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阅读理解

空城计(节选)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笑容可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骇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课文的情节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A.开端(第一段):

B.发展(第二段):

C.高潮(第三四段):

D.结局(第五段):

3.读第一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跑?为什么敢使“空城计”?请摘取原文句子回答。

为什么不弃城逃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敢使“空城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分析第五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城计(节选)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

笑容可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骇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课文的情节发展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A.开端(第一段):

B.发展(第二段):

C.高潮(第三四段):

D.结局(第五段):

3.读第一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跑?为什么敢使“空城计”?请摘取原文句子回答。

为什么不弃城逃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敢使“空城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分析第五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章

    13.空城计

    13.空城计 主备:戴爱梅 参与:欧阳秀玉 向敏华 黄民政 审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

    易中天品三国(上)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心平气和说空城(节选) 易中天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令妇人守陴"是曹操出奇制胜的精心设计,还是他万般无奈的垂死挣扎?如果是前者,就是"空城计":如果是后者,就不是. ...

    [空城计]教学设计..

    黄玉芳 总体构思 <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小说,因为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学生阅读.教训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 ...

    七年级语文空城计4

    <空城计>教学设计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和积累文中字词. ..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 ...

    语文说课稿:第13课--空城计

    <空城计>说课稿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 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 ...

    三国演义的阅读以及答案

    第二部分: (一)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 ...

    空城计(教案2)

    <空城计>教案 北海市第一中学 冯 玲 教学目的: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培养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3.激发阅读.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 ...

    空城计(节选)阅读答案

    阅读并答题. 空城计(节选) 诸葛亮自从命令马谡等镇守街亭以后,一直疑惑不定,忽然接到王平派人送来的地图,打开一看,大惊说:"马谡没有见识,坑害了我们全军!"左右的人都问:"丞相为何吃惊?" 诸葛亮说 ...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空城计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感悟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空城计是怎么回事. 教学难点:感悟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及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