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资料

历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 2. 旧三民主义 3.《海国图志》 4.洋务运动 5.中国同盟会 6. 遵义会议 7.五四运动 8. 三个选择 9. 三座大山 10.西安事变 11.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3.《资政新篇》 14.百日维新 15.二次革命 16.七七事变 17.三反五反运动 18.四项基本原则

二、简答题

1.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表现在哪里?

6.简述长征的简要经过和长征的历史意义,学习红军哪些精神?

7.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8.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9.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0.简述重庆谈判的过程。

1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4.如何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纲要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

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2.《北京条约》:

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3.洋务运动:

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历时30余年。

4.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了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5.《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后果,就是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6.《海国图志》:

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7.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8.天京事变:

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发生于1856年的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主要事件包括:杨秀清逼封“万 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其影响是太平天国运动从此由盛转衰。

9.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因此,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它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9.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从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在此期间,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的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

10.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这个团体的成立是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正式开始,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已初步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

11.中国同盟会: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它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3.黄埔军校:

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孙中山亲自任该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该校党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等先后在军校担任政治部领导工作,军校的许多学生是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他们是军校的革命骨干。军校在短期内就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成为后来建立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在统一广东和推进北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14.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成长起来,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

15.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5月4日,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5月5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并得到天津、上海、长沙、广州、成都等地学生的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到六月初扩大规模。6月3、4日,军阀政府在北京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上海及其他一些城市的工人阶级相继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大罢工。接着,商人也举行了罢市。至此,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从知识分子开始,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运动——六三运动。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运动迫使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撤销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次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6.香港海员大罢工:

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改善待遇而举行的大罢工。1922年1月12日,为了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对中国海员工人的奴役,要求增加工资,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导下举行罢工,罢工坚持了八个星期,最后取得胜利。这次罢工,成为党领导下的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1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当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18.宁汉合流:

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9月,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19.三湾改编:1

927年9月2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三湾改编):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内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20.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顶住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毅然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21.中原大战:

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和汪精卫改组派(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西山会议派等形成反蒋大联盟,他们一起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到9月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

22.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头幕。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23.遵义会议:

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共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4.华北事变:

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策划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这一系列日本分离华北的活动总称为华北事变.在事变中,日本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控制了冀察两省,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了平津和河北,同时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华北事变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也掀起了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25.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这表明中共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26.“门户开放”政策:

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27.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之,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共在新形势下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这表明中共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28.三大战役:

是解放战争中共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三大决定性战役,包括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辽沈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的淮海战役以及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平津战役。这三次大的战略决战结束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消灭殆尽,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29.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头幕。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30.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之,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共在新形势下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这表明中共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31.卢沟桥事变:

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又称七七事变。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中国人民进行的八年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32.淞沪会战:

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正面抗战的第一大战役.八一三事变后,中国政府为了表明抗战的决心,从1937年8月——11月,组织了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上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后上海沦陷.会战中,中国军队奋勇苦战,虽然负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幻想.歼灭了大量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33.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在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统一指挥下八路军出动105个团,近四十万大军,向华北各主要交通沿线大小据点之敌同时出击。此战役通过交通总破击、攻坚、反“扫荡”三个阶段,取得了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敌人,振奋了人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威信。

34.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35.《双十协定》: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双十协定”.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和平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但国民党不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双十协定”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虽然在关键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36.第三条道路:

或称中间路线。是指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和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幻想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还企图通过合法的改良主义途径实现上述主张,不赞成中共领导的革命战争,不承认中共在反帝反封建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但由于坚持法西斯独裁的蒋介石集团的严厉打击以及中共的积极争取,最后,这条路宣告破产。

3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了解决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中共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召开的.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纲领,为中共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更多内容请见:http://zgjxds.yznu.cn/kczyz/ShowClass.asp?ID=572

38.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邓小平在讲话中将我们党一贯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则,科学地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并指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

39.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40. 三个选择: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41.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42.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最早出现在北洋政府文献中是1912年11月26日袁世凯发布的《严惩倡言二次革命党徒》通令,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选举前后,孙中山亲信控制的江西、江苏、上海、广东等地爆发武装革命,意图推翻袁世凯独裁政府。中国国民党称二次革命的原因是善后大借款及宋教仁被刺案,这些说法遭到外界质疑。1913年6月,《大公报》转述《大陆报》的文章《中央政府与国民党之问题》指出,宋案与借款案只是引线,国民党早就处心积虑欲推倒中央政府,取而代之。[1]即便没有两案发生,国民党的计谋也早晚会发作。二次革命最后以北洋政府击败国民党告终。

4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分)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第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分)

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1分)

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1分)

第七、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1分) 第八、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1分)

第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1分)

第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冲破了“左”倾的观念,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重大功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44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

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5旧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各种救国方案先后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用以指导了辛亥革命的实践,还与孙中山的思想转变有关。(1849上书李鸿章失败)但未能真正给中国社会指明出路。

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建立民国。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个土地革命纲领。

旧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旧三民主义的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孙中山还以旧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46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被称为双十二事变,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一场内部政变行动。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并杀害保安人员、中央机关人员。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释,迫使国民政府放弃“攘外必先安内”基本国策,抗日统一战线形式上建立。 47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从此将中共中央的指导思想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这次会议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会议重点,● 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的观点

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48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一八五九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

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政治上,它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这些思想的先进性、超前性,大家只有放眼整个近代史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以及当时的世界背景,才能有更清晰、更深刻的印象。《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仅代表少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规划,因此未提及农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同时,正当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提出的这个建设方案,却丝毫未涉及抗击外国侵略的问题,这是《资政新篇》的两个主要缺点。对上述各项改革主张,洪秀全均表同意,仅对个别条款持保留态度。只是由于太平天国本身不具备实施资本主义建设方案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加以战争环境的限制,未能实行。

资政新篇的提出还为以后的革命提供了思想和指导。为以后的革命和“五死”提供捷径 49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又名为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诏书明确表示了变法的决心。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这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在此期间,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的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 50二次革命:

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赣宁之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袁世凯“善后借款”合同的签订直接导致了“二次革命”。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首先起义,发布讨袁檄文,宣布江西独立,揭开二次革命的序幕。15日,黄兴在南京组织讨袁军,挟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接着安徽、广东、福建、湖南、上海、四川亦纷纷宣布独立,反对袁世凯,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

51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运动是指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以及有关制度的不完善,在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经济部门中滋长着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现象。这不仅给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严重地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腐蚀了少数干部,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展的一场政治运动。“三反”是指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是指在私营企业中进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1.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2分)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2分)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2分)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们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们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3分)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9分)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2分)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2分)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2分)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3分)

第三,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2分)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①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矛盾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2)五四运动启发广大人民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因此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

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4)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这样,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厂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5.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表现在哪里?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清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

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

袁世凯洪宪帝制,

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有深刻的原因: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

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则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其具体表现是:

1.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同盟会反满、反君主政体,却放过了主要敌人,因此在清帝退位后,就失去前进的目标。他们不敢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与支持,结果革命却被外国资本主义所绞杀。他们只关注建立“共和”政权,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结果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2.2.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同盟会,从成立时起,思想上就缺乏统一信仰,组织上也不够巩固。这样的政党,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 3.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他们利用会党、新军,却不发动广大农民,在革命的高潮时期,甚至镇压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4.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以推翻旧政府,保卫新政权。他们依靠的是清军士兵和民间秘密反清会党。

武昌起义后,各地建立的民军,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旧军和会党改编而成,领导权也掌握在 立宪派和旧官僚手里

6.简述长征的简要经过和长征的历史意义,学习红军哪些精神? 简要经过: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 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

意义: 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

伟大的红军长征,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

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

精神: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7.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1)从实力对比看,抗日战争使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2)从战略对比看,抗日战争使大国对小国的战争。中国虽弱,但很大,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兵源和物资补给充足,能长久坚持抗战。日本虽强,但很小,且是深入中国的广阔领土,使得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

(3)从战争性质看,抗日战争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得道多助,会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而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失道寡助。

(4)从战争结果看,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国经过14年抗战,以3500万人的伤亡和5000多亿美元的损失,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来抗战的最后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复兴。 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8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10分)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2分)

第二,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4分)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4分)

9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2分)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2分)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2分)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2分)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2分)\

10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要点: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4分)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4分)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分)。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4分)

总之,选择了社会主义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历史性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4分)

1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2分)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2分)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2分)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2分)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2分)

12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3分)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3分)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4分)

1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2分)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2分)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2分)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2分)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2分)

14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15简述重庆谈判的过程

重庆谈判,指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在中国重庆举行的,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而进行的一次谈判。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在协议中同意避免内战、和平建国,共同推动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以及与其他政党合作组建多党制民主联合政府。

蒋介石的目的:欲图独掌大权,迫使中共交出军权和政权,为准备内战争取时间并转嫁内战责任。

中共的目的: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人民,尽力争取国内和平,寻找和平建国的道路。

经过40多天艰苦而复杂的谈判,国共双方正式签署会谈纪要。因为是10月10日签订,纪要又称“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16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具体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含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未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从半半社会过渡而来),而非泛指(任何社会主义进入的阶段)。

2.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3.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实现了人民的翻身解放。中国是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成为事实,这是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中国人民真正地解放了。

新中国实现了国家完全独立和民族自由。新中国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中华民族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封建式的割据局面在中国大地上也一去不复返了。五十六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新中国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现代化建设。这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等现代化建设,开始彻底改变百年来贫穷落后的面貌,神州大地出现万象更新的局面,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为建设一个伟大的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而奋斗。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主要内容: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

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在会议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中国革命未来的道路更加艰巨。必须在胜利的面前保持良好的作风。他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报告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入城市。报告规定了中共在夺取全国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将采取的基本政策。 大会讨论和决定的主要问题有:(1)确定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的方针; (2)指出中共工作重点应从农村转向城市, 并以生产建设为中心;(3)阐述了在全国胜利后仍会存在两种基本矛盾,一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一种是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4)强调了加强党纲建设,规

定了禁止给领导人祝寿、禁止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街道、企业等,防止对个人的歌功颂德; (5)肯定了军队的作用,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

历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 2. 旧三民主义 3.《海国图志》 4.洋务运动 5.中国同盟会 6. 遵义会议 7.五四运动 8. 三个选择 9. 三座大山 10.西安事变 11.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3.《资政新篇》 14.百日维新 15.二次革命 16.七七事变 17.三反五反运动 18.四项基本原则

二、简答题

1.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表现在哪里?

6.简述长征的简要经过和长征的历史意义,学习红军哪些精神?

7.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8.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9.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0.简述重庆谈判的过程。

1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具体内容是什么?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4.如何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5.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纲要名词解释

1.《南京条约》:

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第一个重要标志。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2.《北京条约》:

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它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攫取了一些新的侵略权益:增开天津为商埠,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有了大肆掠夺华北经济的侵略据点;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割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给俄国,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外国人招募华工出国;外国教会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和日益猖獗。这些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了。

3.洋务运动:

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打击下,清朝中央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为维护清朝统治,御侮自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起点,历时30余年。

4.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6月,清政府出兵朝鲜牙山。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进犯驻牙山的清军,日本不宣而战。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了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5.《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后果,就是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6.《海国图志》:

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7.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拜上帝会众两万余人在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太平军,并颁布军纪五条,这就是举世震惊的金田起义,它标志着气势磅礴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

8.天京事变:

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发生于1856年的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主要事件包括:杨秀清逼封“万 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其影响是太平天国运动从此由盛转衰。

9.公车上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因为汉朝时封建政府用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到京称“公车”,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的代称,因此,叫“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它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

9.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从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在此期间,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的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

10.兴中会: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专制政权,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这个团体的成立是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的正式开始,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组织上已初步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端。

11.中国同盟会: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它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黄花岗起义失败不久,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影响和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全国各地相继响应,不到两个月,全国有十四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从此结束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覆灭,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3.黄埔军校:

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孙中山亲自任该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该校党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等先后在军校担任政治部领导工作,军校的许多学生是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他们是军校的革命骨干。军校在短期内就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成为后来建立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在统一广东和推进北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14.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成长起来,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

15.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5月4日,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5月5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并得到天津、上海、长沙、广州、成都等地学生的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到六月初扩大规模。6月3、4日,军阀政府在北京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上海及其他一些城市的工人阶级相继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大罢工。接着,商人也举行了罢市。至此,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从知识分子开始,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运动——六三运动。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运动迫使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撤销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次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6.香港海员大罢工:

香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推动下,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改善待遇而举行的大罢工。1922年1月12日,为了反抗香港英国资本家对中国海员工人的奴役,要求增加工资,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导下举行罢工,罢工坚持了八个星期,最后取得胜利。这次罢工,成为党领导下的第一次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

1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当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内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18.宁汉合流:

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反共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9月,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19.三湾改编:1

927年9月2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村进行改编(三湾改编):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内实行民主管理制度,连以上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20.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顶住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力,毅然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21.中原大战:

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和汪精卫改组派(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西山会议派等形成反蒋大联盟,他们一起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到9月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

22.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头幕。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23.遵义会议:

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共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4.华北事变:

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策划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这一系列日本分离华北的活动总称为华北事变.在事变中,日本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控制了冀察两省,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了平津和河北,同时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华北事变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也掀起了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25.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这表明中共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26.“门户开放”政策:

为了分享侵略中国的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是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已经取得的特权,但在各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权利,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在华利益上的一个妥协方案,从此以后美国在华势力一天天扩大.

27.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之,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共在新形势下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这表明中共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28.三大战役:

是解放战争中共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三大决定性战役,包括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的辽沈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的淮海战役以及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的平津战役。这三次大的战略决战结束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消灭殆尽,国民党反动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29.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头幕。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30.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之,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共在新形势下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这表明中共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31.卢沟桥事变:

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又称七七事变。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中国人民进行的八年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32.淞沪会战:

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正面抗战的第一大战役.八一三事变后,中国政府为了表明抗战的决心,从1937年8月——11月,组织了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双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上海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后上海沦陷.会战中,中国军队奋勇苦战,虽然负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幻想.歼灭了大量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33.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在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统一指挥下八路军出动105个团,近四十万大军,向华北各主要交通沿线大小据点之敌同时出击。此战役通过交通总破击、攻坚、反“扫荡”三个阶段,取得了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敌人,振奋了人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威信。

34.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35.《双十协定》: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双十协定”.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和平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但国民党不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双十协定”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虽然在关键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36.第三条道路:

或称中间路线。是指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和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幻想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还企图通过合法的改良主义途径实现上述主张,不赞成中共领导的革命战争,不承认中共在反帝反封建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但由于坚持法西斯独裁的蒋介石集团的严厉打击以及中共的积极争取,最后,这条路宣告破产。

3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了解决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中共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召开的.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纲领,为中共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更多内容请见:http://zgjxds.yznu.cn/kczyz/ShowClass.asp?ID=572

38.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邓小平在讲话中将我们党一贯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则,科学地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并指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

39.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40. 三个选择: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41.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42.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最早出现在北洋政府文献中是1912年11月26日袁世凯发布的《严惩倡言二次革命党徒》通令,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选举前后,孙中山亲信控制的江西、江苏、上海、广东等地爆发武装革命,意图推翻袁世凯独裁政府。中国国民党称二次革命的原因是善后大借款及宋教仁被刺案,这些说法遭到外界质疑。1913年6月,《大公报》转述《大陆报》的文章《中央政府与国民党之问题》指出,宋案与借款案只是引线,国民党早就处心积虑欲推倒中央政府,取而代之。[1]即便没有两案发生,国民党的计谋也早晚会发作。二次革命最后以北洋政府击败国民党告终。

4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第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分)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第三、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分)

第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1分)

第六、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1分)

第七、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1分) 第八、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1分)

第九、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1分)

第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冲破了“左”倾的观念,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重大功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44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

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5旧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各种救国方案先后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用以指导了辛亥革命的实践,还与孙中山的思想转变有关。(1849上书李鸿章失败)但未能真正给中国社会指明出路。

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建立民国。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个土地革命纲领。

旧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旧三民主义的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孙中山还以旧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46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被称为双十二事变,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一场内部政变行动。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并杀害保安人员、中央机关人员。最终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释,迫使国民政府放弃“攘外必先安内”基本国策,抗日统一战线形式上建立。 47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从此将中共中央的指导思想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这次会议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遵义会议”。 会议重点,● 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的观点

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48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一八五九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

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政治上,它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这些思想的先进性、超前性,大家只有放眼整个近代史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以及当时的世界背景,才能有更清晰、更深刻的印象。《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建设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仅代表少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规划,因此未提及农民迫切要求的土地问题;同时,正当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提出的这个建设方案,却丝毫未涉及抗击外国侵略的问题,这是《资政新篇》的两个主要缺点。对上述各项改革主张,洪秀全均表同意,仅对个别条款持保留态度。只是由于太平天国本身不具备实施资本主义建设方案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加以战争环境的限制,未能实行。

资政新篇的提出还为以后的革命提供了思想和指导。为以后的革命和“五死”提供捷径 49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又名为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诏书明确表示了变法的决心。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戊戌年,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变法;从正式宣布变法开始,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止,光绪帝发出了100多件维新谕旨,推行新政共计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这是维新运动的高潮和集中表现。在此期间,根据维新派的建议,光绪颁发了数十道推行新政的诏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文教等各个方面。 50二次革命:

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赣宁之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袁世凯“善后借款”合同的签订直接导致了“二次革命”。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首先起义,发布讨袁檄文,宣布江西独立,揭开二次革命的序幕。15日,黄兴在南京组织讨袁军,挟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接着安徽、广东、福建、湖南、上海、四川亦纷纷宣布独立,反对袁世凯,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

51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运动是指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以及有关制度的不完善,在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和经济部门中滋长着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现象。这不仅给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也严重地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腐蚀了少数干部,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展的一场政治运动。“三反”是指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进行“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是指在私营企业中进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1.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2分)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2分)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2分)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们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们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3分)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9分)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2分)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2分)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2分)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3分)

第三,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2分)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①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矛盾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2)五四运动启发广大人民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因此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

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4)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这样,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厂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性。

5.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表现在哪里?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

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清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

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

袁世凯洪宪帝制,

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有深刻的原因: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

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则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其具体表现是:

1.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同盟会反满、反君主政体,却放过了主要敌人,因此在清帝退位后,就失去前进的目标。他们不敢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与支持,结果革命却被外国资本主义所绞杀。他们只关注建立“共和”政权,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结果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2.2.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同盟会,从成立时起,思想上就缺乏统一信仰,组织上也不够巩固。这样的政党,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 3.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他们利用会党、新军,却不发动广大农民,在革命的高潮时期,甚至镇压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4.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以推翻旧政府,保卫新政权。他们依靠的是清军士兵和民间秘密反清会党。

武昌起义后,各地建立的民军,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旧军和会党改编而成,领导权也掌握在 立宪派和旧官僚手里

6.简述长征的简要经过和长征的历史意义,学习红军哪些精神? 简要经过: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 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与红3军会师,3军恢复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25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

意义: 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

伟大的红军长征,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

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

精神: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7.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1)从实力对比看,抗日战争使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2)从战略对比看,抗日战争使大国对小国的战争。中国虽弱,但很大,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兵源和物资补给充足,能长久坚持抗战。日本虽强,但很小,且是深入中国的广阔领土,使得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

(3)从战争性质看,抗日战争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得道多助,会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而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失道寡助。

(4)从战争结果看,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国经过14年抗战,以3500万人的伤亡和5000多亿美元的损失,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来抗战的最后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复兴。 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8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10分)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2分)

第二,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4分)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4分)

9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2分)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2分)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2分)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2分)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2分)\

10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要点: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4分)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4分)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分)。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4分)

总之,选择了社会主义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历史性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4分)

11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2分)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2分)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2分)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2分)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2分)

12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3分)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3分)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4分)

1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2分)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2分)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2分)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2分)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2分)

14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15简述重庆谈判的过程

重庆谈判,指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在中国重庆举行的,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而进行的一次谈判。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在协议中同意避免内战、和平建国,共同推动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以及与其他政党合作组建多党制民主联合政府。

蒋介石的目的:欲图独掌大权,迫使中共交出军权和政权,为准备内战争取时间并转嫁内战责任。

中共的目的: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人民,尽力争取国内和平,寻找和平建国的道路。

经过40多天艰苦而复杂的谈判,国共双方正式签署会谈纪要。因为是10月10日签订,纪要又称“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但是,对于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16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具体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含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未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从半半社会过渡而来),而非泛指(任何社会主义进入的阶段)。

2.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3.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实现了人民的翻身解放。中国是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人民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成为事实,这是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中国人民真正地解放了。

新中国实现了国家完全独立和民族自由。新中国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中华民族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封建式的割据局面在中国大地上也一去不复返了。五十六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新中国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现代化建设。这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等现代化建设,开始彻底改变百年来贫穷落后的面貌,神州大地出现万象更新的局面,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为建设一个伟大的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而奋斗。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主要内容: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

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在会议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中国革命未来的道路更加艰巨。必须在胜利的面前保持良好的作风。他提出了“两个务必”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报告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入城市。报告规定了中共在夺取全国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将采取的基本政策。 大会讨论和决定的主要问题有:(1)确定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的方针; (2)指出中共工作重点应从农村转向城市, 并以生产建设为中心;(3)阐述了在全国胜利后仍会存在两种基本矛盾,一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一种是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4)强调了加强党纲建设,规

定了禁止给领导人祝寿、禁止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街道、企业等,防止对个人的歌功颂德; (5)肯定了军队的作用,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

    相关文章

    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江苏省<历史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我区高三历史教学实际,特制定2016-2017学年度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意见. 一.2016年江苏 ...

    浅谈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6 新疆地方志 2007年第3期 方志论坛 浅谈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新疆吐鲁番地委史志办 王杉圣 摘 要 以口述形式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在档案界和史学界已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但在方志界对它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 ...

    九年级下历史教学计划

    篇一:2014年九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赵守东 唐丽英 2014.2 一.工作目标: 1.认真落实贯彻 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河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努 力提高个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

    2014年九年级历史复习计划

    2014年九年级历史复习计划 大布中心学校 陈松娣 本学期是学生升学关键的一学期,九年级 历史复习的时间短.任务紧.扎实搞好中考复习,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前提条件,科学 ...

    结合你的学科特点谈谈你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是初中历史新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本文谈点粗浅的认识,供同行参考.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 1.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 ...

    浅谈初三历史总复习

    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在这最后的两个月里,面对考试内容多.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初三历史应怎样组织学生复习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初三历史总复习的教学方法. 1按层次复习,逐步到位 复习应该多轮反复,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目标全面系统地 ...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2017历史学考研的复习也进入了暑期阶段,大家的历史学复习得怎么样了?下面勤思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班的老师整理了10个方面,2017历史学考研的考生注意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 ...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的探索 仁和坪中学 陈华东 中文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 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 ...

    [高三高考备考必备复习资料]一轮复习文综计划攻略大全

    高三高考备考必备复习资料:一轮复习文综 计划攻略大全 高三第一轮复习是花费时间最长,也是最为重要的复习阶段,这一 轮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后面复习的效果,甚至决定着自己 的高考成绩,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要做好文综第一轮复习,可以采 用以下 ...

    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

    作者:叶小兵 历史教学 2004年11期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此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不仅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新的编制,而且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评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