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一、近代建筑新旧体系背景原因和历史地位:

背景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状态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建筑——近代建筑时期。当中国近代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是,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转型期。沿海通商口岸城市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前沿和聚点,在资本主义的殖民活动下,是引发城市和建筑转型的外来因素。但是由于领土的不完整性和政府的衰败,除开工业化近代化的集中点,就中国全局上来看,各地区的现代转型存在着时间和层次上的差异。中国近代城市与乡村、沿海与腹地形成了截然分明的二元化经济结构,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性,最主要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都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的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历史地位: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期,大部分近代建筑还是今天城市建筑的重要构成,对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和建筑活动有很大影响。

二、近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三阶段产生背景原因及特点(前面是简要特点后面是原因)

1. 19c中叶 - 19c末叶(早期阶段):类型、数量、规模上十分有限,中国建筑开始走出封闭状态(外廊式的均为早期),通过西方建筑的输入和引进(一般三层及以下),酝酿着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形成。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渗入(开埠通商、租界)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兴起、民办资本企业的开展)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租界形成新城区,殖民输入的建筑以及教会建筑的传播,大体上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殖民地式、欧洲古典式)。

2. 19c末~20c30n末(鼎盛时期):一方面探索中西方建筑的结合,一方面创造新的建筑形式。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被列入世界市场范围,竞相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外资工业的增多,开埠通商口岸增多。表现在建筑上:租界和租借地、附属地城市的建筑活动频繁,为资本输出服务的建筑,如工厂、银行、火车站等类型增多,建筑的规模逐步扩大,打样间工匠被西方专业建筑师取代,新建筑设计水平明显提高。

繁盛期具体表现在: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为城市和建筑近现代化提供了安定有序的发展机会2)军阀混战和革命期间,有钱人(军阀啦 乡绅地主等)想省会城市迁移,大量修建私宅和商业活动3)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吸引国内投资,沿海都市资金充裕。4)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9年制定“首都计划”和“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展开官方建筑活动,公共建筑采用中国固有形式,也促使传统复兴式建筑的发展。5)918事变后东北地区根据殖民统治的需要,进行了城市规划和频繁的建筑活动。6)20世纪20年代后期留学生回国人数明显增多,建筑创作、教育、学术活动活跃。7)新建筑运动转向现代主义建筑的新潮风格传入中国,标志着中国建筑跟踪世界潮流的新进展。

3. 20c30n末~40n末:持久内战,建筑近代史进程停滞,活动极少

三、 建筑教育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由两个渠道组成:1、国内兴办建筑科、建筑系;2、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

1)教育体系

近代中国在建筑教育思想上,明显地受到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在近代也已传播到中国。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梁思成提出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思想。

2)建筑学术团体及其历史地位

一是中国建筑师学会,二是上海市建筑协会。

1、中国建筑师学会:1927年成立出版《中国建筑》以“融合东西建筑学之特长,以发扬吾国建筑物固有之色彩”为主要使命,主要刊登中国历史名建筑的探讨,国内外名家建筑作品的介绍,西洋近代建筑学术的译述和国内建筑系学生优秀作业的披露,起到了灌输建筑学识,探研建筑学问,传播国内外建筑信息的重要作用。

2、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于1931年,是上海市建筑业的职业团体,“以研究建筑学术,改进建筑事业并表扬东方建筑艺术为宗旨”。

3、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29年,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学术研究团体。营造学社存在的十七年间,进行大量古建筑实例的调查、测绘、研究工作,拟定了重要古建筑的修缮、复原计划,搜集、整理了重要的古建筑文献资料,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石,为我国古建筑的研究开创了自己的道路。

1、居住建筑

●近代居住建筑发展存在两种情况:本土建筑和新住宅类型

● 城市居住建筑类型有:独院式住宅、高层公寓、里弄住宅、居住大院、棚户住宅。

● 独院式住宅 特点:1位于城市最好地段;2总平面宽敞,讲究庭园绿化和小建筑处理;3建筑层数多为一、二层;4采用砖石承重墙、木屋架、铁皮屋面,设有火墙、壁炉、卫生设施,装饰豪华。5建筑面积很大,有数间卧室、及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等;6外观随居住者的国别而定,大都采用各国大住宅、府邸形式,少数采用定型设计。

● 高层公寓 特点:1多位于公共交通便捷的地方;2大多设有汽车间、工友室、回车道和绿化园地;3建筑体形受用地地块限制,因地段产权界线的限制;4部分商住公寓,因沿街布置,朝向差、噪音大;5高层公寓根据坐落地点服务对象的不同,以不同间数的单元组成标准层。有一室户、一室半户、二室户以至五室以上的户,以二室户、三室户为最多;6垂直交通依靠电梯,或分散或分组布置;7大都备有暖气、煤气、热水设备和垃圾管道,有些厨房还设有电冰箱,可以说是达到了较高的近代化水平的建筑。(上海百老汇大厦 上海毕地卡大厦)

● 里弄住宅 是近代城市居住建筑中建造数量较多的类型。多分布在南方的大中城市,是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加以高度的密集而形成的,最早出现在上海。汉口、南京、天津、福州、青岛等地受上海影响,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形成里弄住宅。各地均有一定特点。天津里弄住宅具有北方的特色,上海里弄住宅具有南方的特色。

特点:1总平面布局,吸取欧洲联列式住宅的毗连形式。为了充分利用地段,尽量多建房屋,采取十分紧凑的布局,有的显得较拥挤。2单体平面,脱胎于传统三合院住宅,将三合院住宅的门棣改为石库门,前院改为天井,形成“三间二厢”及其它变体。3结构为立贴式砖木结构。常用空斗墙、五柱落地立贴、木搁栅楼板、蝴蝶瓦顶。4外观与装修均为传统形式。风火山墙、格门、支摘窗、漏窗、木栏杆等运用很普遍,讲究的还作飞罩、挂落。

● 现代住宅 30年代以后,在国外现代建筑运动影响下,出现了少数现代住宅。这种现代住宅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大片玻璃等新材料、新结构,装置了电梯、弹簧地板、玻璃顶棚等新设施,建筑空间趋向通透、流畅,造型面貌也成了很地道的“现代式”。特点 1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大片玻璃等新结构、新材料;2装置了电梯、弹簧地板、玻璃顶棚等新设施;3建筑空间趋向通透、明朗、流畅,造型简洁新颖。

2、公共建筑:在大中城市中,近代公共建筑出现了新的类型,如:市政、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医疗、服务行业、娱乐业等。

● 近代公共建筑形成的两个途径:

1、在封建社会旧有类型基础上沿用与改造

这条途径,往往由旧式匠师根据新的功能要求,在旧建筑体系基础上,吸取某些新材料、新结构方法,进行改造、革新。一般有四种形成原因:1)原来已有的建筑类型,且具备一定基础;2)业主资金不足,利用旧建筑改造;3)建筑功能要求不严,改旧应新;4)旧式工匠技术影响和传统技术条件限制。 以北京近代旧式商业建筑的演变为例,具体有三种改造方式:修改门面、扩大营业大厅、突破旧的独立布局,将露天街弄覆盖建成大型营业场所。

2、从资本主义国家同类建筑引进、借鉴和发展

一般有三种形成原因:1、原来没有的建筑类型或原来虽有但新功能差距很大;2、建筑类型从外国传来,但功能较复杂,对近代化要求较高;3、业主资金雄厚,有条件由近代建筑师进行设计,有条件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 近代公共建筑的发展特点

1、建筑类型丰富2、建筑空间的功能改变。3、建筑的规模扩大。4、采用了钢铁、水泥等新材料。5、采用新结构方式,如砖石钢木混合结构、钢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6、采用了供暖、供冷、通风、电梯等新设备。7、采用新的施工机械。

五、 建筑制度近代化的历史作用

1推进建筑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2制约城市的经济布局、建筑布局3推动市政建设和建筑技术的演进发展4促成建筑类型、建筑形式的近代转型5促进建筑业队伍的成长壮大

1)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

产生途径:被动的输入与主动的引进,前者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展开

主要出现在外国租界、租借地、通商口岸、使馆区等被动开放的特定地段,后者

是指中国业主兴建的或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洋房”,早期主要出现在清末“新政”和军阀政权所建造的建筑上。

殖民地式(券廊式)

特征:一般为一、二层楼、带联券回廊或联券外廊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各国殖民进入中国的早期,造的多是这类建筑。它与早期香港、澳门等地的建筑很相似。这种以券廊为特征的外观,先入为主地成为中国市民和工匠心目中洋式建筑的另一种早期模式和摹本。

欧洲古典式

它是当时西方盛行的折衷主义建筑的一个表现,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建筑群体的折衷主义。即在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另一种:是单幢建筑的折衷主义。即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文艺复兴古典、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式样和艺术构件。

西方折衷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发展,恰好与中国各地区城市的近代化建设进程大体同步,许多城市的发展盛期正好是折衷主义在该城市的流行盛期,因此,西方折衷主义成为近代中国许多城市中心区和商业干道的奠基性的、最突出的风格面貌,对中国近现代城市面貌具有深远的影响。

2)传统复兴:三种历史主义(中西结合)

概括为两大类:中国传统的旧体系建筑的“洋化”与外来的新体系建筑的“中国化”。这些建筑的普遍特点是: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平面按功能要求设计,而外观则以大屋顶、斗拱等表现中国固有形式。 三种历史主义

把传统复兴的“中国式”建筑也对应地区分为三种历史主义,即: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和以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

复古主义 极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坊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

折衷主义 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墙面大多摆脱檐柱额枋的构架式产面构图,代之以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或添加壁柱式的柱梁额枋雕饰,屋顶仍保持大屋顶的组合,或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

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 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这样的装饰细部,不像大屋顶那样以触目的部件形态出现,而是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这是一种传统主义的表现,确切地说,是以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

七、典型建筑分析

1)评述中山陵 答:①中山陵设计是中国建筑师开始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活动的标志,为吕彦直设计。 ②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麓,总体布局沿中轴线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包括入口石牌坊和墓道;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墓室,绕以钟形陵塔。作为纪念性陵墓建筑,中山陵总体规划借鉴了中国古代陵墓以少量建筑控制大片陵区的布局原则,也揉入了法国式规则型林荫道的手法,没有拘泥于传统陵园的固有形式。它选用了传统陵墓的组成要素而加以简化,通过长长的墓道,大片的绿化和宽大满满的石阶,把散立的、尺度小大的单体建筑联结成大尺度的整体,除了过多的台阶,导致谒陵的劳累和心理距离的疏远等欠缺外,基本上取得既庄重又不森严,既崇高又不神秘的宏伟、开朗景象。较准确地表达了民主革命家所需要的特定精神和特定格调。 ③从单体建筑看,主体祭堂造型没有套用传统祾恩殿的形象。平面为方形,外观形成四个大尺度的石墙墩,上冠带披檐的歇山蓝琉璃瓦顶。石牌坊、陵门、碑亭则沿用清式的基本形制而加以简化,运用新材料、新技术,采用了纯净明朗的色调和简洁的装饰,使得整个建筑群既有庄重的纪念性、浓郁的民族韵味,又有近代的新格调,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建筑成功的起步。

八、评价近代中国的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 答:①首先,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本身充满矛盾。它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为解决社会需求与拘泥于固有法式之间的矛盾的探索,但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建筑新空间、新体量和不断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没有创造出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在宏伟的、豪华的建筑外表的背后,常常隐伏着功能粗率、结构扭曲、浪费巨大等弊病。这个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快步深进显得日益尖锐。 ②显然,这种状态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进入近代中国,必然增深矛盾。一方面,这种折 衷主义建筑是近代中国样式建筑的主要构成,与它相联系得是一整套产生于资本主义社 会的新建筑类型和新技术体系。它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传统建筑体系相比,无疑 是一种进步,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得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西方折衷主义 建筑的传入,除了一部分是中国自主和中国建筑师主动引进外,很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地侵略背景下输入的,它的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是相悖的。而从建筑历史演进的历史坐标上来看,正是世界历史从近代向现代过渡时期,从新建筑运动到包豪斯的建立,已经孕育和萌发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建筑。因此,近代中国折衷主义建筑的兴旺,从中国历史坐标来看,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中新体系建筑的盛期发展,是新事物。从世界历史坐标看,却是面临淘汰的旧体系、旧事物,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建筑的时间表。 ③时至今日,这些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成为城市重要的建筑文脉,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文化的融合与吸附,这种建筑已转化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我们应以开放的意识来看待这份近代建筑遗产,既看清它在近代时期能交流的矛盾,也应明确它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历史价值。

九、评价传统复信的三种历史主义思潮 答:①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由外国建筑师发端,中国建筑师引向高潮,涉及所输入的新建筑类型和先进技术经验,如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如何表现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在中古建筑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借鉴传统建筑遗产等重要问题。 ②形成这股思潮的背景很复杂,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中西方文化碰撞围绕着侵略与被侵略的民族矛盾,“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三色彩”成为当时中国建筑界和社会的普遍呼声。2.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文化本体主义。3.中国传统文化源于政治-伦理型文化,夸大了建筑形象的政治作用,夸大了建筑传统形式“国粹”的象征作用,把“中道西器”视为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理想模式。4.当时中国建筑师,大多都是留学欧美回国的,他们既有国粹主义文化观所制约的传统的道器建筑观念,也有国外建筑教育所能带来的学院派折衷主义建筑观念,再加上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式教会建筑中的先行经验,因而短期内就迅速地掀起了传统复兴建筑的活动高潮。③传统复兴的“中国式”建筑对应区分为三种历史主义: 1.复古主义(宫殿式):这类建筑极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均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如杨廷宝设计的谭延闿墓祭坛、国民党党史资料陈列馆;徐敬直、李惠伯设计的中央博物院等。 2.折衷主义(混合式):这类建筑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因功能空间确定,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

加部件的综合。如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祭堂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图书馆、博物馆。

3.以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如:杨廷宝设计的南京中央医院,北京交通银行;童寯等设计的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梁思成、林徽因的任仁立地毯公司。 ④可以看出,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建筑的采用的这三种历史主义的处理手法,与西方建筑的历史主义表现是一致的,是带规律性的现象,这是中国建筑在近代、现代化过程中为 民族风格而展开的一次很有意义的 。

一、近代建筑新旧体系背景原因和历史地位:

背景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社会状态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建筑——近代建筑时期。当中国近代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是,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转型期。沿海通商口岸城市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前沿和聚点,在资本主义的殖民活动下,是引发城市和建筑转型的外来因素。但是由于领土的不完整性和政府的衰败,除开工业化近代化的集中点,就中国全局上来看,各地区的现代转型存在着时间和层次上的差异。中国近代城市与乡村、沿海与腹地形成了截然分明的二元化经济结构,导致了发展的不平衡性,最主要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都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的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历史地位: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期,大部分近代建筑还是今天城市建筑的重要构成,对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和建筑活动有很大影响。

二、近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三阶段产生背景原因及特点(前面是简要特点后面是原因)

1. 19c中叶 - 19c末叶(早期阶段):类型、数量、规模上十分有限,中国建筑开始走出封闭状态(外廊式的均为早期),通过西方建筑的输入和引进(一般三层及以下),酝酿着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形成。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渗入(开埠通商、租界)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兴起、民办资本企业的开展)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租界形成新城区,殖民输入的建筑以及教会建筑的传播,大体上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殖民地式、欧洲古典式)。

2. 19c末~20c30n末(鼎盛时期):一方面探索中西方建筑的结合,一方面创造新的建筑形式。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被列入世界市场范围,竞相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外资工业的增多,开埠通商口岸增多。表现在建筑上:租界和租借地、附属地城市的建筑活动频繁,为资本输出服务的建筑,如工厂、银行、火车站等类型增多,建筑的规模逐步扩大,打样间工匠被西方专业建筑师取代,新建筑设计水平明显提高。

繁盛期具体表现在: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局面,为城市和建筑近现代化提供了安定有序的发展机会2)军阀混战和革命期间,有钱人(军阀啦 乡绅地主等)想省会城市迁移,大量修建私宅和商业活动3)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吸引国内投资,沿海都市资金充裕。4)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9年制定“首都计划”和“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展开官方建筑活动,公共建筑采用中国固有形式,也促使传统复兴式建筑的发展。5)918事变后东北地区根据殖民统治的需要,进行了城市规划和频繁的建筑活动。6)20世纪20年代后期留学生回国人数明显增多,建筑创作、教育、学术活动活跃。7)新建筑运动转向现代主义建筑的新潮风格传入中国,标志着中国建筑跟踪世界潮流的新进展。

3. 20c30n末~40n末:持久内战,建筑近代史进程停滞,活动极少

三、 建筑教育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由两个渠道组成:1、国内兴办建筑科、建筑系;2、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

1)教育体系

近代中国在建筑教育思想上,明显地受到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的影响。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在近代也已传播到中国。中国近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梁思成提出的“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思想。

2)建筑学术团体及其历史地位

一是中国建筑师学会,二是上海市建筑协会。

1、中国建筑师学会:1927年成立出版《中国建筑》以“融合东西建筑学之特长,以发扬吾国建筑物固有之色彩”为主要使命,主要刊登中国历史名建筑的探讨,国内外名家建筑作品的介绍,西洋近代建筑学术的译述和国内建筑系学生优秀作业的披露,起到了灌输建筑学识,探研建筑学问,传播国内外建筑信息的重要作用。

2、上海市建筑协会:成立于1931年,是上海市建筑业的职业团体,“以研究建筑学术,改进建筑事业并表扬东方建筑艺术为宗旨”。

3、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29年,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学术研究团体。营造学社存在的十七年间,进行大量古建筑实例的调查、测绘、研究工作,拟定了重要古建筑的修缮、复原计划,搜集、整理了重要的古建筑文献资料,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石,为我国古建筑的研究开创了自己的道路。

1、居住建筑

●近代居住建筑发展存在两种情况:本土建筑和新住宅类型

● 城市居住建筑类型有:独院式住宅、高层公寓、里弄住宅、居住大院、棚户住宅。

● 独院式住宅 特点:1位于城市最好地段;2总平面宽敞,讲究庭园绿化和小建筑处理;3建筑层数多为一、二层;4采用砖石承重墙、木屋架、铁皮屋面,设有火墙、壁炉、卫生设施,装饰豪华。5建筑面积很大,有数间卧室、及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等;6外观随居住者的国别而定,大都采用各国大住宅、府邸形式,少数采用定型设计。

● 高层公寓 特点:1多位于公共交通便捷的地方;2大多设有汽车间、工友室、回车道和绿化园地;3建筑体形受用地地块限制,因地段产权界线的限制;4部分商住公寓,因沿街布置,朝向差、噪音大;5高层公寓根据坐落地点服务对象的不同,以不同间数的单元组成标准层。有一室户、一室半户、二室户以至五室以上的户,以二室户、三室户为最多;6垂直交通依靠电梯,或分散或分组布置;7大都备有暖气、煤气、热水设备和垃圾管道,有些厨房还设有电冰箱,可以说是达到了较高的近代化水平的建筑。(上海百老汇大厦 上海毕地卡大厦)

● 里弄住宅 是近代城市居住建筑中建造数量较多的类型。多分布在南方的大中城市,是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加以高度的密集而形成的,最早出现在上海。汉口、南京、天津、福州、青岛等地受上海影响,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形成里弄住宅。各地均有一定特点。天津里弄住宅具有北方的特色,上海里弄住宅具有南方的特色。

特点:1总平面布局,吸取欧洲联列式住宅的毗连形式。为了充分利用地段,尽量多建房屋,采取十分紧凑的布局,有的显得较拥挤。2单体平面,脱胎于传统三合院住宅,将三合院住宅的门棣改为石库门,前院改为天井,形成“三间二厢”及其它变体。3结构为立贴式砖木结构。常用空斗墙、五柱落地立贴、木搁栅楼板、蝴蝶瓦顶。4外观与装修均为传统形式。风火山墙、格门、支摘窗、漏窗、木栏杆等运用很普遍,讲究的还作飞罩、挂落。

● 现代住宅 30年代以后,在国外现代建筑运动影响下,出现了少数现代住宅。这种现代住宅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大片玻璃等新材料、新结构,装置了电梯、弹簧地板、玻璃顶棚等新设施,建筑空间趋向通透、流畅,造型面貌也成了很地道的“现代式”。特点 1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大片玻璃等新结构、新材料;2装置了电梯、弹簧地板、玻璃顶棚等新设施;3建筑空间趋向通透、明朗、流畅,造型简洁新颖。

2、公共建筑:在大中城市中,近代公共建筑出现了新的类型,如:市政、金融、交通、文化、教育、医疗、服务行业、娱乐业等。

● 近代公共建筑形成的两个途径:

1、在封建社会旧有类型基础上沿用与改造

这条途径,往往由旧式匠师根据新的功能要求,在旧建筑体系基础上,吸取某些新材料、新结构方法,进行改造、革新。一般有四种形成原因:1)原来已有的建筑类型,且具备一定基础;2)业主资金不足,利用旧建筑改造;3)建筑功能要求不严,改旧应新;4)旧式工匠技术影响和传统技术条件限制。 以北京近代旧式商业建筑的演变为例,具体有三种改造方式:修改门面、扩大营业大厅、突破旧的独立布局,将露天街弄覆盖建成大型营业场所。

2、从资本主义国家同类建筑引进、借鉴和发展

一般有三种形成原因:1、原来没有的建筑类型或原来虽有但新功能差距很大;2、建筑类型从外国传来,但功能较复杂,对近代化要求较高;3、业主资金雄厚,有条件由近代建筑师进行设计,有条件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 近代公共建筑的发展特点

1、建筑类型丰富2、建筑空间的功能改变。3、建筑的规模扩大。4、采用了钢铁、水泥等新材料。5、采用新结构方式,如砖石钢木混合结构、钢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6、采用了供暖、供冷、通风、电梯等新设备。7、采用新的施工机械。

五、 建筑制度近代化的历史作用

1推进建筑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2制约城市的经济布局、建筑布局3推动市政建设和建筑技术的演进发展4促成建筑类型、建筑形式的近代转型5促进建筑业队伍的成长壮大

1)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

产生途径:被动的输入与主动的引进,前者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展开

主要出现在外国租界、租借地、通商口岸、使馆区等被动开放的特定地段,后者

是指中国业主兴建的或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洋房”,早期主要出现在清末“新政”和军阀政权所建造的建筑上。

殖民地式(券廊式)

特征:一般为一、二层楼、带联券回廊或联券外廊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各国殖民进入中国的早期,造的多是这类建筑。它与早期香港、澳门等地的建筑很相似。这种以券廊为特征的外观,先入为主地成为中国市民和工匠心目中洋式建筑的另一种早期模式和摹本。

欧洲古典式

它是当时西方盛行的折衷主义建筑的一个表现,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建筑群体的折衷主义。即在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另一种:是单幢建筑的折衷主义。即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文艺复兴古典、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等各种风格式样和艺术构件。

西方折衷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发展,恰好与中国各地区城市的近代化建设进程大体同步,许多城市的发展盛期正好是折衷主义在该城市的流行盛期,因此,西方折衷主义成为近代中国许多城市中心区和商业干道的奠基性的、最突出的风格面貌,对中国近现代城市面貌具有深远的影响。

2)传统复兴:三种历史主义(中西结合)

概括为两大类:中国传统的旧体系建筑的“洋化”与外来的新体系建筑的“中国化”。这些建筑的普遍特点是: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平面按功能要求设计,而外观则以大屋顶、斗拱等表现中国固有形式。 三种历史主义

把传统复兴的“中国式”建筑也对应地区分为三种历史主义,即: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和以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

复古主义 极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坊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

折衷主义 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由功能空间确定,墙面大多摆脱檐柱额枋的构架式产面构图,代之以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或添加壁柱式的柱梁额枋雕饰,屋顶仍保持大屋顶的组合,或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相结合,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加部件的综合。

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 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这样的装饰细部,不像大屋顶那样以触目的部件形态出现,而是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这是一种传统主义的表现,确切地说,是以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

七、典型建筑分析

1)评述中山陵 答:①中山陵设计是中国建筑师开始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活动的标志,为吕彦直设计。 ②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麓,总体布局沿中轴线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包括入口石牌坊和墓道;北部包括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墓室,绕以钟形陵塔。作为纪念性陵墓建筑,中山陵总体规划借鉴了中国古代陵墓以少量建筑控制大片陵区的布局原则,也揉入了法国式规则型林荫道的手法,没有拘泥于传统陵园的固有形式。它选用了传统陵墓的组成要素而加以简化,通过长长的墓道,大片的绿化和宽大满满的石阶,把散立的、尺度小大的单体建筑联结成大尺度的整体,除了过多的台阶,导致谒陵的劳累和心理距离的疏远等欠缺外,基本上取得既庄重又不森严,既崇高又不神秘的宏伟、开朗景象。较准确地表达了民主革命家所需要的特定精神和特定格调。 ③从单体建筑看,主体祭堂造型没有套用传统祾恩殿的形象。平面为方形,外观形成四个大尺度的石墙墩,上冠带披檐的歇山蓝琉璃瓦顶。石牌坊、陵门、碑亭则沿用清式的基本形制而加以简化,运用新材料、新技术,采用了纯净明朗的色调和简洁的装饰,使得整个建筑群既有庄重的纪念性、浓郁的民族韵味,又有近代的新格调,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建筑成功的起步。

八、评价近代中国的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 答:①首先,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本身充满矛盾。它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为解决社会需求与拘泥于固有法式之间的矛盾的探索,但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建筑新空间、新体量和不断出现的新材料、新技术,没有创造出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在宏伟的、豪华的建筑外表的背后,常常隐伏着功能粗率、结构扭曲、浪费巨大等弊病。这个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快步深进显得日益尖锐。 ②显然,这种状态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进入近代中国,必然增深矛盾。一方面,这种折 衷主义建筑是近代中国样式建筑的主要构成,与它相联系得是一整套产生于资本主义社 会的新建筑类型和新技术体系。它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传统建筑体系相比,无疑 是一种进步,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得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种西方折衷主义 建筑的传入,除了一部分是中国自主和中国建筑师主动引进外,很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地侵略背景下输入的,它的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是相悖的。而从建筑历史演进的历史坐标上来看,正是世界历史从近代向现代过渡时期,从新建筑运动到包豪斯的建立,已经孕育和萌发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建筑。因此,近代中国折衷主义建筑的兴旺,从中国历史坐标来看,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中新体系建筑的盛期发展,是新事物。从世界历史坐标看,却是面临淘汰的旧体系、旧事物,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建筑的时间表。 ③时至今日,这些西方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成为城市重要的建筑文脉,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文化的融合与吸附,这种建筑已转化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我们应以开放的意识来看待这份近代建筑遗产,既看清它在近代时期能交流的矛盾,也应明确它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历史价值。

九、评价传统复信的三种历史主义思潮 答:①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由外国建筑师发端,中国建筑师引向高潮,涉及所输入的新建筑类型和先进技术经验,如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如何表现中国精神和中国特色,在中古建筑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借鉴传统建筑遗产等重要问题。 ②形成这股思潮的背景很复杂,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中西方文化碰撞围绕着侵略与被侵略的民族矛盾,“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三色彩”成为当时中国建筑界和社会的普遍呼声。2.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文化本体主义。3.中国传统文化源于政治-伦理型文化,夸大了建筑形象的政治作用,夸大了建筑传统形式“国粹”的象征作用,把“中道西器”视为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理想模式。4.当时中国建筑师,大多都是留学欧美回国的,他们既有国粹主义文化观所制约的传统的道器建筑观念,也有国外建筑教育所能带来的学院派折衷主义建筑观念,再加上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式教会建筑中的先行经验,因而短期内就迅速地掀起了传统复兴建筑的活动高潮。③传统复兴的“中国式”建筑对应区分为三种历史主义: 1.复古主义(宫殿式):这类建筑极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均衡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如杨廷宝设计的谭延闿墓祭坛、国民党党史资料陈列馆;徐敬直、李惠伯设计的中央博物院等。 2.折衷主义(混合式):这类建筑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不拘泥于台基、屋身、屋顶的三段式构成,建筑体形因功能空间确定,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的附

加部件的综合。如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祭堂和广州中山纪念堂;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图书馆、博物馆。

3.以装饰主义为特征的传统主义: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标志符号出现。如:杨廷宝设计的南京中央医院,北京交通银行;童寯等设计的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梁思成、林徽因的任仁立地毯公司。 ④可以看出,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建筑的采用的这三种历史主义的处理手法,与西方建筑的历史主义表现是一致的,是带规律性的现象,这是中国建筑在近代、现代化过程中为 民族风格而展开的一次很有意义的 。


    相关文章

    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纽约五 提到一个小组五 纽约 建筑师 (彼得Eisenman, 迈克尔坟墓, 查尔斯Gwathmey, 约翰Hejduk 并且 理查Meier)谁的工作出现于a 现代艺术博物馆 亚瑟?组织的陈列Drexler 1967和随后书 五位建筑师 ...

    13年东南大学建筑学考研心得分享

    考研是个艰辛的过程,但同时又是充实而快乐的,它让我放下浮躁的心,在半年时间里专注于看书和画图以及和研友们交流,几乎每天都在汲取新的知识,让我学到很多.总之,考研这个过程尽管辛苦,但绝对是值得的. 先说说我的时间分配吧. 大四下学期四月到八月 ...

    外建史复习--名词解释

    朴素建筑观:原始社会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建筑理论,即注重建筑的功能,主要是防御侵害.祭祀建筑居中,居住建筑围绕其四周,有利于防御.原始社会末期,技术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无意间到有意的装饰环境,主要采用卵石.贝壳.植物.花卉,反映主人的身份.地 ...

    建筑学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所需书籍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当代鲁迅Menk Young以及院长魏春雨教授推荐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你看过几本? 来源: 杨孟川48的日志 一个学年即将谢幕. 在这匆匆而过的一年的学习实践生涯中,感触良多.然而最深者,莫过于见到许多建筑学同侪在设 ...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1. 城市化的问题 1)概念--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的现象.包括人口.地域.产业的转变,以及空间形态的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 ...

    工业设计史复习资料(何人可)

    1.4工业设计的主要阶段 人类设计活动的三个阶段: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工业设计阶段. 1设计的萌芽阶段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制作石器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人类的设计概念便由此萌发了. 2到了新石器时代,陶瓷 ...

    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科目及简介.参考书目

    1.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知识); 2.建筑设计(知识); 建筑设计基础(一)课程简介 修读要求:先修素描,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 内容提要:本课程是建筑设计的预修课程,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为熟练地系统地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 ...

    北京的象征

    北京的象征 教学目标: 1. 了解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我们生活的城市. 2. 了解北京从地方小城到现代化大都市,走过三千余年的历程,刻下不同 时代的印记,孕育独特文化和风韵. 3. 了解北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中具有城市象征的内涵. ...

    外国建筑史复习资料20140201

    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复习资料 第1章 古代埃及建筑 1.古埃及建筑史的四个时期: (1)古王国时期(公元前3000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金子塔 (2)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C~18C)--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皇帝的纪念物从借助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