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中心论文

城市共中心论文

论文题目: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班 级:建学1102

学 号:13

学生姓名:黄德贤

指导教师:郑江涛

摘 要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工程,随

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将成为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重要的人文象征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同时作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现状为切入点,对大明宫遗址公园的绿地景观现状及广场周边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协调遗址保护与城市公园建设、彰显遗址文化和景观效果表达、完善遗址解读性与公园的参与性等方面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

1、调查分析表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绿地景观存在绿量匮乏、整体空间宏观布局缺乏有效围合、功能分区不够系统、景观缺少层次感、景观色彩单一、景观软化效果不突出、景观缺乏人本关怀、重要景观节点打造明显不足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2、在理论层面上,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绿地景观提升的指导思想——“保护遗址,传承文化,改善环境,造福于人”进行了提炼总结;并对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文化、功能、生态定位,进而提出了保护与建设并重,建设服从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立足特定文化、选择适宜绿化表达的景观提升原则。

3、在技术层面上,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绿地景观提升应解决好的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①景观提升中涉及的限制因素包括城市环境、遗址本体和景观现状; ②基于遗址公园的绿地景观要素的表达要做到布局统一于大明宫遗址的历史格局、意境表达承袭大明宫遗址的文化脉络、结构形式满足于大明宫遗址的空间层次与尺度要求、配置形式适应城市公园的功能诉求。;③立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群落性景观构建需要从绿量、物种多样性、季相构成、乔灌草层性搭配几个方面进行着手。④大遗址空间的景观节点塑造,可以通过地形营造、植物配置、景石布置、游览线路、园林小品的设计来增强其观赏性、功能性和文化主题性。

关键词: 大明宫; 遗址公园; 绿地景观

目 录

摘 要 . ................................................................................................ I

一、 文献综述 ......................................................................................... 1

(一)背景 ............................................................................................... 1

(二)目的意义 . .................................................................................... 1

二、遗址公园景观 . .................................................................................. 2

(一) 遗址公园 . .................................................................................. 2

(二) 绿地景观 . .................................................................................... 3

(三) 遗址公园的特点 . ........................................................................ 3

(四) 遗址公园景观特质分析 . ............................................................ 4

三、大明宫遗址公园现状分析 . .............................................................. 5

(一)大明宫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与确立 . .......................................... 5

(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 .......................................... 7

(三)大明宫遗址的区位与布局 . .......................................................... 8

(四)大明宫遗址公园绿地景观现状分析 . .......................................... 8

四、结 论 ............................................................................................... 11

一、 文献综述

(一)背景

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可是随着时间的演进,自然力量的作用和人为的毁坏,使得当年的皇家宫殿、大型公共建筑、宗教、庙宇、皇家园林等破败不堪,呈现给今人的是残损的物质记忆——遗址。

西安作为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的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 10 世纪左右,先后经历了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直至封建社会的顶峰时代唐朝,一直是各王朝的都城,历时 1100 余年。在这绵长的岁月中,十三朝更替兴衰,留下了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遗址,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真正的城市文物,大唐王朝可以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安古称长安,在隋唐时代是世人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尤其是大明宫作为气势恢宏的皇家建筑,记录了当时的城市辉煌,体现了中国中古社会的盛世文化。

在西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历史时期,大明宫遗址的地理位置不断向城市中心推进,加之各类用地对遗址的侵蚀,使得遗址的保护面临严重的挑战,同时由于遗址的牵绊使得城市建设也受到掣肘,协调好二者的矛盾已经成为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民众共同关注的问题,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已成势在必行之势。

(二)目的意义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可以说无论是在遗址保护中,还是对于遗址空间和周围环境的提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遗址保护合理而巧妙地融入城市的整体规划体系之中,将抽象的历史物化为可视可参与的实体空间,从根本上缓解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进而为市民提供一个可以参与、可以感知、可以利用与享受的遗址景观绿地系统(詹秦川 贺鹏,2011) ,使得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景观环境浑然而统一。然而,我国在城市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上,技术应用上和实践分析上整体起步较晚,存在诸多不足。面对大明宫这样范围如此之广、面积如此之大的遗址,尤其是在工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建成的遗址公园,绿地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尽完善和不够精细的问题,使得公园建成后的绿地景观在绿量、景观层次、重要景观节点打造等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将结合自己参与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绿地景提升项目,在综合分析遗址公园建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园林景观现状,探讨其园林景观提升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以期提升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整体景观效果,完善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整体规划,为广大市民及国内外游客提供一个包括遗址保护与

展示、科普教育与研发考古、游览休闲与观赏、城市绿化与美化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对其他城市遗址公园的景观营造发挥导向性作用,拓展了遗址公园建设与景观规划的思路和路径,更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大遗址保护提供案例支持和有价值的资料参考。

二、遗址公园景观

(一)遗址公园

在对遗址公园进行概念性的诠释之前,首先就要明确“遗址”与“公园”的概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遗址”的定义为: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区。换一种说法,则是在历史上实际存在,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其原本功能或实体的大部分丧失与残损,但其存在能反映某段历史或者某种已经消亡的文化现象,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实物遗存。《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对公园的解释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健身、文体及科普等活动,向社会开放,并具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是为全体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公共空间,又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空间上,主要是因时因地制宜,结合特有文化主题等形成活动场所;绿地景观上,则主要通过植物、地形地貌、季节时间等的变幻形成绿色生态的载体。

遗址公园这一词的使用应该说发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为了保护因现代化建设而惨遭威胁的文物古迹与历史文明,同时也摆脱博物馆式的文物保护模式的局限,遗址公园模式就诞生了。具体对遗址公园作以概念性的表述,国内外都无权威的解释。我国正式提出遗址公园这一概念是在 2000 年国家文物局通过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中提出的,自此“遗址公园”一词被各界广泛认同与使用。基本上,各界已达成共识的是认为遗址公园就是将遗址保护与公园休闲相结合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妥善保护与有效展示,运用保护、修复、展示、景观塑造等一系列手法,结合特有文化内涵,建立起来的集教育、科研、游憩、观赏、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园。立足公园这个实质,牢牢把握遗址的保存与展示这个核心,进行遗址与所在地综合环境的全面提升。

(二)绿地景观

绿地的范围很广,这里从公园绿地入手。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公众的,具备植物绿化景观和服务游憩设施的开放空间“景观”一词应该算是一个舶来词,现代的景观是一个代表风景、栖息地、生态系统、绿地等多功能的载体。而现在我们通常将绿地与景观用在一起,来反映与人生活栖息密切相关的环境。如今的绿地景观分为两大基本成分和两种属性,前者分为软质景观,包括植物、水体、风雨、阳光、天空、季节、时间等;以及硬质景观,包括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小品等。后者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一般是可观可感知的实体因素,而社会属性,则是一种通过社会文化内涵,来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通俗的讲,绿地景观是人们将自然的存在与理想的希冀的完美结合,运用植物、地形、地貌、水体、景观小品、道路等要素,营造出的一种美的环境。

(三) 遗址公园特点

遗址公园是在城市公园的基本内涵中加以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功能,在具备一般公园的特点的同时,还具有其有别于一般公园的特色。下面分别

加以阐释:

科学性、技术性要求高

遗址公园的建设是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对遗址本体及周围环境加以保护、修复与利用,不论是考古挖掘阶段,还都是遗址本体恢复、修复和还原阶段,都要求严谨、有序、科学地进行,不矫揉不虚构。它要求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在现代电光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遗址的展示与保护可以借助多种高科技手段,营造新颖的展示效果,同时保证遗址保存的最优化。

文化传承性与主题专一性

遗址作为一种凝固的历史,记录着一个朝代、一个民族的发展足迹和文明气息,对延续城市的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科学、艺术和历史等信息的传达也发挥着极大作用。因此每个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就肩负了传承文化的责任,不论是通过遗址原真的解读还是景观的展现,都不能脱离其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这也决定了遗址公园特定文化与特定主题的表达。

科研教育的统一性

遗址常常是“地上破败不堪,地下气象万千”,因此即便是以公园的形式展现给广大群众面前,但有些部分仍然是封闭保护中,用于科研考古,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遗迹的保护。由于遗址的残损,使得可解读性大大降低,因此遗址公园的建设常常配套有各种讲解错失和高科技的复原展示手段,使得教育性大大提高。

动态延伸性

由于遗址公园任然具备考古发掘的潜力,同时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化、科研技术的提高,必定使遗址的发掘工作进一步深化拓宽,这也决定在一定历史阶段,遗址公园的建设不能一步到位,而是有序进行、循序渐进的,成果展示、文化研究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同时遗址公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遗址复原工程,而是运用技术与艺术的手段适时适度地对遗址景观进行引申,从而使遗址公园具有动态延伸性。

观赏休闲性

遗址公园的实质仍是公园,由于人的参与性的提高,就要求遗址公园要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与娱乐休闲性。必要的山水、植物、建筑小品、服务设施等具有极高的景观性的园林景观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美化城市景观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从事文化活动的绿色空间。由于遗址公园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使得其观赏休闲性中带着独特的文化气息,与一般城市公园有着本质的区别。

经济带动与生态和谐性

由于遗址公园独特的文化与景观特色,使得吸引大批游客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但任何事情都要适度,尤其是遗址公园,不能将经济效益看得太重,而做出破坏遗址的不合理性建设。由于遗址公园的建设,常常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改善与提高,使得公园作为城市园林绿地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 遗址公园景观特质分析

遗址景观

是遗址公园游赏的主要看点,也是遗址公园存在的根本所在。根据遗址遗存的不同,存在不同的遗址观赏内容。可以是保存下来的建筑实体、城墙、残垣、陵墓、出土的文物,也可以是城市的格局遗迹、自然的风貌遗存、人类的活动遗迹。这是遗址公园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

环境景观

作为遗址公园存在的背景环境,是将遗址与公园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润滑剂。环境景观可以使硬质的也可以是软质的,是承载了遗址本体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的绿色空间,也是人们参与进遗址公园的介质空间。它的存在,可以更好地衬托遗址的真实,引导游人了解遗址、享受遗址空间的独特魅力和意境氛围。

文化景观

作为遗址的灵魂,是联系遗址本体和空间环境的重要媒介性质的景观。因为遗址尤指特定的地域属性(空间) 和历史文化属性(时间) ,因此遗址公园的景观也就不能脱离这两大特质而独立存在,于是凸显其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景观也就成为遗址公园不可或缺的景观特质。

三、大明遗址公园现状分析

唐大明宫遗址占地 3.5 平方公里,规模宏大,建筑壮观,距今已有 1300年历史,是大唐王朝都城“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存在的 270 年间,唐代 21 位皇帝中有 17 位主政和居住在大明宫。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马得志、杨鸿勋等将大明宫这座建于我国古代社会发展鼎盛时期的宫殿,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大明宫的宫殿建筑的总体布局方式,建筑艺术与施工技术的完美结合,宏大规模与雄伟气势的完美统一都堪称是当时世界之最。大明宫遗址是我国目前遗存最为完好的中古时期的宫殿遗址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重要素材,在世界古迹遗址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

(一)大明宫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与确立

20 世纪 50 年代,在西安遗址公园模式的萌芽期,在考古工作者探明了

大明宫宫城的范围、形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基础上,于西安第一次总体规划中明确了唐大明宫遗址作为非城市发展用地。20 世纪 80 年代,西安编制了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2000年),而西安遗址公园模式也进入了探索期,这一时期的各项规章明确提出加强保护唐大明宫遗址的任务。1995年,在西安遗址公园建设的发展期,也就是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1995一2010) 编制时期,明确提出对唐大明宫遗址进行全面保护,并恢复其整体格局,建立唐大明宫遗址公园。2007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更为大明宫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与法规支持。同年6 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启动了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周边环境改造的综合项目,至此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正式纳入轨道。自2008年征地拆迁工作完成开始,历时3年时间,于2010年10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大明宫遗址公园模式的确立,不论是对后续扩大化后的考古,还是对遗址文物的保护,抑或是对城市周边环境的改善,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遗址公园的可感知、可参与性,对人们了解大唐文化,感受大唐遗风具有重要意义。

下图为丹凤门广场

(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自大明宫随着战火而荒废,一年多年来深埋黄土下,被各种建设单位、错落农田、棚户区所覆盖,直到五十多年前才开始了考古发掘工作,大明宫的恢弘气度才得以重见天日。遗址保护区面积为780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280公顷,一般保护区而积500公顷。

从1957年大明宫遗址保护被纳入西安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到2010年大明宫遗址公园建成对外开放,五十三年里,大明宫的保护与规划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2003 年,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全面竣工,这是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三方合作的成果,开始了国际合作的保护策略。2004 年, 日本政府无偿文化援助的文物陈列馆和砖窑址保护厅相继建成,陈列馆展出了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文物标本。2005-2007年,大明宫遗址为申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的组成部分,并划定了遗址核心区、缓冲区的边界范围,使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有了更加充分的保障。接下来从2007年开始,为了解决好西安的城市化进程与大明宫遗址保护之间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形成遗址与城市和谐共发展得局面,西安市政府正式启动了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历时三年,集世界先进的遗址保护手段与经验为一身的大明宫遗址公园终于与世人见面。

由于大明宫的遗址基本上呈地下遗存状态,地上部分基本已经损毁殆尽,留下的是大面积的夯土台和建筑基础。因此在对大明宫遗址公关进行保护与设计时,是在考古和研究的基础上,对遗址公园整体环境和遗址单体进行保护与展示。针对大明宫遗址的整体格局和重要殿基保存较好的现状,从历史格局与规模、地形地势与环境等层面进行整体原貌的恢复与保护性展示;对于各建筑基址等遗址单体,则是利用加固、锚固、填缝、补齐、覆盖、回填等技术手段,通过基址复原、原貌展示、地面标示和模型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了保护性的展示。如宣政殿、紫宸殿,利用高大的悬铃木作为殿柱象征,并以轻钢勾勒出大殿屋顶的形状或以轻钢和原木搭配复原大殿的建筑结构;东、西朝堂用地面铺装进行标示的方式进行遗址展示;丹凤门作为专供天子出入、大明宫最最宏伟和重要的宫门,在遗址保护利用上则是通过在遗址上方进行建筑复原同时赋予其新的功能的方式;望仙台等则是通过微缩模型的形式进行原貌的恢复,展示给今人。

对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已经进行了五十余年的尝试,在各种理论框架的引导下,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任何技术方法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生搬硬套、墨守成规,对遗址进行大肆的发掘与利用,而应改循序渐进、有制度、有计划的进行,必须兼顾后期遗址公园营建的需求,也要考虑遗址未来的发展与利用的需要。

(三)大明宫遗址的区位与布局

唐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东北禁苑内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 634 年) 十月, 是唐王朝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其主体工程面积达 3.5平方公里,在经历了 200 余年的辉煌之后,随着唐王朝的灭亡而毁于战火。历经千年,现在的大明宫遗址主要分步在陕西省西安市北部,并不断向城市中心区域推进。唐大明宫的整体平面并不规则,在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而且在宫城上设置有丹凤门、望仙门、银汉门、九仙门和翰林门等十一座宫门。整体布局上是前朝后寝的格局。前朝区以中轴线上的丹凤门、含元殿、御道、宣政门、宣政殿等建筑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东西段也分级设置省、院、馆、台等办公机构,形成了中轴对称的严格宫廷式布局;穿过紫宸门,即是大明宫的后寝区,围绕太液池自然分布各类寝宫建筑,如三清殿、大福殿等,形成鲜明的园林式格局。大明宫内的五十多座殿堂中,只有含元、宣政、紫宸、延英、麟德等数座为朝殿,其余皆为寝殿,除了殿堂外,还分布各类亭台楼阁,还分布有少量的道观和佛寺。

(四) 大明宫遗址公园绿地景观现状分析

唐大明宫遗址是唐文化鼎盛时期的实物见证,基于对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对大明宫遗址实行遗址公园建设,于2010 年10 月1 日正式开园,接待游客数以万计。但从游客的反映来看,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景观效果还存在种种弊端,在为大众再现遗址的历史风貌的同时, 无法充分体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遗址公园特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景观宏观布局分析

大明宫遗址公园在规划设计是立足于充分的史料研究基础上的,在宏观布局上也遵循了其历史格局,但在整体的绿地空间布局上,却未形成大开大合的空间格局。功能分区不够系统,未能充分利用植物分割区带;部分景观空间乔木规格小且统一,种植密度低,缺乏植物疏密有致的配置,无法达到有效分割和围合空间的效果;部分景观分区没有明确的主题,使得整体的绿地景观松散、凌乱,缺乏结构和序列上的美感;乔灌植物在数量和体量上严重不足,大面积开放的草坪空间,未设置相应障景,很长的路径上未建造任何可观赏的景观,没有形成空间围合,园区景观一览无余。

图为公园河流景观

下图为公园景观小品

五、结 论

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的心脏,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劳动城市及周围辐射地区的发展,影响到该中心来活动的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而特殊地段的广场是一个复杂的小系统。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性设计的重要性,说明在任何一个环境设计中,整体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坏重要得多。城市文化广场 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 境质量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 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通过对大明宫遗址公园现状的一些分析理解,表明在城市特殊、有特定意义的广场地段中,要坚持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以此为基础展开各项协调,和谐的设计,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对整个广场有所把握,对各个层次的设计都能统筹兼顾。使城市的发展越来越美好。

城市共中心论文

论文题目: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班 级:建学1102

学 号:13

学生姓名:黄德贤

指导教师:郑江涛

摘 要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工程,随

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必将成为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重要的人文象征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同时作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现状为切入点,对大明宫遗址公园的绿地景观现状及广场周边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协调遗址保护与城市公园建设、彰显遗址文化和景观效果表达、完善遗址解读性与公园的参与性等方面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

1、调查分析表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绿地景观存在绿量匮乏、整体空间宏观布局缺乏有效围合、功能分区不够系统、景观缺少层次感、景观色彩单一、景观软化效果不突出、景观缺乏人本关怀、重要景观节点打造明显不足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2、在理论层面上,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绿地景观提升的指导思想——“保护遗址,传承文化,改善环境,造福于人”进行了提炼总结;并对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文化、功能、生态定位,进而提出了保护与建设并重,建设服从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立足特定文化、选择适宜绿化表达的景观提升原则。

3、在技术层面上,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绿地景观提升应解决好的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①景观提升中涉及的限制因素包括城市环境、遗址本体和景观现状; ②基于遗址公园的绿地景观要素的表达要做到布局统一于大明宫遗址的历史格局、意境表达承袭大明宫遗址的文化脉络、结构形式满足于大明宫遗址的空间层次与尺度要求、配置形式适应城市公园的功能诉求。;③立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群落性景观构建需要从绿量、物种多样性、季相构成、乔灌草层性搭配几个方面进行着手。④大遗址空间的景观节点塑造,可以通过地形营造、植物配置、景石布置、游览线路、园林小品的设计来增强其观赏性、功能性和文化主题性。

关键词: 大明宫; 遗址公园; 绿地景观

目 录

摘 要 . ................................................................................................ I

一、 文献综述 ......................................................................................... 1

(一)背景 ............................................................................................... 1

(二)目的意义 . .................................................................................... 1

二、遗址公园景观 . .................................................................................. 2

(一) 遗址公园 . .................................................................................. 2

(二) 绿地景观 . .................................................................................... 3

(三) 遗址公园的特点 . ........................................................................ 3

(四) 遗址公园景观特质分析 . ............................................................ 4

三、大明宫遗址公园现状分析 . .............................................................. 5

(一)大明宫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与确立 . .......................................... 5

(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 .......................................... 7

(三)大明宫遗址的区位与布局 . .......................................................... 8

(四)大明宫遗址公园绿地景观现状分析 . .......................................... 8

四、结 论 ............................................................................................... 11

一、 文献综述

(一)背景

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可是随着时间的演进,自然力量的作用和人为的毁坏,使得当年的皇家宫殿、大型公共建筑、宗教、庙宇、皇家园林等破败不堪,呈现给今人的是残损的物质记忆——遗址。

西安作为与雅典、开罗、罗马并称的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 10 世纪左右,先后经历了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直至封建社会的顶峰时代唐朝,一直是各王朝的都城,历时 1100 余年。在这绵长的岁月中,十三朝更替兴衰,留下了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遗址,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真正的城市文物,大唐王朝可以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安古称长安,在隋唐时代是世人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尤其是大明宫作为气势恢宏的皇家建筑,记录了当时的城市辉煌,体现了中国中古社会的盛世文化。

在西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历史时期,大明宫遗址的地理位置不断向城市中心推进,加之各类用地对遗址的侵蚀,使得遗址的保护面临严重的挑战,同时由于遗址的牵绊使得城市建设也受到掣肘,协调好二者的矛盾已经成为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民众共同关注的问题,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已成势在必行之势。

(二)目的意义

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可以说无论是在遗址保护中,还是对于遗址空间和周围环境的提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遗址保护合理而巧妙地融入城市的整体规划体系之中,将抽象的历史物化为可视可参与的实体空间,从根本上缓解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进而为市民提供一个可以参与、可以感知、可以利用与享受的遗址景观绿地系统(詹秦川 贺鹏,2011) ,使得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景观环境浑然而统一。然而,我国在城市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上,技术应用上和实践分析上整体起步较晚,存在诸多不足。面对大明宫这样范围如此之广、面积如此之大的遗址,尤其是在工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建成的遗址公园,绿地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尽完善和不够精细的问题,使得公园建成后的绿地景观在绿量、景观层次、重要景观节点打造等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将结合自己参与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绿地景提升项目,在综合分析遗址公园建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园林景观现状,探讨其园林景观提升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以期提升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整体景观效果,完善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整体规划,为广大市民及国内外游客提供一个包括遗址保护与

展示、科普教育与研发考古、游览休闲与观赏、城市绿化与美化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对其他城市遗址公园的景观营造发挥导向性作用,拓展了遗址公园建设与景观规划的思路和路径,更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大遗址保护提供案例支持和有价值的资料参考。

二、遗址公园景观

(一)遗址公园

在对遗址公园进行概念性的诠释之前,首先就要明确“遗址”与“公园”的概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遗址”的定义为: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区。换一种说法,则是在历史上实际存在,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其原本功能或实体的大部分丧失与残损,但其存在能反映某段历史或者某种已经消亡的文化现象,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实物遗存。《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对公园的解释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健身、文体及科普等活动,向社会开放,并具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是为全体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公共空间,又是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空间上,主要是因时因地制宜,结合特有文化主题等形成活动场所;绿地景观上,则主要通过植物、地形地貌、季节时间等的变幻形成绿色生态的载体。

遗址公园这一词的使用应该说发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为了保护因现代化建设而惨遭威胁的文物古迹与历史文明,同时也摆脱博物馆式的文物保护模式的局限,遗址公园模式就诞生了。具体对遗址公园作以概念性的表述,国内外都无权威的解释。我国正式提出遗址公园这一概念是在 2000 年国家文物局通过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中提出的,自此“遗址公园”一词被各界广泛认同与使用。基本上,各界已达成共识的是认为遗址公园就是将遗址保护与公园休闲相结合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妥善保护与有效展示,运用保护、修复、展示、景观塑造等一系列手法,结合特有文化内涵,建立起来的集教育、科研、游憩、观赏、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园。立足公园这个实质,牢牢把握遗址的保存与展示这个核心,进行遗址与所在地综合环境的全面提升。

(二)绿地景观

绿地的范围很广,这里从公园绿地入手。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公众的,具备植物绿化景观和服务游憩设施的开放空间“景观”一词应该算是一个舶来词,现代的景观是一个代表风景、栖息地、生态系统、绿地等多功能的载体。而现在我们通常将绿地与景观用在一起,来反映与人生活栖息密切相关的环境。如今的绿地景观分为两大基本成分和两种属性,前者分为软质景观,包括植物、水体、风雨、阳光、天空、季节、时间等;以及硬质景观,包括铺地、墙体、栏杆、景观构筑小品等。后者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一般是可观可感知的实体因素,而社会属性,则是一种通过社会文化内涵,来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通俗的讲,绿地景观是人们将自然的存在与理想的希冀的完美结合,运用植物、地形、地貌、水体、景观小品、道路等要素,营造出的一种美的环境。

(三) 遗址公园特点

遗址公园是在城市公园的基本内涵中加以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功能,在具备一般公园的特点的同时,还具有其有别于一般公园的特色。下面分别

加以阐释:

科学性、技术性要求高

遗址公园的建设是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对遗址本体及周围环境加以保护、修复与利用,不论是考古挖掘阶段,还都是遗址本体恢复、修复和还原阶段,都要求严谨、有序、科学地进行,不矫揉不虚构。它要求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在现代电光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遗址的展示与保护可以借助多种高科技手段,营造新颖的展示效果,同时保证遗址保存的最优化。

文化传承性与主题专一性

遗址作为一种凝固的历史,记录着一个朝代、一个民族的发展足迹和文明气息,对延续城市的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科学、艺术和历史等信息的传达也发挥着极大作用。因此每个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就肩负了传承文化的责任,不论是通过遗址原真的解读还是景观的展现,都不能脱离其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这也决定了遗址公园特定文化与特定主题的表达。

科研教育的统一性

遗址常常是“地上破败不堪,地下气象万千”,因此即便是以公园的形式展现给广大群众面前,但有些部分仍然是封闭保护中,用于科研考古,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遗迹的保护。由于遗址的残损,使得可解读性大大降低,因此遗址公园的建设常常配套有各种讲解错失和高科技的复原展示手段,使得教育性大大提高。

动态延伸性

由于遗址公园任然具备考古发掘的潜力,同时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化、科研技术的提高,必定使遗址的发掘工作进一步深化拓宽,这也决定在一定历史阶段,遗址公园的建设不能一步到位,而是有序进行、循序渐进的,成果展示、文化研究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同时遗址公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遗址复原工程,而是运用技术与艺术的手段适时适度地对遗址景观进行引申,从而使遗址公园具有动态延伸性。

观赏休闲性

遗址公园的实质仍是公园,由于人的参与性的提高,就要求遗址公园要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与娱乐休闲性。必要的山水、植物、建筑小品、服务设施等具有极高的景观性的园林景观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美化城市景观的同时,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从事文化活动的绿色空间。由于遗址公园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使得其观赏休闲性中带着独特的文化气息,与一般城市公园有着本质的区别。

经济带动与生态和谐性

由于遗址公园独特的文化与景观特色,使得吸引大批游客的同时,也带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但任何事情都要适度,尤其是遗址公园,不能将经济效益看得太重,而做出破坏遗址的不合理性建设。由于遗址公园的建设,常常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改善与提高,使得公园作为城市园林绿地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 遗址公园景观特质分析

遗址景观

是遗址公园游赏的主要看点,也是遗址公园存在的根本所在。根据遗址遗存的不同,存在不同的遗址观赏内容。可以是保存下来的建筑实体、城墙、残垣、陵墓、出土的文物,也可以是城市的格局遗迹、自然的风貌遗存、人类的活动遗迹。这是遗址公园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

环境景观

作为遗址公园存在的背景环境,是将遗址与公园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润滑剂。环境景观可以使硬质的也可以是软质的,是承载了遗址本体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的绿色空间,也是人们参与进遗址公园的介质空间。它的存在,可以更好地衬托遗址的真实,引导游人了解遗址、享受遗址空间的独特魅力和意境氛围。

文化景观

作为遗址的灵魂,是联系遗址本体和空间环境的重要媒介性质的景观。因为遗址尤指特定的地域属性(空间) 和历史文化属性(时间) ,因此遗址公园的景观也就不能脱离这两大特质而独立存在,于是凸显其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景观也就成为遗址公园不可或缺的景观特质。

三、大明遗址公园现状分析

唐大明宫遗址占地 3.5 平方公里,规模宏大,建筑壮观,距今已有 1300年历史,是大唐王朝都城“长安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存在的 270 年间,唐代 21 位皇帝中有 17 位主政和居住在大明宫。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马得志、杨鸿勋等将大明宫这座建于我国古代社会发展鼎盛时期的宫殿,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大明宫的宫殿建筑的总体布局方式,建筑艺术与施工技术的完美结合,宏大规模与雄伟气势的完美统一都堪称是当时世界之最。大明宫遗址是我国目前遗存最为完好的中古时期的宫殿遗址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重要素材,在世界古迹遗址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

(一)大明宫遗址公园模式的提出与确立

20 世纪 50 年代,在西安遗址公园模式的萌芽期,在考古工作者探明了

大明宫宫城的范围、形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基础上,于西安第一次总体规划中明确了唐大明宫遗址作为非城市发展用地。20 世纪 80 年代,西安编制了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1980年-2000年),而西安遗址公园模式也进入了探索期,这一时期的各项规章明确提出加强保护唐大明宫遗址的任务。1995年,在西安遗址公园建设的发展期,也就是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1995一2010) 编制时期,明确提出对唐大明宫遗址进行全面保护,并恢复其整体格局,建立唐大明宫遗址公园。2007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更为大明宫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与法规支持。同年6 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启动了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周边环境改造的综合项目,至此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正式纳入轨道。自2008年征地拆迁工作完成开始,历时3年时间,于2010年10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大明宫遗址公园模式的确立,不论是对后续扩大化后的考古,还是对遗址文物的保护,抑或是对城市周边环境的改善,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遗址公园的可感知、可参与性,对人们了解大唐文化,感受大唐遗风具有重要意义。

下图为丹凤门广场

(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自大明宫随着战火而荒废,一年多年来深埋黄土下,被各种建设单位、错落农田、棚户区所覆盖,直到五十多年前才开始了考古发掘工作,大明宫的恢弘气度才得以重见天日。遗址保护区面积为780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280公顷,一般保护区而积500公顷。

从1957年大明宫遗址保护被纳入西安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到2010年大明宫遗址公园建成对外开放,五十三年里,大明宫的保护与规划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2003 年,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全面竣工,这是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三方合作的成果,开始了国际合作的保护策略。2004 年, 日本政府无偿文化援助的文物陈列馆和砖窑址保护厅相继建成,陈列馆展出了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文物标本。2005-2007年,大明宫遗址为申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的组成部分,并划定了遗址核心区、缓冲区的边界范围,使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有了更加充分的保障。接下来从2007年开始,为了解决好西安的城市化进程与大明宫遗址保护之间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形成遗址与城市和谐共发展得局面,西安市政府正式启动了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历时三年,集世界先进的遗址保护手段与经验为一身的大明宫遗址公园终于与世人见面。

由于大明宫的遗址基本上呈地下遗存状态,地上部分基本已经损毁殆尽,留下的是大面积的夯土台和建筑基础。因此在对大明宫遗址公关进行保护与设计时,是在考古和研究的基础上,对遗址公园整体环境和遗址单体进行保护与展示。针对大明宫遗址的整体格局和重要殿基保存较好的现状,从历史格局与规模、地形地势与环境等层面进行整体原貌的恢复与保护性展示;对于各建筑基址等遗址单体,则是利用加固、锚固、填缝、补齐、覆盖、回填等技术手段,通过基址复原、原貌展示、地面标示和模型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了保护性的展示。如宣政殿、紫宸殿,利用高大的悬铃木作为殿柱象征,并以轻钢勾勒出大殿屋顶的形状或以轻钢和原木搭配复原大殿的建筑结构;东、西朝堂用地面铺装进行标示的方式进行遗址展示;丹凤门作为专供天子出入、大明宫最最宏伟和重要的宫门,在遗址保护利用上则是通过在遗址上方进行建筑复原同时赋予其新的功能的方式;望仙台等则是通过微缩模型的形式进行原貌的恢复,展示给今人。

对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已经进行了五十余年的尝试,在各种理论框架的引导下,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任何技术方法都有其时代局限性,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生搬硬套、墨守成规,对遗址进行大肆的发掘与利用,而应改循序渐进、有制度、有计划的进行,必须兼顾后期遗址公园营建的需求,也要考虑遗址未来的发展与利用的需要。

(三)大明宫遗址的区位与布局

唐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东北禁苑内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 634 年) 十月, 是唐王朝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其主体工程面积达 3.5平方公里,在经历了 200 余年的辉煌之后,随着唐王朝的灭亡而毁于战火。历经千年,现在的大明宫遗址主要分步在陕西省西安市北部,并不断向城市中心区域推进。唐大明宫的整体平面并不规则,在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而且在宫城上设置有丹凤门、望仙门、银汉门、九仙门和翰林门等十一座宫门。整体布局上是前朝后寝的格局。前朝区以中轴线上的丹凤门、含元殿、御道、宣政门、宣政殿等建筑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东西段也分级设置省、院、馆、台等办公机构,形成了中轴对称的严格宫廷式布局;穿过紫宸门,即是大明宫的后寝区,围绕太液池自然分布各类寝宫建筑,如三清殿、大福殿等,形成鲜明的园林式格局。大明宫内的五十多座殿堂中,只有含元、宣政、紫宸、延英、麟德等数座为朝殿,其余皆为寝殿,除了殿堂外,还分布各类亭台楼阁,还分布有少量的道观和佛寺。

(四) 大明宫遗址公园绿地景观现状分析

唐大明宫遗址是唐文化鼎盛时期的实物见证,基于对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对大明宫遗址实行遗址公园建设,于2010 年10 月1 日正式开园,接待游客数以万计。但从游客的反映来看,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景观效果还存在种种弊端,在为大众再现遗址的历史风貌的同时, 无法充分体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遗址公园特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景观宏观布局分析

大明宫遗址公园在规划设计是立足于充分的史料研究基础上的,在宏观布局上也遵循了其历史格局,但在整体的绿地空间布局上,却未形成大开大合的空间格局。功能分区不够系统,未能充分利用植物分割区带;部分景观空间乔木规格小且统一,种植密度低,缺乏植物疏密有致的配置,无法达到有效分割和围合空间的效果;部分景观分区没有明确的主题,使得整体的绿地景观松散、凌乱,缺乏结构和序列上的美感;乔灌植物在数量和体量上严重不足,大面积开放的草坪空间,未设置相应障景,很长的路径上未建造任何可观赏的景观,没有形成空间围合,园区景观一览无余。

图为公园河流景观

下图为公园景观小品

五、结 论

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的心脏,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劳动城市及周围辐射地区的发展,影响到该中心来活动的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而特殊地段的广场是一个复杂的小系统。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性设计的重要性,说明在任何一个环境设计中,整体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坏重要得多。城市文化广场 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 境质量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 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通过对大明宫遗址公园现状的一些分析理解,表明在城市特殊、有特定意义的广场地段中,要坚持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以此为基础展开各项协调,和谐的设计,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对整个广场有所把握,对各个层次的设计都能统筹兼顾。使城市的发展越来越美好。


    相关文章

    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研究综述

    第9卷第1期 2009年2月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JournalofTransportationSystemsEngineeringandInformationTechnology V01.9February No.12009 文章编号 ...

    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指引

    城市交通第7卷第2期2009年3月 ■文章编号:1672-5328(2009)02.0044.13 UrbanTransport ofChina,V01.7,No.2,March2009 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指引 HangzhouP ...

    从城市公共空间角度看待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

    从城市公共空间角度看待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 肖开名, 苏剑呜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城市高架桥下部空间作为城市新空问的一种,对市民生活.城市交通.城市景观有较强的影响作用.文章从桥下空间具有城市公共空间属 ...

    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探析

    文章编号:1009-6000f2007)11-0034-06 中图分类号:U4911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胡敏.女.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 研究生. 轨道交通对城市宝兰间布局的影响探秒r TheEffectsofRailTransi ...

    交通与环境结课论文

    交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姓名:于洋 学号:10291256 1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带来了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和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同时也造成交通建设与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 ...

    巴黎塞纳河两岸住区规划与建设的经验启示

    n海外住宅 巴黎塞纳河 两岸住区规划与建设的经验启示 TheInspirationfrOmtheExperienceofResidentialAreaPlanningandBuildingofBothBanksoftheSeinein Pa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引导语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影响 2.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新公共管 ...

    全球城市化时代的展望

    ,o. k 全球城市化时代的展望 PersoectiVesintheEraofGJObalUrbanizaliOn 邹欢 摘薹:时代的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r新的要求.表疋试图从全球范围的角度采探讨城市发展的问题.井以荷兰与亚洲的垃展实暂I柞由 ...

    如何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问题论文

    浅谈如何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城市化和交通机动化也随之日益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和机动化必然诱发城市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堵塞.交通安全问题突出.这样,如何解决城市交通管理问题就成为 ...

    018-45-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框架设计及重点要素分析

    交叉创新与转型重构--2017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框架设计及重点要素分析 祝超 鹿璐 孙明正 周凌 [摘要]近年来,交通需求管理逐步在国内城市得到研究和应用.基于对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概念的理解,并对国内外城市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