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思项羽

至今思项羽

在这个乱世中,除了他,没人会被这样铭记。

于是我感到很不解,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了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呢?仅仅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么,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

项籍,字羽。一位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争论不休的传奇人物,人们对他的评论褒贬不一。 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他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子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原为西周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后为楚邑),所以姓项。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从这里我们看到,小小年纪的楚霸王已经胸怀天下。

提到项羽本纪,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一、破釜沉舟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了。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不同于刘邦奸险的流氓本性,项羽是单纯而义气的,他没有枭雄的收敛和心计,因此无法成为入主天下的帝王。但是,不可否认,项羽是真的勇士,他有着英雄“豪爽豁达”的雄伟气魄,他是一个顶天立地气盖世的大英雄。

钜鹿之战无疑是项羽勇猛善战的完美体现,“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是何等的英雄气魄,以弱胜强,震慑诸侯,使得楚军转危为安,令“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挥臂间得到应验。在危难中,置之死地而后生是项羽留给我们的启示。垓下之围中,项羽的英雄本色更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被汉军十面埋伏的几万人到乌江边只剩下的28骑。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然而项羽是宁肯站着死,不肯跪下生的。于是谓其骑曰,“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他与敌人展开最后一战,消灭汉军100多人,自己却只损失两人,他就像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行将谢

幕时使演出达到高潮。而项羽在这处境险危、英雄末路时却还有胆有勇,更不用说他在顺境时何等的英勇善战了。

二、鸿门宴

提到项羽,就不得不提刘邦。

项羽与刘邦曾约为兄弟,从鸿门宴中项羽不杀刘邦这一点来看,项羽很重视这份盟约。“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这就是项羽,一位在战场上尚且决一死战的英雄却单纯地履行着鸿沟为界的约定,让刘邦得以喘息机遇;这就是项羽,一位叱咤风云、勇猛刚烈的将领却相信刘邦的花言巧语,从容的放走了刘邦的父亲。项羽用生命向我们演绎了“言而有信”。而狡诈的刘邦却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因此说“楚汉之争是狐狸同狮子的斗争,是小人同君子的斗争。”

鸿门宴,本是刺杀刘邦的最好机会,那时的刘邦羽翼并不丰满,项羽的亚父范增为项羽夺天下而出谋画策,要是项羽能够听取范增的意见,做一回小人,或许,这天下是谁的也是未知数。但是,作为西楚霸王,他的胸襟远远不止这些,他置范增的数目示二不顾,毅然选择了光明磊落。

鸿门宴上,当樊哙得知沛公的险情时,拔剑闯帐,而项羽却未加制止,反而一再呼壮士,赐之卮酒,这充分表现了项羽对樊哙真性情的惺惺相惜,显示了项羽光明磊落的英雄意气,项羽率直的告诉刘邦„告密者‟更是最好的证明。试想,即使鸿门宴中刘邦不假借溜走,项羽想必也会将他隆重的送出。当然,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项羽不懂政治上的阴险,但也因为这个成就了一段英雄的故事。

三、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四面楚歌,刘邦用他的小人之心,换得了项羽的穷途末路。楚霸王在虞姬自刎后,终于心灰意冷。作为一个政治家,刘邦是成功的,他成功利用了楚军的心理。但是,他称不上一个英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人。但是,历史就是这么的,小人最终成就了霸业,而磊落的英雄只能悲剧终场。

四、重情重义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必然是考虑到刘邦曾与他南征北战,抗击强秦,为了这份情谊,他不忍杀害刘邦。可他却不知道,刘邦是不讲情谊的。彭城之战中,刘邦的父亲被俘获,他却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那种无赖的嘴脸是一贯知恩图报的项羽所不曾也不可能学会的。再看四面楚歌之时,那样危急的时刻,他想到的却仍是身边跟随自己多年的女子,他慷慨高歌,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自古得天下者无情无义,项羽反其道行之,倘若没有真挚浓厚的情感,倘若不是重情意轻生死的英雄,又如何吟咏得出这千古绝唱。这样一个富于人性的真英雄,与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十番推于车下的卑劣行径有多强烈的对比。如果说对虞姬的情意是儿女情长,那么楚汉长久相持之时,项羽对刘邦说的“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则把项羽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忧国忧民,怜悯之心和大仁大爱的性格特点尽情

挥洒。“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垓下之围,项羽完全可以渡过江东,但是他却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因为项羽有作为一个英雄的骄傲。生死关头,舍生取义是项羽交给我们的道理。他不想让这场两个人的纷争影响天下苍生。

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真实豪放,死得气势磅礴。英雄项羽,英雄本色。他虽然失去了江山和肉体,但却赢回了自己,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钦佩,可谓虽死犹生。

项羽是一血性男儿,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平生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给了一个市井无赖,实乃悲剧!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仁",太轻信!

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

至于四面楚歌时,他已经一败涂地了!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的最后塑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惊天地!泣鬼神!

项羽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

他有真性情,他是个真男子!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至今思项羽

在这个乱世中,除了他,没人会被这样铭记。

于是我感到很不解,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了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呢?仅仅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么,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

项籍,字羽。一位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争论不休的传奇人物,人们对他的评论褒贬不一。 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他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子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原为西周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后为楚邑),所以姓项。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从这里我们看到,小小年纪的楚霸王已经胸怀天下。

提到项羽本纪,其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一、破釜沉舟

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 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了。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不同于刘邦奸险的流氓本性,项羽是单纯而义气的,他没有枭雄的收敛和心计,因此无法成为入主天下的帝王。但是,不可否认,项羽是真的勇士,他有着英雄“豪爽豁达”的雄伟气魄,他是一个顶天立地气盖世的大英雄。

钜鹿之战无疑是项羽勇猛善战的完美体现,“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是何等的英雄气魄,以弱胜强,震慑诸侯,使得楚军转危为安,令“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挥臂间得到应验。在危难中,置之死地而后生是项羽留给我们的启示。垓下之围中,项羽的英雄本色更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被汉军十面埋伏的几万人到乌江边只剩下的28骑。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然而项羽是宁肯站着死,不肯跪下生的。于是谓其骑曰,“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他与敌人展开最后一战,消灭汉军100多人,自己却只损失两人,他就像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行将谢

幕时使演出达到高潮。而项羽在这处境险危、英雄末路时却还有胆有勇,更不用说他在顺境时何等的英勇善战了。

二、鸿门宴

提到项羽,就不得不提刘邦。

项羽与刘邦曾约为兄弟,从鸿门宴中项羽不杀刘邦这一点来看,项羽很重视这份盟约。“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这就是项羽,一位在战场上尚且决一死战的英雄却单纯地履行着鸿沟为界的约定,让刘邦得以喘息机遇;这就是项羽,一位叱咤风云、勇猛刚烈的将领却相信刘邦的花言巧语,从容的放走了刘邦的父亲。项羽用生命向我们演绎了“言而有信”。而狡诈的刘邦却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因此说“楚汉之争是狐狸同狮子的斗争,是小人同君子的斗争。”

鸿门宴,本是刺杀刘邦的最好机会,那时的刘邦羽翼并不丰满,项羽的亚父范增为项羽夺天下而出谋画策,要是项羽能够听取范增的意见,做一回小人,或许,这天下是谁的也是未知数。但是,作为西楚霸王,他的胸襟远远不止这些,他置范增的数目示二不顾,毅然选择了光明磊落。

鸿门宴上,当樊哙得知沛公的险情时,拔剑闯帐,而项羽却未加制止,反而一再呼壮士,赐之卮酒,这充分表现了项羽对樊哙真性情的惺惺相惜,显示了项羽光明磊落的英雄意气,项羽率直的告诉刘邦„告密者‟更是最好的证明。试想,即使鸿门宴中刘邦不假借溜走,项羽想必也会将他隆重的送出。当然,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项羽不懂政治上的阴险,但也因为这个成就了一段英雄的故事。

三、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四面楚歌,刘邦用他的小人之心,换得了项羽的穷途末路。楚霸王在虞姬自刎后,终于心灰意冷。作为一个政治家,刘邦是成功的,他成功利用了楚军的心理。但是,他称不上一个英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人。但是,历史就是这么的,小人最终成就了霸业,而磊落的英雄只能悲剧终场。

四、重情重义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必然是考虑到刘邦曾与他南征北战,抗击强秦,为了这份情谊,他不忍杀害刘邦。可他却不知道,刘邦是不讲情谊的。彭城之战中,刘邦的父亲被俘获,他却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那种无赖的嘴脸是一贯知恩图报的项羽所不曾也不可能学会的。再看四面楚歌之时,那样危急的时刻,他想到的却仍是身边跟随自己多年的女子,他慷慨高歌,使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自古得天下者无情无义,项羽反其道行之,倘若没有真挚浓厚的情感,倘若不是重情意轻生死的英雄,又如何吟咏得出这千古绝唱。这样一个富于人性的真英雄,与刘邦为了逃命而把亲生儿女十番推于车下的卑劣行径有多强烈的对比。如果说对虞姬的情意是儿女情长,那么楚汉长久相持之时,项羽对刘邦说的“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则把项羽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忧国忧民,怜悯之心和大仁大爱的性格特点尽情

挥洒。“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垓下之围,项羽完全可以渡过江东,但是他却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因为项羽有作为一个英雄的骄傲。生死关头,舍生取义是项羽交给我们的道理。他不想让这场两个人的纷争影响天下苍生。

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他胜得漂亮,败得悲壮;活得真实豪放,死得气势磅礴。英雄项羽,英雄本色。他虽然失去了江山和肉体,但却赢回了自己,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钦佩,可谓虽死犹生。

项羽是一血性男儿,他有勇而少谋,他在政治上太幼稚,他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他有的是青年人的朝气,却缺乏一个成年人的圆滑。他平生战胜了无数英雄,最后却败给了一个市井无赖,实乃悲剧!

鸿门宴,他败给了刘邦,他太"仁",太轻信!

封汉王,他再败给了刘邦,他太低估了刘邦

至于四面楚歌时,他已经一败涂地了!

别虞姬,自刎乌江,项羽完成了他一生的最后塑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惊天地!泣鬼神!

项羽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

他有真性情,他是个真男子!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相关文章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历史小论文)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沙县三中 七年级(10)班 苏紫涵 指导老师:严风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做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可谓俯拾皆是,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 ...

    教材意识是教学的一把金钥匙?--[项羽之死]课例

    教材意识是教学的一把金钥匙 --<项羽之死>课例 (2012-10-14 16:18:52) 转载▼ 标签:杂谈 分类:学员作业 金晓忠 教材版本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创造形 ...

    关于项羽的诗歌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 ...

    从[垓下之围]看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

    摘 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采用多种多样的写人手法,塑造了一大批称得上典型的人物.<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垓下之围是项羽的最后一战,司马迁通过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

    项羽为何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同一个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印象. 就说项羽这个人吧,李清照曾有五言绝句一首称赞他: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短短二十个字,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位慷慨悲歌的勇士形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

    高一第二单元史记资料

    <鸿门宴>项羽有关的成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楚霸王项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言行故事千古流传,演绎出许多成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最有气魄的一句话----- 注:秦始皇耀武 ...

    项羽之死原文翻译赏析

    项羽之死 原文 翻译 赏析 项羽之死原文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

    论[史记]中的楚霸王形象

    论<史记>中的楚霸王形象 [摘 要]:历史从来是胜利者书写的,然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太史公司马迁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而是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公正客观地评价了这一历史人物.以< ...

    鸿门宴(1)

    鸿门宴 一 知识梳理 1知人论世[作者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