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廷评行状(苏轼)阅读答案

苏廷评行状苏 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

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

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

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

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祖父,名序,字仲先,

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

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

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

悔。不久又有了盈 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

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

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

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

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

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

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

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

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

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

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

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年

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

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

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

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

年七十有五。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

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

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

“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

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

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

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

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

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

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

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

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

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

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祖父见解精

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

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

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

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

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

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日操兵乘城 乘:登B.公独治丧执礼 执礼:

遵奉礼制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 慕:贪恋D.所以劝导成就者 成

就:成全,造就答案:D(成材,成器)6.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3分)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

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

③⑥答案: C(①表现其为人洒脱;③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⑥表现的不是苏序,

而是苏洵)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序自幼性

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

不能熟知诗书。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

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

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

念。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

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答案:A(“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

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3分)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

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评分建

议:语意通顺,1分;径与欢笑造极,省主语,1分;输发府藏(fǔ zàng,肺腑),1分。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3分)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

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

是大扰,省略句,1分。 (3)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 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4分)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

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非独„„亦„„”,

1分;僻远自放,1分;过,1分。如将“公之无传”译为“祖父的声名、事迹没有流传”,

亦可。

苏廷评行状苏 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

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

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

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

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祖父,名序,字仲先,

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

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

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

悔。不久又有了盈 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

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

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

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

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

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

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

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

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

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

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

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年

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

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

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

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

年七十有五。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

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

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

“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

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祖父才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

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

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

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

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

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

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

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

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

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祖父见解精

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

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

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

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

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

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日操兵乘城 乘:登B.公独治丧执礼 执礼:

遵奉礼制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 慕:贪恋D.所以劝导成就者 成

就:成全,造就答案:D(成材,成器)6.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3分)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

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

③⑥答案: C(①表现其为人洒脱;③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⑥表现的不是苏序,

而是苏洵)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序自幼性

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

不能熟知诗书。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

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

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

念。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

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答案:A(“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

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3分)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

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评分建

议:语意通顺,1分;径与欢笑造极,省主语,1分;输发府藏(fǔ zàng,肺腑),1分。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3分)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

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

是大扰,省略句,1分。 (3)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 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

(4分)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

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非独„„亦„„”,

1分;僻远自放,1分;过,1分。如将“公之无传”译为“祖父的声名、事迹没有流传”,

亦可。


    相关文章

    "苏廷评行状"阅读试题及答案附翻译

    <苏廷评行状>阅读答案附翻译-是由<散文吧-中国大学网>精心收集整理,希望各位朋友喜欢!, 苏廷评①行状苏 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 ...

    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2016年海南公务员考试公告.报名注意事项.职位表等最新资讯及免费备考资料请点击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金融体制改革的的一项是( ). A.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调 ...

    申论常用的名言警句

    :(1)治国 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意林>引<物理论> (**注--构:架屋.简:通"柬&q ...

    诗穷而后工的历史考察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GONG Ben-dong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 ...

    "苏轼故乡观"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

    高考语文2015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 ...

    浣溪沙①(苏轼)阅读答案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浣溪沙①(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 ...

    蝶恋花(苏轼)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 ...

    中学生阅读文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父亲与茉莉花 张育仁 父亲是在一种迫不得已的境况下与茉莉花相遇的.而由被迫侍弄此花到自觉地体味此花,就使得父亲的生活大为生色了. 我父亲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知识分子,同时也是一个十分谦恭善良.整洁安静,且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