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曹志英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力作,由李季湄老师翻译,长春出版社 2003 年出版。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书中很朴实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实际问题并进行认真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书中又深入浅出地阐述现代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正如李季湄教授所说“读罢此书,完全被作者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精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

我读的是前言部分。有这么一个故事:当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学校时,怎么也不肯进教室。他说:“学校里不快乐”。当小林老师问其他同学时也得到了同样的答案。第二天小林老师把自己的诗写在黑板上时又引起了孩子们说:“小林老师太温和”的声音。读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我自己,在我身上也有着这样的问题。方法严厉了孩子就太“死”,稍微松一点孩子就太“活”。因此我往往把握不好这一点,不能把两者融合起来。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在“润泽的教室”里,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课堂上,老师倾听的不仅是学生发言的内容,更是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不仅听他们的有声语言,还认真倾听那些可能更有价值的无声的语言。在这样的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

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老师即使在对教室中的全体学生讲话,他也从心底里意识到,是在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交流。“润泽的教室”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和满足,而这正是教育人性魅力的最好体现。

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快乐。这是我们新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就多了。对于后进生,虽然自己没有从人格上歧视过他们,但除了提供一些学习上的帮助外,很少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心灵,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在行动上的缺失。以前,比较注重别人的看法与评价,喜欢自己的淡定与从容,但我想没有方向感的淡定与从容终究会演变成颓唐与平庸。我扪心自问,一个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我做到了吗?我觉得自己相距“好老师”还很远很远很远,我没有对学生付出像母亲般的关爱,我在教学上依旧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没有给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幸福感„„ 作为教师的我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工作

积极完善,努力让孩子们感到学校的快乐!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吴香

《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并没有多少大理论、大叙事的书,但其中却隐含着最真实的教育哲理。它的确是一本好书,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解决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迷茫和困惑,读这本书让教师明白什么

才是真正的课程改革。读着读着你会感到它与我们有许多的共鸣之处,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是学生成长之宝地。而这恰巧与我这学期的小课题研究相关。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过多地追求课堂上小手如林地争抢发言的热火朝天的场面,似乎只有那样的课堂才能显示出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能力。却忘记了缺乏静思默想的发言往往是最肤浅的理解,最没有深度的表达。同时造就了一批思想的“懒汉”;培养了一批只知道表现而不善于思考的追求虚荣的幼苗。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拥有怎样的课堂呢?读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不该只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作者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用心倾听,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老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立即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脑子里只装着自己的见解,却没有用心倾听其它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不够全面、缺乏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以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就得丰富起来”,这样,学生的

发言才会有深度,有广度,从而形成自己的想法。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也何尝不是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学生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非常热闹,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教师更应该善于倾听,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犹如是在“与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悦的”,由此可见倾听的确非常重要。所以说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教师更要学会倾听,特别是面对表达不畅的学生发言,教师更应该耐心地倾听,不但要去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更要懂得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他们的想法产生共鸣。语文课堂非常注重人文性,有许多东西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如果我们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即用心倾听他们有声的发言——回答问题时的表达,也用心倾听他们无声的发言——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那么一定能真正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也成了我现在要一直努力的目标。

读后感

周丽娜

这两天,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应该说教学过程还是比

较顺畅的。但是,我始终觉得课堂里似乎缺了点什么。究竟是什么呢?好像是一种氛围。对,是缺少了一种融洽的、自然的、符合真实生活的交际氛围。可是,我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对学生以正面鼓励为主,怎么会有不够融洽的感觉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当反反复复地想过后,我一下子醒悟了,原来是站的位置出现了问题。课堂中的我,尽管态度亲切,可是始终把自己当作教师,站在讲台边上,和学生进行远距离地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被一个个小脑袋隔开了。真实生活中可不是这样交流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近距离的,这样才能倾心相诉,侃侃而谈。是呀,只有空间距离的缩短,才会使心灵距离缩短。否则,交际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果然是这个原因!今天,在课堂上我调整了自己和孩子们的距离。我走到孩子们的中间,课堂氛围真的变了。在和婷婷交流时,我弯下身子认真地倾听她的发言;和小丽交流完时,我用手轻轻地拍拍她的肩膀,微笑示意她请坐。同学对同学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转过身去真诚地面对其发表看法„„真神奇,课堂氛围一下子变得融洽了。我和孩子们之间,心更近了;孩子们和孩子们之间,心更近了!

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本身具有课堂效果的“助长”作用。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润泽的教室”概念,揭示了课堂中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

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不会因此受到忽视,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氛围,而这种氛围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积极行为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感受,乐于接纳学生的意见,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积极赞赏鼓励学生。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距离的控制,教师的肢体语言呈现都是十分微妙的,它们无形地影响着课堂氛围。教师走近学生,俯下身子让自己的目光与学生平视,细心地倾听,娓娓而谈,平和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时,教师淡化了角色意识,和学生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课堂氛围融洽而和谐,口头表达过程展开充分,目标有效达成。正是由于空间距离的拉近,才实现了心理距离的拉近。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陈志英

当我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就在想这个日本学者伊藤学给书取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字,大概是因为作者所指的革命,是指作为教育者个体的观点,理念上的革命,因为改变自身的认识理念是最难的事,所以冠之以“革命”,而这个革命最主要发生在自身,所以又谓之“静悄悄”。 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一个普通的

教育工作者来说颇受启示,下面只是攫取一些片面的、印象最深的感受。

前言里,小林班上的学生,对于“学校不快乐”的呼声,对我很有触动。而对佐藤学教授提到自责的情绪和自厌的念头我也感同身受。坦白的说,我现在就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受。无论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容易焦虑。总觉得这样也有问题,那样也有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倘若出现一时的沉默或者学生无法说到自己预设的内容,总是担心完不成教案,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觉得那是教学工作的失败。然后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给学生提示甚至答案,偶尔有几次,还会因此对学生发脾气。然后学生们虽端端正正坐着,却一言不发。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之后,发现自己仍然在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了解他们的看法,而不是在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还没有向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反思这十年多来的教学,班中常常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倾听,常常是草率发言,对于这些学生,我却忽略了培养他们倾听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说,有不会倾听的学生,是因为有不会倾听的老师。我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在学生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不断地再想,接下来的环节是什么呢。看似在听学生的回答,其实已经忽略了他们的回答,以及回答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包括他们思想的起伏波动。

看来,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让自己和学生学会倾听,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学会了倾听

别人的诉说,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只有倾听是一种理解,在努力听懂、理解之后,才能做出积极的反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只有建立了这种谁都能安心地表现自我、相互学习的环境,自己才能摆脱焦虑,学生也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不快乐的。

看完《静悄悄的革命》,我对自己说:埋怨声中,我们永远看不到绿色教育的一线曙光。所以,首先要润泽自己的心态,克服焦虑。然后再努力润泽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努力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用本书封底的话来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同样,自我调整和自我改造的过程也将是在不断的触动和感悟中完成的。

读《静悄悄的革命》

冯琼娟

读这本书,受益匪浅。

我读书,喜欢囫囵吞枣,很快速地浏览,所以常常可以很快地读完自己喜欢的书,但当读完,只记得大概,至于细节,忘了。可是读这本书,我发现只能彻底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因为按以往的读书方式阅读,居然不行,读不懂。你看,“这种教师的活动可以作一个大致的区分,主要表现为两种活动方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什么意思?回过头再读,一连读了三四遍,还是不懂。那就放着,一知半解吧,继续读。于是又看到了两个词:“服装裁剪”“交响乐团”,不禁莞尔,

对作者深深佩服。这本书,既有深奥的理论,又有贴切的比喻,对比,很形象,读来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浮躁的、肤浅的读书方式,让我回归了学生时代细致、字斟句酌的阅读方式。再说得严重些,它改变的其实不只是我的阅读方式,还有我的学习态度,能让我终于定下心来读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深层次的东西。

边读着书,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把书中的事例与我们的现实相比,然后感叹,国情不同,教育也就有太多的不同了呀。

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针对教科书上“一幅豆大闭着眼睛跑下山的插图”,教师提问“豆大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在跑啊?”作者的想法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怎么会问这样没水平的问题。”读到这里,我也在想,教师这样提问为什么就不好呢?体会人物的心理,感悟人物的品质,不是我们时下很流行的做法吗?为什么在日本就被认为是“没水平”呢?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我迷惘了。

还是我们的新课标提得好啊。一位原田老师带领学生研究蒲公英,“为了不引起同年级其他老师的注意,他们把30多个牛奶盒并排放在了教学楼边美工室的里侧墙跟”,因为“同年级的同事们有暗定的‘齐步走’框框”,而最后的结果是,“听说还没等这些蒲公英开花,已通通被校长拔掉了”。我想,这样的事情,这么多的阻挠,在我们这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我们同事间既没有“齐步走”的框框,也不用遮遮掩掩来研究,更不会有学生的心血被毁的下场。因为我们的新课标正鼓励着学生,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一门必修课。看着日本这样的事例,我庆幸呀。

书,不厚;内容,不多,但很丰富,值得读,好好读。因为,这本书常读,常新。

经营润泽的课堂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曹志平

佐藤学认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更富魅力、更焕活力、更有生长力。课堂上良好的学习环境该是怎样的呢?我想是“润泽”的。润泽的课堂不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氛围、一种心情,是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在这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佐藤学) 润泽的课堂心灵自由

润泽的课堂心灵自由。用一位教育家的话来叙述:“你要有胆量并且有肚量让孩子们自己去探险,自己去体验,让他偶尔痛快地玩几次泥沙,下雨天让他踩水,让他偶尔跌几跤,让他去哭,让他去笑。我们要做的,是在旁边注意他,有限度地容忍他。”的确,教育教学需要“有限度的容忍”,我们要允许学生能力有强弱,允许学生思维有

快慢,允许学生表达有完缺,允许每个学生以独有的“这一个”真实

地存在于教室。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才会柔和,

教师才会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润泽的课堂关注倾听

在润泽的课堂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让我们审思:为什么低

年段的课堂闹哄哄,学生发言过剩。而级数越高,学生却会表情麻木、

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我们的课堂过于在乎表面的热闹了。教师

频繁地与部分学生交流,只倾听着他们几个的声音,更多的学生静坐

在无暇顾及的角落,成了“听众”(指缺少交流欲望的学生),后来,

一部分听众又变成了“游客”(指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这些“游客”

往往就成了学习的“难民”(指沦失学习能力的学生)。这样看来,学

生学习热情的衰减、学习能力的落差,与我们课堂上“倾听”不够直

接相关。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

互倾听的教室”。我们要允许教学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

点。我们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倾听学生发言

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心心相印,产生

共感共鸣。倾听的习惯培养起来后,课堂才会变得丰富起来,才能通

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润泽的课堂对话真实

对话,已从一种流行的教学手段变为每个教师课堂上日常的教学行

为。然而,对话真实吗?是否如言所说“教学,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

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其实现状不乏担忧,有些老师把对话演变为

一种务虚的教学形式,无效的语言重复。人的心灵有一种微妙、精敏

的感受力,任何虚假、矫情和做作都无法唤起真诚。在对话的过程中,

我们当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

情感共振。教师全身心对每个学生敞开,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

互呼应、相互应答,这才是有质量的对话,有生命成长意义的对话。

“润泽是日久生情的默契,润泽是耳濡目染的熏陶——润泽的关

系,只可能存在于教师和自己孩子之间。润泽的课堂,是幸福无比的。”

这样的课堂无论师与生都内心向往之,孜孜追求之。这样的课堂也远

非是一两次改革就能让大家“更新了理念,解放了思想”,该是教育

永远追寻的真正的“理想课堂”。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赵晓琴

说实话,从下发这本书开始,我就一直将之束之高阁,没有去翻看

过。因为我一向对于理论类的书籍不大感兴趣。现在拿起来翻一翻,

发现还不是那么难看。

刚看了作者佐藤学的简介,我就觉得很佩服他,因为他能深入走访

各种学校,和许多老师共同尝试教学的改革,为他提倡的的“活动的、

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进行实践探讨,他的这种改革的冲劲、执着令

人钦佩。

接着往下看,我发现尽管国情不同,但日本的一些教学现象和我们

还是有些类似的。比如说他所说的综合学习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差

不多,比如说他们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再比如说他也讲到了教

学中的形式主义„„其中有一点我觉得特别有感受,因为我们的学生

和他们十分相象:日本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

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作为一名术科老师,对

于这一点可以说体会最深刻。我们通常每学期都会教两到三个年级,

高低混合。如果连续两节课,一节是低年级,一节是高年级的话,那

绝对是具有戏剧性的冰火两重天:一节课会是叽叽喳喳,七嘴八舌,

发言时惟恐你不叫到他,让你因为教室太过热闹而烦躁:而另一节课

绝大部分却严格奉行“沉默是金”,尽量躲避你的提问,让你因为他

们的冷漠而郁闷。一直以来我总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孩子的年龄不同而

造成的,低年级的孩子不怕害羞,想到什么说什么,说错了也不怕小

朋友嘲笑;而高年级的孩子懂事了,比较谨慎,怕回答错了丢脸,所

以不敢轻易举手。但看了作者的分析,使我豁然开朗。他认为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班级人数、一统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

程等等,尤其重要的是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进而他

还指出教师不应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而应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

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

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令我感兴趣的内容,就是他们的综合学习。我

觉得虽然我们也有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门课,可好象学生真正参与的

实践并不多,就算有也局限在校园,拓展不到校外。像他们那样长达

半年一年、关注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活动,想都不敢想。学生搜集、

整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得到发展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不过,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进行着“静悄悄的革命”,相信在我们教

师的努力下,教育改革之路必能越走越宽广。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卞任凤

“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

快、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倾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

师。而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的是学生笔直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

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邦邦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教师的注意力一

般只集中在讲课上,很少去关注听课过程中学生思想的起伏或学生的

想像产生共鸣。而相互学习关系的建立恰恰需要从教师用心倾听学生

身体所发出的无声的语言开始。”这是书中的一段话,它引发我的思

考:倾听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学校独生子女居多,

生活条件优越,即便是下岗的双职工家庭里,他们也会努力为子女创

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些孩子在家里往往是自己说了算,平时也

见多识广,在人面前好表现,生怕比别人差。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提

出问题,他们不假思索就举手,于是常常答非所问,或者是别人才说

一半,他就插进来,别的同学发言他不听,一门心事争发言,全然不

顾别人的回答,而大多数是他们自己有时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这样

不仅自己没学到知识,同时也影响了别的同学的思考。

书中有一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

加重要。”“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

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而且

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

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

伏的情感共振。”这些话让我感到:针对当前小学教师互动中产生的

问题,我们应把握小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特点,充分发挥小学生在互

动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才能达到促进小学

生真正全面和谐的发展。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施燕萍

佐藤学先生说:课堂上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

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我们老师追求的不是“发言

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甚至他还打了一个形

象的比喻,他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

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

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

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

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这样的精辟之言让我耳

目一新,值得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

听学生的发言呢?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

的是下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学生回答中

明显的错误,老师也会充耳不闻,甚至还笑着鼓励:“你说得真好!

你真聪明!”老师或许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吧。殊不知,学生

固然需要鼓励,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

向,也许会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倾听,

认真倾听。其实我们老师更是如此,应该学会倾听,更要善于倾听。 倾听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把

自己的情感融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真正拥有一颗童心,只有善于倾

听,才能为学生那幼小的生命的成长带来不可缺少的呵护和滋润。因

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听懂孩子们的每一句话,虽然

他们所表达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完整,但是他们所说的代表了他们内

心的想法,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少一些激昂陈词,多一些热情鼓励,

少一些明确表态,多一些真诚倾听。

老师们,就让我们每节课后问问自己:“今天,我认真倾听学生的

发言了吗?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葛春娟

回想看过的那些内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倾听学生的发言。 文中说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倾听”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

回想自己的课堂,我一直抱怨学生听得不够认真,发言不积极,我又生怕漏过每一个让学生发言的机会,而且甚至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会明确问题的答案,我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这样导致了原本会听的孩子也有些厌烦而失去认真听的耐性了。有时课堂上学生还会发出一些不经意地声音,为了赶教学进度,我未必会去理会他们,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留于一种教学的形式。正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感到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也失去了举手的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课堂上的听众了。为此我常常感到苦恼,到底我该如何能让我的学生来认真地听我的课呢,来更好地掌握教给他们的知识呢?现在,我明白了,其实我的这种苦恼还是在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我并没有意识到在我的教学中,我该怎样来照顾到我学生的反应;我该怎样以学生的立场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学习关系,来建立相互倾听的教室。文中说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

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鸣。同时,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间的交往。要做到让学生能竖起耳朵去倾听教师另一角的学生说话,与远处的学生发生相互交流,那必须经过非常耐心的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努力。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专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非常重要,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致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假如专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把他们有声的发言------回答问题时的话,无声的发言------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都能专心倾听,那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正是我要努力的目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曹志英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力作,由李季湄老师翻译,长春出版社 2003 年出版。本书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书中很朴实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实际问题并进行认真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书中又深入浅出地阐述现代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正如李季湄教授所说“读罢此书,完全被作者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精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

我读的是前言部分。有这么一个故事:当学生在妈妈的陪同下去学校时,怎么也不肯进教室。他说:“学校里不快乐”。当小林老师问其他同学时也得到了同样的答案。第二天小林老师把自己的诗写在黑板上时又引起了孩子们说:“小林老师太温和”的声音。读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我自己,在我身上也有着这样的问题。方法严厉了孩子就太“死”,稍微松一点孩子就太“活”。因此我往往把握不好这一点,不能把两者融合起来。在佐藤学先生看来,在“润泽的教室”里,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课堂上,老师倾听的不仅是学生发言的内容,更是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不仅听他们的有声语言,还认真倾听那些可能更有价值的无声的语言。在这样的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

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老师即使在对教室中的全体学生讲话,他也从心底里意识到,是在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交流。“润泽的教室”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尊重和满足,而这正是教育人性魅力的最好体现。

享受教育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快乐。这是我们新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就多了。对于后进生,虽然自己没有从人格上歧视过他们,但除了提供一些学习上的帮助外,很少走进他们的生活与心灵,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在行动上的缺失。以前,比较注重别人的看法与评价,喜欢自己的淡定与从容,但我想没有方向感的淡定与从容终究会演变成颓唐与平庸。我扪心自问,一个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我做到了吗?我觉得自己相距“好老师”还很远很远很远,我没有对学生付出像母亲般的关爱,我在教学上依旧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没有给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幸福感„„ 作为教师的我要好好反思自己的工作

积极完善,努力让孩子们感到学校的快乐!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吴香

《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并没有多少大理论、大叙事的书,但其中却隐含着最真实的教育哲理。它的确是一本好书,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解决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迷茫和困惑,读这本书让教师明白什么

才是真正的课程改革。读着读着你会感到它与我们有许多的共鸣之处,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是学生成长之宝地。而这恰巧与我这学期的小课题研究相关。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过多地追求课堂上小手如林地争抢发言的热火朝天的场面,似乎只有那样的课堂才能显示出教师的水平和学生的能力。却忘记了缺乏静思默想的发言往往是最肤浅的理解,最没有深度的表达。同时造就了一批思想的“懒汉”;培养了一批只知道表现而不善于思考的追求虚荣的幼苗。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拥有怎样的课堂呢?读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不该只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作者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用心倾听,更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老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立即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脑子里只装着自己的见解,却没有用心倾听其它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不够全面、缺乏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以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就得丰富起来”,这样,学生的

发言才会有深度,有广度,从而形成自己的想法。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也何尝不是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学生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非常热闹,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教师更应该善于倾听,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犹如是在“与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悦的”,由此可见倾听的确非常重要。所以说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教师更要学会倾听,特别是面对表达不畅的学生发言,教师更应该耐心地倾听,不但要去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更要懂得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他们的想法产生共鸣。语文课堂非常注重人文性,有许多东西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如果我们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即用心倾听他们有声的发言——回答问题时的表达,也用心倾听他们无声的发言——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那么一定能真正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也成了我现在要一直努力的目标。

读后感

周丽娜

这两天,我认真地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应该说教学过程还是比

较顺畅的。但是,我始终觉得课堂里似乎缺了点什么。究竟是什么呢?好像是一种氛围。对,是缺少了一种融洽的、自然的、符合真实生活的交际氛围。可是,我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对学生以正面鼓励为主,怎么会有不够融洽的感觉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当反反复复地想过后,我一下子醒悟了,原来是站的位置出现了问题。课堂中的我,尽管态度亲切,可是始终把自己当作教师,站在讲台边上,和学生进行远距离地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被一个个小脑袋隔开了。真实生活中可不是这样交流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近距离的,这样才能倾心相诉,侃侃而谈。是呀,只有空间距离的缩短,才会使心灵距离缩短。否则,交际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果然是这个原因!今天,在课堂上我调整了自己和孩子们的距离。我走到孩子们的中间,课堂氛围真的变了。在和婷婷交流时,我弯下身子认真地倾听她的发言;和小丽交流完时,我用手轻轻地拍拍她的肩膀,微笑示意她请坐。同学对同学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转过身去真诚地面对其发表看法„„真神奇,课堂氛围一下子变得融洽了。我和孩子们之间,心更近了;孩子们和孩子们之间,心更近了!

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本身具有课堂效果的“助长”作用。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润泽的教室”概念,揭示了课堂中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

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不会因此受到忽视,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氛围,而这种氛围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积极行为对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感受,乐于接纳学生的意见,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积极赞赏鼓励学生。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距离的控制,教师的肢体语言呈现都是十分微妙的,它们无形地影响着课堂氛围。教师走近学生,俯下身子让自己的目光与学生平视,细心地倾听,娓娓而谈,平和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时,教师淡化了角色意识,和学生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课堂氛围融洽而和谐,口头表达过程展开充分,目标有效达成。正是由于空间距离的拉近,才实现了心理距离的拉近。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陈志英

当我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就在想这个日本学者伊藤学给书取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字,大概是因为作者所指的革命,是指作为教育者个体的观点,理念上的革命,因为改变自身的认识理念是最难的事,所以冠之以“革命”,而这个革命最主要发生在自身,所以又谓之“静悄悄”。 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一个普通的

教育工作者来说颇受启示,下面只是攫取一些片面的、印象最深的感受。

前言里,小林班上的学生,对于“学校不快乐”的呼声,对我很有触动。而对佐藤学教授提到自责的情绪和自厌的念头我也感同身受。坦白的说,我现在就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受。无论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容易焦虑。总觉得这样也有问题,那样也有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倘若出现一时的沉默或者学生无法说到自己预设的内容,总是担心完不成教案,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觉得那是教学工作的失败。然后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给学生提示甚至答案,偶尔有几次,还会因此对学生发脾气。然后学生们虽端端正正坐着,却一言不发。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之后,发现自己仍然在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了解他们的看法,而不是在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还没有向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反思这十年多来的教学,班中常常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倾听,常常是草率发言,对于这些学生,我却忽略了培养他们倾听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说,有不会倾听的学生,是因为有不会倾听的老师。我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在学生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不断地再想,接下来的环节是什么呢。看似在听学生的回答,其实已经忽略了他们的回答,以及回答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包括他们思想的起伏波动。

看来,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让自己和学生学会倾听,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学会了倾听

别人的诉说,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只有倾听是一种理解,在努力听懂、理解之后,才能做出积极的反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只有建立了这种谁都能安心地表现自我、相互学习的环境,自己才能摆脱焦虑,学生也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不快乐的。

看完《静悄悄的革命》,我对自己说:埋怨声中,我们永远看不到绿色教育的一线曙光。所以,首先要润泽自己的心态,克服焦虑。然后再努力润泽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努力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用本书封底的话来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同样,自我调整和自我改造的过程也将是在不断的触动和感悟中完成的。

读《静悄悄的革命》

冯琼娟

读这本书,受益匪浅。

我读书,喜欢囫囵吞枣,很快速地浏览,所以常常可以很快地读完自己喜欢的书,但当读完,只记得大概,至于细节,忘了。可是读这本书,我发现只能彻底改变自己的阅读习惯,因为按以往的读书方式阅读,居然不行,读不懂。你看,“这种教师的活动可以作一个大致的区分,主要表现为两种活动方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什么意思?回过头再读,一连读了三四遍,还是不懂。那就放着,一知半解吧,继续读。于是又看到了两个词:“服装裁剪”“交响乐团”,不禁莞尔,

对作者深深佩服。这本书,既有深奥的理论,又有贴切的比喻,对比,很形象,读来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浮躁的、肤浅的读书方式,让我回归了学生时代细致、字斟句酌的阅读方式。再说得严重些,它改变的其实不只是我的阅读方式,还有我的学习态度,能让我终于定下心来读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深层次的东西。

边读着书,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把书中的事例与我们的现实相比,然后感叹,国情不同,教育也就有太多的不同了呀。

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针对教科书上“一幅豆大闭着眼睛跑下山的插图”,教师提问“豆大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在跑啊?”作者的想法是“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怎么会问这样没水平的问题。”读到这里,我也在想,教师这样提问为什么就不好呢?体会人物的心理,感悟人物的品质,不是我们时下很流行的做法吗?为什么在日本就被认为是“没水平”呢?课堂教学该如何进行?我迷惘了。

还是我们的新课标提得好啊。一位原田老师带领学生研究蒲公英,“为了不引起同年级其他老师的注意,他们把30多个牛奶盒并排放在了教学楼边美工室的里侧墙跟”,因为“同年级的同事们有暗定的‘齐步走’框框”,而最后的结果是,“听说还没等这些蒲公英开花,已通通被校长拔掉了”。我想,这样的事情,这么多的阻挠,在我们这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我们同事间既没有“齐步走”的框框,也不用遮遮掩掩来研究,更不会有学生的心血被毁的下场。因为我们的新课标正鼓励着学生,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也是一门必修课。看着日本这样的事例,我庆幸呀。

书,不厚;内容,不多,但很丰富,值得读,好好读。因为,这本书常读,常新。

经营润泽的课堂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曹志平

佐藤学认为,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更富魅力、更焕活力、更有生长力。课堂上良好的学习环境该是怎样的呢?我想是“润泽”的。润泽的课堂不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氛围、一种心情,是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在这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佐藤学) 润泽的课堂心灵自由

润泽的课堂心灵自由。用一位教育家的话来叙述:“你要有胆量并且有肚量让孩子们自己去探险,自己去体验,让他偶尔痛快地玩几次泥沙,下雨天让他踩水,让他偶尔跌几跤,让他去哭,让他去笑。我们要做的,是在旁边注意他,有限度地容忍他。”的确,教育教学需要“有限度的容忍”,我们要允许学生能力有强弱,允许学生思维有

快慢,允许学生表达有完缺,允许每个学生以独有的“这一个”真实

地存在于教室。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才会柔和,

教师才会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润泽的课堂关注倾听

在润泽的课堂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让我们审思:为什么低

年段的课堂闹哄哄,学生发言过剩。而级数越高,学生却会表情麻木、

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我们的课堂过于在乎表面的热闹了。教师

频繁地与部分学生交流,只倾听着他们几个的声音,更多的学生静坐

在无暇顾及的角落,成了“听众”(指缺少交流欲望的学生),后来,

一部分听众又变成了“游客”(指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这些“游客”

往往就成了学习的“难民”(指沦失学习能力的学生)。这样看来,学

生学习热情的衰减、学习能力的落差,与我们课堂上“倾听”不够直

接相关。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

互倾听的教室”。我们要允许教学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

点。我们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倾听学生发言

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心心相印,产生

共感共鸣。倾听的习惯培养起来后,课堂才会变得丰富起来,才能通

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润泽的课堂对话真实

对话,已从一种流行的教学手段变为每个教师课堂上日常的教学行

为。然而,对话真实吗?是否如言所说“教学,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

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其实现状不乏担忧,有些老师把对话演变为

一种务虚的教学形式,无效的语言重复。人的心灵有一种微妙、精敏

的感受力,任何虚假、矫情和做作都无法唤起真诚。在对话的过程中,

我们当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

情感共振。教师全身心对每个学生敞开,与每个学生的思考或情感相

互呼应、相互应答,这才是有质量的对话,有生命成长意义的对话。

“润泽是日久生情的默契,润泽是耳濡目染的熏陶——润泽的关

系,只可能存在于教师和自己孩子之间。润泽的课堂,是幸福无比的。”

这样的课堂无论师与生都内心向往之,孜孜追求之。这样的课堂也远

非是一两次改革就能让大家“更新了理念,解放了思想”,该是教育

永远追寻的真正的“理想课堂”。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赵晓琴

说实话,从下发这本书开始,我就一直将之束之高阁,没有去翻看

过。因为我一向对于理论类的书籍不大感兴趣。现在拿起来翻一翻,

发现还不是那么难看。

刚看了作者佐藤学的简介,我就觉得很佩服他,因为他能深入走访

各种学校,和许多老师共同尝试教学的改革,为他提倡的的“活动的、

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进行实践探讨,他的这种改革的冲劲、执着令

人钦佩。

接着往下看,我发现尽管国情不同,但日本的一些教学现象和我们

还是有些类似的。比如说他所说的综合学习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差

不多,比如说他们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再比如说他也讲到了教

学中的形式主义„„其中有一点我觉得特别有感受,因为我们的学生

和他们十分相象:日本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

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作为一名术科老师,对

于这一点可以说体会最深刻。我们通常每学期都会教两到三个年级,

高低混合。如果连续两节课,一节是低年级,一节是高年级的话,那

绝对是具有戏剧性的冰火两重天:一节课会是叽叽喳喳,七嘴八舌,

发言时惟恐你不叫到他,让你因为教室太过热闹而烦躁:而另一节课

绝大部分却严格奉行“沉默是金”,尽量躲避你的提问,让你因为他

们的冷漠而郁闷。一直以来我总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孩子的年龄不同而

造成的,低年级的孩子不怕害羞,想到什么说什么,说错了也不怕小

朋友嘲笑;而高年级的孩子懂事了,比较谨慎,怕回答错了丢脸,所

以不敢轻易举手。但看了作者的分析,使我豁然开朗。他认为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班级人数、一统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

程等等,尤其重要的是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进而他

还指出教师不应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而应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

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

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令我感兴趣的内容,就是他们的综合学习。我

觉得虽然我们也有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门课,可好象学生真正参与的

实践并不多,就算有也局限在校园,拓展不到校外。像他们那样长达

半年一年、关注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活动,想都不敢想。学生搜集、

整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能得到发展提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不过,我们的教育也一直在进行着“静悄悄的革命”,相信在我们教

师的努力下,教育改革之路必能越走越宽广。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卞任凤

“在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室里,能看到身体放松、轻松愉

快、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学生和倾耳静听学生轻言细语的教

师。而在沉闷的教室里,看到的是学生笔直端坐着,面无表情,教师

也是用生硬的姿势、硬邦邦的语言控制着整个教室。教师的注意力一

般只集中在讲课上,很少去关注听课过程中学生思想的起伏或学生的

想像产生共鸣。而相互学习关系的建立恰恰需要从教师用心倾听学生

身体所发出的无声的语言开始。”这是书中的一段话,它引发我的思

考:倾听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今学校独生子女居多,

生活条件优越,即便是下岗的双职工家庭里,他们也会努力为子女创

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些孩子在家里往往是自己说了算,平时也

见多识广,在人面前好表现,生怕比别人差。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一提

出问题,他们不假思索就举手,于是常常答非所问,或者是别人才说

一半,他就插进来,别的同学发言他不听,一门心事争发言,全然不

顾别人的回答,而大多数是他们自己有时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这样

不仅自己没学到知识,同时也影响了别的同学的思考。

书中有一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

加重要。”“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

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而且

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

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

伏的情感共振。”这些话让我感到:针对当前小学教师互动中产生的

问题,我们应把握小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特点,充分发挥小学生在互

动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才能达到促进小学

生真正全面和谐的发展。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施燕萍

佐藤学先生说:课堂上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

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我们老师追求的不是“发言

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甚至他还打了一个形

象的比喻,他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

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

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

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

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这样的精辟之言让我耳

目一新,值得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

听学生的发言呢?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

的是下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学生回答中

明显的错误,老师也会充耳不闻,甚至还笑着鼓励:“你说得真好!

你真聪明!”老师或许是出于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吧。殊不知,学生

固然需要鼓励,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

向,也许会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倾听,

认真倾听。其实我们老师更是如此,应该学会倾听,更要善于倾听。 倾听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把

自己的情感融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真正拥有一颗童心,只有善于倾

听,才能为学生那幼小的生命的成长带来不可缺少的呵护和滋润。因

此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听,听懂孩子们的每一句话,虽然

他们所表达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完整,但是他们所说的代表了他们内

心的想法,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少一些激昂陈词,多一些热情鼓励,

少一些明确表态,多一些真诚倾听。

老师们,就让我们每节课后问问自己:“今天,我认真倾听学生的

发言了吗?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葛春娟

回想看过的那些内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倾听学生的发言。 文中说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倾听”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

回想自己的课堂,我一直抱怨学生听得不够认真,发言不积极,我又生怕漏过每一个让学生发言的机会,而且甚至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会明确问题的答案,我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这样导致了原本会听的孩子也有些厌烦而失去认真听的耐性了。有时课堂上学生还会发出一些不经意地声音,为了赶教学进度,我未必会去理会他们,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留于一种教学的形式。正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感到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也失去了举手的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课堂上的听众了。为此我常常感到苦恼,到底我该如何能让我的学生来认真地听我的课呢,来更好地掌握教给他们的知识呢?现在,我明白了,其实我的这种苦恼还是在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我并没有意识到在我的教学中,我该怎样来照顾到我学生的反应;我该怎样以学生的立场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学习关系,来建立相互倾听的教室。文中说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

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鸣。同时,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间的交往。要做到让学生能竖起耳朵去倾听教师另一角的学生说话,与远处的学生发生相互交流,那必须经过非常耐心的长期的反反复复的努力。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专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非常重要,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致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假如专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把他们有声的发言------回答问题时的话,无声的发言------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都能专心倾听,那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正是我要努力的目标。


    相关文章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暑假期间利用几天的时间,仔细阅读了由日本学者佐藤学著,由李季翻译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全书从认识和改变学生"主体性"神话的教学:学校的改变: ...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让教室成为学校最美的风景

    让教室成为学校最美的风景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 吴玥纹 <静悄悄的革命>从题目本身而言,就让我感受到了宁静致远的力量,让我看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教育 ...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 2015年7月底,根据学校的要求,教师每人读两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静悄悄的革命>,现在就浅谈一下<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吧.此书中的文字意味深长,或多或少的对自 ...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教师的挑战>读后感 孙卓慧 艺术是无国界的,教育也是无国界的.在国人们抵制日货的时候,我想说:"国家政治由领导人去决定,我们要理智的对待日本".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看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编写的<教师 ...

    红岩读后感600

    红岩读后感一 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第一次读完散发着墨香的<红岩>时,心绪早就飞到了这个神圣的地方.从小到大,我已经记不得心灵多少次被震撼,多少次在梦里踏上这个神圣的地方.当求学的脚步带我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时,当我第一次面对着掩埋烈 ...

    闪闪红星观后感

    看闪闪的红星观后感600字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 沸腾.<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看着这部影片, ...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 我有一本<朱德选集>,是我放在床头经常翻阅的. 去年路过学校的跳蚤市场,就过去随意的翻了翻地摊上的书,顺手拿起了这本很旧的<朱德选集>,心里竟然有些恋恋不舍,就花了两块钱买了下来. ...

    新教育读后感

    具体而微的新教育 <新教育>一书虽然只是读了一遍,但感动于作者朱永新先生的执着和赤诚,这是一本值得老师.校长和教育管理官员一读的书. 朱永新先生是当前中国难得一见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是素质教育的热情吹鼓手,也是素质教育的积极实 ...

    写好一篇书评的方法与要点

    写好一篇书评的方法与要点 热度 16已有 374 次阅读2013-8-15 09:58 |系统分类:教育| 硬功夫, 联想, 个性, 读者, 如何 分享到9 莫提默·J.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写道: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