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巨人的花园]

解读《巨人的花园》

《巨人的花园》是根据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改编的。英国《典雅》杂志将王尔德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认为《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安徒生对王尔德的深远影响。)

一次,王尔德给儿子讲《自私的巨人》,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王尔德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下眼泪。

对照《巨人的花园》和《自私的巨人》,改动是很大的,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情节发展的走向,当然,原著的涵蕴也更丰富,更广博深邃。以巴金先生的译本——受时代的限制和自身的局限,这一译本并不是完美的,但毕竟是最早翻译的一种,也算经典——为参照,先对其中几处自以为比较重要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原著】七年过完了,他已经把他要说的话说尽了(因为他谈话的才能是有限的),他便决定回到他自己的府邸去。

【解读】教材中没有对巨人作任何直接分析,而原著中有以上的叙述。这非常有意思,巨人竟然滔滔不绝地说了七年,才把要说的话说尽了,这不正是说明他的口才很好?可作者又分明以补充说明的方式在强调“他谈话的才能是有限的”。换一个角度思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巨人竟然颠来倒去说了七年才说明白了,岂不正好说明他真的是口笨舌拙?哦,大概只有后者的解释才是可以成立的。如此可以想见,巨人大约是一个质朴憨厚,还有些粗鲁莽撞的大汉,原本就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啊!相对于教材中巨人一出场就生气,动辄“训斥”“叱责”,且一开口就是“滚出去”,留给读者的印象要有趣得多。

【原著】春天来了,在乡间到处都开放小花,到处都有小鸟在歌唱。鸟儿不肯在他花园里唱歌,因为那里再没有小孩们的踪迹了,树木也忘了开花。

【教材】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解读】当乡间草翠花开的时节,“单单在巨人的花园里却仍旧是冬天的气象”。原著中明确得指出是因为“那里再没有小孩们的踪迹了”,所以才这般景象。教材中没有指明,相反是提出了疑问:“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子的?“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是教材多元解读的一个指向,改写时刻意隐去过于直白的行文,留待读者(教师和学生)阅读后文经过思考才渐露端倪,大概也是改写者小小的技巧所在吧。

原著中还有一大段关于雪与霜横行肆虐的拟人化的铺叙描写,它们还邀请来北风和冰雹一同为非作歹。包括树木也竟然是“忘了开花”。改写成教材后,这些拟人化形象就没有了,单以“狂风大作,雪花飞舞”作简洁的表述了。人物形象更集中了,行文也更简洁了,但同时也缺少了童话的意味。

【原著】他看见一个非常奇异的景象。孩子们从墙上一个小洞爬进了园里来,他们都坐在树枝上面。他在每棵树上都可以见到一个小孩。树木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便都用花朵把自己装饰起来,还温柔地把手膀放在孩子们的头上摆动。鸟儿们快乐地四处飞舞歌唱,花儿们也从绿草中间伸出头来看,而且大笑了。这的确是很可爱的景象……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

【教材】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

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解读】这是一处截然不同的情节走向和人物形象。原著中明显是围绕“有了孩子才有春天”的中心展开的,“树木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才开放花朵,小草也萌发。草木乃至春天和前文的风雪霜雹一样,也都是有自主人格的拟人化形象;而教材却是“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似乎春天是自然而然来的,而孩子也是被春天吸引来的。整个人物关系和逻辑关系被颠倒了。

再看巨人,完全两样了。原著中的“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巨人触景生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重重地撞击了,人性自我复苏了,他自个儿唤醒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善良、温柔和真挚——这才是巨人身上的本质所在。这些美好的品性被他臃肿丑陋的外表和粗鲁莽撞的言行所遮蔽,既伤害了别人,也蒙蔽了自己。说到底,他并不是一个真正自私的人。教材的改动似乎要一味地将巨人往自私和粗暴的方向推演,同时也要他一再接受惩罚。巨人原本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显得促狭单一了,甚至失掉了美好的部分,单单剩下“恶”的一面。两厢比较,似乎已经失去了原著的意旨。

【原著】只有在一个角落里冬天仍然留着,这是园子里最远的角落,一个小孩正站在那里。他太小了,他的手还挨不到树枝,他就在树旁徘徊,哭得很厉害。这株可怜的树仍然满身盖满霜和雪,北风还在树顶上吹叫。“快爬上来!小孩。”树对孩子说,一边尽可能地把枝子低垂下去,然而孩子还是太小了。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我要把那个可怜的小孩放到树顶上去,随后我要把墙毁掉,把我的花园永远变作孩子们的游戏场。”他的确为他从前的举动后悔了。巨人偷偷地走到他后面,轻轻地抱起他,放到树枝上去。这棵树马上开花了,鸟儿们也飞来在枝上歌唱,小孩伸出他的两只膀子,抱住巨人的头项,跟他接吻。

【教材】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解读】原著中除了中心人物巨人之外,作者动用了很多笔墨描绘另一形象——小天使。甫一出场,他便幻化为一个令人怜爱的孩童模样,与普通的孩子一般模样,又不尽相同。也正是这个孩子更加触动了巨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确为他从前的举动后悔了”。天使的作用更多的是唤醒和考验巨人。在这个逐渐苏醒的过程中,巨人更多的是自我发现和自我批判。而在教材中,这个孩子的形象就显得有些模糊了,但却起到了更强劲的作用,“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几乎是一种逼视,一种质问,或者鞭挞的眼神;不是呼唤,而是警告。巨人随之猛醒,恍然大悟。这是一种突变,甚至有一种弃恶从善的意味。就像巨人自己说的那样,他原本只有一颗“任性、冷酷的心”,与原著相去甚远。而且促使改变的力量也完全来自外力,即孩子的眼神。这与原著中自我救赎完全是两回事了。

【原著】那天下午小孩们跑进园子里来时,他们看见巨人躺在一棵树下,他已经死了,满身盖满白花。

【解读】教材到巨人拆除围墙与孩子们分享花园就结束了,洋溢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总之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原著中孩子们也一直伴随着巨人玩耍,只是缺少了一个孩子——天使。巨人有一点儿失望,可他依然感到幸福,因为“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有一天,天使降临,手脚上带着“爱的伤痕”——巨人的爱啊。天使对巨人说:“你有一回让我在你的园子里玩过,今天我要带你到我的园子里去,那就是天堂啊。”于是就有了引文中的结尾。那淡淡的哀愁怎不让人为之动容?难怪王尔德给儿子讲这个童话时,竟然情不自禁哭起来了。

王尔德生前倍受争议,死后的墓碑上镌刻着“才子和戏剧家”,有评论家说“他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更多于属于维多利亚那个时代。现在,远离了那些丑闻,岁月肯定了他最优秀的著述,他安静地来到我们面前,杰出而高大,讲着寓言和哲理,欢笑而又哭泣,如此娓娓不绝,如此风趣不俗,如此确凿不移。”1888年5月,他的第一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它》出版了,包括《快乐王子》、《夜莺和玫瑰》、《自私的巨人》、《忠诚的朋友》和《神奇的火箭》。1891年12月,另一部童话集问世——《石榴之屋》,收有四部童话:《少年国王》、《小公主的生日》、《渔夫和他的灵魂》和《星孩》。王尔德的童话,有很强的讲述性,又富有机趣和戏剧性,刻意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善于运用华丽的笔法。阅读时琅琅上口,韵味无穷。而且每一篇童话都贯穿了善良与美丽形象所经历的变迁——心的破裂与死亡。王尔德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几乎每一个童话都有一个因为至爱而变得至美的形象,像《快乐王子》中的王子和燕子,《夜莺与玫瑰》中的夜莺,也包括《自私的巨人》中巨人,体现了王尔德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无愧他“为艺术而艺术”始祖的称号。

教材的砍削改写无可厚非。不过,格局气度也随之变化,甚至是片面化、简单化,大概并不是出于对原著的忠实所考虑的。就如对《自私的巨人》的改写,一个貌似自私其实心地善良的巨人,被改成了外表任性内心冷酷的形象,而后又“顿悟”,痛改前非与人为善,总显得太突然了,堕入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简单的二元对立。哪怕是童话,也反映的是人间的真实。不能因为教材的需要(或者说教材的限制)使之失去了原有的光华,不然就不得不说是遗憾的事了。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的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多处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才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本课学习的

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在解读《巨人的花园》时,巨人有着冷酷与任性的个性,不仅自己孤独,而且他的花园也没了春天,后来孩子让巨人幡然醒悟,最终明白快乐大家一起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解读到这里,我没有打住,开始向文本展开质疑:

小男孩为什么没有拔腿逃跑?

巨人为什么有一颗任性任性、冷酷的心?

什么原因造就他的性格?

男孩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他怎么敢在巨人的脸颊上亲一口?

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原著《自私的巨人》,童话原著的开篇是这么写的:“有一天,巨人回来了。在这之前他是到他的朋友康瓦尔郡的魔鬼家做客去了,他在那里待了七年。”巨人的朋友是谁?是魔鬼!我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巨人心理受到的伤害自然导致其只有选择魔鬼作伴了。当我们解读巨人性格成因之后,不难发现其实作家所创造的“巨人”,其实是现实生活中所有被人歧视冷落的群体的一个缩影而已。他们用厚厚的壁垒裹住自己受伤的内心,表面上的强大,却掩盖不了内心的怯懦与胆小。但透过“巨”字不难想象这个人物的形象──他粗手粗脚,声如洪钟,肥头大耳,身体好像一堵墙,站起来好像一座小山。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性格特征,课文中通过巨人自己悔过后的自白直接点明了他的性格──任性、冷酷。而前文对巨人三次训斥孩子,以及筑起围墙

赶走孩子的语言与行为描述也印证了他的性格特征。这样一个自私、任性、冷酷、绝情的非常态的人物形象到底有怎样的现实针对意义呢?当我们这么一思考,似乎一切问题慢慢清晰起来。巨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任性、冷酷呢?难道他天生就如此吗?这样我们联系巨人的外在形象去剖析人物的性格成因,就能触摸到作者王尔德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原因了。因为巨人的“非常态”性,自然导致他受到“普通人”的歧视、讥笑、冷落,自然他就会失去与“常态人”交往的友谊,自然在小男孩亲吻他之前就从未体验过真正的温暖和愉快。同时巨人也用自己的冷酷报复“常态”的人们。就这样,巨人心理的堡垒越来越厚,与人们的误解越来越深,才造成了他那么冷酷地对待那些闯进花园的孩子们。

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性格特征,课文中通过巨人自己悔过后的自白直接点明了他的性格──任性、冷酷。而前文对巨人三次训斥孩子,以及筑起围墙赶走孩子的语言与行为描述也印证了他的性格特征。这样一个自私、任性、冷酷、绝情的非常态的人物形象到底有怎样的现实针对意义呢?当我们这么一思考,似乎一切问题慢慢清晰起来。巨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任性、冷酷呢?难道他天生就如此吗?这样我们联系巨人的外在形象去剖析人物的性格成因,就能触摸到作者王尔德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原因了。因为巨人的“非常态”性,自然导致他受到“普通人”的歧视、讥笑、冷落,自然他就会失去与“常态人”交往的友谊,自然在小男孩亲吻他之前就从未体验过真正的温暖和愉快。同时巨人也用自己的冷酷报复“常态”的人们。就这样,巨人心理的堡垒越来越厚,与人们的误解越

来越深,才造成了他那么冷酷地对待那些闯进花园的孩子们。巨人真的没有朋友吗? 再看那个男孩,“却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为什么别的孩子听到巨人的叱责都逃跑了,这个男孩为什么不跑呢?”我说:“这个男孩没有逃跑,他是为了什么呢?”我们翻开原作就一下子明白了。童话的结局是:巨人之后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感到无比的幸福,但一直找不到那个亲他脸颊的小男孩。一年年过去了,巨人也慢慢变老了。一天清晨,突然在花园的最远角一棵开满美丽小白花的树下,巨人看到了那个小男孩。巨人问:“你究竟是谁?”小男孩对巨人微笑着说,“以前,你曾经让我在你的花园里玩耍,今天,你应该跟着我去我的花园。那花园就是天堂。”我想读到故事的结局,每个读者都自然明白那个小男孩原来是天使的化身。作者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形象虽然有他的宗教信仰掺杂其中,但在用纯净、博爱的心灵感化世界的价值聚焦点上,儿童与天使却有许多精神的契合点。原来,小男孩没有逃跑,是为了让巨人懂得去关爱别人,是为了感化巨人那颗因受伤而变得坚硬的心。当我们明朗小男孩这一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精神内涵时,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深刻,更多元起来。原来,小男孩一个亲吻让巨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是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爱。“爱可以疗伤;爱让巨人忘却了昨日的怨恨;爱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爱可以感化世间万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更贴近了王尔德所创作的童话的精神内核。小男孩在巨人的脸颊上亲一口,为什么说让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巨人以前从未体验过温暖和愉快吗?”多么好的一个问题啊!在不吝其词地赞扬这个问题提得有水平后,我组织学生联

系课文,想想为什么这一个亲吻使巨人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愉快?联系课文中巨人冷酷对待孩子的情节明白了:因为巨人那么任性,那么冷酷,所以别人都不愿和他交朋友。展开想象,巨人在生活中还可能怎样对待其他人?由此可见,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树立巨人这一形象到底是否具有现实针对性?巨人这一形象仅仅是一个个体缩影吗?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哪些挫折呢?”我被这一问题引向了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

小男孩没有嫌弃他。”小男孩用眼睛告诉巨人孩子们其实挺喜欢他的。” 小男孩是用自己的爱融化了巨人坚硬的心;是小男孩对巨人的爱,让他忘记了昨日的怨恨,是爱感动了巨人。最后,我深深体会到:“爱,可以疗伤;爱可以让巨人忘却昨日的怨恨;爱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爱可以感化世间万物!”

拆除心灵的“墙” ――解读《巨人的花

园》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99

《巨人的花园》为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9课教材,原名《自私的巨人》。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在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中,这是篇幅最短的一篇,也是最富诗意的一篇。王尔德事业的起飞,风格的形成,可以说都源于童话,也正是他的第一部童话集问世之后,人们才真正将他视为有影响的作家。英国《典雅》杂志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整本童话集更是纯正英语的结晶。时隔121年,时光的车轮已经驶入二十一世纪,今天读这篇文章,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一、童心的弥漫

王尔德童话的每一篇都有一个极美的化身。在阅读王尔德的童话时,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去感受他所营造的那种多少带着一些忧伤的极美氛围,去感悟他所感悟到的美的力量。

文学作品必然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尽管有时直截有时曲折,所以我们阅读一个文本,不能不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和他特有的生活经历。1885年--1886年,王尔德的两个儿子先后出生,当了父亲的王尔德在和儿子们在耳鬓厮磨之中获得许多灵感。他与儿子们在乡间度过的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他为孩子们写下了优美动人的童话。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有时会趴在育婴室的地上,轮番装成狮子、 狼、马,平时的斯文形象一扫而空„„玩累了时,他会让我们静静听他讲童话故事,讲冒险传说,他肚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王尔德的这种童心正是他童话的源泉。

细细审读全文,我们会发现,童心、童趣是文本的写作基调。“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这种美景只有儿童才善于发现与欣赏,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儿童特有的。“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这种思维与活动方式为孩子们向往。“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拥有超人的神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渴望,更是孩子形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只有孩子们才有如此的天真无邪与肆无忌惮,他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浓浓的春意。

二、戏剧的效果

戏剧性几乎存在于王尔德所有的童话中,也是他童话最吸引人的地方。他善于用华丽的笔法和生动的比喻造成机趣的描写风格,而他每一篇童话所贯穿的善良与美丽形象所经历的变迁——心的破裂与死亡,以及其中的对抗和冲突所产生的戏剧性的效果都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巨人的花园》是戏剧性风格的代表。 如:孩子们的欢笑在巨人回来后无影无踪,巨人还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这里展现的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巨人形象,这是戏剧的开端。“春天来了,而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这是自我封闭带来的后果,是戏剧性的发展。“当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花园里草翠花开”,巨人喜出望外之时,却发现这群调皮的孩子从围墙的破损处钻了进来,他大声叱责孩子滚出去,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这是极端自私的巨人,是尝到自私苦果的巨人,是故事的高潮。最后,在小男孩的点播下,他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从此,花园也成为孩子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时戏剧接近尾声。

在戏剧性的情节刻画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尔德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着意营建富有美学意味的童话氛围,这个童话,讲述性的特点很强。看他的童话,犹如听着琅琅上口的叙述,韵律无穷。几乎所有和王尔德熟识的人在回忆他时,都会提到

王尔德无以伦比的口才。看他的童话,每每让人觉得,这位生活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作家,依然在和我们娓娓交谈,而我们被他的谈吐折服了、迷惑了,像所有听过他讲话的人一样。

三、对比的手法

《巨人的花园》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王尔德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揭示道理,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形成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体现了王尔德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无愧为这位“为艺术而艺术”之始祖的佳作。

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感觉的对比:“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样的对比我们还能找出很多,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四、厚重的主题

要解读文本,还必须与作者的最初文本对照(选入教材的文本结尾处有所删节)。读完原文,我们会发现:为什么那个小男孩会有这样的魔力?因为故事里的他就是基督的化身,你看,当巨人把他抱起来放在树上的时候,巨人抱起小男孩的时候,实际上在为王尔德另一句名言作注解:同情,是世上最美好的美德。树上的鲜花一下都开了,鸟儿们也飞来唱起歌;而当衰老虚弱的巨人再次看到那个小小的令他牵挂了许多年的男孩的时候,他愤怒了,孩子的一双小手掌心上留有两个钉痕,他的一双小脚上也有两个这样的痕迹......除了耶稣,还有谁是以这样纯真的面容和心灵承受着肉体的炼狱的折磨?小男孩对巨人露出了微笑,说道:'你让我在你的花园中玩过一次。今天我要带你去我的花园,那就是天堂。'《巨人的花园》实在是一个有很浓厚宗教意味的故事,可是像平安夜的圣歌一样,它是那样纯净而诗意,令人忍不住被它打动。它不是简单的教给人分享的快乐的故事,甚至也并不因为其中强烈的宗教倾向而成为一个宗教故事,因为其中弥漫的孤独与爱是数千年来的人类都无法说尽的话题。爱,是付出,是牺牲,当然也是分享。这些,可能我们不一定要让学生完全领悟或知晓,但作为课程的实践者与教学的引领者,却不能不知。

五、时代的意义

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新的平等关系,这是当代教育界提倡的儿童教育观念。瑞典教育家爱伦·凯1900年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提出的“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便是一种描述性与理想性相结合的论述。如今,儿童的确

已经赢得了应有的位置,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物质侵蚀,他们同样面临着精神层面的沦陷危机。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正以愈来愈大的魔力占据着孩子的视听空间。摸螺蛳、掏鸟窝、捉蚱蜢,这一切对今天的孩子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现代孩子的大脑里大多塞满了奥特曼、机器猫之类的卡通和各种各样的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子游戏。有资料显示:目前在1600万患心理疾病的人群中,青少年竞占三分之一!那些沉迷于电视与电脑、网络游戏的孩子,会不会因为远离自然、远离童趣而走不出自私与自恋的阴影?

面临这样的教育实际,我们在解读《巨人的花园时》,应该看到:作者笔下的巨人,当阴冷的自私盘踞在心头之时,孩子们远离他,他的花园雪花飞舞;当温暖的阳光照彻巨人心房的时候,孩子们亲近他,他的花园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还应更透彻地看到:王尔德以艺术的形象告诉我们,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仅不可能长久拥有美好的事物,更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甚至会扼杀一切的美与希望。

解读《巨人的花园》

《巨人的花园》是根据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改编的。英国《典雅》杂志将王尔德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认为《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安徒生对王尔德的深远影响。)

一次,王尔德给儿子讲《自私的巨人》,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来。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王尔德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下眼泪。

对照《巨人的花园》和《自私的巨人》,改动是很大的,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情节发展的走向,当然,原著的涵蕴也更丰富,更广博深邃。以巴金先生的译本——受时代的限制和自身的局限,这一译本并不是完美的,但毕竟是最早翻译的一种,也算经典——为参照,先对其中几处自以为比较重要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比较。

【原著】七年过完了,他已经把他要说的话说尽了(因为他谈话的才能是有限的),他便决定回到他自己的府邸去。

【解读】教材中没有对巨人作任何直接分析,而原著中有以上的叙述。这非常有意思,巨人竟然滔滔不绝地说了七年,才把要说的话说尽了,这不正是说明他的口才很好?可作者又分明以补充说明的方式在强调“他谈话的才能是有限的”。换一个角度思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巨人竟然颠来倒去说了七年才说明白了,岂不正好说明他真的是口笨舌拙?哦,大概只有后者的解释才是可以成立的。如此可以想见,巨人大约是一个质朴憨厚,还有些粗鲁莽撞的大汉,原本就是一个可爱的人物啊!相对于教材中巨人一出场就生气,动辄“训斥”“叱责”,且一开口就是“滚出去”,留给读者的印象要有趣得多。

【原著】春天来了,在乡间到处都开放小花,到处都有小鸟在歌唱。鸟儿不肯在他花园里唱歌,因为那里再没有小孩们的踪迹了,树木也忘了开花。

【教材】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解读】当乡间草翠花开的时节,“单单在巨人的花园里却仍旧是冬天的气象”。原著中明确得指出是因为“那里再没有小孩们的踪迹了”,所以才这般景象。教材中没有指明,相反是提出了疑问:“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子的?“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是教材多元解读的一个指向,改写时刻意隐去过于直白的行文,留待读者(教师和学生)阅读后文经过思考才渐露端倪,大概也是改写者小小的技巧所在吧。

原著中还有一大段关于雪与霜横行肆虐的拟人化的铺叙描写,它们还邀请来北风和冰雹一同为非作歹。包括树木也竟然是“忘了开花”。改写成教材后,这些拟人化形象就没有了,单以“狂风大作,雪花飞舞”作简洁的表述了。人物形象更集中了,行文也更简洁了,但同时也缺少了童话的意味。

【原著】他看见一个非常奇异的景象。孩子们从墙上一个小洞爬进了园里来,他们都坐在树枝上面。他在每棵树上都可以见到一个小孩。树木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便都用花朵把自己装饰起来,还温柔地把手膀放在孩子们的头上摆动。鸟儿们快乐地四处飞舞歌唱,花儿们也从绿草中间伸出头来看,而且大笑了。这的确是很可爱的景象……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

【教材】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

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解读】这是一处截然不同的情节走向和人物形象。原著中明显是围绕“有了孩子才有春天”的中心展开的,“树木看见孩子们回来十分高兴”,才开放花朵,小草也萌发。草木乃至春天和前文的风雪霜雹一样,也都是有自主人格的拟人化形象;而教材却是“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似乎春天是自然而然来的,而孩子也是被春天吸引来的。整个人物关系和逻辑关系被颠倒了。

再看巨人,完全两样了。原著中的“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巨人触景生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重重地撞击了,人性自我复苏了,他自个儿唤醒了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善良、温柔和真挚——这才是巨人身上的本质所在。这些美好的品性被他臃肿丑陋的外表和粗鲁莽撞的言行所遮蔽,既伤害了别人,也蒙蔽了自己。说到底,他并不是一个真正自私的人。教材的改动似乎要一味地将巨人往自私和粗暴的方向推演,同时也要他一再接受惩罚。巨人原本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显得促狭单一了,甚至失掉了美好的部分,单单剩下“恶”的一面。两厢比较,似乎已经失去了原著的意旨。

【原著】只有在一个角落里冬天仍然留着,这是园子里最远的角落,一个小孩正站在那里。他太小了,他的手还挨不到树枝,他就在树旁徘徊,哭得很厉害。这株可怜的树仍然满身盖满霜和雪,北风还在树顶上吹叫。“快爬上来!小孩。”树对孩子说,一边尽可能地把枝子低垂下去,然而孩子还是太小了。巨人看见窗外的这情景,他的心也软了。他对自己说:“我是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甚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我要把那个可怜的小孩放到树顶上去,随后我要把墙毁掉,把我的花园永远变作孩子们的游戏场。”他的确为他从前的举动后悔了。巨人偷偷地走到他后面,轻轻地抱起他,放到树枝上去。这棵树马上开花了,鸟儿们也飞来在枝上歌唱,小孩伸出他的两只膀子,抱住巨人的头项,跟他接吻。

【教材】巨人不解地看看四周,突然发现桃树底下站着个小男孩。“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解读】原著中除了中心人物巨人之外,作者动用了很多笔墨描绘另一形象——小天使。甫一出场,他便幻化为一个令人怜爱的孩童模样,与普通的孩子一般模样,又不尽相同。也正是这个孩子更加触动了巨人的内心世界,“他的确为他从前的举动后悔了”。天使的作用更多的是唤醒和考验巨人。在这个逐渐苏醒的过程中,巨人更多的是自我发现和自我批判。而在教材中,这个孩子的形象就显得有些模糊了,但却起到了更强劲的作用,“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几乎是一种逼视,一种质问,或者鞭挞的眼神;不是呼唤,而是警告。巨人随之猛醒,恍然大悟。这是一种突变,甚至有一种弃恶从善的意味。就像巨人自己说的那样,他原本只有一颗“任性、冷酷的心”,与原著相去甚远。而且促使改变的力量也完全来自外力,即孩子的眼神。这与原著中自我救赎完全是两回事了。

【原著】那天下午小孩们跑进园子里来时,他们看见巨人躺在一棵树下,他已经死了,满身盖满白花。

【解读】教材到巨人拆除围墙与孩子们分享花园就结束了,洋溢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气氛,总之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原著中孩子们也一直伴随着巨人玩耍,只是缺少了一个孩子——天使。巨人有一点儿失望,可他依然感到幸福,因为“我有许多美丽的花,可是孩子们却是最美丽的花”。有一天,天使降临,手脚上带着“爱的伤痕”——巨人的爱啊。天使对巨人说:“你有一回让我在你的园子里玩过,今天我要带你到我的园子里去,那就是天堂啊。”于是就有了引文中的结尾。那淡淡的哀愁怎不让人为之动容?难怪王尔德给儿子讲这个童话时,竟然情不自禁哭起来了。

王尔德生前倍受争议,死后的墓碑上镌刻着“才子和戏剧家”,有评论家说“他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更多于属于维多利亚那个时代。现在,远离了那些丑闻,岁月肯定了他最优秀的著述,他安静地来到我们面前,杰出而高大,讲着寓言和哲理,欢笑而又哭泣,如此娓娓不绝,如此风趣不俗,如此确凿不移。”1888年5月,他的第一部童话集《快乐王子及其它》出版了,包括《快乐王子》、《夜莺和玫瑰》、《自私的巨人》、《忠诚的朋友》和《神奇的火箭》。1891年12月,另一部童话集问世——《石榴之屋》,收有四部童话:《少年国王》、《小公主的生日》、《渔夫和他的灵魂》和《星孩》。王尔德的童话,有很强的讲述性,又富有机趣和戏剧性,刻意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善于运用华丽的笔法。阅读时琅琅上口,韵味无穷。而且每一篇童话都贯穿了善良与美丽形象所经历的变迁——心的破裂与死亡。王尔德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几乎每一个童话都有一个因为至爱而变得至美的形象,像《快乐王子》中的王子和燕子,《夜莺与玫瑰》中的夜莺,也包括《自私的巨人》中巨人,体现了王尔德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无愧他“为艺术而艺术”始祖的称号。

教材的砍削改写无可厚非。不过,格局气度也随之变化,甚至是片面化、简单化,大概并不是出于对原著的忠实所考虑的。就如对《自私的巨人》的改写,一个貌似自私其实心地善良的巨人,被改成了外表任性内心冷酷的形象,而后又“顿悟”,痛改前非与人为善,总显得太突然了,堕入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简单的二元对立。哪怕是童话,也反映的是人间的真实。不能因为教材的需要(或者说教材的限制)使之失去了原有的光华,不然就不得不说是遗憾的事了。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的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多处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才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本课学习的

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难点是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在解读《巨人的花园》时,巨人有着冷酷与任性的个性,不仅自己孤独,而且他的花园也没了春天,后来孩子让巨人幡然醒悟,最终明白快乐大家一起分享才是真正的快乐。解读到这里,我没有打住,开始向文本展开质疑:

小男孩为什么没有拔腿逃跑?

巨人为什么有一颗任性任性、冷酷的心?

什么原因造就他的性格?

男孩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他怎么敢在巨人的脸颊上亲一口?

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原著《自私的巨人》,童话原著的开篇是这么写的:“有一天,巨人回来了。在这之前他是到他的朋友康瓦尔郡的魔鬼家做客去了,他在那里待了七年。”巨人的朋友是谁?是魔鬼!我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巨人心理受到的伤害自然导致其只有选择魔鬼作伴了。当我们解读巨人性格成因之后,不难发现其实作家所创造的“巨人”,其实是现实生活中所有被人歧视冷落的群体的一个缩影而已。他们用厚厚的壁垒裹住自己受伤的内心,表面上的强大,却掩盖不了内心的怯懦与胆小。但透过“巨”字不难想象这个人物的形象──他粗手粗脚,声如洪钟,肥头大耳,身体好像一堵墙,站起来好像一座小山。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性格特征,课文中通过巨人自己悔过后的自白直接点明了他的性格──任性、冷酷。而前文对巨人三次训斥孩子,以及筑起围墙

赶走孩子的语言与行为描述也印证了他的性格特征。这样一个自私、任性、冷酷、绝情的非常态的人物形象到底有怎样的现实针对意义呢?当我们这么一思考,似乎一切问题慢慢清晰起来。巨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任性、冷酷呢?难道他天生就如此吗?这样我们联系巨人的外在形象去剖析人物的性格成因,就能触摸到作者王尔德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原因了。因为巨人的“非常态”性,自然导致他受到“普通人”的歧视、讥笑、冷落,自然他就会失去与“常态人”交往的友谊,自然在小男孩亲吻他之前就从未体验过真正的温暖和愉快。同时巨人也用自己的冷酷报复“常态”的人们。就这样,巨人心理的堡垒越来越厚,与人们的误解越来越深,才造成了他那么冷酷地对待那些闯进花园的孩子们。

让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性格特征,课文中通过巨人自己悔过后的自白直接点明了他的性格──任性、冷酷。而前文对巨人三次训斥孩子,以及筑起围墙赶走孩子的语言与行为描述也印证了他的性格特征。这样一个自私、任性、冷酷、绝情的非常态的人物形象到底有怎样的现实针对意义呢?当我们这么一思考,似乎一切问题慢慢清晰起来。巨人为什么会变得如此任性、冷酷呢?难道他天生就如此吗?这样我们联系巨人的外在形象去剖析人物的性格成因,就能触摸到作者王尔德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原因了。因为巨人的“非常态”性,自然导致他受到“普通人”的歧视、讥笑、冷落,自然他就会失去与“常态人”交往的友谊,自然在小男孩亲吻他之前就从未体验过真正的温暖和愉快。同时巨人也用自己的冷酷报复“常态”的人们。就这样,巨人心理的堡垒越来越厚,与人们的误解越

来越深,才造成了他那么冷酷地对待那些闯进花园的孩子们。巨人真的没有朋友吗? 再看那个男孩,“却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为什么别的孩子听到巨人的叱责都逃跑了,这个男孩为什么不跑呢?”我说:“这个男孩没有逃跑,他是为了什么呢?”我们翻开原作就一下子明白了。童话的结局是:巨人之后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感到无比的幸福,但一直找不到那个亲他脸颊的小男孩。一年年过去了,巨人也慢慢变老了。一天清晨,突然在花园的最远角一棵开满美丽小白花的树下,巨人看到了那个小男孩。巨人问:“你究竟是谁?”小男孩对巨人微笑着说,“以前,你曾经让我在你的花园里玩耍,今天,你应该跟着我去我的花园。那花园就是天堂。”我想读到故事的结局,每个读者都自然明白那个小男孩原来是天使的化身。作者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形象虽然有他的宗教信仰掺杂其中,但在用纯净、博爱的心灵感化世界的价值聚焦点上,儿童与天使却有许多精神的契合点。原来,小男孩没有逃跑,是为了让巨人懂得去关爱别人,是为了感化巨人那颗因受伤而变得坚硬的心。当我们明朗小男孩这一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精神内涵时,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深刻,更多元起来。原来,小男孩一个亲吻让巨人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是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爱。“爱可以疗伤;爱让巨人忘却了昨日的怨恨;爱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爱可以感化世间万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更贴近了王尔德所创作的童话的精神内核。小男孩在巨人的脸颊上亲一口,为什么说让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巨人以前从未体验过温暖和愉快吗?”多么好的一个问题啊!在不吝其词地赞扬这个问题提得有水平后,我组织学生联

系课文,想想为什么这一个亲吻使巨人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愉快?联系课文中巨人冷酷对待孩子的情节明白了:因为巨人那么任性,那么冷酷,所以别人都不愿和他交朋友。展开想象,巨人在生活中还可能怎样对待其他人?由此可见,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树立巨人这一形象到底是否具有现实针对性?巨人这一形象仅仅是一个个体缩影吗?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哪些挫折呢?”我被这一问题引向了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

小男孩没有嫌弃他。”小男孩用眼睛告诉巨人孩子们其实挺喜欢他的。” 小男孩是用自己的爱融化了巨人坚硬的心;是小男孩对巨人的爱,让他忘记了昨日的怨恨,是爱感动了巨人。最后,我深深体会到:“爱,可以疗伤;爱可以让巨人忘却昨日的怨恨;爱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爱可以感化世间万物!”

拆除心灵的“墙” ――解读《巨人的花

园》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99

《巨人的花园》为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9课教材,原名《自私的巨人》。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在王尔德的童话作品中,这是篇幅最短的一篇,也是最富诗意的一篇。王尔德事业的起飞,风格的形成,可以说都源于童话,也正是他的第一部童话集问世之后,人们才真正将他视为有影响的作家。英国《典雅》杂志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整本童话集更是纯正英语的结晶。时隔121年,时光的车轮已经驶入二十一世纪,今天读这篇文章,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一、童心的弥漫

王尔德童话的每一篇都有一个极美的化身。在阅读王尔德的童话时,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去感受他所营造的那种多少带着一些忧伤的极美氛围,去感悟他所感悟到的美的力量。

文学作品必然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尽管有时直截有时曲折,所以我们阅读一个文本,不能不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和他特有的生活经历。1885年--1886年,王尔德的两个儿子先后出生,当了父亲的王尔德在和儿子们在耳鬓厮磨之中获得许多灵感。他与儿子们在乡间度过的这段时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他为孩子们写下了优美动人的童话。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有时会趴在育婴室的地上,轮番装成狮子、 狼、马,平时的斯文形象一扫而空„„玩累了时,他会让我们静静听他讲童话故事,讲冒险传说,他肚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王尔德的这种童心正是他童话的源泉。

细细审读全文,我们会发现,童心、童趣是文本的写作基调。“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这种美景只有儿童才善于发现与欣赏,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儿童特有的。“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这种思维与活动方式为孩子们向往。“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拥有超人的神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渴望,更是孩子形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只有孩子们才有如此的天真无邪与肆无忌惮,他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浓浓的春意。

二、戏剧的效果

戏剧性几乎存在于王尔德所有的童话中,也是他童话最吸引人的地方。他善于用华丽的笔法和生动的比喻造成机趣的描写风格,而他每一篇童话所贯穿的善良与美丽形象所经历的变迁——心的破裂与死亡,以及其中的对抗和冲突所产生的戏剧性的效果都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巨人的花园》是戏剧性风格的代表。 如:孩子们的欢笑在巨人回来后无影无踪,巨人还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这里展现的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巨人形象,这是戏剧的开端。“春天来了,而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这是自我封闭带来的后果,是戏剧性的发展。“当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花园里草翠花开”,巨人喜出望外之时,却发现这群调皮的孩子从围墙的破损处钻了进来,他大声叱责孩子滚出去,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这是极端自私的巨人,是尝到自私苦果的巨人,是故事的高潮。最后,在小男孩的点播下,他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从此,花园也成为孩子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时戏剧接近尾声。

在戏剧性的情节刻画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尔德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着意营建富有美学意味的童话氛围,这个童话,讲述性的特点很强。看他的童话,犹如听着琅琅上口的叙述,韵律无穷。几乎所有和王尔德熟识的人在回忆他时,都会提到

王尔德无以伦比的口才。看他的童话,每每让人觉得,这位生活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伟大作家,依然在和我们娓娓交谈,而我们被他的谈吐折服了、迷惑了,像所有听过他讲话的人一样。

三、对比的手法

《巨人的花园》主要描绘虚拟的事物和境界,出现于其中的人物,是并非真有的假想形象;所讲述的故事,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射。王尔德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并遵循一定的事理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揭示道理,造成浓烈的幻想氛围,形成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亦幻犹真的境界。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体现了王尔德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无愧为这位“为艺术而艺术”之始祖的佳作。

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感觉的对比:“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这样的对比我们还能找出很多,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四、厚重的主题

要解读文本,还必须与作者的最初文本对照(选入教材的文本结尾处有所删节)。读完原文,我们会发现:为什么那个小男孩会有这样的魔力?因为故事里的他就是基督的化身,你看,当巨人把他抱起来放在树上的时候,巨人抱起小男孩的时候,实际上在为王尔德另一句名言作注解:同情,是世上最美好的美德。树上的鲜花一下都开了,鸟儿们也飞来唱起歌;而当衰老虚弱的巨人再次看到那个小小的令他牵挂了许多年的男孩的时候,他愤怒了,孩子的一双小手掌心上留有两个钉痕,他的一双小脚上也有两个这样的痕迹......除了耶稣,还有谁是以这样纯真的面容和心灵承受着肉体的炼狱的折磨?小男孩对巨人露出了微笑,说道:'你让我在你的花园中玩过一次。今天我要带你去我的花园,那就是天堂。'《巨人的花园》实在是一个有很浓厚宗教意味的故事,可是像平安夜的圣歌一样,它是那样纯净而诗意,令人忍不住被它打动。它不是简单的教给人分享的快乐的故事,甚至也并不因为其中强烈的宗教倾向而成为一个宗教故事,因为其中弥漫的孤独与爱是数千年来的人类都无法说尽的话题。爱,是付出,是牺牲,当然也是分享。这些,可能我们不一定要让学生完全领悟或知晓,但作为课程的实践者与教学的引领者,却不能不知。

五、时代的意义

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新的平等关系,这是当代教育界提倡的儿童教育观念。瑞典教育家爱伦·凯1900年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提出的“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便是一种描述性与理想性相结合的论述。如今,儿童的确

已经赢得了应有的位置,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物质侵蚀,他们同样面临着精神层面的沦陷危机。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正以愈来愈大的魔力占据着孩子的视听空间。摸螺蛳、掏鸟窝、捉蚱蜢,这一切对今天的孩子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现代孩子的大脑里大多塞满了奥特曼、机器猫之类的卡通和各种各样的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子游戏。有资料显示:目前在1600万患心理疾病的人群中,青少年竞占三分之一!那些沉迷于电视与电脑、网络游戏的孩子,会不会因为远离自然、远离童趣而走不出自私与自恋的阴影?

面临这样的教育实际,我们在解读《巨人的花园时》,应该看到:作者笔下的巨人,当阴冷的自私盘踞在心头之时,孩子们远离他,他的花园雪花飞舞;当温暖的阳光照彻巨人心房的时候,孩子们亲近他,他的花园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还应更透彻地看到:王尔德以艺术的形象告诉我们,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仅不可能长久拥有美好的事物,更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甚至会扼杀一切的美与希望。


    相关文章

    观摩教案心得体会

    走进童话真善美的世界——两节童话教学观摩课的心得 童话,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文学样式之一,它以浓厚的幻想色彩、生动浅显的语言、新奇有趣的情节、适宜儿童想象的形式、耐人寻味的哲理,表达出人类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美好理想的追求,吸引着少年儿童。在 ...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1.<观潮>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 ...

    四年级[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四年级<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四年级<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 ...

    [巨人的花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9.<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程正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花园情景的变化.人物的言行,通过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 ...

    在市骨干备课组长培训上的发言稿

    各位老师们好! 今天和大家谈论的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自xx年年我校承担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综合性学习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 ...

    巨人的花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马栏九年制寄宿学校 乔海洲 [教材理解]<巨人的花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讲的是一个自私.冷酷的巨人不想让孩子们在自己美丽的花园中玩耍而筑起高墙,拒孩子们于墙外 ...

    [巨人的花园]教学实录

    <巨人的花园>教学实录 仁厚庄小学 孙丽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所表达的情感,能根据课文想象画面. 3.找到巨人对孩子前后态度的变化,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共同分享的道理,愿 ...

    巨人的花园说课稿

    <巨人的花园>第二课时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巨人的花园>(板书) 一.说教材 1.<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

    9.巨人的花园(导学案)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安排了四篇童话,<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在教学时,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要有效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