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体常识

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

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一、 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

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

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人称 通过辨析相关标志,予以确定。

第一人称 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

第二人称 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 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

3、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4、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

的补充。

5、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练习:

生死攸关的烛光

①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②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防线被

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杰克和10岁

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

③每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

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诺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

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诺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

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

然搜查,但伯诺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

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④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

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

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

的。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

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

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

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

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

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

想的。

⑤这时候,小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着:“你

不用灯就不行吗?”一伸手把烛台夺回。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自己必须在场。他

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

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

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

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

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

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1、“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4分)

① ②

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2分)

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

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分别运用了 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

夫人此时既 又 的复杂心理。其中比喻句写出了德军

的 。(3分)

4、用简洁的话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每条横线限

填4个字的短语)。

伯诺德夫人: , ; 小儿子杰

克 , ;女儿杰奎

琳 , 。

5、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表现出她

们 、 、 的优秀品质。(每条横线

各填两个字)(3分)

参考答案

1.①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将告结束 ②她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因为用反问句能表现出德军的粗暴(凶狠、凶恶)

3.夸张 紧张(担忧、惧怕) 憎恨(仇恨) 凶恶

4.借口搬柴 端走烛台 取出油灯 吹熄蜡烛 推说睡觉 拿走蜡烛

5.机智 勇敢(英勇) 镇定(沉着)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

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

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

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

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

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

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

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

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

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

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

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

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

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

“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 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

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

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

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

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

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

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

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

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汽

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

百年经典·中国卷》)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_、_____________

的好女人。(3分)

3.文 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4.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4分)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答案:

1.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

在意。(4分,每处2分,概括合理均可)

2.对学生关怀备至 勤劳顾家 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答出两点即可)(3分,每空l分,言

之有理均可)

3.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

(3分,言之有理即可)

2.“我”萌生“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的原因是什么?(4分)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1)赏析下面句子。(3分)

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

(2)说说你对“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一句中“笑”的理解。(2分)

4.文章以“看火车”为题的作用是什么?(2分)

5.文章的题目是“看火车”,可是结尾为什么还要写“我”坐火车这件事?(4分)

答案:

1.(4分)A. 等待火车 B. 恭敬、失望 C. 兴奋、胆怯 D. 不舍、失落

2.(4分) 叔父花三毛钱,能从很远的地方坐火车来到渭南镇的经历,让我对火车充满了美好的

想象;渴望看到火车奔跑的样子;是一个乡下少年对远方的向往。

3.(5分)

(1)(3分)运用环境描写,渲染站台沉寂的气氛,烘托出我们四人失落的心情。

(2)(2分)这是一种友善的笑。中年男子被我们的“傻”所感染了,心生对我们的喜爱之情。

4.(2分)以“看火车”为题,交代叙述的事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5.(4分)坐火车时的感受同看火车的感受形成对比,突出了看火车时感觉的美好。(2分)凸显

文章的主旨:少年的往事,往往因其朦胧的面纱,而保持着美好和天真。(2分)

记叙文体常识

1、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

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段落层次。

7、中心思想。

8、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语言(对话、独白)、神态(神情)、动作(行动)、心理。

10、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一、 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理解概念

1、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

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

章主题。

2、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3、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二)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人称 通过辨析相关标志,予以确定。

第一人称 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

第二人称 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 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

3、角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 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 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4、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一一直叙,先始后终的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 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

的补充。

5、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练习:

生死攸关的烛光

①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②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防线被

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杰克和10岁

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

③每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

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诺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

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诺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

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

然搜查,但伯诺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

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④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

坐下后,一个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

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

的。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

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

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

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

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

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

想的。

⑤这时候,小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着:“你

不用灯就不行吗?”一伸手把烛台夺回。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自己必须在场。他

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

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

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

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

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

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1、“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4分)

① ②

2、“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2分)

3、“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

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分别运用了 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

夫人此时既 又 的复杂心理。其中比喻句写出了德军

的 。(3分)

4、用简洁的话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每条横线限

填4个字的短语)。

伯诺德夫人: , ; 小儿子杰

克 , ;女儿杰奎

琳 , 。

5、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行动表现出她

们 、 、 的优秀品质。(每条横线

各填两个字)(3分)

参考答案

1.①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将告结束 ②她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2.因为用反问句能表现出德军的粗暴(凶狠、凶恶)

3.夸张 紧张(担忧、惧怕) 憎恨(仇恨) 凶恶

4.借口搬柴 端走烛台 取出油灯 吹熄蜡烛 推说睡觉 拿走蜡烛

5.机智 勇敢(英勇) 镇定(沉着)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

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

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

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

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

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

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

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

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

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

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

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

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

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

“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 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

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

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

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

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

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

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

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

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汽

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

百年经典·中国卷》)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_、_____________

的好女人。(3分)

3.文 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4.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4分)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答案:

1.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

在意。(4分,每处2分,概括合理均可)

2.对学生关怀备至 勤劳顾家 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答出两点即可)(3分,每空l分,言

之有理均可)

3.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

(3分,言之有理即可)

2.“我”萌生“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的原因是什么?(4分)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1)赏析下面句子。(3分)

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

(2)说说你对“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一句中“笑”的理解。(2分)

4.文章以“看火车”为题的作用是什么?(2分)

5.文章的题目是“看火车”,可是结尾为什么还要写“我”坐火车这件事?(4分)

答案:

1.(4分)A. 等待火车 B. 恭敬、失望 C. 兴奋、胆怯 D. 不舍、失落

2.(4分) 叔父花三毛钱,能从很远的地方坐火车来到渭南镇的经历,让我对火车充满了美好的

想象;渴望看到火车奔跑的样子;是一个乡下少年对远方的向往。

3.(5分)

(1)(3分)运用环境描写,渲染站台沉寂的气氛,烘托出我们四人失落的心情。

(2)(2分)这是一种友善的笑。中年男子被我们的“傻”所感染了,心生对我们的喜爱之情。

4.(2分)以“看火车”为题,交代叙述的事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5.(4分)坐火车时的感受同看火车的感受形成对比,突出了看火车时感觉的美好。(2分)凸显

文章的主旨:少年的往事,往往因其朦胧的面纱,而保持着美好和天真。(2分)


    相关文章

    八上文学常识

    八上文学常识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 ...

    09高考优秀记叙文选读

    09高考优秀记叙文选读 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 .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 ...

    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 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 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在初中阶 ...

    议论文文体常识

    (一)议论的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议论作为表达方式的含义: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 议论是抽象的,抽象就是从无穷无尽的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中寻求普遍性的共同点.(二) ...

    说明文的有关常识和解题方法

    说明文的有关常识 一.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知识. 二.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以生动的记 ...

    对口高职语文考试大纲(2014)

    四川省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大纲 语文 (2014年版) 一.考试性质 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是合格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四川省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 ...

    初中语文文体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文体常识知识点汇总 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 议论 抒情 描写 说明 常见的文学体裁: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常见的文章体裁: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 对比 衬托 借景抒情 借物喻人 寓理于事 运用典故 先抑 后扬 ...

    高考复习语文知识大全

    高考语文总复习金钥匙--方法篇 01 高考语文试题答题要点 一.选择题 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注意选对的.错的.错的少的.多的.相同的.不相同的,用铅笔划出. 1.拼音:复习形声字误读的,多音字,常见读错字.见<优化设计(上)>. ...

    初中必读书

    <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包括: 朝花夕拾 呐喊 名人传 初中生优秀必背诗文 童年 格列佛游记 冰心作品精选--繁星春水 爱的教育 昆虫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伊索寓言 鲁宾逊漂流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系统结构 发布 ...