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天空的日和月:李白与杜甫真正意义上地会面

两位伟大的诗人就要分别了,临别的时候,杜甫又写下一首著名的《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以前与李白见面不久曾在一首《赠李白》诗中表示愿意跟随李白“方期拾瑶草”,最后在这首《赠李白》中又从“未就丹砂”开始质疑,反思他与李白的这种生活:秋天里相互看看对方如飘转飞蓬,至今也没有炼得仙丹有愧道教祖师,我们整日痛饮狂歌空度时光,飞扬跋扈究竟为了什么呢?

而李白似乎对杜甫这种情绪变化和提醒并不在意,他像一个失望后整日沉醉的酒徒,有他自己狂醉的情绪逻辑。那盏酒杯,在李白那里,一直是那样的金光闪闪。李白送别杜甫的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整首诗中,一二四联的注意力都在饮酒上,只有第三联,是在饮酒之余,偶然抬起头来瞭望自然景色。因为这其中的情义缠绵,非酒似乎不能消解。此情此景都浓缩成更深的情感和意象,沉积在杜甫的心里,开始了漫长的发酵。

杜甫走了,李白独自来到沙丘,因为思念不禁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思念杜甫之情,薄酒无法消解,歌曲也不能传达,犹如浩荡汶水。从此以后李白再没写过怀念杜甫的诗歌,而杜甫却不然,时间越久,思念李白的情感越浓烈,尤其是在李白的人生走入最低谷的时候,写过许多篇怀念李白的诗歌。这可能是道家与儒家的不同,道家偏重个体的自觉,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而儒家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仁爱。

莫忘江湖

745年深秋李白杜甫分手后,杜甫西返,试图再次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第二年因参加宰相李林甫选贤考试的骗局而无果。他曾失望地叫喊:“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他质问儒家思想,但是质疑归质疑,杜甫还是没有“归去来”,没有抛弃儒术,而是继续留在长安,用近10年的时间在漫长的等待中谋求职位。他对国家的感情依然是“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到了755年10月间,他终于获得了一个管理门禁锁钥正八品下的职位。

杜甫刚任职,安禄山于755年就起兵造反。757年初夏,杜甫逃出早已沦陷的京城,来到凤翔,衣衫褴褛,拜见新皇肃宗。肃宗封他宣议郎、行在左拾遗,任务是向皇帝提意见,同时还有举荐贤良的责任。这是杜甫一生荣耀的顶点,虽然级别低,却是在皇帝身边担当谏官的职责。他一上任,就碰上了宰相房琯被肃宗贬为太子少师一事,左拾遗杜甫认为不公,因此言辞激烈,竟上疏为房琯辩护,激怒了肃宗。杜甫被羁押,后经审讯,又通过别人说情,才被宣告无罪。长安收复后,肃宗还京,杜甫继续做皇帝的左拾遗,但处境每况愈下,不久被贬至华州做了一个管文教的小官。

杜甫因为房琯辩护一事,随时有被迫害的危险,到了759年秋天,他便放弃了华州的职位,来到秦州(甘肃天水)投奔亲友,从此落入了颠沛流离、没有温饱的凄凉生活。他依靠采药卖药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极度的生活困境中,他的诗歌创作却有着极大的收获。在秦州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流传下来的诗歌约有120首。

在秦州,他最想念的朋友还是李白。

自10多年前李杜分手后,李白南下重走自己曾隐居的吴越、秦淮之地。到了755年11月,“安史之乱”发生,李白也开始了他的奔逃,最后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如果就此隐居下去,他的命运可能要平顺得多,但是喜欢铤而走险的李白禁不住永王李璘派人再三邀请,加入了在长江流域以讨逆为名招兵买马、实质上对抗肃宗王朝的永王集团。而肃宗派出讨伐永王的统帅正是李白和杜甫的昔日故友高适。永王在众叛亲离的败落中被杀,李白逃跑后又自首,后被关入浔阳狱中,于758年长流夜郎。759年春夏之交,长流中途大概到巫山时因肃宗大赦而得救。李白兴奋之余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

但关于李白的故事,众说纷纭,有的说李白在流放途中已死。杜甫到了秦州,那里就是李白的祖籍之地,他写下《梦李白》二首。第一首诗其实杜甫是根据传说以为李白已葬身江河湖海,写与李白之魂在梦中相见的情景,但是他还是将信将疑,在梦中有所质问:“今君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身在罗网,魂魄如何长了羽翼,能飞来见我?在第二首诗中,他为李白的处境愤愤不平:“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到了759年的深秋,可能杜甫已听说李白遇赦生还,但一直未接到李白的音信,他写下著名的《天末怀李白》。后来杜甫为生计去了四川,李白的消息开始不断传到杜甫的耳朵里。此时的李白万念俱灰,流落至安徽当涂一带,靠装疯卖傻躲过肃宗王朝的迫害。杜甫的日子也是难上加难。他写下《不见》一诗:“不见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可能在当时世俗社会的眼中,李白成了一个大逆不道的人。而此时的杜甫,之所以能够如此宽容和悲悯,是因为他将功名利禄和世俗社会看得淡然多了,同时儒家仁爱思想一直是他坚持不变的内心圭臬,所以他能够深刻地理解天才诗人李白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诗圣杜甫所具有的仁爱、恻隐之心,并没有随着他人生的落寞而消失,相反在他晚年,于成都浣花溪边写下的诗歌中表现得更为具体和感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真正安如山的是诗人济世的责任与良心,就像风雨中巍然的大山。

盛极一时的唐朝最终彻底抛弃了诗人李白和杜甫,让李白和杜甫在迫不得已的困苦中挣扎,但恰恰是这样大起大落的生活,又成就了李白诗歌的飘逸和杜甫诗歌的沉郁。这可能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又一次说明。恰如韩愈的感叹:“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1日 24 版)

上一页1 2

两位伟大的诗人就要分别了,临别的时候,杜甫又写下一首著名的《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以前与李白见面不久曾在一首《赠李白》诗中表示愿意跟随李白“方期拾瑶草”,最后在这首《赠李白》中又从“未就丹砂”开始质疑,反思他与李白的这种生活:秋天里相互看看对方如飘转飞蓬,至今也没有炼得仙丹有愧道教祖师,我们整日痛饮狂歌空度时光,飞扬跋扈究竟为了什么呢?

而李白似乎对杜甫这种情绪变化和提醒并不在意,他像一个失望后整日沉醉的酒徒,有他自己狂醉的情绪逻辑。那盏酒杯,在李白那里,一直是那样的金光闪闪。李白送别杜甫的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整首诗中,一二四联的注意力都在饮酒上,只有第三联,是在饮酒之余,偶然抬起头来瞭望自然景色。因为这其中的情义缠绵,非酒似乎不能消解。此情此景都浓缩成更深的情感和意象,沉积在杜甫的心里,开始了漫长的发酵。

杜甫走了,李白独自来到沙丘,因为思念不禁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思念杜甫之情,薄酒无法消解,歌曲也不能传达,犹如浩荡汶水。从此以后李白再没写过怀念杜甫的诗歌,而杜甫却不然,时间越久,思念李白的情感越浓烈,尤其是在李白的人生走入最低谷的时候,写过许多篇怀念李白的诗歌。这可能是道家与儒家的不同,道家偏重个体的自觉,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而儒家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仁爱。

莫忘江湖

745年深秋李白杜甫分手后,杜甫西返,试图再次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第二年因参加宰相李林甫选贤考试的骗局而无果。他曾失望地叫喊:“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他质问儒家思想,但是质疑归质疑,杜甫还是没有“归去来”,没有抛弃儒术,而是继续留在长安,用近10年的时间在漫长的等待中谋求职位。他对国家的感情依然是“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到了755年10月间,他终于获得了一个管理门禁锁钥正八品下的职位。

杜甫刚任职,安禄山于755年就起兵造反。757年初夏,杜甫逃出早已沦陷的京城,来到凤翔,衣衫褴褛,拜见新皇肃宗。肃宗封他宣议郎、行在左拾遗,任务是向皇帝提意见,同时还有举荐贤良的责任。这是杜甫一生荣耀的顶点,虽然级别低,却是在皇帝身边担当谏官的职责。他一上任,就碰上了宰相房琯被肃宗贬为太子少师一事,左拾遗杜甫认为不公,因此言辞激烈,竟上疏为房琯辩护,激怒了肃宗。杜甫被羁押,后经审讯,又通过别人说情,才被宣告无罪。长安收复后,肃宗还京,杜甫继续做皇帝的左拾遗,但处境每况愈下,不久被贬至华州做了一个管文教的小官。

杜甫因为房琯辩护一事,随时有被迫害的危险,到了759年秋天,他便放弃了华州的职位,来到秦州(甘肃天水)投奔亲友,从此落入了颠沛流离、没有温饱的凄凉生活。他依靠采药卖药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极度的生活困境中,他的诗歌创作却有着极大的收获。在秦州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流传下来的诗歌约有120首。

在秦州,他最想念的朋友还是李白。

自10多年前李杜分手后,李白南下重走自己曾隐居的吴越、秦淮之地。到了755年11月,“安史之乱”发生,李白也开始了他的奔逃,最后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如果就此隐居下去,他的命运可能要平顺得多,但是喜欢铤而走险的李白禁不住永王李璘派人再三邀请,加入了在长江流域以讨逆为名招兵买马、实质上对抗肃宗王朝的永王集团。而肃宗派出讨伐永王的统帅正是李白和杜甫的昔日故友高适。永王在众叛亲离的败落中被杀,李白逃跑后又自首,后被关入浔阳狱中,于758年长流夜郎。759年春夏之交,长流中途大概到巫山时因肃宗大赦而得救。李白兴奋之余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

但关于李白的故事,众说纷纭,有的说李白在流放途中已死。杜甫到了秦州,那里就是李白的祖籍之地,他写下《梦李白》二首。第一首诗其实杜甫是根据传说以为李白已葬身江河湖海,写与李白之魂在梦中相见的情景,但是他还是将信将疑,在梦中有所质问:“今君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身在罗网,魂魄如何长了羽翼,能飞来见我?在第二首诗中,他为李白的处境愤愤不平:“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到了759年的深秋,可能杜甫已听说李白遇赦生还,但一直未接到李白的音信,他写下著名的《天末怀李白》。后来杜甫为生计去了四川,李白的消息开始不断传到杜甫的耳朵里。此时的李白万念俱灰,流落至安徽当涂一带,靠装疯卖傻躲过肃宗王朝的迫害。杜甫的日子也是难上加难。他写下《不见》一诗:“不见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可能在当时世俗社会的眼中,李白成了一个大逆不道的人。而此时的杜甫,之所以能够如此宽容和悲悯,是因为他将功名利禄和世俗社会看得淡然多了,同时儒家仁爱思想一直是他坚持不变的内心圭臬,所以他能够深刻地理解天才诗人李白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诗圣杜甫所具有的仁爱、恻隐之心,并没有随着他人生的落寞而消失,相反在他晚年,于成都浣花溪边写下的诗歌中表现得更为具体和感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真正安如山的是诗人济世的责任与良心,就像风雨中巍然的大山。

盛极一时的唐朝最终彻底抛弃了诗人李白和杜甫,让李白和杜甫在迫不得已的困苦中挣扎,但恰恰是这样大起大落的生活,又成就了李白诗歌的飘逸和杜甫诗歌的沉郁。这可能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又一次说明。恰如韩愈的感叹:“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1日 24 版)

上一页1 2


    相关文章

    迎中秋晚宴致辞

    尊敬的江书记.尊敬的王县长.各位领导.名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今晚承蒙xx县领导的邀请,参加晚宴,也承蒙各位朋友的抬举,推举我代表外地在xx的朋友发言,本人深感荣幸!在此,我谨代表外籍朋友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们发展的xx县委.县政府各位领 ...

    璀璨的文学艺术

    我多想带上装满梦的行囊 牵一只骆驼去那风沙弥漫的远方 我多想沿着遥远又遥远的古道 寻找我梦中的大漠敦煌穿过祁连山的六月飞雪走进炎风吹沙的大漠 我寻一把先人遗留在那里的石斧 看它是否还能劈出四千多年的火光追赶丝绸之路落下的夕阳 跋涉在曾经鼓角 ...

    山东莒县龙山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小知识: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 ...

    走进杜甫作文

    作文一:走进杜甫 唐朝,自古便被称为诗的国度.无数优秀诗人吟诵出情景交融.气象万千的佳作,使唐诗成为中国诗史的辉煌巅峰.在群星荟萃的诗坛上,最耀眼的应数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而在这四人中,杜甫沉韵的诗风.精简的语言.以及他那忧国忧民的思 ...

    唐诗如酒宋词似茶

    唐诗如酒 宋词似茶 [摘 要]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样式,初和乐舞融为一体,经由先秦<诗经>,汉魏乐府,至唐达到鼎盛和高峰.唐代诗人之多,诗派之盛,堪称空前:李白与杜甫,王维与孟浩然,高适与岑参: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田园诗与边塞诗. ...

    谈杜甫的诗歌特点及思想

    第11卷第6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Luohe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 Vol.11No.6 2012年11月Nov.2012 doi:10.3969/j.issn.1671-7864.201 ...

    古诗苑漫步[走进唐诗]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苑漫步<走进唐诗>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2)积累古诗词,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 ...

    古代送别诗

    古代送別詩 古典诗文 2009-08-22 1615 古代送別詩 [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quo ...

    李白和杜甫到底谁的成就更高?

    文学艺术不同于现代的科学研究,没有理性量化的客观标准,纯粹只能依靠受众的主观感受,所以比较文学家的文学成就从来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口难调! 具体到李白杜甫这两位堪称千年一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