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_王春艳

2005年9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ep.2005                     第38卷第3期JournalofYanbi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38 No.3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

王春艳, 李瑞林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457)

[摘要]从1690年到今天,美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美国城市化不同于

其它国家城市化的个性特征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内生的自我发展、跳越性、流动性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特点;郊区化

[中图分类号]F299.712   [文献标识码[0077205

  ,场的迅速扩大,,规模不断扩大,空间结构也由单核心演变为多核心结构。在19世纪至20世纪期间,就从农村社会转变为了城市社会,至今已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并且在持续的城市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趋势。从整体上说,美国的城市化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因素密切相关,但它所具有的一般规律对我国城市化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美国城市化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美国城市发展开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关系以及自然优势,主要集中于美国东海岸,主要是港口城市如纽约(1625年)、波士顿(1630年)、查尔斯顿(1680年)、费城(1682年)。化的产物,工业化的发展促使城市手工作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引发了非农人口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农业人口。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50%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阶段为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还未开始,但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本时期城

收稿日期:2005-04-28

),女,内蒙古赤峰人,南开大学经济作者简介:王春艳(1979—

研究所,在读博士。

市化具有以下特点:

(1),。1690年,人口超过2500人的城市只有4,当时最大的城市波士顿仅拥有人口7000人。1690-1820年间,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是城市人口比例却从1690年的8.3%降到1970年的5.1%,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农村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的时期,1820年又增至7.2%(见表1)。

表1 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1690年-1990年)年代

[***********][***********]319903

2500人以上的

总人口

(:)

城市人口比例

(%)

城市数目

[***********][**************]

   0.21

3.99.631.450.2105.7131.7178.5178.5248.7  8.3

5.17.219.828.251.256.563.164.761.6

 用3表示1960年人口普查定义的新地区

 来源:1690年数据来自布里登博(1938)以及美国历史统计。其他数据来自1960年人口普查第1卷、人口特征、美国概要1-14-15以及1992年的统计概要。

(2)农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制造业以及其他服务业。1974年,普赖斯研究波士顿、费城和纽约三大城市的结果表明,当时平均23%的人口受雇于商业,24%的人

・77・

口受雇于制造业,50%从事服务业,4%的人口在政府部门工作。可见,尽管当时港口城市以商业中心闻名(主要与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进行贸易),但工业和服务部门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

(3),开始出现。19世纪初,美国城市主要分布于东海岸,,城市半径一般不超过一到二英里,畜力、风力、帆船是最重要的动力和运输手段。美国独立初期,依靠天然河流、开凿运河以及修建铁路,中西部也开始出现新城镇。

(4)东海岸城市的迅速发展为城市化奠定了基础。这些城市大多地理位置优越,既拥有优良的港口以及富饶的腹地,又靠近适于航行的河流(顿);,又是商人的聚集地。化的基础,、加速及初步完成时期(1830年-1920年)要的时期,尤其是内战后,美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因此,以南北战争为界,将这一时期分为内战前和内战后两个阶段。

内战前(1830年-1865年),这一时期比较显著的特点是:

(1),即先有了工业,有了,发展。在美国工业化早期,城市集中于工业化开始的地方,即美国东北部。城市人口比例由1820年的7%上升到1860年的20%,且在1820-1860年期间,城市人口以平均每十年57%的速度得到增长。随之,城市规模相应增大:1820年,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1座;而到1860年,则增加到9个。

(2)交通运输技术的改善以及西进运动,带动了西部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和五大湖区。西部贵重金属的发现和开采,使旧金山湾地区和科罗拉多州北部派克峰一带出现了很多矿业城镇。这一时期,由于制造业不断趋向东北部,区域经济的分化现象开始出现。1840年,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地区的非农产业就业份额分别达38%和32%,而其余地区却为10%和18%。

内战后(1865年-1920年),美国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加速且基本同步进行。19世纪末,美国基本完成工业化;20世纪初,即1920年美国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呈现如下特点:・78・

(1)制造业带形成,城市化加速。在此期间,美

国的工业经济成熟,顺利地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据韦斯(1974年)的研究,此阶段近50%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50%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一小部分从事农业。由于工业化向西部转移,在五大湖周围的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制造业带。城市化速度在这一阶段也最为迅速,城市人口比例由1860年的19.8%上升至1920年的51.2%,标志着城市化基本完成。

(2)农奴制度废除,南部城市化启动。农奴制度,,人口开始流,,铁路开始动工。,便重复了北方走过的道路。,尽管美国南北两地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美国立国时的老区,农业人口相对集中,南方更是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社会。因此,可以看出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实现工业化,以先进的工业社会代替落后的农业社会。

(3)交通革命促使城市化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铁路网的完善,尤其是横贯东西大铁路的建设,加强了东西经济的联系,人流、物流、资金流开始自东向西流动,促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向西推进。

(4)城市内部空间向多中心结构发展。一战爆发时,美国的城市结构已经定型:高楼大厦分布在市中心,而市区中心又根据功能划分为金融、零售、法律以及其它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居住区向外发展,城市呈多中心发展。由于东西以及南北联系加强,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区域不均衡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5)这一时期,美国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郊区化开始出现。由于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运输费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原因,大量的人口和产业活动还是集中在市中心,并且通过不断的竞争和兼并,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第三阶段(1920年-现在)为郊区化时期。1920年以后,美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即郊区化阶

段,郊区化在美国大都市区尤为明显。不同于欧洲的郊区化,展,即城市管辖范围随着微观个体包括各类企业、居民户、政府区位向郊区转移自然向郊区延伸。另外,美国政府在此,郊区化虽然促进了美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同,城乡差别缩小,但也造成了老城中心的

衰落。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中心的经济状况有所恢复。以二战为界,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郊区化开始(1920年-1945年)和郊区化加速阶段(1945年-现在)。在郊区化开始阶段,尽管人口以及各个产业的区位在市中心附近的集中的态势已经发生改变,距离中心比较远的区位越来越受到人口和产业的青睐,出现郊区化趋势,但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人口以及产业郊区化趋势并不很明显,特点也不很鲜明。

相比较而言,1945年以后的郊区化更值得探讨。二战后,美国大都市区的郊区化加速,有的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市中心日益凸显的劣势所致,如地价上涨、生活质量下降等,这种观点认为郊区化的实质是逆城市化,对立。但我们认为,一定阶段,、通讯技术、,下,城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重新分布的必然结果,郊区化的实质是城市功能在地域上的横向延伸或大都市区化,这种观点强调市区与郊区的联系与合作,更符合美国郊区化的发展现状。而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的特点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城市人口密度下降速度明显加快了。平均人口密度由1950年的每平方英里的6536人,减少

[1]

到1990年的每平方英里3783人。

(2)城区人口比例以及就业岗位比例一直下降,而郊区人口以及就业比例却持续上升(见表2)。

表2 美国城区、郊区的人口、就业岗位

比例变化(1950年-1990年)[2]

年代

[***********]90

此时的郊区只有居住功能,而不具有就业和商业功

能。据统计,早在1930年,美国就已拥有汽车

[2]

2700万辆,达到每千人拥有211辆汽车。1960-1990年,汽车拥有量从6200万辆上升到15700万

辆,每千人拥有汽车量由361辆增加至631辆。自汽车普及后,城市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展至郊区,郊区逐渐成为就业和商业的次级中心。

二是交通运输技术的改善。20世纪20年代以前,制造业的市内商品运输主要依赖马车,区际大部分原材料和产品运输依靠铁路。二战后,由于公路质,使得卡车的,比较显著的是洲际高速公路计划和住房贷款政策。在此政策下,环城公路周边的廉价农地成为建设郊区住宅、商场、工业园和停车场的理想地段,引发了城市中心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政府采取的低首付、固定利率的长期抵押贷款及相关的配套政策,对战后第一批郊区住宅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税收政策也使得购买郊区住宅更加容易。20世纪50年代,美国又提出了在郊区建设小城市的建议。60年代后,实行示范城市试验计划,实现分散型城市化。这些城市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郊区化。

郊区化的加速缩小了城郊差别,促进了大都市区的形成,也造成了中心城市不同程度的衰落。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郊区化过程缓解了中心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中心城市在人口和产业外迁,经历“产业空洞化”的阵痛后,实现了功能的转变,完成了工业经济向服务性经济的转换和升级。其居住、生产职能逐步削弱,而其流通、信息等服务性功能趋于强化,成为信息交换和经济决策的中心。

2 美国城市化的相关经验借鉴美国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城市化,截至20世纪末期,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纵观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可以发现美国城市化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这表现为:

2.1 内生作用为主的自我发展

城区郊区

人口(%)就业岗位(%)人口(%)就业岗位(%)

5749434037

7063555045

4351576063

3037455055

(3)都市区数量以及规模不断增大。1940至1990年,美国都市区从138个上升到335个,人口

[3]

份额从51%上升到77.5%。

这一时期郊区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汽车的普及。郊区化初期,迁往郊区的人口数量有限,仅限于富人和部分中产阶级,他们的就业岗位仍然在城市,因此与中心城市之间保持较高的通勤率,

不同于中国的城市化甚至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美国城市化进程较少受外生的偶然的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如战争、自然灾害、行政干预等,而是由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自发导致。

・79・

美国建国之初,经济活动偏于东北部。19世纪初期,商业贸易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内战后至20世纪2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鼎盛阶段,中西部成为新的重工业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科技和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太平洋沿岸后来居上,成为高科技聚集区,落后的南部也随之异军突起。在区域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中,城市由小到大,由孤立状态到形成城市体系,由一般城市扩展到大城市区,由高度城市化到大规模郊区化,最后到大都市区的不断扩展,形成由发散到收敛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由点状、线状再到面状的内生发展过程。虽然在此期间,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只起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还是内生因素,业结构动态变化、2.2 各在30%左右,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美国工业以

及城市的地理分布由工业化初期的不均衡性,在内战后逐步走向均衡的过程。人口自由流动促进了美国城市化,人口区际迁移过程与美国区域发展以及城市化由发散走向收敛过程恰好一致。

综上所述,美国城市化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具有脉络清晰的阶段性特征,但其城市化过程也呈现出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同的“S”形曲线,这是美国城市化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共性所在,也是其典型性所在。无论个性还是共性,,。

,,美国走过了工场手工业时代、制造业时代和信息产业化时代,经济中心由东向西、向南依次推进,区域经济由不均衡走向相对均衡。棉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飞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相继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美国城市化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表明,城市化的起始动因是工业化,由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渐趋减弱,服务业或第三产业代之而起,继续拉动城市化。其原因在于,工业化初期,城市化源于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而且在非农产业就业中,服务业的增长带动效应越来越大。据统计,截至20世纪末期,美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几乎达到制造业的3倍,也就是说,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不争的事实,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固化,缺乏弹性和持续性,产业结构的低级化以及产业结构趋同,第三产业严重不足等,一些城市的主导产业的萎缩往往导致城市的衰落,影响城市化进程。但对我国而言,城市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并非只是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城市产业承担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而一味追求产业结构升级将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就业。因此,我国要促进城市化,城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村人口进城市就业的需要。

其次,要充分发挥大都市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美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都市区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以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为代

美国东北、,,独立后逐步取得的西部领土,最初只有印第安人部落生存,几乎荒无人烟,更无城市可言。这种独特的历史发展特性,决定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不像东部地区那样走传统的农业垦殖先行而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循序渐进式的道路,而是超越农业发展阶段的跳跃性城市化,这主要基于西部的特定环境。首先,西部开发之初,矿业开采先行,矿业营地便成为城镇的雏形。投资者、工人和商人不断集中,为采矿服务的各类行业也相继应运而生。为维护治安,各类管理机构也相继产生,营地呈现了城市文明的初级阶段。不可否认,大部分采矿营地随矿源枯竭而逐步消失,只有少数日后发展为固定的城镇。然而在此过程中,城市文明并未随之而去,相反,在人口的流动当中得以繁衍和升华,为以后城市的大规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美国城市化不仅与工业化同步,还与西部开发同步。正是由于这种跨越农业社会的跳跃性特征,美国西部城市化不用背负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发展速度更快,很快超越东部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3 要素流动性以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

美国城市化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以人口流动性最为明显。人口自由迁移一方面归功于美国人天生好动和勇于冒险的性格,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铁路网、公路网建设以及汽车的普及。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人口迁移,使得人口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均衡,西部和东北部的人口比例各在20%左右,而南部和中北部的人口比例・80・

表的三大都市带的GDP占全美国份额的76%,便是美国多年推行大都市区经济的结果。从我国目前的状况看,推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为了建设大都市区,发挥大都市区经济的龙头作用。虽然区域经济有所发展,但它还受行政区的限制,还没有在城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竞争有序的产业体系和公共设施体系,其经济增长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以2002年的数据为例,我国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区、长三角区、京津冀环渤海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只有38%。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使政府在跨行政区划的规划方面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从而使我国的大都市区

[2]

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再次,发展。,意义。在郊区化的作用下,美国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城市逐渐发展成多中心城市,形成了大都市区,带动了广大地区的发展。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但联邦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政策,使得中心城市职能发生转变并逐步走向复兴。但我国的城市化处于发展阶段,郊区化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将城市郊区化纳入城市整体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建立正确的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向合理的方向发展,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在郊区化发展的同时,提高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功能,发挥其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的作用。

第四,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合理解决老工业城市

的衰退问题。二战后,美国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即服务业的比重日益增加,而传统的制造业的附加值越来越低,这一变化的必然结果是,传统制造业集中的东北部以及中西部城市开始出现衰退,成为所谓的“冰雪带”。美国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复兴这些老工业城市,如利用高新技术重振制造业,通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振兴衰退的老城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老工业城市单一的工业格局等。得益于这些措施,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处于冰雪带的老工业城市开始重新崛起。目前,我国东北老工业城市衰退比较明显,,在33个资源型城市中,1/3克利夫兰等城市的复,推动合理的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我国东北老工业城市的衰退,不但是工业城市内在发展机制的必然结果,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体制转型的滞后。因此,东北老工业城市的振兴除了借鉴美国的一般性经验外,更需要转变体制,转变政府行为和企业经营机制。

[参考文献]

[1]FinancialStatisticsofCities1920,1930;CountyandCity

Book,1949,1952,1962,1972,1982,1988,1994.[2]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9.201,201.

[3]SukkoKimandRobertA.Margo“,HistoricalPerspective

onU.S.Geography”[J].HandbookofRegionalandUrbanEconomics,2003,Volume4,August.

[4]陈明,美国150年城市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

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4,(8).

AnalyzingtheCharacteristicsoftheUrbanizationProcessintheUnitedStates

WANGChun2yan, LIRui2lin

(InstituteofEconomy,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457,China)

Abstract:TheAmericanurbanizationprocessfallsintothreestagesfrom1690topresenttime:pre2urbanization,practicalcompletionoftheurbanization,andsuburbanization.Endogensis,paroxysmalandliquidityarethethreedistinctivefeaturesoftheAmericanurbanizationprocess,fromwhichsomegeneralrulescanbedrawntofacilitatetheurbanizationprocessinChina.

Keywords:theUnitedStates;urbanization;characteristics;suburbanization

・81・

2005年9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ep.2005                     第38卷第3期JournalofYanbi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38 No.3

美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经验借鉴

王春艳, 李瑞林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457)

[摘要]从1690年到今天,美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美国城市化不同于

其它国家城市化的个性特征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内生的自我发展、跳越性、流动性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特点;郊区化

[中图分类号]F299.712   [文献标识码[0077205

  ,场的迅速扩大,,规模不断扩大,空间结构也由单核心演变为多核心结构。在19世纪至20世纪期间,就从农村社会转变为了城市社会,至今已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并且在持续的城市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趋势。从整体上说,美国的城市化与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因素密切相关,但它所具有的一般规律对我国城市化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美国城市化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

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美国城市发展开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关系以及自然优势,主要集中于美国东海岸,主要是港口城市如纽约(1625年)、波士顿(1630年)、查尔斯顿(1680年)、费城(1682年)。化的产物,工业化的发展促使城市手工作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引发了非农人口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农业人口。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50%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阶段为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还未开始,但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本时期城

收稿日期:2005-04-28

),女,内蒙古赤峰人,南开大学经济作者简介:王春艳(1979—

研究所,在读博士。

市化具有以下特点:

(1),。1690年,人口超过2500人的城市只有4,当时最大的城市波士顿仅拥有人口7000人。1690-1820年间,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是城市人口比例却从1690年的8.3%降到1970年的5.1%,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农村人口增长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的时期,1820年又增至7.2%(见表1)。

表1 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1690年-1990年)年代

[***********][***********]319903

2500人以上的

总人口

(:)

城市人口比例

(%)

城市数目

[***********][**************]

   0.21

3.99.631.450.2105.7131.7178.5178.5248.7  8.3

5.17.219.828.251.256.563.164.761.6

 用3表示1960年人口普查定义的新地区

 来源:1690年数据来自布里登博(1938)以及美国历史统计。其他数据来自1960年人口普查第1卷、人口特征、美国概要1-14-15以及1992年的统计概要。

(2)农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制造业以及其他服务业。1974年,普赖斯研究波士顿、费城和纽约三大城市的结果表明,当时平均23%的人口受雇于商业,24%的人

・77・

口受雇于制造业,50%从事服务业,4%的人口在政府部门工作。可见,尽管当时港口城市以商业中心闻名(主要与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进行贸易),但工业和服务部门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

(3),开始出现。19世纪初,美国城市主要分布于东海岸,,城市半径一般不超过一到二英里,畜力、风力、帆船是最重要的动力和运输手段。美国独立初期,依靠天然河流、开凿运河以及修建铁路,中西部也开始出现新城镇。

(4)东海岸城市的迅速发展为城市化奠定了基础。这些城市大多地理位置优越,既拥有优良的港口以及富饶的腹地,又靠近适于航行的河流(顿);,又是商人的聚集地。化的基础,、加速及初步完成时期(1830年-1920年)要的时期,尤其是内战后,美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因此,以南北战争为界,将这一时期分为内战前和内战后两个阶段。

内战前(1830年-1865年),这一时期比较显著的特点是:

(1),即先有了工业,有了,发展。在美国工业化早期,城市集中于工业化开始的地方,即美国东北部。城市人口比例由1820年的7%上升到1860年的20%,且在1820-1860年期间,城市人口以平均每十年57%的速度得到增长。随之,城市规模相应增大:1820年,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1座;而到1860年,则增加到9个。

(2)交通运输技术的改善以及西进运动,带动了西部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和五大湖区。西部贵重金属的发现和开采,使旧金山湾地区和科罗拉多州北部派克峰一带出现了很多矿业城镇。这一时期,由于制造业不断趋向东北部,区域经济的分化现象开始出现。1840年,新英格兰和中大西洋地区的非农产业就业份额分别达38%和32%,而其余地区却为10%和18%。

内战后(1865年-1920年),美国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加速且基本同步进行。19世纪末,美国基本完成工业化;20世纪初,即1920年美国基本实现城市化。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呈现如下特点:・78・

(1)制造业带形成,城市化加速。在此期间,美

国的工业经济成熟,顺利地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据韦斯(1974年)的研究,此阶段近50%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50%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一小部分从事农业。由于工业化向西部转移,在五大湖周围的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制造业带。城市化速度在这一阶段也最为迅速,城市人口比例由1860年的19.8%上升至1920年的51.2%,标志着城市化基本完成。

(2)农奴制度废除,南部城市化启动。农奴制度,,人口开始流,,铁路开始动工。,便重复了北方走过的道路。,尽管美国南北两地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美国立国时的老区,农业人口相对集中,南方更是以种植园经济为主的社会。因此,可以看出城市化的本质就是实现工业化,以先进的工业社会代替落后的农业社会。

(3)交通革命促使城市化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铁路网的完善,尤其是横贯东西大铁路的建设,加强了东西经济的联系,人流、物流、资金流开始自东向西流动,促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向西推进。

(4)城市内部空间向多中心结构发展。一战爆发时,美国的城市结构已经定型:高楼大厦分布在市中心,而市区中心又根据功能划分为金融、零售、法律以及其它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居住区向外发展,城市呈多中心发展。由于东西以及南北联系加强,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的区域不均衡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5)这一时期,美国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郊区化开始出现。由于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运输费用、交易成本、规模经济等原因,大量的人口和产业活动还是集中在市中心,并且通过不断的竞争和兼并,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第三阶段(1920年-现在)为郊区化时期。1920年以后,美国城市化进入新阶段,即郊区化阶

段,郊区化在美国大都市区尤为明显。不同于欧洲的郊区化,展,即城市管辖范围随着微观个体包括各类企业、居民户、政府区位向郊区转移自然向郊区延伸。另外,美国政府在此,郊区化虽然促进了美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同,城乡差别缩小,但也造成了老城中心的

衰落。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中心的经济状况有所恢复。以二战为界,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郊区化开始(1920年-1945年)和郊区化加速阶段(1945年-现在)。在郊区化开始阶段,尽管人口以及各个产业的区位在市中心附近的集中的态势已经发生改变,距离中心比较远的区位越来越受到人口和产业的青睐,出现郊区化趋势,但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人口以及产业郊区化趋势并不很明显,特点也不很鲜明。

相比较而言,1945年以后的郊区化更值得探讨。二战后,美国大都市区的郊区化加速,有的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市中心日益凸显的劣势所致,如地价上涨、生活质量下降等,这种观点认为郊区化的实质是逆城市化,对立。但我们认为,一定阶段,、通讯技术、,下,城市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重新分布的必然结果,郊区化的实质是城市功能在地域上的横向延伸或大都市区化,这种观点强调市区与郊区的联系与合作,更符合美国郊区化的发展现状。而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的特点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城市人口密度下降速度明显加快了。平均人口密度由1950年的每平方英里的6536人,减少

[1]

到1990年的每平方英里3783人。

(2)城区人口比例以及就业岗位比例一直下降,而郊区人口以及就业比例却持续上升(见表2)。

表2 美国城区、郊区的人口、就业岗位

比例变化(1950年-1990年)[2]

年代

[***********]90

此时的郊区只有居住功能,而不具有就业和商业功

能。据统计,早在1930年,美国就已拥有汽车

[2]

2700万辆,达到每千人拥有211辆汽车。1960-1990年,汽车拥有量从6200万辆上升到15700万

辆,每千人拥有汽车量由361辆增加至631辆。自汽车普及后,城市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展至郊区,郊区逐渐成为就业和商业的次级中心。

二是交通运输技术的改善。20世纪20年代以前,制造业的市内商品运输主要依赖马车,区际大部分原材料和产品运输依靠铁路。二战后,由于公路质,使得卡车的,比较显著的是洲际高速公路计划和住房贷款政策。在此政策下,环城公路周边的廉价农地成为建设郊区住宅、商场、工业园和停车场的理想地段,引发了城市中心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政府采取的低首付、固定利率的长期抵押贷款及相关的配套政策,对战后第一批郊区住宅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税收政策也使得购买郊区住宅更加容易。20世纪50年代,美国又提出了在郊区建设小城市的建议。60年代后,实行示范城市试验计划,实现分散型城市化。这些城市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郊区化。

郊区化的加速缩小了城郊差别,促进了大都市区的形成,也造成了中心城市不同程度的衰落。不过值得关注的是,郊区化过程缓解了中心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中心城市在人口和产业外迁,经历“产业空洞化”的阵痛后,实现了功能的转变,完成了工业经济向服务性经济的转换和升级。其居住、生产职能逐步削弱,而其流通、信息等服务性功能趋于强化,成为信息交换和经济决策的中心。

2 美国城市化的相关经验借鉴美国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城市化,截至20世纪末期,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纵观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可以发现美国城市化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这表现为:

2.1 内生作用为主的自我发展

城区郊区

人口(%)就业岗位(%)人口(%)就业岗位(%)

5749434037

7063555045

4351576063

3037455055

(3)都市区数量以及规模不断增大。1940至1990年,美国都市区从138个上升到335个,人口

[3]

份额从51%上升到77.5%。

这一时期郊区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汽车的普及。郊区化初期,迁往郊区的人口数量有限,仅限于富人和部分中产阶级,他们的就业岗位仍然在城市,因此与中心城市之间保持较高的通勤率,

不同于中国的城市化甚至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美国城市化进程较少受外生的偶然的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如战争、自然灾害、行政干预等,而是由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自发导致。

・79・

美国建国之初,经济活动偏于东北部。19世纪初期,商业贸易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内战后至20世纪20年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鼎盛阶段,中西部成为新的重工业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科技和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太平洋沿岸后来居上,成为高科技聚集区,落后的南部也随之异军突起。在区域发展的这几个阶段中,城市由小到大,由孤立状态到形成城市体系,由一般城市扩展到大城市区,由高度城市化到大规模郊区化,最后到大都市区的不断扩展,形成由发散到收敛以及城市空间形态由点状、线状再到面状的内生发展过程。虽然在此期间,美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法规,但这些政策法规只起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还是内生因素,业结构动态变化、2.2 各在30%左右,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美国工业以

及城市的地理分布由工业化初期的不均衡性,在内战后逐步走向均衡的过程。人口自由流动促进了美国城市化,人口区际迁移过程与美国区域发展以及城市化由发散走向收敛过程恰好一致。

综上所述,美国城市化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具有脉络清晰的阶段性特征,但其城市化过程也呈现出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同的“S”形曲线,这是美国城市化与其他国家(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共性所在,也是其典型性所在。无论个性还是共性,,。

,,美国走过了工场手工业时代、制造业时代和信息产业化时代,经济中心由东向西、向南依次推进,区域经济由不均衡走向相对均衡。棉纺织业、钢铁业、汽车业、飞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相继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美国城市化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表明,城市化的起始动因是工业化,由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渐趋减弱,服务业或第三产业代之而起,继续拉动城市化。其原因在于,工业化初期,城市化源于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工业化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而且在非农产业就业中,服务业的增长带动效应越来越大。据统计,截至20世纪末期,美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几乎达到制造业的3倍,也就是说,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不争的事实,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固化,缺乏弹性和持续性,产业结构的低级化以及产业结构趋同,第三产业严重不足等,一些城市的主导产业的萎缩往往导致城市的衰落,影响城市化进程。但对我国而言,城市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并非只是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城市产业承担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而一味追求产业结构升级将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就业。因此,我国要促进城市化,城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村人口进城市就业的需要。

其次,要充分发挥大都市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美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大都市区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以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为代

美国东北、,,独立后逐步取得的西部领土,最初只有印第安人部落生存,几乎荒无人烟,更无城市可言。这种独特的历史发展特性,决定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城市化不像东部地区那样走传统的农业垦殖先行而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循序渐进式的道路,而是超越农业发展阶段的跳跃性城市化,这主要基于西部的特定环境。首先,西部开发之初,矿业开采先行,矿业营地便成为城镇的雏形。投资者、工人和商人不断集中,为采矿服务的各类行业也相继应运而生。为维护治安,各类管理机构也相继产生,营地呈现了城市文明的初级阶段。不可否认,大部分采矿营地随矿源枯竭而逐步消失,只有少数日后发展为固定的城镇。然而在此过程中,城市文明并未随之而去,相反,在人口的流动当中得以繁衍和升华,为以后城市的大规模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美国城市化不仅与工业化同步,还与西部开发同步。正是由于这种跨越农业社会的跳跃性特征,美国西部城市化不用背负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发展速度更快,很快超越东部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3 要素流动性以及人口分布的均衡性

美国城市化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以人口流动性最为明显。人口自由迁移一方面归功于美国人天生好动和勇于冒险的性格,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铁路网、公路网建设以及汽车的普及。美国一百多年来的人口迁移,使得人口在地区分布上趋于均衡,西部和东北部的人口比例各在20%左右,而南部和中北部的人口比例・80・

表的三大都市带的GDP占全美国份额的76%,便是美国多年推行大都市区经济的结果。从我国目前的状况看,推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为了建设大都市区,发挥大都市区经济的龙头作用。虽然区域经济有所发展,但它还受行政区的限制,还没有在城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竞争有序的产业体系和公共设施体系,其经济增长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以2002年的数据为例,我国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区、长三角区、京津冀环渤海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只有38%。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使政府在跨行政区划的规划方面发挥协调和引导作用,从而使我国的大都市区

[2]

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再次,发展。,意义。在郊区化的作用下,美国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城市逐渐发展成多中心城市,形成了大都市区,带动了广大地区的发展。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但联邦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政策,使得中心城市职能发生转变并逐步走向复兴。但我国的城市化处于发展阶段,郊区化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将城市郊区化纳入城市整体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建立正确的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向合理的方向发展,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在郊区化发展的同时,提高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功能,发挥其区域经济发展中心的作用。

第四,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合理解决老工业城市

的衰退问题。二战后,美国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即服务业的比重日益增加,而传统的制造业的附加值越来越低,这一变化的必然结果是,传统制造业集中的东北部以及中西部城市开始出现衰退,成为所谓的“冰雪带”。美国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复兴这些老工业城市,如利用高新技术重振制造业,通过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振兴衰退的老城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老工业城市单一的工业格局等。得益于这些措施,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处于冰雪带的老工业城市开始重新崛起。目前,我国东北老工业城市衰退比较明显,,在33个资源型城市中,1/3克利夫兰等城市的复,推动合理的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我国东北老工业城市的衰退,不但是工业城市内在发展机制的必然结果,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体制转型的滞后。因此,东北老工业城市的振兴除了借鉴美国的一般性经验外,更需要转变体制,转变政府行为和企业经营机制。

[参考文献]

[1]FinancialStatisticsofCities1920,1930;CountyandCity

Book,1949,1952,1962,1972,1982,1988,1994.[2]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9.201,201.

[3]SukkoKimandRobertA.Margo“,HistoricalPerspective

onU.S.Geography”[J].HandbookofRegionalandUrbanEconomics,2003,Volume4,August.

[4]陈明,美国150年城市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

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4,(8).

AnalyzingtheCharacteristicsoftheUrbanizationProcessintheUnitedStates

WANGChun2yan, LIRui2lin

(InstituteofEconomy,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457,China)

Abstract:TheAmericanurbanizationprocessfallsintothreestagesfrom1690topresenttime:pre2urbanization,practicalcompletionoftheurbanization,andsuburbanization.Endogensis,paroxysmalandliquidityarethethreedistinctivefeaturesoftheAmericanurbanizationprocess,fromwhichsomegeneralrulescanbedrawntofacilitatetheurbanizationprocessinChina.

Keywords:theUnitedStates;urbanization;characteristics;suburbanization

・81・


    相关文章

    解读中国建筑中的哲学思想--工商系 姬春艳

    解读中国建筑中的哲学思想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系 姬春艳 [摘 要]建筑不仅具有供人类居住和使用的功能,而且担负着反映和记录人类历史的文明进程和时代精神的重任.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建筑理论,这些理论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哲学. ...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对陕西的借鉴

    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对陕西的借鉴 楼旭明1,2,段兴民1, 简康农2 (1.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 2.西安邮电学院,西安,710061) 摘 要: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是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因此解决农 ...

    国外典型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比较及借鉴

    改I革l与『探l讨 科赫 国外典型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比较及借鉴 张棋 (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薹:国外的社区建设要比我国成熟许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国外典型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特点,从而得出适合 ...

    商业银行个人逾期贷款催收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逾期贷款催收管理研究 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个人信贷管理部课题组① 摘要: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积极因素和隐忧并存,给银行资产质量稳定带来严峻考验.本文从阐述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逾期贷款催收管理情况入手,分析各类商业银行 ...

    妇联表彰大会主持词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春风送暖,万象更新。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里,我们满怀喜悦迎来了第99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年度XX市“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表彰大会,表彰各行各业优秀妇女和先进妇女集体,树立 ...

    2013年暑假初中期初备课总结

    2013年暑假初中期初备课总结 永吉进修中教部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2011版新课标,努力探索 "高效课堂"的有 效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与认识,根据进修学校的工作安排,于2013年8月20日-23日分别 ...

    妇联领导"三八红旗手(集体)"表彰大会主持词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春风送暖,万象更新.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里,我们满怀喜悦迎来了第99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年度XX市"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 ...

    美国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内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动态来看,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政策十分重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关键原因在于美国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借鉴美国 ...

    大学生"村官"事迹材料

    女大学生"村官"事迹材料文春艳,女,1979年4月出生,现年26岁,1998年7月绵阳水电校中专毕业,199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洪雅县中山乡前锋村党支部书记,在中山乡前锋村以高票当选村民委员会委员,兼任村团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