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走进法律

一、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 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 公民。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课时: 课时:1 课时 二、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走进法律 1. 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2. 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 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4. 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 普遍约束力。 5.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6. 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7. 法律的作用: ⑴规范作用。 (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什么。 )⑵保护作用。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事例“奥运会趣事” )第 2 届奥运会的撑竿跳高比赛,日本运动员富田把竹杆垂直竖立在 横杆边,然后迅速地顺着撑竿两手交替地爬上竿顶,轻松地越过了横杆。裁判员宣布此跳无效,原因是他 没有进行助跑。当富田了解到什么是助跑以后,就持竿慢跑了几步,把撑竿竖好后再一次重复了上述的动 作…… 教师:这样的比赛成绩还算不算?假如体育比赛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略。 教师:因此,体育比赛要有体育比赛的规则,体育比赛才能正常进行。那么,如果在要道或十字路口, 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思考: 1、 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 2、 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 3、 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多媒体展示“交通秩序对比插图” )

学生回答: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

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 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 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也不能顺利通过。交通规则在这里起 了维护畅通的作用。 教师: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社会生活中, 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 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我们身边的规则。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学生活动: “七嘴八舌” )请同学们以“我的一天”题,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规则。那么,同学们能不 能把刚才所说的规则进行归类呢? 学生回答:规则可以分为纪律、道德、法律。 规则可以分为纪律、道德、法律。 规则可以分为纪律 教师: (学生活动: “对号入座” )试做比较,并将下面的备选内容填入空格内。 规则种类 社会道德 学生守则 国家法律 1、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4、自然形成 如何产生 4 7 1 2、在校学生 适用范围或对象 8 2 6 3、舆论、习惯、信念 6、全国适用 9、国家强制力 靠什么发挥作用 3 5 9

5、教育、行政力量 8、普遍适用

7、教育行政机关制定

教师:因此,我们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那么,它的特殊性体现在那里呢?下面请同学们观 看影片,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学生回答:因为和纪律、道德相比, 因为和纪律、道德相比, 因为和纪律 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创制形式) 创制形式) (丛实施来看) 丛实施来看) (从适用对象和范围看) 从适用对象和范围看) 2、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道德、纪律、法律,将无法 支撑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混乱不堪,违法乱纪现象得不到制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 到保障。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尤其离不开法律这种规则。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 (学生活动: “请你断案”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 88 页,小郑的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 1、 舞迷夫妇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2、 最后执法部门依照什么规则阻止舞迷夫妇的行为? 3、 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4、 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1、不对,因为他们的行为扰乱了他人的生活,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违反了我国法律 的相关规定。 2、执法部门依照我国有关法律阻止了他们的侵权行为。

3、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混乱不堪,我们将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知道该做 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它体现了法律的规范作用。 教师: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 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 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1、 法律的规范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 、 法律的规范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 ——规范人们的行为 (多媒体展示法律条文) 《刑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 为做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 所有的财产,保卫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的权利,维护社会秩 序、经济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未成 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把 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法律条文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保护作用。 2、 法律的保护作用 、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因此,我们作 为 21 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 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课后延伸: (创意天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一下我们的生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提示:可以是宣传语、广告词、漫画、歌曲、诗歌等)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二框:法不可违

一、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

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 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 公民。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课时: 课时:1 课时 二、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1.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矩,尤其是不能违反法律。

2. 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3. 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违宪 行为) 4.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5. 刑法,以国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6.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7.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 一种触犯刑法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性,是犯 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8.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9.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10 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来历的刑事处罚。

[新课导入]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91 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 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 不能违反法律。那么,什么是违法哪? 2、学生探究活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91-92 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

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 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 ①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他们 该由谁来处理? ②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 350 元。 ) ③17 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 9 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 400 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 教师归纳分析: ①故事中的李某等三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李某等三人 受到公安机关的“警告”处罚。 ②故事中的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民法通则第 79 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原主,是违反民事法律法 规的行为。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 350 元。 ③故事中的赵某,触犯了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构成了抢劫罪。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 处其有期徒刑。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 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 惩罚。

2)学生讨论并填写 P93 页的表格: 情景 一 二 三 对社会的危害 相对较轻 相对较轻 比较严重 违反的法律 行政管理法规 民事法律法规 刑法 应承担的责任 应受到行政制裁 应承担民事责任 应受到刑法处罚 所属违法类别 行政违法 民事违法 刑事违法

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同学们,请大家看看书,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并把它们钩划下来。 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 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 4、什么是一

般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而言,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 们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呢?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1、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1)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 应受处罚的行为。 (根据上面分析,请大家填写教材第 94 页的表。 ) 2)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 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4)学生讨论并填写教材第 94 页的表格: 行为表现 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 殴打他人致其重伤甚至死亡 违反的法律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触犯了 法律? 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特别提醒:犯罪历来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 ) 2、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 刑罚有较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 (学生划书)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 、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为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内容) 3、学生阅读教材第 96 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 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教师归纳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楷的不当会害人害己 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 ,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 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 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从小养 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法的含义: …… 谁都不能违法

法 不 可 违

行政违法行为 违法的种类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①管制 ②拘役 ③有期徒刑 主 刑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

刑事责任

①严重危害 性 ②刑事危害

犯 罪

犯罪必受惩罚

④无期徒刑 ⑤死刑 ①罚金 ②剥夺政治权利 附加刑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一、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引导学生要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要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课时: 课时:1 课时 二、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防患于未然 1. 遵守法律,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2. 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 3.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4. 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 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不良行为有哪些?并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矫正措施。 6. 品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 ; 。 。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 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有些不良习惯 会害了我们,我们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拒绝不良诱惑。今天我们学习第三框的内容:防范于未然 。 展开教学: 第一目: 认清犯罪危害” “ 第一目: 认清犯罪危害” 1、组织学生活动:案例分析(见教材第 97 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 违法犯罪的道路?) (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人们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 道德水平低; 法制观念淡薄; 为获得某种满足; 贪图便宜; …… 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他曾有过知耻心理,为

什么还是滑 向了犯罪的深渊?)…… ③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谈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样 的关系?)……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通过分析思考我们认识到: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对自己 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我们要意识到应该增

强法纪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积极追求上进,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3、教师提问导入 教材第 98 页“小迪的案例” : ①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 严重的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犯罪不但对社会造成危害,它对家庭、他人以及行为人自己 都会造成伤害, ②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犯罪有没有什么好处吗?)…… 同学们,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个案例,我们看教材第 98 页“小迪的案例” (教师朗读) 。我们可以从下面四 个方面来分析其危害性。 (教师板书以下内容,与学生共同讨论,并板书危害性) 对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财物、造成他人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 对自己的危害:坐牢、自毁前程 对家庭的危害:妈妈精神失常、爸爸出车祸、姥姥死亡; 对社会的危害:影响社会安定 4、教师归纳小结:犯罪的危害有哪些?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 违法犯罪? 通过上面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到: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 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 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快、占小便宜,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5、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98 页“相关连接”的内容: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 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 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 者死亡、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6、教师归纳过渡:通过前边的学习和探究,我们知道: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对自己、对他人、对 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

罪。那么,我们应该怎样 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呢? 第二目: 加强自我防范” “ 第二目: 加强自我防范” 1、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 、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同学们,还是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99 页的材料“小张改掉了占小便宜 的习惯” )思考其中的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个孩子的行为?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老人们常说: “小时偷针,大时偷银”“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 ,俗话也讲: “善不积不足已成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的 公民,就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是十分必要的。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简单地说也就是要弄清什么事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事是我们不应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我们应 该怎样矫治自己的不良行为。 我国有一部《预防为成年人犯罪法》 ,这部法律就设专章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 不良行为的矫治,为我们划清了是非界限。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内容。请你找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 (集体或指定学生朗读 P99“相关连接”的内容并把相关知识勾画下来。 ) 学生活动:填表(根据要求填写教材第 100 页的表格)

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 害。通过这一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不良行为。学生填好后相互交 流,教师点评。 [新课导入 行为表现 打架斗殴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传播淫秽读物 其他(学生举例) 3)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上的人是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学习、工作必然会受 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老人们常说: “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小时偷针,大时偷银”“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 , , 俗话也讲: “善不积不足已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无数事实都证明,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 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许多的人违法犯罪都是从交上了不良朋友或沾染了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要自觉树 立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谨慎交友,要从

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防患 于未然。 2、学生活动:写一封回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 100 页的“父亲给儿子信” ,以儿子的名义写封回 信。 框题教学小结: 违法犯罪的危害是极大的,而违法犯罪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我们青少年要远离违 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1、案例分析(见教材第 97 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违 法犯罪的道路?) (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人们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为获得某种满足;贪图便宜;…… 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他曾有过知耻心理,为什么还 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谈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道德水平 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样的关系?)……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 对他人的危害 对行为人的危害 对家庭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

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我们要意识到应该增强法纪观念,严格要求 自己,使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积极追求上进,这样才 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2、案例分析,教材第 98 页“小迪的案例” :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 (犯罪有没有什么好处吗?) 对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财物、造成他人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 对自己的危害:坐牢、自毁前程 对家庭的危害:妈妈精神失常、爸爸出车祸、姥姥死亡; 对社会的危害:影响社会安定 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 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快、占 小便宜,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3、犯罪的危害有哪些?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 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

快、占 小便宜,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4、阅读教材第 98 页“相关连接”的内容,思考: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 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 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 死亡、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5、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3)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6、阅读教材第 99 页的材料“小张改掉了占小便宜的习惯” )思考其中的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个孩子的 行为?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启示?

老人们常说: “小时偷针,大时偷银”“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 ,俗话也讲: “善不积不足已成名,恶不 积不足以灭身” 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 , 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 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的公民, 就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是十分必要的。 7、请你找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 (集体或指定学生朗读 P99“相关连接”的内容并把相关知识勾画下来。 )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走进法律

一、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 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 公民。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课时: 课时:1 课时 二、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走进法律 1. 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2. 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 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4. 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 普遍约束力。 5.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6. 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7. 法律的作用: ⑴规范作用。 (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什么。 )⑵保护作用。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事例“奥运会趣事” )第 2 届奥运会的撑竿跳高比赛,日本运动员富田把竹杆垂直竖立在 横杆边,然后迅速地顺着撑竿两手交替地爬上竿顶,轻松地越过了横杆。裁判员宣布此跳无效,原因是他 没有进行助跑。当富田了解到什么是助跑以后,就持竿慢跑了几步,把撑竿竖好后再一次重复了上述的动 作…… 教师:这样的比赛成绩还算不算?假如体育比赛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略。 教师:因此,体育比赛要有体育比赛的规则,体育比赛才能正常进行。那么,如果在要道或十字路口, 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思考: 1、 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 2、 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 3、 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多媒体展示“交通秩序对比插图” )

学生回答: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

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 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 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也不能顺利通过。交通规则在这里起 了维护畅通的作用。 教师: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社会生活中, 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 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我们身边的规则。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学生活动: “七嘴八舌” )请同学们以“我的一天”题,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规则。那么,同学们能不 能把刚才所说的规则进行归类呢? 学生回答:规则可以分为纪律、道德、法律。 规则可以分为纪律、道德、法律。 规则可以分为纪律 教师: (学生活动: “对号入座” )试做比较,并将下面的备选内容填入空格内。 规则种类 社会道德 学生守则 国家法律 1、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4、自然形成 如何产生 4 7 1 2、在校学生 适用范围或对象 8 2 6 3、舆论、习惯、信念 6、全国适用 9、国家强制力 靠什么发挥作用 3 5 9

5、教育、行政力量 8、普遍适用

7、教育行政机关制定

教师:因此,我们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那么,它的特殊性体现在那里呢?下面请同学们观 看影片,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学生回答:因为和纪律、道德相比, 因为和纪律、道德相比, 因为和纪律 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创制形式) 创制形式) (丛实施来看) 丛实施来看) (从适用对象和范围看) 从适用对象和范围看) 2、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道德、纪律、法律,将无法 支撑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混乱不堪,违法乱纪现象得不到制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 到保障。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尤其离不开法律这种规则。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 (学生活动: “请你断案” )请同学们看教材第 88 页,小郑的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 1、 舞迷夫妇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2、 最后执法部门依照什么规则阻止舞迷夫妇的行为? 3、 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4、 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1、不对,因为他们的行为扰乱了他人的生活,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违反了我国法律 的相关规定。 2、执法部门依照我国有关法律阻止了他们的侵权行为。

3、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混乱不堪,我们将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知道该做 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它体现了法律的规范作用。 教师: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 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行为提供 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又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1、 法律的规范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 、 法律的规范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 ——规范人们的行为 (多媒体展示法律条文) 《刑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 为做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 所有的财产,保卫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的权利,维护社会秩 序、经济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未成 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把 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法律条文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保护作用。 2、 法律的保护作用 、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因此,我们作 为 21 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要学习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其中,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 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课后延伸: (创意天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一下我们的生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提示:可以是宣传语、广告词、漫画、歌曲、诗歌等)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二框:法不可违

一、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

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 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 公民。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课时: 课时:1 课时 二、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1.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矩,尤其是不能违反法律。

2. 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3. 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违宪 行为) 4.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5. 刑法,以国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6.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7.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 一种触犯刑法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性,是犯 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8.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9.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10 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来历的刑事处罚。

[新课导入]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91 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 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 不能违反法律。那么,什么是违法哪? 2、学生探究活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91-92 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

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 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 ①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他们 该由谁来处理? ②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 350 元。 ) ③17 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 9 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 400 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 教师归纳分析: ①故事中的李某等三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李某等三人 受到公安机关的“警告”处罚。 ②故事中的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民法通则第 79 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原主,是违反民事法律法 规的行为。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 350 元。 ③故事中的赵某,触犯了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构成了抢劫罪。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 处其有期徒刑。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 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 惩罚。

2)学生讨论并填写 P93 页的表格: 情景 一 二 三 对社会的危害 相对较轻 相对较轻 比较严重 违反的法律 行政管理法规 民事法律法规 刑法 应承担的责任 应受到行政制裁 应承担民事责任 应受到刑法处罚 所属违法类别 行政违法 民事违法 刑事违法

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同学们,请大家看看书,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并把它们钩划下来。 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 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 4、什么是一

般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而言,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 们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呢?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1、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1)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 应受处罚的行为。 (根据上面分析,请大家填写教材第 94 页的表。 ) 2)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 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4)学生讨论并填写教材第 94 页的表格: 行为表现 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 殴打他人致其重伤甚至死亡 违反的法律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触犯了 法律? 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特别提醒:犯罪历来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 ) 2、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 刑罚有较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 (学生划书)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 、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为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内容) 3、学生阅读教材第 96 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 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教师归纳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楷的不当会害人害己 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 ,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 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 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从小养 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法的含义: …… 谁都不能违法

法 不 可 违

行政违法行为 违法的种类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①管制 ②拘役 ③有期徒刑 主 刑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

刑事责任

①严重危害 性 ②刑事危害

犯 罪

犯罪必受惩罚

④无期徒刑 ⑤死刑 ①罚金 ②剥夺政治权利 附加刑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一、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危害,引导学生要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要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课时: 课时:1 课时 二、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防患于未然 1. 遵守法律,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2. 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 3.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4. 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 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不良行为有哪些?并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矫正措施。 6. 品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 ; 。 。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 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有些不良习惯 会害了我们,我们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拒绝不良诱惑。今天我们学习第三框的内容:防范于未然 。 展开教学: 第一目: 认清犯罪危害” “ 第一目: 认清犯罪危害” 1、组织学生活动:案例分析(见教材第 97 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 违法犯罪的道路?) (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人们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 道德水平低; 法制观念淡薄; 为获得某种满足; 贪图便宜; …… 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他曾有过知耻心理,为

什么还是滑 向了犯罪的深渊?)…… ③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谈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样 的关系?)……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通过分析思考我们认识到: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对自己 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我们要意识到应该增

强法纪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 积极追求上进,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3、教师提问导入 教材第 98 页“小迪的案例” : ①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 严重的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犯罪不但对社会造成危害,它对家庭、他人以及行为人自己 都会造成伤害, ②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犯罪有没有什么好处吗?)…… 同学们,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个案例,我们看教材第 98 页“小迪的案例” (教师朗读) 。我们可以从下面四 个方面来分析其危害性。 (教师板书以下内容,与学生共同讨论,并板书危害性) 对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财物、造成他人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 对自己的危害:坐牢、自毁前程 对家庭的危害:妈妈精神失常、爸爸出车祸、姥姥死亡; 对社会的危害:影响社会安定 4、教师归纳小结:犯罪的危害有哪些?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 违法犯罪? 通过上面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到: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 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 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快、占小便宜,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5、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 98 页“相关连接”的内容: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 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 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 者死亡、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6、教师归纳过渡:通过前边的学习和探究,我们知道: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对自己、对他人、对 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

罪。那么,我们应该怎样 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呢? 第二目: 加强自我防范” “ 第二目: 加强自我防范” 1、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 、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同学们,还是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 99 页的材料“小张改掉了占小便宜 的习惯” )思考其中的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个孩子的行为?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老人们常说: “小时偷针,大时偷银”“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 ,俗话也讲: “善不积不足已成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的 公民,就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是十分必要的。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简单地说也就是要弄清什么事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事是我们不应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我们应 该怎样矫治自己的不良行为。 我国有一部《预防为成年人犯罪法》 ,这部法律就设专章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 不良行为的矫治,为我们划清了是非界限。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内容。请你找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 (集体或指定学生朗读 P99“相关连接”的内容并把相关知识勾画下来。 ) 学生活动:填表(根据要求填写教材第 100 页的表格)

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 害。通过这一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不良行为。学生填好后相互交 流,教师点评。 [新课导入 行为表现 打架斗殴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传播淫秽读物 其他(学生举例) 3)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上的人是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学习、工作必然会受 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老人们常说: “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小时偷针,大时偷银”“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 , , 俗话也讲: “善不积不足已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无数事实都证明,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 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许多的人违法犯罪都是从交上了不良朋友或沾染了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要自觉树 立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谨慎交友,要从

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防患 于未然。 2、学生活动:写一封回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 100 页的“父亲给儿子信” ,以儿子的名义写封回 信。 框题教学小结: 违法犯罪的危害是极大的,而违法犯罪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我们青少年要远离违 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1、案例分析(见教材第 97 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违 法犯罪的道路?) (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人们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为获得某种满足;贪图便宜;…… 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他曾有过知耻心理,为什么还 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谈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道德水平 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样的关系?)……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 对他人的危害 对行为人的危害 对家庭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

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我们要意识到应该增强法纪观念,严格要求 自己,使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积极追求上进,这样才 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2、案例分析,教材第 98 页“小迪的案例” :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 (犯罪有没有什么好处吗?) 对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财物、造成他人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 对自己的危害:坐牢、自毁前程 对家庭的危害:妈妈精神失常、爸爸出车祸、姥姥死亡; 对社会的危害:影响社会安定 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 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快、占 小便宜,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3、犯罪的危害有哪些?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 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

快、占 小便宜,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4、阅读教材第 98 页“相关连接”的内容,思考: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 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 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 死亡、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5、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3)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6、阅读教材第 99 页的材料“小张改掉了占小便宜的习惯” )思考其中的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个孩子的 行为?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启示?

老人们常说: “小时偷针,大时偷银”“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 ,俗话也讲: “善不积不足已成名,恶不 积不足以灭身” 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 , 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 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的公民, 就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是十分必要的。 7、请你找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 (集体或指定学生朗读 P99“相关连接”的内容并把相关知识勾画下来。 )


    相关文章

    [感受法律尊严]教学设计6 (1)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 邱玉杰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 导入单元教学: 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大行为规范,二者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学习.成长,既要践行基本的道德,做 ...

    七下7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教案

    通山振新国际学校教师课堂教案 使用日期: 编制人: 审核人: 使用人: 第四单元·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点,重点引导学生能突破性解决材料分析题. [教学难点] 将本课知识点运用到习 ...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教学设计

    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①准备影片<刮痧>中与教学相关的片段,并制成课件.②搜集生活中与学生相关的侵犯人格权.生命健康权的典型案例,并整理归类,根据教学需要,请学生帮助绘成漫画并制成课件.③认真学习有关人格权.生命健康权的法律 ...

    四年级品德上册最新教案

    第一单元 做守规则的人 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以"规则"为主体的单元.主题是<做守规则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规则使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是我们自由生活的维护者.因此要知道自 ...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 第二目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教学目标:1.了解公民享有的肖像权和姓名权的内容 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要用法律武 器进行维护 3.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 ...

    2010年十大宪法事例

    法学家点评2010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1北京安元鼎保安公司截访事件 事件回放:2010年,一家名叫"安元鼎"的保安公司在北京保安业悄然做大.越来越多的调查表明,安元鼎公司的主业为关押.押送到北京上访的民众.这家时间短却 ...

    法学家点评2010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法学家点评2010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1北京安元鼎保安公司截访事件 事件回放:2010年,一家名叫"安元鼎"的保安公司在北京保安业悄然做大.越来越多的调查表明,安元鼎公司的主业为关押.押送到北京上访的民众.这家时间短却 ...

    学案-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八年级品德下册教师学案 第七课时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第四课) [学习目标](2分钟)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明确法律保护人格尊严和名誉权: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 ...

    走近法律教案

    一.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

    费城故事--生命与尊严

    费城故事 --生命与尊严 费城--美国颁布独立宣言的城市,一个宣扬独立与自主城市.在这个城市发生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在<费城故事>这部影片中,安德鲁和乔是费城的两名年轻律师,他们工作努力,都有美好的前途.但是,安德鲁不敢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