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脉络_问题及展望

第14卷第1期2014年2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4,No. 1Feb. 2014

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脉络、问题及展望

吴志宏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要:针对目前乡土建筑研究和实践逐渐衰微的现实,文章通过简要回顾乡土建筑研究的发展和

脉络,反思当前乡土建筑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其中价值错位、专业偏向、外部介入、主体空缺、城乡分离、偏离现实等问题给研究造成了局限。借鉴当前国外研究发展趋势,提出应该以“积极的实践为导”“乡土建筑作为解决当代问题的模型系统”“着眼未来注重人居环境可持续性的研究”等几个方向来向

拓展乡土建筑研究。

关键词:乡土建筑; 发展脉络; 价值错位; 民居更新; 问题导向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1-0103-06

An Overview on Chinese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Research:Issues and Reorientation

WU Zhi -hong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 )

Abstract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related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has increasingly been pushed to a mar-ginal position.With the retrospection of the cause and effect and the introspection of the problem in profess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tries to illuminate the obstacles limit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progress ,which includes value deviation ,professional preoccupation ,external intervention ,vacancy of the subject ,separat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deviation of realistic situation and trend.The paper then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olutions to expanding and furthering the vernacular research :adopting active -practice -oriented research ,treating vernacular design as a model problem -solving system ,and focusing on the future sustain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a liv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value deviation ;restoration of vernacular buildings ;problem -orientation

乡土建筑研究起始于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举办了一个名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展览并出版同名著作,此后,乡土建筑研究开始进入研究者和建筑师的视野。他曾试图赋予乡土性与建筑学同等的地位,但在国内外几次乡土热之后到21世纪,似乎乡土建筑研究又重新回到边缘,被看作代表着建筑的“过

,即便不是建筑的某种落后状态,也是不可能去”

再延续的建筑模式;过去那些经典的乡土建筑传

收稿日期:2013-11-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当代乡土民居形态演化的自生机制及介入控制理论研究”(5116801) ; 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作为方法论的乡土建筑自建体系综合研究”(51168017) ;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滇西北传统民居绿色更新理论及建筑设计策略研究”(2010ZC031)

作者简介:吴志宏(1977-) ,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地区建筑学/中国建筑的地区性与现代性研究。

统,尽管在设计、功能及美学层面具有显而易见的高品质,但并不被人认为与当今的建筑现实有什么关系。通常乡土建筑被认为与发展中国家相关或者与少数民族地区相关。从现代主义建筑主流来看,它更多是为特定场合的建筑创作提供一些形式或空间语言的灵感和素材,或者为旅游区或主题公园创造一些异域情调。规划师、建筑师、政治家都对乡土建造者的成就、经验和技艺或者乡土建筑在环境、文化的品质不大感兴趣,因而

无论是民居研究还是设计实践都逐渐式微。究其原因,除了大众意识对乡土建筑认识存在误解之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乡土建筑研究自身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局限了研究的问题、思想和方法。因此,有必要对研究本身进行反思。新的乡土研究开始重新审视乡土建筑的内涵、作用、内容和方法,从而为乡土建筑研究开辟新的路径。一、国内乡土研究的概述

国内民居研究起始于刘敦桢在1940年代在西南地区的建筑调查,到50年代末,他撰写的《中国住宅概论》和《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开启了中国民居的研究。上世纪文革结束后到八十年代初,民居研究开始复兴,开始了对民居的广泛调研。这时期民居研究

——中国民居学术者成立了自己的民间学术团体—

委员会,出版了一大批研究各个地方民居考察的书籍和论文。其主要是对各地典型民居调研测绘,对民居相关资料进行发掘和整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方面,加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传统民居被大规模地改造和破坏。这使得许多学者将民居视为文化传统传承和地方文化多样性保留的一个重要载体,因而注重于对优秀民居及其文化传统的挖掘和保护,如陈志华先生等人的研究。其他乡土研究主要从文化层面、环境层面、形态层面来对民居进行分类研究。研究更注重人居环境整体性,比如传统聚落、村镇、名城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建筑实践方面,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文化热潮,对民居特色的研究成为改变文革时期僵化的建筑教条与探索建筑形式多样化的一种方法。这时,莫伯治早在1959年设计的泮溪酒家则成为新建筑设计的典范,广州新建筑设计也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岭南学派,这对全国的民居研究和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这一时期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设计界也将民居研究作为获得形式和空间设计素材的一种方式。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古村镇和历史街区成为旅游的热点,虽促进了民居研究的热潮,但也造成了许多拙劣的“布景式”模仿民居形式的商业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在这一时期,也有学者开始借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理论来理解民居形态的演变及意义。例如,在云南,受到拉普普特(Amos Rapoport)著作《住屋的形式与文化》的影响,一些学者从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民居的形式逻辑、源流,比如蒋高辰

先生及后来昆明理工大学一些年轻学者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乡土研究再度兴起,但研究的重点却有所转向,在西方发达国家则力图摆脱“乡土”这个概念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束

。它的目的在缚,于是提出所谓“新乡土主义”

于对过去乡土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传统进行延续

和发展,对其所蕴含的民间智慧进行汲取和升华。而在发展中国家譬如中国,仍将乡土建筑作

[1]

为增强地区和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方法,这是为现代主义建筑找寻中国式表达的一种路径。

进入本世纪,也有一些学者开始从多个维度(自然地理格局、政区地理格局、文化地理格局)来对民居的形式进行解析,试图回到建筑本体来理解民居的形式逻辑,并对全国和各个地区或者

[2]

更大范围的“民系”进行民居类型的划分,并从建筑空间及形式要素(材料、屋顶、山墙、院落空间大小、比例、组群的关系、结构、装饰)

[3]

来定性民居的特征。

国外及国内乡土建筑研究的发展历程详见表1、表2。

二、有关民居更新的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民居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愈发凸显,于是对传统村镇、历史传统街区保护更新和传统民居的更新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多。民居更新(有的学者称之为民居再生)的研究开始增多,它关注如何使民居更新既符合现代社会的条件和需求又部分延续并保持传统建筑的特点。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依托新民居创作和建设的民居更新研究与传统乡土或者地区建筑研究相比,民居更新研究则更偏重于建筑实践。而与那些目的是创

,从城作所谓具有“中国特色”或“地方特色”市中借用乡土建筑的形式及空间特征的研究相

比,民居更新研究是“回到”民居本身,在乡村地区开展(部分在城市的传统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开展实践工作,目的是通过现代建筑材料、设计和建设方式来提高民居品质。比较有代表性的民居更新研究和实践包括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整体性、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的理论,以及在北京旧城的规划研究和菊儿胡同的建筑更新实[4]

践;单德启先生在广西、安徽等地的新民居理论建设实践;在云南则形成以朱良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西双版纳、丽江及香格里拉等地进行的新民居建设实践。

表1

国外乡土建筑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表现

现代建筑创作的替代,对传统民居建筑调查、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

传统形式、符号和空间特征如何与城市中

主要目标

各个发展时期1960-1970年代

总体特征认知发掘

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在现代主义建筑之外探索一条多样化的道路

发展中国家促进本民族解放和增进本段;后现代的一种建筑语汇创造发展中国家更有效更好解决乡村居住和人居环境问题,建筑遗产的延续立足城市价值和利用现代建筑材料、设计和建设方式来改善民居品质进乡土建筑在社会及环境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1970-1990年代形式攫取的现代建筑相结合;国家主义的建筑;后“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的建筑手现代主义建筑

回归本源

1990-2000年代

批判认识

传统乡土建筑经验的挖掘、继承,并在新的情境下加以利用改善新乡土主义、批判地区主义

批判地区主义、社区主义、注重社会公正、立足乡土、服务乡土的民居更新,促

2000年代至今

广义乡土

可持续发展、文化保护与复兴、注重场所感、存在和地点性的建筑

表2

各个发展时期1980年代以前

总体特征分类研究

国内乡土建筑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表现

主要目标

民族文化救亡和振兴背景下,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和历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传统民居建筑调查、测绘和分类

营造设计方法:传统形式、符号和空间特

1980-1990年代中期

征如何与城市现代建筑相结合

美学摄取

古村镇和仿古街区热历史文化城市、村镇、街区

结合人类学、社会学探寻民居本身的形式

探寻本源

逻辑

结合文化、环境的民居聚落研究

2000年代至今

乡土再生

乡村新民居的建设和改造

注重民居的量化研究,采用适宜、绿色技

绿色更新

术、天然建材来进行民居更新,尊重乡土社会的特点和发挥传统工匠的作用

建筑的文化认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形式语言和空间构成的现代建筑旅游及商业利益

民居文化遗产和传统的保护探索乡土建筑的流变和文化内涵人居环境的整体研究

立足城市价值和利用现代建筑材料、设计和建设方式来改善民居品质立足乡土、服务乡土的民居更新,促进乡土建筑在社会及环境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 注重绿色技术和适宜技术的民居更新研究

新世纪之交,随着对民居研究的逐渐深入,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共识,一些学者开始从生态技术的层面来对传统民居形态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结合环境及气候条件来解析传统民居的形态特征,揭示其优秀经验和存在的缺陷,进而采取当地的适宜技术来进行民居更新改造。

这方面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刘加平教授对陕西窑洞的更新和新型生土技术的研究民居更新研究及实践村营造学研究

以上民居更新的研究,基本是以建筑师和相——关专业人员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

[6]

[5]

,在云南

则是柏文峰教授以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

(三) 注重以乡民为主体进行民居更新的乡

它提出一系列包含在设计、技术、建造的方案和方法,然后依赖地方的施工队统一建设。这种方式是将城市建筑学的一些基本价值和方法在乡村地区的移植和运用。因此,一些学者和建筑师也开始立足于乡土,以服务于乡村本身为出发点,探索一种有引导的村民自主更新模式。台湾建筑师谢英俊与温铁军创立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合作设立了乡村建筑工作室,采取乡民建筑教育和协作的方式来进行民居更新改造,致力于推广“常民住,在国内开创了培训乡民自助改造居宅,协力造屋”

住生活的新型民居更新模式。王冬教授在国内较早从乡村社会的角度来关注民居更新的问题,提出所谓乡村建筑学

[7]

题的关注。

(二) 注重对传统具有价值的相对少数个案而忽视或无法应对当代的大量性民居

当前国内民居研究更多关注部分有文保和经——济价值的少数个案,却忽视了广大民居主体—大范围大量性由居民自主建造和使用的当代普通民居。这些城市之外主要居住形态正经历深刻的变迁,是亟需研究却又是最缺乏研究,也是目前理论体系无法应对的问题。

(三) 嫁接城市经验的民居更新实践与乡土现实条件相错位

与国外发达国家乡土研究相比,国内研究最大的不同主要是缘于当前中国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的国情,在城市之外仍具有广大的乡土地域,多数民居仍然是居住形态的主体,也是仍处于不,而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断演化的“生命体”

乡土建筑已成为了过去传统社会的少数建筑先例,“当代的”“大范围大量性和遗迹。简而言之

”“正在演化的”是中国民居典型存在状态,的

决定了乡土研究在文保和历史研究之外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实践性的需求,这也是中国存在大量的民居更新研究实践的原因。但是,目前的民居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基于建筑学专业视野和城市价值的、脱离民居使用主体和乡土实际条件自外而内的研究。类似英国工艺美术时期建筑师的实践,他们崇尚乡土建筑的人性和美学品质,却陷入乡土建筑设计的悖论:由建筑师设计的“没有,对每一个建筑琐碎的细节都要建筑师的建筑”

,“刻意”表现出一种原生自然的、进行设计控制

“随意”的建筑形式,实际上成为与乡土建筑精神大相径庭。

(四) 自发建造体系研究与当代建筑学缺乏应有的联系

一方面,受自组织理论的影响,对于乡土(地区)建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民居自建体系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更多是利用自组织原理来描述和解释乡土(地区)建筑的生成过程和形态特征

[8]

的基本雏形,它以“合作建

”“过程建造”“自主建造”为核心,涵盖乡造

村共同建造的“历史传统”“村落建造共同体”“社会功能作用”“模式及方法”“开放体系”“过程及相关技术”六大问题。

上述学者都试图继续着晏阳初和梁漱溟等先辈平民建设理想与乡村建设”精神。这对于开创的“

当前大范围大规模的民居更新来说,虽然艰巨,但也许将是一条更契合乡村民居更新需求的道路。三、当前民居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 基于自然历史的乡土建筑研究之局限乡土建筑的研究从属性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自然历史研究和基于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前者是通过观察来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属性,得到研究对象的各种现象、素材、数据和认知,研究通常更关注有关乡土建筑的现象和数据的收集和梳理。基于问题导向的研究是在前者基础之上能够发展出基本的概念、规则和机制,可以把客观对象的理解上升到更加理性的层面,并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对现实的实践进行科学指导。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自然历史研究是乡土研究的初始和基础阶段,具体表现为以物质形态研究、历史研究、社会研究、文化研究为导向,形成各种方式的民居类型划分方式;在实践层面则表现为注重文化和美学层面的品质,从形式风格层面来对乡土建筑进行分类,目的是从中提取可以借用到新建筑中的形式特征,成为创造本国文化特色和建构民族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但许多这类研究也忽视了对于真正解决乡土所存在问

,虽然他们试图从乡土建筑使用主体的层面

来反思现代建筑学的缺陷,却较少探讨在当代建筑学的语境下如何介入乡土(地区)自组织机制。另一方面,受亚历山大所倡导的社区自建模式的启发,一些学者也尝试以乡土为主体发展乡

村建筑学,对乡土建筑自建体系的探索也很有意义

[9]

和发展等问题,均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 乡土建筑作为解决当代问题的模型系统

鲁道夫斯基曾认为乡土建筑比现代建筑蕴含更多的实践智慧,对比现代建筑给人性带来的许多问题,将其视为解决与自然相和谐关系的建筑良方。然而,这在以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中很少能得到人们的认同与重视。拉普普特

[11]

。但这种研究的前提设定或多或少认为当代

建筑学在乡村并不适用,乡土社会及其知识体系与当代城市具有很大差异,但在当今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二者是否可以形成更积极的结合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四、乡土建筑研究的展望

针对目前国内乡土建筑研究的现状,通过借鉴当前国外乡土建筑的新趋势,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笔者认为乡土研究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路径:

(一) 面向当代乡土问题“以积极实践为导向”(activist -oriented ) 的研究

过去对乡土研究的通常是以物质形态研究、社会研究、文化为导向研究,这在当今现实中并不足够,认为更加注重“以积极实践为导向”的研究。这样就要放弃认为乡土建筑承载着文化“真实性”这种观念,应把乡土认作是一种政治工程。它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对所谓过去进行不断的诠释和再诠释

[10]

——乡在“向乡土建筑学习—

土建筑作为一种模型系统”一文中认为乡土建筑应对环境、文化、技术变化等方面问题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通过研究、分析乡土建筑在面对以上问题时的动态变化、它的成功和失败,发现其中的基本规律和机制可以使我们深入理解设计的本质。

通过在思想、情感、形式与空间之间建立联系,乡土中“原生性”的概念(它们是基于蕴含于乡土建筑中原生的和具有创造性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将会产生特定的建筑思想,形成坚实的建筑原型。它们在不同社会中具有普遍的规律性,而且又具有某个社会的特定性。这促使现代设计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有助于促进将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 着眼未来注重人居环境可持续性的研究

在1999年一场名为“21世纪的乡土建筑”的演讲中,奥利弗提出应该使建筑学者和大众改变对乡土建筑的思维定势。他们把乡土建筑视为一种过去的、落后和贫穷的代表,这种看法实际是一种短视的思想。当今全球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满足亿万人的居住需求。而当今仍有90%的住所属于传统的和不断演化的乡土建筑,如果要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居住需求,就必须不能忽视对乡土建筑的研究。这代表了当今乡土建筑研究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向。这也引出了一系列问题:当今生态的、文化的和技术的变化对乡土建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乡土建筑在其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乡土建筑是否可以应对或适应这种变化,从而能够符合新的生态和文化环境?还是乡土建筑不得不消失,正如上一个世纪许多业已消失的传统那样?传统中某些特定的部分是否更加适应这种变

。这些

研究促使人们更深入了解乡土建筑的本质,以及它在不同时代在不同地方变化的过程,是什么导致了传统乡土建筑的消亡、适应、复兴或继续发展?乡土建筑怎样才能在当今及将来发挥最大的作用?因而这类研究更加注重影响乡土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广泛问题的研究,包括认同(identity )、族群性(ethnicity 族群渊源)、遗产和旅游、传统的终结和再造(reinvention )、政权和统治(power and dominance )。许多的研究着重将乡土知识运用于当代住房领域,尤其是对城市棚户区的研究,将城市非正式住宅看成乡土建筑新的研究领域。

结合当今中国,民居更新虽也算是某种“积,但是往往只是关注有文化保护价值的极实践”

聚落和民居,对于乡土中那些正处于深刻变化的大量性普通民居则很少给予关注,而这恰恰是当前乡土建筑研究最重要也最急迫的问题。另外,乡土研究通常关注的是建筑物质环境,而很少关注物质环境背后隐藏的社会公正、生态危机等问题。还有与民居自发营造密切相关的居民和社区如何参与设计,传统工匠在现代建筑体系的角色

化而相对其它方面可以存留下来?

展趋势,应从注重自然历史式的考据研究到注重民居形态逻辑、动态发展和内生机制的研究;从注重个体民居(聚落)典范的个案式研究到关注广泛一般民居的普遍发展规律和问题的研究;从以专家或政府自外而内(自上而下)的“局外人”介入方式的研究转变到在新的社会经济技术语境下结合并民居内生力量的乡村建筑知识体系的研究,最终拓展当前乡土建筑研究和实践的视野,并为其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参考文献:

[1]吴志宏.对现代建筑“中国性”思想中本质主义的

C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解析[

论文集: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83-687.

[2]蒋高辰.四大谱系统[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

社,1995:11-18.

[3]陆元鼎.世界民族建筑国际会议论文集[M ].北京:

1997:6-10.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吴良镛.北京旧城居住区的整治途径———城市细胞

.建筑学的有机更新与“新四合院”的探索[J ]1989(7) :7-14.报,

[5]刘加平.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的科学化与再生

[J ].中国科学基金,2003(8) :234-236.[6]柏文峰.云南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

[D ].北京:清华大学,2009:101.

[7]王冬.族群、社群与乡村聚落营造:以云南少数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族村落为例[M ]2013:188,255.

[8]卢健松.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J ].建

筑学报,2009(学术专刊) :49-54..

[9]王冬.乡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及其相关思考[J ].新

建筑,2008(4) :12-19.

[10]Asquith.L ,Vellinga.M.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Education and Practice [M ].2006:179.London and Newyork :Taylor&Francis,

[11]Rapoport.A.Vernacular Design as A Model System.

i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London and New-ry ,Education and Practice [M ]2006:179-198.york :Taylor&Francis,

在当前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全国广大乡村聚落和建筑如何良性发展,是影响社会和民生的重要问题,然而当前的各种应对措施却具有很多问题。例如,2011年建设部村镇司提出将“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制度和标准体系,规范村镇规划编制”作为一项工作要点,要求各省抓紧出台《镇、乡和。然而,中国大约有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办法》

69. 2万个,自然村535万个(百度百科)。面对如此大量的村庄,要按照城市的方式来编制规划和进行民居设计,几乎是难以实施的,即便是实施了也未必能形成理想的结果。另外,在少数民族或贫困地区,有许多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民房改造和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如何激发地方自下而上的力量,避免现在由政府统建造成的在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许多负面问题?会对广大的乡村地区的社会和生态产生怎样巨大深远的影响?如何建立一种适应于乡土转型的建筑知识体系,引导大量的民居能可持续的发展?这些都是乡土建筑研究所应该关注的问题。五、结论

综上所述,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1)价值错位:乡土研究中移

(2)专

植城市的、现代的技术体系及价值标准;

业偏向:研究偏向于物质的、美学的、有价值的、少数个案;(3)外部介入:专家、政府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操作方式;

(4)主体空缺:缺乏居民

和工匠自下而上的有效参与的研究;(5)城乡分离:基于自主营造的乡土建筑设计体系与现代建筑学的分离;

(6)偏离现实:没能结合当前城乡

现实条件变化对乡土建筑的影响和新的可能性。

要应对这些问题,除了上文建议的三条路径之外,从根本上应转变当前乡土建筑研究和实践基于“特色攫取”的“潜意识”和基于城市的,从而思维模式来衡量乡土建筑的“价值取向”回到乡土问题本身。基于乡土建筑具体情境和发

第14卷第1期2014年2月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4,No. 1Feb. 2014

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脉络、问题及展望

吴志宏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要:针对目前乡土建筑研究和实践逐渐衰微的现实,文章通过简要回顾乡土建筑研究的发展和

脉络,反思当前乡土建筑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其中价值错位、专业偏向、外部介入、主体空缺、城乡分离、偏离现实等问题给研究造成了局限。借鉴当前国外研究发展趋势,提出应该以“积极的实践为导”“乡土建筑作为解决当代问题的模型系统”“着眼未来注重人居环境可持续性的研究”等几个方向来向

拓展乡土建筑研究。

关键词:乡土建筑; 发展脉络; 价值错位; 民居更新; 问题导向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1-0103-06

An Overview on Chinese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Research:Issues and Reorientation

WU Zhi -hong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 )

Abstract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related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has increasingly been pushed to a mar-ginal position.With the retrospection of the cause and effect and the introspection of the problem in profess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tries to illuminate the obstacles limiting the relevant research progress ,which includes value deviation ,professional preoccupation ,external intervention ,vacancy of the subject ,separat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deviation of realistic situation and trend.The paper then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olutions to expanding and furthering the vernacular research :adopting active -practice -oriented research ,treating vernacular design as a model problem -solving system ,and focusing on the future sustain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a liv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value deviation ;restoration of vernacular buildings ;problem -orientation

乡土建筑研究起始于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举办了一个名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展览并出版同名著作,此后,乡土建筑研究开始进入研究者和建筑师的视野。他曾试图赋予乡土性与建筑学同等的地位,但在国内外几次乡土热之后到21世纪,似乎乡土建筑研究又重新回到边缘,被看作代表着建筑的“过

,即便不是建筑的某种落后状态,也是不可能去”

再延续的建筑模式;过去那些经典的乡土建筑传

收稿日期:2013-11-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当代乡土民居形态演化的自生机制及介入控制理论研究”(5116801) ; 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作为方法论的乡土建筑自建体系综合研究”(51168017) ;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滇西北传统民居绿色更新理论及建筑设计策略研究”(2010ZC031)

作者简介:吴志宏(1977-) ,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地区建筑学/中国建筑的地区性与现代性研究。

统,尽管在设计、功能及美学层面具有显而易见的高品质,但并不被人认为与当今的建筑现实有什么关系。通常乡土建筑被认为与发展中国家相关或者与少数民族地区相关。从现代主义建筑主流来看,它更多是为特定场合的建筑创作提供一些形式或空间语言的灵感和素材,或者为旅游区或主题公园创造一些异域情调。规划师、建筑师、政治家都对乡土建造者的成就、经验和技艺或者乡土建筑在环境、文化的品质不大感兴趣,因而

无论是民居研究还是设计实践都逐渐式微。究其原因,除了大众意识对乡土建筑认识存在误解之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乡土建筑研究自身存在许多问题,从而局限了研究的问题、思想和方法。因此,有必要对研究本身进行反思。新的乡土研究开始重新审视乡土建筑的内涵、作用、内容和方法,从而为乡土建筑研究开辟新的路径。一、国内乡土研究的概述

国内民居研究起始于刘敦桢在1940年代在西南地区的建筑调查,到50年代末,他撰写的《中国住宅概论》和《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开启了中国民居的研究。上世纪文革结束后到八十年代初,民居研究开始复兴,开始了对民居的广泛调研。这时期民居研究

——中国民居学术者成立了自己的民间学术团体—

委员会,出版了一大批研究各个地方民居考察的书籍和论文。其主要是对各地典型民居调研测绘,对民居相关资料进行发掘和整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方面,加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传统民居被大规模地改造和破坏。这使得许多学者将民居视为文化传统传承和地方文化多样性保留的一个重要载体,因而注重于对优秀民居及其文化传统的挖掘和保护,如陈志华先生等人的研究。其他乡土研究主要从文化层面、环境层面、形态层面来对民居进行分类研究。研究更注重人居环境整体性,比如传统聚落、村镇、名城的研究。另一方面,在建筑实践方面,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文化热潮,对民居特色的研究成为改变文革时期僵化的建筑教条与探索建筑形式多样化的一种方法。这时,莫伯治早在1959年设计的泮溪酒家则成为新建筑设计的典范,广州新建筑设计也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岭南学派,这对全国的民居研究和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这一时期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设计界也将民居研究作为获得形式和空间设计素材的一种方式。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古村镇和历史街区成为旅游的热点,虽促进了民居研究的热潮,但也造成了许多拙劣的“布景式”模仿民居形式的商业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在这一时期,也有学者开始借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理论来理解民居形态的演变及意义。例如,在云南,受到拉普普特(Amos Rapoport)著作《住屋的形式与文化》的影响,一些学者从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民居的形式逻辑、源流,比如蒋高辰

先生及后来昆明理工大学一些年轻学者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乡土研究再度兴起,但研究的重点却有所转向,在西方发达国家则力图摆脱“乡土”这个概念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束

。它的目的在缚,于是提出所谓“新乡土主义”

于对过去乡土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传统进行延续

和发展,对其所蕴含的民间智慧进行汲取和升华。而在发展中国家譬如中国,仍将乡土建筑作

[1]

为增强地区和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方法,这是为现代主义建筑找寻中国式表达的一种路径。

进入本世纪,也有一些学者开始从多个维度(自然地理格局、政区地理格局、文化地理格局)来对民居的形式进行解析,试图回到建筑本体来理解民居的形式逻辑,并对全国和各个地区或者

[2]

更大范围的“民系”进行民居类型的划分,并从建筑空间及形式要素(材料、屋顶、山墙、院落空间大小、比例、组群的关系、结构、装饰)

[3]

来定性民居的特征。

国外及国内乡土建筑研究的发展历程详见表1、表2。

二、有关民居更新的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民居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愈发凸显,于是对传统村镇、历史传统街区保护更新和传统民居的更新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多。民居更新(有的学者称之为民居再生)的研究开始增多,它关注如何使民居更新既符合现代社会的条件和需求又部分延续并保持传统建筑的特点。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依托新民居创作和建设的民居更新研究与传统乡土或者地区建筑研究相比,民居更新研究则更偏重于建筑实践。而与那些目的是创

,从城作所谓具有“中国特色”或“地方特色”市中借用乡土建筑的形式及空间特征的研究相

比,民居更新研究是“回到”民居本身,在乡村地区开展(部分在城市的传统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开展实践工作,目的是通过现代建筑材料、设计和建设方式来提高民居品质。比较有代表性的民居更新研究和实践包括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整体性、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的理论,以及在北京旧城的规划研究和菊儿胡同的建筑更新实[4]

践;单德启先生在广西、安徽等地的新民居理论建设实践;在云南则形成以朱良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西双版纳、丽江及香格里拉等地进行的新民居建设实践。

表1

国外乡土建筑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表现

现代建筑创作的替代,对传统民居建筑调查、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

传统形式、符号和空间特征如何与城市中

主要目标

各个发展时期1960-1970年代

总体特征认知发掘

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在现代主义建筑之外探索一条多样化的道路

发展中国家促进本民族解放和增进本段;后现代的一种建筑语汇创造发展中国家更有效更好解决乡村居住和人居环境问题,建筑遗产的延续立足城市价值和利用现代建筑材料、设计和建设方式来改善民居品质进乡土建筑在社会及环境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1970-1990年代形式攫取的现代建筑相结合;国家主义的建筑;后“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的建筑手现代主义建筑

回归本源

1990-2000年代

批判认识

传统乡土建筑经验的挖掘、继承,并在新的情境下加以利用改善新乡土主义、批判地区主义

批判地区主义、社区主义、注重社会公正、立足乡土、服务乡土的民居更新,促

2000年代至今

广义乡土

可持续发展、文化保护与复兴、注重场所感、存在和地点性的建筑

表2

各个发展时期1980年代以前

总体特征分类研究

国内乡土建筑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表现

主要目标

民族文化救亡和振兴背景下,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和历史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传统民居建筑调查、测绘和分类

营造设计方法:传统形式、符号和空间特

1980-1990年代中期

征如何与城市现代建筑相结合

美学摄取

古村镇和仿古街区热历史文化城市、村镇、街区

结合人类学、社会学探寻民居本身的形式

探寻本源

逻辑

结合文化、环境的民居聚落研究

2000年代至今

乡土再生

乡村新民居的建设和改造

注重民居的量化研究,采用适宜、绿色技

绿色更新

术、天然建材来进行民居更新,尊重乡土社会的特点和发挥传统工匠的作用

建筑的文化认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形式语言和空间构成的现代建筑旅游及商业利益

民居文化遗产和传统的保护探索乡土建筑的流变和文化内涵人居环境的整体研究

立足城市价值和利用现代建筑材料、设计和建设方式来改善民居品质立足乡土、服务乡土的民居更新,促进乡土建筑在社会及环境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 注重绿色技术和适宜技术的民居更新研究

新世纪之交,随着对民居研究的逐渐深入,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一个社会共识,一些学者开始从生态技术的层面来对传统民居形态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结合环境及气候条件来解析传统民居的形态特征,揭示其优秀经验和存在的缺陷,进而采取当地的适宜技术来进行民居更新改造。

这方面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刘加平教授对陕西窑洞的更新和新型生土技术的研究民居更新研究及实践村营造学研究

以上民居更新的研究,基本是以建筑师和相——关专业人员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

[6]

[5]

,在云南

则是柏文峰教授以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

(三) 注重以乡民为主体进行民居更新的乡

它提出一系列包含在设计、技术、建造的方案和方法,然后依赖地方的施工队统一建设。这种方式是将城市建筑学的一些基本价值和方法在乡村地区的移植和运用。因此,一些学者和建筑师也开始立足于乡土,以服务于乡村本身为出发点,探索一种有引导的村民自主更新模式。台湾建筑师谢英俊与温铁军创立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合作设立了乡村建筑工作室,采取乡民建筑教育和协作的方式来进行民居更新改造,致力于推广“常民住,在国内开创了培训乡民自助改造居宅,协力造屋”

住生活的新型民居更新模式。王冬教授在国内较早从乡村社会的角度来关注民居更新的问题,提出所谓乡村建筑学

[7]

题的关注。

(二) 注重对传统具有价值的相对少数个案而忽视或无法应对当代的大量性民居

当前国内民居研究更多关注部分有文保和经——济价值的少数个案,却忽视了广大民居主体—大范围大量性由居民自主建造和使用的当代普通民居。这些城市之外主要居住形态正经历深刻的变迁,是亟需研究却又是最缺乏研究,也是目前理论体系无法应对的问题。

(三) 嫁接城市经验的民居更新实践与乡土现实条件相错位

与国外发达国家乡土研究相比,国内研究最大的不同主要是缘于当前中国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的国情,在城市之外仍具有广大的乡土地域,多数民居仍然是居住形态的主体,也是仍处于不,而不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断演化的“生命体”

乡土建筑已成为了过去传统社会的少数建筑先例,“当代的”“大范围大量性和遗迹。简而言之

”“正在演化的”是中国民居典型存在状态,的

决定了乡土研究在文保和历史研究之外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实践性的需求,这也是中国存在大量的民居更新研究实践的原因。但是,目前的民居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基于建筑学专业视野和城市价值的、脱离民居使用主体和乡土实际条件自外而内的研究。类似英国工艺美术时期建筑师的实践,他们崇尚乡土建筑的人性和美学品质,却陷入乡土建筑设计的悖论:由建筑师设计的“没有,对每一个建筑琐碎的细节都要建筑师的建筑”

,“刻意”表现出一种原生自然的、进行设计控制

“随意”的建筑形式,实际上成为与乡土建筑精神大相径庭。

(四) 自发建造体系研究与当代建筑学缺乏应有的联系

一方面,受自组织理论的影响,对于乡土(地区)建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对民居自建体系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更多是利用自组织原理来描述和解释乡土(地区)建筑的生成过程和形态特征

[8]

的基本雏形,它以“合作建

”“过程建造”“自主建造”为核心,涵盖乡造

村共同建造的“历史传统”“村落建造共同体”“社会功能作用”“模式及方法”“开放体系”“过程及相关技术”六大问题。

上述学者都试图继续着晏阳初和梁漱溟等先辈平民建设理想与乡村建设”精神。这对于开创的“

当前大范围大规模的民居更新来说,虽然艰巨,但也许将是一条更契合乡村民居更新需求的道路。三、当前民居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 基于自然历史的乡土建筑研究之局限乡土建筑的研究从属性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自然历史研究和基于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前者是通过观察来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属性,得到研究对象的各种现象、素材、数据和认知,研究通常更关注有关乡土建筑的现象和数据的收集和梳理。基于问题导向的研究是在前者基础之上能够发展出基本的概念、规则和机制,可以把客观对象的理解上升到更加理性的层面,并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对现实的实践进行科学指导。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自然历史研究是乡土研究的初始和基础阶段,具体表现为以物质形态研究、历史研究、社会研究、文化研究为导向,形成各种方式的民居类型划分方式;在实践层面则表现为注重文化和美学层面的品质,从形式风格层面来对乡土建筑进行分类,目的是从中提取可以借用到新建筑中的形式特征,成为创造本国文化特色和建构民族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但许多这类研究也忽视了对于真正解决乡土所存在问

,虽然他们试图从乡土建筑使用主体的层面

来反思现代建筑学的缺陷,却较少探讨在当代建筑学的语境下如何介入乡土(地区)自组织机制。另一方面,受亚历山大所倡导的社区自建模式的启发,一些学者也尝试以乡土为主体发展乡

村建筑学,对乡土建筑自建体系的探索也很有意义

[9]

和发展等问题,均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 乡土建筑作为解决当代问题的模型系统

鲁道夫斯基曾认为乡土建筑比现代建筑蕴含更多的实践智慧,对比现代建筑给人性带来的许多问题,将其视为解决与自然相和谐关系的建筑良方。然而,这在以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中很少能得到人们的认同与重视。拉普普特

[11]

。但这种研究的前提设定或多或少认为当代

建筑学在乡村并不适用,乡土社会及其知识体系与当代城市具有很大差异,但在当今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二者是否可以形成更积极的结合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四、乡土建筑研究的展望

针对目前国内乡土建筑研究的现状,通过借鉴当前国外乡土建筑的新趋势,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笔者认为乡土研究应该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路径:

(一) 面向当代乡土问题“以积极实践为导向”(activist -oriented ) 的研究

过去对乡土研究的通常是以物质形态研究、社会研究、文化为导向研究,这在当今现实中并不足够,认为更加注重“以积极实践为导向”的研究。这样就要放弃认为乡土建筑承载着文化“真实性”这种观念,应把乡土认作是一种政治工程。它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对所谓过去进行不断的诠释和再诠释

[10]

——乡在“向乡土建筑学习—

土建筑作为一种模型系统”一文中认为乡土建筑应对环境、文化、技术变化等方面问题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通过研究、分析乡土建筑在面对以上问题时的动态变化、它的成功和失败,发现其中的基本规律和机制可以使我们深入理解设计的本质。

通过在思想、情感、形式与空间之间建立联系,乡土中“原生性”的概念(它们是基于蕴含于乡土建筑中原生的和具有创造性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将会产生特定的建筑思想,形成坚实的建筑原型。它们在不同社会中具有普遍的规律性,而且又具有某个社会的特定性。这促使现代设计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有助于促进将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 着眼未来注重人居环境可持续性的研究

在1999年一场名为“21世纪的乡土建筑”的演讲中,奥利弗提出应该使建筑学者和大众改变对乡土建筑的思维定势。他们把乡土建筑视为一种过去的、落后和贫穷的代表,这种看法实际是一种短视的思想。当今全球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来满足亿万人的居住需求。而当今仍有90%的住所属于传统的和不断演化的乡土建筑,如果要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居住需求,就必须不能忽视对乡土建筑的研究。这代表了当今乡土建筑研究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向。这也引出了一系列问题:当今生态的、文化的和技术的变化对乡土建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乡土建筑在其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乡土建筑是否可以应对或适应这种变化,从而能够符合新的生态和文化环境?还是乡土建筑不得不消失,正如上一个世纪许多业已消失的传统那样?传统中某些特定的部分是否更加适应这种变

。这些

研究促使人们更深入了解乡土建筑的本质,以及它在不同时代在不同地方变化的过程,是什么导致了传统乡土建筑的消亡、适应、复兴或继续发展?乡土建筑怎样才能在当今及将来发挥最大的作用?因而这类研究更加注重影响乡土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广泛问题的研究,包括认同(identity )、族群性(ethnicity 族群渊源)、遗产和旅游、传统的终结和再造(reinvention )、政权和统治(power and dominance )。许多的研究着重将乡土知识运用于当代住房领域,尤其是对城市棚户区的研究,将城市非正式住宅看成乡土建筑新的研究领域。

结合当今中国,民居更新虽也算是某种“积,但是往往只是关注有文化保护价值的极实践”

聚落和民居,对于乡土中那些正处于深刻变化的大量性普通民居则很少给予关注,而这恰恰是当前乡土建筑研究最重要也最急迫的问题。另外,乡土研究通常关注的是建筑物质环境,而很少关注物质环境背后隐藏的社会公正、生态危机等问题。还有与民居自发营造密切相关的居民和社区如何参与设计,传统工匠在现代建筑体系的角色

化而相对其它方面可以存留下来?

展趋势,应从注重自然历史式的考据研究到注重民居形态逻辑、动态发展和内生机制的研究;从注重个体民居(聚落)典范的个案式研究到关注广泛一般民居的普遍发展规律和问题的研究;从以专家或政府自外而内(自上而下)的“局外人”介入方式的研究转变到在新的社会经济技术语境下结合并民居内生力量的乡村建筑知识体系的研究,最终拓展当前乡土建筑研究和实践的视野,并为其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参考文献:

[1]吴志宏.对现代建筑“中国性”思想中本质主义的

C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解析[

论文集: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83-687.

[2]蒋高辰.四大谱系统[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

社,1995:11-18.

[3]陆元鼎.世界民族建筑国际会议论文集[M ].北京:

1997:6-10.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4]吴良镛.北京旧城居住区的整治途径———城市细胞

.建筑学的有机更新与“新四合院”的探索[J ]1989(7) :7-14.报,

[5]刘加平.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的科学化与再生

[J ].中国科学基金,2003(8) :234-236.[6]柏文峰.云南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

[D ].北京:清华大学,2009:101.

[7]王冬.族群、社群与乡村聚落营造:以云南少数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族村落为例[M ]2013:188,255.

[8]卢健松.自发性建造视野下建筑的地域性[J ].建

筑学报,2009(学术专刊) :49-54..

[9]王冬.乡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及其相关思考[J ].新

建筑,2008(4) :12-19.

[10]Asquith.L ,Vellinga.M.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ry ,Education and Practice [M ].2006:179.London and Newyork :Taylor&Francis,

[11]Rapoport.A.Vernacular Design as A Model System.

i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o-.London and New-ry ,Education and Practice [M ]2006:179-198.york :Taylor&Francis,

在当前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全国广大乡村聚落和建筑如何良性发展,是影响社会和民生的重要问题,然而当前的各种应对措施却具有很多问题。例如,2011年建设部村镇司提出将“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制度和标准体系,规范村镇规划编制”作为一项工作要点,要求各省抓紧出台《镇、乡和。然而,中国大约有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办法》

69. 2万个,自然村535万个(百度百科)。面对如此大量的村庄,要按照城市的方式来编制规划和进行民居设计,几乎是难以实施的,即便是实施了也未必能形成理想的结果。另外,在少数民族或贫困地区,有许多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民房改造和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如何激发地方自下而上的力量,避免现在由政府统建造成的在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许多负面问题?会对广大的乡村地区的社会和生态产生怎样巨大深远的影响?如何建立一种适应于乡土转型的建筑知识体系,引导大量的民居能可持续的发展?这些都是乡土建筑研究所应该关注的问题。五、结论

综上所述,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1)价值错位:乡土研究中移

(2)专

植城市的、现代的技术体系及价值标准;

业偏向:研究偏向于物质的、美学的、有价值的、少数个案;(3)外部介入:专家、政府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操作方式;

(4)主体空缺:缺乏居民

和工匠自下而上的有效参与的研究;(5)城乡分离:基于自主营造的乡土建筑设计体系与现代建筑学的分离;

(6)偏离现实:没能结合当前城乡

现实条件变化对乡土建筑的影响和新的可能性。

要应对这些问题,除了上文建议的三条路径之外,从根本上应转变当前乡土建筑研究和实践基于“特色攫取”的“潜意识”和基于城市的,从而思维模式来衡量乡土建筑的“价值取向”回到乡土问题本身。基于乡土建筑具体情境和发


    相关文章

    美丽乡村-"诗意黄土岭"景观设计初探

    美丽乡村-"诗意黄土岭"景观设计初探 何顺平 张万荣* 姜慧乐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 临安 311300) 摘要 通过对浙江省衢州市七里乡黄土岭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调研分析,指出了 当前黄土岭村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当存在着公 ...

    国内乡土文学发展问题分析

    国内乡土文学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日头>是关仁山"农村三部曲"小说创作中最后一部,是收束之作,也是拳头之作.在这部小说中,关仁山依旧表现出对当前风云变幻的乡村生活以及农民的生存现状和农村文化的发展脉络的关注. ...

    文化决定建筑--贾平凹与他的临潼个人艺术馆

    艺术馆类建筑是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认知度逐渐提高的过程中产生的,在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其既是艺术普及和美育教育的特色平台,又是城市中的小型综合展示馆,同时也是提升当地艺术品味的新兴文化建筑.而名人艺术家的个人艺术馆则代表了人们 ...

    2016-2020年乡镇旅游区十三五总体规划

    2016-2020年乡镇旅游区十三五总体规划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总论 .......................................................... ...

    石刻艺术品的公园化展示_以南宋石刻公园为例_陈安居

    规划设计实例 石刻艺术品的公园化展示--以南宋石刻公园为例 The Outdoor Exhibit of Stone Carving Art-Southern Song Dynasty Stone Carving Park as the E ...

    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考

    农业经济展望 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考 刘建华1, 2 信 2 军3 甘肃省礼县县委甘肃礼县742200: (1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北京100081: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 ...

    2017年中国包装印刷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前言 行业研究是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通过对特定行业的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获取能力.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以专业的研究 ...

    清代乡里制度研究综述

    2004年增刊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 tion)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辑 史苑捃拾 清代乡里制度研究综述 申立增 ...

    人工山体的生态景观设计

    人工山体的生态景观设计 要:本文通过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山的景观设计及施工过程的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探讨在城市园林中大型人工山体或荒山绿化的景观设计中,如何来进行生态景观设计. 关键词:人工山体:水土流失:水土保持:自然山林:维护管理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