了指导农业生产外,业已潜移默化为中国大众灵魂深处的一种情结。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成为了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已融入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民间盛传的“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说法,正是这些节令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具体展现。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一种文化的切面来触及一个节气:立春的迎春祭祀、雨水的中华雨文明、惊蛰的春耕图腾、清明的家国情怀、谷雨的茶文化„„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二十四节气,不只是我国传统生活方式的诗意呈现,更体现着古人的哲学思想。本课程从历法气象、习俗活动、养生保健、应时食谱、诗词谚语等方面,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介绍,描绘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精妙绝伦的生动画面。带领读者追溯中国悠远农业文明源头,并感受从远古开始就存在于中国文明中的自然属性。

第一讲 二十四节气概述

智慧与勤劳的象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远古时代开创的一种历法,

反映了一年中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

一、二十四节气是怎样来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对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加工提炼、总结出来的。

(一)二十四节气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多河流谷地和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耕作,尤其是黄河水滋润哺育了两岸的人民。从二十四节气形成到汉代完备的漫长时期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特点,得以充分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

(二)二十四节气类别 24节气按照所反应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四立便不尽然。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

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三)二十四节气释义

一年四季是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志和界定的。我国古代的历法家对其都有具体而确切的解释。如四季的意义,东汉刘熙的解释是: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它象征春天的开始,此时气温回升,万物苏醒,大地回春。

雨水:意味着中国广大地区的天气逐渐回温,降雪停止,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惊蛰:雷鸣开始,惊动万物,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

春分:春风是春季3个月90天的中点。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是白昼与黑夜平分日。春分和秋分古时称为日夜分,即昼夜相等。

清明:天气清澈明朗,气温转暖,草木萌发,万物欣欣向荣。俗为民间扫墓的节日。 谷雨:雨水逐渐增多,适时的降雨对谷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孝经纬》云:斗指辰为谷雨,言雨生百谷也。

立夏:进入夏天,气温显著升高,万物将借温暖的气候快速生长。

小满:满者,指阳气已满。小满就是阳气还没有到达最强的状态。满也指籽粒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开始结实成熟。

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种是种子的意思。芒种表示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成熟,可以收割。而此时也正是忙于播种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夏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古人有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的说法。标志着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指天气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立秋:“秋”是作物快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天的开始,标志着气温开始下降,属于秋高气爽、明月风清的凉爽天气。

处暑:“处”是“止”的意思。表示了炎热的暑天到此终止。

白露: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由于此时,气温逐渐转凉,昼暖夜寒,容易达到凝结成露水的条件,又因此时节的露多且重,呈现白色,故称白露。

秋分:在秋季3个月中90天的中间,这天太阳光同春分一样直射赤道,白昼和黑夜又长度相等。

寒露:寒是寒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此时,气温已经很低了,草木渐枯萎。

霜降:“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因此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

立冬:冬终也,物终藏也。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表示这一天是冬天的开始。 小雪:表示气温下降,因而凝雨为雪,是下雪的季节已经到了,但雪量并不大。 大雪:气温继续下降,降雪量也由小变大,地上开始出现积雪。

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上,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古时对这一天又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的说法。表示寒冷冬天的到来。

小寒:“寒”是指寒气积累了很久。小寒意指,还没有到达最冷的时候。

大寒: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二、二十四节气与历法的关联

二十四节气与阳历和农历密切相关,它们的完美的配合

为古时老百姓掌握农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分布在一年的12个月里,常年每月有两个节

气,一个在前半月月初,俗称“节气”,一个在后半月月中,

俗称“中气”。这个“气”是气象、气候的意思,是古人观察

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象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后定出的名称。

和阳历配合时,节气在每月上旬,其规律是:上半年当月

的4~6日,下半年当月的6~8日。中气在每月的下旬,其规律

是:上半年当月的18~22日,下半年当月的22~24日。

和农历(阴历)配合时,农历的平年每月也是两个节气,两者同样称为节气和中气,若遇到农历闰年的闰月只有一个节气,没有中气。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

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

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至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由于二十四节气和阳历都是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规律确定的,以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有一定的日期,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而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很难把握。按阳历一年365天计算,一个月两个节气,前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与下一个月的节气与中气之间有30天半,而按农历一年354天计算,每月平均只有29天半。所以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比前一个月要推迟1~2天,这样依次类推下去,便得到会有一个月里只有节气而无中气,这个月便成了闰月,之后农历月份中,就是上月的中气在前,而本月的节气在后,逐渐地类推下去,再回复到节气在前、中气在后。由此可知,从农历推知节气规律很难把握,因而,节气在农历上没有固定的日期。

所以,每年在编制历书、挂历、台历时应尽量将二十四节气靠近阳历日期,以便一目了然,而我们在了解节气知识时也最好参看阳历日期。

三、二十四番花信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是应花期而来的风,简称花信风。所谓“信风”有节候“信号之风”的意蕴在内;花信,以花作为标志的花期;花信风既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也是气候变换的一种标志。根据我国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因此,二十四候就成了二十四花期的代表。其顺序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四、各地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方便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制的小诗歌,其标志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

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找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割谷子,秋分无行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不行船;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流行于黄河流域)

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痒人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清明 多栽树,谷雨要种田;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种田;小数不算热;大暑是伏天;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闲;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小寒快买办,大寒过新年。(流行于安徽)

正月甘蔗节节长,二月橄榄两头黄,三月樱桃粒

粒红,四月批把如蜜糖,五月杨梅红似火,六月莲子

满池塘,七月南枣树头白,八月菱角如刀枪,九月石

榴露齿笑,十月金橘满园香,冬月袖子金样黄,腊月

龙眼荔枝凑成双。雨水甘蔗节节长,春分橄榄两头黄,

谷雨青梅口中香,小满枇杷已泛黄,夏至杨梅红似火,

大暑莲蓬水中扬,处暑石榴正开口,秋分菱角舞刀枪,

霜降上山采黄柿,小雪龙眼荔枝配成双。(流行于苏

北)

立春雨水,赶早送粪;惊蛰春分,栽蒜当紧;清明谷雨,瓜豆快点;立夏小满,浇园防旱;芒种夏至,拔麦种谷;小暑大暑,快拔草锄;立秋处暑,种菜无误;白露秋分,种麦打谷;寒露霜降,耕地翻土;立冬小雪,白菜出园;大雪冬至,拾粪当先;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流行于河北)

正月寒,二月温,正好时候三月春;暖四月,燥五月,六月七月天气热;不冷不热是八月;九月凉,十月寒,严冬腊月冰冻天。(流行于湖南)

第二讲 二十四节气之春

一、立春——春天伊始的节气

每年的公历2月4日或5日,在太阳到达黄经

315°时为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它

预示着气温开始回升,严冬结束,新的一轮季节转

换开始了。

(一)立春历法气象

按照传统的排序方法,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

首。具体的日期一般为公历每年的2月3日至5日,

在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即为立春。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二)立春习俗活动

迎春

按我国传统农历,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天,自古以来颇受重视,民间也有“新春大如年”“春朝大于年朝”的说法。立春作为节气形成于周代,而立春的重要习俗——迎春的产生和正式举行则开始于东汉时期。此后历经各个朝代,成为官方重要的礼俗活动。到清朝时,迎春活动达到高潮。

写春贴

春贴是立春时节用来装饰房屋的。东北人家每逢立春日喜欢在红纸上书写“宜春”二字,贴在房门上。这个习俗早在晋代荆楚地区就已经存在,如《古今图书集成》和《岁时杂咏》记载,北宋司马光和欧阳修都写有类似绝句的春贴。

(三)立春养生保健 春季气候变化很大,气温不稳定,时寒时暖,此时人体伴随着春季的到来也开始变得疏松,对抗寒邪的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过少减少棉衣物,年老体弱者换装尤要谨慎,不可骤减。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躁,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快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接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四)立春应时食谱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

韭菜虾皮炒鸡蛋

【材料】韭菜一把洗净、鸡蛋2-3个、盐、虾皮适量

【做法】韭菜洗净切小段,鸡蛋打匀。油烧温热后,放入虾皮煸炒至香。倒入鸡蛋,待鸡蛋固形后将韭菜倒入。煸炒一阵后加盐,姜末、味精,再翻炒一阵即可。

【功效】韭菜含大量膳食纤维,可清洁肠壁,促进排便。加入虾皮后,更加适于春季食用。这道菜营养丰富,所含热量少,并能温中养血,温暖腰膝。

(五)立春诗词谚语

立春位列二十四节气之首,与此相关的诗词歌赋、民间谚语也是异彩纷呈。

诗词

汉宫春·立春日

(南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谚语

立春晴,雨水多。

立春晴,雨水匀。

立春寒,一春暖。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二、雨水——天气回暖,降雨量增多的节气

公历每年2月19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为雨水。雨水时节,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量增加,万物开始萌发,大地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 雨水历法气象

雨水在气候学上有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少了,雨渐渐多了。每年阳历的2月 18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30°,为“雨水”节气。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

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雨水习俗活动 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另一项风

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

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

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

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

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三)雨水养生保健

雨水期间,北方许多地区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忽寒忽暖、变化多端。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人们经常提到的“春捂”一说。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的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寒冷,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

雨水节气空气湿润,此时不燥不热,正是养生的好时机。调养首先应当调养脾胃,因为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

(四)雨水应时食谱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针对这样的特点,饮食调养应着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

银耳粥

配方:银耳3克,大米50-100克,冰糖(或白糖)适量。

做法:摘净洗好银耳,淘洗干净大米,放入锅内同煮粥,熟时加入冰糖(或白糖),每天一次。 此方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遗精腰痛、妇女带下等症。

(五)雨水诗词谚语

雨水节气之后,降雨量渐增,春雨的美妙就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渠道。所以与雨水节气有关的诗词歌赋、民间谚语多与雨相关。 诗词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谚语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

三、惊蛰——春雷震响,冬眠动物复苏的节气 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视地球已经到达太阳黄经345°为惊蛰。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的节气。自这天气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一)惊蛰历法气象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含义是:春雷乍响,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从这一节气开始,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已鉴有春雷。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二)惊蛰习俗活动

民间将惊蛰称为“二月节”,源于东汉歆的《三统历》。在东汉之前的西汉《礼月令疏》中将惊蛰放在正月,将清明放在二月。《三统历》将惊蛰改为二月节。既然是节,自然有许

多相应的节日习俗。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 惊蛰养生保健

惊蛰时期总的来说是明显变暖,所以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的侵袭。

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上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属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

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

的习俗。

(四)惊蛰应时食谱

古代养生名著《摄生消息论》指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其意是指,春季

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以助抗御肝气侵犯

的能力。 烧黄鳝建议放到小暑节气

【用料】黄鳝500克,食用油50克,酱油5克,大蒜10克,生姜10克,味精、胡椒、盐各2克,湿淀粉30克,香油10克。

【做法】黄鳝洗净切丝或者薄片;将盐、味精、胡椒、湿淀粉调成芡汁;姜、蒜切成片。锅置火上,放食用油烧至成七成热,下黄鳝爆炒,快速划散,随即下姜、蒜、酱油炒匀;倒入芡汁,淋上香油即成。畏腥气者可于起锅前放入适量酒、葱或者芹菜。

【功效】虚损,强筋骨,补血,止血。

禁忌:病属热证或热证初愈者不宜食用。

(五) 惊蛰诗词谚语

惊蛰时节春雷萌动,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一片春机盎然的美好景色。农民也开始一年的繁忙农作。

诗词

[

惊蛰日雷

[宋]仇远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谚语

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四、春分——昼夜等长的节气

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时为春分。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春分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指这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处在春季三个月当中,平分了春季。春分过后,春暖花开,莺飞草长,一派融融暖意春光。

(一)春分历法气象

在每年阳历的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度,此时正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称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的位置在赤道的正上方,昼夜持续时间几乎相等,各为12小时。春分过后,太阳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

(二)春分习俗活动

春分时节,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是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桃花潋滟、一派暖意融融、桃红李白迎春黄的景象。

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

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

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

稼。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

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

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

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三)春分养生保健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就要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道出了人体要依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也就是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即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保持“供销”关系的平衡。春分节气前后是万物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处在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在相对高峰期,此时哟法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可以持机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

除了在注意饮食上的问题,也要在思想上保持轻松愉快、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以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四)春分应时食谱

春分节气时人体血液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饮食方面要禁忌大热、大寒的饮食,保持寒热匀衡。这段时期不适宜饮用过肥腻的汤品。

山药炒莴笋

材料:山药1根,莴笋1根,葱、蒜适量,水、食用油适量。

做法:将山药和莴笋分别对开再切片,山药放盐水里泡一会儿防氧化变色;起油锅,葱蒜爆香,先放莴笋片炒几下;加入沥过水的山药片同炒;调入适量盐,加少量水盖上锅盖煮两分钟;最后调入少量鸡精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祛湿,健脾补肺。

(五)春分诗词谚语

春分时节,正是百花竞相开放之际,满目鸟语花香、春光无限,此时的美景也勾起了众多诗人的赞誉。

诗词

春日田家

【清】宋琬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史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谚语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春分春分,百草返青。

五、清明——天气晴朗,草木返青的节气

清明节是在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5°。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时节,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

(一)清明历法气象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二十四节气,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二)清明习俗活动

清明既是节气,有时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由节气演变为节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节气与节日的区别在于,前者单纯反映气候变化和时节的顺序,后者包含一定的纪念意义。清明作为节日,祭祖扫墓是主要活动之一,因此它又被称为“扫墓节”、“祭祖节”、“扫坟节”、“冥节”。

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清明养生保健

清明节是踏青扫墓、对亲人寄托哀思、悲痛伤感的传统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天凭吊先

人,也是一次宣泄哀伤的机会,有利于消除不良情绪,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但是,这个时期也容易触景生情,情绪波动过大。

中医理论机体生长在于春季,而清明时节是一年养生的重要时期,而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人们在

这段时间事宜穿比较宽松的衣服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锻炼,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清明时节,是人体肝气最旺盛的时期,肝气过旺会影响脾胃的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四)清明应时食谱

在春季人们的食欲往往比较好,不过要注意饮食适度,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蔬菜水果,特别是时令蔬菜。清明时期还适合多食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食品温胃祛湿。另外,清明节气中,不宜进食笋、鸡等,可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例如荠菜、菠菜、山药,对身体有好处。

油爆虾

原料:

河虾500克,花生油1000克(实耗15克

)醋60克,白酱油15克,味精1.5克, 葱、姜

各0.5克,白糖50克,细盐2.5克,黄酒10克,麻油10克。

制作: 1.将锅烧热,放花生油,至油八成热时,把虾投入锅里炸。炸至色红、壳脆即捞起沥油;

2.原锅留余油10克,加葱、姜未、醋、白糖、黄酒、细盐、麻油、味精、酱油,烧滚后,将油爆虾入锅颠翻几下即可装盘食用。

(五)清明诗词谚语

诗词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谚语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前,去种棉。

六、谷雨——降水明显增多,有利谷物生长的节气

公历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之后气温回升加快,寒潮天气结束,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起到很大的作用,古人有“雨生百谷”的说法,故名谷雨。 (一)谷雨历法气象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

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

(二)谷雨习俗活动

谷雨是农田耕作时节,民间的习俗大多与耕作有关。

赏牡丹

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

雨花、富贵花。“谷雨三朝看牡丹”,雨时节赏牡丹的习俗

已绵廷千年。古时习俗,凡有花之处,皆有士女游观,也有

在夜间垂幕悬灯,宴饮赏花的,号曰“花会”。

摘茶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节气这天,南方茶区的习俗是

不管天气如何。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三)谷雨养生保健

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温度上升很快。此时人们的室外活动增加,在北方地区的桃花、杏花等开放;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过敏体质的朋友要注意防患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

谷雨节前后,雨量骤增,天气潮湿,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如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此时人们在养生中要遵循自然节气的变化,针对其气候特点进行调养。比如,患有风湿关节炎的人们,在这个湿度相对较高的节气中,要避免就处湿地。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尤其是要对膝关节有所保护。如若疼痛发作,要及时就医治疗。

总之,谷雨节气的气温虽然温和,但早晚的温差还是极大,早出晚归的人们更要加紧小心地保护自己。

(四)谷雨应时食谱 谷雨节气前后,脾处于旺盛时期。脾旺则为强健,因而会是消化功能达到旺盛的状态,有利于营养的吸收,所以此时正是补身的大好机会。但是补要适当,不宜过,此时进补不同于冬天,要适当食用一些有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体质,还可为安度盛夏奠定基础。

枸杞子炖蛋

用料:枸杞子15克,鸡蛋1~2个。 做法:先将鸡蛋打入碗内搅匀,加入枸杞子,加入少许调味品,隔水炖熟即可使用。 功效:补益肝肾,明目,适用于肝肾不足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遗精、目视物昏花、头晕、阴血不足者。

禁忌:脾虚滞泻者少食。

(五)谷雨诗词谚语

谷雨时节,百花争先开放,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因而此时的诗词歌赋多以写景为主。因为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所以很多诗中还摻杂了诗人感伤的情怀。

诗词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谚语

谷雨天,忙种烟。

谷雨有雨棉花肥。

谷雨有雨好种棉。

第三讲 二十四节气之夏 一、立夏——夏季开始的节气 公历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立夏表示一年一度的夏季开始。明人《莲生八戕》中说:“孟夏之日,天地史交,万物并秀。”此时,夏收农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民间有“立夏看夏”之说。

(一)立夏历法气象 每年的阳历5月6日前后,为立夏节气。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夏天,是夏天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即为夏季的开始。

立夏前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立夏习俗活动

中国自古重视立夏节气。周朝时,每逢立夏日,帝

王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并指

令司徒等官分赴各地,勉励农民抓紧夏季耕作。

吃霉豆腐、立夏饭

在民间立夏的习俗更多的是和饮食有关。有的地方

时兴吃霉豆腐,相传立夏吃了霉豆腐,霉运就会远离自己。也有的地方立夏当天家家户户吃用白米加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化为楼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觅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立夏之日还有称人习俗,吃完立夏饭,大人小孩都要双手拉住秤钩称一称体重。重了称为“发福”,轻了称为“消肉”。

(三)立夏养生保健

立夏后天气渐热,雨量较少而大风天气较多,故而气候干燥,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失去。再加上天气变化反复无常,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不能保持平衡和稳定,生理机能失调,易出现“上火”症候,造成咽干口燥、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口腔溃疡、痤疮等病症。故立夏时节要防止“上火”:首先要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或辛辣之物,多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这样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养心强心的目的;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以增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供给,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多饮水,以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出,达到清热排毒之目的;老年人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喝少量的酒,以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预防心病发

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清火的药物。 (四) 立夏应时食谱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炎热,饮食要清淡,要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则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山药炒苦瓜

主料:山药1根、苦瓜1根

调料:色拉油适量、食盐适量、姜适量、蒜适量、水淀粉2勺、白糖少许

做法:

1.苦瓜洗净,对半剖开,软肉层的瓜瓤用勺片除,切成条块状备用;将山药洗净刮去外皮,切条块状备用;

2.将切好的山药条、苦瓜条用清水稍加浸泡后捞出,控干水分;锅烧热注油,油温五、六成时,将山药条倒入锅中;

3.煎炸过程中注意用筷子搅动以免沾粘,山药条炸至表面略为收缩断生起锅控油,同样方法将苦瓜条过油;锅内油倒出留少许底油,下蒜末姜末爆香,山药条苦瓜条回锅,下少许糖、盐调味,浇入水淀粉勾薄芡起锅。

(五)立夏诗词谚语

诗词

饮湖上初睛后雨

【宋】苏轼 水光激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谚语

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

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

麦浇开花灌浆水,防治锈病和麦蚜。 二、小满——麦类作物子粒开始饱满的节气

公历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其含义是从小满开始,北方大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子粒已经结束,渐饱满,但尚未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一)小满历法气象

每年阳历的5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60度时,为小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其含义是从小满开始。北方大麦、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已经结果,渐饱满,但尚未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全国各地都渐次进人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

我国古代将小滴分为三候:“初候苦菜秀;二候那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萦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

开始成熟。

(二)小满习俗节日

祭蚕

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

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理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

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蚕是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气沮、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怒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三)小满养生保健

由于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按未病先防的养生观,我们重点讲讲“风疹”的防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古代医家对此病早已有所认识。

小满时节,万物繁茂,生长最旺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为四季二十四节气中最多,所以,应及时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受损伤。此节气的汤品也十分重要,宜绿豆芽蛤蜊汤、苦瓜木棉花牛肉汤、淮山赤小豆节瓜猪月展汤、荠菜生姜鱼头汤、胡椒粒老鸡猪肚汤、西洋参红枣生鱼汤,千斤拔鸡脚汤等,这些汤品具清热、养阴、祛湿、暖胃、温补等功效。

(四)小满应时食谱

冬瓜草鱼煲

配料:冬瓜500克,草鱼250克,食盐、味精、植物油适量。

做法:冬瓜去皮,洗净切三角块,草鱼剖净,留尾洗净待用。先用油将草鱼(带尾)煎至金黄色,取沙锅一个,其内放入清水适量,把鱼、冬瓜一同放入沙锅内,先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炖至2小时左右,汤见白色,加入食盐、味精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平肝、祛风、利湿、除热。

(五)小满诗词谚语

诗词

小满

夏熟凭小满,籽壮水周全。

未满充足水,要张酷热天。

三农收种管,四月雨来寒。

节令河腾浪,天然物阜年。

谚语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小满未满,还有危险。

小满小满,还得半月二十天。

小满不满,芒种开镰。

三、芒种——夏收夏种繁忙的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太阳到达黄经75°时是芒种。芒种是代表着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典型的表现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是这个忙碌的时节最好的注释。

(一)芒种历法气象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每年在6月6日或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芒种是反映物候的节令。“芒”就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如大麦、小麦开始成熟,将要收割,“种”就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 (二)芒种习俗节日

高考

每年6月7~9日,是全国普通高校的考试

时间,牵扯着千千万万家长和考生的心,考试

期间天气如何,不仅是考生而且家长都非常关

心的。特别是南方是否有暴雨天气,对考生能

否安全、准时赶赴考场关系很大,是家长、交

管部门、各地教育部门都特别关注的。另外,高温天气对考生的睡眠、饮食以及考场发挥也有影响。

端午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每隔两年就有一次端午节出现在芒种期间,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四大节日之一,并有“端午龙舟水”之说。由于在5月底到6月初,江南、华南降雨既多又强,南方除了做好防汛工作外,各地举办的龙舟赛最好避开有大雨的日子。

(三)芒种养生保健

芒种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进人梅雨季节,持续阴雨,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十分闷热,各种物品容易发霉,蚊虫开始孳生,极易传染疾病。

精神调养方面,应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忌恼怒忧郁,这样可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

起居方面,要顺应昼长夜短的季节特点,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但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旺盛的阳气,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中午最好能小睡一会,时间以3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以解除疲劳,利于健康。

(四)芒种应时食谱

芒种节气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

降胃火:冬瓜汤

冬瓜性寒,能清降胃火,养胃生津,使人食量减少,促使体内淀汾、糖转化为热能,而不变成脂肪。同时冬瓜有抗衰老的作用,久食可保持皮肤洁白如玉,润泽光滑,并可保持形体健美。最重要的,冬瓜还有良好的清热解暑功效。

取带皮冬瓜一斤、海带二两、陈皮一小块、瘦猪肉四两。将冬瓜皮、带皮、切块,瘦猪肉切块。海带泡水、切段,水煮滚后加入所有的材料,先以大火煮10分钟,然后转文火煮2个小时,最后再加入调味料。 (五)芒种诗词谚语

诗词

五律 芒种节

芒种忙忙割,农家乐启镰。

西风烘穗海,机械刈禾田。

税赋千年免,粮仓万户填。

麦收秧稻插,秋囤再攀巅。

谚语

芒种忙,麦上场。

夏季农活繁,做好收、种、管。

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

四、夏至——炎热将至,日最长、夜最短的节气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为夏至。夏至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史记·封神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谚语说“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过了夏至就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

(一)夏至历法气象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达到黄经90度时,为夏至日。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

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

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

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

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

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二)夏至习俗活动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三)夏至起居养生 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

绿叶菜和瓜果类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白菜、苦瓜、丝瓜、黄瓜等,都是很好的健胃食物。而面条,也是夏至后被推荐的美食之一。在中国北方流行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尤其是凉面,既能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四) 夏至应时食谱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冬瓜豆腐排骨汤

【材料】排骨、冬瓜、豆腐。姜片、葱段。料酒、白胡椒粉、精盐、香油。

【步骤】1.准备好材料,排骨辗成小段,冬瓜、豆腐切块。

2.葱切段、姜切片。

- 21 -

3.水中倒入一勺料酒、两片姜片,煮开后放入排骨,焯去血沫。

4.焯好的排骨洗干净,放入锅内,加凉水、葱段、姜片。(水要一次放够,中间不再加水)

5.大火煮开后改中小火1个小时,然后放入冬瓜,煮20分钟后放入豆腐。

6.再煮20分钟,放入一勺料酒,一勺盐(根据自己口味),少许白胡椒粉,少许香油即可。

(五)夏至诗词谚语

诗词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谚语 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五、小暑——天气开始炎热的节气

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即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一)小暑历法气象

每年阳历的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从小暑开始,炎炎似火的盛夏正式登场了。”暑,即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小热,意指极端炎热的天气刚刚开始,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这一气候特征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基本符合。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挚。”小暑时节大

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

浪。在这一节气中,

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

的高空中活动。

(二)小暑民间习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

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

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三)小暑养生保健

- 22 -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四)小暑应时食谱

蚕豆炖牛肉

[配料] 鲜蚕豆或水发蚕豆120克,瘦牛肉250克,食盐少许,味精、香油适量。

[做法] 牛肉切小块,先在水锅内氽一下,捞出淋水,将沙锅内放入适量的水,待水温时,牛肉入锅,炖至六成熟,将蚕豆入锅,开锅后改文火,放盐煨炖至肉、豆熟透,加味精、香油,出锅即可。

[功效] 健脾利湿,补虚强体。 (五)小暑诗词谚语

诗词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全唐诗补编】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谚语

小暑小禾黄。

小暑吃芒果。

小暑温暾大暑热。

六、大暑—— 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大暑在二十四节气之十二节气。于公历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为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的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一)大暑历法气象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汉族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 23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

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

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

为频繁。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

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

也最旺。

(二)小暑节日民俗

喝暑羊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枣庄市,不少市民大暑这天到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

吃凤梨

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汉族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三)大暑养生保健

著名医家李时珍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

《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四)大暑应时食谱

薏米小豆粥

薏米20克,赤小豆30克,大米100克,水适量。将薏米、赤小豆用冷水浸泡2小时,大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同煮成粥,能健脾渗湿、清热消暑。

(五)大暑诗词谚语

诗词

消暑

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

- 24 -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谚语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第四讲 二十四节气之秋

一、立秋——秋季开始的节气 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另外,秋还有庄稼快成熟的含义。

(一)立秋历法气象

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立秋以后,

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

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

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

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

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二)立秋习俗活动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忙得不亦乐乎!但忙中也有乐趣,常见一些青年人和十余岁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田间里正是他们玩耍、做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他们还上树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锅里,烧制出来。有荤有素,百味俱全。他们还把打来的柿子,弄来的红苕,放在土窑洞里,温烧一个时辰,就会变成香甜的柿子。这种秋田里的乐趣,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三)立秋养生保健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 25 -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

(四)立秋应时食谱

醋椒鱼:

[配料]黄鱼1条,香菜、葱、姜、胡椒粉、黄酒、麻油、味精、鲜汤、白醋、盐、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黄鱼洗净后剞成花刀纹备用,葱、姜洗净切丝。油锅烧热,鱼下锅两面煎至见黄,捞出淋干油;锅内放少量油,热后,将胡椒粉、姜丝入锅略加煸炒,随即加入鲜汤、酒、盐、鱼,烧至鱼熟,捞起放入深盘内,散上葱丝、香菜;锅内汤汁烧开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搅匀倒入鱼盘内即可。

[功效] 健脾开胃,填精,益气。

(五)立秋诗词谚语

诗词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谚语

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

男女老少齐努力,战天斗地夺高产。

二、处暑——炎热即将过去的节气

每年公历的8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去也。处暑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一)处暑历法气象

处暑时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华南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华南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华南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华南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

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

(二)处暑习俗活动

开渔节

- 26 -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三)处暑养生保健

处暑期间,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

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人

们在入秋处暑后常常会伴有懒洋洋的疲劳感,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为防止秋乏影响

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就需要调整夏天以

来晚睡的作息习惯和方式,做到早睡早起、适

当午休、多伸懒腰,有助于缓解秋乏。

早晚添衣,睡觉盖被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早晚气候温差大,早晨夜间要注意添加衣服,晚上就寝要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胃病复发,尤其应注意预防感冒。

(四)处暑应时食谱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百合莲子汤

[配料]干百合100克,干莲子75克,冰糖75克。

[做法]百合浸水一夜后,冲洗干净。莲子浸泡4小时,冲洗干净。将百合、莲子置入清水锅内,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改文火续煮4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安神养心,健脾和胃。

(五)处暑诗词谚语

诗词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谚语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热熟谷,粒实鼓。

- 27 -

三、白露——天气转凉,出现露水的节气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时是白露。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称之为露。

(一)白露历法气象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故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农历8月,正是公历9月的“白露”节,这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沙锥、麦鸡,特别是大雁,便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风清之夜,好像给人传书送信——天气冷了,要收割的庄稼赶紧收吧,并备好寒衣,迎接“三秋”大忙季节的到来。

(二)白露习俗活动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表示,处暑还会热,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在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节气,就不能赤膊露体了,会着凉受寒。 清茶 说到白露,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

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时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买点白露茶。

(三)白露养生保健

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

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

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

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机体的损伤,影响了学

习和工作,在此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白露

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

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

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凡是

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最常见的有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胡椒等,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不同的属性,其作用不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个人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饮食结构。

(四)白露应时食谱

白露时节的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 - 28 -

消化的平补食品。

莲子百合煲

配料:莲子、百合各3克,精瘦肉200克。

做法:莲子、百合清水浸泡30分钟,精瘦肉洗静,置于凉水锅中烧开(用水焯一下)捞出。锅内重新放入清水,将莲子、百合、精瘦肉一同入锅,加水煲熟(可适当放些精盐、味精调味)。

功效:清润肺燥,止咳消炎。 (五)白露诗词谚语

诗词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谚语

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 杈子耳子继续去,上午修棉下午摘。

四、秋分——昼夜等长的节气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其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平分了秋季。“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后,气温降低的速度将会明显加快,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

(一)秋分历法气象

“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二)立秋习俗活动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 - 29 -

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

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

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

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

酒代替。

(三)秋分养生保健

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四)秋分应时食谱

油酱毛蟹

[配料]河蟹500克(海蟹亦可),姜、葱、醋、酱油、白糖、干面粉、味精、黄酒、淀粉、食油各适量。

[做法]将蟹清洗干净,斩去尖爪,蟹肚朝上齐正中斩成两半,挖去蟹鳃,蟹肚被斩剖处摸上干面粉。将锅烧热,放油滑锅烧至五成熟,将蟹(摸面粉的一面朝下)入锅煎炸,待蟹呈黄色后,翻身再炸,使蟹四面受热均匀,至蟹壳发红时,加入葱姜末、黄酒、醋、酱油、白糖、清水、烧八分钟左右至蟹肉全部熟透后,收浓汤汁,入味精,再用水淀粉勾芡,淋上少量明油出锅即可。

[功效]益阴补髓,清热散瘀。

(五)秋分诗词谚语

诗词

中秋对月

【唐】李频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谚语

勿过急,勿过迟,秋分种麦正适宜。

- 30 -

秋分麦粒圆溜溜,寒露麦粒一道沟。

五、寒露——天气转凉渐冷的节气

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标志。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了。

(一)寒露历法气象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

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

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

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

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

菊花已普遍开放。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二)寒露习俗活动 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三)寒露养生保健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四)寒露应时食谱

进入寒露,此后天气逐渐转冷,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这一时节又是各种疾病的多发期,所以要因时制宜,安排好日常的饮食起居,增强机体免疫力。 大枣莲子银杏粥

原料:百合30克、大枣20枚、莲子20克、银杏15粒、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莲子先煮片刻,再放入百合、大枣、银杏、粳米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粥稠时加入冰糖稍炖即成。

功效:养阴润肺,健脾和胃。 (五)寒露诗词谚语

诗词

寒露

【当代】韦凯

寒寒树栖鸦,露露水中花。浅井泛皎月,静秋知天涯。

谚语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

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

六、霜降——露水凝结成霜的节气

公历每年10月23日或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时为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露水凝结成霜,可见天气更冷了。此时节,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一)霜降历法气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

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我国古代将霜降

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

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

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

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

入冬眠状态中。

(二)霜降习俗活动

不同的地方在霜降时有不同的习俗,比如福建人吃柿子、山东人吃萝卜。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各地还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三)霜降养生保健

秋末时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多吃生津润燥、宣肺止咳作用的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萝卜等食物,搓揉迎香穴鼻翼两侧,练练呬“嘶”音字功等,都有助于我们预防呼吸道疾病。

天气逐渐变冷,身体局部保暖不当或人体为适应寒冷的刺激而有所增加的新陈代谢等原因,使得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的发病随之增多。尤其是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一定要坚持医生的指导治疗,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

(四)霜降应时食谱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时节,此时阴气更甚于前,植物开始凋零。

白果鸡蛋

【原料】鸡蛋l枚,白果2枚。

【制作】将蛋的一端开一小孔,将白果2枚放入蛋白,以纸封口,隔水蒸熟食之。

【功效】增加营养,补阴消炎。 (五)霜降诗词谚语

诗词

泊舟盱眙

韦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谚语

秋雨透地,降霜来迟。 秋雁来得早,霜也来得早。

第五讲 二十四节气之冬

一、立冬——冬季开始的节气

每年的阳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时为立冬。立冬预示着冬季的开始,标志着寒露天气的到来,也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含义。

(一)立冬历法气象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二)立冬习俗活动 食俗 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三)立冬养生保健 从立冬开始,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以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立冬时节的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祖国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

(四)立冬应时食谱

黑芝麻粥

配料: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做法: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

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补益肝肾,滋养五脏。注:本方更适于中

老年体质虚弱者选用,并有预防早衰之功效。 (五)立冬诗词谚语

诗词

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 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谚语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

二、小雪——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的节气

公历每年11月22日或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时为小雪。“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气。雪是寒冷天气的标志物。小雪则标示“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足,因此称做小雪。

(一)小雪历法气象

小雪,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与

程度,进入小雪节气,意味着气温持续走低,天气

寒冷,降水状态由雨变成雪。小雪与雨水、谷雨等

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多少的节气,它不同于我

们日常所指降雪强度较小的小雪。如果说前面节气

中白露、寒露、霜降是因气温下降水汽凝为水珠,

发展到冷凝为霜,那么,小雪则是寒气降至零下凝为雪。从节气名称的变化中可看出古人的活动规律——看天生活,以节气的变化安排生活与农事。

(二)小雪习俗活动

腌腊肉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三)小雪养生保健

注意润燥

1.适当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和湿度,远离干燥和流感。

2.对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

多吃含叶酸的蔬果抗抑郁

1.要保持愉悦心态,可以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

2.要常食菠菜、猕猴桃、牡蛎、橘子、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因为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叶酸,可以帮助抵抗抑郁。

(四)小雪应时食谱

当归火锅

制作原料:鱼肉400克,盐、味精各少许,冻豆腐3块、白菜适量。冬菇5个,鸡汤5碗,当归30克切薄片。

制作方法:先将白菜斜切成片,香菇泡软、洗净切丝,鱼肉切成薄片,冻豆腐切成小块,再将鸡汤放入火锅内,并将切好的当归片全部放入火锅内。用大火煮开后,再用文火煮20

钟,使当归的药效成分煮出来,加适量盐、味精等调味,然后再将鱼片、豆腐、白菜、香菇等下锅,煮开即可食用。

活血御寒,温暖身体,可促进生命力旺盛,若常吃可增进皮肤容颜的健美。

适宜人群:适于肿腐患者,身体发冷、贫血、代谢障碍人样。 (五)小雪诗词谚语

诗词

小雪日戏题绝句

【唐】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小雪

【唐】李咸用

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

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谚语 节到小雪天降雪,农夫此刻不能歇。

继续浇灌冬小麦,地未封牢能耕掘。

三、大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节气

公历每年的12月7日前后,视太阳到达黄经255°为二十四节气之大雪。《月令七十二

候集解》所说:“大者,盛业,至此而雪盛也。”其意为,天气更加寒冷,雪量增加。

(一)大雪历法气象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

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

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

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

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

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

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

(二)大雪习俗活动

腌肉

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

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三)大雪养生保健

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样的谚语。萝卜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还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凉解毒。郑板桥有一幅养生保健联也提到过萝卜与茶:“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萝卜的养生、保健、药用效应与茶有着相融之处。 养生家提出,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如我国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惯,常吃此类粥有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此外,还可常食有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等。

(四)大雪应时食谱

木耳冬瓜三鲜汤

配料:冬瓜150克,水发木耳150克,大米15克,鸡蛋1个,食盐、水淀粉、味精、麻油各适量。

做法:

1、将冬瓜去皮洗净切成片;木耳、大米洗净备用;鸡蛋打匀摊成蛋皮后切成宽片备用;

2、锅内加鲜汤上火烧开,下入米、木耳煮沸5分钟,再将冬瓜放入,开锅后撒入食盐、淀粉,起锅前倒入蛋皮,淋上麻油数成。

功效:生津除烦,清胃涤肠,滋补强身。 (五)大雪诗词谚语

诗词

大雪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谚语

大雪节气的寒、暖、风、雪等异常天气现象的出现,均对未来的天气有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大雪不冻倒春寒(桂)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黑)

-大雪晴天,立春雪多(冀)

-大雪不寒明年旱(冀)

-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皖)

四、冬至——寒冬到来,日最短、夜最长的节气

古时人们对冬至的理解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即是冬至。自此起,气温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一)冬至历法气象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

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

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

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

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

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

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

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二)冬至习俗活动

冬至国人历来很重视。冬至日也称“冬节”,由来已久,明清两代皇帝例行在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即“冬至郊天”,仪式非常隆重。是日,百官纷纷向皇帝进贺表,互相投送名刺祝贺。民间,大多要在这一天改善伙食,北京地区流行一句俗语:“冬至饺子腊八粥。”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意思。也有说“冬至馄饨腊八粥”的,据说吃肉馄饨能保住元气,抵御严寒。而在高寒地区,则流行冬至日吃肉,有道是“冬至不吃肉,冻掉脚指头”,因此,不管穷家富户,这一日都要煮肉吃,并以肉食馈赠亲友,也是为了御寒和养生。所以冬至成为大人孩子们企盼的节日。 (三)冬至养生保健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2.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四)冬至应时食谱

麻油拌菠菜

[配料]菠菜1斤,食盐、麻油适量。

[做法]菠菜洗净,开水焯熟,捞出入盘,加入适量食盐,淋上麻油即可。

[功效]通脉开胸,下气调中,止渴润燥。 (五)冬至诗词谚语

诗词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谚语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五、小寒——天气开始寒冷,且越来越冷的节气

公历每年1月5日或6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85

°时为小寒。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一过,正式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寒天。

(一)小寒历法气象

小寒中的三候,其物候反映分别是:“一候雁北

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在候鸟中,一候,阳

气已动,大雁开始向北迁移,但还不是迁移到我国的

最北方,只是离开了南方最热的地方;二候,喜鹊此

时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到了三候,野鸡也感到了

阳气的滋长而鸣叫。

小寒时节,除南方地区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主要是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在冬前浇好冻水、施足冬肥、培土壅根的基础上,寒冬季节采用人工覆盖法也是防御农林作物冻害的重要措施。

(二)小寒习俗活动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南京吃菜饭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三)小寒养生保健

冬季宜早睡晚起,所以锻炼的时间最好在日出后,气温略高时才开始锻炼。如遇早晨时出现大风、大雾、寒流冷空气,不宜进行露天锻炼,可在室内或阳台上进行锻炼。

由于天气寒冷,体表的血管遇冷收缩,血流缓慢,肌肉的粘滞性增高,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度降低。所以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暖身活动,准备动作做好,可避免锻炼时发生运动损伤。暖身准备活动可做一套广播操、拍打手足肌肉、擦面、慢跑等。

(四)小寒应时食谱

羊肾红参粥:

鹿肾(或羊肾)1只,红参3克,大米100克,调料少许。将羊肾切开,剔去内部白筋,切为碎末,红参打为碎末,大米洗净,加入适量水及调料,煮1小时食用。有益气壮阳、填精补髓的作用,适用于虚弱无力、腰膝酸软、畏寒怕冷、耳聋耳鸣、性功能减退等肾阳不足的人群。

(五)小寒诗词谚语

诗词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

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

未作愁红怨绿看。 谚语

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北风吼。

窖坑栏舍要防寒,瓜菜薯窖严封口。

六、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节气

公历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四节气。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一团。”此时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融,呈现出冰天雪地的严寒景色。

(一)大寒历法气象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二)大寒习俗活动

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

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

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

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

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

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又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

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

(三)大寒养生保健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此时应该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

(四)大寒应时食谱

糖醋胡萝卜丝

配料:胡萝卜半斤,姜、糖、醋、盐、味精、植物油适量。

做法:胡萝卜洗净切丝,生姜切丝备用。炒锅烧热放油(热锅凉油)随即下姜丝,煸炒出香味倒入胡萝卜丝,煸炒2分钟后,放醋、糖、继续煸炒至八成熟,加入盐至菜熟后入味精调味,盛盘即可。

功效:下气补中,利胸膈,调肠胃,安五脏。

(五)大寒诗词谚语

诗词

大寒吟

【宋】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谚语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春节)。

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农历)。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 41 -


    相关文章

    2017高考时政热点专题精选

    高考热点专题精选(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论述摘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 1.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 ...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指 ...

    [二十四史]繁体豪华大字本

    本文由猫咪乖乖兔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二十四史>繁体豪华大字本 二十四史> 作 者: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出版社: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 ...

    [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合集)

    中华民族文化荟萃大全 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特征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趣话系列大全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商帮 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王岳川) 中国人的两大致命缺点 三糊涂: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集体趴下的 三糊涂:中国传统知 ...

    "二十四节气"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一.背景材料 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

    孝感与孝文化

    孝感与孝文化 陈宇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历史地理专业,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对生命及生命本源的尊重,并且将孝由此推开及至社会,形成"博爱"与"广敬&quo ...

    全国性传统节庆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值分析

    第31卷第2期(2013年第2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No.2Vo ...

    中华民俗 少数民族习俗

    中华民俗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 56个民族56朵花 重阳节 山花秋韵九月九 沙俄移民的后裔:俄罗斯族 广西的土著民族:仫佬族 自己的领袖:乌孜别克族 山里的放牧人:柯尔克孜族 火一样的热情 酒一样的风情 彝族 诗的家乡 歌的海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 浏览字号:小 中 大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1954 年 9 月 20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序 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 终于在中国共产 ...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中国政府网 2016-0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66号 <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已经2016年1月13日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 李克强 2016年2月6日 国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